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性方程组与最简通解公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安[1](2021)在《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和公路网的大规模建设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的类型、数量逐年激增,车速和载重量也显着提高,汽车动荷载造成的路面破坏和地基沉陷愈加严重。路面破坏和地基沉陷则进一步加剧了汽车、路面及地基在行车过程中的振动,汽车-路面-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从而造成的路面损伤、行车平顺性和环境振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将汽车-路面-地基作为完整系统进行动力分析,即可反映地基特性对系统振动的影响,也能反映路面状况和汽车参数对系统振动的影响,可真实的揭示汽车-路面-地基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也能获得振动在地基中的传播及衰减规律,从而准确预测行车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进行汽车-路面-地基耦合振动的动力学研究,对于路基路面的结构设计、行车安全性、舒适型以及环境振动的预测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工程质量和改善国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天然地基的实际出发,将地基考虑为由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土体构成,水位线以上为非饱和土,水位线以下为饱和土。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分别采用Biot固-液两相介质和固-液-气三相介质描述饱和土和非饱和土,构建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三维动力模型,并利用边界和交界面连续条件对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动力控制方程进行耦合求解,进而分析成层地基的振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在地基顶面增加路面和汽车系统,进一步建立汽车-路面-地基的多体系统耦合振动模型,并对耦合系统进行耦合求解,研究汽车-路面-地基的耦合振动特性。具体工作如下:(1)在柱坐标系下建立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三维轴对称模型,利用Hankel积分变换进行求解,得出简谐荷载作用下地基系统稳态振动的解析解,通过编程计算对成层地基的频域响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激振频率越小,地基振幅越大;激振频率越大,则振幅越小;当频率趋于无穷时,振幅收敛于某一恒定值,该收敛值取决于地基土体的性质;位移和孔压在土层交界面处出现反弹激增现象,位移的激增现象更为明显,上覆非饱和土层越薄,激增幅度越大。(2)基于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模型,利用符号函数将移动荷载描述为时间和空间的解析函数,并将荷载函数代入地基模型进行联立求解,利用Fourier-Laplace联合变换推导出点源、线源和面源荷载激励下地基振动响应的解析解。通过分析地基振动响应的时程曲线和频谱曲线发现,荷载移动速度越大则振幅越小,频谱曲线波动越明显,峰值频率数目增多,振幅在频域内的变化越剧烈;荷载分布区域越大则振幅也越大,最大振幅出现在荷载作用区的边缘;频谱曲线的波动随荷载分布区域的增大而变得愈加剧烈;振幅沿纵、横向的分布和衰减不一致,振动沿纵向衰减缓慢,传播更远。(3)在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顶面进一步添加路面和汽车系统,进行汽车-路面-地基全系统耦合振动分析。采用无限长Euler梁模拟路面,功率谱密度(PSD)描述路面不平度。分别采用两自由度1/4汽车模型和九自由度整车模型模拟汽车,利用弹性滚子接触模型描述汽车轮胎与路面的动态接触。通过对汽车-路面-地基系统的控制方程进行耦合求解,推导出系统耦合振动的响应解。通过计算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对地基振幅和频率的影响与移动荷载一致;路面不平度对振幅和频率的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路面越不平顺,地基振幅越大,频率波动越剧烈;在较低车速时,轮胎充气压力对振幅造成影响,但对频率影响甚微;考虑多轴、多轮组汽车时,地基振动发生叠加效应,行车速度和路面等级不仅影响频谱曲线的波动形态,而且影响频域分布宽度,车速越大、路面越不平顺,则频谱曲线波动越剧烈,频域分布越宽。本文通过建立一系列理论分析模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体系统到多体系统,分梯次将振源和力学模型逐步深化,系统分析了汽车-路面-地基耦合振动的频域响应和时域响应,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动力相互作用的机理。该项工作在理论上丰富了多体系统耦合振动的理论计算方法,为路基路面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为车致环境振动的预测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磊[2](2021)在《二维及类二维光子晶体在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其中最吸引人的特征之一是石墨烯电子能带结构中圆锥形的能带片段连接而成的奇点狄拉克点,该点处的模态密度为零,在其邻近范围内,模态密度线性衰减,色散曲线呈线性变化。近年来,由于光子晶体中的狄拉克点也具有不同寻常的色散关系,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克莱因隧穿效应、量子震颤效应和赝扩散等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异于传统光子带隙或全内反射原理,狄拉克频率处的新型光局域和导光机制应运而生,这种狄拉克定域/导波模式由于具有独特的代数衰减特性,作为一种光子晶体的新颖类量子效应,将为新型光子器件、光子芯片结构、光学传感的设计增加可行性和灵活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微波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波段、不同晶格类型、色散/非色散材料、二维/类二维光子晶体中狄拉克锥的性质以及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模和相关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电介质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式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介绍具有高品质因数、代数形式的慢衰减速率以及稳定驻波特性的TE模式三角晶格光子晶体中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在微小折射率差近似下分析了TM模式三角晶格光子晶体布里渊区角点处的简并性及其附近的色散特性,推导得到了TM模式下含缺陷三角晶格光子晶体所具有的与TE模式完全类似的狄拉克频率局域特性,利用数值方法计算了TM狄拉克局域模,验证了其特性,相关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讨论了蜂窝晶格、Kagome晶格、A7晶格等多种复式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局域模式,丰富了理论的多样性,为制造优良性能的新型导波器件提供了多种选择。2)微波光子晶体谐振腔的狄拉克局域模式测试。设计了一种包含中心缺陷的二维微波光子晶体,计算了狄拉克频率下的局域模式,解释了这种模式的特殊性质,用实验测量了含缺陷和不含缺陷时光子晶体的透射谱,发现只有当引入缺陷时,狄拉克频率处才会出现谐振峰,峰值的频率不会随入射波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此测试中不会激发起边缘模式,因此该实验验证了一种局域模式的存在,即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模。虽然该实验是在微波频率范围内进行的,但根据光子晶体的比例缩放特性,这一结论可以扩展到其他电磁频段。3)金属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式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推导了含损耗的金属色散介质光子晶体能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推广到不含损耗或包含非色散材料的光子晶体等各种简化模型。在微小折射率差近似下分析了TM模式下三角晶格金属光子晶体布里渊区角点处的简并性及其附近的色散特性,研究了光波段TM模式下含缺陷三角晶格金属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特性,研究了多种缺陷类型下微波金属光子晶体的TE/TM狄拉克局域特性,所有的理论结果均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理论与仿真具有良好的契合度。通过向金属介质柱光子晶体的背景中填充等离子体,实现了频率可调的狄拉克局域模。尽管金属为色散介质,介电函数依赖电磁波频率,但是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由金属介质柱构成的光子晶体谐振腔同样可以支持狄拉克频率局域模,展现出与电介质光子晶体谐振腔一样的性质,这为扩展新型器件的应用扩展提供了帮助。4)光子晶体平板狄拉克局域模式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平板模式与普通二维光子晶体模式间的关系,在微小折射率差近似下分析了三角晶格光子晶体平板在布里渊区角点处的简并性及其附近的色散特性,发现了在光子晶体平板中存在类TE模式的狄拉克锥,而这一狄拉克锥可以通过抬升相应二维光子晶体狄拉克锥的频率来获得。分析了平板谐振腔中的狄拉克频率局域特性,讨论了平板厚度对局域模式的影响。光子晶体平板在实际设计、加工、应用中所具有的实用性,将为新型器件的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王叶[3](2020)在《基于线性代数思想解n元线性方程组》文中指出由于用消元法来解方程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计算起来过于复杂,本文基于线性代数的方法,用行列式中的Cramer法则,逆矩阵的计算,以及矩阵的初等变换来解n元线性方程组,方程组包括齐次的和非齐次的。
姜忠宇[4](2020)在《矿山及地下工程特殊力学问题哈密顿体系求解》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山开采向深部发展以及开采区域的扩展,井筒、巷道与周围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井巷工程支护破坏程度更为严重、破坏方式更为复杂。准确描绘出井巷围岩应力场分布是保障其安全的基础。这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本质是力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借助现代数学物理方法与研究手段,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工程师与研究者的紧密配合。本文将辛弹性力学方法引用到矿山工程中复杂边界条件的圆、非圆巷道,多层厚壁圆筒、立井井筒等工程结构及围岩应力、位移等力学问题分析。从弹性力学基本微分方程出发,以广义能量变分原理为基础,依据勒让德变换引入位移的对偶变量建立哈密顿对偶方程组。将原欧氏空间中由位移变量组成的力学问题,转变为辛几何空间中对偶变量组成的新力学问题。依照辛几何空间与哈密顿对偶方程组的特点,在混合变量表示的齐次边界条件下应用分离变量法求解混合状态方程,得到问题的辛本征向量与辛本征值解析表达式。论文建立的矿山井巷工程力学问题的辛体系求解方法,为等量分析矿山及地下工程类似力学问题提供了新途径。(1)针对圆形巷道平面应变问题,在极坐标系中建立了扇形区域哈密顿力学求解模型,导出了齐次和非齐次边界条件下,混合状态微分方程的通解和特解表达式。通过比较有限元法和辛方法计算巷道围岩应力的结果,验证了辛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讨论了非静水地应力下圆形巷道围岩应力,随侧向压力系数的变化,侧向压力系数越小,应力分布越不均匀;当侧向压力系数小于0.3时,围岩开始出现拉应力。特别当侧向压力系数等于0时,围岩拉应力达到极值。(2)针对多层厚壁圆筒的力学问题,根据边界条件和连续光滑条件建立协调方程。分别讨论了多层厚壁圆筒间光滑接触和紧密联接两种条件下,厚壁筒内、外层接触面上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差别。并讨论了侧向压力系数、厚壁筒材料的弹性模量比等因素对厚壁筒应力场的影响。得到了厚壁筒材料越软分担的应力数值越小,厚壁筒材料越硬则分担的应力数值越大,周向应力极值一般出现在弹性模量较大的厚壁筒区域等结论。(3)利用共形映射实现区域转换的同时,将应力分量、位移分量以及边界条件进行相应的变化。将非圆形巷道力学问题转换为圆形区域边值问题,结合辛算法给出了椭圆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通过算例分别讨论了内压力、形状系数和侧向压力系数等因素对围岩应力场的影响。获得了增加内压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围岩压应力,有助于提升围岩强度;随侧压力系数的增大,围岩周向应力的波动幅度变小;围岩周向应力的最小值与形状系数无关,最大值与形状系数密切相关等相关结论。(4)针对立井井筒力学问题具有空间轴对称的特点,在空间柱坐标系下建立哈密顿混合状态方程,运用分离变量法给出混合状态方程的通解形式。通解方程中的未知参数根据井筒侧面及端部边界条件具体定出。通过工程算例分析了井筒端部的局部解,探讨了圣维南原理的适用条件及适用范围。讨论了侧向压力系数、井壁厚度以及井筒半径对不同井深应力分布的影响。所得的这些结论对分析立井井筒受力、完善立井井壁设计以及遏制井筒变形破坏等工程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石擎天,黄坤阳[5](2020)在《线性方程组求解及应用》文中提出文章首先介绍了用克拉默法则求解一类线性方程组(方程的个数与未知量个数相同且系数行列式不为零),由此提出对于一般的线性方程组如何求解问题.从而引出用矩阵的秩来判定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以及用初等变换来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最后应用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对矩阵方程和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进行分析.
龚毅[6](2019)在《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的峰均功率比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5G)系统中的两大重要技术。大规模MIMO-OFDM系统结合了两种技术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OFDM调制技术作为一项多载波技术,由此带来的高值峰均功率比,是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的基本问题。其中信号峰均比过高的主要影响有:(1)信号输入射频功率放大器以后,容易产生非线性失真,引起带内失真和带外辐射;(2)导致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降低;(3)对数模转换器动态范围有更高的要求,导致数模转换效率下降。峰均比抑制技术有利于降低OFDM系统中信号的峰均比,由于单天线OFDM系统是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基础,故本文先对MIMO系统和OFDM技术进行研究,并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峰均比抑制方法。然后再对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方法进行讨论,最后针对该系统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峰均比抑制方法。具体包括:第一,基于信道特性的大规模MIMO-ODFM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大规模MIMO系统多天线带来的高自由度,结合矩阵零空间理论,经推导得出:给输入信号加上计算所得的向量,不仅可以保证接收信号不受改变,节省边带信息,并且可以降低系统的峰均比。同时,为降低算法复杂度,本文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个次优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峰均比抑制效果和较低的算法复杂度。第二,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降低用户间干扰和峰均比的预编码技术。该方法结合大规模MIMO系统中现有的线性预编码方法,设计了一种既可以消除用户间干扰又可以降低系统峰均比的预编码矩阵。此外,为了降低计算复杂度,该方法还提供了一个低复杂度预编码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预编码方法在峰均比抑制上的有效性。以上所提方法,通过MATLAB仿真验证,可用于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降低系统峰均比。
汪慧[7](2018)在《浅谈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教学体会——以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为例》文中提出线性方程组解法是整个《线性代数》课程的核心内容,它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此,通过如何从实际生产、生活案例中体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由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呈现线性方程组蕴含的思想,拓宽学生对纵向问题的积极思考,挖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唐志强[8](2018)在《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井筒完整性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致密油藏开采实践表明,水平井结合分段压裂技术是致密油藏成功商业化开采的关键,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完井和桥塞射孔分段压裂完井是运用最广泛的分段压裂完井技术。然而,致密油藏水平井钻井和分段压裂过程中都会发生井筒完整性破坏,不但限制了分段压裂完井方式的选择,还影响了分段压裂效果。为提高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效果,本文对水平井钻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和桥塞射孔分段压裂过程中井筒完整性控制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热化学孔隙弹性本构方程、热扩散方程、溶质扩散方程、流体连续性方程,建立了温度-化学-流体耦合作用的井周孔隙压力传递方程,该方程考虑了热滤失对溶质浓度的影响和热渗透对流体体积变化的影响。通过方程求解,给出了计算井周孔隙压力场和井周应力分布的解析解,与有限差分法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推导出的孔隙压力场解析解正确。相比于孔隙压力场在拉普拉斯域中的解,该解析解无需再采用Stehfest法反演,应用方便。利用井周应力分布的解析解,建立了水平井裸眼井筒破坏程度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采取缩短钻井作业时间、提高井内压力、降低钻井液温度、提高钻井液溶质浓度、优化井斜方位角等措施来降低裸眼井筒破坏程度,提高致密油藏水平井裸眼井筒完整性。考虑到准确的地应力对于预测井筒完整性至关重要,建立了利用致密油藏井筒破坏信息计算最大水平地应力的模型和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编写出了计算最大水平地应力的C#程序,计算结果与假设值一致。(2)分析了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过程中裸眼井筒破坏的机理,考虑到水力裂缝的挤压作用可能影响裸眼井筒完整性,利用复变函数推导了计算水力裂缝附近应力分布的模型。考虑水力裂缝诱导应力和压裂液温度差的影响,建立了分析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过程中裸眼井筒完整性的模型,分析了裸眼封隔器位置、裂缝净压力和压裂液温度对水平井裸眼井筒剪切破坏以及拉伸破坏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未压裂段裸眼井筒的剪切破坏程度会随着水力裂缝半长增加而增大,水力裂缝延伸产生的诱导应力会促使井壁拉伸裂缝闭合;优化裸眼封隔器位置可以确保裸眼封隔器有效隔离;合理的井内压力和水力裂缝净压力有助于避免裸眼井筒破坏。(3)考虑水力裂缝诱导应力和压裂液温度差的影响,建立了分析桥塞射孔分段压裂过程中套管-水泥环-地层应力分布和水泥环完整性的模型,分析了桥塞位置、压裂液温度、水泥石力学性质、套管壁厚对水泥环完整性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水泥环内不存在初始有效应力,水力压裂过程中水泥环容易发生拉伸破坏,不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减小桥塞和水力裂缝的距离,水力裂缝诱导应力会抑制桥塞处水泥环中的径向拉伸裂缝扩展,或者促使径向拉伸裂缝闭合;降低压裂液和地层的温度差,水力压裂过程中水泥环更不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采用杨氏模量低、泊松比高、单轴抗拉强度高的水泥浆固井和增大套管壁厚有助于水力压裂过程中水泥环完整。利用玛湖北斜坡致密油藏百口泉组的岩心实验数据和钻井数据,设计出了水平井钻井和分段压裂过程中井筒完整性控制方案,并进行了方案验证:水平井MH-XX5H井沿最小水平地应力方向钻井,钻井液密度高于1.27 g/cm3,因此水平段裸眼井筒没有发生剪切破坏;水平井MH-XX5H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净压力低于12.5 MPa且井内压力低于89.5 MPa,因此确保了裸眼井筒完整;水平井MH-XX6H井所用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可以避免桥塞射孔分段压裂过程中水泥环拉伸破坏;该地区水平井钻井和压裂效果表明,提出控制方案能够确保致密油藏水平井的井筒完整性。本文关于致密油藏水平井钻井和水力压裂过程中井筒完整性的分析结果和提出的控制方法,对于避免井筒破坏引起的压裂液窜流和提高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阳杰[9](2017)在《基于泰勒级数的边界配点型无网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采用一种基于泰勒级数的边界配点型无网格方法(Taylor Meshless Method,TMM)求解三维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其关键参数对求解精度的影响,为求解大型工程问题提供一种简单可靠、快速准确的计算方法,并为后续无网格方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TMM的核心思想是采用近似满足控制方程的高阶多项式作为形函数,因此只需对边界进行离散,继而采用最小二乘配点法引入边界条件,从而求得近似解中的未知系数。TMM只需在边界上配点,且无需积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网格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采用TMM求解二维偏微分方程,研究了各项关键参数对求解精度的影响,验证了该算法的高效性与稳定性;2)基于TMM,发展了一套通用的求解三维偏微分方程的快速准确算法,为求解大规模问题奠定了基础;3)深入探讨了三种耦合子域方案,包括两种基于拉格朗日乘子的耦合方法以及最小二乘配点法,并研究了划分子域方法在求解大规模问题中的应用;4)结合TMM、自动微分技术及牛顿法,提出了一套通用的求解非线性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的高效稳定方案;5)构造了满足控制方程的奇异通解作为补充形函数,完善了TMM高效求解奇异性问题的理论基础。
黄鹏[10](2016)在《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综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构是机械装备主要功能的载体和核心,是机械装备拥有良好性能的关键。机构的创新设计是发明机械装备的基石,是研制出性能优良、功能升级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机械装备的根本所在。基于机构构型综合的机构创新设计方法是研发机械设备新机型的有效方法,并使得机械装备的创新设计向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人机交互化方向发展。本文围绕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综合和创新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平面运动链的构型综合、平面运动链简图的绘制、平面运动链的结构分析以及平面多环耦合机构创新设计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此外,本文应用平面运动链构型综合的方法和结果,又研究了巴拉诺夫桁架和阿苏尔杆组的构型综合、周转轮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以及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根据平面运动链构件序列数组综合方程组、胚图综合方程组和拓扑图综合方程组综合得到了平面20杆以内、含有26个独立环路的所有可能自由度的运动链拓扑图集合;推广平面运动链构型自动方法,综合得到机构的阶为2、4、5、6的运动链拓扑图集合。提出了规范最简胚图的概念;基于规范最简胚图,提出了一种平面单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方法;基于平面单铰运动链和平面复铰运动链拓扑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一种平面复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DMP算法的平面运动链的可平面性自动判别算法;提出了平面运动链连通度新计算公式,并基于Floyd-Warshall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DFS)和平面运动链子链自由度叠加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平面运动链连通度矩阵自动计算方法;根据圈最小子链自由度叠加集合提出了平面运动链自由度类型自动判别方法和平面运动链按自由度分层简图的绘制方法。介绍了平面机构的拓扑图表达;基于平面机构拓扑图同构判别方法,提出了一种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正铲液压挖掘机、装载机和锻造操作机等机械装备的主运动机构进行了构型综合和创新设计。研究了巴拉诺夫桁架的结构特点;基于平面运动链综合方法,提出了一种巴拉诺夫桁架自动综合方法,并综合得到了13杆以内所有巴拉诺夫桁架构型;根据巴拉诺夫桁架和阿苏尔杆组之间的对应关系,综合得到了12杆以内所有阿苏尔杆组构型。研究了周转轮系运动链的结构特点,基于图的基本关联矩阵生成树计数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周转轮系运动链拓扑图综合方法,根据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平面构件和运动副可分离运动链构型综合方法,综合得到了平面2和3自由度可分离运动链拓扑图集合。
二、线性方程组与最简通解公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方程组与最简通解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基振动响应研究 |
1.2.2 振动波在土体中的传播 |
1.2.3 汽车-路面动力相互作用 |
1.2.4 汽车动力模型 |
1.3 已有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路线和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创新点 |
2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动力模型 |
2.1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 |
2.2 饱和土动力模型 |
2.2.1 Biot多孔介质理论的基本假定 |
2.2.2 Biot多孔介质理论的动力学模型 |
2.2.3 Biot多孔介质理论的本构模型 |
2.3 非饱和土动力模型 |
2.3.1 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的基本假定 |
2.3.2 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的数学描述 |
2.3.3 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的动力学模型 |
3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稳态振动 |
3.1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Lamb问题 |
3.1.1 问题模型 |
3.1.2 非饱和土控制方程及求解 |
3.1.3 饱和土控制方程及求解 |
3.2 边界问题求解 |
3.2.1 地表荷载的数学描述 |
3.2.2 边界条件 |
3.2.3 边界方程求解 |
3.3 算例分析 |
3.3.1 算法验证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移动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振动响应 |
4.1 点源移动荷载 |
4.1.1 问题模型 |
4.1.2 问题求解 |
4.1.3 算例分析 |
4.2 线源移动荷载 |
4.2.1 问题模型 |
4.2.2 线源移动荷载下的边界问题求解 |
4.2.3 算例分析 |
4.3 面源移动荷载 |
4.3.1 问题模型 |
4.3.2 问题求解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1/4 汽车模型的车-路-基耦合振动分析 |
5.1 问题模型 |
5.2 路面挠曲方程及求解 |
5.3 汽车系统控制方程及求解 |
5.3.1 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关系 |
5.3.2 路面不平度描述 |
5.3.3 汽车系统动力控制方程求解 |
5.4 地基系统动力方程 |
5.5 车-路-基耦合求解 |
5.6 算例分析 |
5.6.1 车轮与路面相互作用分析 |
5.6.2 路面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
5.6.3 地基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整车模型的车-路-基耦合振动分析 |
6.1 问题模型 |
6.2 路面控制方程及求解 |
6.3 汽车系统动力控制方程 |
6.3.1 车轮与路面相互作用 |
6.3.2 汽车系统运动方程 |
6.4 地基系统求解 |
6.5 车-路-基耦合求解 |
6.6 算例分析 |
6.6.1 车轮与路面相互作用分析 |
6.6.2 路面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
6.6.3 地基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及展望 |
7.2.1 研究建议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3章边界方程系数矩阵元素 |
附录B 第4章边界方程系数矩阵元素 |
附录C 第5章边界方程系数矩阵元素 |
附录D 第6章特征方程和边界方程系数矩阵元素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及参与科研项目 |
(2)二维及类二维光子晶体在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二维材料 |
1.1.1 二维材料简介 |
1.1.2 石墨烯 |
1.2 光子晶体 |
1.3 狄拉克锥 |
1.3.1 二维材料狄拉克锥 |
1.3.2 光子晶体狄拉克锥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光子晶体的基本性质与研究方法 |
2.1 光子晶体的理论基础 |
2.1.1 光子晶体中的波动方程 |
2.1.2 比例缩放法则 |
2.1.3 时间反演对称性 |
2.1.4 模式对称性 |
2.2 光子晶体的数值计算方法 |
2.2.1 平面波展开法 |
2.2.2 时域有限差分法 |
3 二维电介质光子晶体的狄拉克局域模式 |
3.1 TE偏振狄拉克局域模 |
3.1.1 布里渊区角点的简并性 |
3.1.2 布里渊区角点附近的线性色散关系 |
3.1.3 狄拉克频率处的模式分析 |
3.1.4 狄拉克频率处的缺陷局域模 |
3.1.5 基模品质因数 |
3.1.6 高阶模式 |
3.2 TM偏振狄拉克局域模 |
3.2.1 TM偏振下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锥 |
3.2.2 TM偏振下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3.3 复式晶格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 |
3.3.1 蜂窝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3.3.2 Kagome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3.3.3 A7 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3.4 微波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的实验研究 |
3.4.1 二维微波光子晶体谐振腔的设计 |
3.4.2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
4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狄拉克局域模式 |
4.1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能带计算 |
4.1.1 TM模式 |
4.1.2 TE模式 |
4.1.3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能带特征 |
4.2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4.2.1 金属光子晶体中的狄拉克点 |
4.2.2 TM偏振下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4.3 微波金属光子晶体狄拉克频率局域模的研究 |
4.3.1 TM模式 |
4.3.2 TE模式 |
4.3.3 实验方案 |
5 类二维光子晶体平(薄)板的狄拉克局域模式 |
5.1 光子晶体平板的能带计算 |
5.2 光子晶体平板模式与相应二维光子晶体模式的关系 |
5.3 光子晶体平板中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基于线性代数思想解n元线性方程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定义与定理 |
3 解n元一次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
3.1 利用行列式中的Cramer法则来解方程组 |
3.2 利用矩阵中的逆矩阵来解方程组 |
3.3 利用矩阵的变换来解方程组 |
3.4 解方程组方法的推广 |
4 小结 |
(4)矿山及地下工程特殊力学问题哈密顿体系求解(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直角坐标哈密顿力学的基本方程及应用 |
2.1 概述 |
2.2 哈密顿体系原理 |
2.3 矩形域哈密顿力学基本方程 |
2.4 嵌岩桩端部平面应力问题 |
3 极坐标哈密顿力学的平面分析 |
3.1 概述 |
3.2 扇形域哈密顿力学基本方程 |
3.3 静水地压力下的巷道围岩 |
3.4 非静水地压力下的巷道围岩 |
3.5 多层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共形映射转换的哈密顿力学问题 |
4.1 概述 |
4.2 共形映射基本理论 |
4.3 静水地应力下的椭圆形巷道 |
4.4 非静水地应力下的椭圆形巷道 |
4.5 本章小结 |
5 空间轴对称哈密顿力学问题 |
5.1 概述 |
5.2 空间轴对称哈密顿力学基本方程 |
5.3 立井井筒的空间应力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线性方程组求解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克拉默法则求解线性方程组 |
三、初等变换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
四、线性方程组求解的应用 |
(一)矩阵方程的求解 |
(二)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判定 |
(6)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的峰均功率比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主要数学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贡献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大规模MIMO-OFDM系统概述 |
2.1 引言 |
2.2 大规模MIMO系统 |
2.2.1 大规模MIMO系统发展 |
2.2.2 大规模MIMO系统优势及挑战 |
2.3 OFDM调制技术 |
2.3.1 OFDM基本原理 |
2.3.2 峰均功率比问题 |
2.4 大规模MIMO-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
2.4.1 经典峰均比抑制方法 |
2.4.2 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峰均比抑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道特性的大规模MIMO-OFDM系统峰均比抑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信道特性的峰均比抑制方法基本原理 |
3.2.1 大规模MIMO系统信道特性 |
3.2.2 矩阵零空间理论 |
3.2.3 矩阵零空间与大规模MIMO信道的结合 |
3.3 实现方法 |
3.3.1 最优方法 |
3.3.2 次优方法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1 仿真环境及参数 |
3.4.2 不同参数对峰均比的影响 |
3.4.3 最优方法与次优方法的比较 |
3.4.4 次优方法与其它峰均比抑制方法的比较 |
3.4.5 改变天线配置时所提方法的峰均比抑制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降低用户间干扰和峰均比的预编码技术 |
4.1 引言 |
4.2 MIMO系统中的用户间干扰 |
4.3 MIMO系统中的传统预编码方案 |
4.3.2 线性方案 |
4.3.3 非线性方案 |
4.3.4 现有预编码方案的不足 |
4.4 降低峰均比的预编码设计 |
4.4.1 基本原理 |
4.4.2 最优方法 |
4.4.3 低复杂度实现方法 |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1 仿真环境及参数 |
4.5.2 不同参数对峰均比的影响 |
4.5.3 两种预编码方案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7)浅谈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教学体会——以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教学过程设计 |
2设计意图、表达方式与教学反思 |
2.1设计意图 |
2.2表达方式 |
2.3教学反思 |
3结语 |
(8)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井筒完整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平井分段压裂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水平井裸眼井筒完整性研究现状 |
1.2.3 水平井裸眼压裂井筒完整性研究现状 |
1.2.4 水平井固井压裂水泥环完整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思路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水平井裸眼井筒完整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
2.1 水平井裸眼井筒破坏机理 |
2.2 水平井井周应力分布 |
2.2.1 井周温度场 |
2.2.2 井周溶质浓度场 |
2.2.3 井周孔隙压力场 |
2.2.4 井周地应力分量 |
2.2.5 井周应力分布 |
2.2.6 井周应力分析 |
2.3 水平井裸眼井筒破坏程度预测模型 |
2.3.1 岩石破坏准则 |
2.3.2 井筒破坏临界压力 |
2.3.3 井筒破坏程度预测模型 |
2.4 水平井裸眼井筒完整性控制方法 |
2.4.1 钻井作业时间控制 |
2.4.2 钻井液性能优化 |
2.4.3 井斜角方位角优化 |
2.5 利用井筒破坏信息计算地应力 |
2.5.1 利用直井破坏信息计算地应力的模型 |
2.5.2 利用斜井破坏信息计算地应力的方法 |
2.5.3 利用井筒破坏信息计算地应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平井裸眼压裂井筒完整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
3.1 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井筒破坏机理 |
3.1.1 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工艺流程 |
3.1.2 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井筒破坏机理 |
3.2 水平井压裂水力裂缝诱导应力场计算模型 |
3.3 水平井裸眼压裂井筒完整性预测模型 |
3.3.1 分段压裂时井周应力分布 |
3.3.2 分段压裂时井筒破坏程度 |
3.4 水平井裸眼压裂井筒完整性控制方法 |
3.4.1 裸眼封隔器位置优化 |
3.4.2 井内压力控制 |
3.4.3 压裂液温度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平井固井压裂水泥环完整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
4.1 水平井桥塞射孔分段压裂水泥环破坏机理 |
4.1.1 水平井桥塞射孔分段压裂工艺流程 |
4.1.2 水平井桥塞射孔分段压裂水泥环破坏机理 |
4.2 水平井固井压裂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应力分布 |
4.2.1 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初始应力分布 |
4.2.2 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温差应力分量 |
4.2.3 分段压裂时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应力增量 |
4.2.4 分段压裂时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应力分布 |
4.3 水平井固井压裂水泥环完整性预测模型 |
4.3.1 水泥环破坏类型 |
4.3.2 水泥环破坏准则 |
4.4 水平井固井压裂水泥环完整性控制方法 |
4.4.1 桥塞位置优化 |
4.4.2 压裂液温度控制 |
4.4.3 水泥石性能优化 |
4.4.4 套管壁厚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玛湖致密油藏水平井井筒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1 区块地质地层概况 |
5.1.1 区块地质概况 |
5.1.2 储层岩性特征 |
5.1.3 储层物性特征 |
5.2 基础数据 |
5.2.1 岩石强度实验数据 |
5.2.2 地应力测试数据 |
5.3 水平井裸眼井筒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3.1 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3.2 完整性控制方案验证 |
5.4 水平井裸眼压裂井筒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4.1 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4.2 完整性控制方案验证 |
5.5 水平井固井压裂水泥环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5.1 完整性控制方案设计 |
5.5.2 完整性控制方案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泰勒级数的边界配点型无网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简介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无网格方法简述及其分类 |
1.2.2 全域型无网格方法 |
1.2.3 边界型无网格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基于泰勒级数的边界型无网方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未知场函数的近似方法 |
2.2.1 Laplace方程的多项式通解 |
2.2.2 Helmholtz方程未知函数近似形式 |
2.3 边界条件的引入方式 |
2.3.1 最小二乘配点 |
2.3.2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拉格朗日乘数因子 |
2.4 数值实验与结果分析 |
2.4.1 Laplace方程 |
2.4.2 Poisson方程 |
2.4.3 Helmholtz方程 |
2.4.4 Stokes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3 Taylor Meshless Method在三维问题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TMM在三维框架下的算法描述 |
3.2.1 未知场函数的近似方法 |
3.2.2 边界条件的引入方式 |
3.3 数值算例 |
3.3.1 解析解为低阶多项式的Laplace方程 |
3.3.2 解析解为奇异基本解的Laplace方程 |
3.3.3 三维弹性力学问题 |
3.4 参数影响及求解收敛性分析 |
3.4.1 边界配点数对求解精度的影响 |
3.4.2 求解相对误差的收敛性分析 |
3.4.3 关于系数矩阵条件数的分析 |
3.5 计算CPU时间 |
3.5.1 求解过程的计算时间分析 |
3.5.2 与有限元方法计算效率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研究分子域求解中的耦合方案 |
4.1 引言 |
4.2 分子域耦合方案 |
4.2.1 最小二乘配点法 |
4.2.2 离散的拉格朗日乘子法 |
4.2.3 连续的拉格朗日乘子及其离散 |
4.3 子域耦合在二维问题中的应用 |
4.3.1 全最小二乘配点型TMM |
4.3.2 拉格朗日乘子-最小二乘配点型TMM |
4.3.3 全最小二乘配点型TMM求解弹性力学问题 |
4.4 子域耦合在三维问题中的应用 |
4.4.1 球域内的Laplace方程 |
4.4.2 大规模求解自由度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 |
5.1 引言 |
5.2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求解基本思想 |
5.2.1 TMM求解一般性偏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 |
5.2.2 牛顿法 |
5.2.3 自动微分技术 |
5.3 数值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非线性常微分方程 |
5.3.2 三维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
5.4 本章小结 |
6 奇异性问题的求解 |
6.1 引言 |
6.2 奇异形函数推导 |
6.3 数值算例及其结果分析 |
6.3.1 角点奇异的Laplace方程 |
6.3.2 线弹性断裂力学问题 |
6.3.3 有奇异性解的弹性力学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7 论文总结与展望 |
A 三维TMM中常系数矩阵定义 |
B 拉格朗日乘子-最小二乘配点混合型TMM计算方法 |
C 一般形式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近似解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综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机构学的发展历史概况 |
1.2 机构构型综合研究概述 |
1.3 平面运动链构型综合研究综述 |
1.3.1 穷举法 |
1.3.2 叠加法 |
1.3.3 胚图综合法 |
1.3.4 Mckay-type算法 |
1.4 平面运动链简图的自动绘制研究综述 |
1.5 平面运动链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
1.5.1 平面运动链的平面性分析研究综述 |
1.5.2 平面运动链连通度研究综述 |
1.5.3 自由度类型研究综述 |
1.6 机构的创新设计 |
1.7 巴拉诺夫桁架及阿苏尔杆组研究综述 |
1.7.1 巴拉诺夫桁架研究综述 |
1.7.2 阿苏尔杆组研究综述 |
1.8 周转轮系运动链构型综合研究综述 |
1.9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平面运动链构型的自动综合 |
2.1 引言 |
2.2 基础知识 |
2.2.1 运动链及其分类 |
2.2.2 运动链的表达方法 |
2.3 平面运动链构型自动综合方法 |
2.3.1 构件序列数组的自动计算 |
2.3.2 平面运动链胚图构型综合 |
2.3.3 平面运动链拓扑图构型综合 |
2.3.4 平面运动链拓扑图自动综合流程及结果 |
2.4 基于G-K公式的运动链构型自动综合方法 |
2.4.1 运动链的构件序列数组推广 |
2.4.2 运动链胚图的构型综合推广 |
2.4.3 运动链拓扑图构型综合推广 |
2.4.4 运动链拓扑图综合结果 |
2.5 运动链构型综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2.5.1 平面运动链构型综合结果对比分析 |
2.5.2 运动链构型综合结果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面运动链简图的自动绘制 |
3.1 引言 |
3.2 连杆交叉 |
3.3 平面单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算法 |
3.3.1 平面运动链规范最简胚图的自动绘制 |
3.3.2 运动链拓扑图的二元子链表达式及其运算 |
3.3.3 平面单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算法步骤 |
3.4 平面复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算法 |
3.4.1 平面复铰和单铰运动链拓扑图的对应关系 |
3.4.2 平面复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算法步骤 |
3.5 平面单铰和复铰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结果举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面运动链结构的自动分析 |
4.1 引言 |
4.2 平面运动链可平面性的自动判别方法 |
4.2.1 平面运动链可平面性的基本概念 |
4.2.2 平面运动链可平面性自动判别方法步骤 |
4.3 平面运动链连通度矩阵的自动计算方法 |
4.3.1 基本概念 |
4.3.2 平面运动链连通度计算新公式 |
4.3.3 平面运动链连通度矩阵的自动计算方法步骤 |
4.4 圈最小子链自由度叠加集合 |
4.5 平面运动链按自由度分层简图的自动绘制 |
4.6 平面运动链自由度类型的判别方法 |
4.6.1 三种自由度类型的基本概念 |
4.6.2 平面运动链自由度类型的自动判别 |
4.7 平面运动链结构自动分析软件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 |
5.1 引言 |
5.2 平面多环耦合机构的基本概念及拓扑图表达 |
5.3 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方法步骤 |
5.4 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拓扑图的同构判别算法 |
5.5 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实例 |
5.5.1 重载液压正铲挖掘机主运动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 |
5.5.2 装载机主运动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 |
5.5.3 锻造操作机主运动机构构型的创新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巴拉诺夫桁架和阿苏尔杆组构型的自动综合 |
6.1 引言 |
6.2 基础知识 |
6.2.1 基本概念 |
6.2.2 巴拉诺夫桁架与阿苏尔杆组的对应关系 |
6.3 巴拉诺夫桁架构型综合方法 |
6.3.1 巴拉诺夫桁架的结构特点 |
6.3.2 巴拉诺夫桁架构件序列数组与胚图的自动综合 |
6.3.3 巴拉诺夫桁架拓扑图的自动综合 |
6.4 阿苏尔杆组构型综合方法 |
6.5 巴拉诺夫桁架和阿苏尔杆组构型自动综合的软件实现及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周转轮系及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 |
7.1 引言 |
7.2 周转轮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 |
7.2.1 轮系及其分类 |
7.2.2 周转轮系运动链的结构特点及拓扑结构表示法 |
7.2.3 含有一个复合铰链的周转轮系运动链拓扑图的综合算法 |
7.3 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 |
7.3.1 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分类 |
7.3.2 平面构件可分离和运动副可分离运动链的结构特点 |
7.3.3 含2个不可分离运动链的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 |
7.3.4 含3个不可分离运动链的平面可分离运动链的构型综合 |
7.3.5 平面2和 3 自由度可分离运动链构型综合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线性方程组与最简通解公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研究[D]. 王立安.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2]二维及类二维光子晶体在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特性研究[D]. 胡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线性代数思想解n元线性方程组[J]. 王叶. 农家参谋, 2020(23)
- [4]矿山及地下工程特殊力学问题哈密顿体系求解[D]. 姜忠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线性方程组求解及应用[J]. 石擎天,黄坤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2)
- [6]大规模MIMO-OFDM系统中的峰均功率比抑制方法研究[D]. 龚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浅谈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教学体会——以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为例[J]. 汪慧. 喀什大学学报, 2018(03)
- [8]致密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井筒完整性控制研究[D]. 唐志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9]基于泰勒级数的边界配点型无网格方法研究[D]. 阳杰.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平面多环耦合机构构型综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 黄鹏. 燕山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