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H型热风循环烘箱改进探讨

RXH型热风循环烘箱改进探讨

一、RXH型热风循环烘箱的改进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琴,张勇,计雅婷,范志颖,杜培波,蔡再生[1](2021)在《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印染后整理机械述评》文中认为文中主要评述了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印染后整理机械设备情况,着重介绍了织物的起毛、磨毛、刷毛、剪毛、预缩、柔软整理等通用设备。指出了与往届展出的产品相比,起毛机、磨毛机、刷毛机、剪毛机等单机更多实现数控集成和同步联动控制,并具有降低能耗方面的进步;拉幅定形设备采用双层节能余热回收系统显着提高了生产效率;柔软机也多数采用气流拍打使织物手感更加柔软蓬松,部分设备采用3层过滤系统使得空气再循环利用且热效率更高,有利于烘干;本届展会展出的智能管理系统,预示着纺织装备进一步向智能化和高端化发展。

刘瑞[2](2021)在《基于热流场分析的新型烘房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热风烘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房型干燥设备,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热风烘房可以调节供求、去除季节性剩余、降低采摘收获后的腐败损失。然而大部分现有烘房还存在以下问题:烘干室空间大,导致干燥时流场不均匀,干燥出现不彻底或焦糊现象;部分烘房虽具有一定自均匀性,但达到设定均匀状态的时间较长,温度场均匀性较差;由于未经过热流场的模拟或实验研究,使整体结构与引风、扰流、通风、排湿结构设计不合理,甚至没有此类结构,烘干能耗高、效率低。因此烘房热流场的研究与新型烘房的设计,对推动热风烘房的技术进步,干燥设备制造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对象为陕西某干燥企业的0.5吨/批热风烘房。以ANSYS平台的Fluent软件对原始热风烘房烘干室的速度场进行稳态数值模拟,温度场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分析热流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继续以数值模拟研究烘房进风口结构、风机等重要因素对热流场均匀性的影响。最终依据数值模拟结果设计一种热流场均匀性好且具备智能控制系统的热风烘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原始烘房的三维模型简化并构建流体计算域,导入ICEM进行网格划分,建立烘干室热流场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选择RNG k-ε湍流模型,以菊花为烘干物料并将其视为多孔介质模型,求解稳态速度场和瞬态温度场,分析烘干室热流场特点。(2)针对原始烘房热流场不均匀性问题,设计了 9种方案并优选了轴线与母线夹角0=25°,长度L=200mm的进风口引风罩。在烘干室后壁面高度Y=1415mm位置增设了风压P=100Pa的扰流风机。通过对新型烘干室结构的热流场模拟实验,新型烘房烘干室进风口区域风速波动减小,多个截面速度不均匀系数M值降幅明显,改进效果显着;上部和后部空间速度均值v提升明显,气流滞留问题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同时,温度场均匀性也得到一定程度优化。(3)根据热流场模拟研究的结果,设计了一种新型热风烘房。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元件选型。热源部分选择了经济环保的生物质热风炉。建立了烘房从房体到供热室、烘干室、热风循环系统、通风排湿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五部分各零件的三维模型与整体装配模型。设计了新型烘房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与连接,软件系统的搭建与设计,以达到对新型烘房的热风循环、烘干室升温降温、通风排湿等关键工艺流程的控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某型烘房烘干室的热流场分布特点和规律;研究了进风口结构和风机等热流场均匀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效改善了烘干室速度场均匀性的同时一定程度地优化了温度场均匀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设计了一种新型热风烘房及其控制系统。对今后干燥设备的热流场模拟研究与均匀性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为箱式干燥设备特别是烘房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吴军军,黄玉琴,刘知远,叶树兰,潘丕阑[3](2021)在《比较真空微波干燥法和热风循环干燥法对脉康宁胶囊流浸膏干燥后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真空微波干燥法和热风循环干燥法对脉康宁胶囊流浸膏干燥后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法和热风循环干燥法对脉康宁胶囊流浸膏进行干燥,以性状、水分、浸膏得率、指标成分鉴别、含量测定和干燥效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以上两种干燥工艺制得的干浸膏,比较不同干燥工艺的干燥效率和干燥后浸膏质量。结果每干燥16 kg流浸膏,真空微波干燥工艺干燥时间30 min,而热风循环干燥时间5~6 h。两种干燥工艺制得的干浸膏性状、指标成分鉴别结果基本一致,但真空微波干燥工艺制得的干浸膏质地疏松多孔,易粉碎。热风循环干燥工艺的平均浸膏得率23.41%,平均水分5.58%,丹参酮ⅡA等成分平均总含量1.23 mg·g-1;真空微波干燥工艺的平均浸膏得率23.47%,平均水分4.25%,丹参酮ⅡA等成分平均总含量1.67 mg·g-1。结论真空微波干燥工艺与热风循环干燥工艺相比,干燥时间短,干燥效率高,干浸膏水分低,丹参酮ⅡA等成分总含量高,干浸膏质地疏松多孔,易粉碎。真空微波干燥工艺更适合作为脉康宁胶囊流浸膏的干燥工艺。

李婷婷[4](2020)在《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文中指出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受传统饲养观念的制约,以低质粗饲料为主,不补饲或者补饲不够。舔砖作为畜禽补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为畜禽补饲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本文在对比国内外牛羊饲养标准(美国NRC、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以腐植酸钠、生物质(废弃物)和食盐等为原料,添加凹凸棒石黏土和微量元素,采用压制成型法制得了功能化营养舔砖,测定了功能化营养舔砖的理化性质,并进行了中试和生产工艺初步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配方设计。在综述国内外牛羊舔砖生产和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参阅国内外牛羊饲养标准制定了牛羊舔砖矿物质添加指标,设计了两种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配方I:玉米粉22.0-32.0%,麦麸9.0-13.0%,菜籽粕8.0-12.0%,尿素8.0-12.0%,凹凸棒石黏土9.5-24.0%,食盐8.0-14.0%,水泥8.0-12.0%,氧化钙3.0-4.0%,磷酸钙2.0-5.0%,味觉改进剂0.05-0.1%,矿物元素补充剂6.5-12.0%(均为质量百分数,下同);配方Ⅱ:食用菌菌渣20.0-25.0%,花椒籽渣10.0-15.0%,玉米粉10.0-15.0%,菜籽粕10-15.0%,麦麸20.0-25.0%,凹凸棒石黏土2.0-5.0%,腐植酸钠3.0-5.0%,食盐5.5-10.0%。2.制备及性能测试。对舔砖原料进行粉碎和筛分,按照制定的舔砖配方进行物料混合,采用压制成型法,利用自制模具制备舔砖,最后对舔砖进行烘干。对舔砖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讨,配方Ⅰ:水分添加量为0.3 L/kg,干燥温度为80℃,干燥时间为84 h。配方Ⅱ:水分添加量为0.1 L/kg,干燥温度为140℃,干燥时间为6 h。对制得舔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配方Ⅰ:含水率9.86%,密度1.178g/cm3,抗破碎强度4.06 MPa。配方Ⅱ:含水率1.23%,密度1.166 g/cm3,抗破碎强度4.25 MPa。3.中试生产及工艺设计。在实验室舔砖配方基础上,在液压机上按单块重量放大10倍进行了连续化中试生产,考察了液压压强、熟化时间和配料比等因素对舔砖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液压压强为8.0-9.0 MPa,物料熟化时间为90min,糖蜜添加量为2.0%,凹凸棒石黏土添加量为10.0%,食盐添加量为65.0%(根据企业实际要求调整)。在上述制备条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功能化营养舔砖生产工艺,进行了物料衡算、设备选型并制定了企业生产标准。

那骥宇,李爱贵,毛天宇,刘金霞,赫连建峰,韩冰[5](2019)在《管道热收缩带热熔胶熔融情况对黏结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胶黏剂充分润湿被黏结基体表面是实现良好黏结的关键,对于热熔胶体系,热熔胶的温度与熔体流动性及表面张力密切相关,从而对其润湿性具有决定作用。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环球软化点法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国内外热收缩带热熔胶的熔融性能进行试验,根据热熔胶熔融软化情况设计不同条件制备剥离试件并考察其黏结性能。结果表明:大部分热熔胶熔融黏结时温度应达到160℃以上,且与被黏结表面接触至少20 min,才能实现内聚破坏并取得良好黏结效果;不同加热方式剥离试件和安装系统的制备安装及剥离强度试验,验证了热熔胶在160℃以上能实现良好的熔融黏结。

吕振飞[6](2018)在《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蚕茧收烘普遍采用自动化的大型烘茧机,烘力大,干燥效率高、质量好,是一种适合蚕茧投售数量大、批次少的理想机型。但这种大型烘茧装备,难于适应养蚕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的自行烘茧加工。因此,根据鲜茧交易改为干茧买卖的趋势,与之相适应的烘茧加工技术装备的研制生产,小型化烘茧机的研发已成为业内共识和发展的趋势。基于这一需求,研制了适用于蚕农自行烘茧加工、移动方便的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利用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研究了不同头冲温度对茧丝质量的影响,并与传统热风烘茧机干燥后缫制的生丝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干燥蚕茧的可行性。首先根据蚕茧干燥原理,设计了一种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该机具有体积小、移动方便、便于安置的特点。采用四层八段式的连续交替传送方式,蚕茧通过不锈钢丝网传送带平行移动,在传送带一端通过自由落体的形式进行换层传送和翻动,使其干燥均匀;烘茧机中的空气如“S”型流动,与蚕茧运行方向相反,低温空气通过递增式循环加热可以实现快速升温的效果。其次,利用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研究不同头冲温度对蚕茧茧质的影响,随着头冲温度的增加,鲜茧经过干燥后内层落绪次数明显减少。随着头冲温度的升高,蚕茧解舒有下降的趋势。再是通过对比不同头冲温度干燥后缫制的生丝性能,发现头冲温度为105℃时,缫制的生丝力学性能最好,断裂强度为4.22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0.71%,且性能更稳定;与此同时,头冲温度105℃缫制的生丝清洁、洁净与抱合也优于其他头冲温度缫制的生丝。为了验证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干燥蚕茧的可行性,与常规热风烘茧机干燥后缫制的生丝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干燥后缫制的生丝在结构上没有发生变化,两种生丝的纤维聚集态均以SilkⅡ的β-折叠结构为主。通过对两种生丝进行清洁、洁净、抱合、力学性能等性能指标检验,发现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干燥后缫制的生丝也不会影响生丝的品质与性能。所以,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干燥蚕茧是可行的。

邹干朋[7](2017)在《疏肝和胃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疏肝和胃处方是临床应用多年之验方,具有疏肝理气,温中和胃,制酸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胃失和所致的胃脘痛。本方主要由香附、延胡索、高良姜、海螵蛸、大黄等组成。该方一直以散剂给药,疗效显着,但由于原剂型口感较差,严重影响本处方的临床使用。颗粒剂具有口感较好,稳定性好,载药量较大,服用方便,起效快等特点,遂通过制药工艺研究,更改剂型为颗粒剂。本论文通过系统性研究,建立适合医院制剂生产规模的全套工艺流程和中药现代化质量控制体系,生产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一般医疗机构制剂设备完全能够满足生产,通过大规模生产,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确定疏肝和胃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按处方量,取40%海螵蛸、50%高良姜、50%香附直接粉碎为最细粉与60%海螵蛸,50%高良姜、50%香附、100%大黄饮片以及100%延胡索粗粉提取出的流浸膏混合制成软材。采用L9(34)正交试验表进行试验,以乙醇浸出物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水提取工艺为总提取时间120min、加水14倍、提取2次;采取减压浓缩(0.08MPa);选择黄原胶为助悬剂,最佳用量为1.8%;确定95%乙醇为制粒最优润湿剂;干燥工艺确定为60℃热风循环;贮藏相对湿度应该低于72%;通过中等放大试验,确定最终工业化生产制剂工艺,结果表明该工艺成熟、稳定、可靠。2.确定疏肝和胃颗粒组方中香附、延胡索和大黄等三味中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TLC),证实样品中含有α-香附酮、延胡索乙素和大黄酸成分,实验结果表明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可作为香附、延胡索和大黄三味中药的鉴别方法。3.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组方中主药高良姜所含药理活性成分高良姜素含量,该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重现性好,能较全面反映该制剂内在质量,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高良姜素在进样浓度4.05μg/mL81.00μg/mL区间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8.53104 X–1.03104,r=0.9999(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满足要求;最低检测限为0.23μg/mL;最低含量定为0.17mg/g。4.进行为期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试验和2年的长期稳定性试验,确证与其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相容性良好,初步确定其有效期为18个月;选择多层复合膜作为内包装材料(国家标准编号YBB20162012)。5.制定疏肝和胃颗粒质量标准(草案),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局令第20号)相关要求,成功申请为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甘药制字Z20140067。

陶军宝[8](2016)在《厢式热风循环干燥烘箱温度性能的改善》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生产提高了热风循环烘箱性能的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烘箱的不足,解析改善烘箱温度性能的措施。

赵永锋,杜娟[9](2015)在《火箭发动机壳体衬层固化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衬层介于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与壳体之间,是由一层黏弹性物质经固化后形成的,起界面粘接作用。在固化的过程中温度对衬层性能的影响较为关键。针对加热时温度的均匀性、加热速率控制的准确性以及固化设备结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了旋转固化热风循环的加热方式,设计了以PLC为基础的火箭发动机壳体衬层固化温度控制系统,并编制了控制流程与程序。

盛冉冉[10](2014)在《《GMS-B型隧道烘箱验证方案》翻译任务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密切地交流往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来”的国家战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不断地研发自主产品。新产品的推出,需经过严格的测试、检验,达到国家以及国际标准方可上市。而在检验过程中需有详细、规范的“验证方案”。原文是针对GMS-B型隧道烘箱的验证方案,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此类文本的译文呈现用词严谨,格式规范的特点。翻译实践报告,从翻译任务描述,到包括译前准备、进行翻译和译后事项的翻译过程,记叙了此类文本项目的翻译流程和细节安排。其后的翻译案例分析,则从中英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验证方案类文本词汇、句法的语言特点,以及相应的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报告最后总结出对本次翻译任务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改进之处,以期对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经验与参考。

二、RXH型热风循环烘箱的改进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XH型热风循环烘箱的改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印染后整理机械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起毛、磨毛、刷毛、剪毛设备
2 织物预缩设备
3 定形设备
    3.1 MONFONGS高效节能定形机
    3.2 XY-D-2600双层节能高效拉幅定形机
    3.3 ZCMD768型热风拉幅定形机
    3.4 M5469拉幅定形机
    3.5 STD803/STD828树脂定形机
    3.6 K-30单层拉幅定形机
    3.7 DHRX-N828新型节能环保拉幅定形机
    3.8 Y9000型双层拉幅定形机
4 柔软机
    4.1 高效节能平幅气流柔软机
    4.2 平幅连续式气流柔软机
    4.3 环保开幅剖布洗毛柔软机
    4.4 平幅空气拍洗柔软机
    4.5 机械柔软摇粒机
        4.5.1 QY10000-4DRY气流式柔软机(织物摇粒机)
        4.5.2 QY-9000循环摇粒机
        4.5.3 QY-8000连续柔软软抛烘摇粒机
5 涂层机
    5.1 热熔涂层复合机
    5.2 复合涂层机
6 智能管理系统
    6.1 表面清洁系统
    6.2 INSHKR定形机智慧系统
    6.3 云端智能系统
7 评述

(2)基于热流场分析的新型烘房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热风干燥设备与热风烘房的研究现状
        1.2.1 热风干燥技术与设备简介
        1.2.2 热风烘房简介
        1.2.3 热风烘干设备与热风烘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热风烘房热流场模拟研究
    2.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2.2 烘干室流体计算域构建
        2.2.1 热风烘房干燥过程与物理模型
        2.2.2 物理模型简化与烘干室内流域构建
    2.3 计算域网格划分
        2.3.1 网格划分
        2.3.2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3 网格质量
    2.4 数学模型建立
    2.5 湍流模型选择
    2.6 多孔介质模型
    2.7 边界条件与模拟参数设置
        2.7.1 基本假设
        2.7.2 求解器设定
        2.7.3 边界条件确定
        2.7.4 具体边界参数设置
    2.8 模型可靠性验证
    2.9 烘干室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2.9.1 整体速度场分析
        2.9.2 ZX截面速度场分析
        2.9.3 XY截面速度场分析
    2.10 烘干室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2.11 本章小结
3 进风口结构对烘干室流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3.1 流场均匀性评价指标
    3.2 进风口引风罩设计
    3.3 增设引风罩后的流场模拟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扰流风机对烘干室热流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4.1 扰流风机高度对流场的影响
        4.1.1 新型烘房烘干室流体域模型
        4.1.2 扰流风机不同高度下的流场模拟及结果对比分析
    4.2 扰流风机压力对流场的影响
    4.3 温度场均匀性评价指标
    4.4 新型结构对烘干室温度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新型烘房设计
    5.1 新型烘房整体结构组成
    5.2 房体结构
    5.3 供热室
    5.4 生物质热风炉
        5.4.1 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热风炉特点
        5.4.2 生物质热风炉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5.4.3 生物质热风炉结构参数设计和计算
    5.5 烘干室
        5.5.1 烘车
        5.5.2 烘盘
        5.5.3 烘干室保温门
        5.5.4 烘干室导轨
    5.6 热风循环系统
        5.6.1 进风口与回风口
        5.6.2 引风罩
    5.7 风机
        5.7.1 进风口风机
        5.7.2 扰流风机
        5.7.3 排湿风机
    5.8 新型烘房三维效果
    5.9 烘房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5.9.1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5.9.2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5.9.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9.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比较真空微波干燥法和热风循环干燥法对脉康宁胶囊流浸膏干燥后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设备、仪器、试剂与材料
    1.1 设备
    1.2 仪器
    1.3 试剂
    1.4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脉康宁胶囊流浸膏的制备
    2.2 干浸膏的制备
        2.2.1 热风循环干燥法制备脉康宁胶囊干浸膏:
        2.2.2 真空微波干燥法制备脉康宁胶囊干浸膏:
3 样品测定
    3.1 干浸膏性状
    3.2 干浸膏得率与水分
    3.3 指标成分鉴别
        3.3.1 丹参酮ⅡA的薄层色谱鉴别:
        3.3.2 黄芪甲苷的薄层色谱鉴别:
    3.4 指标成分(丹参酮类)含量测定
        3.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3 色谱条件:
        3.4.4 测定方法:
4 讨论

(4)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舔砖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凹凸棒石黏土
    1.4 生物质
        1.4.1 腐植酸钠
        1.4.2 食用菌菌渣
        1.4.3 花椒籽
    1.5 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的设计依据
        2.2.3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2.2.4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凹凸棒石粘土成分分析
        2.3.2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
        2.3.3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2.3.4 凹凸棒石-小麦麸-菜籽粕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食用菌菌渣营养成分分析方法
        3.2.3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的设计依据
        3.2.4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3.2.5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用菌菌渣营养成分分析
        3.3.2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配方
        3.3.3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制备
        3.3.4 凹凸棒石-菌渣-花椒籽功能化营养舔砖的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化营养舔砖的中试放大及工艺设计
    4.1 前言
    4.2 中试
        4.2.1 中试实验
        4.2.2 舔砖配方调整
        4.2.3 影响功能化营养舔砖成型的因素
    4.3 工艺设计
        4.3.1 工艺流程
        4.3.2 物料平衡计算
        4.3.3 主要设备选型
        4.3.4 车间设计
        4.3.5 企业生产标准制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管道热收缩带热熔胶熔融情况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验对象及思路
    1.2 试验方法及设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熔胶熔融性能试验
    2.2 热熔胶黏结性能试验
    2.3 不同加热方式验证试验
    2.4 基材耐热冲击试验
3 结论及建议

(6)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烘茧概述
        1.2.1 蚕茧干燥的目的和要求
        1.2.2 茧的处理
    1.3 影响蚕茧干燥的主要工艺因素
        1.3.1 温度
        1.3.2 湿度
        1.3.3 时间
        1.3.4 铺茧量
    1.4 蚕茧干燥的发展与现状
        1.4.1 蚕茧干燥原理
        1.4.2 烘茧技术的研究现状
        1.4.3 烘茧设备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热风循环烘茧机的研制
    2.1 引言
    2.2 热风循环烘茧机的设计
        2.2.1 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的结构设计
        2.2.2 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的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2.3 热风循环烘茧机烘茧试验
    2.4 热风循环烘茧机的干燥参数
        2.4.1 干燥温度的选择
        2.4.2 干燥时间的选择
        2.4.3 铺茧量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烘茧温度对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样茧的制备
    3.3 蚕茧性能测试
        3.3.1 茧层含水率的测试
        3.3.2 茧层丝胶初期溶失率的测试
        3.3.3 茧层接触角的测试
        3.3.4 茧层落绪分布的测试
        3.3.5 蚕茧400粒解舒调查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头冲温度对茧层含水率的影响
        3.4.2 头冲温度对茧层丝胶初期溶失率的影响
        3.4.3 头冲温度对茧层接触角的影响
        3.4.4 头冲温度对蚕茧落绪分布的影响
        3.4.5 头冲温度对蚕茧解舒等指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烘茧温度对生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样丝的制备
    4.3 生丝质量的评定方法
        4.3.1 生丝清洁、洁净的测试
        4.3.2 生丝抱合指标的测试
        4.3.3 生丝力学性能的测试
        4.3.4 生丝含胶率的测试
        4.3.5 生丝表面形貌的测试
        4.3.6 生丝红外光谱的测试
        4.3.7 生丝热力学性能的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生丝物理性能分析
        4.4.2 生丝结构形态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样丝的制备
    5.3 生丝测试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蚕茧经不同烘茧机干燥后缫制的生丝物理性能分析
        5.4.2 蚕茧经不同烘茧机干燥后缫制的生丝结构形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疏肝和胃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制剂基本情况
        1.2.1 制剂名称
        1.2.2 处方组成
        1.2.3 命名依据
        1.2.4 处方来源
        1.2.5 处方分析
        1.2.6 制剂改良原因和改良后特点
        1.2.7 市场供应
    1.3 主要药材药理作用
    1.4 疗效研究进展
    1.5 质量控制标准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5.1 鉴别
        1.5.2 含量测定
        1.5.3 提取工艺
    1.6 使用背景
第二章 制备工艺研究
    2.1 剂型选择
    2.2 仪器与试药
        2.2.1 仪器
        2.2.2 试药
    2.3 制备工艺思路
    2.4 主要生产过程及微生物控制
        2.4.1 主要生产过程
        2.4.2 微生物控制
    2.5 制备工艺实验室研究
        2.5.1 提取工艺研究
        2.5.2 浓缩工艺研究
        2.5.3 粉碎工艺研究
        2.5.4 成型工艺研究
    2.6 制备工艺中等放大试验研究
    2.7 工业化生产制剂工艺
        2.7.1 制剂处方
        2.7.2 制法
        2.7.3 详细生产工艺
第三章 质量控制研究
    3.1 仪器、试药和色谱条件
        3.1.1 仪器
        3.1.2 试药
        3.1.3 色谱条件
    3.2 鉴别
        3.2.1 香附的薄层色谱鉴别
        3.2.2 延胡索的薄层色谱鉴别
        3.2.3 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3.3 含量测定
        3.3.1 溶液制备
        3.3.2 系统适应性试验
        3.3.3 线性关系考察
        3.3.4 精密度试验
        3.3.5 稳定性试验
        3.3.6 重复性试验
        3.3.7 最低检测限
        3.3.8 回收率试验
        3.3.9 样品测定
        3.3.10 含量低限制定
    3.4 颗粒剂通项检查
        3.4.1 水分检查
        3.4.2 溶化性检查
        3.4.3 粒度检查
        3.4.4 装量差异检查
        3.4.5 微生物限度检查
    3.5 结论
第四章 稳定性研究
    4.1 试验考察方法
    4.2 考察项目
    4.3 考察结果
    4.4 结论
第五章 辅料和包装材料标准研究
    5.1 辅料来源
    5.2 辅料质量标准
    5.3 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选择依据、质量标准和选择结果
        5.3.1 选择依据
        5.3.2 质量标准
        5.3.3 选择结果
第六章 制剂质量标准起草
    6.1 原料质量标准
    6.2 质量标准(草案)
    6.3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6.4 药品说明书(草案)
    6.5 执行质量标准说明
    6.6 医疗机构制剂申报简要经过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火箭发动机壳体衬层固化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衬层旋转固化设备的加热原理及结构设计
2衬层旋转固化设备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衬层旋转固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1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3.2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
4结语

(10)《GMS-B型隧道烘箱验证方案》翻译任务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委托方要求
    1.3 任务性质
第二章 翻译任务前期准备
    2.1 项目分析
    2.2 相关技术与资源支持
        2.2.1 术语表的建立
        2.2.2 平行文本的使用
        2.2.3 辅助工具的使用
    2.3 翻译计划的制定
    2.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任务的实施
    3.1 翻译进度控制
    3.2 翻译质量控制
    3.3 定稿与排版
    3.4 翻译任务评估
        3.4.1 委托方评价
        3.4.2 自我评估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验证方案类文本的翻译原则
    4.2 词汇特点及翻译策略
        4.2.1 多专业术语和准专业术语词汇
        4.2.2 名词化结构
        4.2.3 多介词及介词短语
    4.3 句型特点及翻译策略
        4.3.1 被动语态的使用
        4.3.2 祈使句的使用及翻译
        4.3.3 简单句的使用及翻译
    4.4 其他翻译策略的使用
        4.4.1 增译与省译
        4.4.2 词性转换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翻译任务的原文本及译文
附录 2 术语表(中英对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RXH型热风循环烘箱的改进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印染后整理机械述评[J]. 杨晓琴,张勇,计雅婷,范志颖,杜培波,蔡再生. 针织工业, 2021(07)
  • [2]基于热流场分析的新型烘房研究与设计[D]. 刘瑞.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3]比较真空微波干燥法和热风循环干燥法对脉康宁胶囊流浸膏干燥后质量的影响[J]. 吴军军,黄玉琴,刘知远,叶树兰,潘丕阑. 海峡药学, 2021(01)
  • [4]凹凸棒石—生物质废弃物功能化营养舔砖的开发[D]. 李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管道热收缩带热熔胶熔融情况对黏结性能的影响[J]. 那骥宇,李爱贵,毛天宇,刘金霞,赫连建峰,韩冰.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9(04)
  • [6]小型化热风循环烘茧机的研制及应用[D]. 吕振飞.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7]疏肝和胃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邹干朋. 兰州大学, 2017(07)
  • [8]厢式热风循环干燥烘箱温度性能的改善[J]. 陶军宝.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6)
  • [9]火箭发动机壳体衬层固化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 赵永锋,杜娟.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5(03)
  • [10]《GMS-B型隧道烘箱验证方案》翻译任务实践报告[D]. 盛冉冉.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