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钱欣[1](2020)在《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水达一级A标准的出水深度处理是减轻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浓度污水深度处理是水处理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采用臭氧-好氧-缺氧组合工艺(O3+OA,内装活性焦填料,简称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达一级A标准的出水,同时设置臭氧-好氧-缺氧组合工艺(O3+OA,内装悬浮塑料填料,简称臭氧生物膜组合工艺)作为对照,研究两组工艺在臭氧氧化、好氧和缺氧反应阶段COD和氮的去除效果,并确定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中各工艺单元的最佳运行工况,达到最佳处理效果;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的方法测定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各工艺单元出水中有机物的变化,研究分析各工艺单元有机物降解的作用机理。通过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臭氧能氧化水中有机物,提升其可生化性。随臭氧接触时间的延长,出水中COD去除率不断上升,前60minCOD去除率上升明显,60min时达到23.06%,后60minCOD去除率逐渐趋于稳定;调节进水pH值由弱酸性至偏碱性,出水COD浓度逐渐下降,碱性的反应条件更利于臭氧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臭氧氧化后出水pH值有所下降;随臭氧发生量的增加,出水COD浓度下降速率较快,在发生量为9mg/min时,COD去除率达到23.58%,9mg/min之后出水COD浓度变化不大;投加H2O2和粉末活性炭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显着提升;一级A出水在接触时间60min,臭氧发生量9mg/min,进水pH值为9.0的运行工况下进行臭氧氧化,出水中有机物可生化性能较高;臭氧氧化阶段基本不能去除水中的氮含量,只是转换氮在水中的存在形式。(2)好氧生物活性焦法较好氧生物膜法能更有效地去除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随好氧反应阶段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生物活性焦反应柱出水COD和氮的浓度均不断降低,水力停留时间缩短至4h,出水COD浓度<30mg/L,满足地表水Ⅳ类水质COD标准,出水氨氮基本为零,去除率高达97%;以活性焦为生物载体培养的生物膜在多孔结构中易形成由表及里的DO浓度梯度,营造反硝化菌的生长空间及条件,具有一定的脱氮效率,TN去除率在38%左右,体现活性焦作为填料的优越性。(3)缺氧生物活性焦法较缺氧生物膜法能更有效地进一步去除出水中的总氮含量。随着乙酸钠投加量的增加,出水TN浓度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不断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出水TN浓度有所升高,当控制缺氧反应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3h且进水外加20mg/L乙酸钠时,出水TN浓度能下降至1.46mg/L,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TN标准,TN去除率高达81.09%,出水COD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水质COD标准30mg/L以下,外加碳源被充分用于反硝化反应,脱氮效率高。(4)城市污水达一级A标准出水经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后,出水氨氮<1.5mg/L,TN<1.5mg/L,COD<30mg/L,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能充分发挥化学氧化、活性焦的吸附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活性焦表面孔径的特殊结构,使生物膜保持较高活性和生物多样性,易于吸附水中低浓度有机物和氮,对一级A标准出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5)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和种类均明显减少,并有新物质产生。一级A出水处理前水中有机物质主要为烷烃类、酸类、醇类、酚类、酯类、酮类、醛类、苯醌类、苯系物、苷类、呋喃类、喹啶类、激素类、色素类,经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处理后水中有机物质主要为烷烃类、酸类、醇类、酯类、醛类、苷类、苯系物、酚类、苯醌类、酮类、激素类,其中酯类物质去除最多,呋喃类、喹啶类、色素类被完全去除,无新的有机物质种类生成。在臭氧氧化阶段,一级A出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被羟基自由基氧化成易生物降解的如十五烷、十四烷等烷烃类、酸类物质,作为电子供体被后续生化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合成新物质以及产生代谢产物。出水中的十二醛、壬醛、七叶皂苷-1-醇等物质未能完全去除。
徐大为[2](2019)在《玄武岩纤维填料生物膜反应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生物膜法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日益增加,逐渐变为污水处理主流工艺之一,而填料作为生物膜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污水处理效率,因此对于挂膜生物填料的开发和研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玄武岩纤维水处理填料构建生物膜反应器,考察了这种填料的理化性能,生物膜特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探讨了启动挂膜和驯化及稳定运行过程中反应装置中污染物降解情况,另外通过红外光谱、GC-MS等技术探究废水的降解机理。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关于玄武岩纤维填料其理化性能的研究中,在吸水性能方面:玄武岩纤维填料其在含水率、回潮率百分比测试中,分别为64.8%和11.32%,均比其他两种填料高;而在干燥速率0.342%/min低于弹性填料的0.935%/min,说明这种填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在充氧性能方面,相对于组合填料,玄武岩纤维填料在水中拥有更高的氧的传质系数,传质系数K为0.3837。在亲水性能方面,较其他两种填料,玄武岩纤维填料有更小的接触角60.523°,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出玄武岩纤维中可能含有羰基、氨基、羟基等自由基,同时扫描电镜显示填料表面比较粗糙。在一定的pH条件下,填料表面带有正电荷更有利于挂膜。(2)玄武岩纤维填料反应器中生物膜量、挥发性生物膜量占比、多聚糖、蛋白质及脱氢酶含量在培养驯化及运行过程其变化趋势均是先下降后升高,其含量分别在0.58-0.7g/g、50%-62%、17-23 mg/(g.vss)、25-40 mg/(g.vss)、28-65 TF(g.h)范围内变化,这五种指标在稳定运行时期的含量在三种填料中均最高。玄武岩纤维填料反应器生物膜耗氧率达到15mgO2/(L.h)左右,远大于弹性填料;同时生物膜量和蛋白质多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正相关。玄武岩纤维填料反应器在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差异性。Bacteroidetes门、Burkholderiales目、Gemmobacter属等是具有降解染料及芳烃类和酚类有机污染物的功能菌种,同时也存在如Pseudomonas、Dechloromonas等一些脱氮菌,不同时期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都不断变化。(3)在污染物降解方面,玄武岩纤维填料反应器对于印染废水中的COD、NH4+-N、TP、TN、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3%,80.5%、80%、62%、98%,在三种填料反应器中去除效果均最佳。单因素试验表明,pH在7.5时,COD和NH4+-N去除效果最佳,pH在8.5时,TN去除效果达到最好;DO方面,3-4 mg/L时,COD和氨氮去除效率最好,总氮去除率则是DO在2-3 mg/L达到最佳。HRT在12 h时COD、NH4+-N、TN去除效果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得到pH为7.5,HRT在12 h,DO在2-3 mg/L条件下,废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通过研究反应器中污泥产率系数的变化,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玄武岩纤维填料反应器的污泥产率降低52.6%。(4)关于废水降解机理研究中,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GC-MS可知,填料反应器出水在一定波长下较原水其吸收强度逐步降低,测得废水中主要含有54种芳香类等复杂污染物,因其生物膜上存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功能菌使得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经降解后,出水的物质主要为胺类、烷烃类等简单有机物。以上关于这种新型填料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其在实际废水处理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更有利于这种新型填料在水处理领域的推广。
王辽源[3](2019)在《实用化Fe-TAMLs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四氨基大环配体络合物(Fe-TAML)是一种有机金属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过氧化氢发生分解反应,在处理生化污水,染料废水脱色等领域因其用量少,处理效率高、自身可降解等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对第二代Fe-TAML的新合成路线进行了重新设计与优化,降低了合成成本,使其能利于工业化生产。以邻硝基苯胺代替邻苯二胺为原料,通过与2,2-二甲基丙二酰氯反应得到酰胺中间体,然后将硝基还原为氨基,最后含有两个氨基的中间体与另一种酰氯反应,得到环状酰胺化合物。该环状配体在强碱的作用下与铁盐络合,得到最终产物Fe-TAMLs。该全新方法相比原始的合成方法由五步缩减到四步,产率由初始的30.1%提高到49.5%,进一步降低了合成成本。本论文合成了三种不同结构的Fe-TAML催化剂,对其催化降解模拟染料废水的条件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反应时间、温度、pH、催化剂投加量、过氧化氢投加量等条件的控制,筛选出了不同催化剂各自的最佳的反应条件,通过测定反应后的脱色率和化学需氧量,对降解过程进行评价。此类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为30℃。催化剂的投加范围为5~50 mg/L,过氧化氢的投加范围为0.3~1.5 g/L,在此范围内催化反应效果较好。比较了三种催化剂活性,探索了甲基、硝基等取代基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当苯环上含有吸电子取代基时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为进一步设计新催化剂结构提供了参考;同时还比较了不同染料分子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的脱色难易程度;探索了在含有一定浓度的有机溶剂中催化剂的反应情况。
马成[4](2019)在《低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臭氧/铜催化氧化+PACT(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法)+反硝化污泥法工艺,降解该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通过改变催化剂种类、投加量、反应接触时间和进水pH,探讨臭氧催化氧化对COD去除影响;对比好养生物膜、好氧污泥法和PACT对COD、氨氮的去除,改变PACT中粉末活性炭的种类和投加量,探讨PACT去除COD的影响因素;通过改变碳源投加量,使反硝化去除硝态氮达到最佳效果;利用GC-MS,测定水中有机物种类变化,从微观角度了解各个阶段有机物的去除情况。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针对难降解废水,通过臭氧/铜丝催化氧化+PACT+反硝化污泥法工艺,COD出水达到92mg/L。本工业废水进水指标为:COD287mg/L,氨氮49mg/L,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接近0mg/L;最终出水各个指标值为:COD92mg/L,氨氮1.07mg/L,硝态氮1.5mg/L,亚硝态氮0.45mg/L。(2)臭氧催化氧化效果最佳催化剂为铜丝,COD出水为180.6mg/L,且可生化性最优。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效果受材料种类、反应时间、投加量和初始pH的影响。臭氧催化剂催化氧化在前20min内反应速率最快,后期趋于稳定;臭氧催化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效果要优于酸性条件,过碱的条件不利于臭氧催化氧化去除COD。臭氧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COD去除率随着催化剂投入量增加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催化剂投加过量会使COD去除率下降。在催化氧化去除COD时,金属催化剂优于非金属催化剂,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出水可生化性优于非金属催化剂。(3)好氧法处理臭氧/铜丝催化氧化出水时,COD去除效果排序为PACT>好氧膜法>好氧污泥法,PACT(改性果壳炭)去除COD效果最好,COD出水为100mg/L。好氧膜法在停留时间为6h时,COD的去除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去除率为26%左右,好氧污泥法对COD的去除率为在24%左右;PACT法分别采用果壳粉末活性炭、竹子粉末活性炭和改性果壳粉末活性炭时,改性果壳粉末活性炭的效果最优;改性果壳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在50mg/L处理效果最好,COD的去除率能达到45%左右;同时氨氮能较好地转化为硝态氮。(4)反硝化处理硝态氮时,外加污水乙酸钠140mg/L时效果达到最优,硝态氮最终出水为1.5mg/L,COD最终出水为92mg/L。直接采用反硝化去除硝态氮时,降解的硝态氮在4mg/L左右;外加碳源(无水乙酸钠)COD在120mg/L时,硝态氮还有8mg/L的残余;投加量在160mg/L时,硝态氮去除达到理想效果,但出水COD升高至110mg/L左右;投加量在140mg/L时,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好。(5)废水经臭氧/铜丝催化氧化+PACT+反硝化污泥法组合工艺处理后,水中有机物总量减少。废水中的主要物质类别为醇类、酯类、酮类、烯烃类、烷烃、醛类、酸类、酚类、批啶类和萘醌类,臭氧/铜丝催化氧化法由于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能将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如苯甲酸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辛乙烯二醇单正十二烷基酯、氧化石竹烯等氧化为小分子有机物,且去除率高于单一臭氧氧化,有利于生物处理。PACT与好氧污泥法去除有机物对比,两者去除有机物种类基本相同,但对有机物量的去除PACT高于好氧污泥法。
柳莎[5](2015)在《炼油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过程中污染物组成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炼油污水的排放量大、成分复杂、难降解、毒性大,一直是工业污水处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针对某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在原有厌氧-好氧-好氧(A-O-O)工艺处理过程中能耗高、氨氮难处理等问题,研发设计了一种新的BA-H-MBBR炼油污水处理工艺,探讨了该工艺适宜的运行参数、工艺处理效果的稳定性,氨氮难降解的原因,并与原工艺污水处理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三维荧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超滤膜过滤技术分析了炼油污水在新工艺处理各工段出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分子量变化,探讨有机物的转化规律,为工艺处理污染物机理探讨和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基础理论数据。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污水处理工艺设置生物吸附(BA)、一级厌氧处理(H1)、二级厌氧处理(H2)、一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好氧生物处理(MBBR1)、二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好氧生物处理(MBBR2)5个工段。投加该石化厂原有工艺的活性污泥于各工段,经接种、间歇和连续进水方式进行挂膜和驯化。挂膜结束后悬浮填料内外表面都附着生长着大量微生物膜层。工艺最佳运行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6 h、MBBR池的溶解氧为23 mg/L。BA-H-MBBR工艺和A-O-O工艺平行稳定运行两个月,对进水和BA-H-MBBR工艺处理出水的COD、石油类、氨氮每天不间断进行检测;挥发酚、pH每隔3天不间断进行检测,A-O-O工艺出水各指标每隔3天不间断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新工艺对污水的COD的去除率在80%以上,老工艺运行前期去除率也能达到80%以上,但是在40天后去除率下降;新工艺出水的石油类比老工艺低;两种工艺氨氮去除率能达到30%,差别不大;挥发酚去除率在90%以上,老工艺运行前期去除率也在90%以上,但是在33天后下降;出水pH由进水的89下降到7.5左右,新工艺出水比老工艺pH低。该工艺在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炼油污水的处理效果稳定,但是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仍然较低,未能解决老工艺存在的该问题。炼油污水进水以及经BA-H-MBBR工艺处理各工段出水中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图谱显示:炼油污水中含有两个特征荧光峰,分别为荧光性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峰λex/λem=270 nm/300 nm和类腐殖酸的荧光峰λex/λem=320 nm/380 nm。生物吸附出水荧光峰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荧光强度增强;通过厌氧生物处理后λex/λem=270 nm/300 nm的荧光强度降低,而λex/λem=320 nm/380 nm的荧光强度增强,表明部分芳香族化合物转化为腐植酸;好氧处理后λex/λem=270 nm/300 nm峰消失,λex/λem=320 nm/380 nm处的荧光强度大大的降低,表明好氧处理去除了荧光芳香族化合物和大部分的腐植酸,炼油污水中的有机物大部分在好氧处理中得以去除。GC-MS联用技术分析炼油污水进水以及BA-H-MBBR工艺处理各工段出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分布显示:炼油污水主要有机物为烷烃、苯系物、萘、有机酮、有机酸、苯胺类、苯酚类等化合物。生物吸附工段对可溶性有机物没有降解,也没有吸附减少,但是吸附了大部分不溶性石油类,减少了进入下一工段的石油的量。厌氧处理工段有机物去除率较低,但是该工段将某些长链烷烃、有机酮等水解,提高污水的可生化处理性;大部分的有机物在好氧处理工段去除,出水中只含有少量的烷烃、苯、酚类化合物。截留分子量分别小于0.45μm、30 KDa、10 KDa、3 KDa、1 KDa超滤膜过滤炼油污水进水和工艺处理各工段出水的TOC、UV254和紫外可见全波段扫描图图谱显示:该石化厂的炼油污水以分子量小于1 KDa的有机物为主,各分子量范围的有机物含量都随工艺进程而减少,大部分有机物在好氧处理中被去除。炼油污水在λ=270nm处产生最大吸收,最大吸收值随工艺的进程而降低,好氧处理后基本消失。
李国强[6](2014)在《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以焦炉煤气中的氨为碱源的HPF湿式氧化脱硫技术,因其可以充分利用焦炉煤气中的氨,而无需外加碱的特点被焦化企业广泛采用。在HPF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液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外排或外泄会造成严重的环境事故,严重威胁工人和周边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现有技术无法对其经济有效的处理,如何有效地处理脱硫废液是摆在所有焦化企业面前的技术难题。课题组以焦化企业采用HPF氨法湿式氧化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液为研究对象,经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工艺。本文以这一工艺为主线,进行了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氨氮和硫化物的分布特性和脱除方法研究;脱硫废液蒸发后的固体混合盐中硫氰酸铵的提取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开发建立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装置,并进行了较系统的中试研究。经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一、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HPF焦化脱硫废液中的主要无机物有硫代硫酸铵、硫氰酸铵、硫酸铵、亚硫酸铵、悬浮硫和PDS等;主要有机物有含氧和含氮化合物,其中含氧化合物有苯酚、2-甲酚、3-甲酚、2,4-二甲酚和2,3-二甲酚,它们共占到有机物总量的87.25%,含氮化合物有异喹啉、喹啉、吲哚、4-溴,2-氯苯胺,3、3-丙烷腈和咔挫,它们共占到有机物总量的11.54%;脱硫废液蒸发所得的混合盐热稳定性较差,其热失重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92.5℃~167.7℃、167.7℃~231.6℃和 231.6℃~349.0℃,三阶段共失重98.27%,其中第二阶段的失重最多,占总失重量的61.39%;脱硫废液的密度和沸点随着溶液中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其密度与含盐量可用线性关系Y=3.19*10-4+1.007来表示(其中Y表示溶液密度,X表示含盐量),当浓度增大到450 g/L时,脱硫废液的沸点可达到124℃。二、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氨氮和硫化物的分布特性和脱除研究(1)在脱硫废液蒸发浓缩的过程中,蒸发冷凝液中的COD的分布情况呈抛物线状态,可用方程Y=12.25X2-1019X+21722(其中Y表示COD mg/L,X表示时间t min)来描述;前期蒸发冷凝液中的高COD含量主要由酚类、含氮有机物和烷烃等有机物引起,其贡献高达90%以上,它们分别占到初冷凝液中有机物总量的81.51%、17.38%和1.1%;而后期蒸发冷凝液中的高COD含量主要由硫代硫酸根等无机还原性物质引起,其贡献高达85%以上。(2)过渡金属Cu对脱硫废液蒸汽中COD的氧化降解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u附载量为5%,焙烧温度为400℃;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0℃,氧/酚>8,空速<2.37ml/g.h,在该条件下,COD的降解率≥90%,寿命≥1200 h,脱硫废液蒸汽经该催化剂处理后,其COD稳定在1200 mg/L~2800 mg/L,满足生化处理入水口 COD<3500 mg/L的要求;采用SEM、BET及TGA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表明,催化剂失活是由反应过程中Cu的流失所致。(3)脱硫废液在蒸发过程中氨氮进入冷凝液的主要原因是由废液中游离氨挥发,硫化铵(或硫氢化铵)、多硫化铵及硫代硫酸铵的水解及热分解所致;调节脱硫废液pH至5.00左右,采用保温或氧化等预处理手段和控制蒸发温度可达到降低冷凝液中氨氮的目的。(4)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氨氮的吹脱率随着温度的提高、气液比的增大和pH值的升高而增大;同样条件下,各种气体的吹脱效果次序为H2>ΔE CH4>CO>N2>02;氨氮吹脱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dC/dt=-Ae-ΔE/RT NmC,吹脱动力学反应为一级反应,H2、CH4、CO、N2和02吹脱氨氮过程中的活化能分别为46.34,42.64,40.10,34.03和32.24 kJ/mol;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焦炉煤气的吹脱效果优于空气,其吹脱率可以利用推导所得的动力学方程计算单种气体的吹脱率,然后按各气体所占的比例加权得到;(5)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氨氮可用MAP沉淀法脱除,以MgSO4·7H2O和Na2HP04 · 12H20作为镁源和磷酸源,在pH=9.63,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20℃,n(Mg2+):n(MH4+):n(PO43-)=1:1:1.1的最优工艺条件下对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氨氮进行处理,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3.94%;所得沉淀的SEM和XRD分析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磷酸铵镁沉淀颗粒较大,晶型比较规则。(6)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硫化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脱硫废液中热稳定性较差的NH4HS或(NH4)2S的水解及热分解所致,调节脱硫废液的pH至5.0左右后进行减压蒸发可以达到降低脱硫废液冷凝液中硫化物的目的,经处理后冷凝液中的硫化物含量可稳定在25mg/L左右,满足焦化企业生化处理入水口的要求(硫化物≤75 mg/L);在硫化物测定过程中,S2032-或SO32-对硫化物测定有严重的干扰,采用乙酸锌-沉淀过滤法预处理水样,并用浓度10%的氢氧化钾溶液洗涤沉淀2次可有效消除S2032-或S032-对硫化物测定过程的影响;采用该改进后的方法测定硫化物时的加标回收率在95%以上,该法可用于焦化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的硫化物含量的准确测定。三、蒸发后固体混合盐中的Nh4SCN提取研究硫氰酸铵的提取率随着液料比的增大,提取次数的增加、提取温度的升高、混合盐粒径的减小和搅拌速度的加大而增大;实现硫氰酸铵高提取率的关键是强化硫氰酸铵浸取液和滤渣的分离及实行多次浸取;硫氰酸铵在间歇浸取过程中符合Spiro稳态模型,同样的条件下,L1与L2相比具有更高的提取效率,其浸取动力学方程分别为:ln[4Cs,0-4Cl,t(αρ+1)/Cs,0]=-0.375/αRρe97412/T+1.386和ln[4Cs,0-4Cl,t(αρ+1)/Cs,0]=-0.456/αRρe106346/T+1.368,其浸取活化能分别为8.10 kJ/mol和8.84 kJ/mol;硫氰酸铵结晶时最佳的结晶条件为不加晶种、自然冷却且低速搅拌(≤50r/min),在此条件下可得到大片状的硫氰酸铵晶体,洗涤后其纯度可达99%以上。四、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研究(1)中试研究所用的旋转薄膜蒸发器在蒸汽温度为126℃,蒸汽压力为0.12MPa,蒸汽流量为126.75kg/h的条件下,其蒸发率可达到50%以上;蒸发率及单位时间内蒸发量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大而减少;在相同的进料流量下,提高进料温度对蒸发率的影响较小;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蒸发率与真空度呈线性关系:Y=11.50+1085.07*X(其中,X为真空度,MPa;Y为蒸发率,%);干燥器的间歇进料比连续进料时工作效率更高;干燥器需真空度在0.084MPa以上,蒸汽压力达到0.07MPa以上时可获得干料;在上述条件下,当蒸发器的进料量为85L/h时,蒸发器和干燥器可以匹配,但当进料量增大至100L/h时,蒸发器和干燥器则无法匹配。(2)在蒸发器的进料量为80 L/h,干燥器进料量为60 L,炉温恒定在600℃左右时,进反应器蒸汽的温度可以达到400℃,在此条件下连续15天运行,经处理后水样中的COD,NH4-N和硫化物均可满足生化处理入水口的标准(COD≤3500 mg/L,NH4-N≤300 mg/L,硫化物≤75 mg/L),而且运行过程稳定,实现了蒸发器、干燥器和催化转化炉的联动,形成了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产业化运行的基础。
张晓孟[7](2014)在《辽河流域印染业有毒有害物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很多行业中使用着大量的印染产品,包括纺织品、化妆品、报纸、皮革制品、药物和食品产业。纺织印染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1],每年产生约23.7亿吨印染废水,约占全国统计调查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1.7%。又由于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水质波动大、成分复杂、COD和BOD高、色度深、碱度大等特点,导致印染废水难处理和难生物降解,这些废水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痕量有机物,由于其毒性、难降解性和易生物积累性,对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有的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有的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些反映微量或痕量有机污染的指标,并对这些种类繁多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优先监测及优先控制。第一部分通过对辽河流域污染源普查数据库、重点环境风险源调查数据库、环境风险评价信息等进行汇总,可知辽河流域印染企业共有一百二十家,分布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盘锦8个地级市的22条不同干、支流周围,其中向海城河、大清河和大辽河排放废水的印染企业分别有24、24和19家,占总印染企业的20%、20%和15.8%。其中受纳水体为海城河的24家印染企业年废水排放量为8610724.5t,占辽河流域印染企业年废水排放量的51%,所以我们选择海城河作为我们的重点研究河流。按照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5%确定的重点控制印染企业总共有22家。第二部分通过对辽河流域印染行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在确定重点排污河段的基础上,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对相关纺织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出水及受纳水体各断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城河是辽河流域印染企业重点排污河段,其废水和COD接受量分别占印染行业总排放废水的51%和40%;在废水处理厂出水中,共检出4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含氮杂环类、胺类、取代苯类和醇类;在海城河各断面均有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被检出,尤其是在海城河下游,含氮杂环类和取代苯类污染物居多。在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中,有9种是被我国或美国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二甲苯、苯胺、对二氯苯、4-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和萘)。第三部分通过对辽河流域印染企业主要受纳水体海城河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不同采样断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提取和定量分析。采用内标法确定各有机物在海城河不同采样断面的含量。在枯水期酯和酞酸酯类、含氮杂环类和胺及苯胺类有机物浓度最高,分别达到了54.80μg/L、35.83μg/L和23.63μg/L。在丰水期苯酚类、其它取代苯类和酯和酞酸酯类有机物浓度最高,分别达到了607.89μg/L、298.22μg/L和179.45μg/L。在平水期酯和酞酸酯类、苯酚类和其它取代苯类有机物浓度最高,分别达到了392.51μg/L、214.33μg/L和42.12μg/L。第四部分通过对太子河水系印染行业重点污染河段-海城河三期水样的采集以及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分析,获取了48钟有机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水平,其中浓度较高的是苯酚(28.18μg/L)、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22.30μg/L)和苯乙酮(8.818μg/L)。结合流域的实际污染状况,采用―改进潜在危害指数法‖,对海城河检测到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加权综合评分计算,按照综合分数值大小,对其进行排序,提出了44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其中包括酯和酞酸酯类7种、含氮杂环类7种、胺及苯胺类5种、氯苯类6种、硝基苯类5种、苯酚类7种、苯及其它取代苯类5种、多环芳烃类2种,大部分污染物与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有着密切关系。
邢国平,张云霞,朱文亭,孙宝盛[8](2003)在《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缺氧折流板生物膜和循环移动载体生物膜反应器处理 2 ,3 -二甲基苯胺废水 ,结果表明 ,缺氧折流板反应器具有厌氧滤池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优点 ,当水力停留时间为 10 .5h(缺氧 5 .5h ,好氧 5h)时 ,系统去除率可达 89.7%。
李咏梅,顾国雄,赵建夫[9](2002)在《焦化废水中几种含氮杂环有机物在A1-A2-O系统中的降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A1 A2 O生物膜系统中降解转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选取焦化废水中 6种主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 :吡啶、吲哚、喹啉、异喹啉、2 甲基喹啉、8 羟基喹啉 ,与苯酚共同配制成溶液 ,在A1 A2 O生物膜系统中运行 ,结果表明上述几种含氮杂环有机物在A1 A2 O系统中都可得到较完全的去除 .它们在厌氧段的降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 :吲哚>2 甲基喹啉 >8 羟基喹啉 >异喹啉 >喹啉 >吡啶 .在厌氧条件下 ,吲哚和喹啉存在拮抗作用 ,而吡啶对喹啉有协同作用 ;吡啶的加入有利于改善由喹啉和吲哚之间产生的拮抗作用
李咏梅,彭永臻,顾国维,仇雁翎,赵建夫[10](2004)在《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A1-A2-O生物膜系统中的降解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A1 A2 O生物膜系统各段的降解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废水中主要有机组份为苯酚类和含氮杂环类化合物 ,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 5 0 %和 4 0 % .经过厌氧酸化处理后 ,苯酚类中简单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降解 ,随着苯酚甲基取代基数目的增加 ,降解率逐渐降低 ,对三甲酚则没有降解 ;简单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如喹啉、异喹啉、吲哚、吡啶在厌氧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大的降解 ,而有取代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则有所增加 ;喹啉和甲基喹啉的降解可生成羟基喹啉和甲基 2(1H)喹啉酮中间产物 .经过厌氧酸化段处理后 ,废水的BOD5 COD有较大提高 .厌氧出水的大部分有机物可在缺氧段得到降解 .最终出水中有机物基本上为大分子难降解物质 .
二、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
1.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1.1.3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2 活性焦概述 |
1.2.1 活性焦定义及特点 |
1.2.2 活性焦的性质 |
1.2.3 活性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臭氧氧化一级A标准出水的水质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装置 |
2.1.2 试验内容 |
2.1.3 试验用水和污泥 |
2.1.4 试验分析和计算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臭氧接触时间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
2.2.2 pH值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
2.2.3 臭氧发生量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
2.2.4 不同催化剂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
2.2.5 臭氧氧化对一级A出水生化性能的效果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臭氧后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试验内容 |
3.1.3 试验分析方法 |
3.1.4 系统挂膜与启动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水力停留时间对好氧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2 碳源投加量对缺氧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3 水力停留时间对缺氧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4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的效果分析 |
3.2.5 臭氧生物活性焦法与生物活性焦法对一级A出水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有机物降解机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装置 |
4.1.2 试验内容 |
4.1.3 试验用水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各工艺单元有机物质分析 |
4.2.2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各工艺单元降解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玄武岩纤维填料生物膜反应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填料的种类及结构性能 |
1.2.2 水处理中填料的作用机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玄武岩纤维填料的理化性能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药品与试剂 |
2.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2.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填料的吸水性能 |
2.3.2 填料的充氧性能 |
2.3.3 填料的亲水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玄武岩纤维填料生物膜特性及生态群落结构的组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试剂与药品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生物膜量与挥发性生物膜量 |
3.3.2 生物膜中多聚糖含量的变化 |
3.3.3 生物膜与悬浮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
3.3.4 生物膜与悬浮液中耗氧率的变化情况 |
3.3.5 脱氢酶含量的变化情况 |
3.3.6 生物膜中生物相的变化 |
3.3.7 胞外聚合物与生物膜量相互联系 |
3.3.8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丰富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膜反应器降解印染废水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药品与试剂 |
4.2.2 试验装置 |
4.2.3 挂膜的启动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挂膜驯化期间污染物去除情况 |
4.3.2 pH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
4.3.3 HRT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
4.3.4 DO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
4.3.5 正交试验 |
4.3.6 污泥产率结果与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降解机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样品 |
5.2.2 试验药品 |
5.2.3 分析方法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各工艺单元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5.3.2 GC-MS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实用化Fe-TAMLs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Fe-TAML的研究背景 |
1.2 水处理方法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氧化法 |
1.2.3 生物法 |
1.3 Fe-TAML的合成方法 |
1.4 Fe-TAML的应用 |
1.4.1 Fe-TAML在处理生化污水方面的应用 |
1.4.2 Fe-TAML在染料脱色方面的应用 |
1.4.3 Fe-TAML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
1.4.4 Fe-TAML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1.5 Fe-TAML催化降解水中有机物反应机理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Fe-TAML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
2.1 Fe-TAML的合成路线设计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Fe-TAML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
2.3.1 双甲基Fe-TAML的合成方法 |
2.3.2 硝基Fe-TAML的合成方法 |
2.3.3 双氢Fe-TAML的合成方法 |
第三章 Fe-TAML的催化活性研究 |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内容 |
3.2.1 脱色率的测定 |
3.2.2 COD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双氧水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 |
3.3.2 催化剂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 |
3.3.3 pH对反应的影响 |
3.3.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5 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3.3.6 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剂的活性测试情况 |
3.3.7 四种模拟废水的处理情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4)低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综述 |
1.1.1 生物难降解工业废水概况及处理现状 |
1.1.2 高级氧化法水处理技术 |
1.1.3 膜分离技术 |
1.1.4 生物法水处理技术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催化剂的选择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内容和水质 |
2.1.3 实验分析和计算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臭氧协同氧化初始pH对COD去除影响 |
2.2.2 不同催化剂臭氧催化氧化初始投加量对COD去除影响 |
2.2.3 臭氧协同氧化后废水生物可降解性能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废水氧化后生物法降解有效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内容与用水 |
3.1.3 实验分析与检测方法 |
3.1.4 系统挂膜、污泥驯化与启动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好氧法处理臭氧/铜丝催化氧化出水 |
3.2.2 反硝化法处理臭氧/铜丝催化氧化出水 |
3.2.3 PACT(改性果壳炭)与反硝化法组合工艺处理臭氧/铜丝催化氧化出水 |
3.3 本章小结 |
4 臭氧催化氧化+PACT+反硝化工艺及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装置 |
4.1.2 实验内容 |
4.1.3 实验用水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各个处理工艺出水指标分析 |
4.2.2 组合工艺处理各个阶段有机物质分析 |
4.2.3 各个工艺阶段作用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炼油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过程中污染物组成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炼油污水的组成及危害 |
1.2 炼油污水生物处理方法 |
1.2.1 生物吸附 |
1.2.2 厌氧生物处理 |
1.2.3 好氧生物处理 |
1.3 炼油污水处理工艺 |
1.3.1 厌氧处理工艺 |
1.3.2 好氧处理工艺 |
1.3.3 组合工艺 |
1.4 炼油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转化研究 |
1.4.1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 |
1.4.2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分析 |
1.4.3 基于超滤膜的分析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BA-H-MBBR工艺的开发及污水处理效果评价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2 实验装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BA-H-MBBR微生物的驯化、培养及挂膜 |
2.2.2 BA-H-MBBR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试验 |
2.2.3 BA-H-MBBR工艺和A-O-O工艺污水处理效果对比试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生物生长形态与污染物处理效果 |
2.3.2 BA-H-MBBR工艺运行优化参数 |
2.3.3 BA-H-MBBR工艺和A-O-O工艺污水处理效果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A-H-MBBR工艺处理炼油污水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分析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讨论 |
3.2.1 三维荧光光谱实验结果分析 |
3.2.2 GC-MS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BA-H-MBBR处理炼油污水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子量分布 |
4.1 实验部分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湿式氧化脱硫技术及HPF脱硫工艺简介 |
1.2 脱硫废液处理现状 |
1.2.1 提盐法 |
1.2.2 昆帕库斯法 |
1.2.3 希罗哈克斯法 |
1.2.4 配煤炼焦法 |
1.3 含酚废水处理 |
1.3.1 处理现状 |
1.3.2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3.3 催化湿式氧化降解苯酚的反应机理 |
1.3.4 催化湿式氧化催化剂 |
1.4 含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
1.4.1 物化法 |
1.4.2 生物法处理含氨氮废水 |
1.4.3 化学法 |
1.5 浸取研究进展 |
1.5.1 浸取溶剂的选择 |
1.5.2 浸取方法的选择 |
1.5.3 浸取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脱硫废液的基本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试验方法 |
2.3 脱硫废液中主要无机物组成 |
2.4 脱硫废液中主要有机物组成 |
2.5 脱硫废液中混合盐的热解特性 |
2.6 脱硫废液中含盐量与密度的关系 |
2.7 脱硫废液浓度与沸点的关系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COD的脱除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试验方法 |
3.3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引起COD含量高的原因 |
3.3.1 蒸发过程中COD的分布特性 |
3.3.2 前期冷凝液中引起COD增高的原因 |
3.3.3 前期冷凝液中有机物组成 |
3.3.4 后期引起冷凝液中COD含量增高的原因 |
3.4 气相催化湿式氧化降解模拟化合物苯酚试验研究 |
3.4.1 活性组分的选择 |
3.4.2 Cu负载量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
3.4.3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
3.4.4 反应温度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
3.4.5 氧酚比对降解苯酚的影响 |
3.4.6 空速的影响 |
3.4.7 对脱硫废液处理效果的考查 |
3.4.8 催化剂失活原因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氨氮的脱除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氨氮测定方法 |
4.2.3 吹脱试验方法 |
4.2.4 化学沉淀法试验方法 |
4.3 脱硫废液冷凝液中氨氮原因分析 |
4.3.1 溶液pH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的影响 |
4.3.2 硫化铵溶液蒸发过程中氨氮的变化规律 |
4.3.3 保温温度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
4.3.4 保温时间对蒸发冷凝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
4.3.5 硫代硫酸铵溶液在蒸发过程中冷凝液中氨氮变化规律 |
4.3.6 H_2O_2在不同温度下对蒸出液中氨氮浓度的影响 |
4.4 吹脱法脱除氨氮研究 |
4.4.1 吹脱条件的考查 |
4.4.2 氨氮吹脱动力学研究 |
4.4.3 模拟焦炉煤气与空气吹脱的比较 |
4.5 化学沉淀法脱除氨氮研究 |
4.5.1 pH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5.2 反应时间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5.3 反应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5.4 沉淀剂投配比例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4.5.5 最适条件下沉淀的晶形和组成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脱硫废液蒸发冷凝液中硫化物的脱除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及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蒸发冷凝液中硫化物的分布规律 |
5.4 蒸发过程中硫化物的去除 |
5.5 硫化物测定时干扰物浓度的影响 |
5.6 预处理方法的改进 |
5.6.1 改进方法的提出 |
5.6.2 氢氧化钾溶液浓度的确定 |
5.7 改进方法的验证 |
5.7.1 改进方法消除S_2O_3~(2-)干扰的验证 |
5.7.2 KOH溶液洗涤沉淀消除SO_3~(2-)的干扰 |
5.8 改进方法在焦化脱硫废液中的应用 |
5.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蒸发后混合盐中硫氰酸铵的提纯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部分 |
6.2.1 仪器及试剂 |
6.2.2 试验方法 |
6.2.3 分析方法 |
6.3 硫氰酸铵提取研究 |
6.3.1 液料比对提取硫氰酸铵的影响 |
6.3.2 不同提取次数对提取硫氰酸铵的影响 |
6.3.3 粒径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
6.3.4 搅拌速度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
6.3.5 不同浸取剂对提取过程的影响 |
6.3.6 浸取动力学研究 |
6.4 结晶条件研究 |
6.4.1 晶种的影响 |
6.4.2 搅拌速率的影响 |
6.4.3 降温速率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中试研究 |
7.1 引言 |
7.2 工艺流程 |
7.2.1 蒸发-催化转化-沉淀法处理脱硫废液工艺流程 |
7.2.2 浸取-蒸发-结晶提纯硫氰酸铵工艺 |
7.3 工艺参数采集 |
7.3.1 流量测定 |
7.3.2 压力测定 |
7.3.3 温度 |
7.4 蒸发器工作特性研究 |
7.4.1 蒸汽流量 |
7.4.2 真空度的影响 |
7.4.3 进料流量影响 |
7.4.4 进料温度的影响 |
7.5 干燥器工作特性研究 |
7.5.1 连续进料 |
7.5.2 间歇进料 |
7.6 蒸发器与干燥器的匹配研究 |
7.7 蒸发器与干燥器联合处理脱硫废液研究 |
7.8 转化炉工作特性研究 |
7.8.1 转化炉的工作原理 |
7.8.2 转化炉结构 |
7.8.3 转化炉的调试 |
7.9 蒸发器、干燥器及转化炉的联动处理脱硫废液研究 |
7.9.1 蒸发器、干燥器及转化炉的联动 |
7.9.2 蒸汽进口温度的影晌 |
7.9.3 连续运行稳定性的考查 |
7.10 NH_4SCN的分离和提纯 |
7.10.1 分离提纯设备及工作原理 |
7.10.2 分离提装置的改进 |
7.11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附录Ⅰ 吹脱塔的研究 |
附录Ⅱ 中试鉴定 |
(7)辽河流域印染业有毒有害物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印染行业的发展状况 |
1.2 印染废水特点及处理技术 |
1.3 印染行业特征污染物 |
1.4 辽河流域的有毒有害物污染状况分析 |
1.5 流域尺度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筛选方法介绍 |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目的意义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污染物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污染源调查方法 |
2.2.2 水体常规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水体中有毒有害物定性定量方法 |
2.2.4 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筛选方法 |
3 辽河流域印染行业污染源调查结果 |
3.1 辽河流域印染企业分布情况 |
3.2 各地级市印染企业 |
3.3 各主要受纳水体印染企业 |
3.4 重点污染企业名单 |
3.5 重点污染河流 |
4 辽河流域印染行业有毒有害物的排放及污染特征分析 |
4.1 辽河流域纺织印染工业园区的污染物排放分析 |
4.1.1 纺织工业园区企业及分布特征 |
4.1.2 纺织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后出水中有机物鉴别 |
4.2 辽河流域印染企业重点污染河段-海城河的污染特征 |
4.2.1 样品点分布 |
4.2.2 各采样点水质参数分析 |
4.2.3 海城河有毒有害物污染特性 |
5 辽河流域重点污染河段优选控制污染物清单 |
5.1 综合评分过程 |
5.1.1 潜在危害指数分级 |
5.1.2 平均检出浓度分级 |
5.1.3 总检出频次分级 |
5.2 筛选结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装置 |
2 试验过程 |
2.1 循环移动载体反应器的启动 |
2.2 缺氧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 |
2.3 装置的串联和驯化 |
3 试验结果 |
3.1 COD的去除 |
3.2 氮的去除 |
4 结论 |
(9)焦化废水中几种含氮杂环有机物在A1-A2-O系统中的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方法 |
2.1 实际焦化废水在A1-A2-O生物膜系统中的降解试验 |
2.2 含氮杂环有机物的配水试验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实际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A1-A2-O生物膜系统中的降解 |
3.2 配水试验结果 |
4 结论 |
四、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研究[D]. 钱欣. 扬州大学, 2020(04)
- [2]玄武岩纤维填料生物膜反应器研究[D]. 徐大为. 江苏大学, 2019(02)
- [3]实用化Fe-TAMLs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 王辽源.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低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D]. 马成. 扬州大学, 2019(02)
- [5]炼油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过程中污染物组成的分析研究[D]. 柳莎.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6)
- [6]蒸发-催化转化-浸取提盐法资源化处理脱硫废液基础研究[D]. 李国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7]辽河流域印染业有毒有害物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特征研究[D]. 张晓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8]生物膜法处理2,3-二甲基苯胺废水试验研究[J]. 邢国平,张云霞,朱文亭,孙宝盛. 河南化工, 2003(01)
- [9]焦化废水中几种含氮杂环有机物在A1-A2-O系统中的降解特性研究[J]. 李咏梅,顾国雄,赵建夫. 环境科学学报, 2002(01)
- [10]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A1-A2-O生物膜系统中的降解机理研究[J]. 李咏梅,彭永臻,顾国维,仇雁翎,赵建夫. 环境科学学报,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