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大事记

2001年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大事记

一、2001年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瑾[1](2021)在《政府信用风险影响PPP项目落地率吗? ——基于2015-2019年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PPP是一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运作模式。PPP项目落地率则反映了一个地区,真正处于执行与移交阶段的PPP项目的占比,对于该地区后续的政策制定,财政预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目前尚未出现缓解地方存量债务的更优手段;另一方面,PPP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改革的初始功能重获重视。其次,中央层面不断推行PPP相关政策严格把控项目质量,进一步约束地方政府不合规范的行为,引导PPP模式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行PPP模式仍是未来发展趋势,因此,PPP项目落地率仍是学界研究关注重点。本研究采用政府信用风险的理论视角,梳理PPP项目落地率以及政府信用风险理论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将政府信用风险定义为政府的履约能力、意愿、行为的偏差导致PPP项目无法按照合同体系推进的不确定性。整体将从履约能力风险、履约意愿风险、履约行为风险,三个风险因子的角度出发,解释政府信用风险视角下,政府的信用风险对于PPP项目落地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的履约能力风险、履约意愿风险度以及履约行为风险中的合同体系维度均对PPP项目落地率有显着影响。其中,履约能力风险中的财政支出与债务限额因素与PPP项目落地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财政收入因素研究假设部分得到验证;履约意愿风险中的政府腐败因素与PPP项目落地率存在显着负向影响,契约精神因素研究假设部分得到验证;履约行为风险中,合同体系维度下的付费风险与项目投资对PPP项目落地率有显着负向影响,合作期限因素研究假设部分得到验证,而政策制定维度的两个指标,政策支持度与政策连续性对PPP项目落地率没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略陈拙见,希望对制定地方政府信用管理制度、建立政府信用风险防控的机制,减少政府违约对PPP项目落地率的影响,以及提高PPP项目落地率与落地质量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

武慧波[2](2020)在《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库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工具。1908年以后,中国国库制度历了四次大规模变迁。研究国库制度变革举措,剖析变迁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国库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国库制度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客观评价近现代国库制度绩效、展望未来国库改革方向,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国库理论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论文以时代发展为顺序,从制度内容和发展路径角度出发,尽量客观详实地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对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成果给予客观评价。本论文归纳了国库制度和中央银行建设成果,阐明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改革的举措,描述了国库制度运行流程,力求客观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原貌。本论文分析了国库制度变迁路径,总结了国库制度变迁规律,系统评价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绩效。本论文提出,现代国库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在总结近现代中国国库制度变迁经验基础上,提出指导现代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推进现代国库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另一方面要深入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将国库制度置于中国从自然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不同时代国库制度的概念和内涵,揭示国库制度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客观规律。本论文通过回顾国库制度变迁历史,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从历史角度探寻制度变革的客观必然性,揭示出财政压力是国库制度变迁的源动力。本论文通过考察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量化分析国库制度运行绩效,从实证角度揭示了国库制度改革的内在规律。本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在对中国传统国库制度演进和制度特点进行了介绍。叙述了晚清启动近代国库改革的社会背景,总结了晚清采取的试编财政预算、改革户部银行、委托银行代理国库等筹建代理金库制的措施,分析了晚清近代国库制度变迁主要特征。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西方中央银行理论、统制经济和统制金融思想的研究。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吸取北京政府经验基础上,创建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制度、构建综联国库运行机制、颁布战时《公库法》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金融统制下中央银行实力变化、《公库法》创新国库运行机制、战时四联总处和地方公库网络铺设、国库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二章是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国库实践、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计划经济国库运行机制建设的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国库制度支持经济建设成果、计划经济国库理论发展、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内容,计划国库运行机制僵化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集中收付理论、现代国库理论的研究和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关于国库功能定位的争论。叙述了在完成分税制改革基础上,财政收入机制调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参与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三章是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本章从近代以来代理国库银行入手,介绍了晚清大清银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通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和新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设计,代理机构的设置和金融网络的变迁。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突出问题。从发行货币数量统计角度,分析了晚清外资银行占压国库存款问题。从代理银行营业风格转变角度分析了中、交银行的准中央银行职能发挥和与外资银行“促进与压迫”关系问题。从战时中央银行职能发挥角度,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联总处设置与存款集中问题。从人民银行与财政机构在国库体制中定位角度,分析了“代理与经理”国库问题。第四章是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本章从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库制度设计原则,国库制度框架体系,代理国库银行法律层面对国库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库法》和公库法制系统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五章是结论章节。本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总结了近现代国库制度的变迁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从动因、路径、模式、方向等角度阐述变迁规律,对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西方经验借鉴和中国化发展现象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提出了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对当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

徐冰[3](2021)在《H市税务局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马蔡琛,赵笛,苗珊[4](2019)在《新中国预算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和国预算70年的历程,是与整体改革同步,并服从于、服务于整体改革的过程。依据预算制度的特征,本文将共和国预算70年的变迁划分为有破有立、百花齐放和创新求索三个阶段。由此可以发现预算制度的变革始终遵循着独特的演化逻辑: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息息相关、服从于并服务于整体改革、由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共同推动。就未来发展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加以谋划:着力攻克遗留问题,打开发展新通道;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支出效率;持续推进预算公开,强化财政问责。

马蔡琛,赵笛,苗珊[5](2019)在《共和国预算70年的探索与演进》文中研究指明共和国预算70年的历程,是与整体改革同步,并服从于、服务于整体改革的过程。依据预算制度的特征,本文将共和国预算70年的变迁划分为有破有立、百花齐放和创新求索三个阶段。由此可以发现预算制度的变革始终遵循着独特的演化逻辑: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息息相关、服从于并服务于整体改革、由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共同推动。就未来发展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加以谋划:着力攻克遗留问题,打开发展新通道;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支出效率;持续推进预算公开,强化财政问责。

李子伦[6](2015)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人类千年发展史和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成败教训,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以工业革命为发端的产业结构升级历程既是启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动力,也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前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唯有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突破口,从供给端发力,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以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内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应运而生,即应当如何定位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以现代化的经济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助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本文以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国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知识分立和政府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在探明产业结构升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市场效率、市场失灵问题和政府失灵问题,勾勒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定位的新蓝图。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劳动行为不断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类似信息群以及不同种类信息群,通过实现信息群结构关系的不断变迁而满足或更好满足人的需要及其组合的过程。信息分散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以探索并发现默会知识的自发性市场秩序较面对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约束的政府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行为的自身利益偏好属性,在以弥补市场失灵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介入的限制框架基础上,实现从强制干预型政府向增进扩展市场型政府的让渡必然成为构建现代经济治理格局的主体逻辑。第1章论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价值,在回顾评价了目前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干预思想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之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从强制干预型向增进扩展市场型的转变在由单极独揽到多极共治的权力解构和各级公共权力相对化已成定局的当今中国基本国情下的重要意义。本章还系统回顾了涉及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派在内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第2章从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入手,通过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对立与统一的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即是以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信息组合为本质的劳动过程在总量和结构层面的扩张。从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的总结可以提炼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两种方式即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前者包括既存有效信息复制速率提高和不完全一致信息组合的复制,后者指新信息组合的复制。从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本章还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和节能环保能力在内的具有公共品属性和外部性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基础。第3章从对市场过程理论的分析得出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确立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保护产权、管理并协调市场信息传递和维护市场组织效率三点旨在维护市场机制的职能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一点旨在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职能。第4章以建国以来的美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渡时期的拉美地区为比较对象,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借鉴性回顾,对日本战后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和对拉美地区不同国家政府职能分化所展现的不同产业结构升级绩效诠释了以维护市场为首要责任,以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为重要职能的政府职能选择原则,并系统探讨了产业政策的效率问题。第5章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职能变迁历程进行了总结性回顾。第6章建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并实证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效率。第7章为我国准确界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贡献有:(1)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体系,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2)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理论框架。(3)比较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国际实践经验与教训。(4)尝试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和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绩效。(5)给出了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政策建议。

孙霞云[7](2011)在《科学管理 精细理财》文中研究指明司长寄语>> “十二五”时期,计划财务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树立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服务质检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全面履行各项职能,积极融入到质检中心工作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

郑小玲[8](2011)在《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09)》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指出:“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构建公正的财政税费体系,完善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是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进一步改革必须在反思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进行。本论文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纵观建国以来的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财政管理体制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从建国初的高度集中、统收统支,到改革初期的“分灶吃饭”,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确立后的分税制,再到目前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均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本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财政管理体制,探索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演变特征与规律,为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提供历史经验。进而深入剖析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与问题,挖掘体制弊端的内在原因,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问题为研究视角,通过斯塔克尔伯格博弈分析模型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国资收益分配关系进行博弈分析。最后,在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历史分析、弊端剖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对现有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进行进一步创新,并为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葛丽霞[9](2009)在《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12月28日,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递交了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申请书,同时递交了中国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初步出价清单,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加入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加入该协定的相关法律问题。本文首先对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特点和渊源进行了一般介绍,同时简要介绍了WTO政府采购协定的发展过程及现行政府采购协定的情况,例如其主要内容、成员方、观察员、以及正在申请加入的WTO成员等,并讨论了中国加入该协定的总体状况,分析了中国承诺加入该协定的法律条款,中国对加入条款的履行情况以及中国目前加入的进展概况等。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意味着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应当符合政府采购协定的要求。笔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中国现行政府采购制度与WTO政府采购协定主要成员方美国、欧共体等在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原产地规则、以及政府采购争议解决制度方面的异同。在研究政府采购主体时,文章立足于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出价清单,就中央、次中央及中国国企纳入采购清单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部分国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的观点,并对涉及政府采购实体争议的WTO案件进行了分析,提醒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未被纳入清单的实体也可能受到协定规制。在讨论涉及政府采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时,笔者提出了完善申请人范围和异议审查制度的建议。在完善政府采购救济程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借鉴美国、欧共体以及某些国际组织在政府采购争议处理机构和审查对象、救济对象、以及政府采购合同法律适用的特殊性方面的规定,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同时保护供应商和采购主体的正当利益。此外,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时应当对协定中的若干条款给以特别关注,例如政府绿色采购条款和发展中国家条款。对于此类条款的恰当运用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国利益。最后,文章讨论了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对我国的利弊和影响,探讨了短期利益的丧失和长期利益的获得,指出加入该协定将促进我国政府廉政建设和我国政府采购立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

陈静漪[10](2009)在《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机制设计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经费是义务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而规定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和使用规则的机制更是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为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公平和效率而形成的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和使用的规则体系和运行方式。它规定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和投入方式、经费的分配主体与分配的重点和范围,以及经费的使用主体与使用规则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变革不是凭空而出的,它产生于现行的政治、经济、财政和教育体制之中,并随着政治、经济、财政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变更,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调整并不完全依赖于其产生的制度环境,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仍有可选择的空间。机制设计理论是微观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分支领域,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将不同机制的共同属性抽象出来,同时又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展现出来,用于甄别现有机制的优劣和构建实现目标的最优机制。本研究以此理论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路径,从机制作用的内在机理——信息和激励两个分析维度出发,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内在缺陷,剖析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区包干”机制以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两为主”机制的现实困境。以最优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为标准,同时参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和使用的规范原理和实证经验,对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了改进性设计。设计提出,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应“以县分类”、城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应“分级包干”、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应“多方共担”。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与使用应实施校本预算制度,在学校经费收支项目中设置学校自主发展项目,同时改革学校预算编制程序,减少部门间批复与下达流程、增加监督与监管系统。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上,建立打工子弟学校合法性生存机制,保障部分公办学校进不去、民办学校进不起的流动儿童可获得应有的义务教育权利。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计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在讨论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更为抽象的,更具一般性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计与制度演变原则也许更有价值和意义。未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设计与演进应遵照历时关联优化和共时结构互补,以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向最优化和多样化方向演进。本研究以理论维度、对象维度、问题维度为框架,以思维顺序、时间顺序为脉络来探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困境与出路。主体部分各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理论问题。从机制的概念分析、内涵解读入手,过渡到对机制设计理论的概述;从机制设计理论的一般原理出发提出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包括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构成要件、目标指向与生成运行的制度环境等,为分析实践问题提供了探索路径。第二章,考察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演进历史。国家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农村经济体制高度相关,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密切相连。在机制设计理论视域下其历史缺陷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人的逆向选择、激励不相容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这两个方面。第三章,分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现实困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城市义务教育“区包干”机制、流动儿童“两为主”机制在政府间投入责任划分、政府与学校间在经费分配预算与使用上面临着机制运行的困境,这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出现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第四章,设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最优机制。设计最优机制要遵循机制设计中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原则,同时参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和使用的规范原理和实证经验,在现有的社会制度环境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应“以县分类”、城市应“分级包干”,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应“多方共担”;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与使用应实施校本预算;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应建立打工子弟学校合法性生存机制,保障弱势儿童可获得应有的义务教育权利。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未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设计与演进应遵照历时关联优化和共时结构互补,以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科学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终极目标,向最优化和多样化方向演进。

二、2001年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信用风险影响PPP项目落地率吗? ——基于2015-2019年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如何理解PPP项目落地率
        2.1.1 PPP项目落地率
        2.1.2 政府信用风险
    2.2 政府信用风险与PPP项目落地率
    2.3 政府信用风险下PPP项目落地率的影响因素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理论框架
    3.2 研究假设
    3.3 变量测量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4.2 分析单位
        3.4.3 样本规模
        3.4.4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政府信用风险视角下的PPP项目发展与落地现状
    4.1 PPP项目的发展情况
    4.2 近五年PPP项目落地率与政府信用风险状况
    4.3 当前PPP项目落地率与政府信用风险现状
第5章 政府信用风险影响PPP项目落地率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选择
        5.1.1 豪斯曼检验
        5.1.2 实证分析模型
    5.2 政府信用风险对PPP项目落地率的实证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相关研究
        (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
        (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金库、公库、国库
        (二)现代国库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第一节 传统国库制度的演变
        一、传统国库及其制度演变
        二、传统国库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国库制度产生的条件
        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二、社会环境动荡复杂
        三、国库制度的思想理论准备
    第三节 近代国库制度的开端
        一、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引入
        二、国库机构设置的变化
        三、国库运行体制的创新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国库制度的健全
        一、国内政治格局对国库制度提出新要求
        二、统制经济与统制国库思想的出现
        三、健全中的国库制度构成及其变化
        四、《公库法》出台后国库收支程序的创新
        五、地方公库网的建成
第二章 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第一节 红色革命政权下的国库探索
        一、中华苏维埃的国库实验
        二、抗日革命根据地国库银行发展
        三、解放区国库区域化问题
    第二节 苏联模式下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库”
        一、新中国计划经济国库制度的沿袭
        二、苏联模式影响下的计划国库制度改造
        三、计划经济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模式的固定
        四、计划经济人行国库与财政的互动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国库制度的完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库制度构成及变化
        二、跨时代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
第三章 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
    第一节 近代政府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一、清末大清银行代理国家金库银行体系
        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两行”复合代理金库银行体系
    第二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一、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二、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银行体系
    第三节 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外资银行对晚清国库资金的占压问题
        二、代理国库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压迫”关系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时四联总处的代中央银行职能
        四、人民银行与财政国库的“经理”与“代理”之争
第四章 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
    第一节 近代国库制度框架设计
        一、晚清《统一国库章程》初步搭建了近代国库制度框架
        二、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专业国库管理机构设计
        三、北京政府对国库制度设计的创新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库法制体系
        一、《公库法》的出台
        二、以《公库法》为核心的国库法制体系
        三、《公库法》推行中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一、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结论
    第一节 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分析
        一、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的特点
        二、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要素分析
        三、不同时代条件下国库制度的区别、联系与变迁逻辑
        三、国库制度变迁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化发展
    第二节 国库变迁经验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一、建设现代化国库要尊重变迁客观规律
        二、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顶层设计
        三、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科学设置资金收支流程
        四、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稳步放大政策工具效应
        五、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中央银行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新中国预算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破有立的政府预算体系探索(1949-1977)
    (一)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预算制度建设
    (二)及时纠错的预算稳定方针
    (三)从跃进到适时调整的预算整顿时期
二、百花齐放的政府预算改革阶段(1978-2012)
    (一)逐渐规范的预算法制化进程
    (二)主动出击的地方预算改革
        1. 零基预算与综合财政预算改革
        2. 标准预算周期改革
    (三)整体推进的中央预算改革
        1. 部门预算改革
        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3.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4.“收支两条线”改革
        5.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三、创新求索中的现代预算制度建设(2013年至今)
    (一)现代预算制度的基础性建设
        1. 新《预算法》的修订与实施
        2. 中期财政规划与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改革
        3. 政府会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
        4. 预算公开与财政透明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四、共和国预算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一)着力攻克遗留问题,打开发展新通道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支出效率
    (三)持续推进预算公开,强化财政问责

(5)共和国预算70年的探索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破有立的政府预算体系探索(1949-1977)
    (一)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预算制度建设
    (二)及时纠错的预算稳定方针
    (三)从跃进到适时调整的预算整顿时期
二、百花齐放的政府预算改革阶段(1978-2012)
    (一)逐渐规范的预算法制化进程
    (二)主动出击的地方预算改革
        1. 零基预算与综合财政预算改革
        2. 标准预算周期改革
    (三)整体推进的中央预算改革
        1. 部门预算改革
        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3.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4.“收支两条线”改革
        5.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三、创新求索中的现代预算制度建设(2013年至今)
    (一)现代预算制度的基础性建设
        1. 新《预算法》的修订与实施
        2. 中期财政规划与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改革
        3. 政府会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
        4. 预算公开与财政透明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四、共和国预算70年的回顾与前瞻
    (一)着力攻克遗留问题,打开发展新通道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支出效率
    (三)持续推进预算公开,强化财政问责

(6)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逻辑
        1.1.2 市场决定:经济治理思维的根本性变革
    1.2 相关理论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经济体下的产业结构自发升级——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2.2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追赶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2.3 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产业结构转移理论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角色——从强制干预型到强化市场型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重要概念界定与区分
        1.4.1 政府与国家
        1.4.2 产业与产业结构
        1.4.3 产业政策与政府职能
    1.5 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可能创新
        1.5.2 论文不足
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1 经济增长
        2.1.1 需要与人类行为
        2.1.2 劳动行为与经济增长的本质
        2.1.3 从经济增长思想史看经济增长的三种方式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1 从劳动行为的本质看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2 从经济增长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形式
        2.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2.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的提出
        2.3.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外延
        2.3.3 以公共品为基本属性和外部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3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与市场的权衡
    3.1 从市场过程理论看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3.1.1 市场过程理论简介
        3.1.2 市场主体决策自由的作用
        3.1.3 市场价格机制的特性
        3.1.4 市场竞争机制的本质
        3.1.5 市场供需机制的作用
        3.1.6 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3.2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原因
        3.2.1 外部性与市场供给失灵
        3.2.2 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效
        3.2.3 规模递增与垄断组织结构
    3.3 国家理论中的政府职能演替
        3.3.1 制度契约论视角下的政府——合作之手
        3.3.2 古典经济学中的政府——扞卫之手
        3.3.3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掠夺之手
        3.3.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府——阶级间暴力压迫的工具
        3.3.5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府——诺斯悖论
        3.3.6 小结
    3.4 结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
        3.4.1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塑造合格市场主体
        3.4.2 加强市场监管构建透明健全市场体系
        3.4.3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确保市场组织效率
        3.4.4 合理运用经济政策有效弥补公共品市场供给失灵
4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
    4.1 自由市场经济体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4.1.1 一般性制度构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4.1.2 支持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
        4.1.3 从美国信息产业崛起看政府的优选产业政策
    4.2 从“通产省奇迹”到“失去的十年”: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2.1 以通产省为核心的日本产业政策奇迹(1945-1973)
        4.2.2 九十年代“失去十年”的深层原因
        4.2.3 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3 从拉美国家产业结构矮化看政府的失败——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度时期
        4.3.1 过度时期的产业结构矮化
        4.3.2 结构主义时代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4.3.3 对拉美国家政府失败的反思
5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变迁历程
    5.1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1.1 总路线指引下的产业政策
        5.1.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1.3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失衡
    5.2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2.1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2.2 转轨摩擦中的体制变革
        5.2.3 产业结构的恢复性调整
    5.3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3.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5.3.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
    5.4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5.4.1 经济体制是决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5.4.2 国家产业政策有效性值得商榷
        5.4.3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是政府职能的着力点
6 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的实证计量分析
    6.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1.1 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标准
        6.1.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6.1.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相关性
    6.2 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化改革红利
        6.2.1 市场化进程指标体系构建
        6.2.2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数据测算
        6.2.3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模型
    6.3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财税政策效应
        6.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国际比较
        6.3.2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历史统计分析
        6.3.3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时间序列模型
7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确保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决定性作用
        7.1.1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7.1.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1.3 建立新型市场监管体制
    7.2 深化国企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产权体系和企业制度重塑合格市场主体
        7.2.1 以完善产权制度为保障,锻造市场决定的发展新逻辑
        7.2.2 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导向,走出国有资本管理模式改革新道路
        7.2.3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抓手,构建国有企业运营新形式
    7.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7.3.1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3.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育高效技术市场
        7.3.3 深化公共科技资源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7.4 以财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依托,构建市场决定的大国经济下现代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7.4.1 健全中央与地方间财政体制,重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政府间责任与权力配置
        7.4.2 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铸就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7.4.3 加强财税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建立统一完整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章 财政管理体制研究的范畴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范畴的界定
        一、财政
        二、体制与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制度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分权理论的流变
        二、制度变迁理论
        三、公共财政理论
第二章 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调整(1949—195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面临的困难局面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经工作的任务与重心
        一、第一阶段财经工作的任务和重心:"统一、调整"
        二、第二阶段财经工作的任务和重心:"边抗、边稳、边建"
    第三节 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强化
        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第四节 调整与变革旧生产关系的财税政策
        一、政策背景
        二、调整的财税政策
    第五节 "一五"计划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政策背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二、"一五"计划时期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三、"一五"时期财政相关制度的修正与调整
第三章 传统体制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嬗变与特征(1958—1977)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政策背景:行政性分权与"二五"计划
        二、"大跃进"过度放权与财政虚假问题
        三、"大跃进"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变革
        四、"大跃进"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反思
        五、国民经济调整中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节 十年"文革"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频繁变革
        一、"文革"发动时期财政经济的混乱
        二、"文革"时期频繁的财政管理体制调整
        三、放权与集权的平衡:总额分成
        四、从"包干"到"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传统体制下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特征及评价
第四章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978—1993)
    第一节 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政策背景和路径选择
        一、政策背景:放权让利——拉开整体经济改革序幕
        二、财政分权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与阶段划分
    第二节 以"分灶吃饭"开启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
        一、政策背景
        二、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主要实践模式
        三、关于财政包干制改革的简评
    第三节 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改革
        一、工商税制改革的启动
        二、政府与企业间利润分配关系的变化:两步"利改税"
    第四节 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
    第五节 对"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评述
        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制度变迁
        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孕生财政公共化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内生化弊端仍然存在
第五章 实行分税制以来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形成与完善(1994—2009)
    第一节 制度创新:以"分税制"为核心的分级财政体制改革
        一、"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三、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
        四、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后续调整
        五、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评价
    第二节 目标定位: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一、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建立和完善现代税收制度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体制改革与支出制度建设
        四、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进
        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第六章 公共财政框架下现行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与原因分析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清
        二、税权高度集中,划分不规范
        三、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地方税体系不健全
        四、转移支付制度问题重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
        五、税收返还制度无法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
        六、分税制与税收制度不协调,收入征管和分税制脱节
        七、沿用旧体制的办法,没有对地区间横向分配做出合理调整
        八、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尚待完善
    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目标偏离的原因分析
        一、判断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失真
        二、对"诸侯割据"的历史恐慌
        三、财政分配的集中惯性和暗箱操作
        四、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与维持既得利益机制
        五、税制改革存在判断失误
        六、我国政府间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第七章 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关系的博弈分析——基于国资收益分配的视角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在国资收益分配上的博弈分析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内涵界定
        二、斯塔克尔伯格博弈分析模型
    第二节 传统体制下的两次财政分权对国资利益分配的调整
        一、检验短缺经济理论:传统体制下的第一次财政分权
        二、信息、监督问题和短缺经济的平衡:传统体制下的第二次财政分权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新格局:分税制的引入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在国资利益分配上的博弈分析模型
        一、十六大以来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现状分析
        二、存量产权界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前提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国资收益分割的最优解
        四、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政策思路
第八章 公共财政框架下现行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与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现行财政体制的目标模式——分税制的进一步创新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分税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分税制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市场经济下中国分税制创新的目标
    第二节 现行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三、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四、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概述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特点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渊源
    第二节 WTO 政府采购协定简介
        一、WTO 政府采购协定的演变
        二、现行WTO 政府采购协定
    第三节 中国加入GPA 协定法律问题概述
        一、中国承诺加入GPA 的法律条款
        二、法律条款分析及八年来的演变与实践
        三、目前加入的进展概况与评论
第二章 中国与欧美政府采购制度若干比较
    第一节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介绍
        一、美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二、欧共体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三、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第二节 GPA 协定政府采购主体范围
        一、中央和次中央政府采购实体
        二、其他政府采购实体
        三、涉及政府采购主体的WTO 案例分析
    第三节 GPA 协定政府采购客体原产地问题
        一、涉及政府采购的原产地规则综述
        二、申请人范围
        三、异议审查
        四、具体“国货”判定规则
    第四节 符合GPA 协定的政府采购救济程序
        一、政府采购争议处理机构及审查对象
        二、政府采购救济对象
        三、政府采购合同实体法律适用的特殊性
第三章 中国对 GPA 协定特别关注条款
    第一节 政府绿色采购条款
        一、GPA 协定中环境保护条款分析
        二、我国对GPA 协定环境保护条款利用的国内法律前提
        三、借鉴其它成员方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促进我国对GPA 环境保护条款的利用
    第二节 GPA 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条款
        一、发展中国家条款主要内容分析
        二、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条款的运用
第四章 加入 GPA 协定对中国的利弊与影响
    第一节 短期利益受损
        一、我国企业利益受损
        二、国家机关不适应
    第二节 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一、政府采购腐败现状
        二、政府采购腐败产生原因
        三、加入GPA 协定有利于解决府采购腐败问题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律
        一、国内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完善
        二、自由贸易协定及多边条约的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机制设计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一) 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困境”
        (二)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走出义务教育经费困境的唯一路径
        (三) 对制度困境的超越:自发演化抑或理性设计?
    二、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反思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逻辑结构
第一章 机制设计理论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机制”的解读
        (一) “机制”概念分析
        (二) 机制的内涵
        (三) 机制与制度、体制等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机制设计理论概述
        (一)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 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路与核心观点
        (三) 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四) 机制设计理论的缺陷与修正
    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构成要件
        (二)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目标指向
        (三)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成与运行的制度环境
第二章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历史考察(1949-2005)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演进
        (一) 实施义务教育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 实施义务教育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演进
        (一) 实施义务教育前的城市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 实施义务教育后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机制设计理论视域下的历史缺陷考察与原因分析
        (一) 缺陷一: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人的逆向选择
        (二) 缺陷二:激励不相容与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三) 原因分析
第三章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二)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实困境分析
    二、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 城市免杂费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 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实困境分析
    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与困境分析
        (一)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两为主”机制
        (二)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现实困境分析
第四章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
    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规范分析
        (一) 政府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
        (二) 公共教育经费分配与使用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 法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 德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 美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四) 日本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
        (一) 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
        (二)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分类”的经费投入机制设计
        (三) “以县分类”机制与“以区域分类”机制的比较
        (四) 农村中小学校本预算机制设计
    四、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
        (一) 政府间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
        (二) 城市义务教育“分级包干”的经费保障机制设计
        (三) “分级包干”机制与“区包干”机制的比较
    五、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
        (一)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厘定
        (二)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多方共担”的经费投入机制设计
        (三) “多方共担”机制与“流入地政府为主”机制的比较
        (四) 打工子弟校合法生存的经费保障机制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整体性制度设计
        (一)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历时关联优化
        (二)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共时结构互补
    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未来的多样演化
        (一)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终极目标分析
        (二) 最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着作情况

四、2001年财政部政府采购工作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信用风险影响PPP项目落地率吗? ——基于2015-2019年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D]. 李若瑾.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D]. 武慧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 [3]H市税务局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徐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新中国预算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A]. 马蔡琛,赵笛,苗珊. 中国财政学会2019年年会暨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集(第一册), 2019
  • [5]共和国预算70年的探索与演进[J]. 马蔡琛,赵笛,苗珊. 财政研究, 2019(07)
  • [6]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D]. 李子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0)
  • [7]科学管理 精细理财[N]. 孙霞云. 中国国门时报, 2011
  • [8]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09)[D]. 郑小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9]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法律问题研究[D]. 葛丽霞. 华东政法大学, 2009(S2)
  • [10]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机制设计理论视角[D]. 陈静漪.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