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雷瀚瑄[1](2020)在《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投资项目可以说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其在弥补市场失灵、平衡投资结构、改善民生、拉动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意义显着。而审计是确保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防线,对于保证政府投资项目高质量的运作和交付,对于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都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性。城镇化的快速铺展与区域经济的崛起,加大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工作量,从而引申出基层审计工作如何改善、审计时效如何提升、审计资源如何整合,以及如何消除审计监督盲区等诸多迫切的问题。Y区审计局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事后审计的方式来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然而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日益增多,加之涉及的投资额持续上涨,现行的方案显然无法完全隔离审计风险。在此,笔者首先围绕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审计风险、风险控制展开综述,对相应配套的理论进行梳理汇总,为论文积蓄理论基础;其次,立足于Y区审计局当前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现状,分别从计划制定、实施推进、后期整改三个时间点切入分析审计风险,对Y区审计局目前的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做出了说明;再次,引入Y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审计案例,分析审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针对Y区政府投资项目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Y区审计局能够有效地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确保风险的可控性,最大程度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监督力度,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路线靠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张志远,齐天贺[2](2020)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家审计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审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国家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有效防范国家审计风险是国家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探究影响国家审计风险的因素,构建了审计委托方、受托经营管理者和审计机关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发现:高质量监督的额外收益和名誉损失均对审计委托方向高质量监督方向演化有正向影响,名誉损失的影响更大;受托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受到个人信用损失和违规惩罚的双重影响,违规惩罚对其影响更为显着;审计机关选择合法审计的概率与其合谋审计的额外收益呈负相关关系,与其合谋审计的信用损失呈正相关关系,审计机关对信用损失更加重视。
滕子[3](2020)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网络零售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基于三只松鼠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政府要加快数据共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实施全国大数据战略,促进产业与大数据结合。为了发展审计信息化建设,我国已成功实施“金审工程”项目,逐步实现政府审计实时化、全面化模式,审计机关能更好地履行法定监督职能。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到来不断革新商业模式,网络零售行业顺势发展。网络零售不同于传统行业,企业经营虚拟化、无纸化、支付手段多样化、数据海量化等使得审计证据获取难度增大,进而加大审计风险。电子商务环境下,除了会计方面,审计过程还要充分考虑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系统应用程度、网络安全程度产生的影响,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可能无法规避审计中遇到的风险。审计方法的每一次转变都伴随商业模式重大变革而发生,大数据、云计算给现代审计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指引,因此,针对网络零售企业的审计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优势来防范网络零售企业审计风险,是当前审计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当前网络零售行业审计现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对审计的影响研究,为尝试搭建“云审计”平台奠定深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零售企业作为案例对象,介绍了“三只松鼠”的经营模式、发展战略以及整体经营的情况,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对案例公司进行风险成因分析;最后,基于系统论和协同效应构建针对网络零售企业的“云审计”系统,依据审计对象、审计主体及审计环境三个层次对审计风险提出防范措施。本文突破了现有学者对大数据、云计算与审计关系的一般性探讨,根据网络零售企业特征和审计实务需求,结合具体案例设计出符合网络零售行业的云审计框架,旨在实现审计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审计方法和流程,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同时,对云审计在整个电商行业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郭艳芳[4](2020)在《CPA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 ——以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为例》文中指出2015年,我国发布《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针对我国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的现状,提出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使得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成为实现审计全覆盖这一要求的必然选择。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是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充分利用了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使政府审计的优势与社会审计组织的优势更好的结合。如今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已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在实际过程中,政府购买的审计服务往往无法保证审计的质量,为政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如何控制审计质量,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审计组织共同关注并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控制论等理论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政府在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以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为例,基于CPA视角找出政府购买社会审计组织提供的审计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审计质量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审计收费影响审计质量、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审计期望与政府存在差异。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审计经费过低、事务所业务承接阶段风险评估不足以及事务所与政府审计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沟通。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1)充分的审前沟通;(2)完善项目承接风险评估;(3)加强审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4)审计过程中加强监督与沟通;(5)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并从注册会计师角度简述了能够采取的完善措施。基于CPA视角对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过程的质量问题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希望为今后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研究给予一定的参考,同时,将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及方案提供给相应的组织,便于工作的开展。
马轶群,倪敏,李勇五[5](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和国家审计治理》文中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量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使得境外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不断增加。为此,本文使用fsQCA方法探讨了境外投资高风险的形成条件,提出了国家审计治理的重点,并得到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境外投资实质上是受托责任在国家间的延伸,所有者与受托者的空间分割会增加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第二,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高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复杂的"组态效应";第三,国家审计的重点在于改变高风险的发生条件。最后,本文就每类风险组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国家审计治理对策。
李斐[6](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高菲[7](2019)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 ——基于我国40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经济权利监控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环境复杂等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运行效果不好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7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该规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聚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既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又贯彻“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宗旨,通盘考虑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总体布局,进一步点名了对于我国审计风险的控制、完善我国审计监督的重点要求与突破口。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从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减少贪污腐败,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透明执政、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通过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其次在总结了国内外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公共管理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中的风险管理理论、权力制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已有的文献,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风险点以及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选取2007-2016年我国40个市10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责任审计力量、经济责任审计建议对我国领导干部腐败呈现负相关关系;经济责任审计力量、经济责任审计执行力度对我国领导干部整改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审计精神立身,加强成员单位沟通,建立个人考评制度,不断增强依法审计能力;定期例行审计,加大曝光力度,找准审计突破口,深查重大问题,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审计;深化“两权”监督,严格责任追究,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与广度,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康艺[8](2019)在《政府审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近年来问题突出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既要做好债务政策颁布的开“前门”工作,还要做好债务监管的堵“后门”工作。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则在堵“后门”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目前仍存在问题。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涉及的免疫系统等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结合2011—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通过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总体和结果情况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在债务“借、用、管、还”各环节风险的揭示、预防和抵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审计目标和内容关注不平衡、审计方式缺乏整合性以及政府审计“免疫”职能不完善三个问题。再次,根据政府审计揭示、预防和抵御职能分别在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作用,即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违规违法行为、追责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违规违法的相关责任人和对存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地方政府提出审计建议并落实,对此,基于2011—2016年我国连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劵和城投债的20个省级政府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政府审计的揭示、预防和抵御三大职能在防范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作用现状,结果表明:对于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整体风险,政府审计揭示职能起到抑制风险的作用但此作用不显着,而预防和抵御职能目前均未能发挥作用;对于防范地方政府直接债务风险,政府审计揭示职能具有显着抑制风险的作用,而抵御职能能起到抑制风险的作用但此作用不显着,但预防职能目前未能发挥作用;对于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政府审计揭示、预防和抵御职能目前均未能发挥作用。最后,根据目前政府审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平衡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目标和内容、整合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免疫”职能三方面开展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优化工作。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开展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的分类研究。
冀志宏[9](2019)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李克强总理在2017-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提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强化底线思维,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输入性风险”。这是新时代以来中央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推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与决胜之道,为更深入地推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发展思路、指出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已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治理研究领域的紧要内容。“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如何精确地把握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状况,及时地传递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信号,提前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并进一步保障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序运行,成为了学者们需要谨慎对待、细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正确认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借鉴经验,提升了地方政府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规范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手段、程序及渠道,降低了债务风险所引发的财政支出压力,进而保障了地方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对优化地方政府社会信用环境,探索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能力,逐渐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抵销程度,改善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来维持高额财政支出的不良现实,利用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来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和细致梳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现实出发,对江苏省政府的债务状况和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清晰地阐述了其已取得的成绩,尚存的问题及其成因,主要表现为债务风险的表现层次模糊且不确定、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难以获得、缺乏完善的债务资金监管和“硬约束”机制。同时,概括并归纳了日本与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及其债务风险预警现状,总结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为了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效用最大化,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江苏省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优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几点建议和对策:一是应构建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注重对从事债务风险人员的内在素质培养;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三是从长远的角度提出健全基于债务风险预警结果的处理机制,对处于安全区间、轻警区间、重警区间的地方政府债务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带来的风险,提升地方政府对于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杨野[10](2019)在《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于主要以财政赤字发展经济的国家,已出现了长期的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倒退。这种曾给欧美发达国家带来繁荣的赤字经济模式,其负面效果已露出端倪,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慎地看待政府的负债问题。从我国来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随之带来的财权事权不匹配问题日益凸出,地方政府通过举债弥补财力不足的现象已屡见不鲜。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向好的同时债务规模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根据国家审计署2014年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债务增速也出现了急剧增长,较上一期超过了60%。随着债务规模的急速扩张,2016年穆迪国际和标准普尔相继下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理由之一便是中国地方政府日趋严重的债务问题。因此,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集聚,减少中央政府的兜底风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幸运的是,随着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上任,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被列入政府的日常工作当中,成为事关重大、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及新《预算法》的实施皆是中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最好力证。诚然,得益于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和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由于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暗渠”依然普遍存在,隐性债务所带来的风险可能随时发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基于上述历史背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实证检验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以及晋升激励等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找出导致债务风险增加的制约机制,力争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具体来看,本文基于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首先,将财政分权、审计监督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纳入同一框架,检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着正相关;审计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着负相关;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正向影响受到审计监督的制约,即审计监督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风险较高地区增加审计投入力度、在风险较低地区增强审计问责力度,更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次,将预算软约束、财政透明度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纳入同一框架,检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预算软约束程度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着正相关;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着负相关;预算软约束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正向影响受到财政透明度的制约,即财政透明度对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检验了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发现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当低于某一门槛值时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当超过某一门槛值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比己有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贡献:第一,验证了政府审计所具有的“免疫系统功能”假说。本文发现审计监督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具有显着的债务风险治理作用,验证了刘家义(2008)提出的政府审计所具备的“免疫系统功能”假说,为确立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定位提供了有益启示。第二,检验了财政透明度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上的可行性。本文发现财政透明度对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表明财政透明度的提高,使得地方政府公布更多的政务信息,一些不易被察觉的软约束事项可能受到曝光,从而减轻央地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该结论验证了财政透明度在中国的适用性和积极作用,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推进财政财政透明度建设提供了文献支撑。第三,增加了晋升激励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有别于蒲丹琳和王善平(2014)、陈菁和李建发(2015)等学者的发现,认为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或债务风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本文的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更为细致的发现,即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当低于某一门槛值时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当超过某一门槛值则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该结论对于完善晋升激励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
二、浅谈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重难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政府投资项目 |
2.1.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
2.1.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 |
2.1.4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现状分析 |
3.1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
3.1.1 Y区审计局基本情况 |
3.1.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内容 |
3.1.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流程 |
3.2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基本情况 |
3.2.1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表现 |
3.2.2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特点 |
3.2.3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成因 |
3.2.4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影响 |
3.3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现状分析 |
3.3.1 审计项目计划阶段 |
3.3.2 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
3.3.3 审计项目整改阶段 |
3.4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及其运行情况 |
3.4.1 审计风险控制机制的构成 |
3.4.2 审计风险控制机制的运行情况 |
3.5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的效果 |
3.5.1 审计计划制定得到优化 |
3.5.2 审计实施流程更加规范 |
3.5.3 审计监督作用明显提升 |
3.5.4 审计组织制度得到加强 |
3.5.5 审计工作效果显着提升 |
第4章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一:审计计划制定阶段的典型案例 |
4.1.1 项目背景 |
4.1.2 审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
4.2 案例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典型案例 |
4.2.1 项目背景 |
4.2.2 审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
4.3 案例三:审计整改阶段的典型案例 |
4.3.1 项目背景 |
4.3.2 审计风险控制情况分析 |
4.4 案例调查结论 |
4.4.1 案例的综合分析 |
4.4.2 案例的调查结论 |
第5章 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5.1 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5.1.1 审计风险控制力度不强 |
5.1.2 审计风险控制效果不佳 |
5.1.3 审计监督约束不够全面 |
5.1.4 审计风险控制经验欠缺 |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审计管理体制尚不独立 |
5.2.2 风险控制机制设置欠妥 |
5.2.3 审计整改落实机制缺失 |
5.2.4 审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
第6章 加强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6.1 保持审计独立性 |
6.1.1 积极配合工作,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
6.1.2 提升人员素质,确保职业胜任能力 |
6.1.3 加强法规宣传,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
6.2 完善审计风险控制机制 |
6.2.1 完善审计相关政策制度 |
6.2.2 建立审计管理考核机制 |
6.3 建立审计整改监督机制 |
6.3.1 完善审计公开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
6.3.2 发挥人大监督作用,促进审计整改落实 |
6.3.3 落实法律法规规定,增强审计监督权威 |
6.3.4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形成督促整改合力 |
6.3.5 加强审计机关管理,落实整改检查工作 |
6.4 充实审计队伍力量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对Y区审计局资深审计人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三方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家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国家审计的三方博弈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基本假设 |
(三)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
(四)演化稳定策略求解 |
四、数值仿真模拟分析 |
(一)额外收益和名誉损失对审计委托方策略影响的数值仿真 |
(二)信用损失和惩罚措施对受托经营管理者策略影响的数值仿真 |
(三)合谋收益和信用损失对审计机关策略影响的数值仿真 |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
(3)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网络零售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基于三只松鼠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及不足 |
1.3 研究思路及预期创新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设计 |
2 文献述评 |
2.1 电子商务审计研究 |
2.2 大数据与审计关系研究 |
2.3 云计算与审计关系研究 |
2.4 概括性评论 |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大数据与云计算 |
3.1.2 云审计模式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3.2.3 系统论和协同效应 |
4 网络零售行业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4.1 审计对象 |
4.2 审计主体 |
4.3 审计环境 |
5 三只松鼠案例分析 |
5.1 案例概况 |
5.1.1 零售电商上市公司状况 |
5.1.2 案例选择 |
5.1.3 经营模式 |
5.1.4 营收状况 |
5.2 案例研究框架 |
5.3 源于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因 |
5.3.1 收入确认风险 |
5.3.2 整体经营风险 |
5.3.3 内部控制风险 |
5.4 源于审计环境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因 |
5.4.1 市场竞争激烈 |
5.4.2 电商法律较宽泛 |
5.4.3 信用体系风险 |
5.5 源于审计主体的检查风险成因 |
5.5.1 明股实债安排风险 |
5.5.2 复合型人才短缺及审计软件亟待更新 |
6 网络零售企业云审计平台构建 |
6.1 云审计的应用现状 |
6.2 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云审计存在的障碍 |
6.2.1 技术标准和相关责任法律的缺失 |
6.2.2 云审计平台还不够完善 |
6.2.3 综合型人才欠缺 |
6.3 网络零售企业云审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6.4 网络零售企业云审计平台运行逻辑 |
6.5 云审计对于审计对象的风险防范机制 |
6.5.1 确保数据准确完整 |
6.5.2 实现审计全覆盖和提高审计效率 |
6.5.3 协助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
6.6 云审计对于审计环境的风险防范机制 |
6.6.1 完善电商审计法律 |
6.6.2 优化信用评级 |
6.7 云审计对于审计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 |
6.7.1 升级审计软件 |
6.7.2 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综合素养 |
6.8 云审计平台的预期效益 |
7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CPA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 ——以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会审计相关概念 |
2.1.2 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相关概念 |
2.1.3 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质量控制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控制论 |
3 CPA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审计的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发展历程 |
3.1.2 CPA视角下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2 案例概况 |
3.3 H事务所审计服务全过程 |
3.3.1 审计项目承接与审前的准备事项 |
3.3.2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流程及复核 |
3.3.3 审计报告 |
4 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案例分析 |
4.1 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审计收费影响审计质量 |
4.1.2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
4.1.3 审计质量与政府期望存在差距 |
4.2 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审计收费过低 |
4.2.2 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不足 |
4.2.3 事务所与政府审计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沟通 |
5 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质量控制的完善措施 |
5.1 社会审计组织角度 |
5.1.1 充分的审前沟通 |
5.1.2 完善项目承接风险评估 |
5.1.3 加强审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
5.1.4 审计过程中加强监督与沟通 |
5.1.5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
5.2 注册会计师角度 |
5.2.1 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 |
5.2.2 培养注册会计师社会责任意识 |
5.2.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一带一路”倡议、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和国家审计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
(一)企业内部风险 |
(二)市场环境风险 |
(三)政治与法律风险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变量校准 |
1. 结果变量。 |
2. 前因变量。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国有企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风险来源的单因素分析 |
(二)国有企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风险来源的多因素组合分析 |
五、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 |
六、国家审计治理路径 |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6)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
二、风险状况分析 |
三、风险测度方法 |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
一、法律法规方面 |
二、历史经验方面 |
三、现实需要方面 |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免疫系统理论 |
四、国家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统计性描述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统计性描述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 ——基于我国40市的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简评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文章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 |
2.1.1 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概念 |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1.3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
2.2.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 |
2.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
2.3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公共管理理论 |
2.3.2 受托责任理论 |
2.4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2.4.1 风险管理理论 |
2.4.2 权力制衡理论 |
第三章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风险分析 |
3.1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1.1 审计数量和审计范围总体趋于平稳 |
3.1.2 审计类型以离任审计为主,整改仍需加大力度 |
3.1.3 问题金额较大且领域较为集中,领导人员主要承担主管责任 |
3.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
3.2.1 经济责任审计查处效果较差导致的审计风险 |
3.2.2 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效果较差导致的审计风险 |
3.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
3.3.1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 |
3.3.2 评价标准欠缺 |
3.3.3 虚假信息障目 |
3.3.4 问责机制缺失 |
3.3.5 审计监督不够深入 |
第四章 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实证研究 |
4.1 理论分析 |
4.1.1 国外绩效审计分析 |
4.1.2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作用分析 |
4.1.3 权力管控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作用分析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模型的检验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单位根检验 |
4.3.3 协整检验 |
4.3.4 面板模型的估计与选择 |
4.4 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查处效果分析 |
4.4.1 模型1 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4.4.2 模型1 的稳健性检验 |
4.5 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整改效果分析 |
4.5.1 模型2 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4.5.2 模型2 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经济责任审计力量、审计建议对我国领导干部腐败有抑制作用 |
5.1.2 经济责任审计力量、审计执行力度对我国领导干部整改有促进作用 |
5.1.3 审计监督对防治领导干部腐败的影响 |
5.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
5.2.1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5.2.2 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查处力度 |
5.2.3 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约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政府审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评述 |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 |
二、政府审计研究 |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 |
四、政府审计与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用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债务审计概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及其风险概述 |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概述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概述 |
第二节 政府审计及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概述 |
一、政府审计概述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概述 |
第三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债务审计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预算软约束理论 |
三、风险控制理论 |
四、免疫系统理论 |
第三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总体情况 |
一、当前工作的基本现状 |
二、当前工作揭示的问题 |
三、当前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情况 |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总体评价 |
二、各地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好经验好做法 |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发现的风险问题 |
四、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发现的风险问题整改情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问题分析 |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目标和内容关注不平衡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缺乏整合性 |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免疫”职能不完善 |
第四章 政府审计职能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揭示职能对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作用分析 |
二、预防职能对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作用分析 |
三、抵御职能对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作用分析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二、变量定义及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审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府审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优化建议 |
一、平衡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目标和内容 |
二、整合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 |
三、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免疫”职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2011-2018 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目标及内容总结 |
附录 B 2008—2018 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制度梳理 |
附录 C 2011—2018 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汇总 |
附录 D 2012—2018 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 |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特点 |
2.1.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程序 |
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
2.3.1 有益于规避地方政府爆发财政风险 |
2.3.2 有利于优化地方政府社会信用环境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现状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
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例分析 |
3.1.1 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情况 |
3.1.2 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的平行分析 |
3.1.3 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 |
3.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取得的主要成绩 |
3.2.1 促进了江苏省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
3.2.2 建立了基本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
3.2.3 制定了相对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 |
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
3.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思维未形成 |
3.3.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备 |
3.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处理欠妥善 |
3.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3.4.1 债务风险的表现层次模糊且不确定 |
3.4.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难以获得 |
3.4.3 缺乏完善的债务资金监管和“硬约束”机制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4.1 地方政府债务总体状况的国际比较 |
4.1.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状况 |
4.1.2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状况 |
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国际比较 |
4.2.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现状 |
4.2.2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现状 |
4.3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4.3.1 建立合国情的债务管理体制 |
4.3.2 推动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健全 |
4.3.3 规范债务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对策 |
5.1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组织管理体系 |
5.1.1 利用“三种模式”构建预警组织体系 |
5.1.2 培养从事债务风险人员的内在素质 |
5.2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 |
5.2.1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报告的披露 |
5.2.2 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信息的披露 |
5.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披露 |
5.3 健全基于债务风险预警结果的处理机制 |
5.3.1 处于“安全区”的处理措施 |
5.3.2 处于“轻警区”的处理措施 |
5.3.3 处于“重警区”的处理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目标、方法、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2.2 财政分权 |
2.3 预算软约束 |
2.4 晋升激励 |
2.5 政府审计 |
2.6 财政透明度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理论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3.2 财政分权理论 |
3.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3.4 晋升激励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
4.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财政分权、审计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预算软约束、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2 研究设计 |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Y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控制研究[D]. 雷瀚瑄. 西南大学, 2020(05)
- [2]基于三方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家审计风险研究[J]. 张志远,齐天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4)
- [3]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网络零售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基于三只松鼠案例分析[D]. 滕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CPA视角下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 ——以H事务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为例[D]. 郭艳芳.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5]“一带一路”倡议、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和国家审计治理[J]. 马轶群,倪敏,李勇五.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07)
- [6]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 ——基于我国40市的面板数据分析[D]. 高菲. 西京学院, 2019(07)
- [8]政府审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研究[D]. 康艺.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9]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冀志宏. 湘潭大学, 2019(02)
- [10]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D]. 杨野.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标签:审计风险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