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症反应的晚期介质HMGB1(论文文献综述)
秘乐[1](2021)在《HMGB1-TLR4/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炎症进程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肺组织及血清中炎症因子变化,探索HMGB1-TLR4/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炎症进程的影响。方法:将72只SPF级别C57BL/6成年雄性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N组)经鼻滴入PBS缓冲液50ul+30min后小鼠腹膜内注射PBS缓冲液2ml;实验组(LPS组)经鼻滴入LPS溶液(40mg/ml)50 ul+30min后腹膜内注射PBS缓冲液2ml;干预组(LPS+anti-HMGB1抗体组)经鼻滴入LPS(40mg/ml)50 ul+30min后腹膜内注射anti-HMGB1抗体2.5mg/kg。各组实验小鼠于给药后8h、16h、24h和48h四个时间点处死取材。于各时间点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和肺组织标本形态;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计算肺组织W/D值;q PCR法检测肺组织NF-κBp65、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TLR4、RAGE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MIP-1和HMGB1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N组各时间点小鼠精神可,毛发顺滑、呼吸平稳、口唇红润,饮食正常,抓取小鼠时其逃避动作敏捷。LPS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毛发竖立、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饮食较差,抓取小鼠时其逃避动作缓慢,症状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与LPS组相比,LPS+anti-HMGB1抗体组小鼠上述情况有所好转。但未恢复正常。2.肺组织大体标本形态:N组小鼠肺组织表面为浅粉色,无明显水肿和出血;LPS组小鼠肺组织明显红肿,表面见散在瘀斑和出血;LPS+anti-HMGB1抗体组小鼠肺组织较红肿,表面亦可见散在瘀斑和出血,但较LPS组减轻。3.肺组织病理损伤:HE染色条件下,N组各时间点小鼠肺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几乎未见红细胞、炎症细胞和液体渗出。LPS组各时间点小鼠肺组织不同程度血管充血、出血,大量红细胞和炎症细胞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腔,肺泡壁增粗,部分肺泡壁断裂,肺泡腔融合扩大,随时间延长,肺组织损伤逐渐加重。LPS+anti-HMGB1抗体组各时间点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均较LPS组减轻。4.肺组织W/D值:LPS组、LPS+anti-HMGB1抗体组小鼠各时间点肺组织W/D值都明显高于N组(P<0.05),随造模时间延长该比值有逐渐增大趋势。LPS+anti-HMGB1抗体组小鼠肺组织W/D值于各时间点均低于LPS组,(P<0.05)。5.q PCR法检测肺组织NF-κBp65、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LPS组和LPS+anti-HMGB1抗体组肺组织中NF-κBp65、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于8h、16h、24h和48h均高于N组(P<0.05)。经anti-HMGB1抗体干预后肺组织中NF-κBp65、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于8h、16h、24h和48h均较LPS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N组(P<0.05)。6.Western Blot测定TLR4、RAGE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与N组相比,LPS组和LPS+anti-HMGB1抗体组TLR4、RAGE和HMGB1蛋白表达于8h、16h、24h和48h均呈不同程度增强(P<0.05)。经anti-HMGB1抗体干预后,小鼠肺组织TLR4、RAGE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于8h、16h、24h和48h均不同程度低于LPS组(P<0.05),但仍高于N组(P<0.05)。7.血清IL-1β、MIP-1和HMGB1表达水平:LPS组和LPS+anti-HMGB1抗体组小鼠血清IL-1β、MIP-1和HMGB1各时间点浓度均高于N组(P<0.05);经anti-HMGB1抗体干预后血清IL-1β、MIP-1和HMGB1各时间点浓度均低于LPS组(P<0.05),但仍高于N组(P<0.05)。结论:1.在LPS致小鼠ALI炎症过程中,HMGB1-TLR4/RAGE信号通路被激活后,上调了NF-κB-p65和STAT3表达,促进了IL-1β和MIP-1早期炎症因子的释放。2.anti-HMGB1抗体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上通过影响上述相关蛋白表达,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控制了ALI炎症反应。
徐宇[2](2021)在《HMGB1-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进程中AMs极化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receptor,RAGE)信号通路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作用及其对ALI进程中AMs M1型极化的影响。方法:80只C57BL/6小鼠(18~22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20只,经鼻滴入PBS 30min后腹腔注射PBS;模型组(LPS组)20只,经鼻滴入LPS 30min后腹腔注射PBS;anti-HMGB1抗体干预组(LPS+anti-HMGB1组)20只,经鼻滴入LPS 30min后腹腔注射鼠anti-HMGB1抗体;RAGE抑制剂FPS-ZM1干预组(LPS+FPS-ZM1组)20只,经鼻滴入LPS 30min后腹腔注射RAGE拮抗剂FPS-ZM1。各组在腹腔注射PBS、RAGE拮抗剂FPS-ZM1或anti-HMGB1抗体后8h、16h、24h、48h每一时间点取5只小鼠处死留取标本,肉眼观察肺组织大体形态,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wet/dry weight ratio,W/D),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肺组织HMGB1、RAGE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s)标记物CD38。结果:1.肺组织标本形态:Control组各时间点肺组织大体标本粉嫩,无水肿,无瘀点瘀斑、充血等表现;LPS组肺组织不同程度肿胀,部分可见局部充血、淤血甚至出血,以24、48h明显,48h最重;LPS+anti-HMGB1组及LPS+FPS-ZM1组肺组织肿胀、淤血瘀斑较LPS组稍有减轻。2.肺组织W/D值:计算小鼠肺组织W/D进行统计学分析,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LPS+anti-HMGB1组、LPS+FPS-ZM1组各时间点W/D比值增加,LPS组增加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anti-HMGB1组、LPS+FPS-ZM1组较LPS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组织HE染色:Control组肺泡结构完整,肺泡腔、间质无明显炎症细胞及液体渗出;LPS组不同程度肺泡间隔增厚、断裂,肺泡腔及间质不同程度液体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且随时间延长上述改变加重,48h最明显;LPS+anti-HMGB1组、LPS+FPS-ZM1组各时间点较LPS组相应时间点上述肺损伤病理改变减轻,但均较Control组严重。4.ELISA检测血清HMGB1、TNF-α表达:LPS组HMGB1蛋白表达8h最低,16h最高,24h、48h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各时间点表达较Control组相应时间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anti-HMGB1组、LPS+FPS-ZM1组各时间点表达较LPS组相应时间点降低,但均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TNF-α蛋白表达8h最高,16h略有下降,24h较16h升高,48h降低,且各时间点表达较Control组相应时间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anti-HMGB1组、LPS+FPS-ZM1组各时间点表达较LPS组降低,但均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WB测定肺组织HMGB1、RAGE表达:LPS组各时间点HMGB1、RAGE的表达均较Control组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anti-HMGB1抗体及FPS-ZM1干预后小鼠肺组织HMGB1、RAGE表达强度在各时间点低于L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流式细胞术检测AMs表面标记物CD38:LPS组、LPS+anti-HMGB1组、LPS+FPS-ZM1组各时间点表达CD38 AMs比例均较Control组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HMGB1抗体及RAGE抑制剂FPS-ZM1干预后表达CD38 AMs比例较LP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GB1-RAGE信号通路参与ALI全身炎症反应进程及LPS诱导的肺损伤。2.阻断HMGB1-RAGE信号通路可能部分抑制AMs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减轻LPS诱导小鼠ALI,AMs极化可能是HMGB1-RAGE信号通路参与ALI进程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文[3](2021)在《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明确不同时期慢阻肺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水平变化;2.探讨血清HMGB1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炎性指标、肺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评估慢阻肺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及肺功能的严重程度寻找客观指标。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AECOPD组,共67例;并依据肺功能结果分为两个亚组:轻-中度组32例(FEV1占预计值%≥50%)与重-极重度组35例(FEV1占预计值%<50%)。AECOPD组患者经抗感染、平喘、化痰等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及实验室指标好转进入恢复期的患者作为COPD恢复期组,共67例。AECOPD、慢阻肺恢复期的诊断主要依据2019年GOLD指南。对照组来自于同一时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对象,共41例。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7例AECOPD组与41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MGB1浓度;同时行肺功能、实验室指标(CRP、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当慢阻肺患者在医院治疗好转后进入恢复期再次复查上述指标。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血清HMGB1浓度在急性加重期与恢复期之间的变化、及其与各项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COPD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COPD组吸烟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ECOPD组、COPD恢复期组与对照组炎性指标及肺功能的水平:2.1三组患者炎性指标水平的比较:AECOPD组WBC、NEU%、CRP、ESR水平相比于COPD恢复期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恢复期NEU%、ES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三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的比较:AECOPD组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VC较COPD恢复期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恢复期组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FVC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时期COPD组及对照组血清HMGB1浓度的比较:AECOPD组血清HMGB1浓度相比于COPD恢复期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浓度在COPD恢复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AECOPD患者不同程度肺功能分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轻-中度AECOPD患者与重-极重度AECOPD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吸烟指数、WBC、ESR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重-极重度AECOPD组NEU%、CRP水平相比于轻-中度AECOPD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ECOPD患者不同程度肺功能分组的HMGB1浓度水平:重-极重度AECOPD组血清HMGB1浓度相比于轻-中度AECOPD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比较轻-中度AECOPD组与对照组血清HMGB1浓度发现轻-中度AECOPD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HMGB1浓度与AECOPD患者炎性指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6.1与AECOPD组血常规、CRP、ESR的相关性:AECOPD组中血清HMGB1随着NEU%、CRP浓度水平升高而升高,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74、0.546(P均<0.05)。AECOPD组血清HMGB1浓度与WBC、ESR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6.2与AECOPD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的相关性:血清HMGB1浓度随着FEV1占预计值%、FEV1/FVC降低而升高,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是-0.583、-0.512(P均<0.05)。结论:1.血清HMGB1在正常人体内分泌水平较低,在AECOPD与慢阻肺恢复期患者体内表达水平高,且在AECOPD与CRP、NEU%呈正相关,表明HMGB1与CRP、中性粒细胞共同参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发生、发展过程。2.入院后经过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后,在慢阻肺恢复期HMGB1水平较AECOPD组明显下降,表明HMGB1浓度改变提示病情及炎症水平发生变化,同时也是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的一项定量指标。3.在不同严重程度的AECOPD分组中,重-极重组的HMGB1水平、CRP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高于轻-中度组的各项指标水平;AECOPD组的HMGB1与肺功能指标(FEV1占预计值%、FEV1/FVC)呈负相关。提示血清HMGB1浓度水平与急性加重期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水平。
梁萌[4](2021)在《HMGB1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排名第二位的认知障碍类型,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2016年制订的《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规范》中将VCI定义为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显性脑血管病或非显性脑血管病所引起的一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临床综合症。既往研究表明,脑白质损伤是VCI重要的病理机制。缺血引起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并释放各种促炎介质,引起脑内炎症反应,是造成髓鞘损伤的重要原因。高迁移率组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病理状态下,其可由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经主动或被动方式释放至胞外,作为一种危险相关模式分子(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参与诱导免疫细胞激活并引起炎症反应。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和后,HMGB1可主要通过多条细胞内信号通路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最终增加促炎因子的合成及释放并引起炎症反应。本研究将就HMGB1在VCI的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潜在的细胞通路展开研究。研究方法:收集VCI患者血清标本并检测HMGB1等炎症因子水平,通过与健康对照比较,观察HMGB1是否与VCI发生相关。通过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法构建的VCI模型动物中拮抗HMGB1,以及通过向健康小鼠侧脑室内注射HMGB1,探索HMGB1参与VCI发病的病理机制。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探索HMGB1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细胞内通路。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发现,与认知功能正常的社区老年患者相比,VCI患者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既往有脑卒中患病史的比例显着升高。对两组人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VCI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低,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空腹静脉血糖含量较高。对比两组人群的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发现,VCI组患者血清中HMGB1、p Src、IL1-β、IL-6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发现,VCI小鼠认知功能损伤与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障碍密切相关,而上述病理改变与HMGB1表达增高有关。给予HMGB1特异性拮抗剂甘草酸后,VCI小鼠海马区HMGB1含量显着降低,同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且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增多,海马区髓鞘损伤改善,并且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及认知功能损伤也明显好转。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发现,向健康小鼠侧脑室内注射重组HMGB1可引起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及出现抑郁样行为,而上述现象的发生与HMGB1引起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及髓鞘损伤有关。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发现,首先,VCI小鼠中Src和NFκB磷酸化表达增多,提示两者活性均增加,给予甘草酸拮抗HMGB1后,两者活性降低,表明VCI小鼠海马中Src和NFκB活性与HMGB1表达水平相关。其次,通过对健康小鼠侧脑室注射HMGB1,其海马HMGB1相关通路蛋白Src和NFκB磷酸化表达增多。给予小鼠腹腔注射Src拮抗剂PP2,观察发现,PP2改善了HMGB1引起的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及抑郁样行为,并且部分改善了海马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及髓鞘损伤,对小鼠海马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也发现,Src和NFκB磷酸化表达减少,表明其活性降低。此外,通过使用重组HMGB1直接刺激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我们发现,HMGB1可引起小鼠小胶质细胞向M1型活化,给予Src拮抗剂PP2预处理可逆转上述效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MGB1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内Src-NFκB通路,使其向M1型活化,从而引起了中枢髓鞘损伤,最终导致小鼠情绪及认知功能受损。结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MGB1与VCI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胞外HMGB1与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Src-NFκB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活化,引起中枢炎症反应并造成少突胶质细胞受损及髓鞘损伤,参与了VCI的病理机制。
顾新丰[5](2021)在《HMGB1在机械过载型肌腱病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肌腱病是临床常见病,多由反复机械过载牵拉所致,病程漫长且无特效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社会的经济负担。肌腱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现代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已明确炎症参与肌腱病的发病,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各类无菌性炎症的发病机制。警报素家族是DAMP理论的炎症发生的始动因素。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释放到细胞外的HMGB1是最常见的警报素之一。通过研究HMGB1在调控机械过载型肌腱病炎症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助于深入探索肌腱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用短时间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再通过低密度接种后形成细胞克隆,用胰酶进行点状消化,分离和纯化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用CCK-8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的活力;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和qRT-PCR鉴别并鉴定这两种细胞。比较不同月龄大鼠来源的肌腱细胞的生长曲线。第二部分:使用Flexcell-FX5000细胞牵张仪对肌腱细胞进行体外牵拉实验,研究机械牵拉对肌腱细胞增殖和活力的影响以及细胞内、外HMGB1的变化。先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证实肌腱细胞内存在HMGB1,观察肌腱细胞受到0%、4%、8%、12%不同牵张百分比的牵拉后,肌腱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活力变化,并用Western blot和ELISA法测定相应牵拉百分比下细胞内、外HMGB1浓度的变化。再观察肌腱细胞受到牵拉后,0h、6h、12h、24h及48h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HMGB1浓度变化。观察脂多糖(LPS)对肌腱细胞进行刺激后培养液中HMGB1浓度变化,与机械过载牵拉的DAMP途径进行比较。第三部分:研究内、外源性HMGB1在大鼠跟腱肌腱病动物模型的炎症中的作用。分别建立大鼠跟腱持续和一过性机械过载负荷的跑台模型,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一过性过载负荷后0h、6h、12h和48h四个不同时间点细胞核内、外HMGB1的变化。接着,使用外源性HMGB1进行跟腱局部注射及HMGB1的抑制剂甘草酸(GA)腹腔内注射,qRT-PCT法测定局部组织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 β、IL-6、TGF-β及肌腱细胞外基质Tenascin、ColⅠ、Col Ⅲ的基因表达情况。第四部分:进行HMGB1在肌腱病炎症中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使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HMGB1对肌腱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再用Western blot测定不同浓度的HMGB1对肌腱细胞的TLR4、RAGE受体和NF-κ B、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原代培养的肌腱细胞呈扁平梭形,而肌腱干细胞呈鹅卵石样。两者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71天和2.18天,且1月龄大鼠的肌腱细胞较18月龄增殖速度更快。台盼蓝染色显示活细胞率均在90%以上。结晶紫染色都能形成细胞克隆,肌腱细胞的克隆面积较小且稀疏,而肌腱干细胞的克隆面积较大且致密。肌腱细胞的Ⅰ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流式细胞显示肌腱干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和CD90阳性,CD45和CD106阴性。qRT-PCR显示Scleraxis的基因在肌腱干细胞中高表达,而Tenomodulin的基因在肌腱细胞中表达更高。第二部分: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受到牵拉后,细胞增殖增快。与未牵拉组相比,4%、8%和12%的肌腱细胞数分别为0%组的1.3倍、1.5倍和1.1倍,肌腱细胞的增殖随牵拉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强,但拉伸12%组的细胞增殖较8%组反而下降。当肌腱细胞受到的牵拉百分比大于4%后,细胞活力出现降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肌腱细胞内表达HMGB1,细胞核内高表达。肌腱细胞受到牵拉后细胞核内HMGB1染色明显降低。Western blot和ELISA测定显示,随着牵拉百分比的增加,肌腱细胞核内HMGB1含量下降,细胞外培养液中HMGB1增加,牵拉百分比大于8%时变化更显着。用8%对肌腱细胞进行牵拉后6h,培养液中HMGB1的浓度达到峰值。而在培养液中加LPS刺激肌腱细胞,培养液中HMGB1的浓度24h后达到峰值,是加入LPS前的4.14倍。第三部分:持续性机械过载组在跑台跑步8W后的跟腱实质明显增粗,呈典型肌腱病表现,肌腱细胞数量增加,肌腱纤维排列紊乱,纤维束间有血管增生。Bonar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一过性机械过载组的肌腱细胞外HMGB1含量在运动后逐渐升高,最高峰出现在运动后12h。局部注射外源性HMGB1后,单次注射HMGB1组仅有少许血管增生,持续局部注射HMGB1组出现类似肌腱病的典型表现,炎症相关的IL-1 β、IL-6、TGF-β及细胞外基质和胶原相关蛋白Tenascin、ColI、ColⅢ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但持续注射HMGB1+GA组IL-6和TGF-β增加较少,炎症反应较轻,肌腱病病理表现不明显。第四部分:低浓度HMGB1组的肌腱细胞增殖稍有增快,但高浓度HMGB1组的肌腱细胞增殖明显减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存在TLR4和RAGE两种蛋白的条带。TLR4的表达量与HMGB1浓度的呈正相关。低浓度组RAGE表达也增加,但中、高浓度组反而降低。NF-κ B通路的IKKβ和NF-κ B P65在低浓度和中浓度HMGB1组均增加,但高浓度时不再增加。MAPK通路的JNK、P38的表达量改变不明显。ERK1/2基础表达量相对较低,随HMGB1浓度的增加有所增加,但高剂量组的表达量反而比中剂量组降低。[结论]第一部分:采用短时间的酶消化法结合组织块培养法能原代培养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高-低密度接种法和克隆法能有效的分离和纯化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标记物的表达量也有差别。不同个体来源的肌腱细胞的功能有所不同。第二部分:过载牵拉和过长时间的牵拉均影响肌腱细胞的增殖及活力。肌腱细胞内存在HMGB1,以细胞核内表达尤明显。机械过载牵拉能导致细胞内HMGB1释放到细胞外。LPS等致炎因子也能导致HMGB1释放,但发生时间较晚。第三部分:一过性的机械过载牵拉能导致肌腱炎症的发生;长时间的过载牵拉能导致肌腱病的发生。长时间高浓度的细胞外HMGB1能引起类肌腱病样表现。外源性HMGB1能明显提高跟腱组织中致炎因子IL-1 β、IL-6、TGF-β和腱系标记物Tenascin和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而HMGB1的抑制剂GA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第四部分:高浓度HMGB1对肌腱细胞有细胞毒性。肌腱细胞表面存在TLR4和RAGE受体,低浓度的HMGB1能增加两种受体的表达,但高浓度的HMGB1抑制RAGE受体表达。HMGB1能激活NF-κ B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 B通路可能是肌腱病产生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通路。
余黎媛[6](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D-Lac、I-FABP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监测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脓毒症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Dex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合计60例为本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Sepsis 3.0中相关诊断新标准[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入院后按《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2]强推荐意见予规范及个体化的综合对症支持治疗,并参照2018年《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3]进行必要的适度镇静镇痛治疗。实验组应用右美托咪定稀释后0.2~0.7 μg/(kg·h)个体化静脉微量泵注,对照组则选用该指南推荐的ICU镇静基本用药咪达唑仑0.03~0.2mg/(kg·h)静脉微泵注;两组同时辅以舒芬太尼镇痛治疗,维持两组患者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在-2~0 分,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评分在 0~1 分。比较两组患者:(1)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入室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2)炎症指标及肠屏障生物学指标:记录入ICU时(T0)、24h(T1)、48h(T2)、72h(T3)各时间点外周血中PCT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上述各时间点外周血中HMGB1、D-Lac和I-FABP水平;(3)分析炎症因子与肠屏障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4)评估临床预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ICU天数,电话随访其28天生存情况。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整体差异对比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各时间点总体差异使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组间的比对运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法;符合正态分布数据运用Pearson法作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原发感染疾病分布及入ICU时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因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CT及HMGB1水平在入室T0时无明显差异(P>0.05),但经积极对症支持基础治疗后两组患者PCT、HMGB1水平均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差异显着(P<0.01),实验组PCT的表达在治疗后T2、T3两个时间点均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HMGB1水平在T1、T2、T3各时间点较同期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3)肠屏障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两组I-FABP水平均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D-Lac在治疗后T2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P<0.05),实验组D-Lac在治疗后的各时间点较入室T0均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D-Lac及I-FABP水平在入室T0时差异不明显(P>0.05),但实验组D-Lac、I-FABP的表达水平在治疗后T1、T2、T3各时间点较同时间点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4)两组患者外周血HMGB1、PCT与D-Lac、I-FABP均成正相关(P<0.01);(5)住院情况及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ICU住院天数缩短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8天死亡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可以显着降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肠道屏障损伤生物标记物的表达水平,降低肠道屏障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降低机体HMGB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对肠道组织的损伤有关。(2)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脓毒症患者住ICU的时间。
蒲倩[7](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HMGB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制作体外炎症模型,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外泌体对RAW264.7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小鼠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Exosomes,BMSC-exo),透射电镜观察 BMSC-exo 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检测外泌体浓度及直径分布范围,流式细胞仪及蛋白印迹反应(Western Blot)检测 BMSC-exo 标志物 CD9、CD63、CD81 和 Calnexin的表达;2.构建LPS诱导RAW264.7体外炎症细胞模型: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确定LPS作用RAW264.7细胞最佳浓度;3.应用CCK8及ELISA技术进一步确定BMSC-exo作用于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最佳浓度,正式实验分为4组:Ⅰ.Sham组(正常组RAW264.7细胞)、Ⅱ.LPS组[RAW264.7+LPS(10ng/ml)]、Ⅲ.EXD 组(RAW264.7+LPS+去外泌体上清液)、Ⅳ.EXO 组[RAW264.7+LPS+BMSC-exo(4μg/ml)],去外泌体细胞上清液及 BMSC-exo 溶液均为造模 3h 后给与相同体积,应用 CCK8 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q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各组细胞HMGB1,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BMSCs表面标志物CD34、CD45、CD73、CD105 细胞群阳性率为 1.39%、22.1%、81.1%、89.4%;BMSC-exo 透射电镜显示:镜下可见典型杯口状、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大小不均一;NTA分析显示囊泡直径分布范围在123 nm-130 nm,样本粒子浓度为1.57×1010particles/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MSCs比较,BMSC-exo中CD9、CD63、CD8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Calnex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CD9、CD63、CD81 和 Calnexin 阳性率分别为:87.87%、81.93%、85.71%、8.04%。各项鉴定结果均显示提取的外泌体为BMSC-exo。2.成功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ELISA法探索 LPS 浓度(0.1 ng/ml、1.0 ng/ml、10 ng/ml、100 ng/ml、1 μg/ml、10μg/ml)对RAW264.7细胞活力和炎症因子影响,结果确定LPS最佳作用浓度为10ng/ml。CCK8增殖实验和ELISA法确定BMSC-exo对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最佳作用浓度为4 μg/ml。3.CCK8增殖实验和细胞凋亡结果:与Sham组比较,LPS组、EXD组和EXO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EXD组和EXO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EXD组比较,EXO组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ELISA结果:与Sham组比较,LPS组、EXD组和EXO组TNF-α和IL-1β表达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EXD组和EXO组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P<0.05),与EXD组比,EXO组TNF-α和 IL-1β 表达降低(P<0.05);q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与 Sham 组比较,LPS组、EXD组和EXO组HMGB1、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EXD组和EXO组HMGB1、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EXD组比较,EXO组HMGB1、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运用全骨髓贴壁法成功在体外培养和扩增小鼠BMSCs;差速离心法、透射电镜、NTA、流式和Western blot成功提取和鉴定BMSC-exo;2.运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成功构建体外炎症模型;3.BMSC-exo和BMSC-EXD均能提高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HMGB1及下游NF-κB信号分子表达,BMSC-exo作用效果更佳。
熊伟[8](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安丽媛[9](2021)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HMGB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血浆HMGB1浓度的影响,并探寻乌司他丁使用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2020年05月-2020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腹腔镜腹部手术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60例,女24例、男36例,年龄60~84岁,体重46~74kg,ASA分级Ⅰ-Ⅱ级;使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U1、U2、U3)组和对照组(C组),四组各15例。UTI组在麻醉诱导前经静脉分别给予乌司他丁 0.5万U/kg、1万U/kg、1.5万U/kg+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对照组给予静滴等量生理盐水。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学历、体重、术中情况、住院天数、术后镇痛评分等一般情况;收集患者入室后5min(T1)、出麻醉复苏室前5min(T2),术后1天(T3)、3天(T4)静脉血离心后放置-80。冰箱冻存,最后统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监测血浆中HMGB1浓度;使用MMSE量表法评估患者术前(T1)、术后1(T2)、3(T3)、5(T4)、7(T5)天认知功能改变状况。[结果]四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地氟醚用量、出入量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1.5万U/kg乌司他丁组POCD发生率为13%较对照组46%低。各组患者HMGB1浓度均表现为T2、T3、T4时刻较T1时刻升高(P<0.05),但T4时刻较T3时刻稍有回落;出PACU前5min时间点(T2)1.5万U/kg的UTI组的HMGB1上升得不如空白组明显(P<0.05);术后第1天(T3),1万U/kg、1.5万U/kg剂量组HMGB1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患者基础MMSE值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剂量UTI在术后1天和3天MMSE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在第5天较前有所上升,术后5天、7天相较于术后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3天,0U/kg剂量组MMSE分数明显比1.5万U/kg乌司他丁组低(P<0.05)。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P>0.05,术后住院天数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1.5万U/kg乌司他丁可降低全麻择期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循环血中HMGB1相关。
薛佳茜[10](2021)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清源化痰颗粒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慢阻肺的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又是加速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AECOPD的药物以抗感染、抗炎和支气管扩张药为主,但是仍有其相对局限性,临床上需要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药物用于AECOPD的治疗,因此在此领域,中医药是大有作为的。本研究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经典理论为出发点,以清源化痰颗粒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清源化痰颗粒的应用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在研究中传承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建立对中医药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方法:(1)首先以网络药理学为手段,通过数据库检索清源化痰颗粒中的活性化合物和相应靶标,明确清源化痰颗粒和AECOPD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传导途径,提出清源化痰颗粒作用于AECOPD的机制假说;(2)其次,观察清源化痰颗粒对AECOPD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明确其“治肺”的作用机制。选用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通过熏烟加气管内滴注LPS的方法建立AECOPD疾病小鼠模型,8周后收收集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小鼠精神、饮食、体质量等一般情况,肺组织HE病理改变及肺平均内衬间隔,计算肺泡灌洗液内炎症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及PCR检测相关炎症通路HMGB1-RAGE、凋亡蛋白C-casp3等的水平。(3)再次,研究清源化痰颗粒对肠道菌群与肠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说明其具有“调肠”的作用。利用16S rDNA及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小鼠粪便中群落物种信息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通过OTU聚类分析、样本间β多样性指数分析及多组比较方法,获取物种组成信息和组间组成差异;利用Masshunter定量软件对样本中短链脂肪酸进行识别,确定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最后将代谢产物和样本物种进行相关性分析,判断差异代谢物与菌群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挖掘引起代谢差异的关键菌群。(4)最后,观察清源化痰颗粒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对熏烟联合LPS滴注诱导的AECOPD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清源化痰颗粒“从肠治肺”的作用机制。利用菌群耗竭联合AECOPD造模的方法建立小鼠双重干预模型,于第8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肺组织HE病理改变、肺泡灌洗液内炎症细胞计数,并通过Western blot及PCR检测相关炎症通路HMGB1-RAGE、凋亡蛋白C-casp3等的表达情况。结果:(1)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清源化痰颗粒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上,通过表型分析发现,清源化痰颗粒的作用靶标中CRP、IL-6、IL-1β与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相关,MPO与中性粒细胞炎症相关,MMP-1、MMP-9与肺气肿程度相关;在通路上,主要涉及RAGE及其配体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并对Apoptosis结局具有调节作用。结合文献研究,最终提出清源化痰颗粒可能通过介导“HMGB1-RAGE”信号通路,对中性粒细胞凋亡产生干预,进而影响AECOPD的疾病进程的科学假说。(2)清源化痰颗粒能显着改善AECOPD小鼠肺组织炎症情况,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及大黄素组小鼠体质量均上升平稳,一般情况尚可;肺组织病理提示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肺组织中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炎症反应有所缓解。中药中剂量组、大黄素组可见轻度炎细胞浸润,病变最轻,肺平均内衬间隔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各药物组肺泡灌洗液内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模型组,淋巴细胞变化尚不明显,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低,以中药中剂量组最为显着(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组无明显的C-casp3、Ly6G荧光细胞形态显示。模型组可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胞内及周围未见C-casp3显示,各给药组可见不同程度的Ly6G和C-casp3显示,说明给药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ECOPD模型组小鼠肺组织C-casp3、C-casp3/Casp3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Casp3、HMGB1、RAGE明显升高(P<0.05,P<0.01)。经不同药物处理后,C-casp3、C-casp3/Casp3表达均有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大黄素组效果优于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P<0.05,P<0.01);Casp3表达方面,给与药物干预后,给药各组Casp3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大黄素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给药组小鼠HMGB1、RAGE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大黄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HMGB1mRNA、RAGE 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经各组药物治疗后,HMGB1mRNA、RAGE mRNA两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被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MGB1mRNA表达水平方面,相对于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黄素组表达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RAGE mRNA各给药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在对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的影响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均明显降低,以丁酸最为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乙酸、丙酸含量略有升高;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黄素组乙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丙酸、丁酸均明显上升,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丙酸、丁酸含量最高。综合分析后将丁酸作为主要差异代谢产物,与先前分析得到的组间主要差异菌群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Akkermansiaceae(阿克曼菌科)、Rikenellaceae(理研菌科)、Ruminococcaceae(瘤胃菌科)、Sutterellaceae与丁酸水平呈正相关,Enterococcaceae(肠球菌科)与丁酸水平呈负相关。Akkermansiaceae(阿克曼菌科)与丁酸的组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粪便菌群移植能显着逆转AECOPD小鼠肺组织炎症情况,移植正常组、移植中药组、移植大黄素组小鼠一般情况尚可,体质量在予以菌群移植后平稳上升;肺组织病理提示肺泡结构破坏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肺平均内衬间隔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内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模型组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移植正常组、移植中药组、移植大黄素组小鼠肺组织C-casp3、C-casp3/Casp3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移植中药组效果略优于移植正常组和移植大黄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sp3在各移植组中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移植组小鼠HMGB1、RAGE呈现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移植中药组、移植大黄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HMGB1mRNA、RAGE 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移植组HMGB1mRNA、RAGE mRNA的表达水平均被下调(P<0.01,P<0.05),以移植中药组下降明显,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源化痰颗粒能够影响HMGB1-RAGE通路,下调促炎因子HMGB1及其受体RAGE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同时上调凋亡执行蛋白C-casp3的水平,诱导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凋亡,减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肺部炎症,具有“治肺”的作用;AECOPD模型小鼠伴有短链脂肪酸及肠道菌群的紊乱,而清源化痰颗粒能够升高模型小鼠丁酸水平,同时调节相关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纠正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的紊乱,说明清源化痰颗粒具有“调肠”的特点;清源化痰颗粒干预后的粪便菌群移植能够明显减轻AECOPD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调节HMGB1-RAGE通路及凋亡蛋白C-casp3的表达,体现了清源化痰颗粒“从肠治肺”“肺肠同调”的中医特色。
二、炎症反应的晚期介质HMGB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症反应的晚期介质HMGB1(论文提纲范文)
(1)HMGB1-TLR4/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炎症进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MGB1-TLR4/RAGE 信号通路在 ALI/ ARDS 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HMGB1-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进程中AMs极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MGB1/RAGE 信号通路在 ALI/ARDS 肺泡巨噬细胞焦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及步骤 |
3.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1.COPD患者与对照组基础情况比较 |
2.AECOPD患者与恢复期患者炎性指标及肺功能的水平 |
3.COPD患者各组及对照组血清HMGB1浓度水平 |
4.AECOPD患者各亚组临床资料比较 |
5.AECOPD患者中各亚组HMGB1浓度水平 |
6.血清 HMGB1浓度与AECOPD患者炎性指标及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MGB1受体在慢阻肺疾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HMGB1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的研究 |
前言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HMGB1与VCI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一、实验设备及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第三部分 外源性HMGB1 对健康小鼠小胶质细胞、髓鞘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一、实验设备及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第四部分 HMGB1 致中枢炎症的相关通路研究 |
前言 |
一、实验设备及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情绪及认知障碍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HMGB1在机械过载型肌腱病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绪论 |
一、肌腱病概况 |
二、肌腱的结构和组成 |
三、肌腱病的病理和分子学变化 |
四、机械负载对肌腱的影响 |
五、炎症在肌腱腱病中的作用 |
六、DAMP理论与警报素HMGB1 |
七、本课题研究假说 |
第一部分 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机械牵张对肌腱细胞及HMGB1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内、外源性HMGB1对肌腱病炎症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 HMGB1在肌腱病炎症中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6)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D-Lac、I-FABP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HMGB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HMGB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乌司他丁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清源化痰颗粒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经典理论研究的价值 |
2. 中医学经典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 |
2.1 阴阳属性 |
2.2 气机升降 |
2.3 经络络属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
3.1 胚胎发育同源 |
3.2 粘膜免疫相关 |
3.3 微生物相互影响 |
3.4 神经内分泌联系 |
4. 慢阻肺病程中肺与大肠的关系 |
5. 前期研究基础 |
6. 清源化痰颗粒的组方立义 |
7.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COPD“从肠治肺”的国内外研究 |
1.1 国外研究 |
1.2 国内研究 |
2. 清源化痰颗粒对“从肠治肺”的继承与发展 |
2.1 主要证型 |
2.2 临床基础 |
3. 清源化痰颗粒整体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清源化痰颗粒中活性化合物的鉴定 |
1.2 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标预测 |
1.3 确定疾病相关靶标 |
1.4 确定“药物-疾病”共同靶点 |
1.5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6 “复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 |
1.7 G0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清源化痰颗粒的有效成分和对应靶标 |
2.2 疾病相关靶标 |
2.3 药物-疾病靶标 |
2.4 PPI目标网络 |
2.5 “复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 |
2.6 富集结果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清源化痰颗粒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给药 |
2.2 小鼠血清、组织及粪便样本的收集 |
2.3 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2.4 组织HE病理染色及肺气肿评价 |
2.5 肺泡灌洗液炎性细胞汁数 |
2.6 小鼠肺组织免疫荧光检测 |
2.7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2.8 PCR检测肺组织中HMGB1 mRNA、RAGE mRNA的表达水平 |
2.9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3.2 清源化痰颗粒对小鼠肺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 |
3.3 清源化痰颗粒对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
3.4 清源化痰颗粒对肺组织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清源化痰颗粒对Casp3、C-casp3、HMGB1、RAGE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清源化痰颗粒对HMGBlmRNA、RAGE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清源化痰颗粒对AECOPD小鼠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给药 |
2.2 小鼠粪便样本的收集 |
2.3 16S rDNA小鼠粪便菌群测序 |
2.4 短链脂肪酸检测 |
2.5 数据分析 |
3.结果 |
3.1 OUT分析 |
3.2 群落组成分析 |
3.3 p多样性分析 |
3.4物种差异分析 |
3.5 短链脂肪酸检测 |
3.6 物种与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菌群移植对AECOPD小鼠炎症状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给药 |
2.2 小鼠血清、组织及粪便样本的收集 |
2.3 实验指标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菌群耗竭模型验证 |
3.2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
3.3 菌群移植对小鼠肺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 |
3.4 清源化痰颗粒对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
3.5 菌群移植对小鼠Casp3、C-casp3、HMGB1、RAGE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菌群移植对小鼠HMGB1mRNA、RAGE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附录A COPD表型相关靶标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综述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运用通腑法治疗慢阻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炎症反应的晚期介质HMGB1(论文参考文献)
- [1]HMGB1-TLR4/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炎症进程的影响[D]. 秘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HMGB1-RAGE信号通路对LPS诱导小鼠ALI进程中AMs极化影响的研究[D]. 徐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文. 延安大学, 2021(11)
- [4]HMGB1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HMGB1在机械过载型肌腱病炎症中的作用机制[D]. 顾新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2)
- [6]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D-Lac、I-FABP表达的研究[D]. 余黎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HMGB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D]. 蒲倩.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8]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9]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HMGB1的影响[D]. 安丽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清源化痰颗粒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薛佳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