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创业成长的障碍

消除创业成长的障碍

一、扫除企业家成长的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张舒雯[1](2021)在《论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文中研究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之一。习近平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及新时期历任领导集体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立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总体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识形态变化问题,结合自身在地方和中央丰富的从政经历,对非公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系列重要讲话到2016年在政协联组会上发表讲话,又经过在党的十九大、2018年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和2020年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经济重要论述逐渐形成。他充分肯定非公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为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方针政策的实施,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为推动新常态下非公经济的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重视非公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他对非公经济领域的党建提出了新要求,关注非公党建面临的现实困境,创新非公党建工作机制,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党员教育与管理。这些论述与党的既往领导集体的非公经济思想不同,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型、辩证性、系统性和目标性等特点。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又发展了毛泽东及新时期党的历任领导集体的非公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为更好地解决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实践遵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了智慧力量,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刘明[2](2020)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随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6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来讲,创新不仅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政策影响、支持和引导的结果。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不参与创新活动,不出台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是近年来各国为促进创新发展而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创新政策及其相关体制机制与战略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抓手和路径,也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激励和引导的重要手段。根据新时代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通过创新政策促进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政策进行总结,并探讨创新政策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与模式,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指导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以2006年中国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总结中国创新政策及其体系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效果,进而参考借鉴典型创新型国家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创新政策的方向及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明晰创新政策的概念,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而明确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有助于理解创新政策的目标、对象及不同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广义的创新政策是指为营造有益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激励其进行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水平与绩效,从而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应对重大挑战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其政策体系主要由六个政策集构成:创新要素政策、创新主体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政策、创新网络政策及创新环境政策。创新政策是与创新理论及创新实践协同发展的。创新理论的迭代会驱动创新政策的演进,创新政策的演进会影响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实践的发展又会为理论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反馈。因此,研究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发展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提炼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中国模式。中国创新政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4年为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即以科技政策重构国家科研体系与科技体制的阶段;1995-200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即以创新政策打通创新链、酝酿国家创新体系的阶段;2006-201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即以创新政策建设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2016年至今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即以创新政策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从国家层面来看,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以保障其有效推进。考察其是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哪类创新政策的效果更好,将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提供参考。本文对2006年以来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对比了创新政策作用于不同类型城市与企业的效果差异,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城市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创新政策对中心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弱于非中心城市。在企业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从产出水平来看,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本文使用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对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总体而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对企业作用效果最为突出。技术开发与转让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效果较弱。本文还对各类创新政策作用效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其结论将为我国各类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益参考。另外,本文对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进行了分析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美国创新战略与德国高技术战略,并对其顶层设计下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比对和参考。其后,对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构建科技金融环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本文还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述,并总结了创新政策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最后,基于对中国创新政策实践的总结与体系的梳理以及实证测度下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本文论证了创新政策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描绘了其演化与发展的轨迹,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其作用效果。本文的结论肯定了创新政策在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为其后续的调整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上的参考。

宁金丹[3](2020)在《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探析》文中提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期,社会上出现一些误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甚至怀疑、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对此,习近平着眼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多个场合多次发表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系统梳理并研究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破除民营经济的发展障碍,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1章绪论部分。对文章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进行阐述,对与民营经济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概括了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借鉴和现实背景。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民营经济相关理论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同时又吸取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积极因素。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是应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国内外环境,直击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深深扎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和习近平个人的从政经历而提出的。这四方面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背景。第3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这一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主要从五个方面概括其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主要思想特色。第4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必将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指导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巨大推动力。

买小艳[4](2020)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总书记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我国各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工作参差不齐,非公有制经济日趋重要的地位促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亟待深化。因此,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的?排头兵?,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有助于推动全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本研究将通过全面系统地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针对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工作展开探索,论述浙江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制度设计、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并以浙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例,展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234?浙江实践,即2个典型案例、3条基本经验和4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浙江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制度设计非常多,但综合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党组织靠拢、注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养工作、搭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平台和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激励机制。同时,探索发现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2个典型案例,即?浙江样本?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走在前列?之非公有制党建工作。最后根据制度设计和典型样本总结出3条浙江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基本经验:抓住核心着力点、整合多方资源和安排精准服务。(2)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初步编制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在学术团队的建议调整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采集到的128份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降维,提取到包括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实践参与、身体心理素质、商业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担当以及经营目标实现7个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调整优化得到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相应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3)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多项成果。收集的128份有效数据,有效代表了浙江省不同状况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到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意识水平普遍较高,且明显高于政治实践参与水平,说明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不是全面发展,有待改善。还发现,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商业道德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整体偏低,需要进一步健全。学历是影响思想政治意识和商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因素等数据分析结果。(4)根据实际测评结果提出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优化路径。在文章的第五章,根据对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结果,对症提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四个优化路径,即要健全法律保护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机制和优化正向激励机制。

汪玭[5](2020)在《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卓越成就充分表明,坚持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彰显了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且充分发挥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正面效用。新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所有制的思想、理论为指引,汲取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高度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制度、经济角度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合理性。就制度地位而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地位不可动摇。从经济地位来看,习近平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与创业就业的重要领域。习近平在明确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探索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系列原则,从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新时代的健康有序运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格局。国内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明晰政府与市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关系,应对发展中的“三山三门”挑战,处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所受负面影响。为应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艰难形势,习近平提出从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治环境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权益。以完善立法保障、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司法保障,从法制环境层面为非公有制经济保驾护航;同时提出打造有效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市场环境以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及统一战线工作,稳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多管齐下,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效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思想结晶,具有特殊的价值意蕴。从理论价值上看,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以实践价值而言,扫除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指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协同作用,能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适度融入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刘银平[6](2020)在《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民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些民营企业陷入“不转型就等死,转不好就找死”的尴尬局面,给民营企业家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家由于缺乏“四个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存在偷税漏税、走私、污染环境、恶意竞争、生活奢靡等问题,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带来了严重影响。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总负责人,首先企业家的思想认识要到位,企业家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影响着企业决策和发展方向,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加强民营企业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民营企业家本身的特点、思想现状出发,阐明加强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找出当前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和民营企业家的特点,深入探索分析,从企业家、政府、社会相关组织团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多维度提出加强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通过提升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同时,培育其科学思想并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中,在党的引领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民营企业广泛开展,促进“两个健康”,为新时代我国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美丽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兰芳[7](2020)在《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聚则事业兴”,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三期叠加时代的中国发展与人才的集聚共享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管理曾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同时,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之下,区域金融集聚区纷纷被创建,随着其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区域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也越来越明确。从理论上来讲,金融人才的集聚既要依靠市场,又要依靠政府行为的创新。所以,有效吸引金融人才、加快金融人才集聚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点。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筑巢引凤”正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吸引金融人才,着力在本地打造金融人才集聚区。本文之所以选择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切入点,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外部环境对区域人才集聚的效应至关重要,而区域外部环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和绩效,它对人才集聚效应的产生与发挥具有宏观的支撑作用。这里的区域既是指行政区域,也指经济区域和地理区域。由于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人才集聚模式只能借鉴,不能模仿,区域地方政府只有经过不断试错、多次博弈才能找到适宜于本区域人才集聚特点的合作机制。第二,政府提供的人才集聚环境表现为两种效应,分别是人才集聚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当政府制定了合理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为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人才集聚在不断的动态博弈中处于一种和谐的发展机制下,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达到理想状态时,人才集聚就表现为经济性效应;当政府没有制定或者制定了违背区域发展规律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中各要素就会相互冲突、形成内耗,使人才集聚总效应低于人才分散状态下的效应之和。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才集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不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改变各自的战略政策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人才集聚不经济效应进一步恶化。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本文围绕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从理论、实证、对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现实考量——运行机制——绩效检验——路径提升”的思路,沿着从理论到事实,从事实到对策,理论结合事实并指导对策,事实检验理论和对策的途径,综合分析政府行为与人才集聚的逻辑关系问题,以期为区域金融人才的集聚与政府行为的良性互动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与参考。首先,理论层面。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现实背景、写作目的以及理论与实践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以及所用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随后对文章涉及的如政府行为、金融人才集聚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并分别对政府行为、人才集聚等相关基础理论做了归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后,梳理了相关文献。其次,事实层面。第一,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进行分析。从行为对象层面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人才的积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行为主体层面看,政府是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同时,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体行为的选择。第二,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考量。首先,利用区位熵系数法完成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程度的测定,总结了各省市金融人才的集聚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当前在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对各区域间各级政府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资料、政策文件的分析和对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整理分析了现有的政府行为内容,归纳总结当前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指出了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主要的行为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制度建构行为、组织协调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同时指出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存在着不足。第三,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政府行为的绩效。主要采用面板回归模型从政府行为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两方面来分析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有效性。第四,对国外发达国家区域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经验梳理总结。选取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作为借鉴对象,比较了不同国家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政府行为模式,具体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法律环境建设举措及政府创新服务行为等。提炼国外政府在推动金融人才集聚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我国政府的参考借鉴。最后,对策层面。为进一步推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本文提出了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首先明确了政府的角色定位,而后从制度建构、组织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建议,完善政府政策体系、优化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以寻找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最佳契合模式。

王冬雪[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赵耀[9](2020)在《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宁夏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工作起步较晚,民族地区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相关政策。基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A、B、C这三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以SPSS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研究。主要从管制型政策工具、激励型政策工具和信息传递型政策工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政策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拟解决问题建议的研究思路来展开。经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在不断完善,管制型政策具有较强针对性,激励型政策涉及面较广,信息传递型政策方式多样等,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管制型政策方面,创业准入门槛相对偏高;休学创业的学籍保留和档案保管时间较短;创业行政审批制度不健全等。激励型政策方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高校对创业孵化建设的重视度和投入不足;第三方服务不足,形式缺乏创新等。信息传递型政策工具方面,校企合作少,创业项目推介内容单一;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创业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足,政策解读不充分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一是完善并强化管制型政策,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业准入门槛;适当延长休学创业者的学籍保留和毕业档案保管时间;健全行政审批制度并简政放权;探索建立相关监督制约和政策法律体系等。二是拓展激励型政策,加强大学生创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高校要重视创业孵化园建设并加大投入;创新第三方服务形式并完善服务内容;强化创业事迹宣传,营造热衷创业的社会氛围等。三是调整并丰富信息传递型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并丰富创业项目库;丰富学校创业课程并提高创业教育的重视度;提升创业师资力量并创新教学教法;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并建立政策解读平台;建立政策信息传递双向机和监督机制等。从而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扫清政策障碍,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刘良洲[10](2020)在《基于敏捷开发的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安防行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安防软件系统随着市场复杂需求越来越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开发这种能够拥抱变化、快速响应的开发管理方式,尤其在现在流行的微服务软件系统更加适应,它能够迅速的把客户需求转化为可用的软件产品。与此同时,安防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到了霍尼韦尔公司安防业务,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团队为了重新赢得市场大份额,必须进行新的团队管理策略的改进,以此来创造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安防软件系统。本文对基于敏捷开发的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改进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深入的相关人员访谈并结合反馈信息分析,发现已有团队管理在达成目标需求、承接大项目工程、满足多客户多版本、自发克服困难等方面存在问题;其次,结合访谈信息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制定量表测量工具,应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的数据,分析了各变量因子的影响,本文找到了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出现问题的成因:团队冲突导致很难实现个人或组织目标需求、团队规模化弱小导致很难应对大型项目工程、团队协作开发工作流差导致很难满足多客户多版本需求、团队障碍导致很难自发组织克服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成因,本文运用相关的团队管理理论、(自)组织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敏捷开发管理的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具体而言:从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团队个人和组织特征分析,提出解决冲突的策略,来实现个人和团队组织目标需求;从对当前最为流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比较分析,提出适合团队规模化的敏捷框架策略,来实现团队承接并实施更大的软件项目工程;从对当前最为流行的代码开发协作工作流模式比较分析,提出适合团队代码开发协作工作流策略,来满足不同客户和不同的功能需求软件版本;从分析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团队的敏捷自组织特征,提出扫除团队障碍的策略,来使得团队人员自发组织克服困难。同时,本文从团队文化制度、敏捷团队专业技术知识、自组织管理等方面给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二、扫除企业家成长的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扫除企业家成长的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论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形成的依据和过程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总体环境情况
        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面临的发展环境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识形态变化问题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一、孕育时期
        二、萌芽时期
        三、初步形成时期
        四、形成时期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新常态下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一、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二、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三、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
    第二节 加强统战工作,持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一、贯彻“十字方针”,做好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
        二、党政部门要“亲”“清”融合
        三、发挥工商联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节 加强党建工作,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一、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机制
        三、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党员教育与管理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特点
        一、时代性
        二、实践性
        三、创新性
        四、辩证性
        五、系统性
        六、目标性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发展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一、为推进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二、为做好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指明方向
        三、为做好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提供实践遵循
        四、为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好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创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2.1.1 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
        2.1.2 熊彼特与波特的创新理论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
    2.2 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2.2.1 创新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源
        2.2.2 创新政策实践的理论依据
        2.2.3 中国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2.3 创新政策相关文献评述
        2.3.1 创新政策概念研究
        2.3.2 创新政策分类与体系研究
        2.3.3 创新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
        2.3.4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第3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3.1 创新政策的内涵及体系结构
        3.1.1 创新政策的内涵
        3.1.2 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
    3.2 中国创新政策的历史沿革
        3.2.1 中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
        3.2.2 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
        3.2.3 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
        3.2.4 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
    3.3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3.3.2 中国创新政策的特点
        3.3.3 中国特色创新政策及其工具
        3.3.4 中国创新政策的实施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4.1 中国创新政策对创新水平影响的机制分析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4.1.3 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4.2 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4.2.1 研究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结论与启示
    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结论与启示
    4.4 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4.1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2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行业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4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区域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4.4.5 结论与启示
第5章 典型创新型国家创新政策的实践及其借鉴
    5.1 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5.1.1 美国创新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5.1.2 德国高技术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5.1.3 中国对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借鉴
    5.2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
        5.2.1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5.2.2 以色列科技金融政策
        5.2.3 中国对以色列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政策的借鉴
    5.3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5.3.1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
        5.3.2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方法
        5.3.3 中国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借鉴
第6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6.1 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6.1.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支持
        6.1.2 促进科技人才的引进与交流
        6.1.3 完善创业人才培养与智库机制
    6.2 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6.2.1 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6.2.2 促进基础设施条件的开放共享
    6.3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6.3.1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6.3.2 强化孵化器市场导向运作
        6.3.3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6.3.4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6.4 加快构建包容创新的机制环境
        6.4.1 优化科技金融与税收环境
        6.4.2 加强科普与科技奖励
        6.4.3 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相关概念界定
第2章 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借鉴和现实背景
    2.1 理论借鉴
        2.1.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理论
        2.1.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相关理论
        2.1.3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 现实背景
        2.2.1 机遇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
        2.2.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
        2.2.3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2.2.4 习近平个人从政经历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
    3.1 主要内容
        3.1.1 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
        3.1.2 历史定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两个都是”
        3.1.3 主要抓手:落实政策执行;配套相关措施
        3.1.4 重点领域:放开市场准入;解决融资税负难题
        3.1.5 关键环节:注重“两个健康”;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3.2 思想特色
        3.2.1 对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
        3.2.2 把民营经济上升到基础地位的理论洞见
        3.2.3 以解决民营经济实际发展问题为鲜明导向
        3.2.4 将民营企业以“自己人”相称的人民情怀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 理论意义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4.1.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4.2 实践意义
        4.2.1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2.2 指导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4.2.3 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
        2.1.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内涵研究
        2.1.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研究
    2.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研究
        2.2.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内涵研究
        2.2.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评价指标研究
    2.3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践路径研究
    2.4 以往研究总结与评价
        2.4.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综合评价
        2.4.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践路径
3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
    3.1 制度设计
        3.1.1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党组织靠拢
        3.1.2 注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养工作
        3.1.3 搭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平台
        3.1.4 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激励机制
    3.2 典型案例
        3.2.1 “浙江样本”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2 “走在前列”之非公有制党建工作
    3.3 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基本经验
        3.3.1 抓住核心着力点
        3.3.2 整合多方资源
        3.3.3 安排精准服务
4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
    4.1 概念界定
        4.1.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4.1.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4.2 测评指标与问卷设计
        4.2.1 测评指标筛选
        4.2.2 问卷设计
    4.3 研究取样与实际测评
        4.3.1 研究取样
        4.3.2 实际测评
    4.4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4.4.1 统计分析
        4.4.2 结果讨论
5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优化路径研究
    5.1 健全法律保护机制
    5.2 强化政策支持机制
    5.3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5.4 优化正向激励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234”浙江实践
        6.1.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结论
        6.1.3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4条优化路径
    6.2 研究创新点
        6.2.1 研究内容的创新
        6.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SPSS25.0软件生成主成分分析表

(5)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基本理论
        二、列宁所有制相关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需要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发展需求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与原则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重要论述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地位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地位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原则的重要论述
        一、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原则
        二、坚定“三个没有变”原则
        三、提出“自己人”原则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挑战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国际挑战
        一、“逆全球化思潮”蕴含风险
        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造成压力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国内挑战
        一、两对关系
        二、“三山三门”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举措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 “营造法治环境”
        一、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立法保障
        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执法行为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司法保障
    第二节 “优化市场环境”
        一、“打造有效市场”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节 稳定政治环境
        一、落实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
        二、强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一战线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思想
        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三、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扫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想障碍
        二、指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公有制经济协同作用
        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适度参与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国外研究现状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五)研究方法
二 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民营企业家的概念与特点
        1.民营企业家的概念
        2.民营企业家的特点
    (二)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思想现状
        1.政治观:拥护党的领导成为主流,但存在对政策的担忧
        2.法律意识:守法诚信得到认同,但违法经营仍然存在
        3.道德品质:家国情怀日益浓厚,但奢靡之风仍有一定影响
    (三)党对民营企业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1.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
        2.持续发展阶段(1992年-2002年)
        3.深入发展阶段(2002年-2016年)
        4.走向完善阶段(2017年十九大以来)
    (四)新时代对民营企业家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先进方向
        2.实业强国,产业报国
        3.坚守诚信经营理念,遵守法律法规
        4.保持感恩社会之心,勇担社会责任
        5.勇于担当,弘扬实干精神
        6.胸怀全局,勤于创新
三 加强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
        1.促进企业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塑造企业家良好的品德
        3.实现企业家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
    (二)为民营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思想基础
        1.推动民营企业不断提升突破传统藩篱的创新能力
        2.以新发展理念保障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3.以正能量的企业文化促成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4.以企业的良好形象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影响力
    (三)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传播主导政治思想,确保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树立共同理想,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3.培育“四有新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建立和谐劳资关系
        2.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3.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维持社会稳定
四 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踏实勤勉与诚信经营日益成为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主流追求
        2.民营企业家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3.民营企业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壮大
        4.劳资矛盾的缓和成为社会和谐的主要体现
    (二)目前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度不高
        2.地方党委、政府与相关部门参与度有限
        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欠缺
        5.教育载体的广泛性不够
    (三)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
        2.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3.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4.学界对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
        5.教育载体的运用缺乏创新意识
五 加强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民营企业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
        1.提高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
        2.加强民营企业家的理论灌输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企业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知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1.加大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
        2.加快推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3.加大对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金保障
    (三)完善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2.完善激励机制、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
        3.强化民营企业党建工作
        4.深入发掘相关团体的作用
    (四)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1.把握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改进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培育创新企业文化
        2.充分发挥大众传播作用
        3.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工作实效
六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缘由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由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行为
        (二)人才与人才集聚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
    二、理论基础
        (一)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二)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三)区域集聚经济学理论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政府行为研究综述
        (二)关于人才集聚研究综述
        (三)关于政府行为对人才集聚作用研究综述
        (四)简要评述
第二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金融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效应
        (一)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二)研究设计
        (三)实证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二、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
        (一)从人才角度出发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
        (三)从区域共享角度出发
第三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比较
        (一)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
        (二)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共性问题
    二、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实践
        (一)长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二)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三)京津冀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内容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困境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与人才流动障碍
        (二)人才集聚政策同质与引才留才机制保守
        (三)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与市场力量调动乏力
        (四)人才评价体系缺乏与政府政策效力不足
        (五)激励机制滞后与人才积极性不足
第四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绩效分析
    一、政府行为促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实证检验
        (一)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与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二、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的政府行为绩效评价
第五章 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政府推动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实践
        (一)美国
        (二)新加坡
        (三)日本
    二、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典型模式分析
        (一)基础服务型政府行为模式
        (二)战略指导型政府行为模式
        (三)计划控制型政府行为模式
    三、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借鉴
        (一)明确政府的角色地位,政府行为本土化
        (二)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行为辅助化
        (三)遵循区域的个性发展,政府行为协同化
第六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一)领路者:完善科学目标规划
        (二)监督者:强化组织运行管控
        (三)服务者:重视载体环境建设
        (四)赋能者: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
    二、创新制度建构行为
        (一)重视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宏观调控人才资源
        (二)健全人才集聚法治和信用体系建设
        (三)保持政策连贯性,升级迭代创新政策
        (四)强化政策协调性,加强区域的协同共生
    三、完善组织协调行为
        (一)创新聚才引智机制
        (二)完善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四)推进区域金融人才互认机制,创新人才共享渠道
    四、提升经济管理行为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宏观经济环境
        (三)关注和引导优质企业发展,加强区域金融产业集聚
        (四)完善政府对人才的经济投入,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
    五、优化社会服务行为
        (一)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环境平台
        (二)促进人才集聚服务机构发展
        (三)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督体系
        (四)优化金融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9)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宁夏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一) 大学生创业
        (二)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三) 政策工具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概况
        (二) 国外研究概况
        (三) 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
        (二) 问卷法
        (三) 访谈法
    七、研究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理论
第一章 政策工具理论及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演进
    第一节 政策工具理论阐述
        一、政策工具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二、政策工具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节 政策工具分类及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演进
        一、大学生创业政策工具分类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演进
        三、小结
第二章 宁夏地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概况及实施现状
    第一节 管制型创业政策概况及实施现状
        一、降低创业准入门槛
        二、精简创业行政审批
        三、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四、档案保管
    第二节 激励型创业政策概况及实施现状
        一、创业财政金融支持
        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三、第三方创业服务
    第三节 信息传递型创业政策概况及实施现状
        一、创业项目推介
        二、创业课程设置
        三、创业培训指导
        四、创业政策宣传咨询
        五、小结
第三章 宁夏地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管制型创业政策的实施不到位
        一、创业准入门槛相对偏高
        二、休学创业者的学籍保留和毕业档案保管时间较短
        三、创业行政审批制度不健全
    第二节 激励型创业政策的实施力度不足
        一、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二、高校对创业孵化建设的重视度和投入不足
        三、第三方服务不足和形式缺乏创新
    第三节 信息传递型创业政策的实施质量欠佳
        一、校企合作少,创业项目推介内容单一
        二、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偏低,师资力量薄弱
        三、创业技能培新指导落实不到位
        四、政策宣传力度不足、政策解读不充分
第四章 完善宁夏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并强化管制型政策
        一、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业准入门槛
        二、适当延长休学创业者的学籍保留和毕业档案保管时间
        三、健全行政审批制度并简政放权
        四、探索建立相关监督制约和政策法律体系
    第二节 拓展激励型政策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财政金融支持
        二、重视创业孵化园建设并加大投入
        三、创新第三方服务形式并完善服务内容
        四、强化创业事迹宣传,营造热衷创业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 调整并丰富信息传递型政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并丰富创业项目库
        二、丰富学校创业课程并提高创业教育的重视度
        三、提升创业师资力量并创新教学教法
        四、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并建立政策解读平台
        五、建立政策信息传递双向机制和监督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10)基于敏捷开发的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思路
        1.4.2 技术路线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1 敏捷开发方法理论
        2.1.1 敏捷开发背景
        2.1.2 敏捷开发特点
        2.1.3 敏捷开发研究现状
    2.2 组织管理理论
        2.2.1 经典组织管理理论
        2.2.2 冲突管理理论
        2.2.3 组织管理研究现状
    2.3 项目团队管理理论
        2.3.1 布鲁斯·塔克曼的团队发展阶段模型
        2.3.2 自组织理论
        2.3.3 项目团队管理研究现状
第三章 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 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概况
        3.1.1 霍尼韦尔安防软件项目特征
        3.1.2 霍尼韦尔安防软件项目敏捷团队开发管理情况
    3.2 项目在团队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2.1 个人或组织的目标需求难以实现
        3.2.2 承接并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工程存在难度
        3.2.3 难以及时满足多客户多版本需求
        3.2.4 无法自发组织起来克服困难
    3.3 项目在团队管理中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3.1 团队冲突导致很难实现个人或组织目标需求
        3.3.2 团队规模化弱小导致很难应对大型项目工程
        3.3.3 团队开发协作工作流差导致很难满足多客户多版本需求
        3.3.4 团队自组织障碍导致很难自发组织克服困难
    3.4 总结与结论
第四章 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中的改进策略
    4.1 团队与个人和组织之间冲突的解决策略
        4.1.1 现行团队人员特征和个人组织需求
        4.1.2 基于组织冲突理论提出解决冲突
    4.2 团队人员规模扩大运行框架模式改进策略
        4.2.1 现有的大规模化敏捷团队运行理论与实践特点对比
        4.2.2 基于敏捷开发管理的大型规模化框架来改进和优化
    4.3 团队人员在开发协作工作流中改进策略
        4.3.1 现有的敏捷团队运行开发协作工作流模式特点对比
        4.3.2 基于敏捷开发管理的协作工作流模式来改进和优化
    4.4 团队开发迭代过程中扫除团队自组织障碍策略
        4.4.1 现行的敏捷团队自组织的特征
        4.4.2 基于敏捷开发管理和团队自组织理论扫除团队障碍
第五章 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中的保障措施
    5.1 团队文化制度保障
        5.1.1 目标引导
        5.1.2 调和约束
        5.1.3 艺术化规则
    5.2 敏捷团队专业技术知识保障
        5.2.1 体现精益-敏捷思维
        5.2.2 有敏捷革新视野和环境
    5.3 自组织管理制度保障
        5.3.1 去中心化决策
        5.3.2 赋能团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扫除企业家成长的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习近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D]. 张舒雯.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2]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D]. 刘明. 吉林大学, 2020(01)
  • [3]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探析[D]. 宁金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D]. 买小艳. 浙江大学, 2020(01)
  • [5]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重要论述研究[D]. 汪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刘银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D]. 兰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宁夏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实施研究[D]. 赵耀.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2)
  • [10]基于敏捷开发的霍尼韦尔公司安防软件项目团队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 刘良洲.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