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论文文献综述)
黄盛[1](2022)在《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是临床医学领域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疼痛,屈伸困难,长此以往,会对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目前,临床医学上针对该病的治疗干预,大多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手术混合治疗手段。针刀治疗属于手术治疗范畴,总体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能够减少并发症出现几率,还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患指疼痛感,改善患者的手指活动度,治疗后患指的康复时间也相对较短,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高,且复发率与传统药物治疗而言要明显更低。基于此,文章对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简要分析。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2](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国内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现状,促进针刀治疗的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期刊文献研究,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病例报道类文献,对使用的针刀类型、不良事件类型、相应病例数、原发疾病、不良事件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效文献181篇,共1 126例。针刀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部位在腰臀部、膝部、颈部及手指部位,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疼痛、皮下出血或血肿、晕针刀、神经损伤等,也包括脊髓损伤、内脏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针刀治疗在关键的解剖位置和复杂疾病时的安全性尚待提高,针刀治疗标准化是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途径,相关工作亟待开展。
张磊,张劲,唐光平[3](2021)在《改良针刀疗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改良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肌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针刀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昆内尔分级(Quinnell),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即时及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随访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Quinnell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1滑车腱鞘厚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指肌腱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针刀治疗屈肌腱腱鞘炎能够精准定位狭窄腱鞘,引导下松解狭窄腱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丁前新,李习文,张林全[4](2021)在《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探究》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腱鞘炎采取小针刀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0例腱鞘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分别为20例。参照组行保守治疗,实验组行小针刀治疗,对比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2组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率。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参照组的65.00%,组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数据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7.50±1.72)分,高于参照组的(72.63±1.83)分,实验组疼痛评分为(24.33±7.02)分,低于参照组的(35.36±8.12)分,组间存有统计学价值(P<0.05)。实验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0.00%,低于参照组的35.00%,组间对比存有差异(P<0.05)。结论 腱鞘炎患者实施小针刀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着。
黄雯松,毛泽江,王将勇,吴光明,万少年[5](2021)在《针刀镜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针刀镜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FTS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FTS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镜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6个月的手指功能分级(Quinnell分级)、疼痛程度及掌指关节处弹响、绞索、硬结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Quinnel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3、6个月,治疗组Quinnell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掌指关节处弹响、绞索、硬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3、6个月,治疗组掌指关节处弹响、绞索、硬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镜下腱鞘松解术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刘奇奇,龚悦诚,朱俊琛[6](2021)在《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一科就诊的符合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1次/周,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和治疗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Quinnell分级法评分、拇指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VAS、Quinnell分级法评分、拇指活动度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1 d及3个月后两组VAS、Quinnell分级法评分低于治疗前,拇指活动度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VAS、Quinnell分级法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拇指活动度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显着,尤其对Ⅱ、Ⅲ期狭窄性腱鞘炎效果更佳。
姚若尘,傅立新,王泽坤,王恒一,刘洋[7](2021)在《中医微创技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微创技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中医微创方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0年2月。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总计1 6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中医微创治疗组在总有效率[OR=7.42,95%CI(5.15,10.69),Z=10.75,P <0.000 01],复发率[OR=0.13,95% CI(0.06,0.29),Z=4.88,P <0.000 01],视觉模拟评分法[MD=-1.34,95% CI(-2.37,-0.31),Z=2.55,P=0.01]方面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微创技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冯乐[8](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比使用常规封闭疗法治疗后产生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更有效、实用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从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网络招募的符合本研究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封闭治疗,共治疗1次;治疗组采取“经筋理论”指导下封闭结合针刀治疗,共治疗1次。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Quinnell评分、活动痛VAS评分、压痛VAS评分、拇指掌指关节处硬结、弹响、绞锁评分改变情况,综合评价本方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价值。结果:(1)Quinnel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评分较前均有所改善,然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活动痛、压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动痛评分较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拇指掌指关节处硬结、弹响、绞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拇指掌指关节处硬结、弹响、绞锁情况较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刀治疗和局部封闭治疗对该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案对改善屈拇指肌腱鞘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效果。(2)在局部封闭基础上,采用针刀局部松解加远端松解病变肌群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病情改善更明显,疗效更显着。(3)运用经筋理论该病疗效肯定,思路也可应用于其他疾病,运用范围广泛。
邱祖云[9](2020)在《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flexor tenosynovitis)又称扳机指(Trigger finger,TF),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屈指肌腱纤维鞘的起始部位,其病变卡压的位置大多在A1滑车部位,也是临床治疗的靶点位置。最常见的保守治疗是皮质类固醇鞘内注射,但相当多的患者会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手术治疗,A1滑车的经皮松解(Percutaneous Release)于1958年首次报道,目前已成为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经皮松解的医疗器械较多,针刀也属于其中之一。目前临床上针刀松解A1滑车操作大多均在盲视下进行,这一治疗技术因不可视而具有明显的缺陷。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在有创治疗领域迅速普及,使很多经皮有创治疗技术得到显着改进,目前已有应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TF的临床报道,但其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未见报道,不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为了明确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解剖学依据,使其成为一种科学、精准、安全、可靠的TF临床治疗技术,特进行了本项研究。[目的]探寻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操作规范及优势,并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传统针刀治疗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三种操作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观察A1滑车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研究A1滑车部位解剖结构对针刀松解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将标本随机分为三组(U组——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N组——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T组——经典针刀术式点刺组,每组28例手,140例手指),采取三种术式分别进行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松解完毕后,逐层解剖暴露A1滑车区域,观察并记录针刀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并将解剖结构与超声图像进行对比识别。(1)安全性评估:对U组、N组及T组分别进行操作安全性评估,安全性指标是指针刀对治疗目标(A1滑车)以外组织的损伤情况,包括:①是否损伤指固有神经及血管:肉眼观察指固有神经、指固有血管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②是否损伤肌腱:肉眼观察及评估是否存在肌腱损伤(无;轻微损伤:肌腱表面有轻微针刀划伤;中度损伤:肌腱保持连续性,部分边缘切断;肌腱严重损伤:肌腱完全切断);③是否损伤A2及PA滑车:肉眼观察A2及PA滑车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④计算损伤率:分别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计算方法为:损伤率(%)=损伤例数÷总例数×100%。(2)准确性评估:对U组、N组及T组分别进行有效率评估,比较三组有效率,内容如下:①松解位置及长度:肉眼观察针刀推割痕迹是否位于A1滑车;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针刀推割痕迹的长度L1及A1滑车长度L2;②计算松解有效率:松解有效率(%)=A1滑车的松解长度÷A1滑车总长度×100%。(3)解剖数据测量: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以下解剖结构的长度及两解剖结构间距离:A1滑车的宽度(W)、A1滑车近心端距掌指关节横纹处的距离(D1)、A1滑车近心端距掌横纹的距离(D2),食指测距掌中横纹的距离,中、环、小指测距掌远端横纹的距离)、指面正中线距桡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3)、指面正中线距尺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4)。[结果]高频超声探头能较好显示A1滑车部位的解剖结构,采取探头长轴放置、平面内进针便于操作。(1)安全性:U组损伤29例,损伤率为20.71%。其中肌腱损伤25(17.86%)例,其中轻微损伤21例,中度损伤4例;A2及PA滑车损伤2(1.43%)例;指固有神经损伤2(1.43%)例;未见血管损伤。N组损伤36例,损伤率为25.71%。其中肌腱损伤23(16.43%)例,其中轻微损伤22例,中度损伤1例;A2及PA滑车损伤11(7.86%)例;指固有神经损伤1(0.71%)例;血管损伤1(0.71%)例。T组140例,损伤例数为28例,损伤率为20.00%。其中肌腱损伤20(14.29%)例,其中轻微损伤19例,中度损伤1例;A2及PA滑车损伤4(2.86%)例;指固有神经损伤3(2.14%)例;血管损伤1(0.71%)例。三组总损伤率比较:N组>U组>T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未发现三组总损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损伤情况同样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结果发现仅U组和N组的A2及PA滑车损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11<0.05,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A1滑车对A2及PA滑车损伤几率比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显着增加,余损伤情况P值均大于0.05,未发现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2)准确性:U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8(5.71%)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7.76±3.13mm,平均松解长度5.71±2.50mm,松解有效率为79.90%。N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4(2.86%)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8.14±1.93mm,平均松解长度5.24±1.60mm,松解有效率为67.19%。T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13(9.29%)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7.69± 2.66mm,平均松解长度4.65 ±2.50mm,松解有效率为64.66%。三组未切割到A1滑车的例数比较:T组>U组>N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仅U组与T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24<0.05,说明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较经典针刀术式松解位置更为精准。三组A1滑车长度比较:N组>U组>T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未见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松解长度比较:U组>N组>T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U组与N组比较:P1=0.031,U组与T组比较:P2=0.0002,N组与T组比较:P3=0.009。P值均小于0.05,尤其是P2、P3均小于0.01,说明U组与N组、N组与T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长度显着大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松解组,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显着大于经典针刀术式——点刺组。三组松解有效率比较:U组>N组>T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U组与N组比较:P=0.042,U组与T组比较:P2=0.16,N组与T组比较:P3=0.766。P1、P2均小于0.05,说明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可显着提高松解的有效率。(3)解剖学测量:A1滑车的长度(L)平均值为7.86±2.62mm,男女对比分析时并未发现显着差异,左右对比时发现左侧食指A1滑车长度显着大于右侧食指(P<0.05);A1滑车的宽度(W)平均值为5.59±1.47mm,男性A1滑车宽度明显大于女性(P<0.05),其中拇指、环指处差异明显,余三指并无明显差异,右侧A1滑车宽度显着大于左侧(P<0.05),其中小指处差异明显(P<0.01),余四指并无差异;拇指A1滑车近心端距掌指关节横纹处的距离(D1)平均值0.21±0.83mmm,余四指认平均值为9.35±3.62mm,男女、左右侧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食指A1滑车近心端距掌中横纹的距离(认)平均值为7.59±2.88mm,中指、环指、小指D2平均值为8.07±3.34mm,在进行男女、左右对比分析时仅发现左侧食指A1滑车近心端距掌中横纹距离明显大于右侧(P<0.05),余无明显差异;指面正中线的在A1滑车表面投影线距桡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3)5.11±1.39mm;指面正中线的在A1滑车表面投影线距尺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4)平均值为5.47±1.64mm。[结论]本研究利用临床解剖学的方法观察了超声引导下、非超声引导下、经典针刀术式三种术式进行针刀松解A1滑车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实验结果证明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A1滑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超声引导可以精准的识别A1滑车的位置,准确的辨识滑车、肌腱及血管的解剖关系,减少操作过程中对肌腱、血管的损伤,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提高针刀松解的有效率,同时超声引导下可以做到术前检查定位、术中实时引导、术后复查,更适合临床初学者采用,另外,在超声引导进行针刀治疗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是一种广受欢迎、具有广阔前景的医疗技术,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
沈子威[10](2020)在《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的疗效,与单用导引型针刀治疗、单用透骨散熏洗治疗本病疗效对比,以证明二者结合使用疗效更为突出,为临床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提供新思路。方法:从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骨伤科的患者中,选取符合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标准纳入共90例进入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30例。治疗组A运用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对照组B运用导引型针刀治疗,对照组C运用透骨散熏洗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每组1个疗程。观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第1、2、4周后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TAM系统测定以及含导引型针刀治疗的组别进行术口恢复调查评分。研究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先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不满足要求者用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4周结束后,“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透骨散”组,三组VAS评分、TAM评定结果相互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透骨散”组,VAS评分、TAM评定结果各自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4周结束后,“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术口恢复评分对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总有效率100%、“导引型针刀”组总有效率84.6%、“透骨散”组总有效率77.8%。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疗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导引型针刀”组、“透骨散”组,三组患指疼痛与功能受限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组术口恢复情况显着优于“导引型针刀”组。3.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优于导引型针刀、透骨散熏洗单独使用,且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痛苦较小,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二、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简述 |
2. 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应用分析 |
2.1 手术前准备 |
2.2 手术中操作 |
2.3 手术后护理 |
3. 结束语 |
(2)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选择检索词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分析方法 |
2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检索结果 |
2.1 不同年度针刀不良事件统计 |
2.2 针刀治疗不同操作部位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
2.3 针刀治疗不同疾病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
2.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
3 针刀治疗产生不良事件分析 |
3.1 晕针刀反应 |
3.2 断针及滞针 |
3.3 疼痛 |
3.4 皮下血肿、淤青、血管损伤 |
3.5 局部关节肿胀 |
3.6 神经损伤、麻木感 |
3.7 肌腱损伤 |
3.8 脊髓损伤或脊髓刺激 |
3.9 内脏损伤 |
3.10 死亡 |
3.11 感染 |
3.12 胃肠道反应 |
3.13 皮肤反应 |
3.14 头晕、晕厥、失眠、耳鸣、血压升高等相关神经系统反应 |
3.15 其他 |
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 |
4.1 加强针刀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 |
4.2 针刀操作规范化 |
4.3 影像、超声技术的联合应用 |
4.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处理 |
5 讨论 |
(3)改良针刀疗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4]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疗效判定标准[7] |
3.2 观察指标 |
3.3 结果 |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Quinnell分级比较: |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指A1滑车腱鞘厚度及肌健厚度比较: |
3.3.4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不良事件情况: |
4 讨论 |
(4)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两组有效率判定依据: |
(2)治疗前后2组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标准: |
(3)2组不良反应率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对比2组有效率 |
2.2 对比治疗前后2组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
2.3 对比2组不良反应率 |
3 讨论 |
(5)针刀镜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治疗组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Quinnell分级比较 |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
2.4 两组掌指关节处弹响、绞索、硬结发生情况比较 |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6)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及随访 |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
1.6.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1.6.2 Quinnell分级法[6]评分 |
1.6.3 拇指关节活动度 |
1.6.4临床疗效判定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Quinnell分级法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及3个月拇指活动度比较 |
2.4 两组治疗后3个月临床效果比较 |
3 讨论 |
(8)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指屈肌腱腱鞘炎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疗进展 |
1. TF的相关解剖 |
2. 病因病理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1.1 诊断标准 |
1.2 针刀选择 |
1.3 治疗体位选择 |
1.4 进针点选择 |
1.5 针刀操作过程 |
1.6 治疗周期 |
1.7 疗效评定方法 |
1.8 疗效和安全性 |
2. 讨论与分析 |
2.1 临床治疗 |
2.1.1 标准化 |
2.1.2 针刀可视化 |
2.2 临床研究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内容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1.3 分组 |
1.4 观察指标 |
1.4.1 超声图像的解剖学实证 |
1.4.2 安全性评估 |
1.4.3 有效率评估 |
1.4.4 解剖学测量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超声图像 |
2.2 安全性评估 |
2.3 有效率评估 |
2.4 针刀入路与解剖学测量 |
2.4.1 针刀入路 |
2.4.2 A1滑车的长度 |
2.4.3 A1滑车的宽度 |
2.4.4 A1滑车近心端的体表定位 |
2.4.5 指面正中线与两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 |
3. 讨论 |
3.1 目前临床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存在的问题 |
3.2 针刀入路的安全设计 |
3.3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优势 |
3.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于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理论认识 |
1.1.1 发病机理 |
1.1.2 痹症理论 |
1.1.3 经络理论 |
1.2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中医治疗 |
1.2.1 中药治疗 |
1.2.2 针刺治疗 |
1.2.3 针刀治疗 |
2 西医学对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流行病学 |
2.3 局部解剖学 |
2.4 病因病理 |
2.5 西医治疗进展 |
2.5.1 封闭治疗 |
2.5.2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诊断标准 |
1.2.2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病情轻重程度分级标准 |
1.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1.1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1.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1.3 疗程 |
2.2 观察内容 |
2.2.1 一般资料观察 |
2.2.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2.3 安全性评价 |
2.2.4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2.2.5 数据收集及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脱落病例 |
3.1.2 性别 |
3.1.3 年龄 |
3.1.4 病程 |
3.2 观测指标 |
3.2.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
3.2.2 TAM系统评定 |
3.2.3 术口恢复调查 |
3.3 临床总体疗效 |
3.4 不良反应报告 |
4 疗效评价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分析 |
4.3 TAM系统评定结果分析 |
4.4 术口恢复调查结果分析 |
4.5 临床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确立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导引型针刀的使用意义、疗效机制与安全性讨论 |
3 透骨散的配伍与作用机制 |
4 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的优势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黄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04)
- [2]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J].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 北京中医药, 2021
- [3]改良针刀疗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临床观察[J]. 张磊,张劲,唐光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4]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探究[J]. 丁前新,李习文,张林全. 智慧健康, 2021(31)
- [5]针刀镜下腱鞘松解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J]. 黄雯松,毛泽江,王将勇,吴光明,万少年.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8)
- [6]小针刀治疗Ⅱ、Ⅲ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J]. 刘奇奇,龚悦诚,朱俊琛.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7)
- [7]中医微创技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Meta分析[J]. 姚若尘,傅立新,王泽坤,王恒一,刘洋.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1(03)
- [8]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冯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邱祖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导引型针刀联合透骨散熏洗治疗寒湿痹阻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沈子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