一、也说“振聋发聩(瞆)”(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媛[1](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指出“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李敏[2](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向倩[3](2021)在《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江南地区,它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经济的昌盛带来文化上的长足进步。上海地区归属于江南,因此它成为士林之渊薮。不论是鼎盛不衰的以诗礼文章传家的世家望族,还是布衣文人的交游唱和,都留下大量的诗文作品集。这些诗文集中的序跋,往往能从侧面表现出文人的诗文风格、家风家学传承、文学价值观、交游结社等情况,对补充上海地区诗文集研究,完善文人群体和家族地域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题目为《清代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它立足于清代中晚期上海地区的文人诗文集,通过整理这些诗文集序跋,进行文本细读与研究,进一步发掘诗文集序跋中所反映的文学价值观念,家族文化、文人交游结社、文集刊刻等方面情况。本论文除了“绪论”、“附录”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从不同的方面去论述清中晚期上海地区的诗文集序跋。绪论主要写了三个方面,首先对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进行地域范围的界定,其次从当时的上海地区整个文学史研究和序跋相关研究两方面入手,着手梳理与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有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最后论述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笔者研究思路。该论文第一章论述了文人群体,并将其分为官宦群体与布衣群体。在中国古代,中国的文人并不是都能通过科举走进政治系统。笔者从文人的社会身份的角度对文人群体进行划分,能更全面的考察出文人们的创作背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是写家族群体,特别是文化家族,序跋中所反映的家族地域文学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清中晚期上海地区科举的兴盛从而为文化世家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清代上海地区的文化大族大多数鼎盛不衰,他们以诗礼传家,十分重视家学、家风的传承,这些在文化家族所刊刻的诗文集以及其家谱当中都有所表现,除此之外,序跋者的评价也不容忽视,本章列举袁氏家族和顾氏家族,以此来体现序跋中所反映的文化家族的精神风貌。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察序跋中反映的文人思想内涵,清代上海地区文学作家们大多强调诗歌要本乎性情,要发言者心之声;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注重诗歌抒情功能的阐发;并且在序跋的写作中,文人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其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价值观。论文第四章主要涉及到序跋中的交游结社,清代上海地区文学流派众多,文人间的交往相当频繁,因此文人间唱和交游和诗会结社不断,从文人们的交往中,能深深地体会到当时文人们的诗学观念、精神价值以及审美取向。论文第五章则通过整理分析序跋中的文集刊刻情况,得出更多关于清中晚期诗文集序跋的传播留存情况,以及明清时期文人热衷诗文刊刻以传世不朽的追求。目前学界对于序跋这一文体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充分,本文是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企望对于序跋研究这一领域作出一点点贡献。
张子璇,钟锦[4](2020)在《“以李杜之句法,写莎米之骚心”——旧体译诗衍生文本视野下的“归化”传统》文中提出旧体译诗选择以"归化"的策略承载外语诗歌,是植根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翻译传统的。晚清民国是旧体译诗的繁盛时期,极大丰富了这个传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类比"成为了"归化"传统的集中反映,如苏曼殊将拜伦与李白类比,钱稻孙将但丁与屈原类比等。不仅限于诗人,中西作品间也多有此种类比。译者在使用旧体翻译的同时,已经开始对翻译策略的反思,从独特的视角对"归化"翻译进行了理论思考。
张宇[5](2020)在《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福建汀州宁化人。其道德文章显着一时,着作卓荦一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李世熊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遗民为研究切入点,从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的角度分析其散文。这是因为明遗民是明清之际思想和文化的引领者,而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对明遗民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生平与交游篇,介绍李世熊的人生轨迹,探索其实学思想与遗民心态的成因。地域文化对其实学思想与遗民心态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转益多师的求师生涯、李氏宗族对地方事务的关注对其思想与心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甲申国变前后两个阶段的交游同样对其思想与心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章为散文风格论,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有着巨大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也同样能反映社会思潮的变迁。本章从李世熊文风的变化着手,探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迁。在具体论述上,则以甲申国变为界将其文风分为前后两阶段,前阶段文风较为多变,有“文之三变”“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等不同的文风。本章溯其源流,分析其特征,从中可看出李世熊甲申国变前的文风受唐宋派影响较大。甲申国变后李世熊文风突变,具体表现为鲜明的道德倾向性、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和缜密的文风,文风突变的深层次原因是受经世致用实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至第五章分文体研究李世熊散文,分别探讨散文与实学思想、遗民心态的内在联系。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实学思潮与序跋文的创作,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具有丰富的内涵,却并非是一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宽泛的思想理论的统称。实学家的思想也参差不奇,有共性和个性的一面。李世熊的序跋文充分反映其实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如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大原”的探索,史学经世的思想,对家国大义的弘扬等,反映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其个性色彩,如对君臣关系的设想、对八股取士的改革等。第四章研究遗民心态与书牍文写作,围绕李世熊遗民心态的独特性及心态的转变展开论述。他虽眷恋故国,却从不参加反清活动,虽披发入山,却不在寺院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心态从最初的激愤,到“以文传道”、积极着述,再到心境平和,遗民心态有所转变。这种心态的独特性和转变在书牍文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本章剖析独特遗民心态的形成,分析各阶段遗民心态的特征,揭示遗民心态转变的原因,力求对其遗民心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第五章论述了传状文、碑志文、论辩文与实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它们均在不同方面体现了李世熊散文风格的多样化与思想的丰富性。第六章则在文学网络中分析李世熊及其散文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吸收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李世熊散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重新审定其成就;二是在地域文化的拓展,分析地域文化对李世熊性情、文学创作及实学思潮的影响;三是在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的视角下研究散文,力求对李世熊散文有全方位的把握。
王晓阳[6](2019)在《胡石予“万首删诗”记录的江南风俗画卷》文中指出南社重要成员胡石予曾被誉为"江南三大儒",其诗作在南社作家中颇具独特性。他在民国和抗战时期写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民众对时局的焦虑、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江南民众频遭战祸和离乱的痛苦;他的闲适诗、梅花诗,则富有江南情趣和诗艺美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孙震宇[7](2019)在《《小沧浪笔谈》与《揅经室集》诗歌异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阮元是清中叶的名臣,其在政事之余,亦不忘文章教化,着书刊刻。阮元的诗作有千余首,《小沧浪笔谈》中存诗是其初期的创作,而《揅经室集》辑录成书于阮元诗歌的定型阶段。对比两者的异同,梳理《揅经室集》录诗对《小沧浪笔谈》诗歌的取舍和修订,研究其中的异文,由此可以探知阮元对自己诗歌进行修改与删订的原因。
王鹏飞[8](2019)在《尹焞《和靖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颢、程颐作为北宋最重要的大儒,在北宋的学派林立的环境中独创洛学,占得一席之地。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洛学逐渐从禁锢状态变成了宋朝学术的正统,并且在朱熹之时,洛学发展到了顶峰。在这过程中,二程的理论建构尤为重要,但洛学门人的辛苦实践也弥足珍贵。只有两方面同时有所建树,学派的发展才能持久。尹焞是程颐晚年的得意弟子,作为洛学的重要传人,尹焞在洛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尹焞和其作品集《和靖集》的关注便逐步凸显出来。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对尹焞《和靖集》进行探析。首先对尹焞的生平和着述以及《和靖集》的结集进行研究。试图依据尹焞在两宋之际的际遇,通过程门学习生涯为起点,历经宦海浮沉,最终病死山林,从而还原尹焞一生的学术脉络。主要对其拜入程门之后的所学所为作出考述,从而对他于洛学发展的关系,对其学术生涯和活动进行梳理。尹焞的着作除《和靖集》外还有《论语解》《孟子解》,惜都不传。所以对《和靖集》结集和流传情况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其次对《和靖集》版本源流和版本差异情况进行梳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靖集》自宋代结集以来,历经数个朝代,在之前极少有人专注其版本研究。经梳理之后,发现其现存版本较多,不同版本之间差异也比较大。从形式上看,有三卷本、四卷本、八卷本、十卷本等体系。从内容上看,几种《和靖集》都大致包含了奏劄、诗、杂文、书、壁贴、师说、年谱等内容,只是在顺序上有所调整。在考辨源流之后,以嘉靖洪珠本为底本,对其中的内容差异进行具体探讨。再次以《和靖集》中着录的内容为依托,从而对体现的尹焞思想进行梳理。主要分为理学思想、文学思想与政治思想三方面。理学思想侧重于“天理观念”“理一分殊”“动静一理”“圣人观”“修养学说”以及对佛学的态度。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和靖集》收录的诗歌上,而政治思想则在《和靖集》收录的奏箚上可见一斑。最后探讨尹焞《和靖集》的价值与影响。《和靖集》是尹焞的传世文集,价值主要体现在保留尹焞思想上,另外《和靖集》本身也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尹焞《和靖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洛学传人以及后世学子的教化作用上,勉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学子奋起读书,鼓舞了后世学子忠于持守的学术精神。总之,尹焞《和靖集》的研究,凸显了尹焞作为理学家独特的理学思想,他特有的持守精神鼓舞了后世学子,《和靖集》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翻刻,体现了洛学思想在后世的发展盛况,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王俊贤[9](2019)在《新式知识分子与乡村改造 ——基于南社社员文教活动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清末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维系传统社会的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乡村,同样遭遇文化困境。除国家权力、士绅及民间组织等积极推动乡村改造外,新知精英更是通过教育与文化活动,将“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传播于乡村社会,以建设乡村新文化,塑造乡民新人格,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本文以南社及新南社社员的文教活动为中心,考察新式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江南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作为,以揭示这一时期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中的文化、道德力量。论文第一部分,介绍清末民初新式知识分子与乡村社会的整体情况。近代变局后的乡村社会频遭动荡,传统士绅渐失影响力,新式知识分子兴起,逐渐实现旧士绅与新知精英间的代际转换。南社是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成员是由清末以来的近代教育而诞生,具有新知识分子的特征。在南社到新南社的历程中,他们秉承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共同演绎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论文第二部分,论述南社社员与乡村女子教育。柳亚子的女权思想涉及政治、文化、教育、婚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南社人男女平等的女性观。南社、新南社知识分子致力于创建乡村女子学校,其中以冯沼清创办的苏苏女学和任传薪创办的丽则女学为典型,体现了南社人对乡村女学创办的全新诉求。此外,南社女性是从闺阁中走出来的新女性,她们接受新式教育、彰显独立意识、呼唤女性解放,积极推动乡村伦理改造与习俗改良。论文第三部分,考察新南社知识分子与吴江市镇的新闻报刊热。近代以来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报刊媒体的兴起,与新教育一起成为新文化、新道德传播的重要渠道。吴江地域的新南社知识分子以报业为活动据点,引入新观念,透过新闻报刊积极开展启迪民智的活动。从教育的视角看,报刊本身便可被视作社会教化的教材,具有“群治”、“群育”的重要功能。新南社报人通过新闻报纸引导、示范与教育乡民,改革传统乡村礼俗,培育现代文明观念,从而推进乡民教化。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新南社社员与乡村识字运动。20世纪20年代,吴江市镇的平民教育思潮高涨,新南社社员致力于识字运动等平民教育事业,率先在盛泽、黎里等地设立通俗演讲团、通俗教育馆、夜校等,为市镇普及教育做出努力,成为近代教育渗入乡村社会的重要推力。最后,论文总结了新式知识分子之于乡村改造的特征。新式知识分子是新学造就的现代知识人,是新旧文化消长间适逢其会的人物,是近代江南乡村改造的新生力量。他们通过一系列新文化启蒙与教育活动,以改良旧俗、培植新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与道德重建。
汪文忠,石竹霞[10](2018)在《王国维治学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基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文中提出王国维是一个纯粹的大师巨子,但在家国危亡之际,王国维用一位纯粹学者的方式表达和实践自己的救国热忱和济世情怀,弃科举而趋新学,坚持"学无中西""中西化合"的开放学术思维等。王国维对于美学思想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引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内涵:开放、自由和进步意识,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在当下"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王国维的治学精神对中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也说“振聋发聩(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说“振聋发聩(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
第一节 何为“雅”“俗” |
一、“雅”之义 |
二、“俗”之义 |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 研究现状及成果 |
三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序跋中的文人群体 |
第一节 官宦群体 |
一 泖东七子之冠——顾夔 |
二 风雅之遗——赵秉渊 |
三 造境求澹、言情贵真——袁翼 |
四 其他 |
第二节 布衣群体 |
一 中行独复——姚椿 |
二 西樵村里的“国士”——邵玘 |
三 述不辩,咏无讽——徐廷玑 |
四 其他 |
第二章 序跋中的家族文学 |
第一节 宝山袁氏 |
一 家族主要成员 |
二 家风、家学传承 |
第二节 华亭顾氏 |
一 家族主要成员 |
二 家风、家学传承 |
三 华亭顾思照世家——顾作球 |
第三节 金山高氏 |
一 家族主要成员 |
二 家风、家学传承 |
第三章 序跋中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文人价值观 |
一 立德 |
二 立言 |
三 立功 |
第二节 文人的文学观念 |
一 务为折中——性情与学问合一 |
二 词之中兴——抒情功能的充分发展 |
三 理文兼至——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 |
第四章 序跋中的交游结社 |
第一节 上海地域内的交游结社 |
第二节 全国范围内的交游结社 |
第五章 序跋中诗文集刊刻情况 |
结语 |
第一节 序跋文的写作风格 |
一 奇崛峭拔 |
二 淡雅浅近 |
三 雄健简练 |
第二节 题词的写作风格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以李杜之句法,写莎米之骚心”——旧体译诗衍生文本视野下的“归化”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旧体译诗对“归化”策略的选择 |
二、中外诗人类比间的“归化”色彩 |
三、“归化”策略下多样性的旧体译诗衍生文本 |
(5)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生平与交游 |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宗族影响 |
第二节 生平·交游·着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之多变”——散文风格论 |
第一节 青壮年时期的“文之三变” |
第二节 “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 |
第三节 实学思想与文风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学思潮与序跋文创作 |
第一节 序跋文的类型 |
第二节 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大原”的探索 |
第三节 史学经世与《宁化县志》志序 |
第四节 家国情怀与性别书写 |
第五节 序跋文的艺术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遗民心态与书牍文写作 |
第一节 独特的遗民心态 |
第二节 却聘之书与激愤的遗民心态 |
第三节 论学之书与以文存道的遗民心态 |
第四节 遗民心态的转变 |
第五节 书牍文的艺术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状文及其他 |
第一节 传状文与史学经世的实学思想 |
第二节 碑志文与重道德的实学思想 |
第三节 论辩文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李世熊及其散文的影响 |
第一节 “辟临汀之混沌” |
第二节 清初散文中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胡石予“万首删诗”记录的江南风俗画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赋奇才于斯人:文品俱佳、名门弟子满天下 |
二、噌吰镗鞳之声:为民国时事而奋笔疾书的《秋风诗》 |
三、始知烂漫是天真:蕴含胡石予诗学思想的梅花题画诗 |
四、千里作流民:抗战时期的民瘼缩影——《离乱诗》 |
五、沿溪开遍野蔷薇 :以闲适诗为代表的哲思、悼亡等杂诗 |
(7)《小沧浪笔谈》与《揅经室集》诗歌异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沧浪笔谈》概述 |
2《揅经室集》对《小沧浪笔谈》诗的取舍及修订 |
3《小沧浪笔谈》与《揅经室集》诗歌异文探究 |
4 结语 |
(8)尹焞《和靖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尹焞生平及其着述 |
第一节 尹焞生平 |
第二节 尹焞着述与《和靖集》结集 |
一、《论语解》《孟子解》 |
二、《和靖集》的结集 |
第二章 《和靖集》版本源流和版本差异 |
第一节 《和靖集》的版本源流 |
一、明代《和靖集》的主要版本 |
二、清代《和靖集》的主要版本 |
三、近代《和靖集》的主要版本 |
第二节 版本差异 |
第三章 《和靖集》体现的尹焞思想 |
第一节 《和靖集》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和靖集》中的理学思想 |
一、天理观念 |
二、“理一分殊”说 |
三、“动静一理”说 |
四、“圣人观” |
五、主“敬”的修养学说 |
六、对待佛学的态度 |
第三节 《和靖集》中的政治与文学思想 |
一、《和靖集》中的政治思想 |
二、《和靖集》中的文学思想 |
第四章 尹焞《和靖集》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尹焞《和靖集》的价值 |
一、《和靖集》体现的理学价值 |
二、《和靖集》的文献价值 |
第二节 尹焞《和靖集》的影响 |
一、《和靖集》对洛学人才的影响 |
二、《和靖集》对后世学子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式知识分子与乡村改造 ——基于南社社员文教活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研究 |
2.近代乡村改造研究 |
3.南社社员研究 |
4.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1.新式知识分子 |
2.乡村改造 |
3.乡村 |
4.南社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个案研究法 |
一、时代召唤:近代乡村变迁与南社兴起 |
(一)乡村社会衰败与新旧冲突 |
(二)地方精英的近代化转型 |
1.传统士绅阶层的失落 |
2.新式知识分子的涌现 |
3.新式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
(三)南社与南社知识分子 |
1.南社发展始末 |
2.南社知识分子 |
二、女权先导:南社社员与乡村女子教育 |
(一)柳亚子的女权思想 |
1.反封建,倡解放 |
2.兴女学,开女智 |
3.婚姻自主、平等 |
(二)乡村女学的创建 |
1.冯沼清与苏苏女学 |
2.任传薪与丽则女学 |
(三)南社女性的教育经历及其影响 |
1.南社女性知识分子群体 |
2.女性意识之觉醒:徐自华 |
3.乡村新女性:郑佩宜 |
(四)小结 |
三、新文化下乡:新南社社员与吴江市镇的新闻报刊热 |
(一)新南社社员与吴江市镇社会 |
1.新南社概况 |
2.吴江市镇中的新南社社员 |
(二)新南社报人与吴江报刊的创办 |
1.20 世纪20 年代吴江报刊热的兴起 |
2.新南社报人 |
(三)市镇报刊热背后的地方文化运动 |
1.市镇报刊中的新文化 |
2.新文化的传播 |
(四)现代文明观念的培育:以泛教育为视角 |
1.新道德的呼唤 |
2.民众新人格的塑造 |
3.婚嫁习俗的革新 |
4.卫生教育的普及 |
5.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 |
(五)小结 |
四、平民教育:新南社社员与乡村识字运动 |
(一)识字运动的舆论引导 |
(二)识字运动的教育实践 |
1.平民教育促进会 |
2.平民学校 |
3.夜校 |
4.民众教育馆 |
(三)小结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王国维治学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基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弃科举, 趋新学, 肩负存学救国之重任 |
二、转思想, 拓思维, 开辟学无中西之格局 |
三、重教育, 尚美育, 高举人才兴国之旗帜 |
四、也说“振聋发聩(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3]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D]. 向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以李杜之句法,写莎米之骚心”——旧体译诗衍生文本视野下的“归化”传统[J]. 张子璇,钟锦. 思想与文化, 2020(02)
- [5]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D]. 张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胡石予“万首删诗”记录的江南风俗画卷[J]. 王晓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7]《小沧浪笔谈》与《揅经室集》诗歌异文比较研究[J]. 孙震宇.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03)
- [8]尹焞《和靖集》研究[D]. 王鹏飞. 河南大学, 2019(01)
- [9]新式知识分子与乡村改造 ——基于南社社员文教活动的考察[D]. 王俊贤.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王国维治学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基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J]. 汪文忠,石竹霞. 美与时代(下),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