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论文文献综述)
龚晓田[1](2019)在《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客家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的一支汉族民系。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了中原汉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逐步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经验。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围屋、土楼、排屋等民居建筑,以其体量巨大、规划严格、功能完善成为我国民居建筑的重要类型,体现出鲜明的技艺特征。不同地区的客家建筑在形态上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展现出鲜明的人文特征。客家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形成客家民居建筑形态传承与流变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唐田甜[2](2019)在《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美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和典型性,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是表现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发展均面临挑战。因此,本文研究范围主要定在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广西北部地区的传统村落,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进行研究,根据其空间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分析传统村落的物质表现中的非物质文化和美学价值,为现代的城乡规划以及人居环境规划研究带来启示。首先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查阅、田野调查、问题分析等方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对广西桂北地区的历史沿革与民族分布进行梳理,分析桂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成的原因。根据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选取桂北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借助图表分析,从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布局、单体建筑空间布局以及公共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入手描述并分析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特征形态。图表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民族研究区域在景观空间上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将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归纳为传统风水型与自然生态型两大类型,比较桂北传统风水型村落与自然生态型村落中精神美学与实用美学的区别。最后将结合提炼出的美学确立传统村落与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有针对性的提出传承保护策略。遵照以上研究步骤完成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美学比较研究,本文有3点主要研究结果分别为:第一,非物质文化在造物上具有导向作用,在宏观思维的基础上决定了人对自然的顺延及适度改造,表现在构筑物的建造上以自然材质的物理性变化为主,村落的形成以思维为主导,宏观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了传统村落空间表现形式的差异性,不同族群的主观感性认知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倾向于风俗习惯,反映于村落的选址、建筑形式、家与家的关系方面。第二,人对自然理解的生态性在造物上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两种精神,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是人与人的关系,在美学上体现了儒家的秩序性,中庸对称性、道家的风水格局以及特色地域文化。第三,内容与形式互渗共生,即精神文化与物质表现共生。精神文化以物质为表现载体,宏观上把控了人的审美与习惯,在物质上表现出趋吉和谐的共生表征,物质则通过形态与结构表现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与物质呈现统一性,对现代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实践意义。
张莎玮[3](2018)在《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存世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是岭南中心地区乡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从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入手,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空间要素,构建起多层次、综合性的传统村落空间模式要素体系。并以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为样本进行剖析,将其空间模式分为四个大类,即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以及沙田型传统村落。针对每一类村落,从山水环境、居祠关系、村落肌理、建筑特征、环境要素五个方面进行剖析,发现每个大类在整体面貌一致性的基础上,其内部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每个大类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十一个亚类,并对每一个亚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对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村落的地理空间信息,构建“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数据库”,在确保样本空间分布均匀性(每个镇至少有一个样本)的基础上,选择437个传统村落为样本开展研究,通过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叠合分析,绘制出直观的专题地图。研究表明,广府文化主导型的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基本覆盖广府地区全境,这是广府主流文化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客家文化主导型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广府东部和北部,其空间分布范围较广,在从化、增城和深圳东北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聚核心,这与粤东地区客家文化核心区主流文化的西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广客交融型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边缘交界的地带,即广府地区的东部和北部。这些村落同时受到广府与客家文化的影响,在两种文化的势能不均衡的情况下,形成了较为多样的村落空间模式;沙田型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出海口地区,其空间分布范围窄、集聚性强,这与沙田水陆交界地带的环境特殊性密切相关。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形成,是在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化的。在村庄层面,广府村落的梳式巷道,宗祠引领,民居遵从;客家村落的顺应地形,聚族防御,居祠合一;沙田村落的顺堤而建、枕水而居;以及广客交融地区村落因文化形态碰撞而呈现出的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均是在村庄营建过程中为适应自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而摸索形成的村庄营建智慧。在区域层面,高大深远的山体成为文化传播难以逾越的屏障,构成了文化区域的边界,也成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异的界线;而广府地区密布的河流水道以及在丛山峻林中蜿蜒延伸的驿道,成为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主要通道,对广府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同化作用。而广府与客家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区,则在各自主导文化减弱的情况下,形成了边缘文化交错带,表现出广客交融的村落空间模式,这为我们认识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素材,对完善广府传统村落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欣[4](2018)在《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本选题以赣南为地缘背景,主要研究重点为赣南地区,以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并加以编辑,运用对比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通过由浅入深的层层研究,系统的梳理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木作装饰的缘起成因、发展脉络、装饰构成、装饰特点以及艺术形式,重点归纳建筑装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以期望研究成果能够延续客家传统民居的传承,并促进客家传统装饰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相互融合,以达到和谐共生的良好平衡状态。本文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背景的阐述,分析木作装饰形成原因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结合当地的各种外来因素,如人口迁移、历史沿革、宗教传播等,以及内部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环境特点,所形成的客家传统民居与当地建筑装饰相互适应体现的具有赣南特点的木作装饰。第三章和第四章叙述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基本类型和图案内容,图案内容包含题材内容,如山水花鸟、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等,其中大多数都有借物隐喻和吉祥寓意的内容。第五章从木作装饰的工艺手法和表现规律角度更进一步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艺术进行研究,木雕工艺及布置手法和装饰原理体现出的艺术规律进行解读。第六章探讨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文化内涵,分为儒释道、世俗根基文化以及当地居民内心的文化心理与赣南客家传统木作装饰的联系,赣南客家传统木作装饰作为一种地域性装饰,深受居民所接触的文化影响,再进行长达数年的融合,形成现在呈现给世人的样貌。木作装饰中起到了蕴含风俗习惯、传达精神和表达文化内涵的作用。第七章以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发展与应用出发,木作装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本章试图从城乡改造和传统融合的角度,将木作装饰进行加工改造利用,使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艺术文化得以延续和留存。赣南客家传统民居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遗产不可估量,通过本文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艺术的研究,更加认识和了解赣南客家传统木作装饰文化,提取具有赣南客家传统木作装饰的元素,结合现代元素,加以传承和应用,使木作装饰传统纹样在现今依然焕发新生。
袁君煊,邓圣兰[5](2015)在《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客家围屋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或文化载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客家围屋具有居住功能、防御功能、祭祀功能。通过观察客家围屋的选址、布局、构造、装饰等建筑特色,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尊重自然的生态观、神秘的风水文化、以"孝"为本的传统美德、礼乐和谐的伦理规范。客家围屋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加强客家围屋的宣传力度,打造客家民俗风情旅游村,多方集资以支持围屋的保护工作,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机制等保护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崔玲[6](2014)在《深圳市坪山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深圳市坪山新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为背景,通过现场踏勘、社区走访、文献整理、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现状及价值,进而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级分类的保护策略;针对不同的利用主体形式结合区位条件、规模、建筑空间、社区需求等因素提出相应的利用策略;以此探讨呈散点分布的文化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表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常规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市场利益的驱动和保护意识、保护资金的缺失下,其保护方式需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执行效力相结合,在掌握城市需求和社区诉求的基础上,积极有效的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并振兴文化遗产,使之全面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居民的一部分,城市的一部分,以此寻求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和谐共存的新局面。
邹童[7](2013)在《大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风景园林建筑作为建筑的一个衍生物,在实用之外更注重审美。它是一个综合体,与服饰、音乐、民风民俗等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根据其特点,从以上几方面着手,研究其间的相关性,探寻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之路。
熊伟[8](2012)在《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地区间、民族间、国家间的交往地带,具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各种建筑现象异彩纷呈。针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展开研究,全面系统地勾勒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全貌,既是应对当前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对岭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着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赵冶[9](2012)在《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壮族及其先民自古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他们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着,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壮族经历了先秦远古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乃至民国时期在中央政权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壮民族历经了“与越杂处”、“和辑百越”、“羁縻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由历代中央王朝推行的强权措施,进而引起了在其文化形成过程中不断的整合、变迁,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作为壮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载体对于研究壮族社会历史文化、揭示壮族与其他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颇具意义。长期以来,壮族作为一个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其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的研究并未受到与其人口数量对等的重视。又由于其多与其他少数民族聚居而使得其自身文化特性未得到充分的辨析与挖掘,这也是研究的难度所在。本文从民族学和自然、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壮族地区人文与自然背景的全面分析,以聚落形态、建筑平面型制与构架类型作为依据,采用了文化圈属的分类方法,对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进行了区划,分为:桂西北干栏区、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桂西中部次生干栏区与桂东地居区四大分区。同时,总结了建筑文化分区的真正原因在于:山形走势、气候与植被、族群与风俗习惯、流域与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差别。在建筑文化分区的基础上,剖析了各分区壮族传统聚落的差异与共性,对聚落空间形态、空间意向、公共建筑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将壮族传统聚落分别与广西地域内的侗族、汉族聚落做对比研究,廓清其特征。从平面入户方式与空间格局、结构特点、立面特征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四个分区民居建筑的特点并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学基因,分析壮族民居差异化背后的族群、建筑技术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诸多差别,并对壮族民居演变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本文还对壮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建造文化和营建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进而总结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并就广西境内壮族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得失做出总结与归纳,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吴泽锋[10](2011)在《半月池与禾坪——从围屋外看客家人的哲学生态观》文中研究说明半月池与禾坪是客家围屋赖以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客家人生活和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是客家围屋外叙述客家文化的生态观念以及生存智慧的重要媒介。半月池与禾坪面向世俗需要、遵循天地运化的规律,记载着客家人的宗族观以及哲学生态观,与客家围屋共同构建客家建筑的外部环境与生产生活以及宗族系统的统一,并以此实现客家文化内部的和谐。
二、浅议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1)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家民居建筑中的技艺 |
二、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人文特征 |
三、客家建筑形态中的文化诉求 |
四、结语 |
(2)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美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概说 |
1.2.1 广西历史发展 |
1.2.2 文化经典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桂北 |
1.3.2 传统村落 |
1.3.3 景观空间 |
1.4 研究现状 |
1.4.1 乡村聚落空间研究 |
1.4.2 建筑空间研究 |
1.4.3 传统村落文化研究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桂北传统村落空间形成的因由之思 |
2.1 桂北传统村落发展演绎 |
2.1.1 少数民族杆栏式建筑起源 |
2.1.2 汉族地居建筑在广西的发展 |
2.2 桂北传统村落构成要素 |
2.2.1 自然要素 |
2.2.2 非物质文化要素 |
2.2.3 人文物质要素 |
2.3 小结 |
第三章 桂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 |
3.1 桂北传统村落空间整体形态特征 |
3.1.1 传统风水型村落整体空间布局 |
3.1.2 自然生态型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布局 |
3.2 桂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
3.2.1 传统风水型建筑空间布局 |
3.2.2 自然生态型传统村落建筑布局 |
3.3 桂北传统村落景观节点空间特征 |
3.3.1 传统风水型景观节点布局 |
3.3.2 自然生态型景观节点布局 |
3.4 样点选择原则与确定 |
3.4.1 样点选取原则 |
3.4.2 样点的确定 |
3.4.3 调查点基本情况概述 |
3.5 小结 |
第四章 桂北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美学比较 |
4.1 理论美学比较 |
4.1.1 传统风水型理论美学 |
4.1.2 自然生态型理论美学 |
4.1.3 小结 |
4.2 实用美学比较 |
4.2.1 传统风水型实用美学 |
4.2.2 自然生态型实用美学 |
4.3 小结 |
第五章 桂北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
5.1 桂北传统村落现状分析 |
5.2 传承保护原则 |
5.3 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构思 |
5.4 桂北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策略 |
5.4.1 静态民族生态博物馆 |
5.4.2 串珠式旅游开发 |
5.4.3 综合农业园观赏区 |
5.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凸显 |
1.1.2 传统村落迅速消失 |
1.1.3 大数据拓展与深化传统村落研究 |
1.2 研究范围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概况 |
1.3.2 广东及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
1.3.3 国外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标 |
1.6 关键问题与研究框架 |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类及其数据库构建 |
2.1 空间模式视角的传统村落研究 |
2.1.1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要素体系 |
2.1.2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逻辑构成 |
2.2 基于空间模式体系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分类 |
2.2.1 民系与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关系 |
2.2.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类 |
2.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数据库构建 |
2.3.1 传统村落研究中的数据思维 |
2.3.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数据库的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 |
3.1 空间模式一: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
3.1.1 山水环境:背山面水,水塘环绕 |
3.1.2 村落肌理:巷深坪阔,曲直井然 |
3.1.3 居祠结构:宗祠引领,民居遵从 |
3.1.4 建筑特征:三间两廊,独立私密 |
3.1.5 环境要素:阡陌纵横,鱼塘广布 |
3.2 亚型 |
3.2.1 亚型A:梳式 |
3.2.2 亚型B:水网切割式 |
3.2.3 亚型C:台地环绕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
4.1 空间模式二: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
4.1.1 山水环境:山重水复,谷地营生 |
4.1.2 村落肌理:筑围防御,顺山延伸 |
4.1.3 居祠结构:居祠一体,聚族而居 |
4.1.4 建筑特征:家族合居,体量庞大 |
4.1.5 环境要素:谷地耕作,梯田层叠 |
4.2 亚型 |
4.2.1 亚型A:方正包围式 |
4.2.2 亚型B:围垅包围式 |
4.2.3 亚型C:堂横屋式 |
4.2.4 亚型D:排列包围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 |
5.1 空间模式三: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 |
5.1.1 山水环境:山间盆地,丘陵边缘 |
5.1.2 村落肌理:外围封闭,内部井然 |
5.1.3 居祠结构:祠宅离合,各不相同 |
5.1.4 建筑特征:兼容广客,防御围合 |
5.1.5 环境要素:盆地稻作,山田掩映 |
5.2 亚型 |
5.2.1 亚型A:有围梳式 |
5.2.2 亚型B:有围排列式 |
5.2.3 亚型C:中心明显混合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沙田型传统村落 |
6.1 空间模式四:沙田型传统村落 |
6.1.1 山水环境:海陆交接,水道纵横 |
6.1.2 村落肌理:顺水而居,堤坝建房 |
6.1.3 居祠结构:无宗祠,人口组成复杂 |
6.1.4 建筑特征:疍艇流徙,茅寮栖身 |
6.1.5 环境要素:农田广袤,稻作发达 |
6.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总类 |
6.2.1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总表 |
6.2.2 基于空间模式体系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图式分类总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布特征及规律 |
7.1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的分布特征 |
7.1.1 模式一: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7.1.2 模式二: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7.1.3 模式三: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7.1.4 模式四:沙田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7.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
7.2.1 大类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
7.2.2 亚类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
7.2.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文化区划图 |
7.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与建筑类型的重合关系 |
7.3.1 传统村落建筑类型的分布特征 |
7.3.2 传统村落建筑类型的分布规律 |
7.3.3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与各类建筑的空间重合程度 |
7.3.4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中的“同构异形”现象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机制 |
8.1 自然环境与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 |
8.1.1 气候特征与村落空间模式 |
8.1.2 地理特征与村落空间模式 |
8.1.3 土地资源与村落空间模式 |
8.2 社会环境与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 |
8.2.1 聚族而居的村落空间模式 |
8.2.2 经济基础与村落组构模式 |
8.2.3 社会动荡与村落的防御 |
8.2.4 社会政策与村落空间模式的演变 |
8.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文化演进 |
8.3.1 广府传统村落文化的演化、变化与异化 |
8.3.2 文化传播与村落空间模式的固化和同化 |
8.4 广客交融: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特殊样本 |
8.4.1 广客交融的区域及其形成过程 |
8.4.2 广客交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 |
8.4.3 广客交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演化过程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9.1 结论 |
9.1.1 广府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剖析及其内在规律的揭示 |
9.1.2 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的地理分布 |
9.1.3 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
9.2 创新点 |
9.2.1 研究方法的创新 |
9.2.2 构建了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要素体系 |
9.2.3 研究了文化交界地带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特征 |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4)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理论研究 |
二、实地考察 |
第二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概述 |
第一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释义 |
第二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形成的条件 |
一、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形成的自然条件 |
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三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形成的布局和特点 |
一、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形成的空间布局 |
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形成的风格特点 |
第三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基本类型 |
第一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基本分类 |
第二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大木作装饰 |
一、柱子 |
二、梁架 |
三、通梁 |
四、垂花柱 |
五、矮柱 |
六、斗拱 |
七、雀替 |
第三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小木作装饰 |
一、门 |
二、隔扇门 |
三、隔断 |
四、栏杆 |
五、匾额 |
六、窗 |
第四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图案类型 |
第一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图案灵感来源 |
第二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吉祥寓意类 |
一、文字类 |
二、锦纹类 |
第三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借物隐喻类 |
一、山水花鸟类 |
二、博古杂宝类 |
三、祥瑞禽兽类 |
四、人物故事类 |
五、谐音寓意类 |
六、宗教题材类 |
第五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工艺手法和表现规律 |
第一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工艺技法 |
一、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木雕工艺 |
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绘制工艺 |
第二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表现手法 |
一、空间布局手法 |
二、多元化手法 |
第三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表现规律 |
一、装饰性与建筑结构功能性的统一 |
二、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三、象征性与教化性的统一 |
第六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符号与儒释道的联系 |
一、儒家思想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木作装饰的影响 |
二、佛家思想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木作装饰的影响 |
三、道家思想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木作装饰的影响 |
四、三种思想总结 |
第二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符号与世俗文化的联系 |
一、远古生殖与图腾崇拜文化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联系 |
二、民俗思想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联系 |
第三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木作装饰与文化心理的联系 |
一、文化思想和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联系 |
第七章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发展与运用 |
第一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近况 |
一、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面临的挑战 |
二、赣南客家传统木作装饰随着民居的闲置而消失 |
第二节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的保护价值 |
第三节 现代建筑木作装饰与传统建筑木作装饰统筹发展 |
一、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必要性 |
二、现代建筑木作装饰与传统建筑木作装饰共同发展 |
三、木作装饰的保护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贺州客家及客家围屋概述 |
(一) 贺州客家的源流及分布概述 |
(二) 贺州客家围屋概述 |
二、江氏围屋的文化底蕴 |
(一) 尊重自然的生态观 |
1.选址 |
2.坐向 |
3.建筑材料 |
(二) 神秘的风水文化 |
1.阴阳相生 |
2.藏风聚气 |
(三) 以“孝”为本的传统美德 |
(四) 礼乐和谐的伦理规范 |
四、江氏围屋的保护 |
(一) 加强客家围屋的宣传力度 |
(二) 打造客家民俗风情旅游村 |
(三) 多方集资以支持围屋的保护工作 |
(四) 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机制 |
五、结语 |
(7)大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与风景园林建筑 |
二、风景园林建筑与服饰 |
三、风景园林建筑与音乐 |
四、风景园林建筑与民风民俗 |
1. 壮族 |
2. 瑶族 |
3. 侗族 |
4. 客家 |
5. 其他 |
(8)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源起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我国研究概况 |
1.3.3 广西地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
1.3.3.1 广西地域传统文化研究概况 |
1.3.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研究概况 |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1.4.1 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1.1 田野调查 |
1.5.1.2 文献研究 |
1.5.1.3 综合分析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 |
2.1 地理学背景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广西地域人文生态 |
2.2 历史沿革 |
2.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
2.2.2 唐宋元时期 |
2.2.3 明清时期 |
2.2.4 民国至今 |
2.3 土着族群及其文化特征 |
2.3.1 广西土着族群溯源 |
2.3.2 基本文化特征 |
2.3.2.1 稻田耕作 |
2.3.2.2 多神崇拜 |
2.3.2.3 小家庭的聚居模式 |
2.4 移民与文化传播 |
2.4.1 人口迁移与构成 |
2.4.1.1 政治移民 |
2.4.1.2 军事移民 |
2.4.1.3 经济移民 |
2.4.2 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 |
2.4.2.1 传播廊道 |
2.4.2.2 传播方式 |
2.4.2.3 影响因素 |
2.4.3 汉族移民的基本文化特征 |
2.4.3.1 宗族制的大家族聚居 |
2.4.3.2 崇尚儒教礼制 |
2.5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 |
2.5.1 文化圈与民系的概念 |
2.5.1.1 文化圈 |
2.5.1.2 民系 |
2.5.2 桂西百越土着文化圈 |
2.5.2.1 壮族文化区 |
2.5.2.2 侗族文化区 |
2.5.2.3 苗瑶文化区 |
2.5.3 桂东汉族移民文化圈 |
2.5.3.1 广府文化区 |
2.5.3.2 客家文化区 |
2.5.3.3 湘赣文化区 |
2.5.4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生成及其区划 |
3.1 影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生成的因素 |
3.1.1 自然因素 |
3.1.1.1 气候 |
3.1.1.2 地形 |
3.1.1.3 材料 |
3.1.2 人文因素 |
3.1.2.1 社会结构 |
3.1.2.2 生产生活方式 |
3.1.2.3 经济及技术条件 |
3.1.2.4 文化传播 |
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 |
3.2.1 干栏式楼居 |
3.2.1.1 干栏楼居以前的洞居 |
3.2.1.2 干栏楼居的形成过程 |
3.2.1.3 广西干栏楼居的基本特点 |
3.2.2 天井式地居 |
3.2.2.1 天井地居的形成过程 |
3.2.2.2 广西天井地居的基本特点 |
3.3 建筑文化的区划方法 |
3.3.1 基于建筑本体构成要素的区划 |
3.3.2 基于建筑形成影响因素的分区 |
3.3.3 基于历史民系的区系类型研究 |
3.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 |
3.4.1 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 |
3.4.1.1 侗族建筑文化亚区 |
3.4.1.2 壮族建筑文化亚区 |
3.4.1.3 苗瑶建筑文化亚区 |
3.4.2 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 |
3.4.2.1 广府建筑文化亚区 |
3.4.2.2 客家建筑文化亚区 |
3.4.2.3 湘赣建筑文化亚区 |
3.4.3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划的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百越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
4.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
4.1.1 聚落类型分析 |
4.1.1.1 高山型 |
4.1.1.2 丘陵河岸型 |
4.1.1.3 平地田园型 |
4.1.2 聚落空间意向 |
4.1.2.1 聚落生态意向 |
4.1.2.2 聚落宗族意向 |
4.1.2.3 聚落风水意向 |
4.1.3 聚落公共建筑 |
4.1.3.1 宫、庙 |
4.1.3.2 鼓楼 |
4.1.3.3 风雨桥 |
4.1.3.4 其它公共建筑 |
4.2 居住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 |
4.2.1 基本功能构成元素 |
4.2.1.1 生活起居:火塘、堂屋与卧室 |
4.2.1.2 生活辅助:架空层、晒排与粮仓、厨房 |
4.2.1.3 交通空间:楼梯与廊道 |
4.2.2 侗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
4.2.2.1 山面设门的入宅方式 |
4.2.2.2 以敞廊为过渡的室内布局 |
4.2.2.3 利用充分的楼层空间 |
4.2.3 壮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
4.2.3.1 檐面设门的入宅方式 |
4.2.3.2 以堂屋为中心的室内布局 |
4.2.4 苗瑶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
4.2.4.1 苗族传统干栏建筑 |
4.2.4.2 瑶族传统干栏建筑 |
4.2.5 汉文化对干栏建筑平面型制的影响 |
4.2.5.1 楼梯与入口由山面转向檐面 |
4.2.5.2 前堂后室向一明两暗的过渡 |
4.2.5.3 由单一主体走向院落围合 |
4.2.5.4 居住层由楼面转为地面 |
4.3 筑结构与构架 |
4.3.1 基本构架类型 |
4.3.1.1 头承檩 |
4.3.1.2 叉手承檩 |
4.3.1.3 砌体承重 |
4.3.2 屋面做法 |
4.3.2.1 屋面举折 |
4.3.2.2 屋脊升起 |
4.3.3 平面功能对干栏构架的影响 |
4.3.3.1 减柱 |
4.3.3.2 加柱 |
4.3.3.3 楼梯位置与干栏构架 |
4.3.4 其它构架做法 |
4.3.4.1 吊柱 |
4.3.4.2 偏厦 |
4.3.4.3 半接柱 |
4.4 营建机制 |
4.4.1 选址与立项 |
4.4.2 工匠传统 |
4.4.2.1 墨师 |
4.4.2.2 丈杆 |
4.4.3 建造过程与仪式 |
4.4.3.1 备料 |
4.4.3.2 下料 |
4.4.3.3 立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
5.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
5.1.1 聚落类型分析 |
5.1.1.1 农耕型聚落 |
5.1.1.2 商业型聚落 |
5.1.1.3 军事型聚落 |
5.1.2 聚落空间意向 |
5.1.2.1 聚落宗法意向 |
5.1.2.2 聚落风水意向 |
5.1.2.3 聚落文化意向 |
5.1.3 聚落公共建筑 |
5.1.3.1 祠堂与书塾 |
5.1.3.2 牌坊与门楼 |
5.2 广西湘赣式传统建筑 |
5.2.1 平面形制 |
5.2.1.1 基本平面类型 |
5.2.1.2 基本平面的组合 |
5.2.2 建筑构架 |
5.2.2.1 屋架承重方式 |
5.2.2.2 梁架步架分析 |
5.2.3 造型及装饰 |
5.2.3.1 造型特点 |
5.2.3.2 装饰装修 |
5.3 广西广府式传统建筑 |
5.3.1 平面形制 |
5.3.1.1 街屋——骑楼 |
5.3.1.2 三间两廊 |
5.3.1.3 大型宅院府第 |
5.3.1.4 广府式民居的“干栏化” |
5.3.2 建筑构架 |
5.3.2.1 插梁式 |
5.3.2.2 硬山搁檩 |
5.3.3 造型及装饰 |
5.3.3.1 造型特点 |
5.3.3.2 装饰装修 |
5.4 广西客家式传统建筑 |
5.4.1 平面形制 |
5.4.1.1 堂横屋 |
5.4.1.2 围垅屋 |
5.4.1.3 围堡 |
5.4.2 结构体系 |
5.4.3 造型及装饰 |
5.4.3.1 造型特点 |
5.4.3.2 装饰装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
6.1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 |
6.1.1 文化生态价值 |
6.1.2 历史人文价值 |
6.1.3 技术价值 |
6.1.3.1 聚落营建的生态思想 |
6.1.3.2 房屋建造的生态技术 |
6.1.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评估 |
6.2 面临的问题 |
6.2.1 社会环境的变迁 |
6.2.1.1 家庭结构的变化 |
6.2.1.2 价值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
6.2.1.3 空心村与城镇化 |
6.2.2 人为与自然灾害 |
6.2.2.1 环境破坏与污染 |
6.2.2.2 人为破坏 |
6.2.2.3 自然灾害 |
6.2.3 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
6.2.3.1 资金与人才资源的缺乏 |
6.2.3.3 古村寨旅游的过度开发 |
6.3 保护的原则与方式 |
6.3.1 保护原则 |
6.3.1.1 分类保护原则 |
6.3.1.2 真实性原则 |
6.3.1.3 整体性原则 |
6.3.1.4 参与性原则 |
6.3.1.5 动态与可持续原则 |
6.3.2 保护方式 |
6.3.2.1 改建与改造 |
6.3.2.2 旅游与保护相结合 |
6.3.2.3 “活态保护” |
6.3.2.4 匠作技术的延续与传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创造新时期的广西地域建筑 |
7.1 广西地域建筑的当代发展概况 |
7.2 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之道 |
7.2.1 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 |
7.2.2 深化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
7.2.3 加强地域建筑技术的运用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学术期刊 |
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1.1 干栏遗构,百越余韵 |
1.1.2 壮汉交汇,涵化汉化 |
1.1.3 保护历史,赓续传统 |
1.2 研究的范围 |
1.2.1 空间界域 |
1.2.2 族群范畴 |
1.3 研究的对象 |
1.3.1 聚落 |
1.3.2 民居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国外传统聚落及乡土建筑研究概况 |
1.4.2 我国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概况 |
1.4.3 广西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西壮族人居文化背景研究 |
2.1 自然环境背景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点 |
2.2 历史文化背景 |
2.2.1 壮族自主发展时期历史文化 |
2.2.2 中央王朝统治时期历史文化 |
2.3 广西壮族文化特点 |
2.3.1 信仰多元化 |
2.3.2 语言多元化 |
2.3.3 区域发展不平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区域分布 |
3.1 广西壮族文化分区 |
3.2 广西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区划 |
3.2.1 建筑文化分区的原因 |
3.2.2 建筑文化分区的依据 |
3.2.3 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区划 |
3.2.4 壮族人居建筑文化各分区比较 |
3.3 建筑文化分区特点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类型及特点 |
4.1 壮族传统聚落的类型 |
4.1.1 桂西北干栏区壮族传统聚落 |
4.1.2 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壮族传统聚落 |
4.1.3 桂中西部次生干栏区壮族传统聚落 |
4.1.4 桂东地居区壮族传统聚落 |
4.2 壮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
4.2.1 聚落空间形态 |
4.2.2 聚落空间要素 |
4.3 壮族传统聚落空间意向 |
4.3.1 传统聚落生态意向 |
4.3.2 聚落文化意向 |
4.4 壮族传统聚落公共建筑 |
4.4.1 寨门 |
4.4.2 风雨桥 |
4.4.3 凉亭 |
4.4.4 谷仓 |
4.4.5 祠堂 |
4.4.6 土地庙 |
4.5 壮族与广西其他民族传统聚落比较研究 |
4.5.1 壮侗族传统聚落比较 |
4.5.2 壮汉族传统聚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西壮族民居类型及特点 |
5.1 壮族民居基本特点 |
5.1.1 干栏文化 |
5.1.2 壮族民居平面构成 |
5.1.3 壮族民居结构形式 |
5.2 桂西北干栏区壮族民居 |
5.2.1 平面特色 |
5.2.2 结构特点 |
5.2.3 民居立面 |
5.3 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壮族民居 |
5.3.1 平面特色 |
5.3.2 结构特点 |
5.3.3 民居立面 |
5.4 桂中西部次生干栏区壮族民居 |
5.4.1 平面特色 |
5.4.2 结构特点 |
5.4.3 民居立面 |
5.5 桂东地居区壮族民居 |
5.5.1 平面特色 |
5.5.2 结构特点 |
5.5.3 民居立面 |
5.6 壮侗传统干栏民居比较研究 |
5.6.1 平面型制 |
5.6.2 结构构架 |
5.6.3 结论 |
5.7 壮族民居的演变 |
5.7.1 壮族民居平面形式的演变 |
5.7.2 壮族民居结构形式的演变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西壮族民居建造文化与经验 |
6.1 壮族民居装饰 |
6.1.1 屋脊 |
6.1.2 挑手 |
6.1.3 其他檐下构件 |
6.1.4 柱础 |
6.1.5 门窗及栏杆 |
6.2 壮族民居建造文化 |
6.2.1 营造过程 |
6.2.2 鲁班尺与丈杆 |
6.3 壮族民居营建经验 |
6.3.1 壮族民居气候的适应性 |
6.3.2 壮族民居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
6.3.3 壮族民居建材与构造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与发展 |
7.1 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保护与发展的价值 |
7.1.1 历史价值 |
7.1.2 文化价值 |
7.1.3 建筑学价值 |
7.2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现状及类型 |
7.2.1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现状特点 |
7.2.2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遗存类型 |
7.3 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保护与发展的实例 |
7.3.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冲突——龙脊村古壮寨 |
7.3.2 旅游业带来的困惑——吞力屯 |
7.3.3 整体搬迁后的文化失落——那雷屯 |
7.3.4 传统的维系与生活的变革——达文屯 |
7.4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
7.4.1 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
7.4.2 保护的基本原则 |
7.4.3 保护和发展的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半月池与禾坪——从围屋外看客家人的哲学生态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半月池 |
1. 顺应天时的意象表达 |
2. 天地运化的生态系统 |
二、禾坪 |
1. 顺应世俗生产 |
2. 维护宗族秩序 |
四、浅议客家建筑的审美属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J]. 龚晓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8)
- [2]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美学比较研究[D]. 唐田甜. 广西大学, 2019(01)
- [3]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D]. 张莎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木作装饰艺术研究[D]. 张欣.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J]. 袁君煊,邓圣兰.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4)
- [6]深圳市坪山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A]. 崔玲.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 2014
- [7]大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J]. 邹童. 城市建筑, 2013(22)
- [8]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 熊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9]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 赵冶.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10]半月池与禾坪——从围屋外看客家人的哲学生态观[J]. 吴泽锋. 装饰,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