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电影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电影发展的原动力

一、科技:电影发展的原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许在元[1](202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差异化战略结构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美国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和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吸纳资源派重视内部资源与能力在企业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结合中国电影生产的实际状况,对其与我国电影文化产业战略不适应的内容加以修正,可以提出一种新钻石模型说.同时根据对国内电影生产和传播数据分析、国外电影传播的问卷调查数据因子分析,能够获得三大发现:其一,企业战略决策者的欲求、愿景是对本企业人才资源战略、技术创新战略、资金战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驱动力,可与内外驱动力一同形成差异化战略的动力系统.其二,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在电影产品、文化形象自塑、市场开拓三大领域,正向能量大于负向能量,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其三,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向好的趋势明显,三大动力处于持续增长的通道中,且与产品、形象、市场三大模块间呈现因果互系的连续性关系,从而构成了三大差异化战略结构模型(连锁模型).该模型理论表明通过三大动力的共同作用,经过产品、形象和市场差异化战略实施,能够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使电影生产、传播的欲求、愿景由一个阶段跨上更高的阶段,从而实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战略目标.

姚相羽[2](2021)在《基于政策工具的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文本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动画产业以其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经济文化效益并存等特点在国际上备受推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并可在全球实现通约的视听技术及艺术形式,动画片通过高度凝缩的人物、故事、情感和精彩视听呈现,往往能在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中,引发更为深沉久远的回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形塑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画产业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沟通中外文化、影响国外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国的印象等方面,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动画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发展,但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依旧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我国动画产业政策进行了内容分析。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并辅以文献研究法。本文以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策工具和价值链两个维度构建了政策文本的二维分析框架。继而,基于政策二维分析框架对本文选取的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动画产业政策短板主要表现为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过大且政策内容较为重复单一;供、需型政策工具在总体运用和具体类别分布上有所不足;政策工具在价值链各阶段的应用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在投资和消费阶段政策工具应用不足等。最后,针对上述短板,本文提出我国政府未来需要增加供、需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政策工具具体类别应用和在产业价值链各阶段的应用也应结合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地改进与优化。

郭琳[3](2021)在《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东北解放区出版的文学作品为案例,分析东北光复后至建国期间东北解放区对苏联文学的译介情况。根据各出版物的出版信息,我们可知,东北地区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译介并出版俄苏文学的译介作品,自此以后虽屡经波折,却从未中断,经过艰难的20年代和黑暗的沦陷时期,终于在光复后的东北走向了光明,并对东北地区,乃至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厚影响。本文第一章着力阐述东北解放区译介苏联文学的原因,说明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东北已形成译介俄苏文学的传统,但由于当时东北地区的文学刚开始步入现代化,对俄苏文学的译介力量还不充足,因此20年代至9·18事变前,东北地区对俄苏文学的译介工作还没有独立的专着,大部分还是依托于报刊杂志之中。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对俄苏文学译介的工作始终不曾间断,早期发展势头较好,后期开始出现苏俄文学的翻译专着,这些都为四十年代解放区的译介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第二章切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可发现本阶段东北解放区内部译介倾向的不同,而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无论是单行本或是期刊杂志刊登的译介文学,在本阶段都可划分为卫国战争和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两大类,不同的主题必然导致两种文学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中国文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章集中说明东北解放区译介至中国的苏联文学对我国的影响。首先,由于无论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明确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还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建设,苏联都要比中国更早一步的开始相关工作的推进,且本阶段东北形成了“以苏联为师”的风气,因此,此时苏联文学的大量涌入,难免会对东北解放区的小说、诗歌等方面产生影响。其次,由于国内处于战争时期,而苏联已经获得战争的胜利,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阶段,因此本阶段译介来的文学作品中,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解放区更能引起作家和广大群众的共鸣,这些作品直接影响到了东北解放区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而那些以国家建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虽在当时的解放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相比之下,这些作品对建国后17年间的文学创作似乎更为显着,因此,本阶段的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具有共时性与时差性并存的特质。东北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便源源不断的开始译介俄苏文学作品,从而推动了民主思想、人道主义观念、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观念传入中国的脚步,而且,随着文本的传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楼梯体诗歌等新的文学观念及手法也相继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艺颖[4](2020)在《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 ——以蒸汽朋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蒸汽朋克(Steampunk)是一种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科幻题材,显着特征为故事都设定于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基础,蒸气科技达到巅峰的架空世界。近年来,蒸汽朋克通过跨越文化领域(如小说、视觉艺术等)的一系列飞跃,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个艺术设计领域,正在演变成一种以哥特式机械和19世纪工业化文明为基础的亚文化。本文发现除了集怀旧与创新、暗黑和温暖为一体这样看似矛盾却又高度融合的特点之外,蒸汽朋克艺术的独特的机械美学也是使它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本文同时关注到了蒸汽朋克在多文化领域发展的包容性,从首饰设计、影视动画艺术探究了蒸汽朋克风格的元素特征,进而提取元素符号用于针对服装设计领域蒸汽朋克文化的研究;接着从已经成功推出蒸汽朋克风格服装的品牌亚历山大·麦昆着手,利用服装设计的基础要素:面料、配色、造型和配饰角度总结出了蒸汽朋克风格服装在时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且列举出几个同样运用过蒸汽朋克元素的品牌案例进行佐证,最后将该文化在服装设计上的表达方式用于设计实践,提出了对当代小众文化服装设计的思考。

夏翔[5](2020)在《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年以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下文以AA学院简称)如同横空出世般闯进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系列骄人成就与独特方式,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一大批AA学院的毕业生与教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库克(Peter Cook)、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他(她)们设计落成的具有先锋色彩及实验价值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今世界的空间景观,他们主导的“建筑电讯派”、解构主义建筑、数字化-参数化建筑等推动着当代建筑思潮及流派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发现AA学院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如它独立于大学体制之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如以“工作单元”替代课程,教师给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如基础教学以装置、身体及行为、影像、拼贴等当代实验艺术方式作为练习手法,避开了功能、构造、制图等一般建筑入门教学内容;如以创新性、实验性、交叉性、艺术性的教学面貌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兴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在经过手工、图案、工艺美术等形态之后,在新时期转型为现代形态的艺术设计,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逐渐进入数字化设计阶段。与多变相随的是同质化、程式化、职业化的教学景观,及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题作业与教材模式。同时,引起设计教育界极大关注、无数院校试图进行改革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诸多原因整体上至今仍陷于“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模式而不能自拔。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设计基础改革把视线转向了建筑教育,而AA学院的基础课程无疑为设计基础教学的突围带来了示范性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寻找可以参照借鉴、改写的路径,寻找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作业手法的演绎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作为AA学院独特面貌生成的背景与基础,包括了实验性建筑艺术的基础形态,建筑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与基础教学的情境,2.AA学院的教育特质,包括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及着名教师,3.AA学院教学的工作单元设置与教师的主题教学,4.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途径,学生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设计、作业创意的多种路径等,5.AA学院基础教学作业的表现手法与视觉图式,包括对现当代艺术的借用与演绎,作业的形式手法及视觉表现等。附录部分整理了历年来AA学院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

刘新阳[6](2020)在《好莱坞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视觉特效对好莱坞电影和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视觉特效在好莱坞如此发达,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其发展?从电影产业角度看,好莱坞电影系统为视觉特效的兴起提供了良性环境与系统要素。好莱坞电影艺术创新是视觉特效兴起的原动力,好莱坞电影科技进步实现了视觉特效从传统到数字的革新,好莱坞电影理念保持了视觉特效的娱乐与商业基因本色,好莱坞电影产业体制的衍化拓宽了视觉特效的生存空间。电影系统四个要素密切配合协作构建了好莱坞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

孙晶[7](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雷勤风,许诗焱[8](2019)在《文化企业家新论》文中研究表明钱锺书(1910—1998)二战之后曾在上海发表短篇小说《灵感》(收入《人·兽·鬼》中),当主人公"作家"在地狱中面临他文学生涯的最终裁决时,出现了一位去世文化企业家的鬼魂,他说了"作家"不少坏话。我们从他的话中得知,这位文化企业家生前是靠补脑益智生发油、鱼肝油口香糖和维他命唇膏之类的保健品发家②。他用这些产品所赚的钱作为资本,

王鑫[9](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研究指明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宋子琛[10](2019)在《新世纪中国电影票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中国电影票房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第一阶段中国电影票房从“野蛮”到规范,其中汇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时期中国电影票房发展过程中的多部现象级电影,一直到《红高粱》之后,电影制片方和院线逐渐采用了院线分账模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中国电影票房开始被第五代导演及同期导演所把控,《英雄》的出现即新世纪伊始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中国电影票房发展快步走向商业化,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票房的总体量逐年增高,好莱坞电影被大规模引进中国市场,国内也涌现出大量不同类型的影片,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不再式唯导演论,一直到《人再冏之泰冏》的出现,国产电影正式进入“十亿票房”时代。第三阶段中国电影票房稳步爆发,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大幅跨越,2015到2016年随着增长爆发之后,影视资本市场出现了冷却,票补等营销手段受到有效的监管,增长减缓,但回到2017到2018年,增长速度日趋稳定,2017年558亿,2018年正是跨越600亿大关,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且与北美票房日益接近,向世界电影强国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稳健。第二部分,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票房取得的成功进行研究,客观分析了中国电影票房成功所具备的几个重要因素,题材的选择决定了一部影片票房的体量、主创团队是电影高票房的保障、电影档期和院线排片是电影高票房的必备条件、好口碑与好故事是电影持续产出票房的原动力、电影的宣传推广与发行是重要环节,并通过典型的举例和各方面数据辅助解析。第三部分讨论中国电影产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背后存在的问题,海外票房低迷、荧幕总数持续增长而观影人次趋向饱和增长缓慢、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电影盈利方式单一、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票房主力产区乡镇地区的院线建设仍处于空白区、市场监管能力差盗版电影泛滥,盗版电影衍生品泛滥、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

二、科技:电影发展的原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电影发展的原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政策工具的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文本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动画产业政策的研究
        1.3.2 关于政策工具理论应用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政策工具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 政策工具的定义与类型
    2.3 政策工具理论对本文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政策工具分类及举例
第三章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分析模型的搭建与内容分析
    3.1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二维分析模型的搭建
    3.2 政策文本选取与编码规则
        3.2.1 政策文本选取规则
        3.2.2 政策文本编码规则与样例
    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3.4 二维分析框架的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3.4.1 政策工具维度中国动画产业政策量化分析(X轴)
        3.4.2 价值链维度中国动画产业政策量化分析(Y轴)
        3.4.3 “政策工具-价值链”维度政策文本交叉分析
    3.5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样本整体分析
第四章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文本短板分析
    4.1 直接型政策工具的短板分析
        4.1.1 供给型政策工具类别失衡
        4.1.2 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
    4.2 间接型政策工具的短板分析
        4.2.1 间接型政策工具占比过大
        4.2.2 间接型政策工具内容重复单一
    4.3 政策工具在价值链各阶段应用的短板分析
        4.3.1 创意形成阶段政策工具存在局限
        4.3.2 投资阶段政策工具整体欠缺
        4.3.3 生产流通阶段法律规范类政策工具的不足
        4.3.4 消费阶段政策工具整体运用缺乏
第五章 中国动画产业政策优化策略
    5.1 调整三大政策工具比例,缓解政策工具比例失调问题
    5.2 根据政策工具实践短板制定具体优化策略
    5.3 价值链各阶段政策工具的优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东北的俄苏文学译介的演进
    1.1 “五四”时期的俄苏文艺译介
    1.2 东北沦陷时期的俄苏文艺译介
        1.2.1 1931—1937年间的译介情况
        1.2.2 1937—1941年间的译介情况
        1.2.3 1941—1945年间的译介情况
    1.3 东北解放时期的译介情况
第二章 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的历史特征
    2.1 期刊与阵地
    2.2 译介文学的题材
        2.2.1 卫国战争
        2.2.2 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章 “以苏联为师”的东北解放区文学
    3.1 小说
        3.1.1 人物的塑造
        3.1.2 情节的设定
    3.2 诗歌
        3.2.1 高昂激越的战歌
        3.2.2 放声歌唱的颂歌
    3.3 戏剧
    3.4 理论与批评
        3.4.1 政治性与党性原则
        3.4.2 时代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论文
致谢

(4)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 ——以蒸汽朋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特点和方法
第一章 内在的矛盾体——蒸汽朋克风格的精神内核
    第一节 工业革命基础上的“魔法幻想”
    第二节 黑暗压抑与温暖柔和的共生
第二章 关于机械美学的讨论——精雕细琢的审美享受
    第一节 两代机械美学的区别与共性
        一、第一代机械美学特征及应用
        二、第二代机械美学特征及应用
    第二节 机械美学与古典美学迥异的风格追求
    第三节 机械美学在蒸汽朋克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一、机械设备的运用——齿轮、螺旋桨、活塞等
        二、拼凑美学下的力量无限化
第三章 蒸汽朋克的可塑性——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趣味美——蒸汽朋克在首饰设计中的幻想
        一、混搭的风格
        二、材质与色彩
    第二节 阴郁与浪漫——影视动画的蒸汽朋克风格运用
第四章 运用于服装设计中的蒸汽朋克元素解剖
    第一节 从服装的基本要素解读蒸汽朋克风格服装作品——以品牌Alexander·Mc Queen为例
        一、强硬与柔美的对抗之美——混搭面料
        二、阴郁风格的色彩构成分析——黑咖配色
        三、以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为基础的机械美学方向衍生——复古造型
        四、蒸汽动力的年代再现——机械配饰
    第二节 蒸汽朋克风格的实验先驱者——三个服装系列作品解读
        一、Versace(范思哲)
        二、Prada(普拉达)
        三、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
    第三节 个人设计师对于蒸汽朋克风格在服饰设计上的独到把握
        一、张恩渝
        二、凯特·兰伯特(Kate Lambert)
    第四节 机械美学在蒸汽朋克风格服饰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
第五章 针对服饰设计的蒸汽朋克风格实验性表达及探索
    第一节 针对蒸汽朋克风格的意义基础进行选题及阐述
    第二节 选题一:带有军装元素的蒸汽朋克风格时装设计
        一、灵感来源阐述
        二、设计调研
        三、元素提取及设计
        四、设计效果图
    第三节 选题二:维多利亚式浪漫婚纱设计
        一、灵感来源阐述
        二、设计调研
        三、设计效果图
    第四节 选题三:以残疾人辅助工具为灵感来源的蒸汽朋克时装设计
        一、灵感来源阐述
        二、设计调研及元素的提取运用
        三、设计效果图
        四、面料改造及成衣制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确立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关于基础课程
        2.关于“建筑学”、“设计学”、“纯艺术(美术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科演绎与AA学院的历程——建筑教育实验与AA学院发展研究
    第一节 建筑教育的学科演绎
        一.从美术学院到理工院校
        二.学科发展与多元实验
    第二节 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
        一.从空间生成入手
        二.从建构与建造入手
        三.从艺术形式入手
    第三节 AA学院的发展与特质
        一.第一阶段:非学院派的开端之路
        二.第二阶段:艰难变革的现代主义之路
        三.第三阶段:桀骜传奇的先锋之路
    第四节 AA学院的基本特质
        一.独特性:体制之外
        二.开放性:教师背景的多元化
        三.创新性: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单元”与“主题教学”
        四.研究性:教学情境中的学理探求与实验色彩
        五.先锋性:作业中的当代艺术与前卫色彩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多元演绎与前卫色彩——现当代建筑及AA学院实验研究
    第一节 “AA人”的现当代建筑书写史
        一.游牧与插件:建筑电讯派的纸上建筑
        二.机器与结构:高技术主义建筑设计
        三.“分延”与“差异”: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四.“非线”与“生态”:参数化建筑艺术
    第二节 “AA人”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性实验
        一.叙事与空间:屈米的理论与实验
        (一)叙事与时间
        (二)叙事与空间
        二.乐思与空间:里伯斯金的理论与实验
        (一)音乐体验
        (二)符号语言中的建筑与音乐
        三.建筑与电影:舒宁的理论与实验
        (一)实验与理论建构
        (二)相关课题教学案例
        四.绘画与现实:哈迪德的理念与建筑艺术
        (一)构成主义绘画
        (二)碎片与建筑实验
        (三)流体与建筑艺术的世界
        五.建筑师与哲匠:库哈斯的多元面貌
        (一)“反引力”:作为建筑师
        (二)三本书:作为理论家与批评家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课程体系与工作单位——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
    第一节 AA学院的课程体系
        一.AA学院基础课程
        (一)预科课程
        (二)一年级课程
        二.AA学院核心课程
        (一)中级学院课程
        (二)专业学院课程
        三.AA学院研究生课程
        (一)硕士课程
        (二)博士课程
        四.AA学院公共课程
        (一)媒体研究课程
        (二)历史与理论研究课程
        (三)技术课程
        五.相关教学项目与课程活动
        (一)海外游学
        (二)讲座
        (三)评图
        (四)作业发布与展示
    第二节 AA学院的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结构的几种模式
        二.工作单元与课程设置
        (一)学年模式与课程群
        (二)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单元的选择
        (三)主题性模式与工作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主题与作业二次设计
        三.双轨制课程结构
    第三节 AA学院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一.思路拓展阶段
        二.专业知识建立阶段
        三.意识的提升阶段
        四.领域前沿与学科发展
        五.理论与技术支持
        (一)表现
        (二)思维
        (三)建造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预科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
        二.主题的基本策略
        (一)身体与空间
        (二)城市与景观
        (三)衍生与延伸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个性因素与寻找切入点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空间与体验”
        (二)2002年主题“外来文化研究”
        (三)2008年主题“剖析环境”
        (四)2009年主题“模糊边界”
        (五)2010年主题“比例、场景和身体”
        (六)2011年主题“观察、想象与转化”
        (七)2015年主题“瞄准现场”
        (八)2016年主题“文本与片段”
        (九)2017年主题“材料的趣味”
        (十)2018年主题“精确切割和误差范围”
    第三节 预科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资源素材的广泛性与奇特性
        二.概念图式的隐喻性与观念性
        三.实验展开的游戏性与多解性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一年级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建筑师与学者
        二.主题设定的基本策略
        (一)意义与趣味
        (二)案例与学理
        (三)考察与体验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专业因素与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身体与重力”
        (二)2002年主题“环境与身体”
        (三)2008年主题“泰晤士河”
        (四)2009年主题“比例与模型”
        (五)2010年主题“对立与交叉”
        (六)2011年主题“设计方法与写作”
        (七)2015年主题“居住世界”、“女神与复仇者”、“体验当下”
        (八)2016年主题“栖息地、城市与城市呈现、空间组织、反项目、形式及其它”
        (九)2017年主题“比较:伦敦与美国城镇”
        (十)2018年主题“人、建筑、环境”
    第三节 一年级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知识方法的多元化与反思性
        二.叙事语言的意象性与戏谑性
        三.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形式化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表现形式与视觉图式——AA学院基础课程的作业手法研究
    第一节 主题表现与现当代艺术
        一.解读:现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
        二.实验:当代艺术与现当代建筑
        三.挪用:作业手法与现当代艺术
        (一)装置艺术
        (二)身体与行为艺术
        (三)影像艺术
        (四)数字媒体艺术
        (五)概念艺术
    第二节 图式与视觉表现
        一.库克《绘画:建筑的原动力》
        二.非制图与非建筑画
        三.综合媒介与拼贴图像
    第三节 模型与空间体验
        一.模型制作:概念与意象表现
        二.空间建造:体验与1:1建造
        三.数媒表现:虚拟——无限幻境
    小结与讨论
结论
    一.研究思路与脉络总结:现象到本质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经验与解释
    三.研究主要发现与成果:特质与同构
    四.对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建议
    五.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附录一 AA学院基础课程1999-2018学生作业原始资料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好莱坞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好莱坞电影系统
二、艺术创新:视觉特效兴起的原动力
三、科技进步:视觉特效从传统到数字的革新
四、理念不变:视觉特效的娱乐与商业基因本色
五、体制衍化:视觉特效生存空间的拓展

(7)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理论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综合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三)综合性设计
        (四)综合课程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一 交叉性设计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二 跨界设计
        (一)关于跨界设计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三 边缘设计
        四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二)关于总体设计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一)艺术的综合性
        (二)综合性艺术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一)观念体现
        (二)超越媒介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二)实验设计课程
        (三)毕业设计课程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二 教学组织形式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结论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新世纪中国电影票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中国电影票房发展的不同阶段
    2.1 第一阶段: 中国电影票房逐步规范
    2.2 第二阶段: 新世纪中国电影商业大片快速发展阶段
    2.3 第三阶段: 中国电影票房的爆炸式增长
3 新世纪中国电影票房爆炸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3.1 题材是决定一部电影票房体量的基本要素
    3.2 优秀的主创团队是高票房的根本保障
    3.3 档期和院线排片是票房高企的决定性因素
    3.4 好口碑与好故事是电影持续产生票房的原动力
    3.5 宣传推广和发行也是票房成败的重要因素
4 中国电影票房存在的问题
    4.1 海外票房低迷
    4.2 观影人数趋向饱和
    4.3 乡镇电影院线仍处于空白区域
    4.4 市场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4.5 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5 根源分析与解决方法
    5.1 影片类型和价值观制约了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快速增长
    5.2 乡镇院线建设需“因地制宜”
    5.3 多管齐下、严格立法构建打击网络盗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科技:电影发展的原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差异化战略结构模型[J]. 许在元.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基于政策工具的中国动画产业政策文本分析及优化研究[D]. 姚相羽.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研究[D]. 郭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 ——以蒸汽朋克为例[D]. 王艺颖.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D]. 夏翔.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好莱坞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研究[J]. 刘新阳. 电影文学, 2020(10)
  • [7]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文化企业家新论[J]. 雷勤风,许诗焱. 南方文坛, 2019(04)
  • [9]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D]. 王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新世纪中国电影票房研究[D]. 宋子琛. 海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