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建筑声学初探

中国传统戏曲建筑声学初探

一、A primary study of the acou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ical buildings(论文文献综述)

田虹雨[1](2021)在《大空间蒙古包演艺声环境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内蒙古地区已经成为了人们度假休闲的主要选择之一。大空间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中的代表性建筑,蒙古族音乐也是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据调研统计,在内蒙古地区中具有大空间的大空间蒙古包建筑用途分多样化,该类空间注重功能的丰富性,而对于声学特性重视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出现空间内声音清晰度差,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节目视听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以内蒙古地区具有大空间的大空间蒙古包建筑室内声环境为研究对象,为改善其室内声环境提供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如下:(1)内蒙古地区内大空间蒙古包建筑声环境现状调研。包括大空间蒙古包建筑室内组成要素提取、使用者在该空间内的活动类型统计。(2)典型大空间蒙古包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大空间蒙古包室内声环境特点、分布规律及大空间蒙古包室内声环境影响因子提取。在不考虑材料选择上,平面直径、围墙高度、穹顶高度、舞台形式、声源类型和演奏位置对室内声环境具有影响。(3)软件模拟分析。确立声环境研究的客观评价参数,并对空间大小、舞台形式、声源类型和演奏位置四种分类方式下的室内声环境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得出随着直径的增大,大空间蒙古包室内明晰度与语言清晰度越来越差。围护高度的增加能改善室内清晰度,但变化效果不高。穹顶高度的增加使室内清晰度降低。室内音质优差排列顺序为半开敞舞台>半开敞T型舞台>开敞舞台>开敞T型舞台,且半开敞舞台下,室内清晰度最好。(4)蒙古族民族音乐声环境特性分析。包括传统民乐与传统乐器的频率特性、声压级及动态变化范围,以及其在大空间蒙古包室内的声压级、混响时间、清晰度与明晰度的分析。(5)具有大空间的大空间蒙古包建筑室内声环境优化设计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围墙设计、功能空间设计、声源位置设定,并对优化前后的室内声学参数进行对比验证。较优化前相比,15m大空间蒙古包混响时间优化后减少2.209s,30m减少了3.113s。室内辅音清晰度损失15m优化后平均占比减小14.43%,30m减小14.2%。快速语言传递指数15m优化后提高0.144,30m提高0.112;明晰度C8015m大空间蒙古包优化后提高约3d B,30m提高约4d B。采用典型空间实测及软件模拟的方法对大空间蒙古包声环境建立简化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丰富了大空间声环境优化设计研究理论,并为改善内蒙古地区大空间蒙古包室内声环境提供参考。

冯楠舒[2](2020)在《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文中提出戏台作为古代承载戏曲演出的重要声学建筑,其营造既要适应戏曲表演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神灵和民众的视听需求,其蕴含有丰厚而独特的声学技术,民间也盛传部分戏台有“山西唱戏陕西听”“小胡唱戏城墙上听”“丰衣老汉牛犁地,边听侯冀唱大戏”等卓越的声学效应。虽古戏台存在声学设计或效应的事实和史实,但囿于古代匠人地位较低,故在正史、碑刻、方志乃至神庙内的碑刻对其声学技术或功用几无记载。换言之,学界对古戏台建筑声学的认知有三,一为其蕴含着声学技术,二为其声学技术多在民间哲匠中口口相传,三为其声学技术几无相关文献记载。近年来,随着古戏台声学实证研究的深入及其声学技术演进路径的清晰完整,长期缺位的声学文献研究严重制约着学人对中华传统建筑声学技术乃至建筑声学文化的全面认知,亟需探寻或挖掘古戏台声学文献并研究之。论文发现古戏台匾联内容不仅涉及对声效的描述,而且这些描述实际上表达的是声源经戏台声学构件作用后的综合效果,彰显了古人从音量和音质两个维度对戏台声效的希冀和追求,直接或间接“指引”了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方向,为极其珍贵的古戏台声学文献。匾联中诸如“响彻云霄”“遏云”“金声玉振”“鱼龙出听”等重复使用的词汇折射出古人对戏台助声功能和声效的认知已达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此类词汇明显具有夸张性,但也正是此类夸张的声效描述深化了匾联乃至古戏台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活了古戏台由物质层面向意义、意境等精神层面的升华,使其具有“画龙点睛”的功用,成为古戏台“声境文心”的核心和解读古戏台声效的窗口。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还从三方面分析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以此作为本论文的写作依据。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其中第一章对匾额和楹联及古戏台匾联的起源发展作以简要介绍,并根据其内容与功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与戏台声学效应相关的匾联(即声学匾联)这一特殊类别;第二章通过查找相关词汇的释义和出处,对古戏台声学匾联进行解读,将其分为音量和音质两部分,又将音量分为达彻四方和达彻云霄两类,将音质分为音韵和谐、旋律悠扬、余音延长和其他四类;第三章在已收集的大量匾联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古戏台声学匾联具有数量多且分布广、重复性、普遍性、主观性的特征;第四章从科学、文化、社会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声学匾联的特殊价值。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附录为本文基于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多次田野工作收录的古戏台声学匾联,便于查阅。论文基于新发现的两百多幅(块)与声学相关的匾联文献,尝试在科学、艺术与历史文化语境下深挖其声学内涵,分析其特征与价值,阐释古人对古戏台声效的认知。不足之处还祈识者赐正。

裴家丽[3](2020)在《平遥古戏台声学研究》文中认为古戏台作为承载中华戏曲演出的固定声学建筑,以让民众看得见、听的清、听的远和听的好为旨趣,在其营造之时,就采用了多种助声技术,如提高台基、加设台顶、增建山墙、砌筑围墙乃至设置各种形式的腔体等,孕育了我国古代观演建筑助声技术的发展递嬗。清代,设腔助声技术成为古戏台声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其中“后台设洞”为设腔助声技术的重要类型,而形制最为复杂的“卅”字形“十字窑”和“枕头窑”式窑洞戏台全部在平遥,且此类戏台声学效应显着,在民间流传甚广。但目前学界并未对平遥设腔古戏台进行系统声学研究,平遥戏台声学技术由简到繁的演进过程尚不清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平遥古戏台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平遥古戏台遗存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声学效应特殊的戏台遗存,并通过声学测量分析各声学构件与其声学效应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其次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再次进一步分析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困境,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主体部分由第一章到第三章的系统论述构成,第一章从历史视角梳理了平遥古戏台的历史沿革;第二章系统总结了平遥古戏台所应用的声学技术,并对其声学原理进行分析;第三章针对典型设腔戏台进行个案研究,量化分析其声学特性;第四章讨论设腔式古戏台为何在平遥大量出现?这一时代的“墙上设瓮”“台底垂直柱形空腔”“后台设洞”等设腔技术之间又有何联系?;结束语部分,本文断定戏台设腔对舞台戏曲音乐的音量、音质、音调和传远性皆有影响,是平遥古戏台采用的关键声学技术,对声学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研究方法上:借以表达声学效应的声学参数及声学测量方式的创新(2)研究内容上:首次对平遥及周边地区的设腔戏台系统梳理后,按照设腔类型进行分类(3)研究结论上:证实设腔戏台确有助声之效。本文基于大量实地调查、测量,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并对所发现的声学问题进行分析说明,若有失误之处,尚祈识者指正。

张希[4](2020)在《当代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设计研究 ——以东山影剧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艺术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城市对观演建筑需求的不断增长,促成了我国近年来兴建中小型观演建筑的热潮。然而由于演出市场并不庞大地区观演建筑受到电视、电影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观众严重流失,观演建筑闲置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型观演建筑的现存问题,提出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设计理念,为我国中小型观演建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笔者参与的实际项目为切入点,从观演建筑功能以及空间的角度对复合观演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复合”一词主要源于建筑的复合化设计,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复合观演建筑设计是指将多元空间集中设计在同一建筑单体中,从而实现各个功能空间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使观演建筑获得优化组合综合效应的设计方式,涉及到了建筑功能多样化、建筑空间可变性以及空间组合等内容。论文首先对复合观演建筑的前期设计进行研究,通过我国当代优秀复合观演建筑案例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型观演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现有成功案例进行总结,为建筑设计研究提供基础。随后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整体到局部、功能到空间的研究思路,通过分析复合设计方式的前期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观演建筑内非演艺职能的功能组织模式;观演空间内各类演艺功能的复合模式;观演空间界面变化带来的观演形式变化方式;新技术下的互动式观演建筑观演空间内部功能复合方式。之后对复合设计方式的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实现可能性,总结提出了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的设计规律。最后将前文所涉及的理论及分析进行梳理与整合,运用于东山影剧院实际项目之中,为整篇论文提供实践基础。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基础,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为之后同类型的中小型观演建筑提供设计新思路,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我国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的设计水平。

高扬励[5](2020)在《会馆剧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馆剧场,指会馆内专门用于戏曲演出及观赏的场所。本论文以会馆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会馆剧场的田野调查及搜集、整理与会馆剧场相关的文献材料,运用戏曲学、宗教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馆剧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会馆剧场是中国古代剧场的类型之一,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演剧场所,其形制、布局与当时的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无疑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建构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本论文首先对会馆及会馆剧场的基本概况进行梳理,分析会馆剧场的产生动因及发展历程;其次,对各地区会馆剧场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进行总结,考察会馆剧场的实际状况;再次,对室内会馆剧场及娱人小剧场的建筑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总结剧场之特征;最后对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进行梳理,对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进行总结,探讨会馆剧场对于戏曲传播的作用。会馆剧场作为会馆的构成部分,其自身特征受会馆的直接影响。会馆剧场是会馆祭祀、联谊需求的产物,以满足会馆成员敬神、娱乐的目的而建。从时间上看,会馆剧场初兴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民国走向衰落。整体上看,会馆受商人、官员、移民的流动而遍布全国,因而会馆剧场也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而言,会馆剧场主要分布于北京、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水陆交通要地以及人口聚集的市镇。会馆剧场继承神庙剧场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多样,装饰文雅华丽。会馆剧场仿照神庙剧场而建,采用时代流行的剧场样式。会馆剧场的戏台以过路台为主,两侧设有看楼。有的会馆设有多座戏台来满足会馆繁盛演剧的需要。因会馆成员的审美及会馆所处地区建筑风格、地形的不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上形成区域特征。匾额、楹联、雕塑和彩绘是会馆剧场的主要装饰,这些装饰彰显会馆成员的经济实力,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也使会馆剧场成为中国古代剧场装饰艺术的代表。室内会馆剧场和娱人小剧场是会馆剧场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在剧场建筑的设计上更加考虑观众观剧的舒适性及剧场的专业性。室内会馆剧场在剧场顶部设置屋顶,将看楼设置成包厢,大厅摆放桌椅。室内会馆剧场虽与戏园相仿,但仍存差异。娱人小剧场多设在会馆较隐蔽的院落,规模较小,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娱人小剧场摆脱了敬神演剧的功能,完全为娱乐而设,戏台面朝议事厅、看楼等建筑。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分祭祀演剧、行业演剧和团拜演剧。演剧时间以定时为主,随时为辅。会馆剧场演剧场次繁多,对于剧场及演剧活动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会馆通常会设立条规,对剧场租用、演剧活动秩序、戏资收缴等方面予以规范,确保演剧活动的顺利进行。明清时期数量繁多、分布广泛的会馆剧场,是戏曲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会馆剧场不仅是家乡声腔向外传播的平台,亦是其他声腔展演的舞台。由此而言,会馆剧场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黄武琼[6](2020)在《古戏台构件声学特性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场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在世界古代剧场史中,中国戏场别具一格。中国传统戏曲以其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表演特征,使世界各国的观众如痴如醉。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地的文化,戏曲艺术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三百多种不同的地方戏曲。山西的晋南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其戏场建筑亦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学者们从上世纪就不断开展对山西戏台的调查研究,但主要从建筑形式、文物史、戏曲文化、保护修缮等角度,对其进行的声学研究较少。我国庭院式传统戏场属于开敞式空间,利用封闭空间的经典声学研究方法不够全面,需要探索适合我国传统戏场的研究方法和主客观音质指标。声音传播的本质是一种波动过程,若要探讨某一声学现象,最合理的办法就是从声音最本质的传播方式出发,因此本文将应用时域有限差分的声波动方程来探索古戏场声学特性。在收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山西省内存在多处后台为窑洞的古戏台。古人结合山西建筑元素,将部分戏台的后台设为窑洞式,成为窑洞式戏台。为了探究这种特殊的古代声学建筑,本文前往山西省,对五处有代表性的窑洞式戏台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描述其建筑特点,并做了声学测量。将实测的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将时域有限差分法应用于古戏场声学研究的正确性。此外还发现山西清代戏台常在台口设有八字墙,本文将应用声波动方程探讨窑洞式戏台和八字墙的声学特性。在研究初期,为了编程方便,探讨了窑洞内顶为平面的戏台声场变化。基于代表性的平遥县小胡村超山庙戏台原型,参考其体型、结构和体积,构建了5种戏台计算模型,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得到了模型中几个接收点的脉冲响应,进而做了频域分析。从结果可见,横向窑洞比纵向窑洞更能增强混响感,而且窑洞内空间越大可以对越多的频率起到扩声作用。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窑洞式戏台的模拟,解决拱券结构的曲面边界是关键。对于声波时域有限差分方程,常用的为直角网格,遇到曲面边界问题时一般采用传统的阶梯近似法解决。然而阶梯近似法的误差较大,本文从电磁场研究中引进局部共形网格技术,并结合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推导得到适合敞开空间的声波传播方程。为了验证声波共形FDTD方程的精确度,模拟了二维椭圆房间声场,结果显示了共形技术比阶梯近似法精度更高,计算也较方便,将用于解决建筑的曲面边界问题。半圆顶为现存窑洞的常用顶部结构,而且半圆方程为规则方程,利于编程计算,本文先讨论了半圆顶窑洞的情况。对于三维共形网格,网格的共形面积和体积是核心问题,由于窑洞结构较为简单、对称,本文利用投影法可以快速求得共形面积和体积。在得到5种模型各个接收点的脉冲响应后,对其进行响度、混响时间T30、早期衰变时间EDT等客观声学参量的分析,比较了各个模型的音质。初步发现对于我国传统庭院式戏台,早期声能衰变时间EDT比混响时间T30更能说明无顶空间的混响感,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为了进一步验证客观参量与实际听感的关系,利用对偶比较法设计了听音试验。对得到的脉冲响应修正后,与三种音乐干信号卷积后生成试验所需的听音信号,利用Matlab GUI界面使受试者独立操作完成听音试验。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后台设有窑洞能带来更多的空间感、丰满度,并确认了早期声能衰变时间EDT比混响时间T30更能说明无顶空间的混响感。最后,参考了山西多处戏台八字墙的构造、大小等参数,建立了二维和三维八字墙模型,通过共形FDTD方程计算探讨了八字墙对戏场音质的影响。对观众区的声场强度、早期声能、侧向能量因子进行分析后发现,含有八字墙的戏台比不含八字墙的戏台能加强观众区的声强,而且可以加强早期侧向反射声和早期声能,使靠近八字墙正前方区域声音的空间感更好。八字墙的结构与现代剧场中舞台台口两侧的声反射板类似,美化戏台造型的同时改善了戏场音质,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文中还提出了用于声波FDTD方程中的高阶精度算法,提高了大空间声场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文中从稳定性和数值色散分析了高阶精度算法的精确性,并将高阶精度算法与阻抗边界条件和PML边界结合,做了相关的模拟计算,验证了其高效性。本文的研究推动了基于波动声学理论的时域有限差分法在建筑声学中的应用,改进了现有的时域有限差分声波动方程,弥补了山西窑洞式戏台和戏台口八字墙这两个特殊建筑所起的声学作用的研究欠缺。实测与仿真的结果对古声学建筑的保护和民族观演类建筑的音质设计均有较重要的意义。

马明康[7](2020)在《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建造了很多的观演建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专业型剧场。多功能观演建筑相较于传统的专业型剧场,其空间更加灵活与开放,内部可以容纳更多形式的表演,可以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因此多功能观演建筑的使用率会相对较高。一直以来,表演艺术的种类按照表演是否长期在同一个场所进行的标准可以分为固定场所表演和非固定场所表演,现今由于表演场地的紧缺,表演成本不断提高等问题,非固定场所的表演成为了更多的表演者和观众所追求的表演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建筑可以更好满足时代对于非固定场所表演形式的需求[1]。可移动建筑经常使用现场装配施工的方法,把已经预制好的建筑零部件运输至现场进行安装。当可移动建筑建成后不再需要使用时,该建筑可以进行快速的拆卸,然后运输到其他场地,从而节约资源,减少建造运输的成本。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多功能观演建筑的设计方法以及可移动建筑的技术手段等内容进行研究,将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提出一种可以快速拆装的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1.对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文献搜集等方法梳理了观演建筑的演变史,着重研究了多功能观演建筑的观演空间设计方法、案例等。并且通过对可移动建筑的概念、特性研究,将可移动建筑进行了分类。2.提出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的设计策略。综合可移动建筑与观演建筑的理论研究,分别提出了实现观演建筑可移动性和多功能性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结合多功能观演建筑和可移动建筑的特点,提出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方法。3.对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进行设计选型。通过在江苏部分城市发放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结合观演建筑相关设计规范等方法,确定了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的市民接受度、表演形式、规模与等级、移动方式等。4.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实践。首先确定设计目标,然后以安装过程表达图、建筑平立剖图、建筑相关模拟实验图等表达方式,展现出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的设计成果。在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的研究资料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本文进行研究与探索,希望可以丰富国内观演建筑的理论,为建筑师提供观演建筑设计新思路。该论文有图117幅,表6个,参考文献79篇。

刘叮当[8](2019)在《流线型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研究 ——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古希腊时期祭神的露天剧场诞生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剧场类型百花齐放,从综合性的大剧院到专业型剧场,剧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通过对剧场发展史的回溯,可以看到剧院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观众厅的发展而演进。每一次文明更替,其观众厅的体型也随之出现了种种的创新,而体型的创新也带来了种种的声学问题,随着声学问题的解决与新体型的出现,有着先天的声学缺陷的体型慢慢淡出历史舞台,而满足声学要求的体型在不断发展逐渐占主流,由此可见体型的先天条件对剧场音质至关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与参数化设计的协同作用下,非线性设计打破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壁垒,表现自然形态以及未来城市想象的建筑进入了大众的视线,特别是剧场、音乐厅等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公共文化建筑,常常需要通过新颖的造型、成熟的施工工艺展现国家与城市的综合实力。在建筑造型与风格的影响下,室内装饰风格也开始转变,流线型体型逐渐的成为一种剧院建筑内装修风格潮流,然而采用流线造型塑造的观众厅体型,既保证良好的音质环境,又兼顾优美的视觉体验,做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现阶段观演建筑设计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横向对比、计算机模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建立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计算机仿真建模研究体型带来的声学问题,并且以实际案例加以佐证。论文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剧场发展所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学科背景三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相关剧场声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针对流线型剧场观众厅研究领域的空白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并通过解析了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现有研究成果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适合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从剧场的体型的发展演变史出发,归纳总结剧场常用基本体型,将基本体型分为非流线型与流线型两大类,引出观众厅体型与早期侧向反射声关系问题,继而分析体型流线型对早期侧向反射声影响,对比模型法与仿真模拟法的利弊,得出计算机三维声学模拟技术的便捷与优势,其中介绍了声学仿真模拟软件ODEON的操作方法与流程,以及侧向反射声相关声学参数的获取办法,为下一步研究体型与声场关系做准备。(3)分析体型优化设计的作用,借助文献与现场调研照片资料,详细分析流线造型在剧场空间当中的应用,并且从在观众厅中流线造型应用的基本形式以及基本形态变化归纳分析,总结关于流线型观众厅的体型优化特点。(4)对两类体型的观众厅进行三维建模,利用专业声学分析软件ODEON进行观众厅声场模拟,对比了不同体型早期侧向反射声分布的模拟结果,得出矩形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分布最佳,然后依次是钟形、马蹄形、六边形,扇形观众厅,马蹄形观众厅平均早期侧向反射声最好,但存在着整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因此,根据马蹄形平面观众厅早期反射声分布特点,总结流线型剧场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出合适的调整建议。(5)最后,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案例,分析其建筑概况与音质设计特点,试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对比体型优化前后的声场情况,分析体型优化前后的早期侧向反射声分布情况以及其他客观声学参数的变化,从中验证流线型设计能够对早期侧向反射声起到明显优化效果,对今后相关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据可循的借鉴与参考。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设计策略可为同行设计者与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为进一步研究流线型剧场声场提供探讨方向。

高乐乐[9](2019)在《清代平定州古戏台声学技术调查》文中提出古戏台作为古代观演建筑,是重要的音乐文物,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受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法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戏曲史学界开始了以戏曲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研究,此后随着建筑界乃至声学界学者的加入,引发出学界着名的“设瓮助声”的争论,以分别代表中西不同“设瓮助声”文化的中科院声学所的马大猷院士和同济大学王季卿教授为代表。争论的焦点首先是有无相关实例遗存或实物发现。随着山西大学古戏台声学项目组墙上设瓮实物的新发现,以及其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史界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的刊登,关于古戏台“设腔助声”技术的研究备受关注,渐成学界研究热点。明代所有设腔技术都是源自山西,清代,山西戏台建造随戏曲繁荣而广泛发展,于大江南北都有众多传播和沿革,那么在清代,平定州有没有作为官道、要道对戏台建造术进行过传播?针对目前戏台挖掘的诸多不足之处,平定州戏台的研究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中国戏曲文物志》载“设瓮助声”技术在北京、江苏、广西等地的古戏台都有应用。清代平定州位于山西腹地太原东出井陉口通往石家庄的官道之上,也是山西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该地“设腔助声”技术流传怎样?当时的戏台建造术与当地本土文化融合后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形式?于此,本论文基于大量实地田野考察,对清代平定州所辖区域进行了全面调研(其中包括对尚未被音乐界、声学界整理和研究的平定、寿阳、昔阳三县区内古戏台进行的详细调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平定西郊村“设瓮助声”实例,惜于1975年被拆除;还发现有几例“后台设洞”的古戏台。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新发现了掌握设瓮技术的哲匠群体,并对其声学技术进行了详细调查与考证。对于设腔助声技术产生的技术语境,本文也做了详尽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基于戏台形制结构将影响声音效果的声学构件逐一解构,细致并深化分析了其声学功能及特性,之后又以实例对其给予了综合分析说明。本论文包括绪论、主体和附录三部分,其中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的缘由、研究内容和思路、观点及创新等等。第二章旨在梳理清代平定州古戏台的建筑特征和分布状况,对其影响声音的建筑构件之建筑特征进行解构分析。第三章主要从声学角度对古戏台构件进行解构并作声学分析,具体将其解构为山墙、台顶、八字音壁及不同形式的共鸣空腔。第四章按照古戏台声学分类方法重点从混响型古戏台、共振型古戏台两个类型为出发点,结合典型声学古戏台实例对清代平定州戏台建造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平定州古戏台声学技术的传承及影响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当地民间哲匠在设腔助声技术领域的再创造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这一章节作为本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附录,由于与“平定州古戏台”主题似有些时间距离,且与文章的章节设置逻辑相左,故只能屈从附后,以说明本文调研的“设腔助声”技术传承的人证及其亟待保护的生存状态。由于学科跨度大,对建筑学乃至一些声学术语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海涵。

盖磊[10](2019)在《粤剧演员发声特性及其演出厅堂响度主观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戏曲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戏曲声源特性数据相对匮乏,其演出厅堂音质设计多参照西洋歌剧院音质设计理论,缺乏独立系统的科学研究。粤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粤剧为研究对象,对粤剧演员的发声频率特性和声功率进行测试,并对粤剧院的响度进行主观优选。综述粤剧音乐、行当、伴奏乐器和乐队的发展状况,梳理中国戏曲观演场所的演变过程,对比中国传统戏曲戏场和中国近现代戏曲剧院在舞台空间、乐队位置和观众厅规模等方面的异同,发现从演员发声特性入手对我国戏曲厅堂音质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在全消声室内采用长时平均谱LTAS的分析方法,对粤剧演员发声频率特性进行测试。测试选取了14位粤剧演员,包括4位文武生、4位花旦、2位老生、2位青衣、1位花脸和1位老旦,针对念白、清唱和语言三种发声方式,在大、中、小三种发声力度下,研究了各行当演员在0.3m处声级、变化范围和发声频率特性,探讨发声频率特性与行当、发声力度、发声方式和发声内容之间的关系。参照国际标准ISO3745,首次在全消声室内搭建球形支架利用多通道测试技术对粤剧演员的声功率进行测试,获得了不同行当在各种力度下念白、清唱和语言的声功率级、变化范围和声功率级谱数据。首次采用消声室内录制的粤剧清唱和高胡伴奏双信号作为听音干信号,利用厅堂实测双耳脉冲响应,使用耳机重放方式进行响度主观优选实验。实验共12位听音人,采用成对比较法对8个不同平均声级的实验样本进行主观优选,结果表明粤剧院平均声级的优选值为79.0 dBA,优选范围是76.0-82.0 dBA。六位演员通过12次听音优选出的伴奏音乐声级在66.4-87.3 dBA之间,平均值为80.4dBA。该研究首次科学系统地测定了粤剧演员的发声频率特性和声功率,这些测试数据不仅填补了我国戏曲表演声学数据的空白,也是建筑声学研究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主观听音实验得到的响度优选值可用于指导中国戏曲厅堂的音质设计和综合评价。

二、A primary study of the acou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ical building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primary study of the acou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ical buildings(论文提纲范文)

(1)大空间蒙古包演艺声环境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经济背景
        1.1.2 大空间蒙古包声学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空间类建筑声学特性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2.2 传统声乐建筑声学特性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2.3 多用途建筑声学特性与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2.4 厅堂建筑音质设计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空间蒙古包声环境现状调研
    2.1 现场测试与模拟分析
        2.1.1 现场测试概况
        2.1.2 调研对象
        2.1.3 调研内容
        2.1.4 模拟设置
    2.2 声压级现状研究
        2.2.1 测量方法及实验仪器介绍
        2.2.2 测量结果及分析
    2.3 混响时间现状研究
        2.3.1 测量方法及实验仪器介绍
        2.3.2 测量结果及分析
    2.4 明晰度现状研究
        2.4.1 明晰度
        2.4.2 明晰度模拟结果分析
    2.5 语言清晰度现状研究
        2.5.1 指标选择
        2.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2.6 声环境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6.1 影响因素筛选
        2.6.2 声源类型
        2.6.3 空间尺寸
        2.6.4 平面布局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空间蒙古包室内声环境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3.1 模拟概述
        3.1.1 模拟软件及设置
        3.1.2 影响因素的参数设置
    3.2 空间几何尺寸对演奏声环境影响规律研究
        3.2.1 平面大小
        3.2.2 围墙高度
        3.2.3 穹顶高度
    3.3 室内布局对演奏声环境影响规律研究
        3.3.1 舞台形式
        3.3.2 声源位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古族民族音乐声学特性模拟分析
    4.1 蒙古族民族音乐
        4.1.1 民族音乐类型
        4.1.2 民族音乐实验
    4.2 不同类型民歌的声学特性
        4.2.1 声压级和动态变化范围
        4.2.2 频率特性
        4.2.3 不同类型民歌的声学特性的区别
    4.3 不同类型民歌在大空间蒙古包中声环境特性模拟
        4.3.1 声压级
        4.3.2 语言清晰度
        4.3.3 明晰度
    4.4 演奏声频率对演奏声环境影响规律研究
        4.4.1 不同频率下演奏声环境声压级SPL变化
        4.4.2 不同频率下演奏声环境明晰度C_(80)变化
        4.4.3 对比低、中、高频不同民族音乐的声环境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空间蒙古包演艺声环境优化设计
    5.1 声学优化设计原理
        5.1.1 优化设计
        5.1.2 评价指标
    5.2 蒙亮大空间蒙古包概况
    5.3 优化前室内声环境现状分析
        5.3.1 声压级
        5.3.2 混响时间
        5.3.3 明晰度
        5.3.4 室内辅音清晰度损失
        5.3.5 快速语言传输指数
    5.4 室内声环境模拟优化设计
        5.4.1 围墙高度优化设计
        5.4.2 穹顶高度优化设计
        5.4.3 室内舞台优化设计
    5.5 优化后室内声环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5.5.1 声压级
        5.5.2 混响时间
        5.5.3 语言清晰度
        5.5.4 明晰度
    5.6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混响时间实测数据
附录B 成果展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匾额和楹联的研究现状
        0.2.2 古戏台匾联的研究现状
        0.2.3 古戏台声学的研究现状
        0.2.4 小结
    0.3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古戏台匾联概述
    1.1 起源发展
    1.2 功用分类
第二章 古戏台匾联中的声效追求
    2.1 音量
        2.1.1 达彻四方
        2.1.2 达彻云霄
    2.2 音质
        2.2.1 音韵和谐
        2.2.2 旋律悠扬
        2.2.3 余音绕梁
        2.2.4 其他
第三章 古戏台声学匾联的特征
    3.1 数量多、分布广
    3.2 重复性
    3.3 普遍性
    3.4 夸张性
第四章 古戏台声学匾联的价值
    4.1 科学价值
    4.2 文化价值
    4.3 历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硕博论文类
    3.期刊论文类
    4.论文集类
    5.报纸类
附录: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文献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平遥古戏台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0.1.1 问题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内容及时空界定
        0.2.1 研究时空界定
        0.2.2 研究内容界定
    0.3 研究现状及研究困境
        0.3.1 研究现状
        0.3.2 研究困境
    0.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平遥古戏台历史沿革
    1.1 清代之前平遥戏台
        1.1.1 超山庙遗址
        1.1.2 先师庙
    1.2 清代平遥戏台
        1.2.1 戏台数量的增多
        1.2.2 戏曲演出的频繁
    1.3 综述
        1.3.1 平遥古戏台发展的原因
        1.3.2 声学诉求
第二章 平遥古戏台声学技术
    2.1 声直达技术——台基
    2.2 声反射技术——台顶、后山墙、侧山墙、围墙
        2.2.1 台顶
        2.2.2 后山墙
        2.2.3 侧山墙
        2.2.4 围墙
    2.3 声共振技术——腔体
        2.3.1 台底设腔
        2.3.2 台底设洞
        2.3.3 后台设洞
        2.3.4 墙上设瓮
        2.3.5 声混响技术
第三章 实例研究
    3.1 真武庙“开字形”后台设洞古戏台声学效应初探
        3.1.1 真武庙古戏台
        3.1.2 声学效应及其测量
        3.1.3 声学效应分析
        3.1.4 结论
    3.2 侯冀关帝庙“卅字形枕头窑”后台设洞古戏台声学效应初探
        3.2.1 侯冀关帝庙古戏台
        3.2.2 古戏台声学效应及其测量分析
        3.2.3 声学效应分析
        3.2.4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国内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当代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设计研究 ——以东山影剧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演艺的蓬勃发展
        1.1.2 中小型观演建筑需求的提升
        1.1.3 观演建筑复合化趋势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
        1.2.1 国外复合观演建筑发展研究
        1.2.2 国内复合观演建筑发展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满足我国当前城市观演需求
        1.3.2 提高观演建筑亲和力
        1.3.3 优化城市文娱类活动结构
        1.3.4 带动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框架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当代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案例研究
    2.1 复合观演建筑概况与基本特征
        2.1.1 复合观演建筑基本定义
        2.1.2 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基本特征
    2.2 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案例研究
        2.2.1 江油大剧院
        2.2.2 苏州中国昆剧院
        2.2.3 乌镇大剧院
        2.2.4 西双版纳傣秀剧场
    2.3 我国中小型观演建筑现存问题及成功经验总结
        2.3.1 中小型观演建筑现存问题
        2.3.2 成功经验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当代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3.1 观演建筑多功能复合设计
        3.1.1 多功能复合影响因素分析
        3.1.2 建筑内部功能复合设计
        3.1.3 建筑内部功能组织模式分析
        3.1.4 建筑外部功能复合分析
        3.1.5 对东山影剧院的启示
    3.2 观演空间功能复合设计
        3.2.1 观演空间功能复合影响因素分析
        3.2.2 观演空间功能复合设计研究
        3.2.3 对东山影剧院的启示
    3.3 观演空间界面可变设计
        3.3.1 观演空间界面可变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3.2 观演空间形式的可变设计
        3.3.3 对东山影剧院的启示
    3.4 新技术下的互动式复合观演空间设计
        3.4.1 互动式复合观演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4.2 互动式复合观演空间设计策略
        3.4.3 对东山影剧院的启示
    3.5 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技术措施
        3.5.1 观演空间功能复合设计技术措施
        3.5.2 观演空间界面可变设计技术措施
        3.5.3 互动式复合观演空间设计技术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东山影剧院项目复合性设计解析
    4.1 东山县文体中心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概况
    4.2 东山影剧院项目设计方案概述
        4.2.1 项目概述
        4.2.2 项目定位
        4.2.3 设计理念
        4.2.4 基本功能流线组织
    4.3 东山影剧院复合设计策略
        4.3.1 多功能复合设计
        4.3.2 观演空间功能复合设计
        4.3.3 观演空间界面可变设计
        4.3.4 互动式设计理念
        4.3.5 观演空间复合设计技术措施
    4.4 优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研究成果总结性论述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国内现有中小型观演建筑案例汇总
    附录二 东山影剧院设计图纸
致谢

(5)会馆剧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会馆剧场相关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会馆及其剧场的兴建
    第一节 会馆概述
        一、会馆的兴衰
        二、会馆的分类
        三、会馆的分布
    第二节 会馆的功能与剧场的创建
        一、会馆功能概说
        二、会馆剧场的创建缘由
        三、会馆剧场的创修经费
第二章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制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遗存
        一、会馆剧场的演变
        二、会馆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会馆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设置
        二、会馆剧场的建筑特征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布局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第四章 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局部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三、正面看楼与看台
        四、过街剧场
第五章 室内会馆剧场
    第一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遗存
        一、现存室内会馆剧场
        二、碑刻及文献载录的室内会馆剧场
    第二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特征
        一、时空分布
        二、建筑形制
        三、室内会馆剧场与戏园之比较
第六章 娱人小剧场
    第一节 娱人小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娱人小剧场的特征
        一、出现时间及功能
        二、剧场的空间设置
        三、戏台的建筑形制
        四、观剧场所的设置
第七章 会馆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匾额与楹联
        一、匾额
        二、楹联
    第二节 雕塑与彩绘
        一、雕塑
        二、彩绘
第八章 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
        一、祭祀演剧
        二、行业演剧
        三、团拜演剧
    第二节 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
        一、剧场的租用
        二、演剧活动的管理
        三、戏资的来源
    第三节 商路与戏路:会馆剧场的演剧与戏曲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古戏台构件声学特性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中国戏曲的发展
        1.1.2 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现状
        1.1.3 山西古戏场研究概况
    1.2 建筑声学模拟研究方法
        1.2.1 基于几何声学的仿真方法
        1.2.2 缩尺模型技术的应用
        1.2.3 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之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及共形技术
    2.1 时域有限差分方程
    2.2 高阶精度FDTD方程
    2.3 声源模型
    2.4 稳定性条件
        2.4.1 数值色散分析
        2.4.2 稳定性分析
    2.5 几种边界条件
        2.5.1 刚性边界
        2.5.2 吸收边界
        2.5.3 阻抗边界
    2.6 共形技术及其验证
        2.6.1 共形声波动FDTD方程
        2.6.2 共形方程稳定性
        2.6.3 椭圆房间内的精度验证
        2.6.4 三维共形声波FDTD方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窑洞式戏台实测与仿真验证
    3.1 戏台构造及其周边环境
        3.1.1 单孔纵置式戏台
        3.1.2 双孔交叉式戏台
        3.1.3 四孔交叉式戏台
    3.2 测量方案
    3.3 测量结果分析
        3.3.1 混响时间与清晰度分析
        3.3.2 强度指数分析
    3.4 实测与仿真的结果比较
        3.4.1 共形网格生成
        3.4.2 脉冲响应结果
        3.4.3 声学参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窑洞式戏台的声学效应
    4.1 平顶窑洞的声效研究
        4.1.1 模型设置
        4.1.2 脉冲响应分析
        4.1.3 频谱分析
    4.2 拱顶窑洞的声效研究
        4.2.1 模型设置
        4.2.2 客观声学参量分析
        4.2.3 音质主观评价试验
        4.2.4 听音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八字墙的声学效应
    5.1 戏台八字墙的研究
    5.2 试验测量
    5.3 二维八字墙模型
        5.3.1 模型设置
        5.3.2 共形网格的处理
        5.3.3 声能影响
        5.3.4 侧向反射声与早期声的客观参量分析
    5.4 八字墙在窑洞模型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两个接收点的概率及其心理尺度推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及相关说明
2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理论研究
    2.1 观演建筑相关理论
    2.2 建筑的可移动性相关理论
    2.3 观演建筑可移动性与多功能性结合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3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策略
    3.1 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原则
    3.2 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方法
    3.3 实现观演建筑可移动的设计原则
    3.4 实现多功能观演建筑可移动的设计方法
    3.5 实现多功能观演建筑可移动的技术支撑
    3.6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选型
    4.1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相关调研
    4.2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的表演形式
    4.3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的规模与等级
    4.4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移动方式
    4.5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材料
    4.6 本章小结
5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实践
    5.1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实践概况
    5.2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目标
    5.3 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图纸表达
    5.4 模拟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流线型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研究 ——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新常态下剧场发展的机遇
        1.1.2 传统剧场空间形式的转变
        1.1.3 剧场声学设计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用价值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剧场体型发展概述及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相关探讨
    2.1 国内外剧场观众厅体型发展概述
        2.1.1 国外剧场观众厅体型演变概述
        2.1.1.1 古希腊的露天剧场
        2.1.1.2 文艺复兴时期的U型剧场
        2.1.1.3 巴洛克时期的马蹄形剧场
        2.1.1.4 古典时期的马蹄形剧院与矩形音乐厅
        2.1.1.52 0世纪之后的剧场
        2.1.2 国内剧场观众厅体型演变概述
        2.1.2.1 中国传统戏场
        2.1.2.2 移植、模仿、改良时期剧场
        2.1.2.3 大会堂时期
        2.1.2.4 新中国初期
        2.1.2.5 大剧院时代
    2.2 剧场观众厅体型分类
        2.2.1 非流线型观众厅
        2.2.2 流线型观众厅
    2.3 流线型体型对早期侧向反射声影响探讨
        2.3.1 基本情况
        2.3.2 声场情况
        2.3.3 早期侧向反射声对主观听音的影响
        2.3.4 相关客观声学参量
    2.4 研究流线型体型与声场关联的技术方法
        2.4.1 室内声学模拟技术的发展历程
        2.4.2 室内声学计算机模拟过程的分析
        2.4.3 侧向反射声的音质参数获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线型观众厅体型优化特点研究
    3.1 体型优化设计的作用
        3.1.1 平面形状设计
        3.1.2 剖面形状设计
    3.2 流线型在剧场中的应用
        3.2.1 观众厅侧墙设计
        3.2.2 观众厅顶棚设计
    3.3 流线型观众厅基本形式解析
        3.3.1 墙面流线型
        3.3.2 顶棚流线型
        3.3.3 挑台栏板与池座矮墙流线型
        3.3.4 流线型一体化
    3.4 流线型观众厅基本形态变化
        3.4.1 扭曲与倾斜
        3.4.2 分解与折叠
        3.4.3 有机形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体型对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影响研究
    4.1 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
        4.1.1 模型体量的确立
        4.1.2 各部位声学做法的选择
        4.1.3 声源位置与接收点的选择
        4.1.4 建立三维声学模型
    4.2 不同体型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对比分析
        4.2.1 多个测点采样分析
        4.2.2 整体坐席对比分析
        4.2.2.1 整体网格分析
        4.2.2.2 累积分布函数(CDF)对比分析
        4.2.3 反射声序列对比分析
        4.2.4 其他音质参数对比分析
        4.2.4.1混响时间T30
        4.2.4.2 早期衰变时间EDT
        4.2.4.3 声场不均匀度
    4.3 流线型与非流线型剧场对比结论分析
        4.3.1 流线型剧场的优势
        4.3.2 流线型剧场的不足与调整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优化设计
    5.1 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项目概况
        5.1.1 建筑概况
        5.1.2 建筑图纸内容
        5.1.3 音质设计要求
        5.1.4 体型优化特点
        5.1.4.1 观众厅平面
        5.1.4.2 观众厅剖面
    5.2 仿真模拟
        5.2.1 建立体型优化前后对比模型及基本设置
        5.2.1.1 建模优化处理
        5.2.1.2 声学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5.2.1.3 声源与测点的布置
        5.2.1.4 设定模拟条件
        5.2.2 模拟并计算体型优化前后早期侧向能量因子
        5.2.2.1 多测点采样模拟数据对比
        5.2.2.2 整体网格对比分析
        5.2.2.3 累积分布函数整体分析
        5.2.2.4 反射声序列对比
        5.2.3 其他客观声学参数模拟结果分析
        5.2.3.1 与音乐丰满度有关的声学参量
        5.2.3.2 声场不均匀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存在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清代平定州古戏台声学技术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戏台概述
    2.1 历史沿革
        2.1.1 金元平定州戏曲文物
        2.1.2 清代平定州古戏台
    2.2 建筑特征
        2.2.1 台基
        2.2.2 山墙
        2.2.3 台顶
        2.2.4 音壁
        2.2.5 空腔
        2.2.6 围墙
    2.3 分布状况
第三章 平定州古戏台声学构件及其声学性能
    3.1 台基及其声学功能
        3.1.1 普通戏台台基及其声学功能
        3.1.2 山门戏台台基及其声学功能
    3.2 山墙及其声学功能
        3.2.1 后山墙及其声学特性
        3.2.2 两侧山墙及其声学特性
    3.3 台顶及其声学功能
        3.3.1 材料及规格的声学意义
        3.3.2 内部结构及其声学功效
    3.4 八字音壁及其声学功能
        3.4.1 八字音壁的声学结构
        3.4.2 八字音壁的声学功能
    3.5 瓮式空腔及其声学原理
        3.5.1 “台下设瓮”助声原理
        3.5.2 “墙上设瓮”实例研究
    3.6 窑洞空腔及其声学原理
        3.6.1 相关声学原理
        3.6.2 戏台实例研究
    3.7 四周围合式混响结构及其声学原理
        3.7.1 声学原理阐述
        3.7.2 戏台实例研究
    3.8 从歌唱声学看平定州古戏台各声学构件功能
        3.8.1 从歌唱声学中“后咽壁立起”看古戏台高台基的声学原理
        3.8.2 从歌唱声学中“两腮扩张”看古戏台两侧山墙的声学原理
        3.8.3 从歌唱声学中“上口盖抬起”看戏台穹顶结构的声学功能
        3.8.4 从歌唱声学中的“面罩唱法”看戏台八字音壁的声学功能
        3.8.5 从歌唱声学中的“气息支点”看戏台台下空腔的声学原理
        3.8.6 从歌唱声学中的“头腔共鸣”看戏台窑洞共振的声学原理
        3.8.7 从歌唱声学中的“混声唱法”看戏台围合声场的声学原理
        3.8.8 歌唱声学与戏台声学综述
第四章 典型戏台实例
    4.1 戏台声学类型概述
    4.2 聚向型古戏台范例
    4.3 混响型古戏台范例
        4.3.1 平定娘子关古戏台
        4.3.2 郊区龙王庙古戏台
        4.3.3 寿阳松罗院古戏台
        4.3.4 寿阳普光寺古戏台
    4.4 共振型古戏台范例
        4.4.1 空腔共振古戏台
        4.4.2 陶瓮共振古戏台
        4.4.3 窑洞共振古戏台
第五章 古戏台建造技术的影响及当地戏台建造技艺传承
    5.1 南庄工匠建造或改造案例
        5.1.1 .戏台建造案例
        5.1.2 戏台改建案例
    5.2 本村近现代工匠
        5.2.1 哲匠传承示意图
        5.2.2 小工不完全统计
        5.2.3 兄弟工匠一览图
    5.3 小结
采访附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粤剧演员发声特性及其演出厅堂响度主观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演员发声特性研究进展
        1.2.1.1 西洋唱法演员
        1.2.1.2 中国戏曲演员
        1.2.2 厅堂声学参数主观优选的研究进展
        1.2.2.1 国外厅堂声学参数主观优选
        1.2.2.2 国内厅堂声学参数主观优选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粤剧与戏曲演出场所
    2.1 粤剧概述
        2.1.1 音乐
        2.1.2 行当
        2.1.3 伴奏乐器及乐队编制
    2.2 戏曲观演场所的演变
        2.2.1 殷代至隋唐代时期
        2.2.2 宋元时期
        2.2.3 明清时期
        2.2.4 近现代时期
    2.3 传统戏曲戏场与近现代戏曲剧院的比较
        2.3.1 舞台
        2.3.2 乐队
        2.3.3 观众席
        2.3.4 小结
第三章 粤剧演员发声频率特性测试
    3.1 测试方法与内容
        3.1.1 测试方法与系统
        3.1.2 测试内容
        3.1.2.1 参加测试人员
        3.1.2.2 测试发声内容
    3.2 测试结果
        3.2.1 男性行当发声频率特性
        3.2.1.1 文武生
        3.2.1.2 其他男性行当
        3.2.2 女性行当发声频率特性
        3.2.2.1 花旦
        3.2.2.2 其他女性行当
    3.3 发声频率特性对比分析
        3.3.1 男性行当对比分析
        3.3.1.1 声级和变化范围
        3.3.1.2 发声频率特性曲线
        3.3.2 女性行当对比分析
        3.3.2.1 声级和变化范围
        3.3.2.2 发声频率特性曲线
        3.3.3 分析小结
        3.3.4 歌手共振峰讨论
第四章 粤剧演员声功率级测试
    4.1 测试方法与内容
        4.1.1 测试方法选择
        4.1.2 实验平台搭建
        4.1.3 声功率级计算方法
        4.1.4 测试内容
    4.2 男性行当声功率级
        4.2.1 文武生
        4.2.1.1 声功率级及变化范围
        4.2.1.2 三分之一倍频程频带声功率级谱
        4.2.2 其他男性行当
        4.2.2.1 老生
        4.2.2.2 花脸
    4.3 女性行当声功率级
        4.3.1 花旦
        4.3.1.1 声功率级及变化范围
        4.3.1.2 三分之一倍频程频带声功率级谱
        4.3.2 其他女性行当
        4.3.2.1 青衣
        4.3.2.2 老旦
    4.4 声功率级对比分析
第五章 粤剧院响度主观优选
    5.1 实验方法
        5.1.1 可听化技术实现方法
        5.1.2 心理尺度构成方法的选择
    5.2 双耳可听化信号的制作
        5.2.1 双耳听音信号
        5.2.1.1 干信号录制
        5.2.1.2 厅堂双耳脉冲响应的获得
        5.2.2 耳机频响校准处理
        5.2.3 双耳可听化信号的声级控制
        5.2.3.1 声级设置值
        5.2.3.2 声级标定
    5.3 实验内容
    5.4 主观评价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
        5.4.1 数据处理
        5.4.2 实验结果
        5.4.2.1 传统成对比较法
        5.4.2.2 Sheffe成对比较法
        5.4.2.3 声级优选值结论
    5.5 演员对伴奏音乐声级的优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A primary study of the acou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ical buildings(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空间蒙古包演艺声环境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D]. 田虹雨.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D]. 冯楠舒. 山西大学, 2020(01)
  • [3]平遥古戏台声学研究[D]. 裴家丽. 山西大学, 2020(01)
  • [4]当代中小型复合观演建筑设计研究 ——以东山影剧院为例[D]. 张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会馆剧场研究[D]. 高扬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古戏台构件声学特性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D]. 黄武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可移动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研究[D]. 马明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流线型剧场观众厅早期侧向反射声研究 ——以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为例[D]. 刘叮当.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9]清代平定州古戏台声学技术调查[D]. 高乐乐. 山西大学, 2019(02)
  • [10]粤剧演员发声特性及其演出厅堂响度主观优选[D]. 盖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