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名前25位的制药公司销售额如下:

全球排名前25位的制药公司销售额如下:

一、世界排名前25家制药企业的销售情况如下:(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1](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舒倩倩[2](2020)在《基于熵值法的海尔公司财务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家电行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中国家电业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行业,它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出口创汇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经济不断下行,渠道逐步深度变革,消费分级日趋严重,高端品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中低端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家电行业整体增长面临天花板,市场进入盘整期。此外,伴随小米公司等越来越多的市场进入者,各大家电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和竞争压力也日趋激烈。良好的财务绩效水平是企业的核心优势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绩效来判断其经营管理现状。财务绩效分析,能对企业战略方向性和经营时效性进行检验,并且反映其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组织能力的提升,精准快速地聚焦企业优势,强化企业竞争力。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家电企业,并对其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探寻行之有效的办法,能为推动家电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做出一定贡献。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公司)成立时间较长,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合理,管理体系较为科学完善,是见证了家电行业由衰转盛的知名国际化企业,当下仍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它的财务绩效管理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且它的发展过程与整个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非常相似又紧密相关。因此,本文选择海尔公司作为案例研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探究如何建立更为客观可行、科学合理的家电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针对设计好的家电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选择海尔公司作为案例进行评价分析,希望能够为家电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做出一份贡献,并找到海尔公司自身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点带面反映出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寻求方法改善自身财务绩效的家电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海尔公司为案例,通过文献阅读法,依据相应的财务绩效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家电行业的成长轨迹和发展特点,从盈利、营运、发展、偿债、现金维度出发,设计出一套家电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海尔公司2014年至2018年的年报作为纵向对比数据,采用客观的熵值法为选取的指标进行赋权,对海尔公司财务绩效进行纵向比较,并对影响其财务绩效的原因进行分析。以24个家电行业上市公司2018年的年报作为横向对比数据,利用熵值法再次对选取的指标进行赋权,对海尔公司财务绩效进行行业横向比较分析,得出综合的财务绩效情况。研究分析发现,通过熵值法构建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合理可行且科学有效,并且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了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排名情况,能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投资决策依据。

苏冬冬[3](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李超[4](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鲍维[5](2019)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如今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靠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已经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成为了各国角逐的新动力,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作为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在全省连续多年稳居第一,技术创新能力也在稳步提升。但正处在转型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水平如何,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相比技术创新薄弱的环节在哪里依旧是石家庄政府及相关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只有明确了优势与劣势,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途径。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的定义;其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第三,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对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与京津两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找出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足;第四,基于数据和评价方法对2013-2017年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第五,针对对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结果,对提升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张海龙[6](2019)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实现建立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目标。目前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学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诱导;市场集中度;产业集聚;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等方面,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以及构建创新体系等关键问题,尚未在理论上找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及对策。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阐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二,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在重视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机制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督,医疗机构作为生物医药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阅读中外文献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与实证分析,深入挖掘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及保障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主要内容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在理论上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目标。本文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西方供给理论的发展,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供给管理理论;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重点阐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问题;在创新理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中,主要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通过中外对比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与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政府政策、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四个方面,总结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分析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政府的角度,从监管制度、药品定价、伦理审查和知识产权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医疗机构的角度,从临床试验资源有限性、数据造假、机构定位不明确三个方面,分析医药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企业的角度,从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度和原始创新、产学研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第四,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个影响因素出发,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主要选取利税、科研活动经费筹措额中政府投入资金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税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分析变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显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主要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四个方面的投入,得出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较大,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投入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在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阶段,有效专利数量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影响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案例分析。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对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和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选取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和印度百康三家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探寻三家典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企业的发展路径。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前期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纷纷推出了“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帮助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要通过海内外并购等手段获取新产品的专利权,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了研发、生产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印度百康前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开始转向对创新药品的研发。分析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例如知识产权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印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要提高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重视,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第六,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保障体系。强调构建产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搭建了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从监管体系方面,研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现状和主要缺陷,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第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总构想,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体系具体内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需要以政府为核心,从医、产、学、研四个着眼点出发,以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三条路径,以融资、研发、临床试验和投入市场为四个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所在,系统提出解决方案。

马宇清[7](2019)在《承接医药外包对中国药企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外包一直是中国政府政策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而医药外包作为服务外包的分支领域,得益于全球医药服务外包业务向亚太地区转移和中国有大量成本低廉的技术人才等,近一二十年来医药外包在中国成为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创新的作用,大众创新不只是一个口号也应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目前是仿制药大国,原研药、创新药数量很少,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水平还很弱,所以促进中国药企创新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学者关于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创新有阻碍作用。认为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的学者,肯定了服务外包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不管发包企业是否自愿,在承接服务外包过程中,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接包企业总能从技术水平相对领先的发包企业那里学到更先进的经验,接包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干中学研发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企业研发支出更多,更容易出研发成果,这些都促进了接包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而认为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创新有阻碍作用的学者,否定了承接简单生产业务的或是低端的服务外包中存在技术外溢效应。本论文通过从微观层面即从研究中国承接医药外包的药企着手,研究承接医药外包对中国药企创新能力的影响,本论文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运用文献研读法、实证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医药外包和中国医药外包以及企业创新和中国药企创新的情况,选取中国92家上市医药企业和25家医药外包企业三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选取药明康德公司作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承接医药外包对中国药企创新影响的相关结论:(1)通过与没有承接医药外包的药企的比较发现,医药外包企业通过承接医药外包服务研发支出和技术人员投入更多,说明承接医药外包对创新投入的要求更高;(2)通过与没有承接医药外包的药企的比较发现,医药企业专利获得数与是否承接医药外包没有显着的关系,说明在中国现有的医药外包发展水平下,药企的创新产出与是否承接医药外包没有显着的关系;(3)通过对医药外包企业的实证分析可知,技术人员投入与承接医药外包规模的大小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创新投入的衡量指标之一的技术人员投入与医药外包规模的大小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研发支出投入以及专利获得数与承接医药外包规模的大小没有显着的关系,说明在中国现有的医药外包发展水平下,企业创新投入的另一衡量指标研发支出投入与医药外包规模的大小没有显着关系以及企业创新产出与医药外包规模的大小没有显着关系。(4)从药明康德公司的案例中知道,企业规模、承接医药外包模式等对药企创新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陈侃伦[8](2019)在《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2017年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中医药行业政策、规划和我国中成药行业发展概况为背景,以我国中成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为研究切入点,构建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成药行业及其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评价进行方实证研究。首先,充分收集、整理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成药上市公司、企业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方法进行述评。其次,界定中成药行业的概念,结合企业财务数据和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内容分析我国中成药行业的发展概况,并确立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再次,对中国60家中成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业绩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方法探究中成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投入-产出”效率情况。进而,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业绩评价分析结构、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果、中成药行业三个方面探讨行业及相关企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有利于中成药企业提升业绩水平和经营效率,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1)产出不足成为困扰中成药行业发展的瓶颈;(2)投入冗余现象限制中成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3)部分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平衡水平较低;(4)行业经营现状存在失衡现象;(5)老牌中成药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有待提高;(6)企业应逐步提高产品研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7)中成药行业管理思路应逐步调整;(8)中成药行业管理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完善通过综合分析发现,中成药行业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中成药上市公司是中成药行业的“领头羊”和“领航员”。行业监管部门应依据地方内企业的发展实况,适当调整行业政策侧重点,完善中成药行业管理政策配套体系;企业应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力优化经营模式,逐步缩减企业产业链规模,合理提升研发投入水平,从而把握历史机遇,推动企业与中成药行业的高效发展。

张世玉[9](2018)在《面向医药企业的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利成为了国际经济和贸易冲突的焦点,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在这种情况之下,专利威胁成为企业外部威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企业竞争环境中威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药物研发具有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和技术依赖强等特点,以及医药行业的高专利密集性和高利润性等特征,导致专利威胁事件在医药行业发生频繁,给我国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辅助我国医药企业有效进行专利威胁预警,及时应对竞争环境中的专利威胁,本文重点围绕面向医药企业的专利威胁预警模型展开研究,对企业专利威胁预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在信息学视角下,综合运用竞争情报理论、信号分析理论、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和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对企业专利威胁预警的内涵进行探究,深入分析企业专利威胁的表现形式、来源及其预警流程。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利组合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并综合利用文本分析、数据挖掘、数理统计和信息计量的方法与技术,对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中各维度的测度方法进行探究与优化。最后选取上海市某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专利威胁预警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探索了能够引发专利威胁事件的根源性因素,构建了企业专利威胁来源的“洋葱”模型,并对各项专利威胁来源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2)总结出包含专利侵权诉讼、专利壁垒、专利丛林、专利钓饵、专利悬崖等在内的9种企业专利威胁表现形式,并对各专利威胁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3)提出了以竞争情报过程和信号分析过程为主线,以专利威胁情报的获取和专利威胁情报的利用为核心步骤的专利威胁预警流程。(4)分别从产品层面、产业环境层面、技术层面、人力层面和一体化层面构建了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5)对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中技术差距、技术差异、相对技术研发能力、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吸引力、相对市场份额变化、产业吸引力、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8个评估维度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探究与优化,同时对模型中技术成熟度、技术研发重点、技术研发人员协作强度、技术研发人员覆盖范围、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6个评估维度的测度过程进行了分析。(6)利用本文提出的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上海市某制药企业在各技术领域中所面临的专利威胁进行了评估及预警。结论:(1)技术、人力、产品、产业环境和宏观环境是企业专利威胁的直接来源,构成了企业专利威胁来源的“洋葱”模型。(2)专利威胁的预警流程包含了竞争情报过程和信号分析过程,其核心任务是对专利威胁情报的获取和利用。(3)构建的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能够从多维度、多层面同时对企业在各项技术领域中所面临的专利威胁进行评估与预警。(4)综合采用文本分析、数据挖掘、数理统计和信息计量的方法与技术,可以有效测度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中的各项评估维度。(5)构建的企业专利威胁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利用该模型进行专利威胁预警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已有方法的不足。

周晖[10](2018)在《我国环境信息手段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实践大多围绕上市公司展开。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上市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深层次上,是因为它们具有更清晰的政策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由于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披露的环境信息会立刻反映在它们的股价中,然后以此为信号刺激企业管理层采取减排措施,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因此,就有关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而言,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市场的反映。回顾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自2007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了政府规范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依据以来,中央及环保部门在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出台了很多细则。然而,随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我国A股市场的环境表现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特别是近些年,上市公司屡屡成为环境事故的罪魁祸首,使得社会各界开始关心一个问题,即:环境信息手段在我国是否真的有效。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实践并不会对公司价值产生显着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本文就此提出了与当前学界主流声音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合理的披露内容与方式是导致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效果不达预期的主要原因。为避免上述因素干扰,本文以2015年《证券时报》发布的“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以下简称“榜单”)为研究对象,重新检验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全文实证部分分为三大块,具体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检验上榜企业的股票收益率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异常波动。该部分先是以所有上榜企业为分析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估计了首次上榜对股票收益率的冲击作用;然后根据企业重复上榜的次数,进一步估计了企业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的异常收益。研究发现:污染榜对上榜企业的收益率会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上榜次数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减的规律。接着,本文从未上榜企业的“价变”和上榜企业的“量变”两个方面,对“污染榜是有效的”这一核心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1)未上榜企业的收益率变化与上榜企业不同,这说明榜单对上榜企业产生了额外影响;2)上榜企业的交易量变化与其收益率基本吻合,这符合股票市场“量价一致行动”的普遍规律。然后,对上榜企业的异常收益进行异质性分析。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之后,这部分研究从行业集中度、行业污染程度、企业规模、股权性质、出口比重和杠杆比例六个方面考察了企业基本特征对累计异常收益(CARs)的影响,目的在于弄清股票市场中哪些企业易受榜单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规模每提升1%将导致相应的异常收益负向增加0.87个百分点;2)相比污染行业企业,非污染行业企业受榜单影响的程度更大;3)出口比例越高,上榜企业股票收益率的负向波动越小;4)行业集中度、股权性质和杠杆比率不会对上榜企业的CAR产生显着影响。最后,验证并修正了污染榜对股票收益率的真实影响。出于对“样本选择”和“外部干扰”的担忧,本文指出,上榜企业表现出的异常收益可能并非全部由榜单引起。为此,这部分研究利用可修正样本选择偏差的倾向得分匹配(PSM)法设计了一个“拟自然发生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面板数据,然后配合使用政策分析中常用的双重差分(DID)法,分离出污染榜对收益率的真实影响。研究发现:1)上榜企业和未上榜企业在公司基本特征和财务指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公司股票收益率在首次上榜前后一周会累计下降2.8个百分点,其中由榜单引起的部分为2.3个百分点;3)未上榜企业的收益率不会在榜单公布前后出现明显的异常波动。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点:1)弥补了现有文献未能证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是有效的”这一不足;2)为研究“环境信息披露是否有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3)为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世界排名前25家制药企业的销售情况如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排名前25家制药企业的销售情况如下:(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1.2.6 文献评述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财政相关理论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1.3.5 理论评述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1.4.3 财政支持机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4.2.3 回归结果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7.6.3 加强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基于熵值法的海尔公司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1.2.2 财务绩效指标的研究
        1.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绩效
        2.1.2 企业财务绩效
        2.1.3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
    2.2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权变理论
    2.3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2.3.1 基于财务管理理论的绩效评价方法
        2.3.2 基于数理统计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
第3章 海尔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1.2 家电行业特征
        3.1.3 具体指标的选取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3.2.1 选择熵值法的原因
        3.2.2 熵值法的具体步骤
第4章 基于熵值法的海尔公司财务绩效的历史纵向比较
    4.1 海尔公司简介
    4.2 基于熵值法赋权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4.3 海尔公司财务绩效历史对比分析
        4.3.1 海尔公司综合绩效情况
        4.3.2 海尔公司各维度绩效情况
第5章 基于熵值法的海尔公司财务绩效的同行业横向比较
    5.1 样本数据选取与来源
        5.1.1 样本数据的选取
        5.1.2 样本数据的来源
    5.2 数据的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5.2.1 数据处理
        5.2.2 确定指标权重
    5.3 同行业对比评价结果分析
    5.4 当前财务绩效存在的不足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一、药品专利常青
        二、反向支付协议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竞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3.3.1 产业需求特征
        3.3.2 产业竞争特征
        3.3.3 产业技术特征
        3.3.4 产业发展特征
        3.3.5 产业盈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1 实证研究设计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5.2.1 实证研究设计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1.2 关键因素分析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2.2 关键因素分析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基础
    2.1 高新技术相关概念和特点
        2.1.1 高新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2.2 技术创新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的概念
        2.2.2 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
    2.3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确定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3.2 评价权重的确定
        3.2.1 权重确定的原则
        3.2.2 权重确定的方法
    3.3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4.1 创新基础
        4.1.1 研发基础
        4.1.2 政府支持
    4.2 创新投入
        4.2.1 人力投入
        4.2.2 财力投入
    4.3 创新产出
        4.3.1 创新产品
        4.3.2 专利成果
    4.4 创新影响
        4.4.1 发展潜力
        4.4.2 发展贡献
    4.5 石家庄与京津冀同类企业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4.5.1 创新基础对比
        4.5.2 创新投入对比
        4.5.3 创新产出对比
        4.5.4 创新影响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5.1 数据搜集及整理
    5.2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5.3 百强企业评价结果变化分析
    5.4 不同技术领域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4.1 创新基础
        5.4.2 创新投入
        5.4.3 创新产出
        5.4.4 创新影响
    5.5 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优势与不足
        5.5.1 发展优势
        5.5.2 存在不足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6.1 强化创新意识,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6.1.1 强化创新意识,激发企业创建研发机构热情
        6.1.2 加强分类指导,建设打造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
        6.1.3 完善服务机制,提供企业研发机构发展保障
    6.2 加大资金引导,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体系
        6.2.1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6.2.2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6.2.3 完善风险投资体制
    6.3 引进与培养并重,充实科技活动人员队伍
        6.3.1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
        6.3.2 加大科技活动人才引进力度
        6.3.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6.4 分类研究重点选择,提升主要领域创新能力
        6.4.1 生物医药领域—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
        6.4.2 新材料领域—利用点状突破优势,加强研发和产业化
        6.4.3 电子与信息领域—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6.4.4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扩大规模,优化产业链条
    6.5 加强与京津两地合作,推进京津石协同创新
        6.5.1 找准协同创新目标
        6.5.2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6.5.3 处理特色与协调关系
        6.5.4 营造协同发展环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2.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2.1.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2.2.2 产业结构高度化
        2.2.3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3 创新理论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制度创新理论
        2.3.3 创新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
        2.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2.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2.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2.4.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第3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生物医药产业及特征分析
        3.1.1 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
        3.1.2 生物医药产业及其特征
        3.1.3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3.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3.2.2 生物医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
        3.2.3 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对比分析
        3.2.4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3.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3.1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3.3.2 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试验资源紧缺
        3.3.3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竞争力不强
        3.3.4 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第4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府制度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1.1 政府监管制度
        4.1.2 药品定价监管机制
        4.1.3 伦理审查监管
        4.1.4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4.2 医疗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2.1 临床试验机构资源
        4.2.2 临床试验数据
        4.2.3 临床试验机构
    4.3 企业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3.1 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
        4.3.2 企业原始创新动力
    4.4 高校和科研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4.4.1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4.4.2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
        4.4.3 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政府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1.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1.2 实证研究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医疗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2.2 实证研究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企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3.2 实证研究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科研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5.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5.4.2 实证研究
        5.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6.1.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6.1.2 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6.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6.2.1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6.2.2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武田制药有限公司
    6.3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6.3.1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6.3.2 印度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百康公司
    6.4 美、日、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4.1 政策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6.4.2 完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制度
        6.4.3 生物仿制技术产业化带动技术创新
        6.4.4 建设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信息化网络平台
第7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保障体系
    7.1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
        7.1.1 我国药品监督制度
        7.1.2 我国药品监督体系的缺陷
        7.1.3 生物医药监管体系构建
    7.2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体系
        7.2.1 国内外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7.2.2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7.2.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8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8.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框架
    8.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8.2.1 创立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8.2.2 打造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8.2.3 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
        8.2.4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水平
    8.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
        8.3.1 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8.3.2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平台
        8.3.3 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8.3.4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8.3.5 打破传统的产业集群壁垒
    8.4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
        8.4.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8.4.2 促进生物医药产品市场化
        8.4.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激励机制
        8.4.4 重点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7)承接医药外包对中国药企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服务外包和医药外包的文献综述
    2.2 有关创新和医药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3 有关外包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医药外包和中国药企创新现状的研究
    3.1 医药外包发展现状的研究
        3.1.1 医药外包概述
        3.1.2 中国从事医药外包主要企业介绍
    3.2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现状的研究
第四章 承接医药外包对中国药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出处
    4.2 变量选取
    4.3 模型设定
    4.4 回归分析
    4.5 实证研究的结论
第五章 承接医药外包促进企业创新的启示性分析——以药明康德公司为例
    5.1 药明康德公司情况的介绍
    5.2 药明康德公司的外包模式介绍
    5.3 药明康德公司的创新情况介绍
    5.4 药明康德公司承接医药外包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分析
    5.5 案例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对策与研究展望
    6.1 对策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2017年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中成药上市公司发展概况及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2.1 中成药行业发展概况
        2.1.1 中成药行业概念的界定
        2.1.2 中国中成药行业发展概况
        2.1.3 中成药行业政策侧重点探究
    2.2 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2.2.1 企业业绩评价的概念
        2.2.2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概况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效性
        2.3.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3.2 构建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效性
    2.4 采用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的可行性分析
        2.4.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2.4.2 常见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
        2.4.3 采用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方法优势
3 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综合评价
    3.1 研究样本选择
    3.2 数据来源
    3.3 业绩评价指标的筛选
        3.3.1 指标筛选方法的确定
        3.3.2 业绩评价指标的初选
        3.3.3 业绩评价指标筛选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3.4.1 因子分析法简介
        3.4.2 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3.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3.5.1 DEA评价模型介绍
        3.5.2 研究样本选取与模型指标选取
        3.5.3 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3.5.4 技术无效的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指标的改进措施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业绩评价分析结果探析
        4.1.1 业绩总绩效方面
        4.1.2 盈利能力方面
        4.1.3 经营偿债能力方面
        4.1.4 运营能力方面
        4.1.5 发展扩张能力方面
        4.1.6 小结
    4.2 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果探析
        4.2.1 产出不足成为困扰中成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4.2.2 投入冗余限制部分中成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
        4.2.3 部分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平衡水平较低
    4.3 中成药行业的发展瓶颈与管理局限
        4.3.1 行业经营现状存在失衡现象
        4.3.2 老牌中成药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4.3.3 企业应逐步提高产品研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
        4.3.4 应逐步调整中成药行业管理思路
        4.3.5 中成药行业管理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5 对策建议
    5.1 企业管理者应大力优化企业经营模式
    5.2 企业管理者应提升企业资源的科学配置能力
    5.3 企业应合理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5.4 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调整中成药行业政策实施重点
    5.5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中成药行业管理政策配套体系
        5.5.1 建设中药材药品追溯体系
        5.5.2 支持中成药产品研发创新
        5.5.3 加大中成药人才培养和储备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面向医药企业的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专利预警研究进展
        1.2.2 国内专利预警研究进展
        1.2.3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剖析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3.3 研究内容概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2.1.1 企业危机与企业危机管理
        2.1.2 企业危机管理阶段论
        2.1.3 企业危机管理技术
    2.2 企业预警管理理论
        2.2.1 预警活动的过程
        2.2.2 企业预警方法的时序
        2.2.3 企业预警管理的内容
    2.3 专利竞争情报理论
        2.3.1 专利竞争情报的内涵
        2.3.2 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流程
        2.3.3 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模式
    2.4 专利组合理论
        2.4.1 专利组合理论概述
        2.4.2 专利组合分析模型
        2.4.3 专利组合理论对专利威胁预警的导向作用
第3章 企业专利威胁预警的内涵
    3.1 专利威胁的来源
        3.1.1 竞争环境分析
        3.1.2 专利威胁来源的―洋葱‖模型
        3.1.3 专利威胁预警分析框架
    3.2 专利威胁的表现形式
        3.2.1 防御型的专利威胁
        3.2.2 进攻型的专利威胁
    3.3 专利威胁的预警流程
        3.3.1 竞争情报过程
        3.3.2 信号分析过程
        3.3.3 专利威胁预警过程分析
第4章 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
    4.1 P-L模型
        4.1.1 维度确定
        4.1.2 模型构建
        4.1.3 机理分析
    4.2 E-L模型
        4.2.1 维度确定
        4.2.2 模型构建
        4.2.3 机理分析
    4.3 T-L模型
        4.3.1 维度确定
        4.3.2 模型构建
        4.3.3 机理分析
    4.4 S-L模型
        4.4.1 维度确定
        4.4.2 模型构建
        4.4.3 机理分析
    4.5 PETS模型
第5章 专利威胁预警模型中评估维度的测度
    5.1 P-L模型的评估维度
        5.1.1 产品生命周期
        5.1.2 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
        5.1.3 相对市场份额变化
    5.2 E-L模型的评估维度
        5.2.1 产业吸引力
        5.2.2 产业结构
        5.2.3 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
    5.3 T-L模型的评估维度
        5.3.1 技术差距
        5.3.2 技术差异
        5.3.3 技术成熟度
        5.3.4 技术研发重点
    5.4 S-L模型的评估维度
        5.4.1 相对技术研发能力
        5.4.2 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吸引力
        5.4.3 技术研发人员协作强度
        5.4.4 技术研发人员覆盖范围
第6章 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某制药企业为例
    6.1 数据来源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预处理方法
        6.1.3 实施过程
    6.2 专利威胁评估及预警结果
        6.2.1 产品层面
        6.2.2 产业环境层面
        6.2.3 技术层面
        6.2.4 人力层面
        6.2.5 一体化层面
    6.3 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评价
        6.3.1 可行性
        6.3.2 有效性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环境信息手段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环境信息
        1.2.2 环境信息披露
        1.2.3 (累计)异常收益
    1.3 数据概述
        1.3.1 事件介绍
        1.3.2 上市公司股票数据
        1.3.3 企业特征数据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贡献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回顾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2 合法性理论
        2.1.3 成本-收益论
        2.1.4 信号显示理论
    2.2 相关实证文献综述
        2.2.1 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
        2.2.2 资本市场反映的异质性
    2.3 本章小结及思考
第3章 环境信息手段的应用与发展
    3.1 外国环境信息披露思想与实践
        3.1.1 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
        3.1.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3.1.3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3.1.4 产品环境标志
    3.2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体系
        3.2.1 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
        3.2.2 社会制衡机制的发展
        3.2.3 市场机制的建立
        3.2.4 现有环境管理体制的支持
    3.3 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
        3.3.1 区域环境状况报告
        3.3.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3.3.3 产品环保标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染榜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4.1 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
        4.1.1 项目简介
        4.1.2 跟踪标的的样本选取
        4.1.3 监测数据的基本信息
        4.1.4 风险指数计算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首次上榜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4.3.2 重复上榜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思路与内容
        4.4.2 未上榜企业的“价变”
        4.4.3 上榜企业的“量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染榜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描述性统计
    5.3 分组比较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设定
        5.4.2 估计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染榜对公司价值影响的验证与修正——基于PSM-DID方法的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设计
    6.3 数据处理
    6.4 实证结果
        6.4.1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6.4.2 PSM分析结果
        6.4.3 PSM-DID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污染榜实施效果的政策含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四、世界排名前25家制药企业的销售情况如下:(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基于熵值法的海尔公司财务绩效研究[D]. 舒倩倩.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3]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分析[D]. 鲍维.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7]承接医药外包对中国药企创新的影响研究[D]. 马宇清. 云南大学, 2019(03)
  • [8]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2017年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D]. 陈侃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面向医药企业的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 张世玉. 吉林大学, 2018(12)
  • [10]我国环境信息手段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为例[D]. 周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