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娅娣,胡淑娟,杜美开[1](2021)在《子宫动脉PI值对预测稽留流产后药物流产成功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对稽留流产后药物流产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稽留流产后药物流产患者20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停经天数及PI水平等。结果:药物流产成功150例,流产失败50例。药物流产成功和失败患者年龄、孕次、产次、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及P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流产成功与失败患者停经周数及孕囊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PI是药物流产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I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629,标准误0.053,P=0.013,P<0.05。结论:PI值是稽留流产后药物流产成功的高危因素,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测量简便、易行。

仇欣[2](2021)在《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孕产史、血清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二醇、孕酮)、首次安胎孕周及有无孕前调理等相关因素与安胎结局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妊娠结局,提出更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安胎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病房2019年6月—2020年6月电子病历系统查阅原始病历。按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将病历系统中有效数据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其中包括:姓名、年龄、安胎结局、月经情况、孕产史、首次安胎孕周、有无孕前调理(治未病)、血清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二醇、孕酮)等相关资料。结果:1.本研究123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安胎患者,其中妊娠继续102例,占82.9%,妊娠失败21例,占17.1%。2.本研究123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妊娠继续组的平均年龄小于妊娠失败组(P<0.05),35岁以上患者妊娠失败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在月经周期、月经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123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妊娠继续组与妊娠失败组既往自然流产次数、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次数的增加,患者的妊娠成功率逐步降低;当既往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次数≥3次时,患者妊娠失败率明显升高;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加,妊娠继续率逐渐降低;当自然流产次数≥3时,妊娠失败率上升明显。两组患者既往孕次、产次对安胎结局无明显影响(P>0.05)。4.本研究123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妊娠继续组血清E2、P及β-HCG的水平均高于妊娠失败组;两组患者孕5~10周血清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孕5、7、8、9、10周血清孕酮(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孕6~10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差异有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本研究123例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有无孕前调理(治未病)对安胎结局有影响(P<0.05);首次安胎孕周对安胎结局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年龄是影响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妊娠的成功率降低。2.既往人工流产及药物流产次数、自然流产次数对安胎结局有所影响,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妊娠的成功率降低。3.孕早期血清β-HCG的动态变化可预测妊娠结局,且联合监测血清β-HCG、E2、P水平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的价值。4.孕前调理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对于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孕前调理或孕后及早保胎治疗能够提高保胎成功率。

高媛[3](2021)在《米非司酮早期药物流产疗效与患者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药浓度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早期药物流产疗效与其转运蛋白(MDR1 C3435T、C1236T、G2677T/A)、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3A4*1B)及相关受体(孕激素受体PGR、雌激素受体ESR1、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多态性、米非司酮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米非司酮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以期更精确的选择药物及其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米非司酮“用药个体化”。【方法】纳入132例采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方案的早期药物流产患者,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ass 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对MDR1 C3435T、MDR1 C1236T、MDR1 G2677T/A、CYP3A4*1B、PGR、ESR1及OXTR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米非司酮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米非司酮的血药浓度,观察药物流产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药物疗效与SNP、血药浓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早期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为81.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1%。药物流产失败与患者的孕囊直径、子宫位置、剖宫史及流产史明显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体重、孕史和剖宫史明显相关。药物流产成功组和存在不良反应组的患者米非司酮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化米非司酮的血药浓度剂量比(C/D)明显高于药物流产失败组和无不良反应组(P<0.05)。2.患者MDR1 3435C→T,MDR1 1236 C→T,MDR1 2677G→T/A CYP3A4 C→T,CYP3A4*1B C→T,PGR(rs1042838)C→A,PGR(rs10895068)C→T,ESR1 G→A,OXTR(rs2254298)G→A,OXTR(rs2228485)G→A,OXTR(rs237911)G→A,OXTR(rs53576)A→G的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31.82%、61.74%、48.11%、31.44%、97.35%、1.14%、0、26.14%、69.32%、72.73%、73.11%和70.83%。3.携带OXTR(rs2254298)突变型等位基因A,OXTR(rs2228485)突变型等位基因A,OXTR(rs237911)突变型等位基因A和OXTR(rs53576)突变型等位基因G显着增加早期药物流产患者流产失败的风险(P<0.05)。携带MDR1 C3435T突变型等位基因T,MDR1 G2677T/A/A突变型等位基因T/A,OXTR(rs2254298)突变型等位基因A,OXTR(rs2228485)突变型等位基因A,OXTR(rs237911)突变型等位基因A和OXTR(rs53576)突变型等位基因G显着增加早期药物流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P<0.05)。4.MDR1 G2677T/A中野生型(GG)基因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剂量比(C/D)明显高于突变型基因组(P<0.05),CYP3A4 C>T中野生型(CC)基因组患者血药浓度剂量比(C/D)明显高于突变型基因组(CT+TT)(P<0.05)。【结论】1.OXTR(rs2254298 G>A),OXTR(rs2228485 G>A),OXTR(rs237911G>A)和OXTR(rs53576 A>G)基因突变可增加米非司酮早期药物流产失败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2.MDR1 C1236T(C>T)和MDR1 G2677T/A(G>T/A)基因突变可增加米非司酮早期药物流产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米非司酮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米非司酮的血药浓度剂量比与早期药物流产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4.MDR1 G2677T/A(G>T/A)基因突变能够降低体内米非司酮及其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米非司酮的血药浓度,CYP3A4(C>T)基因突变能够显着降低米非司酮的血药浓度剂量比,从而影响其疗效。

卢周彤[4](2021)在《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求临床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流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妊囊排出后予除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进行药流。观察、随访患者的药流完全流产率、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月经复潮情况,以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有64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总完成率为96.9%,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随访到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无患者因不耐受药物而脱落。2.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治疗组为87.1%,对照组为63.6%,治疗组与对照组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治疗组药流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故除膜逐瘀汤在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上有显着疗效。3.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比较:治疗组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长平均为12.55±3.01天,对照组为14.94±2.84天,从研究结果得知,治疗组总体阴道出血时长较对照组短(P=0.002﹤0.05);说明除膜逐瘀汤可以有效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4.药流后阴道出血量比较:阴道出血量根据阴道出血记录卡(根据PBAC法制定)计算阴道出血积分,治疗组阴道平均出血积分为45.35±3.352,对照组为47.67±4.329;除膜逐瘀汤可减少药流后阴道出血量(P=0.018﹤0.05)。5.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对比:治疗组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长较对照组短(P=0.047<0.05);除膜逐瘀汤可缩短药流后月经复潮时间。6.药流后月经复潮量对比:复潮月经量少于平时经量者治疗组有8例,对照组有10例;相当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20例,对照组有17例;多于平时月经量者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4例;除膜逐瘀汤对药流后月经复潮量没有显着影响(χ2=0.608,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治疗方法均具有安全性。结论:除膜逐瘀汤能够有效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缩短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安全有效。同时在缩短药流后患者月经复潮时间有显着疗效,对药流后复潮月经量没有显着影响。

奚婷[5](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董姝君[6](2021)在《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10年的输卵管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因素,总结治疗规律,为输卵管妊娠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相关经验和参考资料,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材料与方法:对2011年0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入院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患者满足标准的40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资料情况将患者分成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其中保守治疗组374例,手术组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信息,包括一般情况(年龄、停经天数),既往病史(孕次、剖宫产史及次、流产史及次、异位妊娠史及次、腹部手术史及次、月经紊乱史),中医证型,发病季节,辅助检查(血β-HCG值、B超显示包块直径大小及盆腔积液深度),治疗情况等。结果:1.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停经天数、孕次、流产史及次数、剖宫产史及次数、腹部手术史及次数、异位妊娠史、发病季节、中医证型、B超显示初始包块直径及初始盆腔积液深度均不是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因素(P>0.05),而患者既往异位妊娠次数和初始血β-HCG值是其影响因素(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初始血β-HCG值是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因素(P<0.001)。且当其他因素固定不变时,初始血β-HCG值每升高一个级别(包括<500IU/L、500-1000IU/L、>1000IU/L三个级别),保守治疗转手术的概率是前一级别的4.080倍(95%CI:2.316-7.187)。3.初始血β-HCG值在>500IU/L、>1000IU/L的保守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5.71%、80.34%;在0-500IU/L、501-1000IU/L、1001-2000IU/L的保守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20%、95.38%、94.64%,累计成功率分别为98.20%、97.56%、97.08%。4.保守治疗7天有81.59%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治疗14天有92.10%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治疗10-14天有80%左右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超过一半,治疗14天有47.11%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超过90%。5.保守治疗后转手术的患者的住院天数小于持续保守治疗的患者(P<0.05)。持续保守治疗的患者,初始血β-HCG值与保守治疗时间(即住院时间)有显着的弱的正相关(P=0.000<0.01为显着相关,0<Rs=0.286<0.4为弱的正相关)。6.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和第4天的血β-HCG临界值分别为2116.43IU/L、825.08IU/L,此时的敏感度分别为66.70%、86.70%,特异度为89.80%、78.90%,初始血β-HCG值<2116.3IU/L的成功率为97.10%,第4天血β-HCG值<825.08IU/L的成功率为98.68%。比较初始和第4天的血β-HCG值,当治疗第4天血β-HCG值较初始血β-HCG下降<5.99%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失败,相反则可以预判治疗成功。7.保守治疗组血β-HCG值在0-4天的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10-14天。将保守治疗组的数据进一步细分,把入院期间血β-HCG值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的患者分为下降型组,而血β-HCG值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患者分为峰型组。得出下降型组同样在0-4天血β-HCG值的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7-10天。血β-HCG值下降型组在第4天即能下降至峰值的50%以上,在第14天可下降至峰值的90%以上。峰型组在第7天达到峰值,且血β-HCG增长的量约为初始值的50%,10-14天下降速度最快,在第14天可下降至峰值的50%以上,第25天可下降至峰值90%以上。下降型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峰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患者初始血β-HCG值显着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P<0.001),且当其他因素固定不变时,初始血β-HCG值每升高一个级别(包括<500IU/L、500-1000IU/L、>1000IU/L三个级别),保守治疗转手术的概率是前一级别的4.080倍(95%CI:2.316-7.187)。2.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时,在无其他药物保守治疗禁忌症的情况下,初始血β-HCG水平低于2116.43IU/L,治疗第4天血β-HCG水平低于825.08IU/L,是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较优选择。3.通过ROC曲线分析,当治疗第4天血β-HCG值较初始血β-HCG下降<5.99%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失败,相反则可以预判治疗成功。

陈婷婷[7](2021)在《稽留流产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流产结局的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及诊疗工作。方法 选取我院184名稽留流产患者,分析其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妊娠次数、流产史、子宫结构等临床分布特征,予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药物排胎,联合排胎情况及24-48小时内复查妇科彩超结果评估药物流产效果,分析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结果 育龄期妇女各个年龄段均存在稽留流产者(16-43岁),部分患者(39.1%)首次妊娠即经历稽留流产;与正常妊娠早期人工流产者(5.7%)相比稽留流产患者子宫解剖结构异常率(18.5%)高,主要表现在子宫肌瘤、子宫不全纵隔、宫腔粘连带。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治疗后完全流产率为37%,不完全流产及无效率为63%。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妊娠次数、腹痛症状及保胎史是药物流产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首次妊娠、无流产史、无剖宫产史者、胚胎实际大小<9周者拥有较高的完全流产率,且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经时间≤84天、有腹痛或(和)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无保胎经历者其药物流产成功率略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稽留流产发生于育龄期各个年龄段,首次妊娠即拥有较高稽留流产率,重视对育龄期女性疾病宣教及筛查,提供优生优育指导。妊娠合并子宫解剖结构异常者稽留流产发生率较高。对于稽留流产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前应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好适应症。对于年龄>35岁、多次妊娠、流产、剖宫产、本次妊娠保胎史、胚胎大于9周稽留流产患者,谨慎选择药物治疗,严密复查,及时予清宫术或宫腔镜手术等补充治疗。

张蕊[8](2020)在《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效果,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院诊断为CSP并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选择采用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的患者为A组,选择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的患者为B组,选择采用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治疗成功率、治疗后第1天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下降幅度、血HCG值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住院天数、费用等,分析各种方法的疗效及优缺点。同时分析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1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HCG下降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血HCG值降至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清宫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小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小于妊娠病灶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均小于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小于妊娠病灶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病灶切除组术中出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血HCG下降率均大于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大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病灶切除组血HCG值降至正常时间小于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小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引导下清宫组治疗成功率91.9%,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治疗成功率90.9%,妊娠病灶切除组治疗成功率100.0%,三种方法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所有I型CSP中,超声引导下清宫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大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清宫组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小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II型CSP中,超声引导下清宫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大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下清宫组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小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失败组的治疗前血HCG值、妊娠病灶周边血流丰富占比高于成功组,瘢痕处肌层厚度小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治疗前血HCG值、妊娠病灶周围血流丰富最终进入回归方程(P<0.05),且OR值>1。结论1针对不同CSP分型,超声引导下清宫术、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均有较高成功率;但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术后发热及肢体疼痛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2对于I型CSP,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治疗成功率高,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为首选方法;对于II型CSP,子宫动脉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可减少清宫术中的失血,降低大出血风险。3 CSP患者治疗后需严密监测血HCG及超声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治疗前血HCG值偏高、妊娠病灶周围血流丰富是CS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图5幅;表16个;参113篇。

罗雪[9](2020)在《不同安胎切入时机及相关因素对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相关因素,结合安胎治疗时机及疗程分析不同的切入时机对安胎结局是否有影响,以寻找最佳的切入时机,减轻或消除相关因素对安胎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在安胎时机及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价值,以提高妊娠成功率。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既往有复发性流产史再孕后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保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353例,随访至妊娠≥12周,根据最终的安胎结局分为成功组237例和失败组116例,将收集的年龄、BMI、既往孕产史、月经情况、中医证型、甲状腺功能和胰岛功能实验室检测结果、开始治疗时间及治疗天数等数据录入Excel,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安胎成功237例(67.14%),安胎失败116例(32.86%)。2.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初潮年龄、体重指数(BMI)对安胎结局有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初潮年龄≥16岁、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P<0.05)。3.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怀孕次数、自然流产次数、人流次数和生化妊娠次数对安胎结局有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胎成功率均随着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4.本研究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肾虚证>脾肾虚弱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证患者安胎成功率较高,从孕4~5周开始安胎成功率较高(P<0.05),血瘀证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P<0.05)。5.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P<0.05),促甲状腺激素(TSH)对安胎结局有影响,TSH为0.1~2.5m IU/L安胎成功率较高,当TSH≥2.5m IU/L,随着TSH值的升高,安胎成功率逐渐降低(P<0.05)。6.本研究初步发现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安胎成功组治疗天数大于安胎失败组(P<0.05),且从孕<6周开始安胎成功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自然流产次≥3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从孕4~5周开始治疗安胎成功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龄、超重或肥胖、初潮年龄≥16岁、人流/自然流产/生化妊娠等次数过多可降低安胎成功率;肾虚证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成功率较高,血瘀证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成功率较低。2.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功能异常会影响安胎结局。TSH值为0.1~2.5m IU/L安胎成功率较高,且当TSH≥2.5m IU/L,随着TSH值的升高,安胎成功率逐渐降低。3.肾虚证、胰岛功能异常、自然流产次数≥3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及早开始治疗可改善安胎结局,如从孕4~5周开始安胎成功率较高。

张萌[10](2020)在《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疗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治疗成功概率是不孕夫妇非常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的影响因素,构建、验证预测患者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并应用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对Nomogram评分系统进行验证,评估Nomogram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明确Nomogram评分系统是否适用于临床实践。方法:(1)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周期治疗临床指标,并对IVF-ET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患者IVF-ET治疗结局影响因素;(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方法筛选治疗结局影响因素,结合临床专家建议,分别构建预测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预测模型,并建立Nomogram评分系统,并应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患者的数据对Nomogram评分系统进行外部验证(时段验证),评价Nomogram评分系统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实用性。结果:(1)共有2312个周期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本研究,女性平均年龄33.40±4.82岁,男性平均年龄35.59±5.34岁,不孕年限为4.66±3.51年,累积妊娠率为49.74%,异位妊娠率为2.0%,流产率为14.17%,累积分娩率41.91%;(2)预测累积妊娠概率Nomogram评分系统的预测因子的确定,是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临床专家建议,最终纳入了女性年龄(OR:0.891,95%CI:0.871-0.911)、获卵数(OR:1.074,95%CI:1.059-1.090)、窦卵泡计数(OR:1.095,95%CI:1.073-1.117)、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1.120,95%CI:1.063-1.180)、卵泡刺激素(OR:0.914,95%CI:0.884-0.945);累积妊娠概率随着年龄和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增加而降低,随着获卵数,窦卵泡计数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上升。训练数据集、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93,0.689和0.710,提示预测累积妊娠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较好区分度,校正曲线图显示该累积妊娠Nomogram评分系统预测概率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吻合度。DCA显示预测累积妊娠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预测因子纳入了女性年龄(OR:1.029,95%CI:0.988-1.071)、获卵数(OR:0.999,95%CI:0.974-1.024)、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0.967,95%CI:0.872-1.072)、BMI(OR:1.033,95%CI:0.972-1.098)、既往自然流产史(OR:1.326,95%CI:0.750-2.346)、既往人工流产史(OR:1.145,95%CI:0.732-1.793)和既往药物流产史(OR:1.301,95%CI:0.757-2.234),结果提示随着女性年龄和BMI的增加、获卵数的减少以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的变薄,流产风险有升高的趋势,有既往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发生流产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训练数据集、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78,0.682和0.630,提示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一定区分度,校正曲线图显示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预测概率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显示预测流产发生概率的Nomogram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预测累积分娩概率Nomogram评分系统的预测因子的确定是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临床专家的建议,最终纳入女性年龄(OR:0.878,95%CI:0.857-0.898)、获卵数(OR:1.073,95%CI:1.058-1.089)、窦卵泡计数(OR:1.090,95%CI:1.069-1.111)、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1.124,95%CI:1.067-1.185)和BMI(OR:0.978,95%CI:0.947-1.010)。结果表明累积分娩概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随着获卵数、窦卵泡计数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升高;随着BMI的增加呈现出降低趋势。训练数据集、内部验证数据集和外部验证数据集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05,0.711和0.703,提示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校正曲线图显示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预测概率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吻合度。DCA显示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影响不孕女性IVF-ET治疗成功因素有女性年龄、BMI水平、基础内分泌水平、获卵数、窦卵泡计数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和累积分娩率逐渐降低,流产发生风险升高,肥胖女性有较高的流产发生风险。通过对预测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进行内部以及外部验证,并分析区分度、准确度以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显示预测累积妊娠、流产与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均对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二、影响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动脉PI值对预测稽留流产后药物流产成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既往孕产情况
        3.3 两组早期先兆流产安胎患者孕5-10周血清E2、β-HCG、P情况
        3.4 首次安胎孕周和有无孕前调理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讨论
    1 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安胎结局分布情况
    2 年龄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3 既往孕产史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4 妊娠结局与血清E2、P、β-HCG的关系
        4.1 妊娠结局与血清E2的关系
        4.2 妊娠结局与血清P之间的关系
        4.3 妊娠结局与血清β-HCG的关系
    5 有无孕前调理(治未病)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6 方药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先兆流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米非司酮早期药物流产疗效与患者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药浓度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A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仪器
    2.试剂
    3.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给药方案
        3.5 血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3.6 基因型检测
        3.7 血药浓度的测定
        3.8 疗效评判
        3.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
        2.1 药物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
        2.2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2.3 药物相关受体基因多态性
        2.4 血药浓度
        2.5 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综述 基因多态性影响米非司酮终止早期妊娠的研究进展
    References
致谢

(4)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与诊断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的临床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64 例患者年龄比较
        2.2 64 例患者停经天数比较
        2.3 64 例患者孕次比较
        2.4 64 例患者产次比较
    3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1 药流完全流产率比较
        3.2 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
        3.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对比
    4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5 安全性指标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药流不全的认识
        1.1 药流后异常出血机制探讨
        1.2 药流不全的相关因素
        1.3 西医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办法
    2 瘀血与药流不全的关系
    3 中医药提高药流流产完全率的方法
        3.1 联合验方
        3.2 联合自拟方
        3.3 联合外治法
    4 除膜逐瘀汤的组方原则及分析
    5 除膜逐瘀汤方药的现代药理分析
    6 除膜逐瘀汤提高药物流产完全率可能作用机理
    7 选择米索前列醇口服组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64 例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64 例患者药流后阴道出血情况比较的分析
        8.3 药流后月经复潮情况比较
    9 安全评价及不良反应分析
    10 存在问题
    11 今后研究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1 衰老细胞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1 异位妊娠中医药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中医治疗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异位妊娠西医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2.1 炎症
        2.2 手术
        2.3 既往异位妊娠
        2.4 不良生活方式
        2.5 其他因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资料检索
        5.2 资料整理
        5.3 资料分组
        5.4 建立数据库
        5.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单因素分析
        1.1 计量资料分析
        1.2 计数资料分析
    2 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3 两组血β-HCG值变化的研究
        3.1 不同初始血β-HCG值的中西医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3.2 血β-HCG值随治疗时间下降情况
        3.3 两组血β-HCG值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
        3.4 ROC曲线分析
    4 对保守治疗组数据的研究
        4.1 保守治疗组初始血β-HCG值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4.2 保守治疗组数据按照血β-HCG值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的分析
讨论
    1 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分析
    2 血β-HCG水平对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分析
        2.1 从血β-HCG值的范围进行分析
        2.2 从血β-HCG临界水平进行分析
        2.3 从血β-HCG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7)稽留流产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用药方式
    1.3 流产结局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 稽留流产患者的分布特征
    2. 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流产结局分布
第四章 讨论
    1. 稽留流产发病相关因素讨论
    2. 稽留流产患者药物流产效果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稽留流产病因及诊疗的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8)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组别确定
        1.1.4 治疗方法
        1.1.5 随访观察
        1.1.6 结局评价
        1.1.7 资料分析
    1.2 结果
        1.2.1 三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1.2.2 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评价
        1.2.3 不同类型的CSP患者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评价
        1.2.4 CSP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超声引导下清宫术
        1.3.2 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应用
        1.3.3 妊娠病灶切除术
        1.3.4 CSP的分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1.3.5 CSP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研究现状
    2.1 CSP的发生率
    2.2 CSP的发病机制
    2.3 CSP发病的影响因素
    2.4 CSP的诊断
        2.4.1 超声检查
        2.4.2 磁共振检查
    2.5 CSP的分型
    2.6 CSP的治疗
        2.6.1 期待治疗
        2.6.2 药物治疗
        2.6.3 清宫术
        2.6.4 子宫动脉栓塞术
        2.6.5 宫腔镜
        2.6.6 高强度聚焦超声
        2.6.7 妊娠病灶切除及瘢痕修补术
    2.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资料记录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不同安胎切入时机及相关因素对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引言
二、临床研究
    1.技术路线图
    2.研究对象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判断孕周标准
        3.4 安胎结局评判标准
        3.5 体重指数(BMI)诊断标准
        3.6 月经不调诊断标准
        3.7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8 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标准
        3.9 胰岛功能异常诊断标准
    4.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5.观察指标
    6.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1.1 年龄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2 BMI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3 月经史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4 倾向性评分匹配
    2.既往孕产史
        2.1 怀孕次数
        2.2 总产次数
        2.3 不良妊娠史
    3.中医证型
        3.1 中医证型总体分布
        3.2 不同中医证型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4.内分泌疾病及其他疾病
        4.1 甲状腺功能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4.2 胰岛功能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4.3 其他内分泌疾病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4.4 其他疾病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5.安胎时机
        5.1 总体分布
        5.2 年龄≥35岁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5.3 BMI≥24.0 kg/m2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5.4 初潮年龄≥16岁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5.5 自然流产次数≥3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5.6 人工流产次数≥1次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5.7 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时机
        5.8 合并胰岛功能异常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安胎时机
        5.9 不同中医证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安胎时机
四、讨论
    1.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1 年龄、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2 BMI、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3 孕产史、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4 中医证型、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5 甲状腺功能减退、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1.6 胰岛素抵抗、安胎时机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2.安胎治疗时长对安胎结局的影响
    3.导师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
        3.1 孕前预培其损
        3.2 孕后及早安胎
五、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病因病机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信息采集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10)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与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孕女性预测累积妊娠、流产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验证与临床应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1.2 统计学方法
        1.3 预测模型评价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孕女性预测累积分娩概率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验证与临床应用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人群
        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影响药物流产成功率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动脉PI值对预测稽留流产后药物流产成功率的研究[J]. 张娅娣,胡淑娟,杜美开. 中国社区医师, 2021(28)
  • [2]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仇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米非司酮早期药物流产疗效与患者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药浓度的关联研究[D]. 高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除膜逐瘀汤提高药流完全流产率的临床观察[D]. 卢周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回顾性分析[D]. 董姝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稽留流产临床分布特征及影响药物治疗结局的因素分析[D]. 陈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效果分析[D]. 张蕊.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不同安胎切入时机及相关因素对353例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安胎结局的影响研究[D]. 罗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不孕女性IVF-ET治疗结局Nomogram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D]. 张萌.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