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荆州纺织工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豆豆[1](2019)在《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古称“江陵”的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荆州市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列为重要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规划与实践中,荆州市更侧重于古城墙、古遗迹、古墓群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工业文化却有所忽略,致使荆州市的工业遗产被埋没在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中。从收集到的荆州市部分重要老工业企业信息中可以发现,旧址依然留存的工业企业所剩无几,大多工业遗址用于地产开发,工业遗存保留现状令人堪忧。为了避免荆州市重要工业遗产的消亡以及工业历史文化脉络的断层,荆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亟待展开。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着对工业遗产认知不到位、工业遗产的家底未摸清、保护开发实践工作落后以及保护机制与法规不健全四点问题;针对四点问题,提出结合“完整性”、“原真性”的原则,确定荆州市工业遗产“坚持保护合理利用、突出展示工业特征、进行分类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统筹兼顾”的四个保护原则,以及制定指南、开展普查、评估论证、收集遗存、活化遗产、承续相融的工作建议;将荆州市现存工业遗产划为既定历史文化街区、城中工人居住区、城中产业遗址区以及偏远山区四个分区,分别进行保护与利用策略的探讨;参照提出的工作思路与保护原则,对四个分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的工业遗存,分别进行背景调研与遗产价值分析,利用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改造模式、综合物业开发模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这四种常见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进行重新组合,为四个分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个性化的策略与建议,以及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崔雯璐[2](2016)在《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创建及其历史贡献 ——以郑州国棉一厂为例(1953—1965)》文中研究表明1953年至1957年,中国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快速且稳定地发展国民经济。郑州依据其独特的交通优势及丰富的原料供应,开始了纺织工业基地的建立。郑州国棉一厂等国棉厂应运而生。郑棉一厂创立之初,大部分设备从省外引进,部分设备由郑州纺织机械厂制造。郑棉一厂不断研发新技术,使产品品种向多样化发展。郑棉一厂主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与此同时,该厂采用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职工代表大会在厂党委的领导下,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保证生产计划和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棉花的统购统销政策及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等原因,郑棉一厂等国棉厂迅速发展。由六大国棉厂所形成的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为纺织行业作出了贡献,使纺织原料和设备自产水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河南纺织工业的援外技术得到加强,也使纺织品出口稳步发展。郑州纺织基地的建立为郑州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使郑州城市特点突显,郑州逐步成为了以棉纺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从企业的发展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因此,对于郑州国棉一厂的研究以及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创建的历史贡献,对于现代纺织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安[3](2016)在《贸易增长、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资源约束和环境损害问题日趋严重。“十二五”期间,中国虽然实现了在经济中高速增长下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排放量持续大幅度下降,但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环境质量产生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中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已积极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应对不同污染物问题。关于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是否加剧了国内环境污染排放,以及未来中国在保持贸易增长趋势下如何降低或避免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无疑值得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在贸易的环境效应视角下总结产业政策演变规律,以及通过产业政策协调贸易增长和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引入产业政策的研究内容,试图建立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将贸易的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作为理论基础,先从行业与地区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再基于环境效应视角考察日本和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特征的异同点,最后根据已有产业政策实践,以碳减排为例分析讨论中国未来在贸易增长趋势下的产业政策选择问题,提出中国通过产业政策协调贸易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可行路径。首先,本文从产业政策角度重新审视了贸易的“环境三效应”,讨论产业政策对“环境三效应”的影响作用,并基于完全竞争下纳入环境要素的H-O模型和不完全竞争下战略性环境政策模型,就产业政策对“环境三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以揭示贸易的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产业政策能够通过“环境三效应”影响一国的环境污染排放水平,而该国政府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逐渐调整发展目标时,环境效应能够作为产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进而推动产业政策演变。其次,本文通过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得到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分析进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排放的直接影响,并将其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从行业维度实证检验出口贸易的环境门槛效应。然后,从地区维度实证检验进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规模效应产生主导的正效应,技术效应产生负效应,结构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但作用并不明显;基于行业与地区两个维度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出口贸易导致了污染排放水平提升的结论,与结构分解分析得到的结论也相一致。再次,本文通过归纳梳理日本和中国多阶段的产业政策演变内容及其特征,试图比较分析两国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协调贸易增长与环境关系的政策模式或共性,以说明产业政策缓解贸易增长下环境污染排放的途径及其可行性。政策分析表明,日本和中国均经历了从追求贸易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到注重环境保护下贸易增长的产业政策演变过程,产业政策成为两国协调贸易增长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最后,以碳减排为例,本文讨论中国在未来贸易增长趋势下应该如何通过产业政策选择实现碳减排目标,并据此得到产业政策协调贸易增长与污染减排关系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在贸易增长趋势下,规模效应促进了污染排放,产业政策可通过影响贸易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缓解或抵消贸易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进而利于实现污染减排目标;产业政策有利于实现贸易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但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决定的发展目标。本文的研究从产业政策角度讨论贸易的“环境三效应”,提出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的政策假设,并结合纳入环境要素的H-O模型和战略性环境政策模型的分析框架,提出了贸易的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而拓宽了战略性环境政策模型的应用范围。基于中国1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本文将计算的贸易隐含污染结果与回归分析相结合,并进一步通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对基于工业行业实证分析可能存在行业差异、数据相对陈旧、忽视进口因素等不足进行补充。本文还根据对外贸易发展阶段,以机构设置、支持产业、发展战略等为线索,从环境效应的视角比较分析了日本和中国的产业政策演变及其趋势。上述研究结论对延伸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和拓宽产业政策的研究范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中国未来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实现贸易与环境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后续研究中可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般性、异质性影响、国际合作等方面逐一展开深入研究。
童晶晶[4](2014)在《纺织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现状,而自愿协议方法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首先对自愿协议方法进行了简单概述,包括:自愿协议方法的定义、自愿协议方法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自愿协议方法的国际应用和应用步骤等。其次,依据自愿协议方法具有的优势、劣势,中小型纺织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进行节能减排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对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综合评判法、矩阵分析、四半维平面坐标、强度梯度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中国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进行节能减排的可行性。此外,依据SMART原则制定了评估中小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进行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为了提高中小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进行节能减排可能获得收益,编制了《中国中小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导则》。荆州市某纺织企业依据该导则,与相关政府部门签订了《节能减排自愿协议》。然后依据上述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分别评估了该纺织企业通过采用自愿协议方法所实现的节能减排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引导中小企业通过采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编制了《中国中小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技术导则》。荆州市某纺织企业依据《导则》与相关政府部门签订了《节能减排自愿协议》,依据制定的指标体系评估了该企业通过采用自愿协议方法取得的节能效益、减排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该纺织企业通过在2013年采用自愿协议方法节约生物质618.27t、节电-204292.3023368.73kWh、节约蒸汽624.61t、节约新鲜水41326.9t;COD减排10560kg、NH3-N减排93.72kg、SO2减排976.09kg、烟尘减排2358.40kg。最后,笔者依据文献调研和本论文关于纺织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效益评估的实际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在我国中小企业推广自愿协议方法和进行节能减排效益评估的进一步展望。
薛磊[5](2013)在《棉花黄萎病生防链霉菌的抗病促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土传性病害,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寻找合适有效的防治途径是目前解决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内外关于棉花黄萎病防治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抗性品种选育、改善栽培措施、化学农药等。由于抗病育种无重大进展,其他措施效果不佳,探索新的防治途径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土传根系真菌病害而言,生物防治具有化学农药所不具备的优点。在生防微生物中,放线菌可产多种抗生素、胞外酶等活性物质,且孢子抗逆性强,在土传病害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上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从土壤微生态修复需要出发,对拮抗大丽轮枝菌的放线菌进行筛选和鉴定,系统研究放线菌对棉花黄萎病的防病促生效果、生防机理,以及生防放线菌与大丽轮枝菌、棉花植株的互作机理,为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高效多功能生防放线菌菌株,并为后期生防放线菌活菌制剂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本研究室保藏的分离自我国新疆、青海、陕西、西藏和黑龙江作物根区土壤中的712株拮抗放线菌中,通过琼脂块法拮抗性和发酵液抑菌活性逐级筛选,得到11株对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放线菌;入选放线菌及其发酵液可有效的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并能利用酚酸类棉花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没食子酸)作为唯一碳源生长。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聚类分析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11株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蓝微褐链霉菌(S. cyaneofuscatus)、卡那霉素链霉菌(S. kanamyceticus)、娄彻氏链霉菌(S. rochei)、黄三素链霉菌(S. flavotricini)和弗氏链霉菌(S. fradiae)。2.供试11株链霉菌对NaCl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培养基中NaCl含量在15g·L-1以下时,11株链霉菌均可以生长,含量在7g·L-1以下时,对菌株正常菌落形态及拮抗活性影响较小,表明供试链霉菌可用于新疆等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施用。在NaCl含量为3g·L-1的高氏1号培养基上,供试链霉菌垂直传代15代后,其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及抑菌活性均优于普通高氏1号培养基。3.以大丽轮枝菌菌体为唯一碳能源时,可诱导供试生防链霉菌同步合成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及蛋白酶6种细胞壁溶解酶;当菌体添加量为10g·L-1,28℃培养7d时,上述诱导酶活性可达峰值;链霉菌粗酶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有溶解作用;供试生防链霉菌菌丝均可缠绕在大丽轮枝菌菌丝上,并在缠绕处使病原菌菌丝溶解;以大丽轮枝菌菌体为碳氮能源时供试链霉菌能产生活性较强的抑菌物质;当菌体添加量为20g·L-1,发酵液稀释5倍时菌株B49所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最大抑菌率达95.7%。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培养基pH、盐分浓度与种类及链霉菌发酵液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落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着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值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着增加;当NaCl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对照(NaCl浓度为0)增加40.7%。不同种类盐分对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均有影响。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2SO4和MgSO4)均随盐分浓度增加而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2则显着促进菌丝生长并在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11株链霉菌的无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生长、菌核形成和微菌核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菌株B49和D184的5倍稀释发酵液对微菌核形成的抑制率达100%。并且,将经链霉菌发酵液处理后丧失形成微菌核能力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接至不含发酵液的PDA培养基,连续传代至第5代,其仍然不能恢复形成微菌核的能力。微菌核在含有菌株D1845倍稀释发酵液培养基上培养168h时,微菌核萌发率仅为38.3%。5.播种时向灭菌土壤中接种生防链霉菌,棉花幼苗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的防御反应能力及抗逆性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棉花叶片、根系的防御酶活性,二元酚及木质素含量在温室培养6周后显着提高。在毒素处理后,棉苗的保护性反应在24h内即可迅速响应。大丽轮枝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减轻;其中丙二醛(MDA)在棉苗叶片及根系中的积累减少,棉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减缓。最终,接种链霉菌减弱了毒素在棉苗上的毒害作用及致萎作用,72h时生防效率最高,为68.2%。6.生防链霉菌单独接种或与病原菌混合接种时,供试链霉菌均可有效提高棉花植株不同生长时期的诱导抗病性。生防链霉菌可显着提高棉花叶片、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加棉花叶片内单宁、二元酚、木质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减少棉花叶片中MDA积累,减缓根系活力和叶片含水量的下降幅度。7.生防链霉菌可制成活菌粉状制剂,并可采用种子包衣或土壤接种的方法施用链霉菌菌剂。在苗期、盆栽和田间病圃试验中,生防链霉菌菌剂对棉花黄萎病均表现出良好、稳定的抗病效果,有效降低了黄萎病病情指数及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其中链霉菌X4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效果总体表现最好,苗期、盆栽和田间病圃中的最高生防效率分别达到59.3%、59.2%及51.4%。8.生防链霉菌具有产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培养17d时,无菌发酵滤液中IAA含量可达47.5656.19μg·mL-1;用发酵滤液浸种可促进棉花种子发芽和棉苗胚轴及胚根的生长。在盆栽、田间试验中,生防链霉菌菌剂接种可显着提高棉花植株高度和根茎直径,促进总生物量、地上部分、根系和棉铃重量的增加,并对叶片绿色度和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其中链霉菌X4对植株高度、总鲜重、根鲜重、棉铃鲜重及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总体表现最好,最高增幅可分别达24.4%、62.4%、107.7%、45.1%及31.9%。9.生防链霉菌可在棉花根区、根表土壤中有效定殖,其中链霉菌X4在盆栽和田间病圃根区土壤中的最高定殖量分别为2.85×106和2.44×106CFU g-1干土。生防链霉菌可有效改善棉花根区、根表土壤的微生物生态,降低真菌总数量和比例,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总数量和比例,促使棉花根域土壤微生物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当生防链霉菌与病原菌混合接种时,链霉菌X4对棉花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总数量的增幅分别为40.6%、32.1%,而真菌总数量则降低64.6%。
王晓玲,黄丽充[6](2012)在《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价值评析——以国际私法为视角》文中提出我国外商投资政策主要体现为2001年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2007年的《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2010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一宗典型涉澳案例导引出我国对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反思,继而对三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加以比较,并以稀土产业和机械工业为例分析了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意义。最后,从国际私法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价值。
郑春勇[7](2012)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产业转移,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一个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的核心旨趣在于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国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总结其规律性,探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建议。自建国伊始,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转轨时期的“东锭西移”。这两次区域产业转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但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效果不甚理想。而当前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与以前的区域产业转移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付诸实践,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破解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着手的重点工作。但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再造和产业回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不仅发达国家争相到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就连我国沿海省市的产业也纷纷向这些地区转移。由此导致我国陷入了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总量减少、中西部地区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的困境。就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北上、西进和区域整合的基本态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产业转移,并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在中央政府层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相关举措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式干预特点。同时,在干预方式上,注重树立典型;在干预手段上,偏重政策引导;在领域选择上,突出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在方向顺序上,从东到西,中部试验、西部推行,中西并举。此外,在中央政府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传导路径的差异还形成了三种作用机制,大致为:中央政府——央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产业转出地政府、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表现区别较大,即使同为转出地或同为承接地,政府介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四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主动调整、被动适应、积极引进、消极承接。其中,前两种是产业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后两种是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但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又是在动态变化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会相互转化,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也会相互转化,甚至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会转化成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政府干预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政府推动本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促进部际协作、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强省部合作、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该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同时,要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另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还应该适当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胡静[8](2010)在《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旅游引领区域协同》文中指出无论差异多大的彼此,只要是在同一目标下,在同一个统一体内,都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可以实现协同发展。当前,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上,从协同学理论中寻找对策,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学者有意识的集体行为。本文运用比较优势、协同学及相关理论,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对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做了系统研究。长期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农村面积广阔,是“老、少、边、穷”聚集区,相比于湖北东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工业经济和城市群体系,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工业等产业的制约因素较多。但湖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面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又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促动,更具有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较好基础和后发优势。旅游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和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以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贡献性和与日俱增的旅游市场前景,对区域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旅游业既是湖北西部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也是湖北西部地区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依托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资源进行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谋求区域产业联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品集群,实现湖北西部地区的协同共进,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充分依据,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本文以湖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了湖北西部地区大多数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状况,分析了大量的文献、统计数据,从有效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发展现状分析,实证探索了后工业时代处于发展初期的资源丰富且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命题,对湖北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困境及成因、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选择等做了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提出整合集群、联动共进的“旅游引领,区域协同”的发展模式,以期能拓展资源型区域发展思路,为类似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引论”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指出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构想、缓和区际差异等现实需要,依托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湖北西部地区发展上的协同共进,尤为必要和紧迫;并对区域发展研究的已有文献做了综述,从可持线发展、区域经济学、旅游学、城乡统筹论等多维视角对协同发展研究作了审视,进而以此为研究框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逻辑思路,提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对区域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学理论、协同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区域发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论研究,并为第四、第五部分针对客观实际的分析评价后所形成的反思内容进行引导式铺垫。第三部分为“发展现状与困境”。这一部分主要以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首先从区域概况、资源禀赋、交通状况、生态环境、产业变迁等方面,对湖北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作了细致分析,深刻剖析了发展的新意不足、环境生态失衡、产业结构趋同等诸多困境的成因问题。第四部分是发展战略部分。本部分旨在论证湖北西部地区选择以旅游为引领的发展战略的合理性。首先,尝试对现状与困境做出针对性的理论思考,提出在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要以较优势理论确立发展先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发展基础,以社会学理论提供发展依据;其次,分析了湖北西部发展旅游业的现实基础(政策环境、适宜的社会氛围以及地缘的一体性、生态的良好性和交通的通达性)和比较优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显着扩增的旅游市场需求、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以及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引擎效用(加速发展优势转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生态文明发展等),随后提出了湖北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旅游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引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引领区域统筹协调)。第五部分为发展路径部分。本部分从协同论中吸取理论智慧,探讨以旅游为引领,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首先,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路径选择应以区域协同为发展思维,以旅游合作为发展主线,以生态学理论为发展重点。其次,概括提出三种可借鉴的旅游协同发展经验,即交通优先的京津冀“叠加效应”、特色互补的沪杭“同城待遇”、市场运作的欧盟“联动模式”。再次,以价值重构为中心,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方面诠释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路径选择,提出要用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把发展建立在有效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后以整合联动为重点,结合旅游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着力分析了整合集群、联动共进、交通互融、营销共推等运行机制,探讨了以旅游为引擎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最后为结论与展望部分。本文认为,湖北西部地区相融性和互补性好,有条件也有必要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这不仅是湖北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更能为后工业时代类似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重构资源价值,建构发展模式提供范式参考。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9](2009)在《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文中认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虽然她今天仍然走在崛起的路上虽然她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依旧算不上强大但是她的脚步坚定而踏实她的目标明确而切实她的前途光明而远大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期待未来会更加繁荣和富强的那个中国
蒋言斌[10](2008)在《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是指国有产权交易实体法与程序法整体构架中涉及产权交易主体、交易中介、交易行为、交易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与性质,而且影响着国家资源配置与制度运行的成本和效率。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促进企业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保障社会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和惯用做法。国有产权交易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当前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最活跃、最有效、最经济的市场配置方式。它使国有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要素存量获得经常性自动调整机制,是解决国有体制弊端的一种有效途径。要发展国有产权交易,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产权交易法制环境,明确产权关系,改革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逐步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财产经营型”管理转变,根据国有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状况推行产权交易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产权交易顺利进行。国有产权交易有特定的交易形式和交易原则。国有产权交易法律法规的冲突可以通过权威立法来消解。国有产权交易法具有自己特定调整对象和制度体系,有序的国有产权交易需要法律制度环境,伦理制度环境,政策制度环境,市场制度环境等配套制度体系。产权交易主体是拥有产权,并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的国家(及其授权的职能机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产权交易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享有或拥有财产所有权或具体享有所有权某一项权能,以及享有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产权交易主体结构就是产权交易主体中,国有企业、国外企业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比例结构。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只要控制到位,也不会逃废银行债务、不会导致国有企业失控、是国有产权退出渠道。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国有产权交易主体限制具有意义。有多项政策能实现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产权交易主体失真可以还原,准入和退出制度有缺陷但可以弥补。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具有桥梁功能,服务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产权交易中介组织面临的问题有:地方垄断,政府设租寻租,国有非标准化交易。解决出路包括:明确产权归属,完全市场化,加强监管。产权交易竞争规则是产权交易中介组织运行的总规则。产权交易所分散监管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次之,鲜有刑事责任。北京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产权交易所、深圳产权交易所等实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产权交易中介范式。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是以国有产权转移、实现国家经济结构、行业结构战略调整、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为目的的法律行为。产权交易所是一个信息零损失的通路或平台。因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形成交易合谋,扭曲产权交易公平秩序,导致产权交易无序化,形成交易陷阱,损害投资者的信心。防止国有产权交易合谋的途径包括:建立多信道评估系统,缔结混合委托的代理契约,建立锦标制度和隐性声誉歧视制度,期权激励,瓦解合谋。对瑕疵产权交易行为不能简单地全部否定为无效。强化监管措施和加大惩处力度,预防和杜绝国有产权交易中的违法行为发生。国有产权交易的一般制度包括:法人财产制度,入市制度,评估制度,税收优惠制度,处罚制度。特别的产权交易制度包括:做市商制度,黄金股制度,MBO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产权托管制度。其中做市商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市场的流动性。黄金股制度保持国有产权和私人产权的必要张力,英国在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上的黄金股制度对我国企业改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MBO制度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管理价值的一种激励模式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预防制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具有重要的价值。产权托管制度是一种建立在信托关系上的权利托管,无论是罗马的财产托管还是英美的权利托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有产权交易已具有实体法、程序法的整体构架,制度相对完整,却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瑕疵和缺陷。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具有宪法依据,需要对国有产权交易病床制度进行完善。拓展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激励机制。完善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职能,实施阳光交易。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倡导实施做市商制度、黄金股制度、MBO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产权托管制度等产权交易特别法律制度,为国有产权改革提供制度支撑。扩展黄金股制度,慎行MBO制度,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推广和完善产权托管制度。
二、加入WTO对荆州纺织工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荆州纺织工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及保护模式理论综述 |
2.1 工业遗产的价值 |
2.1.1 历史文化价值 |
2.1.2 科学技术价值 |
2.1.3 经济开发价值 |
2.1.4 生态美学价值 |
2.1.5 社会服务价值 |
2.2 工业遗产的评价 |
2.2.1 工业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
2.2.2 工业遗产的评价方式 |
2.3 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 |
2.3.1 工业博物馆模式 |
2.3.2 景观公园改造模式 |
2.3.3 综合物业开发模式 |
2.3.4 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 |
第3章 荆州工业发展脉络、遗存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荆州工业历史发展脉络 |
3.1.1 工业初创(1840-1911) |
3.1.2 艰难发展(1912-1937) |
3.1.3 工业衰败(1937-1949) |
3.1.4 曲折发展(1949-1985) |
3.2 荆州市工业遗存的分布情况 |
3.2.1 荆州市荆州区的工业遗存 |
3.2.2 荆州市沙市区的工业遗存 |
3.2.3 荆州市下属县市的工业遗存 |
3.2.4 荆州市工业遗存的分布特点 |
3.3 荆州市工业遗存的特征 |
3.3.1 行业复合性 |
3.3.2 功能多样性 |
3.3.3 时期代表性 |
3.3.4 特殊地域性 |
3.4 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3.4.1 对工业遗产认知不到位 |
3.4.2 工业遗产的家底未摸清 |
3.4.3 保护利用实践工作落后 |
3.4.4 保护机制与法规不健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原则及建议 |
4.1 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
4.1.1 坚持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
4.1.2 突出展示工业特征的原则 |
4.1.3 进行分类保护利用的原则 |
4.1.4 整体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 |
4.2 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建议 |
4.2.1 制定指南 |
4.2.2 开展普查 |
4.2.3 评估论证 |
4.2.4 收集遗存 |
4.2.5 活化遗产 |
4.2.6 承续相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荆州市各分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
5.1 既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
5.1.1 分区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 |
5.1.2 分区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规划建议 |
5.2 城中工人居住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
5.2.1 分区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 |
5.2.2 分区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规划建议 |
5.3 城中产业遗址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
5.3.1 分区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 |
5.3.2 分区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规划建议 |
5.4 偏远山区工业遗产的综合保护与利用 |
5.4.1 分区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 |
5.4.2 分区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规划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创建及其历史贡献 ——以郑州国棉一厂为例(1953—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初创 |
第一节 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基础 |
第二节 选址郑州创立纺织工业基地的原因 |
一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建立的背景 |
二 郑州作为纺织基地的优势 |
第三节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初步形成 |
一 厂房的建设及机器安装 |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企业管理 |
三 六大国棉厂的建立 |
第二章 郑棉一厂的生产设备及技术 |
第一节 设备 |
第二节 技术 |
第三节 产品 |
第三章 郑棉一厂的企业管理 |
第一节 人事管理 |
第二节 经济效益 |
第三节 职工生活 |
第四章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创建相关思考 |
第一节 郑州纺织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
一 计划经济是迅速发展的基础 |
二 棉花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条件 |
三 投资体制与企业资金供应是保障 |
四 工业技术雄厚是支撑 |
五 产品市场是优势 |
六 工人积极性是动力 |
第二节 郑州纺织基地建立对纺织业的贡献 |
一 纺织原料和设备自产水平提高 |
二 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 |
三 河南纺织工业援外技术加强 |
四 纺织品出口稳步发展 |
第三节 郑州纺织基地建立使郑州城市特点突显 |
一 纺织基地建立为城市建设积累大量资金 |
二 郑州城市化进程稳定而快速 |
三 郑州成为以棉纺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 |
四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贸易增长、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章 贸易、环境与产业政策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 |
2.1.1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
2.1.2 贸易隐含污染与污染转移 |
2.2 产业政策概念与演变的相关研究 |
2.2.1 产业政策的概念 |
2.2.2 产业政策演变的相关研究 |
2.3 战略性环境政策研究 |
2.3.1 研究的产生背景与基本概况 |
2.3.2 扩展政策工具选择 |
2.3.3 考察环境利益问题 |
2.4 简要评述 |
第3章 贸易的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 |
3.1 产业政策影响贸易的环境效应 |
3.1.1 规模效应 |
3.1.2 结构效应 |
3.1.3 技术效应 |
3.2 基于纳入环境要素的H-O模型的机理分析 |
3.2.1 前期相关研究基础 |
3.2.2 模型假设 |
3.2.3 基本模型 |
3.2.4 完全竞争下产业政策对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 |
3.3 基于战略性环境政策模型的机理分析 |
3.3.1 模型假设 |
3.3.2 基本模型 |
3.3.3 扩展模型 |
3.3.4 不完全竞争下产业政策对环境效应的作用机理 |
3.4“环境三效应”与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机理 |
3.4.1 产业政策对“环境三效应”的作用机理 |
3.4.2“环境三效应”对产业政策的作用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分析 |
4.1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现状 |
4.1.1 对外贸易增长趋势 |
4.1.2 环境污染排放现状 |
4.1.3 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行业与地区的维度 |
4.2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污染排放测算 |
4.2.1 基于技术异质性的MRIO模型 |
4.2.2 出口隐含污染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 |
4.2.3 数据说明 |
4.2.4 隐含污染计算结果 |
4.2.5 SDA结果分析 |
4.3 贸易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I):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4.3.3 基本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3.4 出口贸易的环境门槛效应 |
4.3.5 稳健性检验 |
4.4 贸易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II):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 |
4.4.1 模型设定 |
4.4.2 数据来源、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4.5 产业政策对中国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环境效应视角的产业政策演变: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
5.1“二战”后日本产业政策演变及趋势 |
5.1.1 日本产业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 |
5.1.2 贸易高速增长时期(1945-1972 年) |
5.1.3 贸易增长调整时期(1973-1996 年) |
5.1.4 贸易增长新时期(1997 年以来) |
5.1.5 日本产业政策演变特征与趋势 |
5.2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及趋势 |
5.2.1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 |
5.2.2 第一阶段(1949-1977 年) |
5.2.3 第二阶段(1978-1991 年) |
5.2.4 第三阶段(1992-2000 年) |
5.2.5 第四阶段(2001 年以来) |
5.2.6 中国产业政策演变特征与趋势 |
5.3 比较与小结 |
第6章 贸易增长下的中国产业政策选择:以碳减排为例 |
6.1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碳减排目标 |
6.1.1 中国碳排放现状 |
6.1.2 中国碳减排目标 |
6.2 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与行业结构 |
6.2.1 贸易隐含碳排放总体概况 |
6.2.2 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结构 |
6.2.3 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行业结构 |
6.3 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 |
6.3.1 整体出口维度 |
6.3.2 分地区维度 |
6.4 对出口结构的进一步讨论 |
6.4.1 出口结构低碳化指数 |
6.4.2 比较优势与出口结构低碳化 |
6.5 协调贸易增长与碳减排的产业政策选择 |
6.5.1 产业政策选择的背景与内容 |
6.5.2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政策选择 |
6.5.3 产业政策协调的作用机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A WIOD提供数据的行业名称及其代码 |
附录B WIOD行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对照表 |
附录C 中国各类型城市名单(285 个地级城市) |
附录D 中国与贸易、环境相关的产业政策文件目录(部分) |
(4)纺织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自愿协议方法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自愿协议方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政策评估及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自愿协议方法概述 |
2.1 自愿协议方法的简介 |
2.1.1 定义 |
2.1.2 自愿协议方法的产生背景 |
2.2 自愿协议方法的特点 |
2.2.1 优势 |
2.2.2 劣势 |
2.3 自愿协议的分类和国际应用 |
2.3.1 分类 |
2.3.2 自愿协议方法的国际应用 |
2.4 参与各方采用自愿协议方法的动机分析 |
第3章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的可行性研究 |
3.1 SWOT 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
3.1.1 模型变量和影响因素 |
3.1.2 变量分析方法 |
3.2 中国中小型企业采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可行性分析 |
3.2.1 SWOT 分析 |
3.2.2 SWOT 矩阵分析 |
3.3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可行性分析 |
3.4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获得效益的指标体系的制定 |
第4章 中国中小型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导则 |
4.1 简介 |
4.1.1 范围 |
4.1.2 术语和定义 |
4.1.3 自愿协议 |
4.1.4 协议甲方 |
4.1.5 协议乙方 |
4.1.6 协议丙方 |
4.1.7 标杆对比 |
4.1.8 污染物排放的常规排放轨迹 |
4.1.9 能源效率指数 |
4.1.10 能源效率标杆 |
4.1.11 节能减排潜力扫描 |
4.1.12 协议目标 |
4.1.13 节能减排计划 |
4.1.14 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
4.2 公众意识与自愿协议方法的推广 |
4.2.1 推广与培训 |
4.2.2 筹划和组织 |
4.2.3 意愿调查 |
4.2.4 初步意向书 |
4.3 自愿协议的前期准备 |
4.3.1 进行节能减排潜力扫描 |
4.3.2 制定节能减排计划 |
4.4 签署自愿协议 |
4.4.1 协议文本 |
4.4.2 签订协议 |
4.5 自愿协议的实施 |
4.5.1 基本要求 |
4.5.2 协议实施 |
4.5.3 节能减排潜力 |
4.5.4 确定最佳可行技术 |
4.6 评价和推广 |
4.6.1 评价报告 |
4.6.2 协议中的激励处罚措施 |
4.6.3 项目推广 |
4.7 自愿协议的文本 |
第5章 某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的节能减排效益评估 |
5.1 纺织业概况 |
5.1.1 纺织业面临的贸易壁垒 |
5.1.2 纺织行业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
5.1.3 荆州市纺织行业 |
5.2 荆州市工业行业和纺织行业的污染排放对比 |
5.2.1 COD 排放 |
5.2.2 NH_(3)-N 排放 |
5.2.3 SO_2排放 |
5.2.4 NO_x排放 |
5.2.5 烟尘排放 |
5.2.6 小结 |
5.3 某纺织企业的节能减排效益 |
5.3.1 企业概况 |
5.3.2 某纺织企业取得的节能效益 |
5.3.3 某纺织企业取得的减排效益 |
5.4 小结 |
第6章 某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
6.1 经济效益评估 |
6.1.1 节能量产生的经济效益 |
6.1.2 减排量产生的经济效益 |
6.1.3 污染物减排量的价值 |
6.2 社会效益评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专家咨询表(中英文) |
附录 B Guideline for SMEs Implementing Voluntary Approach i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
附录 C 纺织印染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自愿式协议 |
附录 D 荆州市工业行业和纺织行业的相关数据 |
附录 E 荆州市某纺织企业的综合能耗 |
(5)棉花黄萎病生防链霉菌的抗病促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棉花产业现状及病害问题 |
1.1.1 棉花的经济价值 |
1.1.2 我国棉花市场和生产概况 |
1.1.3 棉花病害 |
1.2 棉花黄萎病简介 |
1.2.1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 |
1.2.2 棉花黄萎病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 |
1.2.3 棉花黄萎病症状 |
1.2.4 棉花黄萎病致病病原菌 |
1.2.5 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的变异 |
1.3 棉花黄萎病发病原因 |
1.3.1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 |
1.3.2 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气候因素 |
1.3.3 棉花根系分泌物与黄萎病发生及重茬病害的关系 |
1.3.4 棉花根系微生态环境与黄萎病发生及重茬病害的关系 |
1.4 棉花黄萎病致病机制及病害反应 |
1.4.1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 |
1.4.2 棉花黄萎病菌引起的棉株生理生化反应 |
1.5 棉花黄萎病传统防治 |
1.5.1 选育抗病品种 |
1.5.2 改善棉花栽培、耕作方式 |
1.5.3 化学农药防治 |
1.6 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 |
1.6.1 利用真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
1.6.2 利用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
1.6.3 利用放线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
1.6.4 利用诱导抗性防治棉花黄萎病 |
1.7 放线菌生防机制及应用 |
1.7.1 放线菌简介 |
1.7.2 放线菌生防机制 |
1.7.3 放线菌生防应用 |
1.8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生防放线菌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放线菌对 4 种大丽轮枝菌皿内拮抗性初筛 |
2.2.2 高效拮抗放线菌对大丽轮枝菌抑菌效果 |
2.2.3 高效拮抗放线菌产几丁质酶能力 |
2.2.4 高效拮抗放线菌对酚酸类物质的利用 |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高效拮抗放线菌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供试放线菌培养特征 |
3.2.2 供试放线菌唯一碳源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 |
3.2.3 供试放线菌对抗生素及杀菌剂的敏感性 |
3.2.4 放线菌聚类分析 |
3.2.5 供试放线菌 16S rRNA 序列分析 |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拮抗链霉菌耐盐性及其拮抗稳定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盐浓度对拮抗链霉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
4.2.2 盐浓度对链霉菌皿内拮抗性的影响 |
4.2.3 盐浓度及多次传代对拮抗链霉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
4.2.4 盐浓度及多次传代对链霉菌拮抗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生防链霉菌与大丽轮枝菌互作酶学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病原菌体对链霉菌胞外水解酶的诱导作用 |
5.2.2 供试链霉菌 6 种水解酶峰值活性及其相关性 |
5.2.3 链霉菌粗酶液对大丽轮枝菌的溶解作用 |
5.2.4 链霉菌丝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直接溶解作用 |
5.2.5 病原菌体对链霉菌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影响因素及链霉菌对微菌核形成与萌发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pH 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
6.2.2 盐浓度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
6.2.3 不同盐种类及浓度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
6.2.4 链霉菌发酵液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
6.2.5 链霉菌发酵液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 |
6.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生防链霉菌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作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供试链霉菌对棉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
7.2.2 供试链霉菌对大丽轮枝菌毒素致萎作用的影响 |
7.2.3 供试链霉菌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作用的影响 |
7.2.4 大丽轮枝菌毒素处理后棉苗防御性酶活变化 |
7.2.5 大丽轮枝菌毒素处理后棉苗二元酚及木质素含量变化 |
7.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生防链霉菌的抗病性筛选及其对棉花黄萎病的生防效果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11 株供试链霉菌的抗病作用(第 1 次盆栽初筛) |
8.2.2 7 株供试链霉菌抗病作用(苗期纸钵撕底沾根法复筛试验) |
8.2.3 5 株供试链霉菌的抗病作用(第 2 次盆栽) |
8.2.4 4 株供试链霉菌田间病圃条件下的抗病作用 |
8.2.5 3 株供试链霉菌对不同棉花品种的抗病作用 |
8.3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生防链霉菌对棉花的促生作用研究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材料 |
9.1.2 方法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生防链霉菌产 IAA 特性及其对皿内棉种发芽的影响 |
9.2.2 生防链霉菌苗期促生作用 |
9.2.3 生防链霉菌盆栽促生作用 |
9.2.4 生防链霉菌田间病圃促生作用 |
9.2.5 生防链霉菌对不同棉花品种的促生作用 |
9.3 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生防链霉菌对棉花诱导抗病性的影响 |
10.1 材料与方法 |
10.1.1 材料 |
10.1.2 方法 |
10.2 结果与分析 |
10.2.1 生防链霉菌对盆栽棉花叶片 PPO 和 PAL 酶活性的影响 |
10.2.2 生防链霉菌对苗期棉花叶片及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
10.2.3 生防链霉菌对田间病圃棉花叶片生理活性的影响 |
10.2.4 生防链霉菌对不同品种棉花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10.3 讨论与结论 第十一章 生防链霉菌对棉花根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1.1 材料 |
11.1.2 方法 |
11.2 结果与分析 |
11.2.1 生防链霉菌在棉花根区土壤中的定殖 |
11.2.2 生防链霉菌 X4 对棉花根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1.3 讨论与结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创新点 |
12.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 1:培养基配方 |
附录 2:试验照片 致谢 作者简介 |
(6)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价值评析——以国际私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一宗涉澳案例看我国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必要性 |
二、完善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迫切性 |
(一) 21世纪以来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渊源之变迁 |
1.2001年《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 |
2.2007年《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
3.2010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 |
(二) 三种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关系 |
(三) 以稀土产业和机械工业为例纵观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完善的迫切性 |
1.关于稀土产业的政策调整。 |
2.有关机械工业的政策调整, 主要包括: |
3.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迫切性。 |
三、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价值评析——以国际私法为视角 |
(一) 有利于避免盲目投资 |
(二) 有利于改进对外商投资产业的服务 |
(三) 有利于政府招商引资时依法行政 |
(7)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研究 |
二、 国内的研究 |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启示 |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启示 |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
三、 启示 |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
二、 促进部际协作 |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
四、 加强省部合作 |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
(8)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旅游引领区域协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
1.1.1 区际发展差异待缓解 |
1.1.2 区域发展融入新观念 |
1.1.3 社会进步提出新要求 |
1.1.4 中部崛起构想新举措 |
1.1.5 区域旅游发展呈现一体化 |
1.1.6 区际竞合互补更具现实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区域发展研究述评 |
1.2.2 不同视角下的协同发展研究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3 研究的逻辑思路 |
1.3.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区域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协同学基本理论 |
2.1.1 协同学 |
2.1.2 协同作用 |
2.1.3 协同观点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
2.3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2.3.1 区域旅游协作理论 |
2.3.2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理论 |
2.3.3 旅游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2.4 社会学理论 |
2.4.1 社会和谐理论 |
2.4.2 社会协同理论 |
2.4.3 社会均衡理论 |
2.5 生态学理论 |
2.5.1 生态系统理论 |
2.5.2 人类生态学理论 |
2.5.3 环境生态学理论 |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6.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6.2 可持续发展的悖论 |
2.6.3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第3章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现状与困境 |
3.1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区域概况 |
3.1.2 资源禀赋 |
3.1.3 交通状况 |
3.1.4 生态环境状况 |
3.1.5 产业基本结构 |
3.2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
3.2.1 区域发展思路不够开阔,发展方式新意不足 |
3.2.2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有限 |
3.2.3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地域分工不明确 |
3.2.4 生态环境面临失衡,生产持续受到威胁 |
3.2.5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 |
3.2.6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影响发展持续性 |
3.2.7 政策倾斜措施有待落实,投入明显不足 |
3.2.8 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
第4章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战略选择:旅游引领 |
4.1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思考 |
4.1.1 以比较优势理论确立发展先导 |
4.1.2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发展基础 |
4.1.3 以社会学理论提供发展依据 |
4.2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现实基础 |
4.2.1 政策环境 |
4.2.2 社会氛围 |
4.2.3 基础条件 |
4.3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
4.3.1 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 |
4.3.2 市场需求显着扩增,发展旅游业恰逢其时 |
4.3.3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旅游业适得其利 |
4.4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引擎效应分析 |
4.4.1 旅游业关联效应明显,能够加速发展优势转变 |
4.4.2 旅游业引擎作用发挥,能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4.4.3 旅游开发新模式探索,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4.4.4 旅游发展新空间拓展,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发展 |
4.5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思路 |
4.5.1 以发展旅游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
4.5.2 以旅游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引擎 |
4.5.3 以旅游为龙头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
第5章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路径:区域协同 |
5.1 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路径的理论思考 |
5.1.1 以区域协同理论引领发展思维 |
5.1.2 以旅游合作理论贯穿发展主线 |
5.1.3 以生态学理论强化发展重点 |
5.2 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 |
5.2.1 交通优先,京津冀旅游协同显现"叠加效应" |
5.2.2 特色互补,沪杭旅游协同共享"同城待遇" |
5.2.3 市场运作,欧盟旅游协同形成"联动模式" |
5.3 湖北西部地区协同发展的价值重构 |
5.3.1 发展理念 |
5.3.2 发展目标 |
5.3.3 发展重点 |
5.3.4 市州发展思路 |
5.4 湖北西部地区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 |
5.4.1 整合集群 |
5.4.2 联动共进 |
5.4.3 保障齐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6.3 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0.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0.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0.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
0.2.1 国内研究评述 |
0.2.2 国外研究评述 |
1、国外产权交易实践研究 |
2、产权交易理论研究 |
3、国外有特色的几种产权交易法律制度 |
0.3 研究的思路及其方法 |
0.3.1 研究的思路 |
0.3.2 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国有产权交易概念及国有产权交易法 |
1.1 国有产权交易中“产权”解读 |
1.1.1 产权要素说及其局限 |
1.1.2 产权权利说及其局限 |
1.1.3 产权财产说及其局限 |
1.1.4 法定产权说及其合理性 |
1.2 国有产权交易中“交易”释义 |
1.2.1 产权交易的“交易”词义考察 |
1.2.2 交易行为中“交易”性质界定 |
1.2.3 法定交易说及其合理性 |
1.3 国有产权交易概念及其种类 |
1.3.1 国有产权交易的概念界定及其评析 |
1.3.2 国有产权“交易”种类 |
1.3.3 国有产权交易原则 |
1.4 国有产权交易法律规范及其抵触解决 |
1.4.1 国有产权交易法律规范的产生 |
1.4.2 国有产权交易法律规范的内容 |
1.4.3 产权交易法条律规范抵触的解决 |
1.5 国有产权交易法基本内容及其制度体系建构 |
1.5.1 国有产权交易法的渊源 |
1.5.2 国有产权交易法的价值 |
1.5.3 国有产权交易法的基本内容 |
1.5.4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配套体系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法律问题研究 |
2.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的构件及其认定 |
2.1.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
2.1.2 产权交易主体的结构 |
2.1.3 产权交易主体资格 |
2.1.4 产权交易主体种类 |
2.2 国有产权交易产权多元化的问题及其对策 |
2.2.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
2.2.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限制的意义 |
2.2.3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多元化政策 |
2.3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消亡及其缺位的重构 |
2.3.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消亡及其思考 |
2.3.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失真及其还原 |
2.4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准入和退出制度 |
2.4.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准入制度缺失与弥补 |
2.4.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的退出制度缺失与弥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 |
3.1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功能及其历史 |
3.1.1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1.2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历史与发展 |
3.1.3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特征 |
3.2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准入条件和组织架构 |
3.2.1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准入条件 |
3.2.2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架构 |
3.2.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功能 |
3.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模式及其实证分析 |
3.3.1 产权交易型中介组织 |
3.3.2 产权资合性交易中介组织 |
3.3.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3.3.4 政府与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关系及其调整 |
3.4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运行规则、监管及其法律责任 |
3.4.1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运行规则 |
3.4.2 产权交易所分散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4.3 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法律责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法律问题研究 |
4.1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构成要件及其信息传递过程 |
4.1.1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特征与构成 |
4.1.2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内容 |
4.1.3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过程 |
4.2 国有产权交易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合谋原因与制度规制 |
4.2.1 国有产权交易中博弈假设及其分析 |
4.2.2 产权交易中委托代理关系 |
4.2.3 产权交易中的合谋及其原因 |
4.2.4 产权交易合谋预防规制途径 |
4.2.5 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侦破的9起产权交易合谋商业贿赂案件透视 |
1、合谋案例基本情况及其合谋过程 |
2、合谋案例分析及其预防建议 |
4.3 瑕疵产权交易行为及其救济 |
4.3.1 瑕疵产权交易行为的认定及种类 |
4.3.2 瑕疵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存在的原因 |
4.3.3 瑕疵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法律救济 |
4.3.4 瑕疵产权交易案例及其评析 |
4.4 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的认定、监管及其法律责任 |
4.4.1 国有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的认定 |
4.4.2 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管 |
4.4.3 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产权交易特别法律制度研究 |
5.1 国有产权交易的一般法律制度 |
5.1.1 法人财产权制度 |
5.1.2 入场制度 |
5.1.3 评估制度 |
5.1.4 税收优惠制度 |
5.1.5 处罚制度 |
5.2 做市商制度 |
5.2.1 做市商制度的移植 |
5.2.2 做市商制度内容及特点 |
5.2.3 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及移植的合理性 |
5.3 黄金股制度 |
5.3.1 黄金股制度的引入 |
5.3.2 黄金股制度的优势 |
5.3.3 黄金股制度引入的合理性 |
5.3.4 广东增城巧用黄金股案例及其评析 |
5.4 MBO制度 |
5.4.1 MBO制度借鉴 |
5.4.2 MBO制度的优势 |
5.4.3 MBO制度借鉴的合理性 |
5.4.4 粤美的管理层收购(MBO)案例及其评析 |
5.5 信息披露制度 |
5.5.1 信息披露制度的审视 |
5.5.2 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势 |
5.5.3 信息披露的内容 |
5.5.4 信息披露监管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5.6 产权托管制度 |
5.6.1 产权托管制度的推行 |
5.6.2 部分国家的财产托管制度启示及其应用 |
5.6.3 产权托管制度推行的合理性 |
5.6.4 产权托管案例及其评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与完善 |
6.1 产权交易制度创新 |
6.1.1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6.1.2 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创新的依据 |
6.1.3 国有产权交易供给制度的完善 |
6.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拓展 |
6.2.1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定性及准入条件拓展 |
6.2.2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退出机制拓展 |
6.2.3 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拓展的激励机制 |
6.3 国有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完善 |
6.3.1 完善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职能,实施阳光交易 |
6.3.2 健全产权交易中介组织的机构 |
6.4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规范 |
6.4.1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制度保障 |
6.4.2 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制度完善 |
6.4.3 产权交易中企业并购制度的完善 |
6.4.4 产权交易并购的启示和对策 |
6.5 产权交易特别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 |
6.5.1 完善做市商制度 |
6.5.2 扩展黄金股制度 |
6.5.3 慎行MBO制度 |
6.5.4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
6.5.5 推广产权托管制度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全国有关产权交易法律法规 |
附录2、国外部分国家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 |
附录3 全国的产权交易所名录 |
致谢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加入WTO对荆州纺织工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荆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D]. 马豆豆. 武汉大学, 2019(06)
- [2]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创建及其历史贡献 ——以郑州国棉一厂为例(1953—1965)[D]. 崔雯璐. 郑州大学, 2016(02)
- [3]贸易增长、环境效应与产业政策演变[D]. 潘安.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纺织业应用自愿协议方法节能减排研究[D]. 童晶晶. 北京建筑大学, 2014(01)
- [5]棉花黄萎病生防链霉菌的抗病促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薛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6]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价值评析——以国际私法为视角[J]. 王晓玲,黄丽充.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 [7]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郑春勇. 南开大学, 2012(07)
- [8]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旅游引领区域协同[D]. 胡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9]足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轨迹[J]. 文骐,朱志军,许志敏,张晓月. 改革, 2009(07)
- [10]国有产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D]. 蒋言斌. 中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