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八师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申[1](2015)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功立业——在兵团工会四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提出2015年1月22日这次全委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议和兵团党委六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总结2014年工会工作,部署2015年工作任务。兵团党委对工会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向松
邹蔓[2](2014)在《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及正文简称为兵团)是一个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的特殊社会组织,早前也有研究指出,兵团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集团,不仅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同时具备着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功能。兵团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新疆地区要重点对待的关系之一。本文以石河子市和老街作为个体案例,通过对二者长期以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关系的现状调查,进一步分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许多理论性的材料以辅佐后期调查研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得到许多一手的材料,对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的关系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后期深入的调研分析打下了基础。通过对调研资料的筛选分析,对石河子市和老街的历史沿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索石河子市与老街之间说存在的兵地关系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小范围的兵地关系状况的发展可以看到目前新疆整体大兵地环境的发展状况及其未来空间。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的关系,看到石河子市和沙湾县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到兵团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从的小的方面看到大的发展,因此对石河子市和石河子老街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兵地关系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调研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兵地关系的发展趋势良好,兵地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兵地关系发展的主线。兵地关系在未来应该是朝着兵地协作、兵地融合的大方向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的大发展。
谢忠强[3](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余刚[4](2011)在《多元一体视角下的兵团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研究是中国近百年常讲常新的一个研究论题。这种研究格局的出现,一方面同中国近代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就是“文化”自身的丰富和独特赋予了研究者极大的学术空间。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新疆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聚集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兵团文化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长期履行的屯垦戍边政治生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集军旅文化、原籍文化与新疆本土文化多样交融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兵团文化是兵团自我展示的重要窗口,是构建和谐兵团、和谐兵地关系、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智力武器。文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主导,在多元一体视角下,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兵团文化进行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探索兵团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脉络,归纳其特征,总结其发展状况,为“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兵团文化建设、文化兴边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于了解和宣传兵团文化,丰富兵团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共建共享兵地文化资源,弘扬屯垦戍边精神,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归纳并阐释了文章主要依据的相关理论。如文化多样性概念、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一体格局”这一主旨理论。第二部分,从历时纵向和共时横向两个维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多角度、多线条地勾勒出兵团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在梳理中得出,兵团文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两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形成、发展壮大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兵团文化地域性、时代性、传承性、多元一体性等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兵团文化体现的兵地关系、民族团结、屯垦戍边和兵团精神价值的挖掘,始终在多元一体视角下对兵团文化的特性及价值进行了阐释,为兵团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第四部分,在多元一体视角下探讨兵团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在文章最后笔者提出:兵团文化建设,只要坚定走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路径,必有美好发展前景的预言。
张冬荣[5](2011)在《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石河子开发区党工委的重视下,开发区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加强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本文针对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对策研究。第一部分,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基础,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有关私营企业党建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党章、法律是私营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法律依据。第二部分,总结石河子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了解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模式,工作方式,党组织与业主、员工、工、青、妇群众团体的关系,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基本现状并分析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加强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针对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问题,提出了加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的积极对策。如创新组织建设模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党建意识,优化党建工作环境,加强私营企业党组织的机制建设;提高党组织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合法介入程度;密切党组织与业主、员工、工、青、妇群众团体的关系;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形成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合力。
顾光海[6](200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文中提出论文以理论分析为起点,以实证研究为支撑,以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自然选择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以组织同构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成长机制以及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性组织,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有效载体。只要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那么兵团的特殊体制就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当然,我们要对这种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总的来说,兵团体制的转型,还是要在保持兵团基本体制大框架不变的原则下进行,从宪政制度、功能重心、组织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兵团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造。论文最后阐明,特别建制地方政府模式可以成为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选择。本文论证的核心是:兵团在产生之初,受理性选择机制、合法性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形式特殊的体制;然而兵团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受合法性影响机制和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机制的合力作用,向组织域内的其它组织进行同构,即向军事化组织同构、向市场域中的企业组织同构以及向政府组织同构。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这部分主要阐明了兵团体制转型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实证验证和分析,这部分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分析了兵团体制的转型,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导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研究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路,研究的方法与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的应用。对体制、体制转型、兵团体制以及兵团体制转型进行概念界定,通过概念界定揭示文章将要分析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并评析现代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体制转型的模型,自然选择模型、资源依赖模型、交易成本模型、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为组织同构理论,运用组织同构理论来分析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成长机制和转型路径。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下组织同构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组织同构的影响机制,影响机制又包含两个方面,即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广泛认同或被采纳)。第二层面是组织同构的实现机制,实现机制也包含两种基本形式:竞争性同构和制度性同构。同时,本章阐明论文将以合法性影响性机制为考察重点,以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实现方式为重点应用,展开对兵团体制转型的论述。在第二部分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兵团体制的诞生——成长——困境——转型”为基本线索,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分析兵团体制诞生中的同构、成长过程中的同构和转型中的同构。第三章阐释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兵团在诞生时期就表现出了对历史屯垦戍边模式的同构,同构的主要作用方式是模仿,当然这种被模仿后的体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影响,兵团体制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新疆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使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实质上实行了两个相对独立主体的协同治理。本章对新疆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模式和兵团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兵团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兵团的组织结构、体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阐释兵团体制在成长过程的同构,同构的动力主要以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作用方式为推动力。本章从结构、功能与运行层面,分析兵团体制在同构中优势的发挥:从中央与地方层面分析制度互补中的同构(结构);从核心功能、边缘功能与派生功能三个方面,分析兵团在功能实现中的同构(功能);从兵团与地方在治理过程中的互动层面,分析治理主体互动中的同构(运行)。第五章以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为分析思路,从宪政层面、集体选择层面和操作层面角度,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障碍因素。宪政层面主要是相关法律的缺失和制度层面下职能的缺失;集体选择层面的困境主要是市场冲击下组织发展的困境、组织惯性的困境;操作层面的困境主要从组织内行动者的局限性和组织认同的弱化两个角度分析。第六章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组织目标的修正与结构的调整、组织认同的强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兵团体制转型中困境问题的解决予以分析,阐明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与路径,说明兵团体制不仅需要存在,而且需要再次发挥优势。在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下,在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的合力作用下,兵团开始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接的制度规则和组织结构,自身内部的混合结构向着各自组织域内的组织同构。在兵团体制转型过程中,原有的核心军事功能进行缩减,边缘生产功能进行转变,派生性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开始强化。本章提出了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选择是特别建制地方政府模式,但是目前,兵团体制的转型需要的是渐进式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在此情况下,本章第二节提出了制度同构性理论下兵团体制转型的三大路径选择:准军事化体制的延续、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准政府结构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章通过对兵团部分地区,已有的试验性实践的阐述,佐证了这种转型路径和方向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最后,论文结语部分梳理了兵团体制的发生、成长和转型的逻辑,概括整个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说明论文核心假设的验证。本部分简要地剖析了论文的不足,并展望了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
吴明[7](2008)在《兵团工会召开传达学习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大会》文中认为兵团工会10月28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传达学习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会议,兵团工会机关全体人员,农六师、农八师、建工师、农十二师工会及驻乌鲁木齐、石河子的兵团直属机构工会干部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兵团工会(妇联)党组书记、工
贾斌[8](2003)在《农八师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文中研究说明 农八师总工会组织垦区工会干部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党的十六大会议胜利闭幕后,农八师总工会向金垦区基层工会下发了《关于立即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热潮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紧密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本单位的实际,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通知》要
王春晖[9](1997)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进一步做好工会报刊发行工作,为争创一流工会组织而奋斗》文中认为 同志们: 我们这次工会报刊发行会恰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这使我们这次会议就更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这次会议应是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精神的会议,并以十五大精神指导和推动报刊发行工作的开展。下面,我就一年来的发行工作作简要回顾,并就如何做好明年的工会报刊发行工作讲几点意见。
唐卫荣[10](2003)在《刊中报苑》文中提出 农一师三团党委行动快、部署早、措施细,在全团掀起学习十六大精神的热潮。该团党委中心学习组和各连党支部结合冬季全员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安排部署了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兵团"1+3"、"1+8"文件精神的贯彻力度。与此同时,该团结合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职均收入超万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的奋斗目标进行形势教育,进一步加大团场小康建设力度,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该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十六大精神宣传,团广播站开设了学习十六大精神专题节目,团电视台开设了学习十六大精神辅导讲座和各单位学习十六大精神体会人物专访,各单位利用小
二、农八师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八师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功立业——在兵团工会四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年工作回顾 |
(一) 坚持党的领导, 确保正确方向。 |
(二) 推动深化改革, 构建社会和谐。 |
(三) 服务经济发展, 促进职工增收。 |
(四) 履行维护职责, 保障民生改善。 |
(五) 弘扬兵团精神, 提升职工素质。 |
(六) 加强基层建设, 争创“三型”工会。 |
(七) 发挥主体作用, 推进对口援疆。 |
二、2015年的主要任务 |
(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
(二)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疆和法治兵团建设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
(三) 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 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推动兵团全面深化改革建功立业。 |
(四) 着眼着力于维稳戍边职责使命, 在彰显工会组织的优势和作为上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
(五) 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责, 着力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 |
(六) 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劳模精神,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七) 围绕“三个着力”加强工会建设, 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
(八) 充分发挥各级工会主体作用, 切实增强做好工会对口援疆工作积极性。 |
(2)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机构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
第二章 石河子市与老街概况 |
2.1 石河子市概况 |
2.1.1 历史沿革 |
2.1.2 自然环境 |
2.1.3 社会经济事业发展 |
2.1.4 科教文卫事业 |
2.1.5 民族宗教 |
2.2 老街概况 |
2.2.1 历史沿革 |
2.2.2 自然环境 |
2.2.3 现状发展 |
2.3 石河子市与老街的历史关系 |
2.4 沙湾县与老街的历史关系 |
第三章 石河子市与老街的关系现状 |
3.1 关系现状 |
3.1.1 双方行政管理上的联系 |
3.1.2 经济的融合发展 |
3.1.3 特殊管理体制下管理矛盾 |
3.2 协调发展的经验 |
3.2.1 合理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 |
3.2.2 统筹协调加强发展 |
3.2.3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兵地经济融合 |
3.2.4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交流合作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 |
4.1 石河子市和老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 |
4.2 石河子与老街兵地关系问题 |
4.3 老街现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
4.4 老街居民对当前体制的态度问题 |
4.5 石河子市和老街协调发展的方向 |
第五章 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
5.1 树立统一协调发展观念 |
5.1.1 客观理性看待历史及现有问题 |
5.1.2 加强屯垦思想教育 |
5.1.3 弘扬兵团精神 |
5.2 统筹兵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政策 |
5.2.1 联合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
5.2.2 统筹兵地区域发展促进兵地经济协调 |
5.2.3 统一产业政策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
5.3 加强兵地团结处理好兵地关系 |
5.3.1 正确认识兵地关系 |
5.3.2 兵地协调的意义 |
5.4 加强兵地融合创新体制 |
5.4.1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
5.4.2 努力促进财政和税收体制创新 |
5.5 协作维稳扩大合作 |
5.5.1 共同维稳戍边 |
5.5.2 扩大合作领域 |
结语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3)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4)多元一体视角下的兵团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研究动态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
一、文化多样性 |
(一) 文化多样性的概念 |
(二)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三)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
二、多元文化主义 |
(一) "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 "多元文化主义"的局限性 |
(三) "多元文化主义"的借鉴意义 |
三、多元一体格局 |
(一)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 |
(二)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探讨 |
第二章 多元一体视角下的兵团文化形成与发展 |
一、兵团文化概念 |
二、兵团文化的形成 |
(一) 兵团文化的形成环境 |
(二) 兵团文化的创造、传承主体 |
三、兵团文化的发展 |
(一) 兵团文化发展脉络 |
(二) 兵地民汉文化的相互影响 |
第三章 多元一体视角下兵团文化特性和价值分析 |
一、兵团文化特性 |
(一) 地域性 |
(二) 时代性 |
(三) 传承性 |
(四) 多元一体性 |
二、兵团文化价值 |
(一) 兵团文化体现的多元一体价值 |
(二) 兵团文化展示的兵地关系、民族团结价值 |
(三) 兵团文化凸显的屯垦戍边价值 |
(四) 兵团文化弘扬的兵团精神价值 |
第四章 多元一体视角下的兵团文化建设探讨 |
一、兵团文化建设现状 |
二、兵团文化发展建设思考 |
(一) 多元性有待进一步发展 |
(二) 一体性有待强化 |
(三) 对策 |
三、多元一体下的兵团文化建设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四、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一) 石河子开发区基本情况概述 |
(二) 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第二章 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原则 |
二、不同时期党的相关理论与方针、政策 |
(一)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关理论、方针政策 |
(二) 改革开放初期有关理论、方针政策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有关理论、方针政策 |
三、党章与法律依据 |
(一) 党章依据 |
(二) 法律依据 |
第三章 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基本现状分析 |
一、组织建设 |
(一) 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基本情况概述 |
(二) 组织建设基本模式 |
(三) 基本经验 |
(四) 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党员分布构成及特点 |
(一) 党员的分布及特点 |
(二) 党员基本构成及特点 |
(三) 党员管理工作 |
(四) 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
三、组织活动方式 |
(一) 组织活动基本方式 |
(二) 基本经验 |
(三) 组织活动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四、党组织与业主、员工、工、青、妇群众团体关系 |
(一) 党组织与业主、员工的关系 |
(二) 党组织与工、青、妇群众团体的关系 |
五、党组织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
(一) 党组织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作用 |
(二) 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
六、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二) 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不够 |
第四章 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对策研究 |
一、创新组织建设模式 |
(一) 创新模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二)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
二、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 |
(一) 创新工作方式 |
(二) 注重工作实效 |
(三) 提供物质保障 |
三、建立健全各项运行机制 |
(一) 领导机制 |
(二) 党建工作责任机制 |
(三) 部门联动机制 |
(四) 考评机制 |
四、密切和协调党组织与业主、员工、群众团体的关系 |
(一) 密切和协调党组织与业主、员工的关系 |
(二) 密切和协调党组织与群众团体的关系 |
五、加强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建议 |
(一) 加强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
(三) 优化党建工作环境 |
(四) 发挥党组织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
四、研究的基本假设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体制转型的概念与过程 |
一、概念界定 |
二、体制转型的过程理论 |
第二节 现代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体制转型 |
一、自然选择模型 |
二、资源依赖模型 |
三、交易成本模型 |
四、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模型 |
五、简要的评析 |
第三节 同构性理论下的体制转型 |
一、组织同构的概念 |
二、组织同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
三、组织同构的实现机制分析 |
第三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 |
第一节 新疆地区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
一、协同治理理论与新疆地区的协同治理模式 |
二、新疆地区协同治理的成因分析 |
三、两种模式协同治理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新疆屯垦治理模式探源——历史的延续 |
一、西汉到清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屯垦治理 |
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
第三节 兵团的形成与发展——现实的需要 |
一、兵团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梳理 |
二、兵团体制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
三、兵团体制的优势和劣势 |
第四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成长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互补中的同构 |
一、强制性同构的形式与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
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同构——中央层面体制的外部嵌入 |
三、自下而上的同构——兵团自身结构的内生推力 |
第二节 功能实现中的同构 |
一、核心功能——军事性功能的实现 |
二、边缘功能——生产性功能的实现 |
三、派生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 |
第三节 治理主体互动中的同构 |
一、兵团与自治区政府机构对接 |
二、兵团与地方组织间冲突中的同构 |
三、兵团与地方融合发展中的同构 |
第五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障碍因素 |
第一节 宪政层面的障碍 |
一、宪政层面下法律的缺失 |
二、制度层面下职能的缺失 |
三、体制混合下核心功能与边缘功能的压力 |
第二节 集体选择层面的困境 |
一、市场冲击下组织发展的困境 |
二、组织惯性的困境 |
第三节 操作层面的困境 |
一、行动者的局限性 |
二、组织认同的困境 |
第六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转型路径 |
第一节 困境的破局与劣势的调整 |
一、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二、组织目标的修正与结构的调整 |
三、组织认同的加强 |
第二节 组织优势的发挥与体制的转型 |
一、准军事化体制的延续——核心功能的缩减 |
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边缘功能的转变 |
三、准政府结构的发展——派生功能的强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农八师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功立业——在兵团工会四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李广申. 兵团工运, 2015(02)
- [2]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D]. 邹蔓.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3]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4]多元一体视角下的兵团文化研究[D]. 余刚.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5]石河子开发区私营企业党建研究[D]. 张冬荣.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D]. 顾光海. 武汉大学, 2009(09)
- [7]兵团工会召开传达学习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大会[J]. 吴明. 兵团工运, 2008(11)
- [8]农八师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J]. 贾斌. 兵团工运, 2003(01)
- [9]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进一步做好工会报刊发行工作,为争创一流工会组织而奋斗[J]. 王春晖. 兵团工运, 1997(10)
- [10]刊中报苑[J]. 唐卫荣. 兵团建设, 2003(01)
标签: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论文; 中国工会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