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例较大肝癌术后肝创面出血的再次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赵雄[1](2021)在《ERAS应用于肝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机体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1]。虽然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肝癌的首选和最为有效的方法[9],但传统的开腹肝脏切除手术是术中术后机体应激反应较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近些年,腹腔镜技术使肝切除术更加微创化,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论又可以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患者的身心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17]。本文主要评估ERAS应用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机体应激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将术前使用一次大剂量甲强龙和术前术后口服术能碳水化合物饮料纳入ERAS理念,探讨ERAS策略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术后机体应激指标CRP、IL-6、h GH、Cor、A-II、TNF-α、β-EP、WBC、BG及肝功能ALT、ALB、TBIL的影响,为推广ERAS在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丰富与完善ERAS理念。研究方法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接受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拟限期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按入院日期随机分成快速康复外科组(ERAS组)与传统组(T组)各40例。ERAS组采用ERA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T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两组患者在质量控制下,均采用同一出院标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指标、主观指标、机体应激反应指标、病情恢复情况指标、术后并发症指标以及经济学指标。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术中基本指标: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是否输血、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术前术后心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60min、术后即刻、术后第一天的平均体温明显高于T组体温,ERAS组术中体温与T组相比较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主观指标:术前口渴、饥饿情况:ERAS组患者术前口渴、饥饿发生率较T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疼痛:ERAS组术后第1、2、3天的平均VAS评分比T组低,ERAS组疼痛较T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机体应激指标:与T组比较ERAS组术后第1、3、5天IL-6、CRP、ALT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h GH、TNF-α、A-II升高,术后第1天ALB降低,术后第3天A-II降低,术后第5天β-EP降低,术后第1、3天β-EP升高,术后第1、5天皮质醇降低,术后第3、5天TNF-α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WBC、BG、TBIL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恢复情况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ERAS组患者在术后平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方面均比T组明显缩短(P<0.05)。拔引流管情况:ERAS组患者在术后平均拔尿管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方面较T组明显缩短(P<0.05)。6.术后并发症指标:ERAS组并发症发生率较T组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中,有1例患者因术后严重呕吐需重插胃管,重插胃管后患者呕吐明显缓解,胃管留置2天后拔除,未见明显异常。ERAS组患者在术后重置胃管方面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经济学指标:ERAS组达到出院标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T组明显缩短(P<0.05);ERAS组住院费用较T组明显节约(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围手术期患者应用ERAS策略基础上,将术前使用一次大剂量甲强龙、术前术后口服术能碳水化合物饮料纳入ERAS理念是可行、安全及有效的,能够减轻术后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损害性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胃肠道功能及肝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ERAS理念的应用对于制定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路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子祥[2](2021)在《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尽管巨大肝细胞性肝癌(hu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uge HCC,≥10cm)的治疗方案众多,且外科治疗的预后差异较大,但对于合适的患者,肝切除术仍是其首选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准确评估患者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状态对于临床决策及个体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两个针对巨大肝癌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网页版列线图动态预测模型,以求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疗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肝细胞性肝癌的303例患者,以此作为训练队列(training cohort),以同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7例巨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validation cohort),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运用Kaplan-Meier分析方法展示纳入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之间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来确定训练队列中影响患者术后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分别建立OS和DFS的动态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准拟合曲线(calibration curve)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将其与四种肝癌传统分期系统[巴塞罗那肝癌分期标准(the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第八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肿瘤分期标准(the eighth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意大利肝癌分期标准(Cancer of the Liver Italian Program,CLIP)和中国肝癌分期标准(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CNLC)]进行比较。结果基于训练队列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HBV-DNA Load)、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to platelet ratio,GGT/PLT,GPR)、肝硬化、肿瘤卫星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肿瘤形态和最大直径等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被纳入到巨大肝癌OS的动态预测模型中;同样情况下,巨大肝癌DFS的动态预测模型中除上述8个因素外,还纳入了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这一因素。在训训练队列中,模型在预测巨大肝癌术后1年、3年和5年OS时的C指数为0.745(95%CI:0.708-0.782),预测DFS时的C指数为0.738(95%CI:0.703-0.773),均优于四个传统分期系统的预测能力。这些结果得到了外部验证队列的支持(OS:C指数0.822;DFS:C指数0.827,P<0.05),而且拟合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契合度较高。结论我们建立了两个针对巨大肝癌的网页版动态预测模型,这两个模型对于预测巨大肝癌行肝切除术的远期预后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为肝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
施长鹰[3](2020)在《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病率第5的恶性肿瘤,疾病致死率列第2位。我国是HCC高发国家,总患病人数占全球每年发病数一半多,多数病人伴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和肝硬化。目前治疗HCC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微创消融、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iton,TACE)、生物靶向治疗、放疗、化疗等。单发肿瘤(巴塞罗那分期0/A期)或满足米兰标准的多发肿瘤是广为接受的手术切除适应证,尤其是单发小肝癌,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影响HCC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是肝内外肿瘤复发转移,尤其是肝内复发,常常成为HCC病死的主要原因。癌旁肝组织内的微转移,包括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 VI,区别于肉眼血管侵犯macro-vascular invasion,MVI,本文均用小写m)和癌周卫星灶(satellite nodule),是术后肝内转移复发、尤其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彻底性,和术后抗复发治疗的有效性两方面入手,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在术前如何了解HCC癌周微转移的状况,有助于帮助决策手术与术后的辅助治疗。术式的选择,如解剖性切除和切缘的处理,虽有原则可循,但在具体应用时也往往受手术具体情况的限制;术后辅助治疗,已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运用介入治疗、干扰素、分子靶向药物等,但缺乏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有效性尚不能得到广泛认可。对手术技术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案的探索,仍是目前提高肝癌手术疗效的主要突破口,有非常高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一科/肝移植科行肝癌切除手术病人231例,对这些病人的手术方式、切缘处理、癌周微转移情况进行总结,手术方式按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分组,切缘状态根据手术切除标本内切缘宽度分为宽、窄切缘,微转移情况依据病理报告是否有微血管侵犯和/或癌周子灶评估。比较解剖性切除和非解剖性切除、切缘宽与窄之间,在全组病人及不同微转移状态下的预后差别。第二部分研究纳入262例BCLC-0/A期HCC手术病人的临床数据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m VI相关因素,并建立m VI的预测模型,以列线图(Nomogram)形式呈现。第三部分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依照入选标准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组病人,HCC切除手术后1个月对银夹标记的切缘旁肝组织行γ射线外放疗,以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总生存时间(OS)和放疗副反应为观察指标,观察与对照组间的差别。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提示,为巴塞罗那0/A期HCC病人行手术切除,解剖性切除组与非解剖性切除组间在R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9、0.068);宽切缘组较窄切缘组RFS(P=0.108)和OS(P=0.122)均无明显优势;m VI阳性组在RFS、OS均低于m VI阴性组(P值分别为<0.001、<0.001);癌周子灶阳性病人RFS和OS均低于阴性病人(P值分别为0.002、<0.001)。分层分析提示,当m VI阳性时解剖性切除可以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1、0.001),当存在癌周子灶时解剖性切除可提高RFS和OS(P值分别为0.006、0.010)。COX回归分析提示肝硬化(P=0.002,RR=1.693)、m VI(P<0.001,RR=2.023)和癌周卫星灶(P=0.046,RR=1.391)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肿瘤包膜不完整、大肝癌(≥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因素在预测m VI具有重要意义,绘制列线图最优总分截值为350分,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达0.8758和0.8661。当累计分数达到220分以上时,该模型预测m VI阳性率达到80%以上。第三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放疗组RFS优于对照组(P=0.027),OS比较无明显差异(P=0.297)。放疗组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乏力、放射性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均在放疗结束后自行缓解消失。研究结论:癌周微转移是早期肝癌术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解剖性切除和宽切缘处理可以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包含脾脏增大、异常凝血酶原升高、无完整肿瘤包膜、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融合型肿瘤这五个临床指标列线图预测模型,用于BCLC-0/A期肝癌病人术前m VI预测简便易行,为手术决策和辅助治疗的准备提供依据。有微血管侵犯的零切缘肝癌病人术后接受切缘旁放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提高此类病人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局部复发。
欧茂强[4](2020)在《微波手术刀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波手术刀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为微波手术刀在快速康复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肝脏肿物行开放肝切除术,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118例肝硬化患者病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微波手术刀,将患者分为微波手术刀组80例及传统器械组38例。统计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术中因素、术后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资料类型,分别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两组资料间的统计学意义,评估应用微波手术刀在肝硬化患者中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治疗价值。结果:患者全部顺利完成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微波手术刀组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较少的出血量及红细胞输注数量(P<0.05)。微波手术刀组肝门阻断时间更短(P<0.05),但两组肝门血流阻断的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手术刀组术后ALB恢复更快(P<0.05)。微波手术刀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使用微波手术刀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肝门阻断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明思远[5](2020)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行FOLFOX4方案门静脉灌注化疗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PVTT)术后辅助门静脉灌注FOLFOX4化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2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四组:A组,术后行门静脉灌注化疗组,手术切除肿瘤、取栓术后行门静脉灌注化疗;B组,单纯手术组,单纯行手术切除肿瘤、取栓术;C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组,TACE+125I粒子植入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观察术后生存期、术后肿瘤进展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本研究中A组(n=9)术后行门静脉灌注化疗组平均生存期18个月,0.5年、1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73.2%、53.0%;B组(n=12)单纯手术组平均生存期13个月,0.5年、1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37.2%、27.3%;C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n=13)平均生存期7个月,0.5年、1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33.8、11.3%、0%、0;D组TACE+125I粒子植入组(n=18)平均生存期11个月,0.5年、1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76.4%、22.4%、0%。A组生存率同其他治疗组比较,预后要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B组、C组和D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13月、6月、2月和4月,A组较B组、C组、D组肿瘤进展时间明显延长,P值均<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各组间的治疗方式(P=0.001)和肿瘤大小(P=0.04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3.COX多因素分析统计各组间的治疗方式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4.A组与B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值>0.05,A组、B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C组、D组,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间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值>0.05,A组、B组住院费用明显多于C组、D组,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间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并发症比较,A组与B组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胆汁漏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出现肝功能衰竭严重并发症,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0.05。A组、C组和D组之间需经门静脉或肝动脉途径灌注化疗药物,化疗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包膜下积液、白细胞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各组间化疗后并发症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0.05。结论:1、肝癌术后行门静脉化疗组在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生存预后较其他各组有明显的提高。2、术后治疗方式和肿瘤体积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3、肝癌术后行门静脉化疗组及单纯手术组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要大于TACE组和TACE+125I粒子植入组。4、肝癌术后行门静脉化疗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
施孟涛[6](2020)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患者均行上腹部CT薄层增强扫描,观察组收集的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三维重建图,可以直观看到肝内肿瘤与周边组织的三维立体关系。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肝癌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进行couinaud分段定位,观察组准确性率为93.6%,对照组准确率为76.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门静脉和肝静脉侵犯评估准确性分别为86.7%,88.9%;对照组为82.4%,75%,但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平均出血量345.1±213.4 ml,对照组为425.4±231.6ml,平均手术时间253.3±64.3min,对照组为294.6±45.7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4%,3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中肝创面胆漏1例,术后急性出血1例,肝功能衰竭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9.4%;而对照组中肝创面胆漏2例,术后急性出血1例,肝功能衰竭2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3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P=0.23);术后肝癌复发率情况,观察组中患者肝癌复发率6.5%,对照组为26.5%,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三维立体技术有助于术前肿瘤位置和周边血管受侵程度的精确评估以及术中精准切除肝肿瘤防止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肝癌复发率。
朱宝林[7](2019)在《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效果的差异,探讨最适宜的肝血流阻断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并计划实施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19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肝血流阻断技术分为三组:A组(86例,采用Pringle法);B组(64例,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技术);C组(45例,采用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技术);根据是否中转开腹,将成功实施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患者分成相应的A1、B1、C1三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分级、肿瘤数目及大小)、术中情况(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及术后情况(肝功能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腹腔出血率、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A、B、C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分级、肿瘤数目及大小等无明显差异。195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患者中有12例行中转开腹肝切除治疗,其中A组5例(5.8%)、B组4例(6.3%)、C组3例(6.7%),其余183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三组间中转开腹率无明显差异,P>0.05。A1、B1、C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97±45 min、203±51 min、210±56 min,无明显差异,P>0.05。C1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1、B1组(156±41 vs 238±51,207±46)ml,Pac<0.05,Pbc<0.05;C1组术中输血率最低(4.8%vs 11.8%、10.0%;Pac<0.05,Pbc<0.05)。比较术后第1、4、7天A1、B1、C1三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水平,A1组均明显高于B1、C1组,Pab<0.05,Pac<0.05。A1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B1、C1组,Pab<0.05,Pac<0.05。A1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1、C1组(23.7%vs 11.7%,7.1%,Pab<0.05,Pac<0.05)。其中A1组有3例(3.7%)、B1组有1例(1.7%)患者发生术后肝衰竭,C1组无术后肝衰竭发生,A1组中1例患者因术后肝衰竭死亡。A1患者发生术后膈下脓肿、胆漏、中等量及以上腹水均高于B1、C1组(Pab<0.05,Pac<0.05),其中A1分别为3例、5例和4例(3.7%、6.2%、4.9%),B1组分别为1例、3例和1例(1.7%、5%、1.7%),C1组分别为0例、2例和1例(0%、4.8%、2.4%)。A1、B1、C1三组分别有2例(2.6%)、1例(1.7%)、1例(2.4%)出现中等量及以上胸水,三组间术后胸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C1组在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A1、B1组。结论:1、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术中采用Pringle法、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技术均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2、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术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技术对术后患者肝功能保护效果最好、术后并发症最少、住院时间最短、术后恢复最快,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围术期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吴晶晶[8](2019)在《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证实在肝癌破裂出血的病人中,肝切除相比较于非手术治疗是否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方法:我中心共有216患肝癌破裂病人被纳入研究。其中,130例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急诊或者延期手术),86例病人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倾向得分匹配被用于校正两组病人的基线特征差异。并进行影响长期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危险因素模型分析。结果:PSM分析前,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3.7(IQR 7.2–35.4)月、2.5(0.5–7.4)月。单因素(HR 3.756,95%CI 2.766-5.101;P<0.001)和多因素(HR 3.141,95%CI 2.198-4.488;P<0.001)生存分析都证实,非手术治疗方式预示着较差的总体生存。PSM后,每组分别有35例病人,两组基线特征均衡性好。手术组病例(15.0月)的中位总体生存期优于非手术组病例(3.2月)(HR 3.029,95%CI 1.745-5.258;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非手术治疗是致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HR 2.792,95%CI 1.581 to 4.930;P<0.001)。结论:对于肝癌破裂的病人,采用包含肝切除的治疗方式比单纯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更多的生存获益。目的 肝切除术已被应用于肝癌破裂病人的治疗。然而,对其治疗选择目前仍有争议:是在破裂当选择行一期急诊肝切除,亦或是先进行初步止血,待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后再进行或早或晚的延期性手术切除。本研究拟通过我中心已有的病例来研究肝癌破裂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研究期间,于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0年期间的肝癌破裂病例被纳入分析。病人被进一步细分为急诊肝切除(Em PH)组,早期延期肝切除组(SEPH)和晚期延期肝切除组(SDPH)。比较不同组的无复发生存率(RFS)、OS、腹膜腔种植率以及术后死亡率等指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腹膜腔种植的危险因素。结果 130例接受肝切除的病例被划分为Em PH(破裂当时手术,n=30)组,SEPH(破裂后8天内手术,n=67)组和SDPH(破裂后超过8天手术,n=33)组。SEPH和SDPH组合称为延期肝切除(SPH)组。肝切除术后30天死亡率、OS和RFS在Em PH组和SPH组相似。相比于SDPH组,SEPH组的病人具有更好的OS和RF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DPH是术后腹膜腔种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选择在肝癌破裂后8天以内行包含Em PH和SEPH的早期肝切除术,可以获得比SDPH更低的腹膜腔种植率以及更优的长期生存(尤其是RFS)。目的 肝细胞癌发生自发破裂后是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对于其治疗,肝部分切除术被认为可以提供更好的长期生存。不过肝癌破裂病人肝切除术后暂无有效的预后评分系统。本文旨在寻找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的因素,建立新的术后预后分期系统。方法 从2005年1月到2015年5月纳入了129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收集和分析病人的术前临床指标。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被用于创建新的预后评分系统。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赤池信息量准则(AIC),相对似然值,对数似然比等指标来评估预后模型的同质性和鉴别能力。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有三个指标被纳入新的肿瘤相关因素(TAA)评分系统,分别是:肿瘤体积、术前甲胎蛋白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TAA评分系统分为低度风险组(得分0–5分)、中度风险组(得分6-9分)、高度风险组(得分10-13分)三组,三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8.1%,43.2%,and 30.2%。TAA评分系统比传统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评分系统、意大利肝癌计划(CLIP)预后系统等具有更好的同质性和鉴别能力(一致性指数,0.693 vs.0.627&0.634;AIC,794.79 vs.817.23&820.16;相对似然值,均<0.001;对数似然比,45.21 vs.22.77&21.84)。在预测无瘤生存期(DFS)方面,结果与之类似。结论 在预测肝癌破裂术后OS和DFS方面,新的预后评分系统是一个新的简单有效的预后模型。
黄文才[9](2019)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改良右半肝切除术(在标准右半肝切除基础上肝断面右移1cm左右)通过增加剩余肝体积并保留残存右肝组织的肝动脉供血,从而达到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安全限量要求。2.通过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预后等指标,以评估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性。3.通过比较实际手术切除肝脏的体积与三维重建测量的切除肝脏的体积,以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临床精准肝切除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我院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4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32例,行标准右半肝切除术)和改良组(N2=12例,行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肝功能(ALT、TBiL、ALB)、术后并发症(胸腹水、胆瘘、肝衰竭等)及预后随访情况。对照组术后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回顾性测量出其左肝体积等数据。改良组术前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测量出其左肝体积、拟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体积等数据。利用排水法测量改良组的实际切除肝体积,比较其与拟切除肝体积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对改良组的拟切除肝体积和实际切除肝体积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其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真实立体显示肝内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脉管的走向分布,肝脏整体等解剖信息。2.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通过在标准右半肝切除线基础上将切除线右移1cm断肝,可使剩余肝体积百分比由(34.8±1.6)%增加至(43.3±13.7)%,增加的剩余肝体积(即保留的部分右肝组织体积)为(104.5±13.2)ml,范围为85132ml,占标准肝体积的(8.5±1.1)%,范围为6.6%10.4%。3.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左肝体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复发转移率、生存曲线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4.实际手术操作中,改良组患者采取的术式及所切除的范围与术前三维重建规划的手术方案基本一致,其术前拟切除肝脏体积(696.3±79.8)ml,实际切除肝脏体积(682.7±86.6)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r=0.928,P<0.05)。结论:1.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通过在标准右半肝切除线基础上将切除线右移1cm断肝,可使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剩余肝体积百分比由左半肝体积百分比的(34.8±1.6)%增加至(43.3±13.7)%,从而达到肝切除安全限量的要求。2.保留肝右动脉的改良右半肝切除作为一种新术式,可保留部分右肝组织,较标准右半肝切除术能有效降低胸腹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术前虚拟肝切除、测量肝体积、评估手术风险、优化手术方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叶方之[10](2019)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33例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手术对策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在治疗肝细胞癌中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LH的安全性及可行性。通过分析LH的优势及劣势,探讨LH的手术难点及对策,并对LH的适应症及禁忌症进行讨论,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指导。方法与资料收集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肝胆外科自2016年9月到2018年9月收治并接受肝切除术的102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的41例,接受开腹肝切除术的61例,但由于肿瘤的位置(P=0.013)及肿瘤大小(P=0.005)存在显着差异,考虑到肿瘤的大小及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为了数据尽可能匹配,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的相近原则,剔除肿瘤位置过大、与肝门结构或下腔静脉关系不清、有门脉或胆管癌栓或二次手术的患者,选取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33例为LH组,接受开腹手术患者中的33例为OH组,删选后各组肿瘤位于左半肝的13例,右半肝19例,尾状叶1例,肿瘤直径(LH组4.3±2.1cm vs OH组4.4±2.2cm,P=0.876)几乎相等。收集患者术前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术前AST、ALT、TBIL、ALB、AFP)、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资料(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第2天的AST、ALT、TBIL、ALB)进行对比。并对其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月30月,对比各组的无瘤生存率。结果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H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OH组(191.2±114.3 m L vs 315.1±256.1 m L,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平均手术时间(160.4±69.6 min)稍多于OH组(148.7±53.9 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0.05);LH组在平均住院天数(10.6±3.2 d vs 16.2±6.2 d,P=0.000)、引流管放置时间(4.4±2.0 d vs 7.7±3.8 d,P=0.000)、术后第2天的AST(121.5±74.9 U/L vs 213.3±225.8 U/L,P=0.033)、ALT(156.0±102.1 U/L vs 156.0±102.1 U/L,P=0.015)、TBIL(20.2±6.9 mol/L vs 31.0±24.1 mol/L,P=0.018)上均低于OH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LH组在平均禁食时间(2.4±1.2 d vs 2.6±0.9 d,P=0.412)及术后第2天ALB(33.2±4.4 g/L vs31.7±4.3 g/L,P=0.342)稍优于O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H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9.1%),OH组术后并发症6例(18.2%),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473>0.05)。LH组患者术后3、6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8%、66.7%,OH组患者术后3、6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54.5%,应用Log rank检验,在无瘤生存时间上,df=1,χ2=1.555,P=0.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肝切除术(LH)较开腹肝切除术(OH)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LH的短期疗效是明确的,但远期疗效需要多中心的大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3.LH在治疗HCC上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4.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是一个新兴技术,对于LH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以及相关的临床实践应用尚需大量多中心的研究加以完善。
二、六例较大肝癌术后肝创面出血的再次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例较大肝癌术后肝创面出血的再次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ERAS应用于肝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机体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肝癌概念 |
1.1.2 肝癌的临床表现 |
1.1.3 肝癌的检查 |
1.1.4 肝癌的诊断 |
1.1.5 肝癌的治疗 |
1.2 快速康复外科 |
1.2.1 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 |
1.2.2 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肝切除术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终止标准 |
2.2.4 脱落标准 |
2.3 试验仪器及主要药品试剂 |
2.4 主要手术设备及器械 |
2.5 围手术期处理 |
2.5.1 术前准备 |
2.5.2 术中干预 |
2.5.3 手术过程 |
2.5.4 术后干预 |
2.6 质量控制 |
2.7 标本采集 |
2.8 观察指标 |
2.8.1 基本指标 |
2.8.2 主观指标 |
2.8.3 机体应激反应指标 |
2.8.4 恢复情况指标 |
2.8.5 术后并发症指标 |
2.8.6 经济学指标 |
2.9 应激指标操作流程 |
2.10 出院标准及随访 |
2.11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指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中基本指标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主观指标对比 |
3.4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对比 |
3.5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指标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指标比较 |
3.7 两组患者经济学指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术前ERAS的应用 |
4.2 术中措施 |
4.3 术后ERAS措施 |
4.4 机体应激反应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综述 机体应激反应在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的调控研究进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术前评估 |
2.4 手术操作 |
2.5 术后管理 |
2.6 随访 |
2.7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临床病理资料 |
3.2 生存资料 |
3.3 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
3.4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3.5 与传统分期对比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NLC-Ⅰb 期巨大肝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引用文献 |
第一部分 解剖性肝切除和切缘处理对于肝细胞癌手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BCLC-0/A期手术病人m VI发生率的模型建立与验证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微波手术刀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排除标准 |
2.3 肝硬化患者的纳入标准 |
2.4 原发性肝癌实施肝切除术标准 |
2.5 一般资料 |
2.6 设备仪器 |
2.7 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微波手术刀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肿瘤特征比较 |
3.2 微波手术刀组与对照组术中情况比较 |
3.3 微波手术刀组与对照组术后情况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切除术中断面出血控制技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5)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行FOLFOX4方案门静脉灌注化疗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数字智能化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患者纳入排除标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2.6 出院标准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手术结果 |
3.2 术中情况比较 |
3.3 肝功能指标比较 |
3.3.1 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比较 |
3.3.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比较 |
3.3.3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比较 |
3.3.4 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比较 |
3.4 术后临床症状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方式比较 |
1.1 摘要 |
1.2 Abstract |
1.3 引言 |
1.4 材料与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2 肝癌破裂出血的最佳肝切除时间 |
2.1 摘要 |
2.2 Abstract |
2.3 引言 |
2.4 材料与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3 肝癌破裂出血:一种新的术后预后评分系统 |
3.1 摘要 |
3.2 Abstract |
3.3 引言 |
3.4 材料与方法 |
3.5 结果 |
3.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9)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分析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第3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腹腔镜肝癌切除术33例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手术对策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围手术期准备 |
2.3.1 术前评估 |
2.3.2 手术方式 |
2.3.3 术后治疗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术前资料 |
3.2 术中资料 |
3.3 术后资料 |
3.4 术后并发症 |
3.5 生存曲线 |
第四章 讨论 |
4.1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 |
4.2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4.3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优势及劣势 |
4.4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难点及对策 |
4.5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的变迁及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六例较大肝癌术后肝创面出血的再次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ERAS应用于肝切除术对患者术后机体应激的影响[D]. 赵雄. 长江大学, 2021
- [2]外科手术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D]. 陈子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术后辅助放疗对零切缘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预防局部复发的临床价值[D]. 施长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4]微波手术刀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实施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D]. 欧茂强. 暨南大学, 2020(03)
- [5]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行FOLFOX4方案门静脉灌注化疗的疗效评价[D]. 明思远.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应用[D]. 施孟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的对比研究[D]. 朱宝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8]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研究[D]. 吴晶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9]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D]. 黄文才. 南华大学, 2019(01)
- [10]腹腔镜肝癌切除术33例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手术对策的初步探讨[D]. 叶方之. 济南大学, 2019(01)
标签:肝癌论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原发性肝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