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校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现行高校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一、当前高校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黎育生[1](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提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杨薇[2](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赵倩[3](2019)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文中指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是当今大学教育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大门,大数据不只是技术创新,还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提升和改善教育效果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系统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为研究内容提供支撑与依据,从当前实际出发,力图深刻理解和认识大数据时代。把握时代特点,创造性的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运用先进思想观念、技术手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的困境,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方式开展教育,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探讨本命题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国际和国内研究现状中把握研究特点与方向,深化对于核心问题的认识;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支撑点与思想来源,为核心观点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章从是什么的角度出发,对其涵义、特征、功能、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大数据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长期性与全面性、社会化与个性化、法制化与共享性相结合的原则,旨在进一步深化对本文核心观点的认识;第四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要把握好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合理利用数据,辩证看待预测结果等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五章从怎么办的角度出发,探索思想认识层面、技术支撑层面、实践运行层面的方法,力图构建起多维立体路径推进研究更进一步,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构建数据反馈机制,保护好学生个人隐私,避免出现唯数据主义倾向,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徐元宫,求是[4](2017)在《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训》文中认为本文以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为根据,分析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剖苏联党和政府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缺陷,以期从中汲取教训,深化对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贯彻,积极而有效地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彭子苡[5](2017)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现象研究 ——以四川省J县Z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推行,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发展不平衡,中国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的打工潮流,农村劳动力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找工作,因为户口、经济等原因,他们的小孩只能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形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并且监护人对他们的教育不当不及时,学校教育关注度低等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懒学厌学,甚至辍学离开学校。本研究以四川省J县Z镇为案例,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对Z镇留守儿童辍学现状的进行数据调查统计,然后运用访谈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其辍学根源,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四川省J县Z镇,目前有2000多名留守儿童。通过调查统计,发现该镇初中留守儿童每年辍学人数在60人以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达到7%以上,而且辍学的留守儿童主要是男生,以隔代监护为主,且主要发生在初中二年级。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隐性辍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严重的。研究表明,这些留守儿童选择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政府监管不力,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薄弱,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厌学以及同伴的影响等。最后,针对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的不同因素,我们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辍学现象的监管、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家长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孩子更高的期许,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孩子能健康成长、成才。

蒋叶红[6](2017)在《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话理论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现实而复杂的问题。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既是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批判和继承,也是对当代对话社会的回应和思考。构建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在对话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本文将“对话”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变革的理论关怀,以期建立充满生机活力、平等民主、有效反思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对话理性,引导其对话人生。基于文献分析、逻辑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整个研究贯穿这样一条线索加以运行和开展:先从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困境入手,剖析对话理论释义并定位本研究中的对话内涵,探寻一种审慎明辨的高校学生对话管理何以可能。并从外到内转入对话管理的机理分析,从里向外研究了三种对话实践,再现对话案例和对话现象,阐述对话技能和对话理想,最后构成一幅对话中高校学生管理的立体图景。除去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五章。首先,论文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概念、体制架构、具体内容等进行介绍,对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现实学生管理模式的内在局限和问题症结。其次,借鉴已有的对话理论研究成果,以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特征为框架,阐释了对话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对话作为一种旨在诉诸于平等的认同双方、理性的交往方式、共同的合作参与、开放的创生思想的方略,赋予了其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价值上的必然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独有特性、高校学生的对话品性在凸显了对话理念的同时,也为对话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提供了现实平台,赋予了其在价值上的可能性,这二者也正是对话理论和高校学生管理会通的契合点。论文还对“对话”内涵进行了界定,旨在挖掘对话精神,弘扬人与人的平等、强调多元参与、注重个体反思。再次,立足于对话理论的基本旨趣,对高校学生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学理探讨,将研究梳理为四个维度:一是话权的授予和获取;二是话轮的交替和转换;三是特质的界定;四是有限性和相对性的认识。围绕这四大中心问题,论文认为实现对话管理的逻辑前提是话语权的赋予和公共领域的确定;对话的运作机理是使参与对话的双方达成一定的共识;协商民主是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的核心特质;同时也明确了其适用的条件、范围、类型等。论文还对对话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适用性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国外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方面,对照我国学生管理,通过具体、纵深和细致的案例分析,将对话管理实践定位在三个落脚点,即平等性对话管理、参与式对话管理、反思型对话管理,这是和第二章节中对话内涵的定位相呼应的。通过解读这些“原生态”的话语,审视分析学生管理中的对话技能。最后,论文对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给出一个初步的答案,即追求对话理想、融合对话主体、搭建对话平台、营造对话环境,最终走向对话的高校学生管理,此乃教育之使命。毋庸赘言,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通过学生管理模式的尝试创新,以此有助于高校学生们真正获得“成人的力量”,进而完成他们的人生转折,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和希冀。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7](2016)在《2016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精准扶贫,共享民生发展 第3章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对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的有效回应,是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的提升创新。精准扶贫瞄准贫困居民,针对性分析贫困原因并采取个性化扶贫举措,长期追踪反馈脱贫情况,以期真正脱贫致富。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精准扶贫举措,是最根本、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要脱贫就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贫困人口思想意识、知识水平和致富能力的缺乏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

彭煜清[8](2016)在《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学科建设研究(1960-1965)》文中研究指明南京气象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气象高等院校,是新中国气象事业趋于繁荣的分水岭。论文以南京气象学院的学科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历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群体等为研究重点,通过档案查阅、史料搜集、访谈调研等方法,对有关气象学科的基础建设、师生培养、特色及影响进行了综合探讨,弥补了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学科建设研究的缺失。论文梳理了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历程,包括创建时的国内背景、筹建事宜、更名缘由。恰逢国家气象事业的迫切需求,南京气象学院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以涂长望为首的老一辈气象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南京气象学院于1963年独立建院,这一标志性事件对全国范围内气象学科体系格局的最终形成,对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论文归纳了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概况,对建校初期系与专业混淆不清的错误认识作了基于史料的最终确定。在南京气象学院学科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嵌入了同一时期国内其它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背景,将其与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学院等院校进行对比,为追溯中国气象学科高等教育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这也是此次研究的突出特点之一。论文总结了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的师资队伍建设成就,包括建校初期的师资力量,师资培养,科研课题等方面的具体案例。通过整理建校初期各系教学人员的具体名录,还原了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师资力量的基本面貌。此外,对师资培养的模式、科研课题的方向也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尤其对王鹏飞教授在关注大气污染的科研课题上所展露的前瞻性眼光给予了高度评价。论文还对学生群体作了赋予科学内涵的创新探索,将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近千名学生的籍贯、年龄、身体素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统计、分析。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具体国情,将中央气象局、教育部等单位对南京气象学院招生政策的影响进行剖析。在以大量原始资料为基础的数据支撑下,以学生群体的独特研究视角,反射出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在学生管理、实践学习、学业考核等方面的得失。作为当时颇具代表性的气象高等院校,南京气象学院的学科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探讨其学科建设的内容、特色、影响,一方面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今气象事业赖以生存的学科基础,推动以南京气象学院为代表的气象高等院校走向国际;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气象科技的学科渊源以及气象事业的复兴过程,为现今气象人才的培养及气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吴政修[9](2012)在《高校学籍管理浅议》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校扩招、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使得高校学籍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新形势要求学籍管理必须创新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推进学籍管理,使之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创新。

邓光辉[10](2012)在《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是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学籍档案是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的,对个人、学校和社会具有证明、保存、使用价值的历史记录,是掌握学生情况、规范学生管理、培养合格人才的依据,也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籍管理的过程实际上

二、当前高校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高校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国家方针政策
        1.1.3 学科发展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评述
        1.3.2 国内研究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个性化教育
        1.4.2 教育个性化
        1.4.3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理论基础
        2.1.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1.2 因材施教理论
        2.1.3 多元智能理论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思想借鉴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西方思想源流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中国思想源流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分析
    3.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涵义
        3.1.1 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变化
        3.1.2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含义
    3.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特征
        3.2.1 准确理解教育过程中的相关性
        3.2.2 重视教育发展趋势中的预见性
        3.2.3 掌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全面性
    3.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功能
        3.3.1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3.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完善和全面发展
        3.3.3 有利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
    3.4 大数据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原则
        3.4.1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3.4.2 长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
        3.4.3 社会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3.4.4 法制化与共享性相结合原则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所面临的机遇
        4.1.1 大数据思维触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理念的变革
        4.1.2 教育数据集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开展
        4.1.3 教育反馈可视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实施
        4.1.4 概率预测技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有效性
    4.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所面临的挑战
        4.2.1 思维滞后所触发的不良影响
        4.2.2 人才配备落后所产生的制约
        4.2.3 数据治理水平滞后带来弊端
        4.2.4 隐私伦理质疑所引发的桎梏
    4.3 大数据时代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应注意的问题
        4.3.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4.3.2 科学利用数据而非过度依赖数据问题
        4.3.3 辩证看待大数据预测趋势与结果问题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路径构建
    5.1 基于数据采集,个性化教育从经验范式走向科学
        5.1.1 全面收集学习者信息,解决数源缺失问题
        5.1.2 准确掌握学生画像,激发自我导向行为
        5.1.3 掌握数据分析技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5.2 基于大数据思维,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理念
        5.2.1 养成整体性思维模式,突破样本式思维的局限
        5.2.2 建立关联性思维模式,突破因果式思维的瓶颈
        5.2.3 允许模糊性思维模式,突破精确式思维的束缚
    5.3 基于大数据挖掘,推行个性化教育方式
        5.3.1 精准挖掘,掌握个体特征
        5.3.2 数据建模,挖掘潜在特征
        5.3.3 洞察规律,寻找新契合点
    5.4 基于大数据分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学习
        5.4.1 开发教育数据,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
        5.4.2 开展学习分析,打造个性化教育内容
        5.4.3 利用可视化数据,增强学习吸引力
    5.5 基于大数据应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管理
        5.5.1 汇集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体系
        5.5.2 高效治理数据,提升决策质量
        5.5.3 构建基础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5.6 基于大数据反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评价
        5.6.1 驱动教育数据,推动过程性评价
        5.6.2 利用教育数据,促进评价标准化
        5.6.3 集成教育数据,提升反馈实效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党组织未能有效地担负起相应的领导责任。
    2. 高校思政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死板、僵化、脱离实际。
    4. 各部门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 未能给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苏联党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定期向苏共中央提交关于苏联国内意识形态状况问题的书面报告。
    2. 责成有关部门编写“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
    3. 对于有问题的青年学生采取“预防警告”措施。
    4. 对于部分青年学生给予纪律处分、组织处分和法律处分。
    5. 安装无线电干扰装置, 干扰高校青年学生收听外国电台。
三、应当汲取的教训
    1. 必须始终坚持并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3. 必须重视并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疏导和说理教育。
    4. 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5. 必须形成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同向同行的工作格局, 形成合力和协同效应。

(5)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现象研究 ——以四川省J县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留守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1.2.2 影响辍学的基本因素
        1.2.3 解决辍学的对策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留守儿童
        2.1.2 辍学
    2.2 理论基础
        2.2.1 青少年成才教育理论
        2.2.2 义务教育理论
        2.2.3 期待理论
        2.2.4 教育公平理论
3 Z镇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现象的调查分析
    3.1 Z镇概述
    3.2 Z镇留守儿童概述
        3.2.1 留守儿童数量
        3.2.2 留守类型
        3.2.3 监护类型
    3.3 Z镇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现状
        3.3.1 人数多
        3.3.2 性别特点
        3.3.3 监护特点
        3.3.4 学段特点
        3.3.5 存在隐性辍学
    3.4 Z镇初中留守儿童辍学后的现状
4 Z镇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
        4.1.1 法律的执行力低
        4.1.2 新“读书无望论”的蔓延
        4.1.3 校外环境差
    4.2 学校
        4.2.1 办学条件差
        4.2.2 家长学校虚设
        4.2.3 教师配置不够
        4.2.4 教育形式的单一性
        4.2.5 老师要求不严格
        4.2.6 课程的缺失,学习时间的延长
    4.3 家庭原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功利主义教育观
        4.3.3 错误的教育方式
        4.3.4 较低的教育期望
        4.3.5 经济条件的制约
    4.4 学生自身原因
        4.4.1 性格缺陷
        4.4.2 厌学
        4.4.3 兴趣偏差
        4.4.4 同伴的影响
5 解决Z镇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政策落实
        5.1.1 加强法制宣传,明确控辍责任
        5.1.2 以三农政策的落实提升教育质量
        5.1.3 增加就业渠道
        5.1.4 落实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5.2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
        5.2.1 加强校内留守儿童工作的机制建设
        5.2.2 加强校内外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5.2.3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5.2.4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辅导
        5.2.5 丰富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
    5.3 家庭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
        5.3.1 加强沟通,选择合适的监护人
        5.3.2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期望
        5.3.3 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
6 研究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古老”的理论与迟到的追问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切入视角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既有研究与综合评价
    第四节 内容架构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界定与可能创新
第一章 高校学生管理的概述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概述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架构
        三、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镜像写实: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管理迷思背后的问题症结
第二章 对话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洞悉对话——一个未竟的话题
        一、对话的历史源流与缕析
        二、对话的本体旨趣和多重意蕴
        三、对话理论共性总结
    第二节 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应然性:对话的应有旨意
        二、必然性: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三、现实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诉求
        四、可能性:高校学生主体的出场
    第三节 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和基础
        一、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
        二、对话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应当基于学生立场
    第四节 本研究中“对话”的定位
        一、对话是一种关系:平等性、主体间性
        二、对话是一种行动:协同参与、共有共享
        三、对话是一种反思:能动建构、探究反省
第三章 对话理论视域中高校学生管理的深度考量
    第一节 逻辑前提:话语权和公共领域
        一、第一要义:话语权
        二、第二要义:公共领域
    第二节 运作机理:从差异到共识
        一、提出问题
        二、表达倾听
        三、话语理解
        四、话语接受
        五、对话循环
    第三节 核心特质:协商民主
        一、对话与民主的内在联系
        二、作为民主新范式的协商民主
        三、高校学生对话管理与协商民主
    第四节 合理限度:对话管理的有限性与相对性
        一、对话资质问题
        二、对话事项问题
        三、对话情境问题
第四章 对话理论视域中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运作
    第一节 他者之鉴:国外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一、各国实践样态
        二、对话运用特点
        三、所获相关启示
        四、综合案例分析
    第二节 实践运作: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的落脚点考察
        一、平等性对话管理
        (一)什么是平等性对话
        (二)为什么要建立平等性师生关系
        (三)平等性对话的主要形式
        (四)典型性案例分析
        二、参与式对话管理
        (一)什么是参与式对话
        (二)为什么参与
        (三)参与式对话的主要形式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三、反思型对话管理
        (一)什么是反思型对话
        (二)为什么反思
        (三)反思型对话的主要形式
        (四)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优选路径:高校学生对话管理的技能分析
        一、对话方式的选择
        二、对话原则的确立
        三、对话策略的选择
        四、对话词句的运用
第五章 走向对话的高校学生管理
    第一节 管理目标:实现对话式生存
        一、对话式认知是基础
        二、对话式实践是关键
        三、对话式生存是根本
    第二节 管理主体:建设多元参与的对话共同体
        一、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二、其他管理者的协同化支持
        三、学生群体的自我治理
    第三节 管理方式:采用刚柔并济的组合模式
        一、建立符合对话精神的协商模式
        二、建立符合法治精神的制度模式
    第四节 管理环境:创设良好的对话渠道
        一、搭建多元化的对话平台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结语 且行且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学科建设研究(1960-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
    第一节 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历程
        一、南京气象学院的筹建背景
        二、南京气象学院的筹建工作
        三、南京气象学院的更名事宜
    第二节 南京气象学院的选址及校园建设
        一、南京气象学院的院址规划
        二、南京气象学院的校园建设
第二章 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的学科设置
    第一节 系与专业设置
        一、系与专业的调整
        二、调整后的专业概况
    第二节 教学与课程安排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二、教材建设
        三、课程考核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节 师资力量及存在的问题
        一、天气与动力气象系
        二、农业气象系
        三、大气物理系
        四、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师资培养
        一、师资来源
        二、师资培养的模式
        三、师资的科研成果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科学生群体分析
    第一节 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的招生政策
    第二节 学生群体结构分析
        一、学生群体的籍贯分布
        二、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次
        三、学生群体的身体素养
    第三节 小结
        一、学生群体结构多样性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学生身心健康是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三、学生学习自律性的增强有助于激发学科的发展潜力
第五章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科建设特色、影响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南京气象学院学科建设的特色
        一、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并轨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学习同步
    第二节 南京气象学院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奠定国家气象事业的根基
        二、彰显气象学会的行业优势
    第三节 南京气象学院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校学籍管理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 高校学籍改革的必要性
二、目前阶段我们在学籍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 信息技术缺乏造成的管理短板
    2. 办学模式的增加造成的管理复杂化
    3. 新形势下, 学生情况的复杂
三、面对新的办学形式, 学籍管理需要的相关革新
    1. 实现学籍管理的“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改革
    2. 依托学籍管理, 改革课程设置

(10)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特点
    1. 学籍档案具有周期性
    2. 学籍档案具有分散性
    3. 学籍档案具有保密性
二、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少科学的管理经验
    2. 学籍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3. 缺少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几点措施建议
    1. 开拓创新, 采用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
    2. 增强领导意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 培养专业人才, 推进档案学籍管理的现代化

四、当前高校学籍档案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D]. 赵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苏联后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及其教训[J]. 徐元宫,求是.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7(04)
  • [5]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现象研究 ——以四川省J县Z镇为例[D]. 彭子苡.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6]对话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蒋叶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2016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精准扶贫,共享民生发展 第3章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A].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 2016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精准扶贫;共享民生发展, 2016
  • [8]南京气象学院建校初期学科建设研究(1960-1965)[D]. 彭煜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9]高校学籍管理浅议[J]. 吴政修.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2)
  • [10]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 邓光辉. 档案天地, 2012(10)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