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马坑地方生铁生产铸态球铁阀门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锋[1](2018)在《面向超低温环境的地铁传动箱体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哈尔滨、乌鲁木齐等高寒地区有极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应用于-20℃和-40℃环境下的轨道交通设备等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适用于更低温度的轨道交通设备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和开发应用于极端寒冷环境(-60℃)的轨道交通设备-地铁传动箱,对高寒地区地铁的建设尤为重要。本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理论分析、工艺的确定与优化、地铁传动箱的试制三个部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得出了较优的铸造工艺,并对应用于极端寒冷环境(-60℃)的地铁传动箱进行试制。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化学成分的大致范围、原辅材料的选用及配比、熔炼及炉前处理工艺的优化、热处理工艺等,为下面实验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第一部分得到的结果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是否含0.8%镍元素的球墨铸铁进行不同的热处理,并对试块进行组织和力学性能检测、断口形貌分析。研究发现,当添加0.8%的镍元素、退火速率为70℃/h时,得到的球墨铸铁的性能较好。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据第二部分的实验结果,确定化学成分及热处理工艺,试制地铁传动箱。通过对地铁传动箱进行组织和力学性能检测、质量检测,产品的合格率达86%以上。本文主要对面向超低温环境的地铁传动箱箱体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加入0.8%的镍元素及退火速率为70℃/h的热处理工艺方案,成功试制出了满足极端寒冷环境(-60℃)的地铁传动箱,对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在高寒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召丁[2](2014)在《新型高品质球化剂的生产工艺及应用》文中提出球墨铸铁作为工业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之一,大幅提高了铸铁原有的综合性能,其强度、塑韧性和延展性与钢相似,可以较好的用于受力较复杂,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要求较高的铸造零件,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球化处理作为球墨铸铁获得的主要手段,是由球化剂发挥作用实现的。球化处理使石墨的形态转变为球形从而得到球墨铸铁,并能有效的提高球墨铸铁的综合力学性能。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球化剂是稀土镁合金,该球化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球化剂浇注过程中Mg易氧化,球化剂中的有效Mg元素的含量需进一步提高,球化剂组织致密度不稳定;球化处理时Mg元素氧化烧损严重,有效元素的吸收率低;Mg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污染环境;球化剂加入量较大。面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稳定并提高球化剂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并做到节能减排,实现环境污染的减少是目前球化剂研制的主要目标。本课题通过浇注系统的设计与出炉温度等工艺改进分别研制加压法和铁包覆高品质球化剂,以球化过程中所加入球化剂的类型的变化,对球化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同时深入研究了高品质球化剂对生产的球铁的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比较了高品质球化剂的加入量对球墨铸铁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设计的模具盖的加压法球化剂的生产工艺,使球化剂冷却时受模具系统内高温产生的压力作用而使其组织致密,缺陷减少,品质提高。并且可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将出炉温度降低至约1250℃,有利于减少镁的氧化烧损和节能减排。铁包覆球化剂通过浇注系统的设计,采用熔炼炉浇注工艺,浇注温度为1250℃,镀锌管长度25cm以2×3排列,可获得致密度高的铁包覆球化剂。研制的高品质球化剂(加压法和铁包覆法)与普通球化剂相比,提高了Mg含量,降低了MgO含量和MgO/Mg的值。其致密度也比普通球化剂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球化剂的组织主要由构成基体的富Si相(Si-Fe相)和位于富Si相间隙的富Mg相(Mg-Si-Ca相)组成。富镁相的形状影响着球化剂的使用性能,非连续状的富镁相在球化处理时能够产生大量细小的镁气泡,有利于镁的充分吸收,使球化反应的效果良好。相同的粒度和加入量的普通球化剂和加压法球化剂的球化反应时间都在70-80s的正常范围内。40×20×1.5铁包覆球化剂则明显延长了球化反应时间,由于表面包覆的铁起到钝化镁的作用,同时使球化剂上浮速度减慢,球化反应进行平稳,利于球化剂的充分吸收,使镁的残留量提高。从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普通球化剂、加压法球化剂和40×20×1.5铁包覆球化剂生产的球墨铸铁的石墨分布较均匀,圆整度好,球化率均在85%以上,球化等级为3级。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都满足质量标准,试样断口可以观察到明显缩颈现象和大量的韧窝存在,属于延性断裂。当外力拉伸时,属于薄弱环节的石墨球与基体间形成空穴,产生微小裂纹并扩大导致石墨和基体脱离,形成断裂。通过不同球化剂不同加入量的对比研究发现,普通球化剂、加压法球化剂和40×20×1.5铁包覆球化剂的最佳石墨形貌分布和最佳力学性能的加入量结论一致,分别为1.2%(普通)、1.1%(加压法)与1.0%和1.1%(铁包覆)。与球铁中石墨的球化率与球化等级相吻合。在保证良好品质的前提下,加压法高品质球化剂的加入量可由普通球化剂的1.2%减至1.1%,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铁包覆高品质球化剂的生产成本也可降低15%,另外不需要添加硅铁粉和草木灰。因此高品质球化剂可以提高有效元素的利用率,节约自然资源,在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萌[3](2013)在《不同处理工艺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针对船用柴油机机体和曲轴用球墨铸铁材料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优质原材料熔炼精炼,包中球化孕育工艺改进,等温热处理技术、浇注工艺的改善和碳氮共渗工艺技术等研究,开发并生产出性能更好、更节约成本的球铁材料,可大幅改善铸铁材料的常温使用性能,保证了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船用大型柴油机基体对材料强度、韧性和曲轴表面强化后对抗疲劳磨损性能的要求。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择三种不同球化剂,对获得的球墨铸铁及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球化孕育效果、力学性能等作了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VNA-60P球化剂可以获得高的球化率,理想的石墨球尺寸,并且分布较为均匀,优化了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组织和性能。(2)通过对QT400-15球铁调整不同的淬火温度(300℃、350℃、380℃)和保温时间(1.5h、2h、2.5h),研究淬火工艺参数对材料的性能影响机理。结果发现:350℃x2h可以获得上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这种针状的组织以及适量的残奥存在,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3)采用对砂型模浇注过程施加震动处理、加固冷铁改变凝固冷却速率,研究对比了四种不同浇注方式下铸态球铁和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发现:试验条件下,冷速越快,获得的等温淬火球铁综合力学性能越好;震动处理能够提高材料的致密性,铸态球铁硬度值较高,但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4)球墨铸铁和灰铸铁曲轴试样经调制预处理后,机加工成特殊试样,在570。C保温6小时进行离子碳氮共渗处理,并对共渗前后试样做磨损性能检测。金相组织表明:共渗后试样的表层有明亮层,渗层厚度在120-210μm;磨损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共渗后与未共渗试样相比较,基体和表面硬度均有显着提高,耐磨损性能提高约30-50%左右;对比试验证明:球墨铸铁可以获得比灰铸铁更好的耐磨性能。
宫长莲[4](2013)在《低合金耐海水腐蚀铸铁组织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沿海地区对输水管道和泵阀等耐海水腐蚀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对耐海水腐蚀材料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将铸铁中的石墨处理成球状,可提高铸铁的强韧性和耐海水腐蚀性能,在球墨铸铁中添加一定量的合金元素Al、Cr、Cu及Ni,可以改善微观组织,有效提高球墨铸铁的耐蚀性和力学性能。本文研究四组不同合金成分球墨铸铁:不含Cr、Cu、Al,加1%Ni;不含Cr、Cu、Al,加2%Ni;只含Cr、Cu、Al,不加Ni;含Cr、Cu、Al,加1%Ni,与工业用普通灰铁和普通球铁的组织、力学性能(布氏硬度和拉伸性能)和耐海水腐蚀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成分铸铁的显微组织(石墨的形态、大小、分布及基体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失重,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观察腐蚀后锈层表面和断面形貌,分析不同元素在锈层富集程度,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腐蚀产物物相组成,通过极化曲线测定各组试样自腐蚀电位,分析普通灰铁和普通球铁及合金元素Cr.Cu.Al和Ni对低合金铸铁组织、性能、耐腐蚀性能影响。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合金元素含量为0.6%Cr、0.5%Cu、0.8%Al和1%Ni的低合金球墨铸铁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最佳。(2)当低合金球墨铸铁中加入Ni,并随Ni含量增加促进石墨化,细化并稳定珠光体,改善球墨铸铁基体组织,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增加硬度、抗拉强度、提高延伸率和耐腐蚀性能。(3)低合金球墨铸铁Cu和Cr合金元素的加入增加铸态组织中的珠光体量,减少铁素体量,细化、稳定珠光体组织,增加球墨铸铁硬度,提高抗拉强度,Cu合金元素提高基体电极电位,降低腐蚀电流,提高耐腐蚀性能,Cr钝化能力强,易在金属表面能形成牢固而致密的氧化膜,紧密分布在内锈层,增加锈层致密度,阻止腐蚀溶液与金属基体接触,降低腐蚀速率,提高球墨铸铁耐海水腐蚀性能。Al合金元素由于在铸件表面形成Al2O3保护膜,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综合Ni、Cu、Al和Cr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组织、性能、耐海水腐蚀性能影响,得出,适量加入Cu (0.5%). Al (0.8%). Cr (0.6%)并加入1%Ni球墨铸铁的耐海水腐蚀性能优于不含Cu、Al和Cr加2%Ni球墨铸铁,可以用Cu、Al和Cr合金元素代替部分Ni元素,减少Ni的用量,降低耐海水腐蚀铸铁的生产成本。
耿刚[5](2010)在《粉体球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球墨铸铁的发展,球化剂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球化剂的加入方式的主要缺点就是镁的吸收率低,一般为30%-50%,还有就是镁光、烟尘污染较严重。本课题主要针对工厂NPT5空气压缩机曲轴长期以来存在球化不良缺陷,来开发一种新型的球化剂——粉体球化剂,以改善球墨铸铁的球化质量,提高球化剂的利用率,减少球化剂的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并研究一种与之相适合的球化工艺,应用于生产中,以解决多年的生产难题。本文对比分析了粉体球化剂与块状球化剂对QT700-2的球化效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粉体球化剂球化工艺、加入量等对QT700-2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等内容,得出了以下结论:1、对比块体球化剂,采用相同球化工艺及相同加入量的粉体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后,球墨铸铁微观组织中石墨球更细小而均匀,石墨球的圆整度与分散性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且球墨铸铁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均得以改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块状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的球墨铸铁。将粉体球化剂应用于工厂的NPT5空气压缩机曲轴球墨铸铁件的实际生产,石墨球直径较小,各项力学性能均超出原有指标,且稳定性很好。2、采用铝箔包裹工艺进行球化处理时,当粉体球化剂加入量为1.0%时,球墨铸铁微观组织中石墨形态完全为片状石墨和枝晶状石墨,石墨几乎未球化;随着球化剂加入量的增加至2.0%,石墨形态仍完全为片状石墨,石墨仍未被球化,说明采用铝箔包裹工艺进行球化处理不可行。3、采用马口铁皮包裹工艺进行球化处理时,当粉体球化剂加入量为1.0%时,球墨铸铁微观组织中石墨大部分呈球状,且尺寸较小,分布也较均匀。与工厂正常生产的球墨铸铁件的石墨形态相比,符合质量要求,同时球墨铸铁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强度、硬度及延伸率都已满足工厂对球铁铸件的要求,且略有改善,证明用马口铁皮作包裹材料,进行粉体球化剂的球化处理是可行的。4、随着粉体球化剂加入量的逐渐增加,球墨铸铁中石墨球化级别先越来越高,石墨球的圆整度、分散度越来越好,石墨球的直径越来越小,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逐渐提高,当粉体球化剂加入量为1.3%时,球化效果最佳,级别已经达到了2级以上,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均达到较佳值,且与工厂的标准铸件相比,均有较明显的提高;但当粉体球化剂加入量超过1.5%时,球化反而恶化,力学性能也有所下降。这可为今后生产球化级别较高的球墨铸铁铸件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余博[6](2008)在《熔模铸造球墨铸铁凝固特性和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熔模精密铸造具有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好,可生产形状复杂、超薄壁铸件的特点,因而成为球铁件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自上世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应用以来,精铸球铁工艺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几年在我国也有迅速发展,其产量和产品种类、复杂程度都有大幅度增加。但是,熔模铸造球铁因其工艺特性,在成分、浇注条件等方面与砂铸不同,相应的球化处理、孕育处理也不同。首先,精铸球铁化学成分选择的碳当量偏低;其次,热壳浇注使球铁凝固的冷却速度减小,糊状凝固特性更突出,与砂铸球铁比更易产生缩孔缩松缺陷。因此,开展熔模铸造球墨铸铁的凝固特性和组织性能的研究对球铁的熔模铸造工艺制定及组织和性能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快速火车发动机上盖铸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模拟结合实际温度场测定以及球铁的组织和性能测试,研究了熔模铸造球铁的凝固特性和组织性能。结果表明,浇注温度在1320℃~1420℃范围内,缩松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模壳温度的下降,缩松倾向有增大的趋势。铸件在浇注温度为1420℃,模壳温度为700℃时,铸件的缩孔缩松倾向最小。铸件的凝固冷却曲线显示,热壳铸件冷却曲线平稳,共晶平台持续时间长于冷壳铸件,存在明显的共晶回升温度;冷壳铸件冷却曲线冷却速度快,没有明显的共晶回升温度。生铁中的V、Ti严重影响石墨球化,促进碳化物形成。因此,在熔模铸造球铁时,应选用不含V、Ti的低硫、低磷生铁。在熔模铸造球铁的生产工艺方面,采用低稀土镁球化剂和二次孕育,可获得圆整度好、尺寸均匀的石墨球。提高模壳的强度、焙烧温度,降低浇注温度有利于降低铸件的废品率,提高球铁铸件的质量。冷壳铸件球墨数量多尺寸小,石墨大小为7级,而热壳铸件石墨大小为5级。冷壳铸件基体组织中渗碳体含量大于2%,热壳铸件的渗碳体含量小于1%。热壳铸件本体的抗拉强度大于600MPa,延伸率大于3%,满足发动机上盖对球铁组织和性能要求。
李小娟[7](2008)在《大中断面球铁水平连铸设备主机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目前铸铁水平连铸设备由于主机设计上的不尽合理导致拉坯工艺的局限性,因而无法满足大断面球铁型材高效稳定生产的问题,以及大断面球铁型材易产生的一系列质量缺陷,开发研制出DZSL—300型大中断面铸铁水平连铸生产线,选定了合理的生产工艺,在该生产在线稳定生产出多种规格和牌号的大中断面球铁型材。经检验,试产的型材组织性能良好,并作为合格产品供应市场,受到用户好评。在此基础上,对采用微锑合金化和预处理工艺对大断面球铁型材组织性能的提高进行了试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工作内容及结果如下:设计出DZSL—300型大中断面铸铁单机双流水平连铸生产线的牵引机部分、主机电控系统及相应的液电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具有创新性的主辅双机跟随高精度直流无级调速系统,使大中断面球铁型材生产要求的拉坯工艺得以实现。该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运行平稳可靠,控制精度高,操控性能良好。针对大中断面球铁型材的特点,选定合理的化学成分;在结晶器型材出口处设计采用先进的二次喷冷装置;选用钇基重稀土镁合金球化剂,采用冲入法进行球化处理,选用75硅铁孕育剂,进行二次孕育;制定出适合大中断面球铁生产的工艺参数,顺利生产出多种规格的大中断面球铁型材。对所生产出的大断面球铁型材的外观质量、金相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各项结果均表明本试验生产的大断面球铁型材组织性能优良,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本文还对添加微量合金元素锑、采用预处理工艺对大断面球铁型材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验证了合理采用两种工艺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型材质量,微锑合金化显着增加基体珠光体含量。
许丹奇[8](2006)在《二汽车保安铸件的碳当量研究与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球墨铸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球墨铸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球墨铸铁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汽车上的很多重要的零部件,如各类保安铸件、曲轴等都是采用的球墨铸铁。 本文针对汽车保安用球墨铸铁件的生产,在东风汽车公司铸造二厂的实际生产条件下,从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球化机理入手较系统地研究了碳当量对球墨铸铁的铸造性能、力学性能和铸件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碳当量对球铁的铸造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碳当量增加,球铁的流动性增加; 2)碳当量直接影响球铁的铸态组织和力学性能,因而可以通过调整CE值来控制球铁的强度和硬度; 3)碳、硅量多少将直接影响球化效果。硅量越多,石墨球数目越多且石墨圆整度越高;但硅量太高,会使铸件出现石墨漂浮缺陷。 4)碳当量与缩孔、缩松的大小、分布有密切关系,随着碳当量的提高,缩孔体积不断增加,碳当量在4.2%左右时,缩孔体积最大,碳当量继续增加,缩孔体积反而减小,但分散性缩松增加,在生产范围内,增加硅量有助于缩孔和表面缩陷的减少,但对缩松影响甚微。 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工厂实际生产条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控制球铁碳当量的实用方法。并通过生产实践,有效地减少了球铁件的缺陷和废品,提高了球铁铸件的质量等级。使轿车保安件实现了优质、稳定、批量生产。
邱汉泉,陈正德[9](2006)在《中国蠕墨铸铁40年》文中研究说明含有蠕虫状石墨的铸铁作为正式的工程材料来研究和应用,我国与国外同期开始,而投入工业应用则早于国外。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对它就作了广泛深入的试验研究。据不完全了解,迄今,我国在不同场合已发表了600多篇文献;其中研究过十种生产方法,并研究了三十余种蠕化剂,提出了获得蠕虫状石墨的蠕化剂临界加入量计算式和蠕化处理后的“浮渣”形成机理;在铸造性能、金相组织、机械-物理性能和某些使用性能、铸件加工的工艺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趋于基本完善,并制订了蠕铁金相和牌号的部级标准;在蠕铁一次结晶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百花齐放状态;蠕铁通过各种热处理和合金化可进一步提高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在交通运输及内燃机零件、矿山和冶金用品以及在交变热载荷下工作的铸件、机械制造及液压件类铸件、轻工及纺织机械铸件、军工产品等等领域内生产或试生产着数百种蠕铁件,单件重量最大达38t,最小约1kg,年产量约有20万t,其中绝大多数采用冲天炉熔炼的不经预处理的铁液来制取,少数采用电炉、冲天炉-电炉或高炉-电炉双联熔炼;列举了蠕铁的典型应用实例;但在蠕铁炉前快速检验和蠕铁件显微组织无损检验的较精确的手段方面仍是薄弱环节;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工作;总的看来,我国蠕铁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水平不亚于国外,一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正文共约43000字,参考文献329篇,表5个。
汪庆[10](2005)在《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汽车保安件熔炼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风汽车公司有限公司铸造二厂承担生产的神龙轿车铁素体球墨铸铁保安件在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机械性能、内部致密度、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在现有条件下稳定生产神龙轿车铁素体球墨铸铁保安件具有相当的难度。通过实验室和工厂的系统试验,确定了生产神龙轿车铁素体球墨铸铁保安件所必须的低磷铁水的炉料配比,分析了碳化硅预处理铁水对铁素体球墨铸铁冶金性质的有关影响,以及对改善基体组织和减少缩松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实验室研制了新型型内孕育块,并在铸造生产线上进行了生产性大批量试验验证,证明对获得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有显着的效果。试验和生产表明,按照一定的要求配比符合化学成分要求的生铁和废钢,是可以获得生产神龙轿车铁素体球墨铸铁保安件所必须的低磷铁水的,采用碳化硅对铁水预处理工艺简便易行,适应性强,在变化较大的工艺条件下都能获得显着的预孕育效果;新型型内孕育块已在东风汽车公司有限公司铸造二厂完成生产性验证,在QT450-10材质的铸件上实现了铸态稳定生产,并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二、利用马坑地方生铁生产铸态球铁阀门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马坑地方生铁生产铸态球铁阀门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超低温环境的地铁传动箱体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齿轮传动箱的发展和现状 |
1.2.1 铸钢齿轮传动箱 |
1.2.2 铸铁齿轮传动箱 |
1.2.3 铸铝齿轮传动箱 |
1.2.4 其他材料的齿轮传动箱 |
1.3 铸铁的分类 |
1.4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1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2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的国内研究现状 |
1.5 铁素体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因素 |
1.5.1 基体组织 |
1.5.2 化学成分 |
1.5.3 石墨形态 |
1.5.4 热处理工艺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其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7 研究工作基础及课题来源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生产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关键技术研究 |
2.1 化学成分含量 |
2.2 原辅材料的选择 |
2.3 熔炼和炉前处理工艺 |
2.3.1 生产工艺 |
2.3.2 球化处理工艺 |
2.3.3 孕育处理工艺 |
2.4 试样制备 |
2.5 热处理工艺制定 |
2.6 测试方法 |
2.6.1 金相组织观察 |
2.6.2 力学性能测试 |
2.6.3 断口形貌观察 |
2.6.4 质量检测 |
2.7 实验设备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工艺对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和分析 |
3.1 退火处理对球墨铸铁组织影响和分析 |
3.2 退火处理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影响和分析 |
3.2.1 退火处理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2 退火处理对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
3.2.3 退火处理对硬度的影响 |
3.3 冲击断口形貌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低温地铁传动箱的研发 |
4.1 实验过程 |
4.1.1 原辅材料的选用和成分的控制 |
4.1.2 铸造工艺 |
4.1.3 热处理工艺 |
4.1.4 加工工艺 |
4.2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新型高品质球化剂的生产工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球墨铸铁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 |
1.2.2 球墨铸铁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1.3 球化剂的研究现状 |
1.3.1 球化元素 |
1.3.2 球化干扰元素 |
1.3.3 球化剂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
1.4 球化剂的球化处理工艺 |
1.4.1 球墨铸铁的球化机理 |
1.4.2 球墨铸铁的球化处理方法 |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2.1.1 铁液的选用 |
2.1.2 球化剂的选用 |
2.1.3 孕育剂的选用 |
2.1.4 球化工艺的选择 |
2.1.5 包覆球化剂材料的选择 |
2.2 试验路线 |
2.3 试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2.4 具体检测方法 |
2.4.1 三角试块分析 |
2.4.2 金相组织分析 |
2.4.3 球化率与球化等级 |
2.4.4 抗拉强度与伸长率的检测 |
第三章 高品质球化剂的生产工艺研究 |
3.1 球化剂的熔炼 |
3.2 加压法生产高品质球化剂工艺研究 |
3.2.1 球化剂浇注系统的设计 |
3.2.2 出炉温度与浇注过程的研究 |
3.3 铁包覆法高品质球化剂的生产工艺研究 |
3.3.1 球化剂浇注系统的设计 |
3.3.2 球化剂浇注温度及浇注方式的选择 |
3.3.3 铁包覆球化剂的浇注过程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品质球化剂的成分及组织研究 |
4.1 高品质球化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 高品质球化剂的组织研究 |
4.2.1 高品质球化剂中的相及其分布 |
4.2.2 高品质球化剂相形成与影响因素 |
4.2.3 高品质球化剂的组织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
4.3 高品质球化剂的致密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品质球化剂对球墨铸铁的影响 |
5.1 高品质球化剂的球化处理工艺 |
5.2 高品质球化剂对球墨铸铁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1 铁液成分与镁和稀土的残留量 |
5.2.2 镁的吸收率 |
5.3 高品质球化剂对球墨铸铁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5.3.1 金相组织 |
5.3.2 力学性能 |
5.4 加入量对高品质球化剂球化效果的影响 |
5.4.1 加入量对球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
5.4.2 加入量对球铁的化学成分和镁的吸收率的影响 |
5.4.3 加入量对球铁的组织的影响 |
5.4.4 加入量对球铁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 经济价值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
(3)不同处理工艺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球墨铸铁概论 |
1.1.1 球墨铸铁的产生与发展 |
1.1.2 球化及孕育处理 |
1.1.3 凝固及固态相变 |
1.2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的研究和发展动态 |
1.2.1 等温淬火球铁的产生及发展 |
1.2.2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应用 |
1.2.3 主要化学元素对ADI的影响 |
1.2.4 ADI等温转变特点 |
1.2.5 固溶处理特点 |
1.2.6 滓火介质的选择 |
1.2.7 等温转变组织 |
1.2.8 残余奥氏体含量及铁素体晶粒尺寸计算 |
1.3 碳氮共渗技术的发展 |
1.3.1 离子碳氮共渗技术概述 |
1.3.2 离子碳氮共渗技术在铸铁方面的新动态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开发内容 |
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试验过程用设备 |
2.3 组织检测设备 |
2.4 性能检测设备 |
3 不同球化剂对ADI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试样制备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铸态微观组织 |
3.3.2 等温淬火显微组织 |
3.3.3 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淬火工艺参数对ADI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等温淬火显微组织 |
4.3 等温淬火参数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
4.4 等温淬火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
4.4.1 等温淬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4.4.2 等温淬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等温淬火时间对性能的影响 |
4.5.1 等温淬火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
4.5.2 等温淬火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震动、冷却速率对ADI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5.1 试样制备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铸态微观组织 |
5.3.2 等温淬火显微组织 |
5.3.3 力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6 球墨铸铁曲轴、灰铁曲轴碳氮共渗表面强化及对磨损性能的影响 |
6.1 试样制备 |
6.2 试验设备 |
6.3 试验过程及结果 |
6.3.1 离子碳氮共渗 |
6.3.2 调质处理后的金相组织 |
6.3.3 离子碳氮共渗后的金相照片 |
6.3.4 共渗表层的物相组成 |
6.3.5 显微硬度及渗层厚度测定 |
6.3.6 碳氮共渗试样的耐磨损性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低合金耐海水腐蚀铸铁组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铸铁简介 |
1.2.1 普通灰铸铁 |
1.2.2 球墨铸铁 |
1.2.3 低合金球墨铸铁 |
1.3 耐海水腐蚀材料研究现状 |
1.3.1 耐蚀铸铁构成 |
1.4 铸铁海水腐蚀 |
1.4.1 海水腐蚀性及海水腐蚀特点 |
1.4.2 海洋环境对铸铁腐蚀性能影响 |
1.4.3 石墨形态及基体组织对铸铁腐蚀的影响 |
1.5 合金元素在铸铁中作用 |
1.5.1 合金元素在铸铁中存在形式 |
1.5.2 合金元素对铸铁耐腐蚀影响 |
1.6 电化学腐蚀 |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案及过程 |
2.1 成分设计及原料的选择 |
2.1.1 成分设计 |
2.1.2 原料的选择 |
2.2 试样制备 |
2.2.1 砂型制备 |
2.2.2 熔炼及浇注 |
2.2.3 铸铁合金成分测定 |
2.3 金相组织观察 |
2.4 力学性能试验 |
2.4.1 布氏硬度 |
2.4.2 拉伸实验 |
2.5 海水腐蚀实验 |
2.6 锈层形貌 |
2.7 锈层组成 |
2.8 电化学测试极化曲线 |
第3章 低合金铸铁组织和力学性能 |
3.1 微观组织特征 |
3.2 力学性能分析 |
3.2.1 布氏硬度 |
3.2.2 拉伸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合金铸铁耐海水腐蚀性能 |
4.1 腐蚀速率测定 |
4.2 锈层形貌分析 |
4.2.1 表面锈层 |
4.2.2 断面锈层 |
4.2.3 不同元素在锈层中分布 |
4.3 锈层组成 |
4.4 极化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粉体球化剂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球墨铸铁的发展与应用 |
1.1.1 球墨铸铁的发展 |
1.1.2 球墨铸铁的应用 |
1.2 球化理论和球化剂的发展 |
1.2.1 球化理论的进展 |
1.2.2 球化剂的发展和应用 |
1.2.3 球化处理方法 |
1.3 超细粉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
1.3.1 超细粉体技术发展简史和现状 |
1.3.2 超细粉体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始球化剂 |
2.1.2 孕育剂 |
2.1.3 包裹材料的选取 |
2.2 粉体球化剂的制备工艺 |
2.2.1 粉体球化剂的制备工艺 |
2.2.2 机械粉碎法制备粉体的工艺特点 |
2.2.3 高能球磨法制备粉体球化剂 |
2.3 试验装置 |
2.4 球化工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球化处理工艺的理论基础 |
3.1 球化工艺的理论基础 |
3.2 常用的球化处理工艺 |
3.2.1 冲入法 |
3.2.2 转包法 |
3.2.3 包芯线喂线法 |
3.2.4 盖包法 |
3.2.5 型内球化处理法 |
3.3 球化元素及其反球化元素 |
3.3.1 球化元素的作用 |
3.3.2 反球化元素(球化干扰元素)的作用 |
3.3.3 球化剂组份 |
3.4 粉体球化剂的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1 球化工艺对球墨铸铁质量的影响 |
4.1.1 包裹材料对球化质量的影响 |
4.1.2 包裹材料对球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粉体球化剂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2.1 粉体球化剂对球铁组织的影响 |
4.2.2 粉体球化剂对球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加入量对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3.1 加入量对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 |
4.3.2 加入量对球墨铸铁性能的影响 |
4.4 粉体球化剂对铸件质量的改善 |
4.5 经济性 |
4.6 环保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粉体球化及工艺生产的合格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熔模铸造球墨铸铁凝固特性和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球铁的发展 |
1.2 熔模铸造球铁的发展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熔模铸造球铁的计算机模拟 |
2.1 引言 |
2.2 温度场模拟 |
2.3 流动场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3 熔模铸造球铁的凝固特性 |
3.1 引言 |
3.2 温度场的测定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熔模铸造球铁的工艺试验 |
4.1 引言 |
4.2 生产工艺 |
4.3 缺陷防止 |
4.4 型壳及浇注系统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熔模铸造球铁的组织与性能 |
5.1 引言 |
5.2 试验过程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大中断面球铁水平连铸设备主机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水平连铸系统简介及目前的发展概况 |
1.1.1 水平连铸系统简介 |
1.1.2 铸铁水平连铸技术发展概况 |
1.2 球墨铸铁型材特点及应用情况 |
1.2.1 球墨铸铁水平连铸型材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特点 |
1.2.2 球墨铸铁水平连铸型材的应用 |
1.3 大中断面球墨铸铁生产及应用 |
1.3.1 球墨铸铁组织及力学性能特点 |
1.3.2 大断面球墨铸铁生产情况 |
1.4 选题的意义及任务 |
1.4.1 选题的意义 |
1.4.2 课题的主要任务 |
2 DZSL—300型大中断面铸铁型材水平连铸设备主机部分设计 |
2.1 设备总体方案 |
2.1.1 保温炉 |
2.1.2 牵引机 |
2.1.3 同步切割机 |
2.1.4 压断机 |
2.1.5 液压系统 |
2.1.6 电控系统 |
2.2 牵引系统的设计 |
2.2.1 大中断面球铁型材生产对牵引系统的要求 |
2.2.2 牵引机的设计 |
2.2.3 牵引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
2.3 牵引系统实际使用效果 |
3 大断面球墨铸铁水平连铸型材生产工艺研究 |
3.1 化学成分范围的确定 |
3.1.1 化学成分范围选定原则 |
3.1.2 不同直径球铁型材的化学成分对比试验 |
3.2 炉料配置及熔炼工艺 |
3.3 球化、孕育处理 |
3.4 结晶器工艺规则 |
3.5 二次冷却工艺 |
3.5.1 二次冷却工艺的提出 |
3.5.2 二次喷冷工艺的设计 |
3.6 主要生产工艺参数的选定 |
3.7 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 |
3.7.1 添加微量合金元素 |
3.7.2 预处理工艺的应用 |
4 大断面球墨铸铁连铸生产及实验验证 |
4.1 大中断面球铁型材外观 |
4.2 试样的生产制备及性能测定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型材成分 |
4.3.2 铸态组织特点 |
4.3.3 硬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4 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5 耐压气密性试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二汽车保安铸件的碳当量研究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况 |
1.2 课题来源 |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碳当量的概念 |
2.2 碳当量对球墨铸铁性能的影响 |
2.2.1 碳当量对球墨铸铁流动性的影响 |
2.2.2 碳当量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3 碳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4 碳对球墨铸铁流动性的影响 |
2.2.5 硅对球墨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 碳当量对石墨球化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
2.3.1 石墨形态概述 |
2.3.2 球化理论概述 |
2.3.3 碳对球墨铸铁球化效果的影响 |
2.3.4 硅对球墨铸铁球化效果的影响 |
2.3.5 碳、硅含量对石墨漂浮的影响 |
2.4 碳当量对球铁凝固过程的影响 |
2.4.1 球墨铸铁的凝固特点 |
2.4.2 缩孔、缩松的形成机理 |
2.4.3 化学成分对缩孔、缩松的影响 |
2.4.4 碳当量对缩孔、缩松的影响 |
2.4.5 硅对缩孔、缩松的影响 |
3. 研究条件和方法 |
3.1 研究条件 |
3.2 研究的具体零件 |
3.3 研究方法 |
3.4 简要台架试验内容 |
4. 碳当量的生产控制 |
4.1 碳当量的理论计算 |
4.2 国内外生产实践 |
4.3 本田公司调试碳当量的目的和意义 |
4.3.1 碳、硅两元素对球墨铸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
4.3.2 选择碳当量主要着眼于改善铸造性能,消除铸造缺陷 |
4.3.3 碳当量与缩孔、缩松的大小、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
4.3.4 碳当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铸态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 |
4.3.5 碳当量过高,会引起石墨漂浮 |
4.4 碳当量值调试方案的制定 |
4.4.1 计算炉前铁水成分的步骤 |
4.4.2 铸件Si量的测算及确定 |
4.5 碳当量调试结果 |
4.5.1 一车间炉前铁水成份 |
4.5.2 一车间浇注过程的结果 |
4.5.3 炉后化学成份 |
4.5.4 碳当量调试铸件的力学性能 |
4.5.5 金相组织 |
4.5.6 碳当量调试铸件的铸造缺陷情况 |
4.5.7 本田公司对铸造二厂台架试验结论意见 |
4.5.8 本田公司提出的 SPEC化学成分的要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汽车保安件熔炼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关于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的生产 |
1.2 碳化硅对球墨铸铁冶金特性影响 |
1.3 影响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生产因素 |
1.3.1 化学成分合格铁水的获得 |
1.3.2 铸铁的孕育处理 |
1.3.2.1 孕育处理的重要性 |
1.3.2.2 孕育处理的作用 |
1.3.2.3 孕育处理的方法 |
1.3.2.4 孕育处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1.4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
第二章 富康轿车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熔制工艺的研究 |
2.1 低 P铁水的获得 |
2.1.1 废钢的选用 |
2.1.2 增碳剂的选用 |
2.2 碳化硅的预处理作用 |
2.3 强化孕育处理 |
2.3.1 孕育块成分 |
2.3.2 孕育块成型工艺 |
2.3.3 熔解特性试验 |
2.3.4 试验过程和数据 |
2.3.5 试验结果 |
2.3.6 试验结果分析和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康轿车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的生产实践 |
3.1 低 P铁水的获得 |
3.2 碳化硅预处理 |
3.3 型内孕育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利用马坑地方生铁生产铸态球铁阀门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超低温环境的地铁传动箱体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D]. 张华锋.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2]新型高品质球化剂的生产工艺及应用[D]. 宋召丁. 山东大学, 2014(11)
- [3]不同处理工艺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高萌. 中南大学, 2013(03)
- [4]低合金耐海水腐蚀铸铁组织和性能研究[D]. 宫长莲. 东北大学, 2013(05)
- [5]粉体球化剂的开发与应用[D]. 耿刚.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8)
- [6]熔模铸造球墨铸铁凝固特性和组织性能研究[D]. 余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7]大中断面球铁水平连铸设备主机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D]. 李小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8]二汽车保安铸件的碳当量研究与生产实践[D]. 许丹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3)
- [9]中国蠕墨铸铁40年[J]. 邱汉泉,陈正德.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06(01)
- [10]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汽车保安件熔炼工艺的研究[D]. 汪庆. 浙江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