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24省、市、自治区SARS首发临床确诊病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王文瑞,范蒙光,刘伯熙,姜晓峰,田晓灵,席云峰,白如玉,迟富利,杨升美[1](2022)在《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截至2021年11月13日额济纳旗COVID-19确诊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分布、人群特征、基因测序结果等信息, 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额济纳旗COVID-19疫情首发患者的症状出现于10月7日, 病例报告集中在10月19日至11月12日, 确诊病例共164例。其中达来呼布镇报告156例(95.12%), 主要分布在镇内6个社区。确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 以20~59岁为主(78.66%)。临床表现主要为咽部不适(91例, 91.92%)、咳嗽(49例, 49.49%)、发热(23例, 23.23%)。临床分型以普通型(81例, 49.39%)、轻型(68例, 41.46%)为主。病例发现方式主要为集中隔离点检测发现(84例, 51.22%)和全员核酸检测发现(62例, 37.80%)。本次疫情早期基本再生数(R0)为5.3, 平均潜伏期为3.9 d。测序结果显示属于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主要防控措施为及时启动公共卫生Ⅳ级应急响应, 进行多轮核酸检测, 针对滞留旅客采用转运方式降低感染风险。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COVID-19疫情病毒传播力强、潜伏期短、人群普遍易感、存在聚集性疫情。推测策克口岸为可能的传播源头, 本次疫情为一起由Delta变异株引起的境外输入疫情。应继续加强闭环管理、实施疫苗接种策略, 借鉴病例和滞留旅客转运的成功经验, 为制定科学、精准的常态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赵文恒,马钰,汪慧,李科,董航,刘文辉,刘媛媛,蒋书琴,罗雷,杨智聪[2](2021)在《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 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 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 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 病例以女性(51.6%, 189/366)、18~65岁(81.4%, 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 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 74/366)为主, 首发症状以发热(71.6%, 250/349)和咳嗽(60.7%, 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 以男性(69.6%, 144/207)、18~40岁(72.9%, 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 129/207)为主, 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 15/27)和咳嗽(37.0%, 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 以女性(58.8%, 90/153)、≥41岁(64.7%, 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 49/153)为主, 首发症状以咳嗽(32.9%, 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 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M(P25, P75)分别为6.5(4.0, 10.8)d、4.0(2.5, 6.0)d和4.0(3.0, 5.0)d;代间距M(P25, P75)分别为4.0(3.0, 8.0)d、4.0(2.5, 6.0)d和3.0(2.0, 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 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 162/366), 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 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 严防疫情反弹。
易春霞,马艳,伊再提古丽·木提拉,张静蕾[3](2021)在《2020年7-8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20年7—8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沙区报告发现的122例COVID-19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描述沙区疫情概况、病例的三间分布、聚集性疫情特征及病例发现途径。结果 COVID-19病例122例,报告感染率为16.30/10万。确诊病例106例(86.89%),无症状感染者16例(13.11%),男女性别比为1∶1.35。其中维吾尔族病例占62.30%,汉族占35.25%。年龄最小的为3月龄,最大的为92岁,中位年龄为33岁[四分位数间距(IQR):15~49岁]。各年龄段均有病例,病例主要为<60岁人群(93/106,87.74%),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40岁人群(15/16,93.75%),确诊病例平均年龄高于无症状感染者(35岁vs.18岁,Z=-2.295,P<0.05)。病例职业以学生为主(17.92%),其余依次为退休、无业、个体经营和服务人员。聚集性疫情30起,涉及病例88例(72.13%),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25起,病例73例(73/88,82.95%);邻里及单位聚集性疫情分别为2起,病例均为4例(4/88,4.55%);同班级聚集性疫情1起,病例7例(7/88,7.95%)。疫情以家庭聚集性疫情为主。长江管委会病例最多(26例,21.31%)。通过集中隔离检测、居民大筛查、居家隔离检测发现113例,占92.62%,以主动检测发现为主。疫情经过两个最长潜伏期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沙区此次疫情传播迅速,以聚集性疫情为主,通过采取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控制。
崔明洁,姚霞,方昊然,张杨成思,杨德刚,裴韬[4](2021)在《SARS与COVID-19时空传播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SARS和COVID-19的暴发对我国公众健康、社会经济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时空传播的共性规律和差异特征及背后原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系统分析并对比了SARS与COVID-19的时空传播差异性特征,并结合病毒本身传播特性及交通、温度等因子进行原因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序列上,SARS从发病初始到结束经历了2个阶段,即上升期-平缓期,COVID-19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期-急剧上升期-缓升期。(2)空间传播模式上,COVID-19传播强度及传播范围大于SARS,且COVID-19的整体连通性较大,各省份与病毒暴发地的联系更为紧密;SARS和COVID-19的传播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二者均以邻近传播、远距离飞跃式为主,且SARS存在中次级传播中心,COVID-19扩散中心未发生转移。(3)空间传播方向上,SARS以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为中心,空间传播方向性更强,COVID-19仅以湖北省为中心向外扩散。(4)空间传播速度上,SARS各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跨度较大,COVID-19各个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大致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呈现出"东快西慢"的现象,传播时间跨度较短。(5) R0是造成SARS和COVID-19空间传播范围与空间传播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SARS和COVID-19病毒温度适宜性有所差异,但在温度接近的区域均发生了空间聚集性传播和邻近区域传播;除病毒本身传播能力、温度影响外,交通是影响SARS和COVID-19空间远距离飞跃式传播的主要原因,二者空间传播速度均与路网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尹超男[5](2021)在《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于2019年12月份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其后疫情在全国蔓延,并在全球形成大流行。疫情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封城等多项防控措施,疫情于2020年2月底得到初步控制,但我国仍面临疫情局部暴发的可能和境外输入病例的威胁,这提示我们新冠肺炎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冠肺炎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截至2021年3月10日,全球累计报告超过1亿名确诊病例,260万名患者死亡。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冠肺炎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关于新冠肺炎疾病负担的研究多使用发病率等传统指标,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s)进行全面分析疾病负担的研究有限。DALYs通过比较实际和理想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来估计健康寿命年的损失,是目前认为最为完善的疾病负担研究指标。此外可使用DALYs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因疾病导致的劳动力工作能力的减少而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监测数据,旨在对中国大陆新冠肺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定疫情的高危人群和发病热点地区,了解疾病负担的分布,为卫生部门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制定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收集到的截至2020年2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冠肺炎监测数据,对中国大陆新冠肺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描述性分析,使用有效再生数分析疾病传播动力学的变化,应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进行疾病聚集区域的探测,使用logistic回归对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使用DALYs指标估计疾病负担,同时使用DALYs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人群分布:本研究共纳入60046例确诊病例和3203例无症状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新冠肺炎发病率为45.05/百万,病死率为4.19%。其中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性别比:0.99),但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1.73)。无症状感染者相比确诊病例年龄较小,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30-69岁年龄段,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段。确诊病例的职业主要为离退人员(24.83%),家务及待业(20.90%)和农民(18.61%)。与之相比,无症状感染者中学生人群也较多(16.87%)。(2)时间分布:自2020年1月初以来,中国大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连续增长,在2020年1月24-28日达到流行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发病-确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8天(IQR:4-12),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下降,直到2020年1月24日趋于稳定。有效再生数初始为最高值2.79,在2020年2月初降至1以下。(2)空间分布:研究期间内,中国大陆共有90.29%的城市受疫情影响,其中湖北省疫情最为严重。疫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北省以及相邻的河南省和湖南省。时空扫描结果显示疫情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3个聚集区,涉及湖北省和黑龙江省。(3)死亡危险因素:男性、年龄增加、报告地区为湖北省、重型及危重型临床分型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2.早期疾病负担分析新冠肺炎疾病负担总计为30773.172 DALYs,其中YLLs占比高达99.24%。疾病负担在男性、重症和危重型临床病例、70-79岁人群中较高。湖北省疾病负担高于其它省份。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为62622.15万元,每位患者平均的间接经济负担为10429元。研究结论1.在疫情防控中,应重点关注男性、老年人,以及职业为农民、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等人群的感染风险,应考虑年轻人、学生群体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性。2.疫情早期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迅速控制提示我们早期干预疫情对控制流行的重要性,同时证明了我国防控措施的成效,可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参考。3.疫情早期高危区域主要为湖北省和其相邻省份以及黑龙江省,表明人口流动和人群聚集在疫情扩散中的作用,提示我们在疾病早期暴发时,应控制人口流动,加强疫情知识教育宣传,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4.新冠肺炎的早期疾病负担主要由死亡造成,老年人、男性、重型和危重型临床病例和湖北省中疾病负担较重,此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中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一致,更加验证了死亡是导致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提示我们在分配卫生资源时,应重点关注上述高危人群,加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减轻新冠肺炎带来的疾病负担。
黄瑶[6](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研究表明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董大盛[7](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92例患者,分为非重症组(125例),重症组(6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首发临床症状和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否为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预测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LYM、ALB、LDH、CD8+细胞计数在非重症组与重症组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YM、ALB、LDH、CD8+细胞计数可为COVID-19患者病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分析表明,LYM、ALB、LDH、CD8+细胞计数单独预测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95%CI(0.735~0.867)]、0.869[95%CI(0.814~0.925)]、0.864[95%CI(0.813~0.916)]和0.718[95%CI(0.639~0.797)],联合四个因素预测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30[95%CI(0.895~0.966)]。结论:LYM、ALB、LDH、CD8+细胞计数均可作为预测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LYM、ALB、LDH、CD8+细胞计数四项联合指标预测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价值较其中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明显升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梁思灵[8](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临床医案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的主观分析,结合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本文整理、归纳、总结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通过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12月-2020年8月姜良铎教授诊治COVID-19的所有医案,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OVID-19医案174人次,收集治疗COVID-19的处方165首,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做统计分析,得到患者的症状特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布、功效归类、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以及核心处方等。结果1.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诊治思路:姜良铎教授认为COVID-19可命名为“湿毒疫”,病因是感受戾气,戾气与气候、地域结合作用于不同个体而致病。COVID-19的病机要从三方面认识:外邪犯肺,肺气受伤,气不摄津,气不流津,成湿成痰是其核心病机。COVID-19可能发展为热入心包、气阴两虚、阴竭阳脱等危候,这是其潜在病机。COVID-19为“戾气”致病,临床特点有“湿”的表现,再结合患者就诊时的状态,判断其所处的疾病阶段,辨识患者当前病机。总的治疗原则应为“清、透、下”,祛湿、分清泄浊,补虚贯穿始终,注意防治肺萎。2.本研究基于症状及舌脉的研究显示北京地区COVID-19患者其临床表现与武汉地区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关,与北京处于供暖季亦有一定相关性,北京地区表现为湿邪夹热,热像表现更为突出。3.对药物的分析得出:COVID-19普通型和危重型的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苦、甘、辛;普通型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脾、胃;危重型患者治疗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心、胃。普通型和危重型功效统计发生频次最高的治疗药物前三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普通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麸炒枳壳、麸炒白术、薏苡仁、北柴胡、连翘、赤芍、广藿香、麸炒枳实、桑白皮、茯苓、芦根。危重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西洋参、黄芩、三七、人参、浙贝母、蜜麻黄、瓜蒌、青蒿、地黄、赤芍、猪苓、牡丹皮、麸炒白术、麦冬、知母。除此之外,黄芪、石膏、麸炒枳壳、仙鹤草、山茱萸、麸炒山药、五味子、红参、麸炒苍术、连翘、厚朴、玄参、金银花、丹参、北沙参这15位药物应用频次也较高。4.基于药物组方规律研究得出:COVID-19普通型患者组方常用药对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薏苡仁之间的相互配伍,体现了宣肺祛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治疗思想。COVID-19危重型显示西洋参、猪苓、三七、牡丹皮、麸炒白术、知母、青蒿、瓜蒌、黄芩、蜜麻黄、人参、浙贝母、赤芍、麦冬为治疗的主要药物,同时相互联用频率也最多。危重型的常用药对中,绝大多数具有清热利湿、滋阴益气、凉血祛瘀、分清利浊的功效。5.基于药物核心类方得出:普通型方剂聚类为3类①黄芩,麸炒枳壳,赤芍,远志,麸炒白术;②黄芩,蜜麻黄,炒苦杏仁,金银花,薏苡仁;③黄芩,麸炒枳壳,北柴胡,广藿香,麸炒白术;普通型患者基本以这3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清热利湿、健脾理气、分清泄浊的用药思路。危重型方剂聚类为4类:①西洋参,麸炒白术,黄芩,三七,浙贝母,麸炒山药;②人参,西洋参,黄芩,地黄,三七,知母;③浙贝母,牡丹皮,三七,瓜蒌,人参,黄芩;④西洋参,地黄,赤芍,人参,蜜麻黄,三七。危重型患者基本以这四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扶正补虚、清热利湿、清营凉血、健脾理气、滋阴生津、预防肺萎的用药思路。
温志红,唐慧荷,王浜琴,刘兴夏,陆春久,张迪雯,代艳[9](2020)在《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向患者本人、家属以及其他知情人员(医务人员)进行电话、面对面访谈,收集所有患者暴露史、家庭聚集性发病情况、医学/家庭隔离情况。(2)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向患者本人及家属询问病史,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治疗方案、疾病转归及近期预后。结果 (1) 1个家庭共11例COVID-19确诊患者,具有与武汉疫区确诊COVID-19指示病例直接或间接密切接触、共同生活流行病学特征。(2) 11例COVID-19确诊患者均无重症患者,儿童临床表现轻且不典型。(3)经治疗达出院标准COVID-19患者出院后有4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复阳,1例成人症状轻微,3例儿童均无症状。结论 (1)聚集性发病是该次疫情的重要流行特征,家庭内密切接触是儿童COVID-19感染主要方式。(2)出院后SARS-CoV-2核酸复阳性并不能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严非[10](2007)在《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社会评价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疫情形势相当严峻,而全国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仅30%左右,远远低于70%的目标。2002年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启动了新一轮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非常迫切需要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结核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究竟是什么造成这样低的发现率?怎样做才能改善?社会评价是一种帮助发现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的有效途径。二、研究目的:研究贫困、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群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障碍;分析弱势人群因结核病症状的求医行为及影响就诊延误和诊断延误的因素;评价各类人群有关肺结核病的认知和社会歧视感,及其对就医行为的影响;了解地方有关部门对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情况;为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促进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公平性提供可行的建议。三、研究方法:研究选择福建、河南、辽宁和新疆四省(自治区)进行,在每个省内各选3个县。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对象涉及服用利用者、提供者、管理和决策者各利益相关方。现场调查于2004年进行,共完成2560名农村居民、889位肺结核病人(县结防机构登记病人)、907位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问卷调查;共进行57组农民和22组医务人员的专题小组讨论,155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个别访谈,41人次县医院和结防所门诊医生观察,48位相关部门领导的知情人访谈,128名肺结核病人和88名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叙述性访谈。四、主要发现1.各类人群对结核病有关知识和态度各类人群对结核病有关知识和态度存在“六低一高”现象:对结核病名称的认识程度低、对结核病的传染性认知率低、群众普遍不了解治疗的关键措施、不了解规范治疗的时间、不了解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和正在执行的免费治疗政策,以及较高比例的社会耻辱感或社会歧视。2.就诊机构选择农村居民首诊机构选择村卫生室的平均51%,乡村两级79%,福建、河南首选村卫生室比例高达69%、79%,新疆由于村级网络建设薄弱,一半以上首选乡卫生院。肺结核病人和可疑症状者的就诊经历也显示相似情况,首诊在乡村两级的比例分别在55—78%、74—93%,方便、费用等是选择的主要原因。结防机构在农民中的知晓和信任度不够。3.肺结核病人诊断过程肺结核病人从症状出现到首次就诊时间超过3周定义为就诊延迟,从首次就诊到确诊为肺结核时间超过2周定义为确诊延迟。肺结核病人求医过程存在延迟。近30%肺结核病人从症状出现到就诊超过3周,50%以上肺结核病人从首次就诊到确诊超过2周,确诊前多次就诊,中位数3—4次,17—30%的病人超过6次。4.转诊问题按国家结核病控制策略规定,所有疑似肺结核病人都应转诊到县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并由县结防所进行治疗管理。本次调查70—80%可疑症状者没有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机构,主要原因是医生没有建议,部分因为交通费用、距离、了解和信任问题。5.治疗依从性本次调查的是结防机构登记的病人,治疗延迟很少。依从性较好,漏服和中断服药比例18%以下。50%以上的肺结核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了督导服药,但由医务人员实施督导化疗的甚少。6.医疗费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规定:由结防结构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抗结核药物,免除检查费用包括9次痰检、次摄胸片。居民估计的结核病治疗费用远远高于实际花费,是实际的2—5倍。肺结核病人实际费用负担仍较高,减免的费用不足病人实际支出的20%,肺结核诊治的医疗支出占家庭年总支出的13-40%。除了辅助检查、药物等直接医疗费用,还有一定的非医疗费用。确诊前反复就诊费用支出不少。辅助检查和药物、延长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7.农民的贫困和弱势对求医过程的影响农民的贫困制约结核病诊治的可及性,女性、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和少数民族由于缺乏知识、缺少信息、缺乏支持、行动不便和社会歧视感,存在较多的就诊延迟和确诊延迟,阻碍结核病发现。8.医务人员的能力和态度对肺结核病人发现的影响。医生缺少培训、认识不够、技术有限,影响诊断能力。分配制度与经济利益,影响了医生的行为,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大处方增加了病人负担。9.卫生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对结核病控制的影响卫生筹资水平低,按服务收费成为医疗卫生机构获得利益的最重要来源,影响医疗行为。贫困农村结核病控制的地方配套经费难以落实,限制了卫生服务的开展,也限制了结核病有关的人员培训,影响了对医务人员的激励,从而影响了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与及时转诊和确诊。五、政策建议1.加强各级政府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管,全社会参与结核病防治提高地方政府的认识,落实配套资金,落实各项激励机制。中央、省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投入,对贫困地区进行倾斜,提高结核病控制能力。政府部门间加强沟通和协调,政府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农村卫生和预防工作,让全社会参与结核病防治。2.协调三级医疗网参与肺结核病预防和治疗督导工作综合医疗结构,尤其是村级机构(新疆是乡卫生院)是发现肺结核病人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医疗系统与预防系统之间的协作,吸收医疗系统技术力量参与结防工作并将医疗机构的功能扩大,参与到结核病发现、治疗和推行DOTS督导策略。3.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医疗服务提供者,特别是乡村医疗服务提供者培训,提高识别可疑症状者能力,及时转诊。通过管理和经济手段,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医生的积极性。4.减轻弱势人群的经济负担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减少不必要检查和治疗。落实激励措施,避免医务人员为追求个人收入的不良行为。加强乡镇卫生院功能,以减少病人路途费用等。提供更多免费服务,如:部分基本辅助药物的免费计划、涂阴病人免费治疗计划;对贫困病人家庭给予支持。5.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制定长期、稳定的健康教育和促进计划,充分应用现代传播媒体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培训乡村医生传播知识,开发适用于少数民族、老人和文化水平低的的健康促进材料。6.通过主动手段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多种渠道找出可疑症状者,①通过村干部发现可疑症状者;②走村串户发现可疑症状者;③村医、乡卫生院医生、结防所医生报告可疑患者。7.社会评价应用的建议社会评价融入结核病控制项目始终,融入健康促进,融入结核病常规数据收集系统。
二、中国24省、市、自治区SARS首发临床确诊病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24省、市、自治区SARS首发临床确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2020年7-8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1.3 病例定义 |
1.4 采取的防控措施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病例的时间分布 |
2.3 病例的地区分布 |
2.4 病例的人群分布 |
2.4.1 年龄分布 |
2.4.2 性别分布 |
2.4.3 职业分布 |
2.4.4 民族分布 |
2.5 聚集性疫情发生情况 |
2.6 病例的发现途径 |
3 讨论 |
(4)SARS与COVID-19时空传播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整体连通性 |
2.2.2 空间权重矩阵 |
2.2.3 空间统计分析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时间序列差异性分析 |
3.1.1 累计确诊病例数 |
3.1.2 新增病例增长率 |
3.2 疫情空间传播差异性分析 |
3.2.1 疫情空间传播模式 |
3.2.2 疫情空间传播方向 |
3.2.3 疫情空间传播速度 |
4 讨论 |
4.1 空间传播模式 |
4.2 空间传播方向 |
4.3 空间传播速度 |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5)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 |
前言 |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2 空间流行病学在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
3 疾病负担 |
4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地区 |
3 研究方法 |
3.1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
3.2 有效再生数(R_t)分析 |
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3.4 时空聚类分析 |
3.5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3.6 疾病负担分析 |
3.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 |
1.1 疾病概况 |
1.2 人群分布 |
1.3 时间分布 |
1.4 空间分布 |
1.5 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疾病负担分析 |
2.1 疾病负担概况 |
2.2 不同年龄段疾病负担 |
2.3 不同性别疾病负担 |
2.4 不同临床分型疾病负担 |
2.5 不同地区疾病负担 |
2.6 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
讨论 |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 |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疾病负担 |
结论 |
优势与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学监测 |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资料收集 |
1.3 咽拭子采样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监测采样情况 |
2.2 病原检测结果 |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
3. 讨论 |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筛查 |
1.2 标本采集 |
1.3 实验室检测 |
1.4 资料收集 |
2. 结果 |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本来源 |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
2. 结果 |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
3. 讨论 |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 |
2.2.2 分组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非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非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首发临床症状的比较 |
3.3 非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
3.4 非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入院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比较 |
3.5 COVID-19 病情重症化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6 独立危险因素预测COVID-19 病情重症化价值的ROC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COVID-19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1 病原体 |
2 流行病学资料 |
3 发病机制 |
4 症状体征 |
5 辅助检查 |
6 治疗 |
7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与研究 |
1 古代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
2 COVID-19的中医病名 |
3 COVID-19的中医病因 |
4 COVID-19中医病机的认识 |
5 COVID-19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 |
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筛选标准 |
3 剔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病例收集 |
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3 建立数据库 |
研究结果 |
1 症状频次 |
2 舌象频次 |
3 脉象频次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分布 |
5 药物频次分布 |
6 药物组方规律 |
7 类方核心组合 |
讨论 |
1 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
2 症状舌脉分析 |
3 对药物的分析 |
4 药物常用组合及关联度分析 |
5 药物聚类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分析对象 |
1.2 分析方法 |
1.2.1 流行病学调查 |
1.2.2 诊断标准 |
1.2.3 聚集性疫情定义[4]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
2.2 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
3 讨论 |
(10)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社会评价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 全球结核病流行情况 |
2. 全球结核病控制策略与目标 |
3. 中国结核病流行特点 |
4. 中国结核病控制进展与目标 |
5. 中国结核病防治政策 |
6. 中国结核病控制面临问题与挑战 |
7. 国内外有关肺结核病低发现研究 |
8. 研究意义 |
9.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社会评价 |
3. 研究现场 |
4. 研究对象定义和来源 |
5. 研究问题与框架 |
6. 调查内容 |
7. 资料收集 |
8. 资料分析 |
9. 变量与指标定义 |
10. 研究过程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各地社会经济、卫生及结核病防制基本情况 |
1.1 福建省 |
1.2 河南省 |
1.3 辽宁省 |
1.4 新疆自治区 |
2. 各类调查对象及其分布 |
2.1 四省调查对象样本量分布 |
2.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3. 各类人群对肺结核病的认知 |
3.1 各类人群对肺结核病的了解 |
3.2 居民和病人结核病的社会耻辱感或歧视 |
3.3 居民和病人的结核病知识信息来源 |
3.4 医务人员的结核病知识 |
4. 各类人群求医过程 |
4.1 各类人群求医选择 |
4.2 肺结核病人求医过程延迟及原因 |
4.3 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转诊情况 |
4.4 肺结核病人治疗情况 |
4.5 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互动与交流 |
5. 影响肺结核病人就医过程的因素分析 |
5.1 影响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单因素分析 |
5.2 影响肺结核病人就诊延迟多因素分析 |
5.3 影响肺结核病人确诊延迟单因素分析 |
5.4 影响肺结核病人确诊延迟多因素分析 |
6. 肺结核病诊治费用及负担 |
6.1 社区居民对肺结核病诊治费用的认知 |
6.2 肺结核病人的实际诊治花费 |
6.3 不同类型肺结核病人的实际诊治花费及经济负担 |
6.4 影响肺结核病诊治费用的因素 |
7. 结核病控制项目经费与管理问题 |
7.1 地方政府对结核病控制项目的认识 |
7.2 结核病防治经费问题 |
7.3 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归口管理问题 |
第四章 讨论 |
1. 农村居民肺结核诊断过程延迟,制约肺结核病人的发现 |
2. 农民经济的贫困制约了结核病诊治的可及性 |
3. “知识的贫困”是弱势群体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
4.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等其他弱势特征 |
5. 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医疗行为 |
6. 基层医务人员的作用及培训和管理重要性 |
7. 卫生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 |
8. 归口管理的问题与可持续性 |
9. 结核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
10.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附件2:综述 |
附件3:已发表相关和录用文章 |
四、中国24省、市、自治区SARS首发临床确诊病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李慧,王文瑞,范蒙光,刘伯熙,姜晓峰,田晓灵,席云峰,白如玉,迟富利,杨升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02)
- [2]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J]. 赵文恒,马钰,汪慧,李科,董航,刘文辉,刘媛媛,蒋书琴,罗雷,杨智聪.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2)
- [3]2020年7-8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易春霞,马艳,伊再提古丽·木提拉,张静蕾. 疾病监测, 2021(09)
- [4]SARS与COVID-19时空传播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崔明洁,姚霞,方昊然,张杨成思,杨德刚,裴韬.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11)
- [5]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D]. 尹超男. 山东大学, 2021(12)
- [6]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化危险因素的分析[D]. 董大盛. 南昌大学, 2021(01)
- [8]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D]. 梁思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分析[J]. 温志红,唐慧荷,王浜琴,刘兴夏,陆春久,张迪雯,代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12)
- [10]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社会评价案例研究[D]. 严非. 复旦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