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韩国萝卜增产增收

引进韩国萝卜增产增收

一、引种韩国萝卜,增产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周洁[2](2020)在《蚯蚓粪对土壤特性及红小豆生长与药用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红小豆药食同源,不仅药用价值历史悠久,而且也是食物中的重要材料。据统计,我国红小豆年播种面积已达79万公顷,但由于近年来栽培中的过量和不均衡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质量降低,进一步导致药用植物如红小豆品质下降。目前,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被认为是一种提高药用植物品质的有效措施,其中蚯蚓粪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显着,而在红小豆栽培方面还未见有关报道。因此,本研究以药食同源植物红小豆保红947品种为材料,研究普通和纳米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对栽植土壤特性、红小豆生长状况及药用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和纳米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均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有积极作用。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与化肥的不同配比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相比于无肥(CK)处理,高配比蚯蚓粪(C80)及纳米蚯蚓粪(N80)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6.66%、18.59%。与CK相比,还可以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高配比蚯蚓粪(C80)及纳米蚯蚓粪(N80)处理的土壤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53.66%、43.44%,50.00%、19.53%;也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处理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分别平均是CK的0.87倍、0.67倍,1.42倍、1.41倍和0.49倍、0.44倍。2、普通和纳米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可以有效改善红小豆生长性状及生理特性。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红小豆植株茎粗、分枝数、主茎节数、叶面积、单株荚数与粒重、单荚粒数与粒重、单杆重以及百粒重,同时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无肥处理(CK)相比,低配比蚯蚓粪(C20)处理的单荚粒重、单株粒重及百粒重分别增加30.60%、37.50%和11.80%;高配比纳米蚯蚓粪(N80)处理的单荚粒重、单株粒重及百粒重分别提高5.97%、17.45%和6.64%。3、普通和纳米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对改善红小豆的药用成分效果明显。与无肥处理(CK)相比,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均能显着提高红小豆总三萜、总酚、γ-氨基丁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蚯蚓粪处理较CK平均增加36.90%、16.02%、86.31%、43.46%,其中低配比(C20)处理的γ-氨基丁酸相比于CK增幅最大,达96.44%;纳米蚯蚓粪处理较CK平均增加25.00%、17.75%、73.35%、37.66%,其中高配比(N80)处理γ-氨基丁酸含量相比于CK增幅最大,达76.39%。同时对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其中蚯蚓粪处理和纳米蚯蚓粪处理在提高总抗氧化能力方面效果显着,分别平均是CK的1.13倍和0.88倍。4、土壤肥力因子与红小豆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甚至是极显着相关关系,说明对土壤特性的改良促进了红小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形成。综上所述,普通和纳米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促进红小豆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形成,改善了红小豆的药用成分。除速效养分外,其余土壤指标均以高配比处理优于低配比处理,而对红小豆生长及药用品质的影响因比例不同表现出一定差异,普通颗粒粒径的蚯蚓粪以C20处理(20%蚯蚓粪+80%化肥)较好,而纳米颗粒粒径的蚯蚓粪以N80处理(80%纳米蚯蚓粪+20%化肥)较好。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建议根据栽植土壤特性把普通和纳米两种颗粒粒径的蚯蚓粪按照一定比例混配使用。以上结果可为改善红小豆的药用成分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庆宇,康哲秀,郎贤波,吴京姬,许震宇[3](2020)在《图们江流域蔬菜两季作品种筛选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筛选出适宜图们江流域两季作的品种,一季作选取马铃薯3个品种,二季作选取萝卜4个品种、白菜4个品种,开展了图们江流域蔬菜一年两季作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津8单薯重最高,后茬作物韩国品种土光萝卜产量表现突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种栽培;3个中国白菜品种辽南早菜王、绿丰源和经典国粹产量表现突出,可以作为二茬作物栽培。该研究可为图们江流域一年两季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农民多样性种植和增产增收提供有效指导。

景慧[4](2019)在《青海省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城市效应日益显现,人们对蔬菜产品品质、产量和种类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另外,因蔬菜种类的多样性和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决定优新品种引进工作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实践证明,从国外、省外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操作易等特点,是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高蔬菜生产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引进外地优新品种的同时,我们也重视当地表现良好的传统蔬菜品种示范推广。

郑娟[5](2019)在《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西洋参是具有特殊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品,种植经济效益显着,近年来我国西洋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世界西洋参第一消费国和第三生产国,受西洋参播种前种子必须催芽裂口、播种密度大、种子昂贵等因素的影响,机械化播种技术难度大,目前仍以人工压穴点播为主,存在工作效率低、劳动成本高、播种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生产实际问题,开展适用精密播种研究,设计负压吸种、正压卸种、可实现一器24行排种的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西洋参种子物理机械特性测量分析。以催芽和未催芽西洋参种子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两种状态下西洋参种子的基本物理参数、摩擦学特性、压缩力学特性和碰撞恢复系数,结果表明:催芽和未催芽西洋参种子三轴尺寸均符合正态分布,催芽西洋参种子三轴尺寸平均值为6.24mm×5.04 mm×3.35 mm,球度为75.69%,略大于未催芽西洋参种子三轴尺寸平均值6.20 mm×4.92 mm×2.91 mm,球度72.06%,厚度变化明显,球度较低,种子形状不规则;催芽西洋参种子的休止角和滑动摩擦角分别为38.45°、36.72°,大于未催芽种子的休止角37.63°和滑动摩擦角33.34°,种子流动性较差;西洋参种子催芽前种皮坚硬,且呈闭口状态,种子破裂屈服力为45.535 N,到达屈服点的应变平均值为0.277,大于催芽西洋参种子破裂屈服力29.671 N,应变平均值0.195;测得未催芽西洋参种子与铁板的碰撞恢复系数为0.682,浸泡催芽处理后,西洋参种皮纤维结构变软,种胚膨胀呈裂口状态,导致碰撞时变形量增大,较未催芽西洋参种子碰撞能量损失多,其与铁板的碰撞恢复系数为0.206。2)西洋参气力针式集排器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分析国内外西洋参播种技术和气力集中式排种器研究现状,针对西洋参窄行距单粒精密播种要求,结合测量所得西洋参种子的物理机械特性参数,提出了一器24行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结构,分析了集排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了集排器每个气室旋转盘上径向圆周固定连接4根管针旋转件,排种针末端种子吸附面直径为3.00 mm,充种板倾斜角为51?,充种室底板弯曲半径为190 mm,设计充种室内均布内拱桥,将充种室分为12个与排种针对应的充种单元,理论计算可得相邻内拱桥间距为17.60 mm,根据散粒体力学特性设计内拱桥倾斜角为70°,在落种管上开设避让孔,确定其管径为10 mm×85 mm;集排器效率可达540900 m2/h。3)西洋参气力针式集排器排种过程分析。通过对集排器吸种、携种和卸种过程的力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明确了每个排种过程的顺利进行所需吸附力大小及各影响因素。影响集排器排种性能的因素主要有排种轴转速、吸种负压、卸种正压、排种针末端种子吸附面直径、种子物料特性参数、排种针末端种子运动半径和吸种角等,确定了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吸种负压取值为3.505.50 kPa。4)关键排种执行部件管针旋转件的气流场分配均匀性仿真试验。为验证管针旋转件结构参数可行性及并联各行排种针流场分配均匀性,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管针旋转件内气流场分布呈中间对称状,两端较中间部位能量损失小,提取的12个排种针末端种子吸附面平均流速变异系数为2.923%,压强变异系数为5.772%,表明管针旋转件结构参数合理,集排器并联各行排种针流场分配均匀性较好。5)西洋参气力针式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单因素试验可得,集排器的单行合格指数可达90.00%以上,由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了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时的工作参数取值为排种轴转速12.0024.00r/min,吸种负压3.905.10 kPa,卸种正压2.703.90 kPa,对试验结果和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结合响应曲面分析可得,影响合格指数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排种轴转速、吸种负压、卸种正压,选取集排器最佳性能工作参数组合为排种轴转速13.1017.70r/min、吸种负压4.204.50 kPa及卸种正压2.90 kPa时,集排器单行的排种合格指数高于88.50%,漏播指数低于5.00%,重播指数低于7.50%;在优化参数范围内选取不同工况进行集排器整体排种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集排器各行排种合格指数均高于86.30%,各行合格指数稳定性变异系数均低于6.20%,集排器行间合格指数一致性变异系数低于1.80%,各行稳定性和行间一致性较好,验证可得集排器整体排种性能良好,能满足西洋参精密播种要求。

刘媛[6](2017)在《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曾是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的典范。近代以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逐渐向商品性农业过渡。陕西不同农业类型选择了适宜自身的农业商品化发展路径。关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结构选择粮食作物种植解决温饱之需,经济作物种植获得商品性收益的发展路径;而陕南农林兼采、陕北农牧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因林牧资源的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特点,其商品价值在近代逐渐彰显而出,形成粮食作物生产养体,林牧生产致富的农业经营之路。对两种不同农业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以掌握它们在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特点,正确把握陕西农业商品化的核心要素,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提供借鉴意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此部分主要探讨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探索的总体背景,从陕西传统农业体现出“增长中的衰落”与“衰落中的增长”的特点出发,重点阐述在西方新思潮涌入下陕西传统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以及高产作物的引种与推广为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的路径探索开启的背景。第二,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追求。由于关中单一型农业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具有由式微到复苏的典型性,本研究将此部分分为两个章节进行阐述和论证,以期对关中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有更清晰的把握。明清时期关中农业面临以粮食生产为主但商品率低的窘境,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推动关中农民对农业商品化的追求,在不断进行尝试性路径探索中出现了罂粟种植的非理性选择,这既是农民趋利性的盲目选择,更是外部环境的引导所致,终以其破坏农业生产与带来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被棉花所替代。关中植棉的历史经验、战备物资紧缺与民族轻工业崛起等因素,为棉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与市场基础,粮棉结合成为千年关中农区最优种植业结构选择。第三,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演进与特色商品化的路径选择。陕南和陕北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南辕北辙,但在近代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中体现出区域资源商品化的同质性,因此本文将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合并为一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经济时期陕南农重林轻和陕北农牧交替的形态演进,到近代陕南、陕北依托自然资源进行农业商品化的路径选择,因林牧资源适宜性、丰富性与经济性的特点,陕南、陕北的林牧业呈现多元化和扩大化的生产与加工,贩运贸易的发达与集市贸易的繁荣,都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的具体表现,陕甘宁边区棉业的区域自给与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是近代陕北农业商品化过程中比较鲜明的特点,文章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第四,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类型商品化路径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关中在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系统方面表现出单一型农业商品化的一定优势,而陕南、陕北在农业商品价值实现、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体现出复合型农业商品化的后起优势。但总体而言,近代关中单一型农业相比较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经济发展弱化趋向明显,引申至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中单一型农业商品化出现了一系列隐性危机。以此比较结果提出现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借鉴意见。

茆吉健[7](2016)在《不结球白菜、萝卜同源四倍体新种质的创制》文中提出本文以二倍体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超华一号’和萝卜(Raphanussativus L.)’满堂红’为材料,采用0.2%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其进行同源四倍体诱导,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进行倍性鉴定,并对二、四倍体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创制优质同源四倍体新种质,为四倍体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资源。试验结果如下:1.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不结球白菜,以期创制优质、高抗、高产的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种质。采用0.2%浓度的秋水仙素分别对二倍体不结球白菜茎间生长点进行3次、4次和5次点滴处理,并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筛选鉴定同源四倍体。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茎尖4次的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为6.44%。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花器、角果、种子、气孔和花粉粒都呈现显着差异。四倍体气孔长和宽分别增加37.15%和26.31%,气孔密度降低37.84%;四倍体花器变大,雌雄蕊长度、花瓣长和宽分别增加11.22%和21.79%、5.79%和31.57%;花粉粒长和宽较二倍体增加22.77%和35.68%,形状由长椭圆形变为近方砖形;四倍体角果显着增大,长和宽较二倍体增加20.69%和16.51%,100粒种子重增加20.59%,但结实率降低,单角果平均种子数减少51.49%。流式细胞仪鉴定二倍体(2n=2x=20)DNA相对含量为200,四倍体(2n=4x=40)为400;根尖染色体制片结果表明,二倍体根尖分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为2n=2x=20,四倍体为2n=4x=40。2.采用0.2%秋水仙素溶液对二倍体萝卜’满堂红,子叶生长点分别进行3次、4次、5次的点滴处理,并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筛选鉴定同源四倍体。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茎尖4次的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为4.79%。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肉质根、叶片、花器官、角果、种子、气孔和花粉粒都呈现显着差异,但气孔密度降低,单果夹种子数显着减少。四倍体气孔长和宽比二倍体分别增加64.17%和53.77%,气孔密度降低35.33%;四倍体花器变大,雌雄蕊长度、花瓣长和宽分别增加5.19%和22.02%、25.41%和35.63%;花粉粒长和宽较二倍体增加18.82%和45.02%,形状由椭圆形变为方形;四倍体角果显着增大,长和宽较二倍体增加11.77%和37.28%,100粒种子重增加2.73%,单角果平均种子数减少46.52%。流式细胞仪鉴定二倍体(2n=2x=18)DNA相对含量为200,四倍体(2n=4x=36)为400。3.在田间生长条件下,对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超华一号’和萝卜’满堂红’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超华一号’在叶长、叶宽、叶重、单柄重和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有显着增加;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较二倍体分别增加25.72%,34.39%,12.58%和19.23%,差异明显。与二倍体萝卜相比,四倍体萝卜’满堂红,先端叶长、先端叶宽、叶基盘直径、肉质根长和肉质根重分别增加16.77%,23.25%,15.41%,24.47%和26.89%,差异明显;小区产量较二倍体增产26.92%;萝卜肉质根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较二倍体分别增加23.81%和20.65%,差异显着。

张洪[8](2015)在《韩国萝卜品种引进筛选试验》文中指出以国外引进萝卜品种与自贡市目前的萝卜主栽品种为试材,从园艺性状、经济性状和抗性等方面进行了设施栽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白玉春和瑞雪在产量、品质、抗病逆力性、耐热性、耐抽薹等方面表现好于其他品种,适合在川南地区种植。

雷钦钦[9](2015)在《鄂西高山番茄产业发展及其品种筛选品种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高山蔬菜是指在海拔800m-1800m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产的蔬菜,具有适地适季的生产特点,相对于各大平原地区,高山蔬菜具有天然反季节、绿色无公害的优势。大规模发展高山蔬菜,既可以缓解城市蔬菜“秋淡伏缺”的现状,又可以为山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鄂西主要是指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该州耕地面积28.69万hm2,平均海拔1 000 m,73%以上处于高山地区,其中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m-1200m的二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43.6%,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近年来,当地农民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截止2013年,该地区高山蔬菜总面积达到5.8万hm2,番茄是该地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高山番茄面积稳步增长,由2011年的3333.3hm2上升到2014年的4666.7hm2,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纯收入增加进入瓶颈时期。为了探究高山番茄生产、销售存在的问题,课题深入主要乡镇对高山番茄生产情况进行调研,以期为该地区高山番茄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在不同海拔地区进行番茄品种的筛选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高山番茄品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摘要如下:1恩施州高山番茄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1400m地区,不同番茄产区对品种商品性状的要求会有所差别,但是高产、抗病、硬度高是高山番茄品种的共性要求。经过综合比较,海拔1400m左右地区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更高,最高时产投比达到1.95,主要是因为海拔1400m左右地区病害没有海拔800m左右地区严重。虽然番茄亩产投入成本较其他蔬菜高出很多,但由于番茄的亩产、价格均较高,因此农民种植意愿较大,可继续稳定发展种植面积,但应注意科学栽培,避免连作。2恩施州高山番茄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商品性状好、抗病性强特别是抗晚疫病的品种较少,农民在品种选择时空间小,种子成本较高;早、晚疫病严重,导致农药大量施用,且存在不科学施药的情况,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番茄生产劳动力成本太高,严重影响农民纯收入;番茄市场价格波动太大,种植风险较大。3恩施州年均降雨量达1600mm-2000mm,空气湿度大,应大力推广避雨栽培,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疫病发生率,稳定番茄生产市场,避免极端天气带来的毁灭性灾害。针对高山番茄品种选择空间小的问题,本课题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在海拔800m地区的试验中,从28个番茄组合中没有筛选出比当地主栽品种综合表现更优异的组合;在海拔1450m地区对新增的9个品种进行了试验,其中有两个品种表现出一定优势,但有待进一步试验。

丁晓蕾[10](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二、引种韩国萝卜,增产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种韩国萝卜,增产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蚯蚓粪对土壤特性及红小豆生长与药用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红小豆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红小豆的种质资源
        1.2.2 红小豆的分布及生产现状
        1.2.3 红小豆的生长发育规律
        1.2.4 红小豆的保健与药用价值
    1.3 蚯蚓粪研究进展
        1.3.1 蚯蚓粪特性
        1.3.2 蚯蚓粪应用
    1.4 纳米技术及纳米肥料
        1.4.1 纳米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4.2 纳米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1.5 肥料对红小豆生长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蚯蚓粪对栽植土壤特性的影响
    2.1 试验设计及概况
    2.2 取样方法
    2.3 主要指标检测及分析方法
        2.3.1 土壤容重及pH值的检测
        2.3.2 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的检测
        2.3.3 土壤酶活的检测
        2.3.4 土壤微生物数量检测
        2.3.5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2.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4.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2.4.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6 土壤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蚯蚓粪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的影响
        2.5.2 蚯蚓粪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第三章 蚯蚓粪对红小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及概况
    3.2 取样方法
    3.3 植株形态指标检测及分析方法
        3.3.1 生育时期
        3.3.2 植株生理指标检测
        3.3.3 叶片生理指标检测
        3.3.4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生育时期的影响
        3.4.2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株高变化的影响
        3.4.3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茎粗变化的影响
        3.4.4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分枝数变化的影响
        3.4.5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主茎节数变化的影响
        3.4.6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叶面积的影响
        3.4.7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光合色素变化的影响
        3.4.8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叶片SPAD值的影响
        3.4.9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成熟期性状变化的影响
        3.4.12 土壤肥力因子与红小豆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蚯蚓粪对红小豆籽粒功效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及概况
    4.2 取样方法
    4.3 功效成分与抗氧化能力检测及分析方法
        4.3.1 功效成分检测
        4.3.2 抗氧化能力检测
        4.3.3 氨基酸含量检测
        4.3.4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总酚含量的影响
        4.4.3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4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4.4.5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DPPH清除率的影响
        4.4.6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4.4.7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8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小豆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4.9 红小豆籽粒功效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3)图们江流域蔬菜两季作品种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季马铃薯生物学特性及产量
    2.2 第二季萝卜与白菜生物学特性及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4)青海省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蔬菜品种引进形势
2 蔬菜品种引进工作成效
3 主要技术
    3.1 精心组织实施。
    3.2 优新集成技术。
    3.3 建立试验档案。
    3.4 组织鉴评观摩。
    3.5 加强宣传推介。
4 思路与对策
    4.1 工作思路创新。
    4.2 方式方法创新。
    4.3 引种过程创新。
    4.4 工作机制创新。
    4.5 种技集成创新。

(5)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西洋参播种技术现状
        1.2.1 异形种子机械化播种难点
        1.2.2 西洋参播种技术现状
    1.3 气力集中式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洋参种子物理机械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西洋参种子物理机械特性测量
        2.3.1 基本物理参数测量
        2.3.2 摩擦学特性测量
        2.3.3 压缩力学特性测量
        2.3.4 碰撞恢复系数测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总体设计
    3.1 引言
    3.2 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3.2.1 集排器结构设计
        3.2.2 集排器工作原理
    3.3 集排器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3.3.1 气室结构设计与分析
        3.3.2 管针旋转件数目及位置确定
        3.3.3 排种针结构参数确定与分析
        3.3.4 充种室结构参数确定与分析
        3.3.5 落种组件设计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排种过程分析
    4.1 引言
    4.2 集排器吸种过程分析
    4.3 集排器携种过程分析
    4.4 集排器卸种过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流场分配均匀性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仿真软件ICEM/CFD及FLUENT的应用
    5.3 仿真模型网格划分
    5.4 管针旋转件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与分析
    6.1 引言
    6.2 试验总体设计
        6.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2 试验评价指标
    6.3 单因素试验
        6.3.1 排种轴转速对排种性能影响
        6.3.2 吸种负压对排种性能影响
        6.3.3 卸种正压对排种性能影响
    6.4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
        6.4.1 试验设计
        6.4.2 回归模拟方程建立与显着性试验
        6.4.3 试验因素影响效应分析
        6.4.4 参数优化
    6.5 各行稳定性与行间一致性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符号注释说明
附录2:西洋参种子三轴尺寸数据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申报国家专利

(6)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3 选题依据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清陕西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的承接
2.1 明清陕西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
    2.1.1 域外佳种的引进与推广
    2.1.2 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进步与完善
    2.1.3 陕西农学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2.2 明清陕西农业经营的发展局限
2.3 传统农业奠定陕西近代农业发展的格局与基础
    2.3.1“关学思想”中体西用,促进农业文明与进步
    2.3.2 陕西农业的高度发展促进近代商品化发展格局 第三章 关中“农道不全”的窘境与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基础
3.1 传统农业时期关中以粮为主单一型农业结构的形成
3.2 关中“农道不全”之经济作物自给性路径探索
    3.2.1 明清时期关中单一型农业结构的窘境
    3.2.2 农桑模式与农棉模式的尝试性探索
3.3 近代关中商品性农业发展的需求与动力
    3.3.1 人口“过密化”与陕商的崛起
    3.3.2 外向型贸易发达与本地农产品商品化低效的博弈
    3.3.3 关中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事调节自主性 第四章 关中农业商品化追求的非理性与理性选择
4.1 烟粮结合:关中农业商品化追求的非理性选择
    4.1.1“寓禁于征”反向助推植烟合法地位的确立
    4.1.2 高额收益驱动罂粟种植泛滥
    4.1.3 罂粟种植的道德沦丧与替代经济作物的选择
4.2 棉花种植:关中农区的最优经济作物选择
    4.2.1 风土适应性强,粮棉密切结合
    4.2.2 国民政府力推,救亡图存之功
    4.2.3 交通改善及工厂内迁对粮棉需求的扩大
4.3 粮棉结合:近代关中种植业商品化路径的理性选择 第五章 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演进与商品化动力
5.1 传统时期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形态的非均衡发展
    5.1.1 清代之前陕南农重林轻的生产格局
    5.1.2 传统时期陕北农与牧的交替式发展
5.2 近代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的基础与动力
    5.2.1“过密化”最佳内存释放解决陕南山民温饱之需
    5.2.2 近代陕北粮食作物生产对畜牧业商品化的促进
    5.2.3 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影响 第六章 陕南、陕北复合型农业特色商品化路径选择
6.1 陕南林特资源的多元化生产与加工
    6.1.1 木材采伐与加工业
    6.1.2 种桑养蚕与缫丝业的兴盛
    6.1.3 经济林的多维利用
    6.1.4 茶业的传承与发展
    6.1.5 野生草药的采集到人工培植的转变
6.2 陕北棉业与畜牧业商品生产扩大化
    6.2.1 经济封锁条件下边区棉业的区域性自给发展
    6.2.2 畜牧业商品化生产格局的建立
    6.2.3 畜牧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6.3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陕南、陕北商业贸易的兴盛
    6.3.1 贩运贸易的发达
    6.3.2 集市贸易的繁荣
    6.3.3 红色陕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 陕西不同农业类型农业商品化的比较分析与现实启示
7.1 关中与陕南、陕北农业商品化的比较分析
    7.1.1 商品价值实现的便利性
    7.1.2 农业经营风险的削弱性
    7.1.3 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性
    7.1.4 规模经济效益的递增性
    7.1.5 生态环境系统的依赖性
7.2 关中现代农业商品化的隐性危机分析
    7.2.1 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农业种植形势严峻
    7.2.2 忽视粮食作物种植,导致粮食供求失衡
    7.2.3 农民种植选择盲目性,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递增
    7.2.4 非农就业与农民兼业化的趋势,延缓种植业结构优化
7.3 陕西现代农业商品化路径调整的现实启示
    7.3.1 关中农业商品化隐性危机的预防应对与处置建议
    7.3.2 实施陕南林特果品牌战略,重点开发生态休闲产业
    7.3.3 加强种养循环经济形态,建立陕北优质畜牧产区
    7.3.4 改善农民工资性收入,调整农民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结球白菜、萝卜同源四倍体新种质的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 多倍体简介
        2 多倍体的获得途径
        2.1 自然产生的天然多倍体
        2.2 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
        3 蔬菜多倍体的特征
        3.1 形态变化
        3.2 抗逆性增强
        3.3 物质含量增加
        3.4 多倍体稔性低
        4 蔬菜多倍体鉴定
        4.1 形态学鉴定
        4.2 染色体计数鉴定
        4.3 流式细胞术鉴定
        4.4 分子水平鉴定
        4.5 同工酶鉴定
        5 多倍体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5.1 利用多倍体的巨大性,提高作物产量或观赏价值
        5.2 利用染色体多倍化,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5.3 创造远缘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
        5.4 利用多倍体低稔性的特点,培育无籽或少籽果实
        5.5 利用多倍体抗逆性和适应性增强,扩大栽培面积
        6 蔬菜多倍体育种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6.1 多倍体的适宜性
        6.2 同源四倍体育种中非倍性变异和嵌合体的利用
        6.3 多倍体低稔性、不良性状的改善
        6.4 制定适宜的育种目标和栽培管理方式
        6.5 育种技术在多倍体选育中的综合应用
        7 蔬菜品质的研究进展
        7.1 蔬菜品质的内涵
        7.2 蔬菜品质的评价体系
        8 多倍体育种的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超华一号'同源四倍体的诱导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水仙素不同处理诱导效果
        2.2 不结球白菜倍性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优质同源四倍体萝卜新种质创制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四倍体萝卜继代选育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水仙素不同处理诱导效果
        2.2 四倍体萝卜倍性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和萝卜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比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农艺性状比较
        2.2 二、四倍体萝卜'满堂红'农艺性状比较
        2.3 二、四倍体营养品质比较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韩国萝卜品种引进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过程
    1.4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萝卜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2.2 萝卜品种霜霉病发病率调查
    2.3 萝卜品种经济性状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9)鄂西高山番茄产业发展及其品种筛选品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高山番茄育种目标
        2.1 产量
        2.2 果实品质
        2.2.1 果实形状
        2.2.2 果重
        2.2.3 果实颜色
        2.2.4 果实硬度
        2.3 抗病性
        2.3.1 晚疫病
        2.3.2 早疫病
        2.3.3 青枯病
        2.3.4 番茄病毒病
    3 恩施州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高山蔬菜发展现状
        3.2 高山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生产环节
        3.2.2 加工环节
        3.2.3 销售环节
第2章 鄂西恩施州地区番茄生产发展调研
    1 调研方法
        1.1 文献分析法
        1.2 座谈法
        1.3 问卷调查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恩施州番茄生产的发展历程
        2.2 恩施州高山番茄存在的优势及问题
        2.2.1 恩施州高山番茄存在的优势
        2.2.2.恩施州高山番茄存在的问题
        2.2.2.1 与其他蔬菜种植成本比较分析
        2.2.2.2 高山番茄种植成本变化分析
        2.2.2.3 不同海拔地区高山番茄种植成本分析
        2.2.2.4 高山番茄种植效益分析
        2.2.2.5 高山番茄安全性分析
        2.3 种植户对番茄品种的要求
        2.4 结果
    3 讨论
第3章 不同海拔地区番茄品种(组合)的筛选试验
    1 海拔800米地区29个番茄组合的比较试验
        1.1 材料及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田间抗病性
        1.2.2 产量
        1.2.3 果实硬度
        1.2.4 果实耐贮性
        1.2.5 生长类型与果实性状
        1.2.6 结果与讨论
    2 海拔1450米地区11个番茄品种的比较试验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育期
        2.2.2 主要农艺性状
        2.2.3 主要病虫害
        2.2.4 产量
        2.2.5 商品特征特性及综合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3 海拔 1100M地区6个番茄品种的比较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结论和讨论
    1.结论
    2.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蔬菜产业经济调查问卷
    附录2关于恩施地区番茄种植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四、引种韩国萝卜,增产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蚯蚓粪对土壤特性及红小豆生长与药用成分的影响[D]. 周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图们江流域蔬菜两季作品种筛选试验[J]. 张庆宇,康哲秀,郎贤波,吴京姬,许震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3)
  • [4]青海省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J]. 景慧. 青海农技推广, 2019(03)
  • [5]西洋参气力针式精密集排器设计与试验[D]. 郑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6]近代陕西农业商品化路径选择研究[D]. 刘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7]不结球白菜、萝卜同源四倍体新种质的创制[D]. 茆吉健.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8]韩国萝卜品种引进筛选试验[J]. 张洪.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2)
  • [9]鄂西高山番茄产业发展及其品种筛选品种试验研究[D]. 雷钦钦.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