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尿散治疗遗尿病63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善云[1](2021)在《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治疗儿童遗尿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治疗儿童遗尿症脾肾两虚证,统计分析发病相关因素、近期和远期疗效,为小儿遗尿症的辨证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资料和辨证处方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儿科门诊的单症状性遗尿患儿,统计基本信息,发病相关因素,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对症候积分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治疗小儿遗尿症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提供循证医学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遗尿患儿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85:1;患儿就诊高峰年龄段为6-9岁;遗尿患儿就诊时间冬季居多;膀胱容量:85.56%患儿膀胱容量正常,约8.25%的患儿膀胱容量偏小,6.19%的患儿夜尿过多。2.疾病疗效:治疗8周后,临床痊愈52例(53.62%);显效2例(2.06%);有效20例(20.06%);无效23例(23.71%),治愈率53.62%,总有效率76.29%。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8周后,临床痊愈33例(34.02%);显效27例(27.84%);有效26例(26.80%);无效11例(11.34%)。4.中药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在减少患儿夜间尿量、次数及改善睡眠觉醒方面疗效确切。5.随访:对痊愈及显效患儿停药1年后随访,复发1例。6.不良反应: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治疗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临床疗效确切,该方三焦并治、补肾运脾、宣肺醒神,能够有效减少夜间尿量与提高睡眠觉醒度,为优化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和循证医学资料。
宋宁[2](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张妮[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遗尿中医证素现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小儿遗尿的中医证素组合规律,为本病的证候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询1991年01月至2021年01月发表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取证型及证素,运用SPSS 19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1.通过筛选文献,共纳入合格文献89篇。2.纳入文献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8个,其中病位证素8个,依次为肾、脾、肺、心、脑、肝、督脉、下焦;病因病性证素共10个,依次为气虚、阳虚、阴寒、内火、阴虚、气郁、气闭、湿热、气滞、血瘀。通过频数分析,病位证素中肾、脾、肺构成比例均超过15%,总占比达到92.7%;病因病性证素中气虚、阳虚构成比例均超过20%,总占比为75.6%。3.证素组合形式规律:研究分析得出证素组合形式共分为4大类,包括6小类。其中4大类中,两种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三种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单一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及四种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构成比均大于20.0%,无单一证素组合形式(单一病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6小类中,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最高,为41.5%,2种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单一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均超过10.0%,无单一病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其中占比最高的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中各构成比如下:肾+气虚:87.1%,肾+阳虚:6.9%,肝+湿热:3.4%,脾+气虚:2.3%,下焦+血瘀:0.3%。4.证素聚类分析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小儿遗尿呈现出来的证素组合规律主要有三大类,结果如下:(1)第一大类为病位证素肾,病因病性证素阳虚、阴寒。(2)第二大类为病位证素脾,病因病性证素为气虚。(3)第三大类可细分为四小类:(1)病位证素肺、脑、督脉,病因病性证素为气闭、气郁、气滞;(2)病位证素下焦,病因病性证素为血瘀;(3)病位证素心,病因病性证素阴虚、内火;(4)病位证素肝,病因病性证素为湿热。5.证型分布规律:通过检索文献,共提取出17个证型,采取频数分析,其中有5个证型构成比均在5.0%以上,分别为肾气不足:36.2%,肺脾气虚:15.9%,脾肾两虚:15.5%,下元虚寒:12.4%,心肾失交:5.5%,以上5个证型占总比85.5%,为常见证型。其余证型分别为肾阳虚:2.9%,肺郁脑闭:1.9%,脾肾气虚:1.9%,肝经湿热:1.4%,肺肾气虚:1.2%,脾气亏虚:1.0%,肾虚肺实:0.8%,脾肾阳虚:0.8%,肺郁督滞:0.8%,肺郁火旺:0.8%,气虚肺郁:0.8%,下焦蓄血:0.1%。结论:1.小儿遗尿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脾、肺,常见病因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2.小儿遗尿的常见证候类型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脾肾两虚、下元虚寒、心肾失交;3.小儿遗尿的常见证素组合类型为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其次为2种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
李帅[4](2020)在《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儿科的单症状性遗尿患儿,共计8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自拟方剂开窍醒神汤加减口服,对照组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同时两组都进行行为疗法,即睡前控制饮水量,心理疏导等;疗程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证候积分比较及停药8周后随访患儿遗尿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检验,各组间均为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备可比性。(2)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共40例,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症状改善方面,在改善主症遗尿次数、夜间尿量、睡眠觉醒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有效,两组药物在减少患儿夜尿次数方面作用相当,在夜间尿量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觉醒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次症小便频次、小便颜色、饮食情况、大便情况、面色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开窍醒神法”与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二者在疾病疗效方面作用相当,但开窍醒神法治疗在次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方面作用显着,且复发率低于醋酸去氨加压素,表明开窍醒神法治疗小儿遗尿症具有独特优势,为优化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邱梦莹[5](2020)在《益脑通督法推拿治疗小儿肝经湿热型遗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脑通督法推拿治疗小儿肝经湿热型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肝经湿热型遗尿患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2人。治疗组予自拟益脑通督法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两周后、治疗四周后的主症评分及总积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81%,经统计学处理后P值为0.045(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在主要症状评分方面进行统计学处理,觉醒程度评分比较P值结果为0.001(P<0.01),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治疗四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91%,经统计学处理后P值为0.302(P>0.05),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在主要症状评分方面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觉醒程度评分比较P值为0.029(P<0.05),尿质评分比较P值为0.049(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益脑通督法推拿在提高患儿的觉醒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治疗两周后效果明显;两种推拿方法疗效无显着性差别。
赵梦洁[6](2020)在《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外治法联合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脾肾两虚型遗尿症患儿74例,年龄分布于5~12岁。按就诊顺序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予以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对照组予以摄泉止遗汤治疗,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并于治疗后6月对短期疗效中完全改善及改善患儿进行随访。本研究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治疗前主次症积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主症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主症的改善均有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次症证候疗效:两组方案对次症的改善均有效(P<0.05),在改善次症神疲倦怠、自汗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3)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在中医证候总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疾病疗效评价:短期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长期疗效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对主症、次症的改善均有效,在对主症及次症神疲倦怠、自汗的改善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对次症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的改善上两组疗效相当。在中医证候疗效和疾病短期疗效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长期疗效上两组无明显差异。
张翎[7](2020)在《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下焦湿热型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儿童NE下焦湿热证型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为中医药治疗儿童NE提供新的借鉴。方法:本临床疗效观察共收集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下焦湿热型患儿,共计64例。以上患儿被随机分至两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剔除1例,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1例,有效统计61例。治疗组予黄芩滑石汤加减免煎颗粒剂兑水冲服,对照组予以口服弥凝片,同时两组都进行行为疗法,包括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限制夜间摄水量,夜间唤醒患儿鼓励自主排尿,膀胱功能锻炼等。治疗期为1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证候积分计算,观察期间仔细记录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停药4周后随访观察复发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1周、4周后的积分改善情况,及疾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儿童治疗前在年龄、性别、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均衡可比性。(2)治疗1周后,两组在改善遗尿次数上P<0.05,对照组在短期内改善遗尿次数情况优于治疗组。(3)治疗4周后,治疗组中有6(20.00%)例受试儿童治愈,11(36.67%)例受试儿童显效,10(33.33%)例受试儿童有效,3(10.00%)例受试儿童无效,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5(16.13%)例受试儿童治愈,11(35.48%)例受试儿童显效,11(35.48%)例受试儿童有效,4(12.91%)例受试儿童无效,总有效率87.10%。两组综合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良好疗效。(4)次要症状改善方面:次要症状中小便频数、小便短黄、小便臊臭、舌象及脉象的P值均<0.05,两组在改善以上次要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便不畅P值>0.05,说明两组在改善受试儿童大便不畅上无明显差异。(5)复发率:治疗组有2(8.33%)例受试儿童复发。对照组有12(52.17%)例受试儿童复发。两组复发率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期间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一过性头晕、血压升高,1例鼻腔出血,两组间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滑石汤加减与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下焦湿热型儿童遗尿综合疗效相当,两组药物均可有效改善遗尿症状。弥凝在短期内可改善遗尿情况,具有起效快的优点。黄芩滑石汤在改善次症方面优于醋酸去氨加压素,复发率较对照组为低。因此,黄芩滑石汤在治疗下焦湿热型遗尿患儿疗效肯定,降低复发率,安全性高,有深入学习借鉴价值。
陈再创[8](2020)在《加味益智散治疗小儿遗尿症下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味益智散治疗下元虚寒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为小儿遗尿症的治疗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复发率更低的方法,同时为加味益智散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东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下元虚寒型遗尿症患儿共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口服加味益智散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综合疗效。结果:①两组患儿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证候积分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②短期疗效方面: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70.0%,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③复发率方面:停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15.8%;对照组复发率为47.6%,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④症状改善方面:两组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但主症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⑤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在综合疗效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加味益智散与醋酸去氨加压素疗效相当;两种药物均可改善患儿的遗尿症状,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两者疗效接近,但在改善次要症状方面加味益智散优于醋酸去氨加压素,且加味益智散治疗后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加味益智散治疗下元虚寒型遗尿症有确切疗效,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刘文考[9](2018)在《参萸止遗散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参萸止遗散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治疗小儿遗尿寻求一种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中医药疗法。为参萸止遗散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临床基础,为临床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和就诊于通州妇幼保健院的脾肾两虚型遗尿患儿,总计64例,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脱落2例。治疗组为就诊于东方医院的30例脾肾两虚型遗尿患儿,予口服参萸止遗散颗粒;对照组为就诊于通州妇幼32例脾肾两虚型遗尿患儿,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同时两组都进行行为疗法,即夜间将患儿唤醒去排尿,晚上控制饮水量,心理疏导等;疗程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证候积分计算及停药4周后随访患儿遗尿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儿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②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共32例,脱落2例,痊愈3例(10%),显效14例(46.7%),有效8例(26.7%),无效5例(16.6%),总有效率83.4%。对照组32例,痊愈6例(18.75%),显效16例(50%),有效4例(12.5%),无效6例(18.75%),总有效率81.25%。经统计学分析P=0.672,P>.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均有疗效。③症状改善方面:在改善主症遗尿次数,尿量和睡眠深度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有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次症尿频、面色、饮食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停药4周后随访,治疗组复发2例(6.7%),对照组复发9例(28.13%),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⑤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参萸止遗散与醋酸去氨加压素疗效相当;两组药物均可改善遗尿患儿主症方面,但参萸止遗散在改善次症方面优于醋酸去氨加压素;参萸止遗散组遗尿患儿的遗尿复发率低于醋酸去氨加压素组,且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参萸止遗散治疗脾肾两虚型遗尿患儿有一定疗效,可改善患儿症状,降低疗后复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王卫涛[10](2017)在《基于“提壶揭盖”法探讨越婢汤调控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将以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为研究对象,以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为切入点,揭示越婢汤调节膀胱样ICC细胞数量,从而改善膀胱不稳定状态所致的遗尿症的本质以及相关机制,同时为中医“提壶揭盖”法从现代实验科学做出前期依据。研究方法实验一:采取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动物模型,并制备膀胱ICC样细胞悬液,然后将BOO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雌性,60只,尾部流水编号随机分成越婢汤中药古方组、越婢汤高剂量组、越婢汤中剂量组、越婢汤低剂量组、缩泉丸组、灭菌水对照组6组。煎熬中药并依次大鼠灌胃,每只2ml,早晚各灌1次,连续灌14d。对照组予灭菌水灌胃,每只2ml,早晚各1次,连续灌14d。在最后一次给药2h内,于腹主动脉处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实验二:在实验一基础上,予越婢汤各组含药血清干预膀胱ICCs,观察EdU(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法中细胞增殖的变化,用TUNEL(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dUTP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CFSE(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ester,CFSE)/PI(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检测细胞存活率。实验三:观察越婢汤对膀胱ICCs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中促生存信号和促凋亡信号的影响,通过转录水平,蛋白定量、蛋白定性的不同层次,分别测定了活化转录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ATF6)、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12,caspase-12)、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四:采用Fluo 3-AM探针标记钙离子,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强度,检测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研究结果1.体外ICC样细胞的培养和鉴定:大鼠膀胱处提取细胞,24h后细胞贴壁,细胞形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光学图片证实雌性大鼠膀胱内Cajal样细胞的存在。进一步实验用c-kit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cajal细胞,结果呈阳性(绿色荧光),胞体和突起均明显着色,再次证实了所提取的细胞为cajal间质细胞。2.含药血清对ICCs增殖的影响:灭菌水对照组ICCs有最强的增殖能力;越婢汤低-中-高剂量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ICC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减弱,其中古方组与低剂量组中细胞的增殖能力接近;缩泉丸组药物血清可影响细胞的增殖能力,与越婢汤高剂量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接近。3.含药血清对ICCs凋亡的影响:灭菌水对照组无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越婢汤低﹑中﹑高3组,随药物浓度升高凋亡细胞增多,呈一定量效关系。缩泉丸组和古方组中的凋亡细胞较少,且与低剂量中的凋亡细胞数目基本相同,表明这3组药物对细胞凋亡能力接近。4.促生存信号的表达:从转录水平,蛋白定量、蛋白定性的不同层次来看,越婢汤各剂量组ATF6﹑GRP78等促生存信号的表达增高明显,与灭菌水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随着越婢汤从低-中-高,浓度的不断升高,ATF6﹑GRP78蛋白的表达量不断增加,呈剂量依赖性。缩泉丸组ATF6﹑GRP78蛋白的表达明显,与灭菌水对照组比较,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促凋亡信号的表达:从转录水平看,越婢汤各组可下调其mRNA表达水平;但是从蛋白定性﹑半定量来看,越婢汤不同剂量组对JNK、CHOP、caspase-12的蛋白表达量影响不明显,与灭菌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缩泉丸组24h后3个不同层次CHOP﹑JNK﹑caspase-12等基因的表达呈低水平表达,但与灭菌水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含药血清对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含药血清处理ICC细胞24h后越婢汤低﹑中﹑高﹑古方各组,缩泉丸组均未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的升高。研究结论1.越婢汤可以显着抑制Cajal细胞的增殖能力,但诱导细胞凋亡能力不足。2.越婢汤可以下调膀胱样ICC细胞数量,进而调节膀胱不稳定状态所致的遗尿症。其可能的机理是:越婢汤通过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了ATF6﹑GRP78等促生存信号的高表达,恢复了ICC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了内质网的稳态。3.从中医“提壶揭盖”方向论治遗尿症的方法可行。
二、遗尿散治疗遗尿病6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尿散治疗遗尿病63例(论文提纲范文)
(1)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治疗儿童遗尿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一)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1.病例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3.病例脱落 |
四、临床研究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六、疗效与安全评定 |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3.安全性评价标准 |
七.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患儿遗尿发病相关情况分析 |
1.性别分布 |
2.年龄分布 |
3.就诊时间 |
4.膀胱容量 |
5.撤除尿不湿时间 |
6.排尿训练 |
7.骶椎隐裂 |
二、研究结果 |
1.疾病疗效评价 |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3.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
4.主症积分比较(中位数、四分位距) |
三、随访 |
四、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中医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三、立法依据 |
四、方药解析 |
五、结果分析 |
(一)一般统计学资料分析 |
(二)疗效分析 |
六、问题与展望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诊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儿遗尿门诊病历调查 |
附录2 24小时排尿日记 |
致谢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遗尿中医证素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检索方法 |
1.4.2 建立小儿遗尿数据库 |
1.4.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结果 |
2.1.1 文献收集数据 |
2.1.2 性别分布 |
2.2 小儿遗尿证素分布规律、组合规律及聚类分析 |
2.2.1 小儿遗尿证素分布情况 |
2.2.2 小儿遗尿证素组合规律情况 |
2.2.3 小儿遗尿证素聚类分析情况 |
2.3 小儿遗尿证型分布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对中医证素学的认识 |
3.2 对数据挖掘技术中聚类分析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3.4 小儿遗尿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组合规律及聚类分析情况 |
3.5 小儿遗尿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学 |
3.7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纳入文献 |
综述 小儿遗尿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4)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病例选择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四) 西医诊断标准 |
(五) 证候评分 |
(六) 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法 |
(一) 分组方案 |
(二) 治疗方案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与安全评定 |
(五)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统计学资料 |
(一) 性别分布 |
(二) 年龄分布 |
(三) 病程分布 |
二、基线比较 |
(一) 性别比较 |
(二) 年龄比较 |
(三) 病程比较 |
(四) 观察指标的比较 |
三、疗效分析 |
(一)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积分 |
(二)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总积分 |
(三) 治疗前后两组次症积分 |
(四) 治疗前后两组次症总积分 |
(五) 治疗前后两组症候总积分 |
(六) 疾病疗效 |
四、随访 |
五、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一) 病名 |
(二) 病因及病理机制 |
(三) 治疗 |
三、立法依据 |
(一) 神窍不开、心脑失灵为标 |
(二) 肾虚不摄、膀胱失守为本 |
四、方药解析 |
五、结果分析 |
(一)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析 |
(二) 疗效分析 |
六、问题与展望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遗尿症的中医药疗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益脑通督法推拿治疗小儿肝经湿热型遗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分组方法 |
1.7 治疗方案 |
1.8 观察指标 |
1.9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统计学处理 |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2 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
2.3 治疗四周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
2.4 治疗两周及治疗四周后两组之间症状积分比较 |
3.综合分析 |
3.1 益脑通督法推拿在改善觉醒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
3.2 在一定疗程内益脑通督法在总体疗效方面略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
3.3 益脑通督法及基础推拿手法对于小儿遗尿均有较好疗效 |
讨论 |
1.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肝经湿热型小儿遗尿 |
2.现代医学观点 |
3.本研究项目组方依据 |
3.1 小儿遗尿与脑、督脉的关系 |
3.2 临床常用针灸推拿方法及组穴 |
3.3 益脑通督法推拿处方方义 |
4.研究结果 |
5.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病因病机 |
2.遗尿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基于中医证候的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小儿遗尿症状体征评分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及研究 |
1.1 遗尿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3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及研究 |
2.1 定义及分类 |
2.2 流行病学 |
2.3 发病机制 |
2.4 遗尿症主要治疗方法 |
3.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概况 |
3.1 耳穴贴压外治的优势 |
3.2 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机制探讨 |
3.3 穴位选择 |
3.4 临床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分组及对照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2.临床观察 |
2.1 观察方法 |
2.2 观察项目 |
2.3 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统计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3.2 疗效评价统计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4.讨论 |
4.1 从脾肾论治小儿遗尿症的立题依据 |
4.2 耳穴贴压的选穴依据 |
4.3 摄泉止遗汤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耳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附录三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四 体格检查表 |
附录五 长期疗效观察表 |
附录六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下焦湿热型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类型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标准 |
1.3.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4 中止试验标准 |
1.5 合并用药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的计算 |
2.2 分组及对照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试验药物 |
2.3.2 给药方法 |
2.3.3 用药疗程 |
2.4 安全性评价 |
2.4.1 安全性指标及观察时点 |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4.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5 依从性评价 |
2.6 有效性评价 |
2.6.1 基线指标采集 |
2.6.2 有效性观察指标与观察时点 |
2.6.3 基于证候的症状体征分级量化和积分标准 |
2.6.4 疗效评价标准 |
2.6.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基线分析 |
3.2.1 年龄比较 |
3.2.2 性别比较 |
3.2.3 治疗前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
3.2.4 治疗前两组次症积分比较 |
3.3 治疗1周后结果分析 |
3.3.1 治疗1周后两组组间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3.3.2 治疗1周后两组组间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
3.4 治疗4周后结果分析 |
3.4.1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
3.4.2 两组组间治疗4周后比较 |
3.5 随访复发率 |
3.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1.1 中医学对于小儿遗尿的认识 |
4.1.2 现代医学对于小儿遗尿的认识 |
4.2 导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
4.2.1 病名解析 |
4.2.2 病因病机 |
4.2.3 辨证治疗 |
4.3 研究意义 |
4.4 立法思想 |
4.5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6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4.7 行为疗法的意义 |
4.8 试验结果分析 |
4.8.1 两组治疗1周后比较 |
4.8.2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
4.8.3 两组组间治疗4周后比较 |
4.8.4 两组组间复发率、安全性比较 |
4.9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4.9.1 不足 |
4.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文献研究小儿遗尿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中医治疗 |
1.1 古代医家治疗 |
1.2 近现代代医家治疗 |
2.1.1 内治法 |
2.1.2 外治法 |
2.1.3 综合治疗 |
2.西医治疗 |
2.1 行为疗法 |
2.1.1 调整生活习惯 |
2.1.2 膀胱功能训练 |
2.1.3 记录遗尿日记 |
2.1.4 心理支持及必要的奖励措施 |
2.1.5 唤醒疗法 |
2.2 遗尿报警器 |
2.3 醋酸去氨加压素 |
2.4 抗胆碱药物 |
2.5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
2.6 中枢神经兴奋剂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史采集表 |
附录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附录4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5 合并用药情况 |
附录6 安全性指标 |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加味益智散治疗小儿遗尿症下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1.1.1 从病因病机角度分析 |
1.1.2 现代医家从多角度探索小儿遗尿病机 |
1.1.3 遗尿各证型的证候特点及治法主方 |
1.1.4 中医外治法 |
1.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的治疗 |
1.2.3 讨论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材料及相关标准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观察指标 |
2.1.4 统计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研究基线评价 |
2.2.2 两组患儿临床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 |
2.2.3 两组证候积分对比及变化分析 |
2.2.4 单项症状得分对比及变化分析 |
2.2.5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疗效对比 |
2.2.6 不良反应 |
2.3 讨论 |
2.3.1 病例完成情况 |
2.3.2 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均衡性 |
2.3.3 两组疗效对比总结 |
2.3.4 组方立论依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参萸止遗散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小儿遗尿的认识和发展 |
1. 病名溯源 |
2. 中医对遗尿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进展 |
3. 中医治疗 |
二、西医对儿童遗尿症的认识 |
1. 遗尿流行病学 |
2. 西医对儿童遗尿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与安全评定 |
7. 统计学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研究基线评价 |
2. 观察指标的比较 |
3. 两组疗效分析 |
4. 两组复发率比较 |
5. 两组不良反应 |
三、结论 |
四、讨论 |
1. 组方立论依据 |
2. 单味药物的作用分析及其药理研究 |
3. 参萸止遗散与醋酸去氨加压素的比较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导师经验分析 |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治疗用药经验分析 |
三、加强宣教,注意调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提壶揭盖”法探讨越婢汤调控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立题依据 |
研究内容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遗尿症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常法、变法对遗尿症的再认识 |
1.2.1 病性:寒热虚实 |
1.2.2 病位:上下论治 |
1.2.3 病时:子午流注法 |
2 提壶揭盖法-越婢汤-遗尿症 |
2.1 “提壶揭盖”法源流 |
2.2 “提壶揭盖”法新解 |
2.2.1 “提壶揭盖”法的基础是脏腑的互通联系 |
2.2.2 “提壶揭盖”法的目的是调畅气机 |
2.2.3 “提壶揭盖”法的方式是下病上治,下病上取 |
2.3 越婢汤 |
2.3.1 越婢汤的方义..新解 |
2.3.2 越婢汤药物组成及药理学分析 |
2.3.3 越婢汤与小儿遗尿症 |
3 遗尿症-膀胱功能障碍-Cajal间质细胞 |
4 内质网应激 |
4.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应答 |
4.2 内质网应激的“双刃剑”作用 |
4.2.1 促生存信号通路 |
4.2.2 促凋亡信号通路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体外ICC样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
第一节 膀胱出口梗阻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二节 膀胱ICC样细胞悬液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膀胱Cajal间质细胞分离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三节 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1 膀胱出口梗阻模型 |
2 膀胱ICC细胞悬液的分离和鉴定 |
实验二 中药含药血清对膀胱Cajal间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第一节 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EDU细胞增殖染色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二节 含药血清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三节 讨论 |
1 细胞增殖 |
2 细胞凋亡 |
3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动态平衡 |
实验三 从转录水平,蛋白定量、蛋白定性的不同层次,分别测定相关调控因子 |
第一节 qRT-PCR检测ICCs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的促生存信号和促调亡信号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二节 WesternBlot法检测ICC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的促生存信号和促调亡信号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三节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研究GRP78蛋白在内质网上的分布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第四节 讨论 |
1 UPR的信号转导途径 |
2 未折叠蛋白应答的研究意义 |
3 测试方法 |
4 促生存信号表达与促凋亡信号表达 |
实验四 含药血清对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总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1 |
综述1 参考文献 |
附件2:综述2 |
综述2 参考文献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遗尿散治疗遗尿病6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醒神止遗方结合揿针针刺遗尿点治疗儿童遗尿临床观察[D]. 张善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遗尿中医证素现代文献研究[D]. 张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开窍醒神法治疗单症状性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研究[D]. 李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益脑通督法推拿治疗小儿肝经湿热型遗尿临床疗效观察[D]. 邱梦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耳穴贴压合摄泉止遗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D]. 赵梦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下焦湿热型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D]. 张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加味益智散治疗小儿遗尿症下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D]. 陈再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参萸止遗散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文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基于“提壶揭盖”法探讨越婢汤调控不稳定膀胱模型的机理研究[D]. 王卫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