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保护区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蔬菜保护区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蔬菜保护地土壤盐渍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帅[1](2020)在《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分布较广、侵染普遍、危害较大的一类植物病害。不合理施肥和植物长期连作种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失衡,产生土壤酸化、盐渍化、病原菌积累和有益微生物减少等系列问题,是诱导土传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针对土壤的酸化、盐渍化现状,以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为主要目标,筛选具有耐酸、耐盐、拮抗多种病原真菌的功能菌株,探索了功能菌株对几种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菌株其它功能的探索及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为生产中真菌性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首先,进行耐酸、耐盐、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菌株筛选。从酸性土壤、盐性土壤和喜酸耐盐植物中,采用酸性高盐培养基筛选耐酸耐盐菌株,获得90株耐酸耐盐菌。然后,针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Athelia rolfsii、Fusarium、I.mors-panacis G3B、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Glomerella cingulata、Botrytis cinerea Pers),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7株拮抗菌,其中10株为Bacillus属,2株为Pseudomonas属,2株Lysinibacillus属,Rhizobium属、Agrobacterium属和Burkholderia属各1株。耐酸耐盐检测结果表明,17株菌均可耐5%Na Cl和p H值为2的酸,其中菌株Pseudomonas LG-1和SH8-4可耐7%Na Cl,菌株Bacillus HZMJW1-10、HZMJW1-11、ZJTZ2、SH8-2、SH8-5、SH8-6和Burkholderia SH8-3可耐11%Na Cl;Lysinibacillus HZLJC2-2和HZLJC2-9可以在p H为2的耐酸培养基中生长。挑选对6种病原真菌抑制率为50%以上的5株菌(Bacillus HZMJW1-10、Bacillus HZMJW1-11、Pseudomonas LG-1、Bacillus ZJTZ2和Burkholderia SH8-3)进行抑菌谱测试,发现这5株菌对其它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由此获得5株耐酸耐盐多抗细菌。其次,从5株多抗细菌中选择4株不同种拮抗菌进行抗病和其它功能测试。离体实验采用葡萄果实、番茄幼苗、番茄根部、三七块根和西瓜幼苗为材料,结果表明,4株拮抗菌对葡萄炭疽病、葡萄灰霉病、番茄白绢病、根腐病和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75%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土壤(p H为6.8,盐为0.22g/kg)和设施土壤(p H为5,盐为0.45g/kg)中,HZMJW1-10、LG-1和SH8-3对西瓜枯萎病和番茄白绢病的生防效果均达到了100%,ZJTZ2的拮抗活性为66.67%。接下来通过特异PCR对4菌株抗生素合成酶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发现4株菌均具有合成依枯草菌素(Iturin A)的潜能。对菌株产铁载体、IAA及ACC脱氨酶等功能进行检测,发现4株菌株均可产生IAA;菌株LG-1和SH8-3可以产生铁载体,其中菌株SH8-3产量最高,为21.97μg/m L,菌株LG-1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由此可见这4株菌不仅具有耐酸、耐盐和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还具有促生的作用。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4株功能菌的培养基成分、配比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MJW1-10、LG-1、ZJTZ2和SH8-3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2%),最佳无机盐是氯化钾(0.4%),菌株HZMJW1-10和ZJTZ2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1%),菌株LG-1和SH8-3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钾(1%);4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是28℃、220 r/min、初始p H为7和3%的接种量。通过响应曲面试验探索功能菌最优发酵条件的结果表明,优化后菌株LG-1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优化前的1.38倍,其它菌株发酵条件在优化后,抑制率都有明显提升。因此,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可以通过优化功能菌发酵条件来有效提高抑制率,达到最优水平。综上,本研究获得5株耐酸耐盐可拮抗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同时具有促生功能的多功能细菌,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有效提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由土壤酸化和盐渍化诱导的真菌性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借鉴。

李英楠[2](2020)在《设施黄瓜促生耐盐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前期分离得到的植物根际促生菌: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HG28-5、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SY1、地衣芽孢杆菌(Baclicus lincheniformis)NSY15、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G15-7和NSY50基础上,通过盆栽筛选对黄瓜具有促生和耐盐作用的菌株,在温室栽培中与不同基肥(生物炭肥、干鸡粪)配施试验,以获得对设施栽培黄瓜优质高产且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优势组合应用于生产。研究结果G15-7、NSY1、NSY50对黄瓜幼苗具有一定的促生耐盐效果,其中G15-7以108 cfu·ml-1浓度与生物炭基肥配施可在节约生产成本条件下有利于促进黄瓜生长和改善土壤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菌株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以黄瓜品种‘津春二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菌株对盆栽黄瓜幼苗促生效果的研究中,G15-7、HG28-5、NSY1、NSY15和NSY50菌株与CK(等量清水做对照)比较幼苗株高、地上部鲜重以及根鲜重提高显着,促生效果明显,且叶片中叶绿素含量、SOD和POD的活性显着提高。而G15-7、HG28-5、NSY1和NSY50菌株处理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以及CAT的活性也显着提高。另外,G15-7、NSY1、NSY50处理的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总之,5株菌株在一定程度上均对黄瓜幼苗具有较好的促生效果。2、黄瓜幼苗促生耐盐菌株的筛选:以黄瓜品种‘津春二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进一步研究促生菌G15-7、HG28-5、NSY1、NSY15和NSY50在4个不同盐浓度下(50mM NaCl、100 mM NaCl、150 mM NaCl和200 mM NaCl)对黄瓜幼苗盐害指数及其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G15-7、NSY1、NSY50处理在50、100、150 mM NaCl浓度下显着降低黄瓜幼苗盐害指数,而在200 mMNaCl浓度下,与相应盐浓度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其中,G15-7、NSY1、NSY50处理在100 mM NaCl、150mM NaCl浓度下均能缓解盐胁迫,与相应盐浓度对照相比显着提高黄瓜幼苗的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并显着抑制150 mM NaCl浓度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另外,G15-7、NSY1和NSY50处理在150 mMNaCl浓度下与相应盐浓度对照相比显着提高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荧光下降比值(Rfd),生长受抑制现象得到有效缓解。3、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在设施黄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以黄瓜‘博杰605’为供试品种,研究基肥因素(生物炭肥(A1)、干鸡粪(A2))和促生耐盐菌因素(G15-7(B1)、NSY1(B2)、NSY50(B3)、CK(等量清水,B4))对设施黄瓜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因素与促生耐盐菌因素对黄瓜植株生长,果实品质以及及土壤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两因素对黄瓜根系活力、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土壤EC,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存在交互效应。其中,不同基肥中,生物炭肥处理效果优于干鸡粪处理,不同菌株中G15-7处理效果优于其它处理,而且A1B1处理组合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对黄瓜生长和土壤微生态影响较为显着。4、不同浓度G15-7在设施黄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以黄瓜‘博杰605’为供试品种,生物炭肥为基肥,研究G15-7不同浓度处理(109 cfu·ml-1、108 cfu·ml-1、107 cfu·ml-1和CK(等量清水做对照)对设施黄瓜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菌的定殖量以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G15-7 109 cfu·ml-1和108 cfu·ml-1处理相比于107 cfu·ml-1处理和CK,显着提高黄瓜生长指标、果实品质和产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且根际土壤和根系中G15-7的定殖密度也显着增加,而G15-7 109 cfu·ml-1与108 cfu·ml-1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考虑到成本消耗,生产中施用108 cfu·ml-1浓度即可有效。

刘书哲[3](2020)在《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因子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后,设施栽培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设施土壤障碍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前人对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传病害等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不同地区相关问题的严重性、成因等尚缺少调查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苏州市辖区设施农业种植的走访调查,以及对采集的314个设施蔬菜地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该地区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因子类型、比例及其影响因素。苏州市辖区蔬菜设施中,塑料拱棚占比93.0%,连栋大棚占比7.0%。种植年限在5年以内的大棚占比49.4%,平均为6.2年。设施大棚种植作物以叶菜为主,只种植瓜果的大棚在所有调查大棚中仅占比21.1%。只种植瓜果的大棚种植年限显着少于种植叶菜的大棚。最常见的施肥方式为化肥和有机类肥料共用。出现作物产量逐年下降趋势的大棚占比38.7%,种植年限对作物产量稳定与否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设施蔬菜地土壤容重与大田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土壤板结情况不严重。61.5%的调查大棚发生不同程度的土壤酸化现象,问题突出。设施土壤p H与大田对照之间差异显着,在建棚初期设施土壤p H较大田对照已经出现显着下降。设施土壤p H随种植年限波动变化,但差异不显着。设施土壤p H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轮作的大棚土壤p H显着高于连作的大棚。11.8%的调查大棚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设施土壤电导率值随种植年限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设施土壤电导率值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3,表明硝酸盐积累是造成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连栋大棚土壤电导率显着高于普通塑料大棚。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先上升后下降。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机肥施用量极显着正相关。轮作的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连作的大棚。设施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显着高于大田对照,其中设施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是大田对照的22.6倍、8.9倍、1.9倍。在所有调查大棚中,土壤铅、砷、汞、镉、铬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03 mg/kg、10.93 mg/kg、0.086 mg/kg、0.098 mg/kg和77.47 mg/kg,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偏低水平,蔬菜受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低。随着设施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真菌与细菌数量比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土壤真菌与细菌数量比值与土壤p H极显着负相关,与土壤无机养分含量及有机肥施用量极显着正相关。设施蔬菜地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数量显着高于大田对照,而茄科劳尔氏菌数量则显着低于大田对照。设施大棚土传病害历史发病情况不严重,与大棚种植年限无显着相关性。种植年限超过5年的大棚土传病害发病比例高于种植年限5年以内的大棚。番茄青枯病发病率与土壤p H极显着负相关;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与土壤p H相关性不显着。综上所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苏州市辖区设施蔬菜地连作障碍主要因子为土壤酸化、养分过量和土传病害风险较高,这些因子造成了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论对其他地区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胡帅[4](2020)在《草坪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盐分和蔬菜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设施菜田日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蔬菜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设施环境温度高、水分蒸散量大,土壤下层的盐分离子会随土壤毛细管运动在土壤表层积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草坪植物根系浅而密集,通过草坪植物的根系吸收,有可能能够减轻土壤表层的盐分集聚,改善设施蔬菜的土壤环境。本研究选择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等5种不同类型的草坪植物,开展了设施条件下花椰菜和草坪植物的间作效应、开棚降雨条件下甜椒和草坪植物的间作效应、草坪植物间作对设施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坪植物间作显着降低了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与对照相比,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电导率(EC)降低效果显着,降幅分别达到23.9%、20.9%、14.1%、15.1%和7.5%,海滨雀稗对土壤盐分的吸收能力显着高于其他4种草坪植物。海滨雀稗和假俭草间作不仅显着提高了花椰菜花球的品质,与对照相比,其花椰菜花球中Vc含量分别增加了50.7%和29.0%;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1.1%和19.3%,而且显着降低了花椰菜花球中硝酸盐的含量,其降幅分别达到37.8%和27.0%。(2)海滨雀稗间作对开棚露地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海滨雀稗间作使菜田土壤电导率(EC)减少了16.0%;海滨雀稗、假俭草、杂交百慕大、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间作均显着降低了甜椒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达到24.3%、18.9%、20.3%、20.4%、25.1%。开棚降雨淋洗对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与降雨淋洗前相比,无草对照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Na+、Ca2+、Mg2+、SO42-和土壤电导率(EC)分别下降了40.1%、58.4%、11.1%、28.6%、42.7%、34.8%、51.5%、23.3%和26.5%,而草坪植物间作能够减少降雨淋洗过程中土壤盐分和营养成分的流失,其对减少效应表现为海滨雀稗≥杂交百慕大≥假俭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3)草坪植物间作能够有效削减设施菜田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流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风险,海滨雀稗和杂交百慕大间作对设施菜田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优于假俭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与对照相比,海滨雀稗间作的地表径流液中总氮、总磷、COD、SS和电导率(EC)分别削减了72.5%、68.8%、56.4%、71.6%和43.1%;杂交百慕大间作的地表径流液中总氮、总磷、COD、SS和电导率(EC)分别削减75.1%、56.1%、53.5%、69.4%和38.4%。

李城城[5](2019)在《南瓜砧木嫁接缓解黄瓜盐胁迫伤害的光合作用与水杨酸调控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设施土壤栽培因不合理的过量施肥、设施环境封闭等原因导致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设施园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我国的设施栽培土壤中,盐分离子主要是Ca2+和NO3-的过度积累,对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了显着影响。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因根系细弱,在土壤中分布较浅,吸收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对根际土壤环境非常敏感,在生产中常常遭受盐胁迫伤害。以耐盐型的南瓜品种为砧木进行嫁接是缓解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有效、简便、环保的措施,在我国已大面积推广。然而,关于南瓜砧木嫁接缓解黄瓜植株Ca(NO3)2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仍不太清楚。因此,本论文以耐盐型白籽南瓜(Cucurbita maxima ×Cucurbita moschata)品种‘青砧1号’为砧木,盐敏感型黄瓜品种‘津优4号’为接穗,采用插接法进行嫁接,80 mM Ca(NO3)2进行盐胁迫处理,从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水杨酸(SA)-过氧化氢(H2O2)信号分子变化三个方面,研究南瓜砧木嫁接缓解黄瓜盐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盐胁迫显着抑制了黄瓜植株的生长,主要表现为地上部鲜重显着下降;盐胁迫显着降低了黄瓜植株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但砧木嫁接苗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能保持较大净光合速率的光强范围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说明嫁接能使黄瓜植株较快的适应盐胁迫,从而保持较稳定的光合系统,积累更多的生物量。2.盐胁迫降低了自根嫁接苗的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但是对砧木嫁接苗的影响不明显;盐胁迫下黄瓜砧木嫁接苗电子传输速率(ETR)随光强增加而稳定上升,自根嫁接苗则在光强上升时出现短时下降现象,说明自根嫁接苗对光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砧木嫁接苗黑暗条件下能量耗散量子产额Y(NPQ)和Y(NO)能迅速恢复到对照水平,而自根嫁接苗则仍然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光照条件下Y(NPQ)较大而Y(NO)较小,说明黄瓜砧木嫁接苗叶片光合系统的损伤较小。3.盐胁迫诱导黄瓜砧木嫁接苗根系结合态SA和H2O2瞬时增加,自根嫁接苗则表现出结合态SA的持续响应,在盐胁迫期间稳定在较高水平;而在叶片中仅观察到砧木嫁接苗结合态SA出现瞬时增加,说明盐胁迫下SA和H2O2在根系中的响应较叶片显着,且砧木嫁接苗对盐胁迫的响应更显着。AOPP的单独施加对H2O2的影响不显着,但SA和AOPP的共同施加显着下调了 H2O2水平,这一方面说明SA水平的增加对H2O2有负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盐胁迫下SA的合成是由ICS途径主导而不是PAL途径。

陆晔丰[6](2019)在《碳调节剂在以硝酸盐为主的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的降盐效果及适宜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南通市海门农科所种植甜瓜并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调查、室内培养及大棚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碳调节剂在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的降盐效果及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土壤中盐分以硝酸盐为主。盐分离子中,阴离子主要为N03-和SO2-,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46%和35%,占全盐量的33%和25%;阳离子主要为Ca2+,占阳离子总量50%,占全盐量的14%。其它重要土壤性质表现在土壤富营养化及酸化作用明显,土壤全氮、全磷、有效性氮、磷、钾等均处于一级很丰富水平;pH值比露地下降了 0.7。加入碳调节剂可明显降低土壤可溶性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幅度随碳调节剂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与对照CK相比,最多可降低31.8%。碳调节剂对构成盐分的离子的影响不一致,加入碳调节剂后,阳离子中钾离子浓度明显增加,钠离子浓度有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钙、镁离子浓度大幅下降;阴离子浓度也有升有降,添加碳调节剂后,硝酸根离子大幅下降,硫酸根有增加趋势但不明显,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则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添加碳调节剂后,土壤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加趋势,而有效氮则急剧减少,这主要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氮向有机氮的持续转化所致。大棚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碳调节剂能增显着降低了土壤盐分含量,当碳调节剂用量为7500 kg’ha’1(T1)时,降盐效果最好,1500 kg.ha-1(T2)次之,过量施用碳调节剂会使会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不降反升,当碳调节剂用量增加到22500 kg ha-1(T3)时,二个棚土壤盐分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 43.1%和36.0%。对碳调节剂处理后甜瓜的生长过程进行的考察表明,施用适量的碳调节剂,可以促进甜瓜幼苗生长,显着提高植物体内氮、磷、钾浓度及积累量。施用适量碳调节剂有利于甜瓜植物体的构建,大幅度提高甜瓜产量,但同时伴随着甜瓜糖度的下降。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品质指标,本试验推荐碳调节剂用量为7500 kg.ha-1。

王文晓[7](2019)在《生物炭/醋糟基质对设施蔬菜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的改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已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不科学的施肥和管理,导致设施蔬菜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设施叶菜栽培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因此,改良设施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对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生物炭基质对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和生菜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生物炭种类及其用量;在此基础上,将生物炭、醋糟基质与土壤按比例混合,研究生物炭和醋糟基质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对生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生物炭和醋糟混配改良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的效果及其施用量,为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土壤基质调理剂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稻壳炭、水稻秸秆炭、玉米芯炭三种生物炭基质,分别以1%、2%、3%、4%、5%与酸化和盐渍化土壤(质量比,w/w)混合,研究生物炭种类及用量对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对生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的EC值和容重,增加土壤的pH、总孔隙度,其中以B4处理(土壤中添加4%的水稻秸秆炭)效果最为显着。B4处理的通气孔隙较对照增加了 510.94%,使酸化和盐渍化土壤pH提高了 1.34个单位,EC值下降了 43.39%,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地下部干重分别增加63.27%、157.73%、175.53%、297.62%、545.83%、371.43%。与对照相比,B4 处理的生菜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 81.81%和92.86%。这些结果表明,添加4%的水稻秸秆炭可改良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状,并能促进生菜生长。2、在筛选出适合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水稻秸秆炭基础上,将水稻秸秆炭与醋糟按比例(w/w)混配成基质调理剂,再将基质调理剂(4%)添加到酸化和盐渍化土壤中,研究不同比例基质调理剂对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调理剂均提高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的pH值,而显着降低EC值,其中T5处理与对照相比,pH值提高了8.30%,EC值降低了22.38%。T5处理使酸化和盐渍化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20.24%、242.41%和75.73%;同时,T5处理显着增加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中真菌数量。这些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调理剂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作用效果,并能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通过生菜栽培试验效果上看,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调理剂均能提高生菜根系活力。定植30d后T5处理的生菜净光合速率(Pn)相比对照提高了 119.61%,使生菜的Vc含量提高82.32%,可溶性糖含量增加49.89%,而硝酸盐含量下降26.62%。不同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调理剂配比(T1~T9)均能增加生菜的产量,而T5处理可使生菜产量提高64.82%。这些结果表明,酸化和盐渍化土壤中施加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能够促进生菜生长和品质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混配可改善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程度,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从而促进生菜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有利于生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提高。综合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情况,以T5处理(水稻秸秆炭:醋糟:土壤=1:1:50,质量比)改良效果最为明显,可用于设施蔬菜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基质调理剂。

胡清宏[8](2019)在《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连作设施小白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化肥施用造成一系列土壤问题: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减少化肥投入,寻找可替代或减少化肥用量的措施,成为当下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单项试验选取连作5年以上蔬菜大棚,设置7个处理,其中2个对照:不施肥和常规施肥,5种替代化肥的措施:蔬菜专用肥、高温闷棚、叶面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进行小白菜大田试验,从四个方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小白菜产量和品质)进行评价;集成试验设置7个处理:空白(CK)、常规施肥(CF)、高温闷棚+叶面肥(H+L)、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H+M)、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H+M+L)、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H+B),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叶面肥(H+B+L),从小白菜产量和品质方面进行评价,为设施小白菜栽培筛选出切实可行的化肥减施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硝酸盐含量、V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闷棚显着提高了小白菜的产量,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叶面肥显着提高了小白菜Vc含量;增施有机肥提高了小白菜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提高了小白菜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2、为研究不同的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对设施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H、EC和土壤水溶性盐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累积严重,占水溶性盐离子的主要部分,是次生盐渍化的最主要的离子;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偏高,土壤养分累积明显;土壤EC值远远超过蔬菜生长的临界值;而常规施肥方式显着降低了土壤pH。应用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高温闷棚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E C值和各水溶性盐离子的含量。生物有机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增施有机肥显着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本研究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以及小白菜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化肥降低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高温闷棚处理脲酶活性最低,除高温闷棚外,叶面肥和常规施肥较不施肥脲酶活性降低最为明显。常规施肥和叶面肥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最低,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施用化肥对这三种酶活性的影响;施磷肥提高了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常规施肥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对于小白菜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很大。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处理有利于较低分类水平的菌门生长:Gemmatimonadetes、Acidobacteria、Planctomycetes、Chloroflexi、Deinococcus-thermus、Firmicutes。而常规施肥有利于Proteobacteria的生长。生物有机肥有利于Bacteriodetes生长;高温闷棚、常规施肥和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其他处理显着;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相比于蔬菜专用肥处理,细菌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增加。4、对几种化肥减施措施进行集成试验表明,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小白菜产量,高温闷棚+叶面肥、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和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三种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所有集成处理较常规施肥降低了小白菜硝酸盐含量,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降低最为明显。高温闷棚+叶面肥、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高温闷棚+生物有机肥+叶面肥处理显着提高了小白菜可溶性糖,其中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小白菜Vc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所有指标,高温闷棚+增施有机肥+叶面肥集成措施效果最佳。

杨静[9](2018)在《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及碳调节剂降盐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设施菜地土壤障碍之一的次生盐渍化问题,以无锡市益家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设施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取样分析、室内培养及小白菜出苗试验等方式,研究了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及碳调节剂(秸秆+菌剂)降低可溶性盐的可行性。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设施菜地土壤表现出了富营养化、高盐化的特性,其它重要土壤性质表现在土壤酸化及盲目施肥造成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盐分组成以Ca2+和N03-为主,分别占阳离子总量55.2%和阴离子总量的58.7%,占全盐含量的14%和44%;盐分(电导率或总盐)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有机质、全氮、硝氮、铵氮在0.01水平上极显着正相关;NO3--N的增加是导致土壤的全盐量增高的最直接原因,而含氮有机肥、氮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水溶性含氮肥料等过量施入导致硝酸根含量增加是次生盐渍化发生的根本原因。(2)添加碳调节剂可显着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加入碳调节剂,电导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相比,最多32g/kg(T4)下降了 45%;总盐与电导率有同源关系,碳调节剂处理后的土壤总盐也明显下降,与对照相比,最多32g/kg(T4处理)下降了 38.10%;构成盐分的离子中,阴离子下降最多的是N03-,其它三个离子有上升趋势,阳离子下降最多的是Ca2+,其次是Mg2+,K+和Na+有增加趋势但不明显。(3)碳调节剂对有机氮的贡献不容忽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碳调节剂后,土壤中N03-含量逐渐下降,有机氮则显着增加,与CK相比,最多32g/kg(T4)增加了 106%。其中氨及氨基酸态氮随碳调节剂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4g/kg(T3)最高,分别为CK的1.40和1.72倍,T4略有下降,氨基糖态氮增加不明显,未知态有机氮与总有机氮变化趋势一致,即随碳调节剂用量增加而显着增加。(4)加入碳调节剂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pH值上升,这对改善由于长期使用大量氮肥所造成的土壤酸化是很有好处的;田间持水量增加,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能力;土壤的养分结构有所改善,这有利于土壤性质向好的方向发展。(5)碳调节剂处理后土壤的小白菜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碳调节剂可显着提高小白菜出苗率,增加生物量,促进小白菜根系生长。综合比较,理论上碳调节剂用量24g/kg(T3)表现最好。

毛亮[10](2016)在《种养结合下农田土壤养分改良与减污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农田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上海郊区农田土壤也不例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下、养分失衡、污染物质积累、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生物功能衰减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生物资源循环下的种养结合系统(Crop-livestock system)不仅将废弃物充分利用,减少农业污染源,而且制得的有机肥料对土壤有较好的改良作用。本文以不同种养结构重心的上海崇明中新农场(养殖为主)和松江涌禾农场(种植为主)为试验基地,通过系统分析提出其各自面临的种养结合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大田定位观测和盆栽模拟改良实验,研究了种养结合模式下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堆肥还田、田间耕作管理、重金属植物修复等技术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旨在为上海郊区农田土壤的改良提供技术依托和实例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崇明中新农场种养结合中,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土壤的精细化管理是土壤改良的良好开端。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即使是在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变的过渡阶段(12年),土壤SOC(有机碳)、TN(全氮)、AC(活跃性有机碳)和AN(碱解氮)均得到了改善,有机栽培方式较传统化学栽培的土壤有机碳在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90140%,33108%,和60140%。各个土壤理化性质在020 cm层和2040 cm层均表现出极显着(P<0.01)的相关关系。此外,即便是在同一栽培类型下的土壤,其理化性质也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耕作转变过渡期土壤理化性质在空间上的不稳定性,说明在种养结合初期土壤理化性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改良的初期阶段要更加注意土壤的养护。(2)中新农场土壤除表层的SOC和TN表现为强烈空间相关外(块金值/基台值<25%),其它土壤化学指标在农场尺度上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块金值/基台值在25%75%)。利用Arcgis生成农场养分空间分布图,对今后农业生产布局和精准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区域的EC值均较高(最高2450?s cm-1),且水旱轮作的平均EC值(1100?s cm-1)低于旱地耕作(1250?s cm-1),说明在滨海盐碱土地区进行有机栽培时要特别关注土壤盐分状况,避免造成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而在种养循环开始阶段土壤细菌多样性受耕作方式的影响大于肥料类型的影响,有机水旱轮作和有机间作有利用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改良。(3)中新农场的种养循环是以养殖为核心,通过两年运营后发现大量养殖废弃物的快速处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加速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中新农场进行了农业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生物发酵试验。通过添加秸秆降解复合菌剂JFB-1,明显提高了堆肥过程中堆体的温度(5-10℃),并缩短了一次发酵周期(1-2天),为种养循环中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处理提供了参考。由于较高的腐熟温度可以更加有效的杀死堆肥原料中的病源微生物,从而保证了堆肥的产量与品质;使用添加复合菌剂JFB-1的秸秆有机肥还田,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活跃土壤酶如纤维素酶及脲酶活性,最终改良土壤养分状况。(4)与崇明中新农场的种养循环结构重心不同,上海涌禾农场的经营以种植为主,养殖部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机肥的需要。由于种养规模不匹配造成的养分不足和潜在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涌禾农场的难题。本研究以养分循环为核心,利用系统动力学对种养规模进行了优化,当生猪出栏数达到1800头时,基本满足作物养分的需求,同时污染也降到最低。规模调整后通过精细培肥、田间轮作、茬口安排、污水净化、管道输送等多种技术,园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最大值比改良前分别上升了52%、109%、2624%、90%,且在不同栽培类型间表现为温室蔬菜>果林≥水稻轮作。土壤pH逐渐向7靠拢,EC值(电导率)大幅降低,说明改良土壤的同时即提高了作物产量,又降低盐渍化风险;土壤重金属中Cu(铜)随栽培年限呈波动变化,Hg(汞)、As(砷)呈下降趋势,Cd(镉)、Pb(铅)、Cr(铬)含量略微上升,且所有含量都接近或低于土壤背景值,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的三级标准上限,保障了农产品安全。通过相关分析发现,Cd、Cu、Cr、Pb的含量与有机质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Cd还与栽培年限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说明农场有机栽培中要特别注意这几种重金属的积累,从源头上严格把关。(5)针对种养结合潜在的土壤Cd、Pb积累风险,可以考虑利用植物-微生物进行联合改良。盆栽试验中,向龙葵添加真菌和柠檬酸显着提升了龙葵根的生物量,从而提高了其累积重金属的能力。与未添加相比,龙葵体内的Cd、Pb含量分别增加了2247%和13105%。在此基础上,添加微生物和螯合剂进行辅助修复,结果大多数土壤酶活性在修复后得到了改善。DCCA排序图表明,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改良效果表现为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磷酸酶>蔗糖酶。这表明,柠檬酸和耐受真菌不仅提高了龙葵对Cd和Pb的累积量,而且对土壤酶活性也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

二、蔬菜保护地土壤盐渍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保护地土壤盐渍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土传病害概况
        1.1 病害种类
        1.1.1 真菌性病害
        1.1.2 细菌性病害
        1.1.3 病毒性病害
        1.2 病害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生防机制
    2 土壤理化失衡
        2.1 土壤酸化
        2.1.1 土壤酸化危害
        2.1.2 土壤酸化成因
        2.1.3 土壤酸化防治
        2.2 土壤盐渍化
        2.2.1 土壤盐渍化现状
        2.2.2 土壤盐渍化危害
        2.2.3 土壤盐渍化成因
        2.2.4 土壤盐渍化防治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真菌植物病害功能菌株的筛选及拮抗活性检测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样品
        1.3 筛选培养基
    2 方法
        2.1 功能菌株的筛选
        2.1.1 耐酸耐盐菌株筛选
        2.1.2 拮抗菌株筛选
        2.2 功能菌株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2.2.1 抗酸活性检测
        2.2.2 抗盐活性检测
        2.3 功能菌株鉴定
        2.3.1 形态鉴定
        2.3.2 分子鉴定
        2.3.3 PCR扩增
        2.3.4 序列分析
        2.4 抑菌谱测定
        2.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2.5.1 离体实验
        2.5.2 盆栽实验
        2.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2.6.1 抗性基因
        2.6.2 产铁载体能力检测
        2.6.3 激素调节
        2.6.4 ACC脱氨酶
    3 结果
        3.1 功能菌株筛选
        3.2 功能菌的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3.3 菌株鉴定
        3.4 抑菌谱实验
        3.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3.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功能菌株的培养及发酵条件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种子发酵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生长曲线和pH的测定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2.1 碳源优化
        2.2.2 氮源优化
        2.2.3 无机盐优化
        2.3 正交试验
        2.4 发酵条件优化
        2.4.1 温度优化
        2.4.2 转速优化
        2.4.3 初始pH优化
        2.4.4 接种量优化
        2.5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生长曲线和pH值
        3.2 培养基优化结果
        3.2.1 碳源选择
        3.2.2 氮源选择
        3.2.3 无机盐选择
        3.3 正交试验结果
        3.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4.1 培养温度优化
        3.4.2 培养转速优
        3.4.3 初始pH优化
        3.4.4 接种量优化
        3.5 响应面分析及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二 引物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设施黄瓜促生耐盐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设施黄瓜土壤次生盐渍化概述
        1.1.1 设施黄瓜土壤次生盐演化成因
        1.1.2 设施黄瓜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
        1.1.3 设施黄瓜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研究进展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研究概况
        1.2.1 PGPR菌株的促生作用
        1.2.2 PGPR菌株的耐盐机制
        1.2.3 PGPR菌株对设施黄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进展
    2 引言
第二章 不同菌株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育苗基质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1.3.2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指标的测定
        1.3.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3.4 叶片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株处理对黄瓜生长指标及幼苗表型的影响
        2.2 不同菌株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指标的影响
        2.3 不同菌株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菌株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三章 黄瓜促生耐盐菌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促生菌
        1.1.3 供试培养基
        1.2 初步鉴定菌株分泌ACC脱氨酶的能力
        1.3 筛选耐盐菌接种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盐害指数调查
        1.4.2 生长指标的测定
        1.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4.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4.5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4.6 叶片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分泌ACC脱氨酶的能力
        2.2 不同盐浓度下灌菌处理后黄瓜幼苗盐害指数
        2.3 促生耐盐菌株对黄瓜幼苗生长指标及表型的影响
        2.4 促生耐盐菌株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 促生耐盐菌株对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影响
        2.6 促生耐盐菌株对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7 促生耐盐菌株对黄瓜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在设施黄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促生耐盐菌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基肥和土壤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1.3.2 果实品质的测定
        1.3.3 土壤pH、EC的测定
        1.3.4 根际土壤微生物测定
        1.3.5 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3.6 根际土壤速效氮磷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对黄瓜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2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对黄瓜土壤pH、EC的影响
        2.4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6 不同基肥下促生耐盐菌对黄瓜根际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浓度G15-7在设施黄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促生耐盐菌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土壤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1.3.2 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测定
        1.3.3 根际土壤微生物以及菌定殖密度的测定
        1.3.4 根际土壤酶活性和速效氮磷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G15-7处理对黄瓜表型、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G15-7处理对黄瓜果实品质、表型、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G15-7处理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以及菌定殖密度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G15-7处理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G15-7处理对黄瓜根际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3)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因子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2 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3 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4 苏州市设施蔬菜发展的特点
    1.2 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及影响因素
        1.2.1 土壤环境退化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
        1.2.3 土壤微生物与土传病害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设施蔬菜栽培模式调查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设施大棚调查方法
        2.2.2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调查样点信息
        2.3.2 设施大棚类型
        2.3.3 设施种植年限
        2.3.4 设施种植模式和主栽作物
        2.3.5 设施大棚种植年限与主栽作物间的相互关系
        2.3.6 设施大棚当季作物种类
        2.3.7 设施大棚施肥情况
        2.3.8 主栽作物对设施大棚施肥情况的影响
        2.3.9 设施大棚作物产量评价
        2.3.10 设施大棚种植年限和施肥情况对产量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设施土壤板结、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现状及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3.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容重
        3.3.2 土壤pH
        3.3.3 设施土壤pH的影响因素
        3.3.4 土壤电导率
        3.3.5 设施土壤EC值的影响因素
        3.3.6 土壤酸化与次生盐渍化影响因素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设施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4.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有机碳(TOC)
        4.3.2 设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
        4.3.3 土壤氮素
        4.3.4 设施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素
        4.3.5 土壤有效磷
        4.3.6 土壤速效钾
        4.3.7 设施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因素
        4.3.8 设施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4.3.9 土壤重金属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设施土壤生物学性质及病害现状及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5.2.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5.2.3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细菌
        5.3.2 土壤真菌
        5.3.3 设施土壤真菌与细菌比值的影响因素
        5.3.4 土壤尖孢镰刀菌
        5.3.5 土壤腐皮镰刀菌
        5.3.6 土壤茄科劳尔氏菌
        5.3.7 设施土壤病原菌数量的影响因素
        5.3.8 设施土壤微生物影响因素分析
        5.3.9 土传病害发生情况
        5.3.10 设施土壤土传病害的影响因素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草坪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盐分和蔬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控制方法
    1.3 生草栽培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3.1 生草覆盖栽培在果园生产上的应用
        1.3.2 生草栽培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
    1.4 草坪植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草坪植物间作对土壤盐分和花椰菜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椰菜生物量和花球产量
        2.2.2 花椰菜花球品质
        2.2.3 花椰菜、草坪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硝酸盐含量
        2.2.4 花椰菜根际土壤盐分含量
        2.2.5 花椰菜根际土壤化学性状
        2.2.6 草坪植物对盐分和磷、钾的吸收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设施菜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控制
        2.3.2 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草坪植物间作对开棚露地土壤盐分和甜椒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甜椒果实产量和生物量
        3.2.2 甜椒品质
        3.2.3 甜椒、草坪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硝酸盐的含量
        3.2.4 甜椒根际土壤盐分含量
        3.2.5 甜椒根际土壤化学性状
        3.2.6 单位面积草坪植物地上部分鲜重以及盐分和磷钾的吸收
        3.2.7 降雨对菜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开棚淋洗栽培对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3.3.2 间作对露地蔬菜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草坪植物间作对设施菜田面源污染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2.1 地表径流的收集
        4.1.2.2 土壤渗滤液的收集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生等量径流的时间和降雨量
        4.2.2 设施菜田地表径流液中营养物质含量
        4.2.3 设施菜田地表径流液中盐分和pH含量
        4.2.4 设施菜田土壤渗滤液中营养物质含量
        4.2.5 设施菜田土壤渗滤液中pH和盐分的含量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南瓜砧木嫁接缓解黄瓜盐胁迫伤害的光合作用与水杨酸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设施土壤盐渍化研究进展
        1 我国设施土壤盐渍化现状及成因
        2 克服设施土壤盐渍化的途径
    第二节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和植物的耐盐机制
        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 植物耐盐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 嫁接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理
        1 离子选择性吸收
        2 离子区域化
        3 抗氧化防御
        4 保护光合系统
        5 渗透调节系统
        6 蛋白与基因表达
    第四节 水杨酸对植物盐胁迫伤害的缓解机制
        1 水杨酸的合成与贮藏
        2 水杨酸缓解盐胁迫对植物伤害的研究进展
        3 水杨酸盐胁迫响应机制
第二章 南瓜砧木嫁接对盐胁迫下黄瓜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2.2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南瓜砧木嫁接对盐胁迫下黄瓜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叶片电子传输速率(ETR)的影响
        2.2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的影响
        2.3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叶片能量耗散产额Y(NPQ)和Y(NO)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南瓜砧木嫁接缓解黄瓜盐胁迫伤害的SA-H_2O_2调控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SA含量的影响
        2.2 南瓜砧木嫁接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根系H_2O_2含量的影响
        2.3 AOPP与SA的施加对Ca(NO_3)_2胁迫下黄瓜植株根系H_2O_2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碳调节剂在以硝酸盐为主的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的降盐效果及适宜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
    1.2 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1.3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对策
    1.4 有关碳调节剂降盐的试验研究
        1.4.1 设施土壤盐渍化特性研究
        1.4.2 关于碳调节剂制备及使用效果研究
第二章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本研究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及其它重要土壤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设施土壤养分特点
        3.2.2 设施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特性
        3.2.3 设施土壤的盐分组成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调节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降盐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可溶性盐总量的影响
        4.2.2 添加碳调节剂盐分离子的影响
        4.2.3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pH及养分的影响
        4.2.4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调节剂适宜用量及甜瓜生长的反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碳调节剂对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5.2.2 碳调节剂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3 碳调节剂对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5.2.4 碳调节剂对甜瓜成熟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2.5 碳调节剂对甜瓜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5.2.6 经济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及其它重要土壤特性
        6.1.2 碳调节剂解决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的可行性
        6.1.3 关于碳源的筛选及碳调节剂适宜用量的问题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生物炭/醋糟基质对设施蔬菜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的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设施土壤酸化研究现状
        1.1 设施土壤酸化的主要成因
        1.2 设施土壤酸化的危害
    2 设施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
        2.1 设施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成因
        2.2 设施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3 设施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3.1 合理轮作或间种套作
        3.2 科学合理施肥
        3.3 工程措施
        3.4 嫁接栽培
        3.5 施用外源物质
第二章 设施菜地酸化和盐渍化改良生物炭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炭对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2 生物炭对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pH和EC的影响
        2.3 生物炭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条件下生菜生长的影响
        2.4 生物炭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条件下生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 生物炭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条件下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生物炭/醋糟基质调理剂对设施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配比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混配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3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混配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对酸化和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2.6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对生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7 水稻秸轩炭和醋糟基质对生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8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对生菜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2.9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对生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10 水稻秸秆炭和醋糟基质对生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8)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连作设施小白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设施农业的发展
    2 我国设施蔬菜施肥现状
    3 过量施肥的危害
        3.1 土壤次生盐渍化
        3.2 土壤酸化
    4 化肥减施措施的研究
        4.1 高温闷棚处理
        4.2 增施有机肥
        4.3 施用生物有机肥
        4.4 配施叶面肥
    5 本文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土壤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土壤样品采集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长势和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Vc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2.2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2.3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4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2.5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6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pH值的影响
        2.7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EC值的影响
        2.8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盐分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酶活及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2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2.6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2.7 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分类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化肥减施措施集成对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2.2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Vc含量的影响
        2.4 化肥减施措施的集成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及碳调节剂降盐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现状
    1.2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原因
        1.2.1 过量施肥
        1.2.2 人为设施的局限性
        1.2.3 温度和湿度较高
        1.2.4 灌溉方式不合理及灌溉水质较差
        1.2.5 栽培方式不当
        1.2.6 栽培年限长
    1.3 次生盐渍化对土壤及农作物的影响
        1.3.1 次生盐渍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次生盐渍化对设施蔬菜的影响
        1.3.3 次生盐渍化对环境的影响
    1.4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措施
        1.4.1 科学施肥
        1.4.2 灌溉措施
        1.4.3 合理栽培与深翻
        1.4.4 生物除盐
        1.4.5 工程措施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设施菜地土壤盐渍化(盐分)及其他重要土壤特性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材料与方法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设施菜地土壤养分特点
        2.4.2 设施菜地土壤的盐化特点
        2.4.3 设施菜地土壤的pH特点
        2.4.4 设施菜地土壤的盐分组成特点
        2.4.5 pH、养分及总盐(电导或总盐)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调节剂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及组成
        3.2.2 土壤有机氮形态及含量的测定
    3.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4 试验结果
        3.4.1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影响
        3.4.2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可溶性盐分离子组成的影响
        3.4.3 NO_3~-降低过程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盐处理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小白菜出苗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1 土壤pH及养分测定
        4.2.2 土壤颗粒组成测定
        4.2.3 小白菜相关性状分析
    4.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4.4 试验结果
        4.4.1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颗粒组成及饱和持水量的影响
        4.4.2 添加碳调节剂对土壤pH及养分的影响
        4.4.3 添加碳调节剂处理土壤后小白菜出苗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及其成因
        5.1.2 碳调节剂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可行性
        5.1.3 降盐处理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小白菜出苗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种养结合下农田土壤养分改良与减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退化
        1.1.1 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1.1.2 上海农田土壤退化的形成及表现
    1.2 循环农业的发展以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1 国内外生物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1.2.2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向
        1.2.3 种养结合农业的类型和发展
        1.2.4 种养结合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1.3 种养结合模式下的土壤改良方法与机制
        1.3.1 种养结合模式下土壤改良的前提
        1.3.2 有机堆肥对土壤养分、生物功能和污染物的改良
        1.3.3 有机栽培中耕作制度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
        1.3.4 有机栽培中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
        1.3.5 有机肥潜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微生物减污技术
        1.3.6 精准施肥和地理信息化技术在土壤维护中的运用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种养结合下的土壤养分改良—以上海崇明中新农场为例(养殖为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中新农场种养循环概况
        3.2.2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
        3.2.3 地统计模型
        3.2.4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中新农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3.2 不同种植方式下的细菌菌落多样性
        3.3.3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相关性统计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农业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2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3.4.3 土壤细菌DNA相似性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复合菌剂在加快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改良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正交设计优化菌种配比及秸秆腐熟复合菌剂JFB-1 的制备
        4.2.3 水稻、芦笋秸秆堆肥方法
        4.2.4 不同秸秆堆肥对土壤改良的盆栽试验
        4.2.5 指标测定与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秸秆腐熟复合菌剂JFB-1 的构建
        4.3.2 水稻、芦笋秸秆堆肥的温度变化
        4.3.3 秸秆堆肥的理化指标
        4.3.4 添加秸秆堆肥对青菜生物量的影响
        4.3.5 添加秸秆堆肥对土壤碳氮养分含量的影响
        4.3.6 添加秸秆堆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微生物复合菌剂对堆肥的作用
        4.4.2 不同秸秆堆肥特点以及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养分需求的种养系统优化以及土壤维护—以上海涌禾农场为例(种植为主)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与方法
        5.2.1 涌禾农场种养殖相结合概况
        5.2.2 系统分析方法
        5.2.3 农场土壤的综合改良措施
        5.2.4 农场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5.2.5 土壤样品的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农场潜在土壤退化问题的关键顶点赋权分析
        5.3.2 年际间不同类型土壤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
        5.3.3 年际间不同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
        5.3.4 年际间不同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变化
        5.3.5 土壤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5.4 讨论
        5.4.1 基于养分需求的种养循环系统优化
        5.4.2 农场实际运营中的土壤改良与减污
    5.5 小结
第六章 种养结合潜在重金属风险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生物学鉴定
        6.2.2 盆栽试验及土壤植物样品的采集
        6.2.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6.2.4 改进的生态毒理效应
        6.2.5 统计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植物生长和Cd、Pb的累积
        6.3.2 各种修复方式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
        6.3.3 不同修复措施与土壤酶活性的降趋势对应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四、蔬菜保护地土壤盐渍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D]. 张帅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2]设施黄瓜促生耐盐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效果[D]. 李英楠.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3]设施蔬菜地土壤障碍因子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以苏州市为例[D]. 刘书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4]草坪间作对设施菜田土壤盐分和蔬菜品质的影响[D]. 胡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南瓜砧木嫁接缓解黄瓜盐胁迫伤害的光合作用与水杨酸调控机理[D]. 李城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碳调节剂在以硝酸盐为主的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的降盐效果及适宜用量研究[D]. 陆晔丰. 扬州大学, 2019(02)
  • [7]生物炭/醋糟基质对设施蔬菜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的改良效果研究[D]. 王文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不同化肥减施措施对连作设施小白菜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D]. 胡清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及碳调节剂降盐效果研究[D]. 杨静. 扬州大学, 2018(06)
  • [10]种养结合下农田土壤养分改良与减污应用[D]. 毛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