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99路数显遥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金[1](2016)在《潦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建设》文中指出本文以潦河灌区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潦河灌区信息化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集信息采集、软硬件系统建设及其相应技术方案为框架的灌区信息化系统。通过对潦河灌区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流进行调研和分析,建立了潦河灌区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整体通用模型,通过系统的详细设计,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际设计。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潦河灌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信息采集的硬件系统。建设由灌区通信网络、水情、闸门、雨情、视频监视等采集系统组成的信息采集硬件系统,使以上数据在短时间内传递至决策机构,以便进行洪水预报、水资源优化调度及其突发事件处理。2.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建设由量测水信息管理系统、配水调度管理系统、水费计收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组成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使潦河灌区建立起集信息采集、信息综合处理为一体的灌区信息系统,实现潦灌区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等功能。3.根据潦河灌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灌区信息系统实施计划和建设管理方案。
陈燕华[2](2014)在《省级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文中指出目前我省森林防火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监测预警手段滞后、扑救手段不够科学。在这样的条件下,火灾的高发生率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流失,甚至影响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暴露出我省森林防火及时预警预报难,护林巡查职守难,及时组织扑救难,现场指挥调度难的突出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省级森林防火监控体系,能够及时防火报警、迅速分析判断,同时扩大森林防火的监视面,提高灭火人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指挥能力。首先,阐述了森林防火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森林防火预测报警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其次,对系统进行联网架构设计且提出系统技术要求,采用三级联网系统方案,即在监控点+县级、市级、省级三级联网的基础上,对火灾进行预测以及应急指挥,采用数字化网络视频技术对区域内森林资源进行24小时全天候远程视频监控。此外,阐述防火微波监控系统的组成且对比数字微波与模拟微波的优缺点,列举站端监控报警系统的相关技术要求及配型,分析脉冲电子围栏系统的作用与组成,分析雷电防护系统及其技术措施,介绍站端监控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应用及其配置说明;最后,介绍森林火情自动报警软件及其功能的应用实现,即林火识别软件、烟火目标实时识别以及烟火报警信息的应用与实现。在上述基础上,对省级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提出展望,系统的实施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系统的建设与推广使用将会使森林防火从传统经验型的定性管理转变为标准化、自动化、规范化的定量管理,有效地提高森林防火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使得森林防火决策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邢建泉[3](2012)在《卫星信息链路信号调制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星是获得现代战争信息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卫星获取、传输、分发各类战场信息已成为信息化战场的重要特征。因此,对卫星信息链路对抗的研究是获取空间信息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卫星信号的分选与识别这一卫星信息链路对抗中的关键基础技术展开研究。按照功能的不同,将卫星链路分为测控、通信、数传三类,这三种链路的信号各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典型卫星系统的分析发现,测控信号常采用复合调制方式;通信信号可采用模拟或数字调制方式;数传信号一般采用多相调制方式,带宽最宽。在对典型卫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本课题需要研究识别的卫星常用的信号形式应该包括:PCM-BPSK-PM、PCM-2FSK-PM、AM、PM、CW、ASK、DSB、FSK、MSK、BPSK、QPSK、π/4QPSK、8PSK、DSSS等;对以上卫星信号形式进行了数学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对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的仿真。在卫星信号的分类和识别方法中,所采用的调制识别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最大似然假设检验方法和基于特征提取的模式识别方法。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基于谱分析的特征、基于高阶累积量的特征、基于谱相关理论的特征进行仿真,确定了基于谱分析的调制识别方法。根据谱特征和对信噪比及调制参数顽健性较好的分类特征进行识别。特别针对二次调制信号的识别问题进行讨论,对二次调制信号的内调制识别采用先解调再识别的方案。介绍了频率估计的常用方法,针对频谱峰值位置法、多次相关法、CZT算法进行对比,并讨论了二次调制信号频率估计问题,确定CZT算法作为频率估计算法。针对低信噪比直扩信号的PN码检测,本文提出了基于信号功率谱二次处理的方法。按照任务需求,设计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卫星信号分选与识别的中频处理样机,采用1GHz的高速A/D采样,可满足300M带宽的处理要求。信号处理板采用DSP+FPGA的通用硬件平台理念设计,使样机具备易升级、易扩展、模块化的特点。采用专业界面软件BCGControlBar二次开发,实现软件界面的框架结构,使软件界面与windows xp操作系统界面相融洽。采用矢量信号发生器和自制设备产生了需要的模拟卫星信号形式,同时,利用白噪声发生器调整模拟卫星信号的信噪比,在3dB的信噪比条件下实现了对非扩频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和对载波的精测频,在-10dB的信噪比条件下实现了对扩频信号的参数提取。识别正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测频精度可以达到500Hz以内。
许献岐[4](2012)在《船舶主机遥控系统半实物仿真调试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机遥控系统是指远离机旁,在驾驶室或集控室借助自动控制装置,操纵主机的一种遥控装置。其已被世界主要造船国家、船级社作为“无人机舱”规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介绍了一套以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为控制核心的主机遥控仿真测试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对以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为控制核心的主机遥控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对主机遥控系统测试平台的硬件设计。包括机旁控制台设计,集控台设计,驾驶台设计,车钟的设计以及S7-300PLC的选型工作。在硬件设计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控制盘台上元器件的组成及其作用以及所选PLC模块的特性。2.对仿真平台的通信网络进行设计。在整个仿真测试平台中,主要采用了两种通信形式。一是PROFIBUS-DP现场总线形式,该通信方式主要用于分布式PLC模块之间的通信;二是以太网通信形式,该通信方式主要用于PLC和上位机之间进行通信。深入叙述了利用PLC实现这两种通信方式的方法。3.在没有实际推进装置的情况下,根据实际的控制对象分别建立四冲程柴油机的数学模型,齿轮箱数学模型,调距桨数学模型。以数学模型为控制对象,实现遥控系统的仿真与测试功能。4.以Visual Studio.NET为开发平台,开发上位机仿真测试软件,包括主显示界面、主机控制界面、报警显示界面等。主机遥控仿真测试平台的开发对于今后组织船舶主机遥控装置产品化具有很高的实用意义。利用该仿真测试平台就可以很容易的在生产现场完成遥控装置的前期调试和检验工作,缩短装船调试的时间和费用。
叶竟成[5](2012)在《飞行器远程遥控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设计了小型无人直升机遥控与分析监测系统,完成了直升机自动驾驶仪指标评测方法研究及监测软件的程序编写。本文在论述了无人直升机姿态控制的力学结构基础上,采用多刚体理论建立了主旋翼倾转盘和尾翼系统变矩控制的数学模型。从直升机飞行模式及飞行姿态的测控需求分析出发,研究并设计了遥控器硬软件平台。针对地面设备和机载设备之间数据收发量巨大的特点,制订了机载多信道无线电台通信编码协议,解决了机上传感器模拟信号和地面控制信号分类实时传送的关键问题。为实时监视机载设备动态过程数据变化情况,在Delphi7.0环境下开发了飞行数据的监测软件。理论分析了基于最小二乘的四参数正弦波拟合收敛算法,讨论了频率参量在一维空间上的收敛特性与规律,给出了该算法明确的收敛区间、收敛判据及软件实现过程。为进一步评估机载自动驾驶仪PID算法的控制运行效果,开发了Delphi+MatLab专用评测软件工具,可以方便地分析机载系统在时域、频域上的频率特性、阶跃响应和冲击响应特性。
刘磊[6](2011)在《跳频通信技术在网络鱼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鱼雷是适用于未来网络中心战作战模式的信息化、网络化新型鱼雷,是未来鱼雷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声通信技术作为网络鱼雷关键技术之一,它的研究为网络鱼雷与信息节点之间的水下信息可靠传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本论文结合在研项目“网络鱼雷远程水声通信技术研究”而开展。针对网络鱼雷的特性,对FH/MFSK技术、纠错编码技术、跳频同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计算机仿真和外场试验,为跳频通信系统在网络鱼雷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完成了网络鱼雷水声通信信道特性的理论分析,针对其复杂多变和强多途特点,建立了包括时变衰落、多途干扰和加性高斯白噪声干扰的水声信道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2)根据网络鱼雷水声通信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比较分析选择了跳频技术作为本论文的主要通信方式,并对其系统原理、参数选择、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采用非相干FSK调制的适用于网络鱼雷的水声跳频系统方案(FH/MFSK技术),并在已建信道模型下进行了系统仿真分析。(3)研究了纠错编码技术。针对RS码、卷积码和串行级联码三种不同编码以及串行级联码中交织技术的特点,在已建立的跳频水声通信系统模型下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对比分析。(4)研究比较几种同步方法。对比不同同步捕获方式,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采用相关检测方法的同步头方案实现跳频水声通信中的同步捕获。(5)针对设计的跳频水声通信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水池测试以及外场试验,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跳频水声通信系统在远距离通信时,具有抗多途,抗码间干扰等优点,比较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在远程浅水复杂信道情况下的误码率性能具有一定优势,是适用于网络鱼雷的通信特点通信系统。对网络鱼雷水声通信工程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庄立斌[7](2011)在《机器人云台随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清华大学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的临场感遥控系统中,移动指挥站(MCS)使用定向天线接收移动机器人站(MRS)双面摄像机得到的图像信息。但是移动机器人站和指挥站可能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两者的位置和角度随时可能发生变动,如果移动指挥站上的图像定向天线不能对准移动机器人站,就会造成移动指挥站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模糊失真或图像丢失,影响临场感遥控系统的可操作性。本文以清华大学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的临场感遥控系统为应用背景,研究开发了一套响应快、精度高、成本低、功耗小的基于嵌入式的天线云台随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抵消移动机器人站和指挥站的运动带来的干扰,使得移动指挥站的定向天线能够自动对准移动机器人站,有效的提高了图像无线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本文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对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中的天线云台随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总体方案,设计开发完成了测量控制模板。测量控制模板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微处理器系统、电源系统、参考电压系统、上电复位系统、8位数字量输入系统、D/A转换系统、A/D转换系统、串口扩展与通信系统、CAN总线通信系统。完成了对各个传感器如GPS、电子罗盘、绝对光码盘的数据采集,以及对电机驱动器控制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控制。通过模板D/A转换功能外接功率放大器,驱动天线云台的电机,并以光码盘测得的图像天线的位置作为反馈量,实现了一个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本文研究开发的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天线云台随动控制系统基本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并成功应用于清华大学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的临场感遥控系统中,为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的临场感遥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王柏森[8](2010)在《电力自动化系统在埕岛油田海上采油平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采油厂管辖的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的浅海、极浅海海域,海域水深10米左右,已经发展成为年产200万吨级油田。由于海上环境十分恶劣,采油平台均为无人值守设计,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油田成功实施了工艺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平台无人值守,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无法对平台配电系统情况进行监控,海上配电系统逐渐暴露出不足,尤其大风天出现停电事故时无法及时恢复供电,给海上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损失。为了安全生产,提高采油时率,必须在海上平台实施电力自动化技术,实现海上配电系统的自动化管理。通过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研究,对比各类系统,优选适合于海上平台的系统,尤其对设备选型进行优选,确保满足海上要求,系统设置在在中心二号平台,包括中心二号35KV变电所、6KV高压开关柜及四座井组平台高压设施,系统采用工业控制网络,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实时监测电网参数,实现了电力设备的遥控、遥测、遥信、遥调等功能。通过调研自动化系统,结合现场实际,对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尤其对系统的结构、主站系统、子站系统、继电保护、通讯系统、电气设备、软硬件、系统测试验收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优化系统各项功能设计,实现了系统的安全高效投入运行。通过研究,实现了系统多个方面的创新:多种技术融为一体,运用了电力SCADA、继电保护、无线通讯、网络通讯、光电通讯等技术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采用了多个厂家的RTU、继电器、智能仪表、数传电台、光电转换器、卫星时钟等产品,采集数据量大,功能强大,兼容性强;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遥测、遥信、遥控、遥调、数据报表等功能;运行环境恶劣,但可靠性强;该系统在常年在海上运行,温差较大、湿度大,环境恶劣,因此采用双机备份、操作记录、故障录波、实时报警等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该研究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提高了海上变电站的安全、可靠,实现了海上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刘洪亮[9](2010)在《应用于船舶轮机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船舶轮机模拟器应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模拟实船机舱设备及其操作控制功能,并对操作者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和熟练程度评估,可以实现对于船舶机舱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全任务仿真,在训练的经济性、反复训练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员分析故障的能力、大大缩短机损的变化过程及进行某些在实船上难以实现的特殊训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本文所设计的应用于船舶轮机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32路数字量采集卡、32路模拟量采集卡和上位机数据监控与管理软件。上位机通过RS-485总线接口与下位机采集卡的串口模块连接。上位机负责管理所有数据采集卡,实现包括系统组态、数据采集卡模式查询、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硬件的设计:包括32路数字量输入输出采集卡原理图的设计和32路模拟量输出卡原理图的设计。(2)系统软件的设计:在WINDOWS环境下编程实现与下位机采集卡的串行通信和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并且通过以太网实现数据管理软件与柴油机模型仿真主机的网络通信;开发数字量采集卡和模拟量采集卡的底层驱动程序。(3)以MAN B&W大型低速柴油机为母型,建立了柴油主机的数学模型。以其为被控对象,研究了常规PID和基于BP神经网络整定的PID控制算法,在VC仿真环境中进行了仿真,并对两种控制方式仿真结果进行比较;(4)进行系统软件、硬件的联合调试,实现驾驶台车钟对柴油机三维运动模型的远程控制以及验证数据采集系统在轮机模拟器中的可靠性、实时性。
段新[10](2010)在《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提高船舶信息化程度,全球定位系统、ARPA雷达、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集成机舱等信息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工业。这些相对独立的产品缺乏统一集成,影响了航行安全和管理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船舶综合数字信息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用来显示船舶主机、电站等的工况信息,温度、压力等模拟量信号以及主机超速、应急停车等开关量信号,对于提高船舶综合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创新点:针对传统船舶数据传输网络效率低的问题,首次运用EPA控制网络取代原有船舶数据传输网络的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用直观简便的EPA模块组态软件取代传统的VC和VB编程软件。EPA技术具有统一的物理层、确定性通信、高可靠性等优点,实现控制网络从上到下“E”网到底,能够提高船舶网络的运行效率,并稳定的工作。2、本文将EPA-100控制系统应用在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中。系统设计包括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和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软件与人机界面设计。硬件设计方面包括需要监测的报警监测点,选用EPA-100系列模块完成本系统的硬件构架的原因,并依照EPA通讯原理设计了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硬件总体架构、CON212控制器和I/O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各个I/O模块分别采集哪些现场信号。本文还对EPA-100系列设备进行了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设计。软件设计方面阐述了自动化监控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EPA-100控制系统所遵循的软件协议、通信组态和软件流程与结构,并能够通过设计的报警监控界面显示船舶主机、船舶电站、罗经航向、风向、风速等航海信息,从而可以在此人机界面中直观观测船舶各个部分的运行情况。3、为了检验本文设计的EPA-100自动化监控系统能否适应船舶特殊环境,需要按照船级社的规定,做了EPA-100系列设备的型式认可试验。本文阐述了中国船级社对船舶电子设备的相关要求,完成了EPA-100系列设备的测试大纲和系统平台的搭建,并完成了船舶型式认可试验。试验结果证明:EPA-100系统能够在船舶强电磁干扰和恶劣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二、999路数显遥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99路数显遥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潦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1.2.1 大型灌区信息化应用系统简述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1.2.3 江西省大型灌区信息化改造背景 |
1.2.4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区概况 |
2.1 潦河灌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灌区工程概况 |
2.1.4 基础设施状况 |
2.1.5 灌区水土资源概况 |
2.1.6 灌区经济与运行管理状况 |
2.1.7 灌区行政管理体系 |
2.2 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及已建信息化情况 |
2.2.1 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情况 |
2.2.2 已建信息化情况 |
第三章 需求分析及主要硬件系统建设内容 |
3.1 办公设备及灌区信息管理档案室建设 |
3.1.1 办公设备 |
3.1.2 灌区信息管理档案室建设 |
3.2 灌区通讯网络 |
3.2.1 需求分析 |
3.2.2 建设内容 |
3.3 水情信息采集建设 |
3.3.1 需求分析 |
3.3.2 建设内容 |
3.4 闸门远程控制及闸位监测 |
3.4.1 需求分析 |
3.4.2 建设内容 |
3.4.3 闸门远程控制及闸位监测系统建设 |
3.5 灌区雨情监测 |
3.5.1 需求分析 |
3.5.2 建设内容 |
3.6 灌区视频监视系统 |
3.6.1 需求分析 |
3.6.2 建设内容 |
3.7 灌区水质检测实验室 |
3.7.1 需求分析 |
3.7.2 建设内容 |
第四章 软件系统建设 |
4.1 量测水信息管理系统 |
4.1.1 数据读入 |
4.1.2 流量计算 |
4.1.3 水量计算及显示 |
4.1.4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设定 |
4.1.5 数据输出 |
4.1.6 配置管理 |
4.1.7 用户管理 |
4.1.8 程序在线升级 |
4.2 配水调度管理系统 |
4.2.1 用水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
4.2.2 用水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
4.3 水费计收管理系统 |
4.3.1 系统框架图 |
4.3.2 系统功能描述 |
4.4 网络安全系统 |
第五章 技术方案 |
5.1 总体架构 |
5.2 信息中心及办公设备 |
5.2.1 建设方案 |
5.2.2 设备清单 |
5.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5.3 灌区通讯网络 |
5.3.1 建设方案 |
5.3.2 设备清单 |
5.3.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5.4 水情信息采集建设 |
5.4.1 建设方案 |
5.4.2 设备清单 |
5.5 闸门控制建设 |
5.5.1 建设方案 |
5.5.2 设备清单 |
5.5.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5.6 雨情监测站建设 |
5.6.1 建设方案 |
5.6.2 设备清单 |
5.6.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5.7 视频监视系统建设 |
5.7.1 建设方案 |
5.7.2 设备清单 |
5.7.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5.8 水质检测实验室建设 |
5.8.1 建设方案 |
5.8.2 设备清单 |
第六章 实施计划及建设管理 |
6.1 实施计划 |
6.1.1 组织与协调 |
6.1.2 设计与开发 |
6.1.3 运行与维护 |
6.2 建设管理 |
6.2.1 组织管理 |
6.2.2 技术管理 |
第七章 效益分析及展望 |
7.1 效益分析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省级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建设需求及其工程价值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建设总体需求分析 |
2.1 系统综合分析 |
2.2 设计依据 |
2.3 系统建设功能需求 |
2.3.1 系统建设需求 |
2.3.2 系统功能需求 |
2.4 系统特色 |
第三章 系统联网架构设计与系统技术要求 |
3.1 方案架构说明 |
3.1.1 监控点+县级林业部门 |
3.1.2 市级林业部门 |
3.1.3 省级信息指挥及视频监控中心 |
3.2 系统配置技术要求 |
3.2.1 防火微波监控系统 |
3.2.2 站端监控报警系统 |
3.2.3 脉冲电子围栏系统 |
3.2.4 雷电防护系统及其技术措施 |
第四章 站端监控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
4.1 概述 |
4.2 风光互补发电装置 |
4.2.1 太阳能板 |
4.2.2 风力发电机 |
4.2.3 系统控制器 |
4.2.4 电源逆变器 |
4.2.5 蓄电池 |
4.3 负载功率计算 |
第五章 系统监控管理软件及其功能应用实现 |
5.1 林火识别软件 |
5.1.1 林火识别软件总体技术要求 |
5.1.2 烟火目标实时识别应用实现要求 |
5.1.3 烟火报警信息应用实现要求 |
5.1.4 软件主要功能 |
5.2 地理信息系统 |
5.3 通信记录系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透雾摄像机 |
2、专用变焦镜头 |
3、变速高精度云台 |
4、一体式防护罩 |
5、激光照明器 |
6、红外日夜彩色枪型摄像机 |
7、高清网络编码器 |
8、磁盘阵列RK-IPS系列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3)卫星信息链路信号调制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卫星信息链路信号概述 |
2.1 卫星测控链路 |
2.1.1 卫星测控链路信号调制方式 |
2.1.2 典型卫星测控链路信号 |
2.2 卫星通信数传链路 |
第三章 卫星信号的数学模型 |
3.1 模拟调制信号模型 |
3.1.1 未调载波信号 |
3.1.2 调幅信号 |
3.1.3 双边带平衡调幅信号 |
3.1.4 单边带调制信号 |
3.1.5 非线性模拟调制信号 |
3.2 数字调制信号模型 |
3.2.1 振幅键控调制 |
3.2.2 频移键控调制 |
3.2.3 最小频移键控 |
3.2.4 相移键控 |
第四章 卫星信号的分类和识别算法及仿真 |
4.1 卫星信号预处理 |
4.2 信号分路及恢复 |
4.3 调制识别 |
4.3.1 基于信号谱的分类特征 |
4.3.2 识别方法及流程 |
4.4 测频算法 |
4.4.1 频率估计算法 |
4.4.2 频率估计算法仿真 |
4.5 扩频信号识别算法 |
4.5.1 扩频信号码周期的估计 |
4.5.2 扩频信号码速率的估计 |
4.5.3 扩频信号码长的估计 |
4.5.4 扩频信号码型估计 |
4.5.5 扩频信号载波频率和调制方式识别 |
第五章 卫星信号分类和识别系统设计 |
5.1 总体设计 |
5.1.1 设计思想 |
5.1.2 设备组成 |
5.2 硬件电路设计 |
5.2.1 信号采集板 |
5.2.2 通用信号处理板 |
5.2.3 工控机 |
5.3 软件设计 |
5.3.1 任务管理软件设计 |
5.3.2 板卡嵌入式软件设计 |
5.3.3 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
5.4 系统测试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4)船舶主机遥控系统半实物仿真调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船舶主机遥控系统概述 |
1.1.1 主机遥控系统的发展动态 |
1.1.2 主机遥控系统的分类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工作 |
第2章 仿真测试平台的硬件设计 |
2.1 仿真测试台设计 |
2.1.1 机旁控制台设计 |
2.1.2 集控台设计 |
2.1.3 驾控台设计 |
2.2 车钟的设计 |
2.3 PLC选型 |
2.3.1 PLC的基本组成 |
2.3.2 PLC模块的选定 |
第3章 通信网络设计 |
3.1 PROFIBUS-DP通信网络搭建 |
3.2 PROFINET通信网络的建立 |
第4章 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 |
4.1 控制对象介绍 |
4.2 柴油机建模方法研究 |
4.3 柴油机气缸的数学模型 |
4.3.1 柴油机气缸内工质的成分 |
4.3.2 气缸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
4.3.3 燃油燃烧放热规律 |
4.3.3 气缸工作容积的计算 |
4.3.4 气缸周壁的热传导计算 |
4.3.5 进、排气阀流量计算 |
4.3.6 排气管系数参数计算 |
4.3.7 增压器的数学模型 |
4.3.8 中冷器模型 |
4.3.9 调速器模型 |
4.4 齿轮箱的数学模型 |
4.5 调距桨的数学模型 |
4.5.1 调距桨推力 |
4.5.2 调距桨负荷扭矩 |
第5章 仿真测试平台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
5.1 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的选择 |
5.2 测试软件设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飞行器远程遥控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人直升机机发展现状以及类别 |
1.2 无人直升机机发展趋势 |
1.3 无人直升机的运用前景 |
1.3.1 减害抢险中的运用 |
1.3.2 民用 |
1.3.3 军事上的应用 |
1.4 本论文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原理与数学模型 |
2.1 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原理 |
2.1.1 主旋翼操纵机构 |
2.1.2 伺服小翼操纵机构 |
2.1.3 发动机及油门结构 |
2.1.4 伺服舵机 |
2.2 小型无人直升机坐标系定义与变换 |
2.2.1 地面坐标系 |
2.2.2 机体坐标系 |
2.2.3 坐标系变换与直升机姿态角 |
2.3 小型无人直升机数学模型 |
2.3.1 小型无人直升机基本模型分析 |
2.3.2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 |
2.3.3 小型无人直升机主旋翼模型分析 |
2.3.4 小型无人直升机俯仰和侧滚力矩分析 |
2.3.5 偏航力矩分析 |
2.4 小型无人直升机机载控制系统 |
2.4.1 无人直升机控制特点 |
2.4.2 无人直升机控制任务 |
2.4.3 无人直升机控制方案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遥控器软硬件设计 |
3.1 小型无人直升机遥控器设计要求 |
3.1.1 遥控器控制特点与控制要求 |
3.1.2 遥控器开发必要性 |
3.1.3 遥控器功能设置 |
3.2 小型无人直升机遥控器硬件实现 |
3.2.1 遥控器硬件结构框架 |
3.2.2 C8051F020 单片机 |
3.2.3 电台及传输格式 |
3.2.4 LCD显示屏 |
3.2.5 电源电路 |
3.2.6 通道定义 |
3.3 小型无人直升机遥控器软件实现 |
3.3.1 开发环境简介 |
3.3.2 油门曲线拟合 |
3.3.3 控制量分析 |
3.3.4 软件功能 |
3.3.5 功能实现情况 |
3.4 遥控器实现效果简介 |
3.4.1 遥控器实物 |
3.5 小结 |
第四章 飞行数据监测及算法评测软件开发 |
4.1 开发软件Delphi 7.0 简介 |
4.1.1 Delphi简介 |
4.1.2 Delphi与Matlab的结合 |
4.2 飞行数据监测功能介绍 |
4.2.1 数据类型分析及数据格式 |
4.2.2 数据处理的软件实现 |
4.3 PID算法评测功能 |
4.3.1 频率响应分析 |
4.3.2 曲线拟合方法 |
4.3.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
4.3.4 软件接口 |
4.4 监测软件操作界面以及效果图 |
4.4.1 监测软件界面以及操作介绍 |
4.4.2 数据处理效果图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跳频通信技术在网络鱼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网络鱼雷概念及需求背景 |
1.2 水声通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 |
1.2.1 国外水声通信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2 国内水声通信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声信道特性分析及建模 |
2.1 浅水水声信道物理特性 |
2.1.1 海洋中的声速与声速结构 |
2.1.2 海洋中的传播损失与带限特性 |
2.1.3 海洋中的环境噪声 |
2.1.4 浅水声信道的时间扩展特性 |
2.1.5 浅水声信道的多普勒扩展特性 |
2.1.6 水声信道与无线通信信道比较 |
2.2 水声通信链路预算 |
2.2.1 系统带宽与频率、距离的关系 |
2.2.2 信道容量预测 |
2.3 浅水水声通信信道模型与仿真 |
2.3.1 确定性信道模型与仿真分析 |
2.3.2 线性时变信道模型与仿真分析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跳频水声通信系统原理 |
3.1 扩频通信技术 |
3.2 跳频通信系统原理 |
3.2.1 跳频系统的基本原理 |
3.2.2 跳频系统的主要参数 |
3.3 跳频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3.4 跳频水声系统设计方案及仿真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跳频水声通信编码技术 |
4.1 信道编码理论 |
4.2 几种不同的编码技术 |
4.2.1 RS 码 |
4.2.2 卷积码 |
4.2.3 串行级联码 |
4.2.4 交织技术 |
4.3 不同编码技术的仿真及分析 |
4.3.1 RS 码仿真 |
4.3.2 卷积码仿真 |
4.3.3 串行级联码仿真 |
4.3.4 交织器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跳频水声通信同步技术 |
5.1 不同同步方法的比较 |
5.1.1 外同步法 |
5.1.2 自同步法 |
5.2 系统同步设计 |
5.2.1 线性调频信号 |
5.2.2 具体同步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跳频水声通信系统实验 |
6.1 跳频水声通信实验系统 |
6.2 实验方法 |
6.3 信道特性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
6.3.1 环境噪声特性分析 |
6.3.2 水声信道多途扩展特性分析 |
6.3.3 水声信道多普勒扩展特性分析 |
6.4 跳频信号试验结果分析 |
6.4.1 测量信噪比 |
6.4.2 Com 系列误码率统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机器人云台随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移动机器人临场感遥控系统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和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的关键技术 |
2.2 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
2.3 系统的控制原理分析 |
2.4 系统的解决方案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3.2 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3.2.1 微处理器选型及其上电复位电路设计 |
3.2.2 电源系统设计 |
3.2.3 8位数字量输入模块设计 |
3.2.4 D/A转换模块设计 |
3.2.5 串口扩展模块设计 |
3.2.6 通信模块设计 |
3.3 系统硬件开发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4.2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4.3 下位机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下位机主程序及其中断 |
4.3.2 下位机传感器信号采集 |
4.3.3 系统目标航向角计算 |
4.3.4 下位机CAN总线通信程序 |
4.4 上位机系统软件设计 |
4.4.1 上位机主程序 |
4.4.2 上位机中断入口程序 |
4.4.3 上位机CAN总线通信程序 |
4.5 系统软件开发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云台控制单元测试 |
5.1.1 云台航向角测量 |
5.1.2 云台控制动态性能测试 |
5.2 CAN总线通信测试 |
5.2.1 实验室环境测试 |
5.2.2 车载环境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力自动化系统在埕岛油田海上采油平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前言 |
1.1 埕岛油田简介 |
1.2 埕岛油田海上采油平台配电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设计指导思想 |
2.2 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 |
2.3 系统适合的工作环境 |
第三章 电力自动化系统在海上采油平台的应用研究 |
3.1 系统结构研究 |
3.2 主站系统研究 |
3.3 子站系统研究 |
3.4 通讯部分研究 |
3.5 关键设备选型研究 |
3.6 设备配置 |
3.7 软件画面显示及主要功能 |
3.8 系统验收测试方案研究 |
3.9 应用情况以及达到的技术指标 |
第四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五章 本次应用研究中的改进与技术创新 |
第六章 结论及下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应用于船舶轮机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
1.3 船舶柴油主机推进动力装置概述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轮机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轮机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原理分析 |
2.2 数据采集卡微控芯片的介绍 |
2.3 32路数字量采集卡的电路设计 |
2.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
2.3.2 地址和模式选择模块的设计 |
2.3.3 ISP/DEBUGWIRE程序调试接口模块的设计 |
2.3.4 串口通信模块的设计 |
2.3.5 数字量输出缓冲模块和数字量输入锁存模块的设计 |
2.3.6 32路数字量采集卡的实物图 |
2.4 32路模拟量采集卡的电路设计 |
2.4.1 电源模块的设计 |
2.4.2 PWM输出模块和模数转换模块的设计 |
2.4.3 模拟量选择开关和输出放大电路模块 |
2.4.4 32路模拟量采集卡的实物图 |
第3章 轮机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32路数字量采集卡和模拟量采集卡的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
3.1.1 串口通信协议 |
3.1.2 32路数字量采集卡的底层驱动 |
3.1.3 32路模拟量采集卡的底层驱动 |
3.2 上位机数据监控与管理软件的设计 |
3.2.1 串口通信及硬件设备检测的程序设计 |
3.2.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3.3 实时网络通信 |
3.3.1 编程接口Winsock |
3.3.2 上位机数据监控与管理软件的实时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3.3.3 柴油机模型仿真主机的实时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第4章 船舶柴油主机控制仿真及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 |
4.1 船舶柴油主机的数学模型 |
4.1.1 调节对象数学模型 |
4.1.2 柴油机的滞后 |
4.1.3 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
4.1.4 柴油主机数学模型 |
4.2 船舶柴油主机遥控系统的数字仿真 |
4.2.1 常规增量式PID控制 |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整定的PID控制 |
4.3 数据采集系统在轮机模拟器中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 |
1.1.2 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优势分析 |
2.1 现有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问题 |
2.2 解决方案——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 |
2.2.1 EPA协议 |
2.2.2 应用EPA技术的优势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1 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1 CON212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
3.1.2 I/O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3 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整体架构设计与实现 |
3.2 船舶报警监测点的设计与实现 |
3.2.1 船舶主机的报警监测点信息 |
3.2.2 船舶电站需要监测的报警监控信息 |
3.2.3 罗经航向、风向、风速等航海信息 |
3.3 EPA-100系列设备的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
3.3.1 船舶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3.3.2 EPA-100系列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
3.3.4 EPA-100系列设备的环境适应能力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组态与人机界面设计 |
4.1 EPA通信协议标准 |
4.1.1 EPA报文优先级 |
4.1.2 EPA通信调度管理实体 |
4.1.3 EPA通信协议的特点 |
4.2 EPA系统通信组态 |
4.2.1 EPA通信组态内容 |
4.2.2 EPA功能块 |
4.2.3 EPA系统组态 |
4.2.4 监控系统组态 |
4.3 EPA-100控制系统软件流程与结构 |
4.3.1 EPA控制系统软件整体结构 |
4.3.2 数据交互的方式 |
4.3.3 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整体结构图 |
4.4 基于ADVANTROL-PRO软件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4.1 船舶参数设置 |
4.4.2 船舶主机监控的人机界面设计 |
4.4.3 船舶电站监控的人机界面设计 |
4.4.4 罗经航向、风向、风速等航海信息的人机界面设计 |
4.5 测试验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PA-100系列设备船级社型式认证试验 |
5.1 EPA-100系统船级社认证测试大纲 |
5.1.1 测试对象说明 |
5.1.2 各类模块信号连接和基本测试方法 |
5.2 能源波动试验 |
5.3 温湿度试验 |
5.3.1 温湿度变化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
5.3.2 EPA-100设备抗温度变化扰动的设计 |
5.3.3 温湿度试验测试 |
5.4 电磁兼容性试验(EMC) |
5.4.1 船舶电磁干扰机理 |
5.4.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5.4.4 浪涌电压抗扰度试验 |
5.4.5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5.4.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5.4.7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5.5 发射测量试验(EMI) |
5.5.1 传导发射测量 |
5.5.2 外壳端口辐射发射测量 |
5.6 其他硬件试验 |
5.6.1 振动试验 |
5.6.2 盐雾试验 |
5.7 试验结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999路数显遥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潦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建设[D]. 张思金. 南昌大学, 2016(06)
- [2]省级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设[D]. 陈燕华. 福州大学, 2014(09)
- [3]卫星信息链路信号调制识别技术研究[D]. 邢建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4]船舶主机遥控系统半实物仿真调试平台研究[D]. 许献岐.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
- [5]飞行器远程遥控监测系统设计[D]. 叶竟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6]跳频通信技术在网络鱼雷中的应用研究[D]. 刘磊.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1(01)
- [7]机器人云台随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庄立斌. 复旦大学, 2011(04)
- [8]电力自动化系统在埕岛油田海上采油平台的应用研究[D]. 王柏森. 山东大学, 2010(03)
- [9]应用于船舶轮机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洪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8)
- [10]基于EPA的船舶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D]. 段新. 浙江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