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yclinD_1、P_(16)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红,王伟,袁玥,赵亚宁[1](2022)在《CyclinD1、p2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7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125例患者均手术切除,术后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yclinD1、p27蛋白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访并统计复发率,对比复发者和未复发者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表达;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Ⅲa期、低分化患者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患者,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患者(P<0.05);术后复发率为63.20%,复发患者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复发NSCLC患者临床Ⅲa期、低分化、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癌组织p27蛋白阴性表达占比均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占比均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临床Ⅲa期[O^R=5.818(95%CI:1.926,6.981)]、低分化[O^R=6.613(95%CI:2.507,7.669)]、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O^R=7.199(95%CI:2.147,7.958)]、癌组织p27蛋白阴性表达[O^R=5.339(95%CI:2.209,5.869)]均是NSCL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淋巴结清扫[O^R=0.477(95%CI:0.341,0.597)]、术后放化疗[O^R=0.486(95%CI:0.322,0.674)]均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并且与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术后复发有关。癌组织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癌组织p27蛋白阴性表达与临床IIIa期等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术后放化疗是其保护因素。
李治国,王花花,袁媛,柳淼,常欢[2](2022)在《荞麦七水提物通过调控LncRNA SOX21-AS1/miR-451a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荞麦七水提物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OX21反义RNA1(SOX21-AS1)和miR-451a表达。用10 mg/ml、20 mg/ml、40 mg/ml荞麦七水提物处理胃癌细胞MKN45,qPCR检测LncRNA SOX21-AS1和miR-451a表达,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侵袭,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p21、p2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4蛋白表达。在MKN45细胞中转染si-SOX21-AS1,评估抑制SOX21-AS1表达在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中的作用。生物信息学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LncRNA SOX21-AS1与miR-451a的靶向关系。在细胞中转染pcDNA-SOX21-AS,并使用40 mg/ml荞麦七水提物处理,观察LncRNA SOX21-AS1过表达对荞麦七水提物诱导的胃癌MKN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LncRNA SOX21-AS1表达明显上调,miR-451a表达显着下调(P<0.05)。荞麦七水提物明显降低LncRNA SOX21-AS1表达量、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CyclinD1、MMP-2、MMP-9、MMP-14蛋白水平,显着提高miR-451a表达量、细胞生长的抑制率、p21、p27蛋白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抑制LncRNA SOX21-AS1表达明显增加MKN45细胞抑制率、p21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CyclinD1、MMP-2、MMP-9蛋白表达量(P<0.05)。LncRNA SOX21-AS1靶向调控miR-451a的表达。LncRNA SOX21-AS1过表达逆转了荞麦七水提物对胃癌MKN45细胞SOX21-AS1表达、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CyclinD1、MMP-2、MMP-9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miR-451a表达、抑制率、p21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荞麦七水提物通过调控LncRNA SOX21-AS1/miR-451a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寇瑞龙[3](2021)在《RARβ表达及其甲基化与胃癌临床分期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RAR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分析胃癌中RARβ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分析胃癌中RARβ甲基化程度与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上诊断明确且行手术切除的50例胃癌病例组织及配对癌旁胃粘膜组织。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50例胃癌和配对癌旁组织中RARβ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BSP)检测50例胃癌和配对癌旁组织中RARβ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4.统计分析RARβ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m RNA表达的关系。结果:1.RARβm RNA在胃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2,癌旁组织中为0.26,RARβm 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Rβm 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RARβm RNA表达水平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分化程度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浸润深度在T1、T2期的胃癌中的RARβm RNA表达水平高于T3、T4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Rβm RNA表达水平在不同TNM分期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TNM分期为I期和III期这两个组间RARB m RNA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I期和II期,II期和III期的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0例胃癌组织中RARβ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44%(22/50),癌旁组织中RARβ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24%(12/50),统计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RARβ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配对癌旁组织甲基化程度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RARβ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1)RARβ在胃癌的中-高分化组的甲基化程度低于低分化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淋巴结转移组的RARβ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甲基化阳性组的RARβm RNA表达明显低于甲基化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癌组织中RA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着高于配对癌旁组织,考虑RARβ基因高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有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组的胃癌患者的RARβ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中高分化组,提示检测RARβ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病变严重程度。3.甲基化阳性组的RARβ表达比例显着低于甲基化阴性表达组,提示RARβ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在胃癌中低表达的重要原因,且这可能是促进胃癌浸润和分期增加的重要因素。
蔡曌[4](2021)在《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文中认为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供临床使用。本项研究旨在膀胱癌组织和尿液中探索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评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对65例膀胱癌肿瘤组织DNA进行了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发现并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在膀胱癌组织中高频出现的5个高频拷贝数变异的基因CEP63、FOSL2、GHR、PAQR6、ZFAND3。本项研究对候选的5个拷贝数高频变异的基因在219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和123例初治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所有入组患者均开展了术后随访,获得其无瘤生存期。研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Logestic线性回归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并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为提高在尿液中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准确性,研究中采用了高灵敏的3D数字PCR技术,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比较了 real-time PCR 与 3D 数字PCR在尿沉渣脱落细胞中对拷贝数变异基因的检测效能,建立了尿样本中膀胱癌的诊断模型。在5个候选拷贝数变异的基因中,CEP63(p<0.01)、FOSL2(p<0.01)、PAQR6(p<0.01)在219例肿瘤组织中相比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CEP63(p<0.01)和FOSL2(p<0.01)的拷贝数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中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CEP63(p<0.01)和FOSL2(p=0.047)的拷贝数在高级别肿瘤中显着高于低级别肿瘤。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EP63的拷贝数显着增加(p<0.01)。研究中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48.3%;10年无瘤生存率为22.7%。基于219例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EP63和FOSL2的拷贝数增加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FOSL2和PAQR6的拷贝数增加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测模型为PI=1.5095×CEP63+1.47123×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3.434倍(p=0.0003)。基于FOSL2和PAQR6拷贝数变异,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预测模型为PI=2.0440×FOSL2+2.2079×PAQR6,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5.443倍(p=0.0001)。对于基于传统危险分层中的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p=0.00056)。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p=0.036)与FOSL2(p<0.01)的拷贝数相比于正常对照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显着增加。应用3D数字PCR检测,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p<0.01)与FOSL2(p=0.046)的拷贝数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样本,CEP63的拷贝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中显着增加(p=0.0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的拷贝数增加(p<0.01)或FOSL2的拷贝数增加(p=0.018)预示着更大的肿瘤复发风险。基于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在训练集(n=41)中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n=41)中进行验证,预测模型为PIL=-2.679+2.083×CEP63+1.827×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6.612倍(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数字PCR检测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03,灵敏度分别为0.750和0.6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6和0.708。而real-time PCR检测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和0.685,灵敏度分别为0.475和0.4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4和0.646。进一步基于3D数字PCR联合尿样本中CEP63与 FOSL2 的拷贝数变异构建膀胱癌患者诊断型:L=-1.817+2.267×CEP63+2.695×FOSL2,该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58,灵敏度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3.8%。本项研究发现CEP63、FOSL2、PAQR6在膀胱癌中拷贝数增加,前两者与膀胱癌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能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可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在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显着增加,并与肿瘤分期相关。尿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增加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复发风险更高。研究中应用的3D数字PCR相比于real-time PCR检测效能更高,基于3D数字PCR的尿样本诊断模型能够较好的区分膀胱癌与正常人,为未来膀胱癌尿液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第二章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EB病毒是人类普遍且长期感染的病毒。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95%存在终生的无症状感染。EB病毒参与了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氏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胃癌等。EB病毒的发现距今已有50余年,但病毒的致癌机制目前仍然尚未清楚。mi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多种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进程,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特定miRNA的负调控作用能够引起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EB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能够编码miRNA的病毒,已有研究发现部分EB病毒编码的miRNA能够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对于其他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了解。本项研究旨在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构建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分析病毒miRNA在宿主细胞中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而探索病毒miRNA对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癌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EB病毒相关胃癌在亚洲胃癌患者中约占6%,需要通过EBER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的感染,由于EBER原位杂交尚未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病理检测项目,受到样本收集难度的限制,以及RNA较容易降解的特性,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基于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8例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冻存组织、2株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SNU719、YCCEL1和2株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AGS、HGC27进行了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宿主miRNA和EB病毒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中38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探索EB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以及宿主基因的关系。为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病毒miRNA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了解筛选出的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能够显着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病毒miRNA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鼻咽癌中的作用。我们对33例鼻咽癌新鲜冻存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候选病毒m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获得了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我们发现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间信号转导和DNA复制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上。而对于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水平的分析发现,4个宿主miRNA在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miRNA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进一步分析这4个宿主miRNA与EB病毒miRNA的序列,发现 EB 病毒 miRNA miR-BARTl-3p 与宿主 miRNA hsa-miR-29a-3p 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而miR-BART7-3p则与宿主miRNA hsa-miR-154-3p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由此推测上述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进一步探索“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是否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首先联合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和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本项研究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计46例EB病毒相关胃癌中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宿主基因,结合在EB病毒相关胃癌相比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中差异的宿主基因,以此对“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交集靶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靶基因,其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涉及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重要功能的2个信号通路。说明候选的病毒miRNA可能与其相关的宿主miRNA共同参与到对细胞生长、迁移等重要功能的调控中。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功能实验也表明了miR-BART1-3p和miR-BART7-3p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细胞的生长起负向调控作用。此外,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鼻咽癌中,我们也构建了 EB病毒miRNA的表达谱,与EB病毒相关胃癌不同的是,miR-BART1-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而miR-BART7-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也仅处于中等。但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miR-BART7-3p在鼻咽癌细胞中,仍具有对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构建了 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具有相同种子区序列的病毒和宿主miRNA,两者共同参与了涉及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了病毒miRNA对于胃癌和鼻咽癌细胞在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对病毒miRNA miR-BART1-3p和miR-BART7-3p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miR-BART7-3p在两种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新的视角提供了 EB病毒影响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促进对于上皮性恶性肿瘤中EB病毒感染在癌变中作用的理解。
陈怡文,郭冰沁,李洪涛[5](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RUSC1-AS1对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的影响及其与微小RNA-326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RUSC1-AS1(lnc RNARUSC1-AS1)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但其对肝细胞癌(肝癌)的影响尚不清楚。笔者前期研究显示,lnc RNARUSC1-AS1与微小RNA-326(mi R-326)存在结合位点,因此本研究探讨lnc RNARUSC1-AS1在肝癌中的表达,以及是否通过靶向mi R-326调控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方法:用q RT-PCR检测41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lnc RNARUSC1-AS1与mi R-326的表达。以lnc RNARUSC1-AS1表达抑制质粒/阴性对照质粒、mi R-326模拟物/阴性对照序列、mi R-326抑制物/阴性对照序列为工具,采用MTT法、Transwell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法观察接受不同转染处理的MHCC97-H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凋亡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lnc RNARUSC1-AS1和mi R-326的靶向关系,并用q RT-PCR验证。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肝癌组织中lnc RNARUSC1-A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i R-32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转染lnc RNARUSC1-AS1表达抑制质粒或mi R-326模拟物后,肝癌MHCC97-H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yclinD1、MMP-2、MMP-9、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21、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MHCC97-H细胞转染lnc RNARUSC1-AS1表达抑制质粒的同时mi R-326抑制物,前者对MHCC97-H细胞以上作用被取消(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q 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 R-326为lnc RNARUSC1-AS1的靶分子。结论:lnc RNARUSC1-AS1在肝癌中表达上调,其可通过靶向调控mi R-326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
安健健[6](2020)在《MEG8、TG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前列,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目前仍缺乏胃癌早期诊断、治疗及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靶点。转谷氨酰胺酶2(transglutaminase 2,TGM2)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驱动作用,被认为是关键的癌细胞存活因子;母源性表达基因8(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8,MEG8)与母源性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共享DLK1-DIO3位点,MEG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化疗耐药有关,MEG3在胃癌进展过程中表现重要调控作用,MEG8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及癌旁对照组织MEG8及TGM2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普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织取自距离癌变边缘≥5 cm处)。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及化疗治疗,病历资料完整。手术过程中待手术标本离体后,立即应用无菌外科组织剪获取大小约0.5*0.5*0.5cm组织标本,置入预先存有RNA样本保存液的EP管中(组织标本完全浸没于RNA样本保存液中),置4℃冰箱过夜储存后,弃液并放入-80℃冰箱储存备用;(2)通过荧光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30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EG8、TGM2基因表达情况,采集本实验所纳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及胃癌分期、分化程度、转移情况等临床特征,通过Oncomine数据库筛选胃癌相关研究数据,统计TGM2在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胃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胃癌患者生存时间。(3)采用SPSS 19.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资料的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c2检验,有序变量采用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TGM2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生存状态相关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30对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MEG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0.462±0.082 vs.1.048±0.149),TG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202±0.143 vs.0.742±0.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G8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TGM2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01),其表达情况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3)统计摘自Oncomine数据库85例胃癌患者TGM2基因在胃癌及其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TG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P<0.001);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TGM2表达高低与胃癌患者生存状态无关(P=0.607)。结论(1)MEG8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中下调,表达水平随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可能成为胃癌临床诊断及评估的新标志物。(2)TGM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表达水平越高,临床分期越高,可作为胃癌诊治的潜在靶点;TGM2表达高低与胃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颜王鑫,戚晓哲,孙跃胜,林继徐,周慧珍,陈亮[7](2020)在《lncRNA DCST1-AS1靶向miR-874-3p对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直肠癌(rectal cancer, RC)中异常表达并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 lnc RNA DCST1-AS1在肿瘤中表达上调,但其在R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假设lnc RNA DCST1-AS1在RC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并可能促进肿瘤发生及发展.目的研究lncRNA DCST1-AS1对RC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0例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DCST1-AS1和miR-874-3p RNA的水平,对RC SW1463细胞进行转染,分为si-NC组、siDCST1-AS1组、miR-NC组、miR-874-3p组、pcDNA组、pcDNA-DCST1-AS1组、si-DCST1-AS1+anti-miR-NC组和si-DCST1-AS1+anti-miR-874-3p组,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SW1463细胞增殖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OD)值和凋亡率,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D1)、p21、B淋巴细胞瘤-2 (B-cell lymphoma-2, Bcl-2)和Bcl-2相关蛋白(Bcl-2-associatedXprotein,Bax)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lncR NA DCST1-AS1和miR-874-3p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组相比,在RC组织组中lncRNA DCST1-AS1的含量显着升高(P <0.05), miR-874-3p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si-NC和miR-NC组比较, si-DCST1-AS1组和miR-874-3p组RCSW1463细胞的OD值、CyclinD1和Bcl-2蛋白含量均降低,细胞凋亡率、p21和Bax蛋白含量均升高; lncRNA DCST1-AS1靶向负调控miR-874-3p的表达;与si-DCST1-AS1+anti-miRNC组比较, si-DCST1-AS1+anti-miR-874-3p组SW1463细胞OD值、CyclinD1和Bcl-2蛋白含量升高,细胞凋亡率、p21和Bax含量降低.结论 lncRNADCST1-AS1通过靶向miR-874-3p调控RC SW1463细胞增殖和凋亡, lncRNA DCST1-AS1可能是RC潜在的分子靶点.
王阳[8](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lnc-Z38对胃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发病率居世界第五位,死亡率居世界第三位。世界上每年约有一百万例新发胃癌患者,发展中国家发病患者约占2/3,约有42%的胃癌患者发生在中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胃癌患者的病情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成为目前胃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胃癌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涉及到多基因的异常调节和多步骤的参与,最终引起细胞生物学行为出现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在胃癌患者的人体中某些基因与正常人体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异基因可能是引起胃癌发生的关键。如果异常细胞行为所产生的改变是基于基因层面,那么将会引起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改变,由此引发相关细胞发生癌变。此外,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对胃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胃癌的发病和转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探索胃癌新的诊断方法以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以前对于胃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编码基因上,主要涉及表观遗传学、遗传学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组中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的比例占95%以上,蛋白质编码RNA与功能性非编码RNA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链非编码(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ncRNA的重要组分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长链非编码RNA一般位于细胞核内或细胞浆内,转录本长度一般都大于200个核苷酸,很少参与蛋白的编码,主要以RNA的形式在表观遗传、转录、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LncRNA参与基因组印记、染色质修饰、染色体沉默、mRNA转录激活及干扰、转录后的调控、调节原癌基因活化、核内运输等重要的调控过程。它不仅可以激活某些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还可以抑制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近年来,长非编码RNA在肿瘤机制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lncRNA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以及复发等密切相关。在先前的胃癌研究中,有研究报道在胃癌组织和邻近的正常非肿瘤组织中具有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一些lncRNA如HULC、H19可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关于lncRNA在胃癌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和发现新的lncRNA及其特异性调控机制,可为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测序结合经典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以及临床样本中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lnc-Z38对胃癌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第一部分 lncRNAZ38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背景胃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男性胃癌的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女性发病率居第五位,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胃癌的发生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多阶段、多种因素参与的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它可以在转录、转录后和翻译水平上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目前,已发现胃癌组织中存在多种异常表达的lncRNA,并且这些异常表达的lncRNA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关于lncRNA在胃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方法及结果我们对5对胃癌病人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了 lncRNA表达谱高通量测序的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ncRNAZ38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采用qPCR技术在10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验证,证实了 lncRNAZ38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分析lncRNAZ38表达水平与1 00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性,我们发现lncRNAZ38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显着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同时,我们对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胃癌细胞株(KATO Ⅲ、SGC 7901、AGS、MKN45、MKN74)进行qPCR检测lncRNAZ38的表达,发现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相比,胃癌细胞系的五种癌细胞lnRNAZ38均呈现高表达。小结本研究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lncRNAZ38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相比,胃癌细胞中lnRNAZ38呈现高表达。这为lncRNAZ38作为评价胃癌发展进程、预后评估以及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提供重要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lncRNAZ38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依据。第二部分 lncRNAZ38对胃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背景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基因密切相关。肿瘤的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占肿瘤相关死亡率的90%以上。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是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标志。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侵袭,扩散、血管生成以及随后的粘附和定植,涉及许多不同的基因和途径。长链非编码RN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没有蛋白质编码能力的非功能性序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可以在转录,转录后和翻译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以发挥生物学功能,影响肿瘤细胞的定植、侵袭、凋亡和转移等生物学效应。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lncRNAZ38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同时前期研究发现lncRNAZ38在乳腺癌中表达增高,是乳腺癌不良预后的指标,那么接下来我们研究lncRNAZ38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及结果1、成功构建干扰lncRNAZ38的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和MKN74细胞。2、CCK-8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干扰lncRNAZ38表达的胃癌细胞株AGS和MKN74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显着减弱。3、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发现干扰lncRNAZ38表达的胃癌细胞株AGS和MKN7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减弱。4、流式细胞凋亡检测及相关的半胱天冬酶相对活性测定发现干扰lncRNAZ38表达后通过增加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来促进细胞凋亡。小结本研究初步证明lncRNAZ38能够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并抑制胃癌细胞的调亡。第三部分 lncRNAZ38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初步探讨研究背景既往关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上,主要涉及表观遗传学、遗传学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等方面。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非编码RNA,特别是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机制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据报道许多lncRNA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以及复发密切相关。同样,在胃癌的研究中,已发现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有多种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并且一些lncRNA如H19等可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下游靶基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或侵袭能力产生影响,进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关于lncRNA在胃癌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探索和发现新的lncRNA,研究其分子调控机制,可为研究胃癌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lncRNAZ38可促进胃癌的浸润、转移,抑制胃癌细胞的凋亡,接下来我们研究lncRNAZ38对胃癌发生、发展进行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及结果1、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lncRNAZ38的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和MKN74细胞。2、将稳定过表达lncRNAZ38的胃癌细胞株AGS和其平行对照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根据检测结果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初步预测lncRNAZ38可通过TGF-beta信号通路对胃癌进行调控作用。3、我们选取TGF-beta信号通路中上调基因ID3、BMP6,下调基因GDF-5进行验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一致,说明lncRNAZ38可通过TGF-beta信号通路对胃癌进行调控作用。小结本研究发现lncRNAZ38可通过TGF-beta信号通路对胃癌发挥调控作用,从而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进程。
罗雅婷,饶琰,雷阳[9](2019)在《胃癌组织中CD44v6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文中指出探讨胃癌组织中的白细胞分化抗原分化群44(CD44v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及其意义。选取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获取的90例胃癌组织标本(胃癌组)、45例胃癌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两组标本中的CD44v6蛋白、CyclinD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病灶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胃癌组织中的CD44v6蛋白、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胃癌组的CD44v6蛋白、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8%、62.22%,均高于癌旁组的24.44%、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不同TNM分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yclin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刘培[10](2019)在《BTG3及ANRI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癌是世界上也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胃癌预后良好,但诊断率低,临床上仍以中晚期胃癌多见,预后差,死亡率高。故仍需要探索新的诊治技术及改善预后的方法。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揭示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分子机制,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生长因子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异常改变,及多种致癌信号通路的异常均参与其发生发展,为筛选胃癌标记物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既往研究及本课题前期试验发现BTG3(B-cell translocation gene 3)低表达存在于胃癌中,细胞功能实验证明了BTG3低表达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抑制胃癌细胞凋亡。另外发现BTG3与多种基因存在相互联系,和miR-106b、Wnt信号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联系,但之间参与的分子及相关调控机制尚未阐明,需要进一步探讨。本课题前期试验还发现ANRIL(antisense non-coding RNA in the INK4 locus)作为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中高表达,可以促进胃癌细胞恶性增殖,和miR-99a有一定的联系,之间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而miR-99a与BMI1(B-cell-specific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tegration site-1)可能存在调控关系,需进一步证实,另外BMI1属于多梳基因家族成员,与ANRIL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功能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不确定,三者之间的联系及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需进一步确证。目的:本文通过探讨BTG3与miR-106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恶性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调控联系,并探讨ANRIL与miR-99a、BMI1在胃癌中表达及对胃癌恶性增殖的调控及联系,多线路阐明胃癌增殖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为筛选胃癌标记物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BTG3与miR-106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增殖中的调控关系1.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组织中BTG3蛋白表达情况,包括120对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石蜡,同期116例胃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石蜡组织及110例胃镜活检浅表性胃炎石蜡组织,并探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H.pylori感染与BTG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2.SGC-7901、MKN-45胃癌细胞系及GES-1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进行细胞培养,qPCR方法检测细胞中BTG3、miR-106b及wnt1、β-catenin、c-myc、CyclinD1的表达差异;3.SGC-7901、MKN-45胃癌细胞系进行细胞培养并分别转染miR-106b模拟剂和抑制剂,qPCR检测转染效果,CCK8实验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中BTG3、β-catenin蛋白表达差异;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两种胃癌细胞系中miR-106b对BTG3的调控;4.转染miR-106b模拟剂胃癌细胞再转染BTG3质粒DNA,Western blot检测BTG3、β-catenin蛋白表达变化,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变化。5.使用针对BTG3的质粒DNA及shRNA转染两种胃癌细胞系,q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果,CCK8实验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增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胃癌细胞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变化。6.应用Weston blot检测GES-1、SGC-7901及MKN-45中磷酸化β-catenin的表达,及BTG3质粒DNA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及MKN-45中磷酸化β-catenin表达变化。二、ANRIL与miR-99a、BMI1在胃癌增殖中的调控关系1.收集外科手术切除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20对,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标本作为对照组,选择SGC-7901、MKN-45胃癌细胞系及GES-1永生化胃壁细胞株进行细胞培养,qPCR方法检测组织及细胞中ANRIL表达;2.两胃癌细胞系进行细胞培养,使用针对ANRIL的shRNA转染细胞,qPCR方法检测转染效果,CCK-8实验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3.qPCR检测胃癌组织中miR-99a的表达,及敲减ANRIL胃癌细胞中miR-99a的表达;4.敲减ANRIL胃癌细胞再转染miR-99a抑制剂,qPCR检测对miR-99a表达的影响,CCK-8实验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5.两胃癌细胞系进行细胞培养,分别转染miR-99a模拟剂和抑制剂,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BMI1的表达差异。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中miR-99a对BMI1的调控。6.使用针对BMI1的质粒DNA及shRNA转染两种胃癌细胞系,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果,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Notch及mTOR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变化。结果:一、BTG3与miR-106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增殖中的调控关系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TG3低表达(P<0.001),BTG3蛋白表达与胃癌肿瘤分期(P=0.041)及肿瘤分化程度(P=0.032)有关,与年龄、性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相关性,本课题组首次分析了胃癌中H.pylori感染与BTG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发现H.pylori阳性胃癌组织中BTG3蛋白表达率和H.pylori感染阴性组比较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qPCR结果示两胃癌细胞系中miR-106表达较高(P<0.001),BTG3表达较低(P<0.001),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D1表达较高(P均<0.001)。3.调控miR-106b表达中显示,转染miR-106b模拟剂胃癌细胞中BTG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01),β-catenin蛋白水平增高(P<0.001),胃癌细胞增殖水平加快(P<0.001),在此基础上再转染BTG3质粒DNA,上述结果逆转。转染miR-106b抑制剂胃癌细胞中BTG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01),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P<0.001),胃癌细胞增殖水平明显减慢(P<0.001)。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转染miR-106b模拟剂后野生型BTG3-3’UTR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4.调控BTG3表达中显示,转染BTG3质粒DNA胃癌细胞BTG3表达上调,胃癌细胞增殖水平减慢(P<0.001),转染BTG3/shRNA细胞BTG3表达下调,胃癌细胞增殖水平加快(P<0.001);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两胃癌细胞系中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与人胃粘膜细胞系中相比均较高(P<0.001)。BTG3表达上调后,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相应降低(P<0.001)。BTG3表达下调后,wnt1、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相应升高(P<0.001)。6.Weston blot检测GES-1、SGC-7901及MKN-45中磷酸化β-catenin的表达,发现胃癌细胞中磷酸化β-catenin表达降低。BTG3质粒DNA转染胃癌细胞上调BTG3后发现磷酸化β-catenin表达相应增加,和胃癌细胞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ANRIL与miR-99a、BMI1在胃癌增殖中的调控关系1.q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ANRIL表达较高(P<0.001,P<0.01),miR-99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较低(P<0.01,P<0.001)。2.shANRIL转染胃癌细胞后,qPCR结果示ANRIL表达明显减低,miR-99a表达相应明显升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BMI1表达也相应减低,CCK8实验显示敲减ANRIL胃癌细胞增殖水平减慢(P<0.001)。敲减ANRIL胃癌细胞经miR-99a抑制剂再转染后,qPCR结果示miR-99a高表达水平可被明显降低(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BMI1低表达水平逆转,CCK8结果示胃癌细胞增殖低水平也被逆转(P<0.001)。3.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转染miR-99a模拟剂胃癌细胞BMI1蛋白表达水平减低(P<0.001),转染miR-99a抑制剂胃癌细胞BMI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01)。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转染miR-99a模拟剂胃癌细胞野生型BMI1-3’UTR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01)。4.转染BMI1质粒DNA的胃癌细胞BMI1表达升高,Notch1、磷酸化mTOR及磷酸化p-70S6K表达相应升高(P<0.001),转染BMI1/shRNA的胃癌细胞BMI1表达降低,Notch1、磷酸化mTOR及磷酸化p-70S6K表达也相应降低(P<0.001)。结论:1.BTG3在胃癌中低表达,与胃癌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系,与H.pylori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2.BTG3在胃癌细胞中受miR-106b靶向调控,miR-106b高表达可致胃癌细胞增殖加快,可能通过负调控BTG3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有关。3.胃癌中ANRIL高表达,miR-99a低表达,BMI1高表达,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4.敲减ANRIL后胃癌miR-99a表达升高,胃癌细胞增殖减慢,可能与miR-99a调控BMI1影响Notch1及mTOR信号通路有关。
二、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yclinD_1、P_(16)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yclinD_1、P_(16)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yclinD1、p2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D1、p27蛋白表达 |
1.2.2 随访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yclinD1、p2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
2.2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
2.3 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癌组织CyclinD1、p27蛋白表达比较 |
2.4 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
2.5 NSCL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荞麦七水提物通过调控LncRNA SOX21-AS1/miR-451a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荞麦七水提物制备 |
1.3 临床标本 |
1.4 细胞培养与处理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LncRNA SOX21-AS1和miR-451a表达 |
1.6 MTT检测细胞增殖 |
1.7 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1.8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KN45细胞迁移、侵袭 |
1.9 细胞转染 |
1.10 生物信息学预测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1.11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LncRNA SOX21-AS1和miR-45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2.2 荞麦七水提物对胃癌MKN45细胞中LncRNA SOX21-AS1和miR-451a表达的影响 |
2.3 荞麦七水提物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荞麦七水提物对胃癌MKN45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
2.5 抑制LncRNA SOX21-AS1表达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
2.6 LncRNA SOX21-AS1靶向调控miR-451a的表达 |
2.7 LncRNA SOX21-AS1过表达逆转了荞麦七水提物(40 mg/ml)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 |
3 讨 论 |
(3)RARβ表达及其甲基化与胃癌临床分期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组织标本 |
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ARβm RNA表达 |
1.2.1 实验原理 |
1.2.2 主要实验仪器 |
1.2.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1.2.4 方法 |
1.3 BSP 检测 RARβ甲基化表达 |
1.3.1 实验原理 |
1.3.2 主要仪器 |
1.3.3 主要试剂 |
1.3.4 实验步骤 |
1.4 统计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RNA 的提取结果及 Real-time PCR 结果 |
2.2 BSP相关结果 |
2.3 甲基化状态与表达强度的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ARβ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
导论 |
1. 膀胱癌概述 |
2.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
3.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4. 膀胱癌中的基因拷贝数异常 |
5. 问题与展望 |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策略 |
结果 |
第一节 本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 |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随访情况 |
2. 膀胱癌尿样本 |
2.1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
2.2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随访情况 |
第二节 膀胱癌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DNA拷贝数异常 |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1 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2.2 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3. 基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与DNA拷贝数异常的预后预测模型 |
3.1 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
3.2 基于膀胱癌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
3.2.1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3.2.2 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3.2.3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 |
第三节 基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1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
2.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
2.3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预测模型 |
第四节 基于3D数字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
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
2. 3D数字PCR与real-time PCR对尿液中拷贝数变异分子的检测效能比较 |
2.1 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两者检测效能 |
2.2 构建基于3D数字PCR的术前尿样本诊断模型 |
3.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1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3.2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
讨论 |
1. 膀胱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策略 |
2. 组织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
3. 尿液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
4. 3D数字PCR在膀胱癌患者尿液检测中的应用 |
5. CEP63、FOSL2及PAQR6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关系 |
6.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病例和实验材料 |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2. 生物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3D数字PCR |
5. 引物序列 |
6. 主要仪器和设备 |
7. 主要分析软件 |
二、实验方法 |
1. 尿沉渣DNA提取 |
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 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
4. 引物扩增标准曲线 |
5. 3D数字PCR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
导论 |
1. EB病毒概述 |
2. EB病毒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
3. EB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4. 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策略 |
结果 |
第一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二、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及宿主miRNA的表达 |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1 miRNA芯片质量控制 |
1.2 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3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
1.4 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病毒miRNA |
1.5 探索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病毒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宿主miRNA的表达 |
2.1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2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
2.3 EB病毒相关胃癌中与病毒有关的宿主miRNA |
3. EB病毒编码的miRNA与宿主miRNA的相关性分析 |
3.1 探索EB编码的miRNA与宿主细胞miRNA表达的相关性 |
3.2 探索与EB病毒miRNA与相关宿主miRNA结构的相关性 |
3.3 探索与EB病毒相关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
三、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 |
1.1 转录组测序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1.2 公共数据库中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1.3 EB病毒相关胃癌与EB病毒阴性胃癌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
2. 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与病毒miRNA的相关性 |
2.1 从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中筛选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共同靶基因 |
2.2 病毒与宿主miRNA共同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 |
四、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功能研究 |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1-3p和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
2.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
二、鼻咽癌中EB病毒miRNA的表达 |
三、鼻咽癌中EB病毒miR-BART7-3p的功能研究 |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
2.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
3.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4. 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
5.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本章小结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2. 鼻咽癌相关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
3. 临床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
4. 主要试剂盒 |
5. 实时定量荧光PCR试剂 |
6. 细胞培养和miRNA转染 |
7. 常用试剂配制 |
8. 细胞培养用主要器皿 |
9. 主要仪器 |
10. 主要分析软件 |
二、实验方法 |
1.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 |
2. 芯片数据读取 |
3. 芯片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
4. 第二代测序 |
5. miRNA实时定量荧光PCR |
6.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
7.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致谢 |
(5)长链非编码RNA RUSC1-AS1对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的影响及其与微小RNA-326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与分组 |
1.3.2 qRT-PCR检 |
1.3.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1.3.4 Western blot法检 |
1.3.5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 |
1.3.6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1.3.7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ncRNA RUSC1-AS1和miR-326的靶向关系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lncRNA RUSC1-AS1和miR-32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
2.2 干扰lncRNA RUSC1-AS1表达对MHCC97-H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干扰lncRNA RUSC1-AS1表达对MHCC97-H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
2.4 干扰lncRNA RUSC1-AS1表达对MHCC97-H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 miR-326过表达对MHCC97-H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
2.6 干扰lncRNA RUSC1-AS1表达同时抑制miR-326表达对MHCC97-H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作用 |
2.7 lncRNA RUSC1-AS1靶向调控miR-326的表达 |
3 讨论 |
(6)MEG8、TG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组织标本收集与储存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荧光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2.4 Oncomine数据库分析TGM2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胃癌组织中MEG8、TGM2 表达情况 |
1.1 胃癌组织中MEG8呈现低表达 |
1.2 胃癌组织中TGM2呈现高表达 |
2 胃癌组织中MEG8、TGM2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
2.1 MEG8在不同年龄及胃癌临床分期存在差异表达 |
2.2 TGM2在不同胃癌临床分期存在差异表达 |
3 TGM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3.1 TGM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
3.2 胃癌患者TGM2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8)长链非编码RNA lnc-Z38对胃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及中英文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lncRNAZ38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lncRNAZ38对胃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lncRNAZ38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初步探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9)胃癌组织中CD44v6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特点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胃癌组和癌旁组中的CD44v6、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的比较 |
2.2 胃癌组织中的CD44v6蛋白、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
3 讨论 |
(10)BTG3及ANRI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BTG3与miR-106b、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增殖中的调控关系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组织材料和仪器试剂 |
2.1.1 组织标本及细胞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剂配制 |
2.1.5 引物设计 |
2.2 实验方法 |
2.2.1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织BTG3 表达 |
2.2.2 目的细胞培养 |
2.2.3 qRT-PCR检测各组细胞BTG3、miR-106b表达 |
2.2.4 调控miR-106b对 BTG3 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5 调控BTG3 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6 BTG3 对 mi R-106b 的反调控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3.2 qPCR检测胃癌细胞中BTG3、miR106 的表达结果 |
3.3 调控miR106 对胃癌细胞中BTG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双荧光素酶告实验验证BTG3与miR-106b靶向关系 |
3.5 调控BTG3及miR-106b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 上调及下调BTG3 对胃癌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ANRIL与 miR-99a、BMI1 在胃癌中的调控关系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qRT-PCR检测ANRIL、miR99a的表达 |
2.2.2 敲减ANRIL的效果检测 |
2.2.3 调控miR-99a对胃癌细胞BMI1 表达的影响 |
2.2.4 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验证miR-99a对 BMI1 表达调控 |
2.2.5 调控BMI1对Notch及 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2.3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ANRIL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上调 |
3.2 q-PCR检测敲减ANRIL的效果 |
3.3 敲减ANRIL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
3.4 miR-99a在胃癌中低表达 |
3.5 敲减ANRIL对 miR-99a表达及胃癌增殖的影响 |
3.6 调控miR-99a对 BMI表达的影响 |
3.7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99a靶向调控BMI1 |
3.8 胃癌中ANRIL、miR-99a、BMI1 三者的调控联系 |
3.9 胃癌中BMI1 可激活Notch及 mTOR信号通路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四、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yclinD_1、P_(16)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yclinD1、p2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的关系[J]. 闫晓红,王伟,袁玥,赵亚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05)
- [2]荞麦七水提物通过调控LncRNA SOX21-AS1/miR-451a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机制[J]. 李治国,王花花,袁媛,柳淼,常欢.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04)
- [3]RARβ表达及其甲基化与胃癌临床分期及病理特征的关系[D]. 寇瑞龙.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4]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D]. 蔡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长链非编码RNA RUSC1-AS1对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的影响及其与微小RNA-326的关系[J]. 陈怡文,郭冰沁,李洪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07)
- [6]MEG8、TG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安健健. 青岛大学, 2020(01)
- [7]lncRNA DCST1-AS1靶向miR-874-3p对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 颜王鑫,戚晓哲,孙跃胜,林继徐,周慧珍,陈亮.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11)
- [8]长链非编码RNA lnc-Z38对胃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和相关机制研究[D]. 王阳. 山东大学, 2019(02)
- [9]胃癌组织中CD44v6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特点及意义[J]. 罗雅婷,饶琰,雷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9(07)
- [10]BTG3及ANRI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 刘培. 青岛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