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和机会性原虫感染

艾滋病和机会性原虫感染

一、艾滋病与机会性原虫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褚文达,唐海丰,张雨沁,杨兴堂,崔世勇,张月娟,张正琪,唐小德[1](2021)在《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调查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的情况并分析其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 033份完成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AIDS患者血清进行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IgG抗体检测,结合患者人口学特征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13人(20.5%)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其中感染弓形虫45人(4.4%),感染隐孢子虫101人(9.8%),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77人(7.5%),有10人同时感染两种原虫,未发现同时感染三种原虫的患者。男女患者感染三种原虫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弓形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感染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患者感染弓形虫的比例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达到了37.50%。因注射吸毒而感染HIV的患者感染弓形虫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而感染HIV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500个/μL的免疫缺陷组感染弓形虫的比例明显高于CD4+T淋巴细胞数≥500个/μL的无免疫缺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T淋巴细胞数<500个/μL和注射吸毒会增加HIV/AIDS患者感染弓形虫的风险,但是对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率无明显影响。

陶巍夫[2](2020)在《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文中认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um)和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四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肠道原虫,可感染人、野生动物、伴侣动物、鸟类和多种家畜,免疫正常的人群感染此类疾病通常无明显症状,而对于儿童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感染后可导致严重的腹泻。我国已经在不同地区发现家畜或圈养野生动物可以感染这些寄生虫,然而关于这四种肠道原虫在我国东北地区梅花鹿的传播与流行情况尚不清楚。因此为了解这四种肠道原虫在东北地区梅花鹿的感染情况及人兽共患传播风险,本研究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集东北地区13个养殖场共计818份梅花鹿粪便样本进行四种肠道原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经PCR扩增、电泳鉴定,测序分析、序列拼接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基于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发现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1%(9/818,95%CI 0.39-1.82)。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1.49%之间,其中吉林省感染率最高1.49%(8/538,95%CI 2.80-13.86),而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未检测到隐孢子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感染率为1.14%(9/787,95%CI 0.40-1.89),高于断奶前梅花鹿感染率0%(0/31);雄性梅花鹿的感染率为1.29%(9/699,95%CI 0.45-2.12),高于雌性梅花鹿感染率0%(0/119);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1.49%(8/465,95%CI 0.53-2.90),高于单牧场感染率0.28%(1/353,95%CI-0.27-0.84),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梅花鹿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与养殖地区和养殖模式无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序列分析共鉴定出1种隐孢子虫虫种:Cryptosporidium deer。2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的巢式PCR扩增发现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3.57%(111/818,95%CI 11.22-15.92)。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17.84%之间,吉林省的感染率最高17.84%(96/538,95%CI 14.61-21.08),内蒙古自治区未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的感染率为14.10%(111/787,95%CI 11.67-16.54),高于断奶前梅花鹿感染率0%(0/31);雄性梅花鹿感染率为15.88%(111/699,95%CI 13.17-18.59),高于雌性梅花鹿感染率0%(0/119);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20.22%(94/465,95%CI 16.55-23.88),高于单牧场感染率4.82%(17/353,95%CI 2.57-7.06),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与养殖地区和养殖模式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本研究共鉴定出6种已知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JLD-III、JLD-IX、JL D-VII、EbpC、BEB6和I)和10个新基因型(LND-I、JLD-XV-JLD-XXIII),其中BEB6为优势基因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EbpC在Group 1d组;JLD-III、JLD-XIX、JLD-XVII、JLD-XXII和JLD-XVI在Group 1a组;其他10个基因型JJLD-IX、JLD-VIII、BEB6、I、JLND-I、JLD-XV、JLD-XXIII、JLD-XX、J LD-XVII和JLD-XXI在Group 2组。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选择MS1、MS3、MS4以及MS7位点对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进行多态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11份阳性样品中,共有16份阳性分离株在至少2个位点同时扩增成功,形成10个多位点基因型(Multilocus Genotypes,MLG s),结果显示相同的基因型之间存在不同亚型,表明东北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通过巢式PCR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BG基因(β-giardinβ-贾第素)、G DH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和TPI基因(triose-ph osphateisomerase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三个位点进行扩增。分别在BG基因检测到3个阳性样品,GDH基因检测到3个阳性样品,TPI基因未检测到阳性样品,其中1个样品在BG基因和GDH基因同时检出,检测的总感染率为0.61%(5/818,95%CI 0.00-1.15)。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0.93%之间,吉林省的感染率最高0.93%(5/538,95%CI 0.12-1.74),其他三个地区未检测到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的感染率为0.64%(5/787,95%CI 0.00-1.19),高于断奶前梅花鹿感染率0%(0/31);雄性梅花鹿感染率为0.72%(5/699,95%CI 0.00-1.34),高于雌性梅花鹿感染率0%(0/119);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1.08%(5/465,95%CI 0.13-2.02),高于单牧场感染率0%(0/353)。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东北地区梅花鹿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Assemblage E和Assemblage A,优势基因型为Assemblage E。4基于芽囊原虫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常规PCR扩增发现芽囊原虫总感染为1.22%(10/818,95%CI 0.47-1.98)。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在0%1.86%之间,吉林省感染率最高为1.86%(10/538,95%CI 0.71-3.00),而其他三地区未检测到芽囊原虫感染。在其他类别中,断奶后梅花鹿的感染率为1.27%(10/787,95%CI 0.49-2.05),高于断奶前梅花鹿0%(0/31);养殖基地的感染率为2.15%(10/465,95%CI 0.83-3.47)高于单牧场感染率0%;雌性梅花鹿的感染率为3.36%(4/119,95%CI 0.10-6.64),高于雄性梅花鹿感染率0.86%(6/699,95%CI 0.17-1.54),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梅花鹿芽囊原虫感染率与性别有显着相关性(P<0.05)。本研究共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基因型ST10和S T14,其中ST10为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人兽共患病风险进行了调查评估。研究结果不仅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防控四种肠道原虫在人和动物间的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徐宁[3](2019)在《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掌握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及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等肠道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测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为制定我国农村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以湖南农村地区为研究现场,根据地理方位将湖南省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随机抽取2个片区,在每个片区内随机抽取一个市/州,在每个市/州内按照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一个乡镇,在该镇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人群纳入本次研究中。每个镇每年至少调查300人,总计每年至少调查600人。收集其新鲜的粪便样本并抽提粪便样本DNA,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获得其感染率及亚型/种/基因型/集聚体特征,采用单因素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该地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2.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上述调查地区结合人群居住环境,随机收集不同种动物的新鲜粪便样本,抽提动物粪便样本DNA,并采用PCR方法检测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获得其感染率及亚型/种/基因型/集聚体特征。3.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利用2014、2016、2017和2018年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数据,建立非等间距灰色模型,预测未来两年该地区人群隐孢子虫的感染趋势。模型的检验采用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研究结果:1.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共检出人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2种肠道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未检出。人芽囊原虫阳性率为5.5%(34/619),其中男性感染者占26.5%(9/34),女性感染者占73.5%(25/3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是否饮用生水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χ2=6.282,P=0.012;χ2=11.972,P=0.00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12,OR=0.363,95%CI:0.165,0.797)、饮用半瓶生水/周(P=0.001,OR=4.282,95%CI:1.855,9.885)、饮用多于半瓶生水/周(P=0.040,OR=2.562,95%CI:1.044,6.290)和家中饲养家畜(P=0.048,OR=4.356,95%CI:1.014,18.702)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农村人群中检测出人芽囊原虫包含5种亚型,其中ST1占20.6%(7/34)、ST2占 11.8%(4/34)、ST3 占 58.8%(20/34)、ST5占 2.9%(1/34)和 ST7 占 5.9%(2/34)。本研究在该地区农村人群检出3份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2份来自男性,1份来自女性。对3份阳性样本进行生物学分析,均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2.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共收集192份动物粪便样本,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均检出,感染率分别为14.6%(28/192)、1.6%(3/192)、0.5%(1/192)和0.5%(1/192)。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动物分别为鸡(n=16)、鸭(n=5)、猪(n=4)、犬(n=2)和猫(n=1)。人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5(1/28)、ST6(2/28)、ST7(23/28)和ST10(2/28)。在1只鸡和2只猫粪便中检出隐孢子虫,分别为C.avian genotype Ⅲ(n=1)和C.felis(n=2)。在1只犬粪便中检出贾第虫,为集聚体A。在1头牛粪便中检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3.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本研究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预测模型为:X(0)(k.+1)=-6.8395/Δki+1(1-e-0.2891 Δki+1)e-0.2891Δki+1。根据该模型得到的 2014、2016、2017和2018年的拟合值分别为:2.9%、1.5%、1.0%和0.7%。2019年和2020年的预测值分别为0.5%和0.4%。预测模型绝对误差分别为0.000 0、-0.001 6、0.136 8 和-0.121 4,相对误差分别为 0.000 0、0.001 1、0.124 4 和 0.202 3。关联度r=0.667 7,后验方差比C=0.106 8,后验概率P=1.00。研究结论:本研究中,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以ST3亚型为主,其中女性、饮用生水和饲养家畜等因素为该地区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提高对这类人群的健康宣传,控制肠道原虫病的感染。该地区农村人群微孢子虫感染率较低,均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本研究未在研究人群粪便样本中检测到隐孢子虫和贾第虫。该地区动物粪便样本中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均检出,且大部分具有人兽共患性,因此应该提高对该地区动物粪便的管理以及人群的卫生意识,防止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本研究建立的广西宾阳地区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本地区隐孢子虫的预测。

孙磊,张亮,陈香梅,李坪,赵红心,陈佳敏,杨坤,马志园,王鹏[4](2019)在《艾滋病患者肠黏膜病变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CD4阳性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艾滋病患者肠黏膜不同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不同病变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至2018年临床诊断艾滋病并有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道症状的263例患者的结肠黏膜活检标本,患者中男性232例,女性31例,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0±13)岁。分别进行HE染色、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检测不同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肿瘤及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同时取外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载量、血常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263例肠黏膜活检标本均通过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最多见的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175例(66.5%),检测出病原体感染41例(15.6%),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0例(7.6%)、分枝杆菌感染12例(4.6%)、阿米巴原虫感染8例(3.0%)、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1例(0.3%);肿瘤性病变41例(15.6%),包括上皮内瘤变25例(9.5%)、腺癌及鳞状细胞癌10例(3.8%)、淋巴瘤6例(2.3%);另有6例(2.3%)溃疡性结肠炎样病变;其中CMV、分枝杆菌与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低于200个/μL,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P<0.01)及肠黏膜CD4+T淋巴细胞阳性标记指数(均P<0.01)均显着低于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患者;CMV与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均P<0.01)、腺癌及鳞状细胞癌患者(均P<0.05)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显着低于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患者。结论 肠黏膜病理活检可明确特异性感染及肿瘤性病变;艾滋病患者肠黏膜最常见的病变是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中以CMV感染最多见;肠黏膜CMV、分枝杆菌与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均与外周血及肠黏膜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有关;阿米巴原虫感染、结肠上皮内瘤变、腺癌及鳞状细胞癌等非HIV相关肿瘤性病变与艾滋病免疫功能改变无关。

张艳楠[5](2019)在《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与血清CD4+T、CD8+T细胞、IL-10、TNF-α水平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AIDS患者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不同CD4+T细胞数与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未HAART治疗与已HAART治疗的AIDS患者在不同CD4+T细胞数分段下的机会性感染发生情况,还探讨了 CD8+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0、TNF-α在不同机会性感染的AIDS患者体内的水平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9月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IDS患者124例,未发生感染53例,发生机会性感染71例;未进行HAART治疗的患者有52例,已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有72例。首先对124例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进行描述性分析,按CD4+T细胞水平分为 0-50 个/uL、51-200 个/uL、201-350 个/uL、>350 个/uL 分为四组,比较四组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情况。还比较未HAART治疗和已HAART治疗组患者在不同CD4+T细胞水平分段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情况。检测未发生机会性感染组和发生机会性感染组两组的AIDS患者血清CD8+T淋巴细胞数、IL-10、TNF-α水平。所有AIDS患者血清中CD4+T、CD8+T细胞数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IL-10、TNF-α水平均由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方法检测。结果:(1)124例AIDS患者中,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71例,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57.26%,其中男性53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是3:1,年龄在15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1±1.48)岁,71例发生机会性感染的AIDS患者中,以真菌感染最多,真菌感染有43例(60.56%,包括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20例,白色念珠菌感染17例,肺孢子菌感染6例,隐球菌感染2例);其次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有39例(54.93%,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35例,疱疹病毒感染25例);第三是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有25例(35.21%);其他还有细菌感染16例(22.54%)及弓形虫感染1例(1.41%)。(2)124例AIDS患者中,未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53例(42.74%),CD4+T细胞数均值为(370.55±30.02)个/ul;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71例(57.26%),CD4+T细胞数均值为(96.79± 14.00)个/ul,其中合并1种病原感染的患者有22例(17.74%),CD4+T细胞数均值为(114.68±29.05)个/ul;合并2种病原感染的患者有25例(20.16%),CD4+T细胞数均值为(108.68±21.92)个/ul;合并3种病原感染的患者有13例(10.48%),CD4+T细胞数均值为(89.15±36.27)个/ul;合并4种病原感染的患者有9例(7.26%),CD4+T细胞数均值为(45.60±22.83)个/ul;合并5种病原感染的患者有2例(1.61%)(例数少未参加统计分析)。未发生机会性感染组的CD4+T细胞数明显高于发生机会性感染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T 细胞数 0-50 个/uL、51-200 个/uL、201-350 个/uL、>350个/u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7.80%、75.00%、45.83%、9.68%,CD4+T细胞数>350个/u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9.19,P<0.05)。(4)CD4+T细胞数在≤50个/uL组的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4+T细胞数0-50个/uL的患者有41例,已HAART治疗的患者有7例,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6例;CD4+T细胞数51-200个/uL的患者有28例,已HAART治疗的患者有17例,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12例;CD4+T细胞数201-350个/uL的患者有24例,已HAART治疗的患者有20例,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8例;CD4+T细胞数>350个/uL的患者有31例,已HAART治疗的患者有28例,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2例。已HAART治疗组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低于未HAAR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7.42,P<0.05)。两两比较:已HAART治疗组在CD4+T细胞数0-50个/uL与CD4+T细胞数51-200个/uL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低与未HAART治疗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已HAART治疗组在CD4+T细胞数200-350个/uL与CD4+T细胞数51-200个/uL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与未HAART治疗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已HAART治疗组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未HAART治疗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发生机会性感染组的CD8+T细胞数为(645.42±97.90)个/ul,未发生机会性感染组的CD8+T细胞数为(938.57±61.54)个/ul,发生机会性感染组的CD8+T细胞数明显低于未发生机会性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发生机会性感染组的IL-10、TNF-α的浓度分别为(382.63±62.05)ng/L、(519.54 ± 68.51)ng/L,未发生机会感染组的 IL-10、TNF-α 的浓度分别(322.70 ± 59.97)ng/L、(402.15±56.08)ng/L,发生机会感染组的IL-10、TNF-α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机会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西地区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及结核感染较多见。(2)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CD4+T细胞数有密切关系,CD4+T细胞数越低,机会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机会感染种数越多。(3)通过监测血清CD4+T细胞数变化可积极防治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当CD4+T细胞数<350个/ul时,应积极筛查机会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当CD4+T细胞数<200个/ul时,就应该积极的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当CD4+T细胞下降到50个/ul时,必须警惕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必须及早预防、及早诊断、及早治疗。(4)已进行HAART治疗的AIDS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仍较高,但低于未进行HAART治疗的AIDS患者。(5)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可能与患者的CD8+T细胞数有一定关系,患者血清中CD8+T细胞数越低可能越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6)血清IL-10、TNF-α水平与机会性感染有一定关系,发生机会性感染时血清IL-10、TNF-α水平升高。血清IL-10、TNF-α水平升高时要警惕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覃凤翔[6](2018)在《复方新诺明对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是东南亚等地区HIV/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之一。复方新诺明(Cotrimoxazole,CTX)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广西壮族自治区HIV/AIDS人群中TM疫情严峻,本研究旨在评估广西南宁市HIV/AIDS患者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期间接受CTX预防对TM感染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截止2016年6月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全区规模最大的传染性疾病三级专科医院以及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进行抗病毒治疗、年龄≥14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的国家免费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数据(national fre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program,NFATP),以及该医院所有确诊TM感染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将两个数据库进行链接之后成功构建本回顾性队列。(2)ART开始之后,在每次的随访中记录患者是否正在服用CTX并上传至NFATP。本研究将在启动ART后六个月内记录CTX服用的 HIV/AIDS患者定义为“复方新诺明组”,而该时间内未记录CTX服用的患者则定义为“非复方新诺明组”。(3)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之间的特征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对HIV/AIDS患者在ART治疗期间的累积TM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绘制感染风险曲线,两组感染率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患者发生TM感染的影响因素,评估CTX预防对TM感染的影响;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的研究对象进行1:1配对,进一步验证CTX对TM感染的影响。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本队列研究共纳入3359例患者,总随访10 504.66人年,平均随访2.47人年(IQR:0.82-5.07),失访率为9.20%。ART开始时,研究对象以年龄<60岁、男性、已婚或同居为主;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比例为91.16%;平均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6.00个/μL(IQR:20.00-110.00),52.25%患者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平均基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53 kg/m2(IQR:17.72-21.48);51.53%患者处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临床分期的第IV期;92.53%患者联合使用“NRTI+NNRTI”作为基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开始ART年龄、性别、HIV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WHO临床分期、基线BMI和基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的TM感染风险:3359名研究对象中,ART启动后的六个月内有81.81%的患者接受CTX预防,组成复方新诺明组;其余18.19%的患者组成非复方新诺明组。159名患者在ART期间发生TM感染,患者的总TM感染率为4.73%(159/3359),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的TM感染率之间(4.11%VS.7.53%)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ART患者总TM发病密度为15.14/1000人年(95%CI:12.84-17.43)。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患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2.63/1000人年、29.59/1000人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非复方新诺明组累积TM感染风险显着高于复方新诺明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P=0.0003)。(3)研究对象发生TM感染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非复方新诺明组患者的TM感染风险明显高于复方新诺明组(HR=1.85,95%CI:1.31-2.60,P<0.001)。纳入所有潜在混杂因素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复方新诺明组患者的TM感染风险高于复方新诺明组(AHR=1.99,95%CI:1.37-2.90,P<0.001)。与此同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AHR=5.84,95%CI:3.04-11.21,P<0.001)和50-99个/μL(AHR=3.43,95%CI:1.67-7.02,P=0.001)的患者的TM感染风险高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99个/μL的患者;最近三个月发生过肺外结核的患者TM感染风险高于最近三个月未发生过肺外结核的患者(AHR=1.56,95%CI:1.02-2.40,P=0.04)。此外,过去一年未感染TB的患者发生TM感染的风险低于过去一年TB感染不详的患者(AHR=0.28,95%CI:0.10-0.77,P=0.01)。在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患者中,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各组间TM感染风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患者的TM感染风险最高。在基线CD4+T淋巴细胞<50个/μL、50-99个/μL和100-199个/μL组患者中,非复方新诺明组在ART期间的累积TM感染风险均显着高于复方新诺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SM匹配验证:为了降低基线特征变量的混杂偏倚,使用1:1PSM匹配对研究对象进行配对。共906名患者成功匹配(复方新诺明组和非复方新诺明组各453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复方新诺明组患者在ART期间发生TM感染的风险高于复方新诺明组(AHR=1.88,95%CI:1.02-3.46,P=0.04)。结论:1.复方新诺明可能预防HIV ART患者发生TM感染。2.复方新诺明可能降低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 ART患者的TM感染风险,该保护作用在基线CD4+T细胞计数低于50个/μL的患者中更为显着。

余复昌[7](2017)在《中国圈养金丝猴和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与人兽共患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以及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常见的可通过食物传播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性原虫,均可引起人的不同程度腹泻,尽管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自限性腹泻,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我国幅员辽阔,有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而庞大的物种多样性也导致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以及流行情况更加复杂。其中圈养或野生非人灵长类由于具有跟人类更接近的亲缘关系,在这三种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传播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许多寄生虫的储存宿主。同时,非人灵长类和人类都能共同感染一些特定寄生虫虫种、集聚体类型或基因型,因此,对这些虫种、集聚体类型或基因型的分子进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之间传播的机制。目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常规诊断和监测以及报告系统不完善,且国内有关于这三种肠道原虫感染非人灵长类和人类的报道较少,从而导致其发病率被低估。为更进一步查明动物园圈养的金丝猴种群中这三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掌握它们在金丝猴种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6月至11月从北京市动物园、北京野生动物园、上海市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山西太原市动物园和安徽铜陵市动物园共采集金丝猴粪便样品160份,通过镜检共在103份样品中发现了6类寄生虫的虫卵、卵囊或包囊,总体感染率为64.4%。6类肠道寄生虫分别为:鞭虫、球虫、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类圆线虫,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58.8%、13.8%、10.0%、1.9%、0.6%和0.6%。阳性样品中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寄生虫的样品有30份,混合感染率为29.1%。另外,本研究对160份金丝猴粪便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对三种肠道原虫基于不同的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三种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52.5%(84/160),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以及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5.0%(8/160)、8.1%(13/160)、48.1%(77/160)。通过测序发现感染的隐孢子虫虫种为C.andersoni、C.ubiquitum和C.parvum,G.duodenalis集聚体类型全部为Assemblage B。为查明郑州地区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从郑州市三个医院采集住院儿童粪便样品2284份,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了检查,发现共有47份样品表现出寄生虫阳性,且不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三种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率为2.06%(47/2284)。其中E.bieneusi感染率最高,为1.18%(27/2284),Cryptosporidium spp.、G.duodenalis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0.26%(6/2284),0.61%(14/2284)。在本研究所涉及到的三个医院中,E.bieneusi都是优势寄生虫。在不同疾病背景的住院病人中,消化内科感染率最高,为8.33%,肾脏风湿科次之,感染率为4.98%。为评估动物源及人源的E.bieneusi分离株的潜在人兽共患性威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E.bieneusi分离株基于其核糖体RNA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型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以探究E.bieneusi的不同宿主在其人兽共患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共对2284份人类粪便样品,160份金丝猴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在测序成功的97份阳性样品中共有10个基因型,其中金丝猴样品中有7个基因型:5个已经报道的基因型分别为D(n=54)、J(n=14)、CHG1(n=1)、CHG14(n=1)、BEB8(n=2),2个新发现的基因型命名为CM20(n=1)、CM21(n=1)。在人类样品中有5个基因型:D(n=17)、J(n=2)、Pig EBITS7(n=2)、CM8(n=1)、BEB6(n=1)。本研究检测到的10个基因型分别被划分到两个进化枝中,其中BEB8、CHG1、CHG14、J以及新基因型CM20、CM21处于进化树中有一定人兽共患风险的Group 2中。基因型CM8、D和Pig EBITS7在进化树中位于具有高度人兽共患风险的Group 1中。本研究对金丝猴、住院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动物源和人源E.bieneusi分离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人兽共患性风险评估,对更好的保护金丝猴并减少肠道寄生虫对金丝猴和人类的威胁有积极意义,并对金丝猴种群以及郑州地区住院儿童中三种人兽共患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庞杏林,陈守义,高凯,麦惠霞,韩志刚,徐慧芳,杨智聪[8](2015)在《HIV/AIDS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血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合并感染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的血清抗体,了解原虫感染率和流行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8-12月HIV抗体阳性者450例和正常人180名,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血清Ig G抗体。结果 HIV组合并感染率为25.33%(114/450),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Ig G阳性率分别为7.1%(32/450)、17.3%(78/450)和16.2%(73/450)。正常组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Ig G阳性率分别为4.4%(8/180)、11.1%(20/180)和11.7%(21/180)。HIV组三种原虫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其中隐孢子虫阳性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9,P<0.05),而其余两种原虫阳性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7.7%(31/403),明显高于女性(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少数民族弓形虫阳性率为30.0%(3/7),明显高于汉族(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6,P<0.05)。结论 HIV/AIDS较正常人易感染隐孢子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常发生伴随感染。

许前磊,许向前,谢世平,徐立然,郭会军[9](2015)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艾滋病(AIDSS)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常见致命性的机会性感染可导致人体脏器衰竭甚至死亡。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医家们运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文章通过对前期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腹泻、肺部感染、发热及带状疱疹等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实践的总结,提出准确定位中医药治疗具有优势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并针对其病因病机和发病特点进行早期干预,开展有效方药及治疗方案研究,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优势,拓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思路,从而更好的提高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疗效。

王尊付[10](2015)在《广西HIV/AIDS患者合并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基因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广西成人HIV/AIDS患者合并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以及隐孢子虫的基因分型,为防治HIV/AIDS患者合并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7月到2014年5月收集南宁、桂林、钦州、百色及河池五个城市传染病定点医院共285名HIV/AIDS患者的粪样,所收集粪样加入重铬酸钾保存于4℃冰箱。所有抽取对象均已被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规定,通过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采用DNA抽提的方法检测粪便中的隐孢子虫,了解广西HIV/AIDS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并利用Nested-PCR的方法扩增18S rRNA基因,通过进行基因测序了解隐孢子虫的基因型,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了解广西隐孢子虫虫种;采用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对人芽囊原虫进行病原学诊断,了解广西HIV/AIDS患者的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结果:1)广西成人HIV/AIDS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0.70%(2/285),对照组隐孢子虫感染率0%(0/150),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感染者均有慢性腹泻症状,感染的隐孢子虫类型分别为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s)和人隐孢子虫(C.hominis)。2)广西成人HIV/AIDS患者总体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20.70%(59/28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南宁感染率最低为2.27%,桂林感染率13.48%,河池感染率22.48%,钦州感染率26.67%,百色感染率最高为46.67%,各地区HIV/AIDS人群Bh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成人HIV/AIDS患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较低,与普通人群无明显差异,检测到隐孢子虫虫种分别是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s)和人隐孢子虫(C.hominis)两种。广西HIV/AIDS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并表现出地区差别,但无性别、年龄、民族、及职业差异。

二、艾滋病与机会性原虫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与机会性原虫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与试剂
        1.2.1 调查方法
        1.2.2 试剂和仪器
        1.2.3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原虫感染情况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性别
        2.2.2 年龄
        2.2.3 民族和感染途径
        2.2.4 CD4+T淋巴细胞数
3 讨论

(2)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隐孢子虫
        1.1 隐孢子虫概述
        1.2 隐孢子虫的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1.2.1 隐孢子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1.2.2 隐孢子虫的诊断方法
        1.3 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虫种及亚型
        1.3.1 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
        1.3.2 隐孢子虫的基因型及亚型
        1.4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毕氏肠微孢子虫
        2.1 毕氏肠微孢子虫概述
        2.2 毕氏肠微孢子虫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2.2.1 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2.2.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诊断方法
        2.3 毕氏肠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及亚型
        2.3.1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
        2.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及亚型
        2.4 毕氏肠微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3 十二指肠贾第虫
        3.1 十二指肠贾第虫概述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
        3.2.1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3.2.2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诊断方法
        3.3 十二指肠贾第虫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及亚型
        3.3.1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生物学特性
        3.3.2 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及亚型
        3.4 十二指肠贾第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4 芽囊原虫
        4.1 芽囊原虫概述
        4.2 芽囊原虫临床症状、诊断方法
        4.2.1 芽囊原虫感染的临床症状
        4.2.2 芽囊原虫的诊断方法
        4.3 芽囊原虫生物学特性、基因型及亚型
        4.3.1 芽囊原虫的生物学特性
        4.3.2 芽囊原虫基因型及亚型
        4.4 芽囊原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隐孢子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鉴定与分型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3 隐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毕氏肠微孢子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与多位点序列分析
        2.5.1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
        2.5.2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析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毕氏肠微孢子ITS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3 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3.4 毕氏肠微孢子虫MLST分型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十二指肠贾第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十二指肠贾第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鉴定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十二指肠贾第虫BG、GDH和 TPI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2.1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
        3.2.2 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芽囊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1 芽囊原虫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粪便中DNA的提取
        2.5 芽囊原虫基因型鉴定
        2.6 PCR产物检测
        2.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种系发育分析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芽囊原虫18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
        3.3 芽囊原虫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部分 东北地区梅花鹿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1 东北地区梅花鹿肠道原虫感染情况
    2 梅花鹿肠道原虫混合感染情况
    3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四类肠道原虫的概述
        1.2 四类肠道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1 人芽囊原虫
        1.2.2 隐孢子虫
        1.2.3 贾第虫
        1.2.4 毕氏肠微孢子虫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信息
        3.2 肠道原虫的感染状况
        3.2.1 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亚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3.2.2 微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3.2.3 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感染状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粪便样本的构成
        3.2 动物中肠道原虫的感染状况
        3.2.1 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及亚型分析
        3.2.2 隐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虫种/基因型分析
        3.2.3 贾第虫的感染状况及集聚体分析
        3.2.4 微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感染率
        3.2 预测模型及感染率
        3.3 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3.3.1 残差检验
        3.3.2 关联度检验
        3.3.3 后验差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1. 研究结果
    2. 研究意义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附件

(5)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与血清CD4+T、CD8+T细胞、IL-10、TNF-α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一般资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复方新诺明对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1. HIV/AIDS患者的基线特征
    2. 复方新诺明降低HIV ART患者发生TM感染的风险
    3. 是否服用复方新诺明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HIV ART患者发生TM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4. 复方新诺明降低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HIV ART患者的TM感染风险
    5. 倾向评分匹配验证复方新诺明对HIV ART患者发生TM感染的保护作用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1. 发表的论文
    2. 参与课题

(7)中国圈养金丝猴和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与人兽共患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三种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
        1.1 隐孢子虫
        1.2 贾第虫
        1.3 微孢子虫
    2 非人灵长类感染三种肠道原虫研究现状
        2.1 隐孢子虫
        2.2 贾第虫
        2.3 毕氏肠微孢子虫
    3 人类感染三种肠道原虫研究现状
        3.1 隐孢子虫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
        3.3 毕氏肠微孢子虫
第二部分 中国部分地区圈养金丝猴三种肠道原虫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光学显微镜检查
        2.5 粪便全基因组DNA提取
        2.6 PCR扩增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2.8 PCR产物碱基序列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显微镜检查结果
        3.2 巢式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3.3 测序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圈养金丝猴肠道寄生虫感染镜检情况
        4.2 基于不同寄生虫的不同位点PCR扩增
第三部分 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原虫感染情况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粪便全基因组DNA提取
        2.5 PCR扩增
        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7 PCR产物碱基序列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巢式PCR扩增及凝胶电泳结果
        3.2 测序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影响人体寄生虫感染率的主要因素
        4.2 本研究发现的寄生虫感染率与之前报道差异较大
        4.3 不同医院的感染率有一定差异
        4.4 不同疾病背景的病人寄生虫感染情况不同
        4.5 隐孢子虫感染病例中C.parvum为主要虫种
        4.6 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病例中B为主要的集聚体类型
第四部分 不同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分离株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潜在人兽共患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样品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粪便全基因组DNA提取
        2.5 PCR扩增
        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7 PCR产物碱基序列测定
        2.8 种系发育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品数
        3.2 序列测定与比对结果
        3.3 种系发育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基因型D是阳性数量最多的基因型
        4.2 具有一定人兽共患威胁的基因型J亦在本研究中被发现
        4.3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潜在人兽共患性威胁较高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个人简历

(8)HIV/AIDS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血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临床实践
2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思考

(10)广西HIV/AIDS患者合并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HIV/AIDS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基因分型
    1.1 前言
    1.2 资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广西HIV/AIDS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2.1 前言
    2.2 资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AIDS患者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研究进展1、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基因测序结果图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四、艾滋病与机会性原虫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相关性[J]. 褚文达,唐海丰,张雨沁,杨兴堂,崔世勇,张月娟,张正琪,唐小德. 热带医学杂志, 2021(03)
  • [2]东北地区梅花鹿四种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分析[D]. 陶巍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3]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D]. 徐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 [4]艾滋病患者肠黏膜病变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CD4阳性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J]. 孙磊,张亮,陈香梅,李坪,赵红心,陈佳敏,杨坤,马志园,王鹏.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9(05)
  • [5]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与血清CD4+T、CD8+T细胞、IL-10、TNF-α水平的相关研究[D]. 张艳楠.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复方新诺明对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影响[D]. 覃凤翔.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 [7]中国圈养金丝猴和郑州市住院儿童三种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与人兽共患风险分析[D]. 余复昌.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8]HIV/AIDS合并感染机会性致病原虫血清流行病学分析[J]. 庞杏林,陈守义,高凯,麦惠霞,韩志刚,徐慧芳,杨智聪. 热带医学杂志, 2015(10)
  • [9]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的实践与思考[J]. 许前磊,许向前,谢世平,徐立然,郭会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8)
  • [10]广西HIV/AIDS患者合并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基因分型研究[D]. 王尊付.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