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光跃,汪仁全,陈辉志,钟露平,吕建群[1](2020)在《抗稻飞虱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稻飞虱是水稻上最主要的虫害之一,其危害发生面积和范围逐渐扩大。本文作者综述了稻飞虱的生物型分类,抗飞虱种质资源评价、筛选、基因定位、应用等方面的进展,发现近10年在稻飞虱抗性育种中取得的进展很小。筛选的抗性材料丰富,但也只停留在筛选、鉴定和定位上,应用于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上很少,原因可能是抗飞虱基因与很多不良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水稻品种审定过程中只做稻飞虱抗性鉴定,而没有制定淘汰标准,造成育种家关注新品种的米质和抗稻瘟病能力,而忽略了抗稻飞虱资源的利用。
李月鲲[2](2018)在《水稻品种(组合)抗褐飞虱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水稻抗虫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既可减少产量损失,又可延缓稻飞虱新致害性种群的产生。因此,培育新的抗性品种是抗虫应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旨在从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评价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实验选取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2017年广西参加区试水稻品种(组合)及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的水稻品种(组合)共计304份水稻新品种,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法、蜜露量测定法、褐飞虱在不同品种上的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褐飞虱对不同水稻品种(组合)产卵选择性测定、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等对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根据改良过的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结果表明,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4种材料中,表现抗(R)的有1份(R373),占总量的0.33%;表现中抗的有2份(特优373、特优582),占总量的0.66%。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蜜露分泌量具有显着影响。特优373、R373对褐飞虱取食影响最大,与在RHT上分泌的蜜露量差异不显着;在R582和特优582上分泌的蜜露量无显着差异;在R582和TN1上分泌的蜜露量无显着差异,而褐飞虱在特优582的蜜露分泌量与感虫对照TN1上的差异显着,且显着高于特优373、R373和抗虫对照RHT上的蜜露分泌量。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24h、48h内各待测品种上的百分率与在感虫对照品种TN1的上差异不显着,均与抗虫对照RHT差异显着;在72h内,各待测品种上的百分率均显着高于RHT上的百分率,R373、R582上的百分率与在TN1的上差异不显着,特优373、特优582上的百分率显着低于在TN1上的;在96 h内,各待测品种上的百分率均显着高于RHT上的百分率,特优582上的百分率与在TN1上的差异不显着,R373、R582、特优373上的百分率均显着低于在TN1上的。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成虫产卵选择性有明显差异。褐飞虱在R582、特优582上的产卵量与在TN1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着,在特优373、R373上的产卵量与在RHT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着。褐飞虱在TN1上产卵量最大,在RHT上产卵量最小。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存活率和发育历期虽然具有差异性,具有非嗜性指标参考价值,但不宜作为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评价方法。在存活率表现上,褐飞虱的存活率在R582上最高,在特优373上的最低。特优373、R373上的存活率与RHT上的差异不显着,R582、特优582上的存活率与TN1上的差异不显着,而显着高于在RHT上的存活率;特优582、特优373、R373上存活率差异不显着。在发育历期表现上,褐飞虱在R582、特优582、特优373、R373上的发育历期与在TN1上差异不显着,而显着低于在RHT上的发育历期。所测抗性品种以R582发育历期最短,以特优373的最长。水稻不同品种(组合)次生物质含量具有显着差异。R582、特优582、特优373、R373单宁含量均与RHT和TN1的差异显着,其中特优582、R582间的差异不显着但均与特优373、R373的差异显着。TN1单宁物质在水稻品种(组合)中含量最少,R373含量最高。除R373外,其余的单宁含量均低于RHT的。R373、特优373的总酚含量与TN1的差异显着,与RHT的差异不显着;R582、特优582的与TN1的差异不显着,而均与RHT的差异显着;其中R373总酚含量最高,R582含量最低。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影响的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群体鉴定法、成株期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均可在不同程度证实水稻抗性;褐飞虱存活率、发育历期表现可作为褐飞虱非嗜性指标参考。R373作为性能稳定的抗性(R)品种,可以用于进一步培育抗褐飞虱品种的基础材料,选育具有实际推广价值的水稻品种。
柯学,陈越,殷富有,钟巧芳,Ghidan Walid,阚东扬,黄兴奇,程在全[3](2018)在《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及资源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野生稻是对栽培稻进行遗传改良的宝贵基因资源。近几年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从基因组水平上对普通野生稻的分类及在进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补充和证实。本评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从世界野生稻分类概况、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地位、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及类型、普通野生稻在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及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对云南普通野生稻这一独特类群的研究利用情况也作了一定介绍。对普通野生稻的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将有助于功能基因的研究与育种利用。
董岩[4](2017)在《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刺吸式害虫,不仅刺吸水稻汁液造成直接为害,还传播一些水稻病毒病。目前,防治灰飞虱的主要措施是利用化学杀虫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及农药残留,且会使灰飞虱对药剂的敏感度降低,抗药性增强,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挖掘和利用抗虫基因是防控灰飞虱绿色、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药用野生稻蕴藏丰富遗传多样性和大量优异基因。利用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02428经体细胞杂交获得的一份抗灰飞虱材料Pf9279-4开展了抗灰飞虱基因定位,并对其抗虫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我们首先利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对供试水稻材料进行了抗灰飞虱评价,结果发现,药用野生稻对灰飞虱免疫,Mudgo和Pf9279-4分别高抗和抗灰飞虱,02428、9311、TN1和武育粳3号都高感灰飞虱。Pf9279-4对灰飞虱成虫的寿命、若虫历期、产卵量等均有不利影响,并对灰飞虱有强的耐受性和排趋性。进而,我们利用构建的9311/Pf9279-4F2群体,进行了抗灰飞虱QTL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 QTL验证。在第3、第7和第12号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抗灰飞虱位点,分别命名为Qsbph3d,Qsbph7a和Qsbph12b,分别位于标记RM1324~RM6881、RM3225~RM3755 和RM3917~RM4888 之间,贡献率分别为 37.5%、10.6%和7.2%。利用82对SSR多态性引物对药用野生稻、02428和Pf9279-4进行渗入片段检测,在第3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218~RM7425之间;在第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7012~RM6338之间;在第12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一个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RM463~RM6265之间。检测到的染色体渗入片段位于检测的QTL所在区域,证实所检测到的QTLs的准确性,并把3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218-RM7425之间,物理距离为3.2 Mb;7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7012~RM6338之间,物理距离为3.1 Mb;12号染色体的QTL区间缩小在RM463~RM6265之间,物理距离为2.9 Mb。筛选到C2-1-12和C2-1-6两株单株,含3号和7号染色体QTL区段。为了揭示Pf9279-4的抗虫机制,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了灰飞虱侵染前后Pf9279-4的蛋白质组变化,并测定了材料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发现,在Oh时有29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1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8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在接入灰飞虱6 h后,有64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8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36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在接入灰飞虱12h后,有39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5个差异蛋白点下调表达,24个差异蛋白点上调表达。差异蛋白涉及防御、光合作用、蛋白代谢和修饰、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细胞壁合成、氨基酸代谢、催化等生物过程。对Pf9279-4进行抗氧化酶活性检测发现,Pf9279-4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活性在灰飞虱侵染各个时间点都高于对照;Pf9279-4中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的活性在灰飞虱侵染各个时间点都低于对照。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在Pf9279-4在SA途径中起到重要作用,推测在Pf9279-4受到灰飞虱侵染时激活了依赖SA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李劲松[5](2017)在《药用野生稻高温、高盐胁迫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为我国本土野生稻之一,蕴含大量优良农艺性状,是重要的水稻种质资源库。本研究通过对药用野生稻幼苗高温及盐胁迫处理下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对高温、高盐胁迫及对照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0.28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3.08Gb以上,Q30在86.06%及以上。对转录组测序所得的7701307条Conting拼接,共得到93339条Transcript和50233条Unigene。长度大于1000的Transcript的数有41159条占Transcript总数的44.09%。长度大于1000的Unigene数有14304条占总数的28.55%,Transcript与Unigene的N50分别为1878bp和1443bp。GO数据库共注释成功26139个Unigene,占Unigene总数的52.04%。其中大于300bp的Unigene个数为21979,占长度大于300bp Unigene总数的62.16%;大于1000bp的Unigene个数为11589占长度大于1000bp Unigene总数的81.19%。分子功能中注释到Unigene数量最多的两个个亚类为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和结合(binding),其所占比例总和均超过总数的50%;细胞成分中注释到Unigene总数排名靠前的三个亚类是细胞组成(cell part)、细胞器(organelle)及细胞(cell),其所占比例均超过注释到该分类基因总数的10%;生物过程中成功注释数量排名前三的亚类是细胞途径(cellular process)、代谢途径(metabolic process)以及单有机体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KOG数据库注释成功15180个Unigene,这5908个Unigene分别归入25功能分类之中。注释成功Unigene最多的KOG功能类为仅一般功能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一共注释到3106个Unigene,占注释到KOG Unigene总数的20.46%;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伴侣(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rotein turnover,chaperones)功能类注释到Unigene数量排名第二,共1705个,占注释到KOG Unigene总数的11.23%;注释到Unigene数排名第三为的是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其占总数10.65%左右。其它注释到Unigene数量较多的类有糖转运与代谢(Carbohydrat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功能未知类(Function unknown)、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氨基酸运输代谢(Amino acid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及转录(Transcription),其所注释到的Unigene数占KOG所注释到Unigene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57%、5.58%、5.48%、5.36%和5.30%。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057个,上调表达1004个,下调表达1053个,说明在高温胁迫上调及下调表达的基因数量无明显差别。高盐胁迫上调差异表达基因272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8个。高盐胁迫上调表达丰度较高的基因主要有zinc finger、ap2、Myb及WRKY家族的转录因子,高温胁迫上调表达基因主要有zinc finger、Hsp、Myb、WRKY、糖基转运蛋白等。为验证高盐胁迫转录组测序结果及高温胁迫的准确性转录组测序结果,选取的上调差异表达的Unigene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高盐处理与高温处理实时荧光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均趋于一致,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
盛文涛,柴学文,饶友生[6](2016)在《野生稻种质在水稻抗虫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综合了国内外抗虫研究相关文献,主要介绍了野生稻在抗褐飞虱、白背飞虱与灰飞虱抗虫基因的遗传定位与克隆,以及在常规育种、单个抗虫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野生稻优异抗虫基因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邢佳鑫,陈玲,李维蛟,张敦宇,钟巧芳,程在全[7](2015)在《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抗虫基因,有利于培育具有抗虫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该研究通过对云南野生稻进行温室和大田抗虫鉴定以及9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的PCR鉴定,发现云南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尤其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高抗,可作为抗虫基因发掘的优良抗源材料;不同褐飞虱抗性的云南野生稻中含有的抗褐飞虱基因差异很大,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Bph1和Bph18(t)抗病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基因,东乡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Bph15和Bph27(t)基因,疣粒野生稻中可能含bph2和bph19(t)基因,药用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宽叶型)中可能含bph2和Bph6基因,药用野生稻F1中可能含bph2、Bph14和bph20(t)基因,药用野生稻F2中可能含bph2和Bph27(t)基因或者其同源基因。该研究为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虫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范峰峰,邱颖波,刘行丹,李绍清,刘建丰[8](2014)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遏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既利用水稻自身的抗虫性。迄今为止,已经于栽培稻和野生稻中成功鉴定出30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其中26个主效抗性基因已被定位,显性基因Bph14已成功克隆,但仅少量主效抗性基因被育种家利用并培育出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生物型和抗性机理、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基础及育种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趋势展开了讨论。
李莉萍,应东山,张如莲[9](2014)在《野生稻优良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作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具有诸多的优良性状,如野生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对各种逆境的耐受性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栽培稻的育种改良,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野生稻优良基因的发掘和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总结了野生稻保护和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做出了展望。
周起先,姜明松,陈峰,朱文银,朱其松,徐建第[10](2013)在《野生稻主要抗病虫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概况》文中指出野生稻是现代栽培水稻的野生近缘种,在向栽培稻驯化的过程中,约有1/3的等位基因和1/2的基因型丢失,其中包括大量的抗病、抗虫等有利基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野生稻主要病虫害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在水稻育种中利用的研究进展。
二、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稻飞虱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飞虱生物型研究 |
1.1 稻飞虱生物型分类 |
1.2 稻飞虱致害性变异 |
2 抗飞虱种质评价 |
2.1 稻飞虱抗性的遗传 |
2.2 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 |
3 抗飞虱种质资源筛选 |
4 水稻抗飞虱基因的定位 |
5 抗稻飞虱资源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
(2)水稻品种(组合)抗褐飞虱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褐飞虱发生与危害 |
1.2 水稻抗虫品种研究现状 |
1.3 水稻抗褐飞虱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水稻品种(组合) |
2.1.2 供试虫源 |
2.1.3 次生物质测定材料 |
2.2 方法 |
2.2.1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虫性筛选 |
2.2.2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蜜露分泌量影响的测定 |
2.2.3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影响的测定 |
2.2.4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产卵选择性影响的测定 |
2.2.5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影响的测定 |
2.2.6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次生物质测定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虫性 |
3.2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蜜露分泌量的影响 |
3.3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
3.4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3.5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褐飞虱存活率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3.6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次生物质含量的比较 |
3.7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各项评价指标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文章 |
参与项目 |
致谢 |
(3)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及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稻的种类及世界分布 |
2 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 |
3 普通野生稻在稻属进化中的地位 |
4 普通野生稻的资源研究与利用 |
4.1 普通野生稻在生长发育及营养品质方面的研究 |
4.2 普通野生稻在抗害虫方面的研究 |
4.3 普通野生稻在抗病方面的研究 |
4.4 普通野生稻在非生物逆境方面的研究 |
4.5 普通野生稻在育性方面的利用 |
5 云南普通野生稻的类型和分布 |
5.1 元江普通野生稻 |
5.2 景洪普通野生稻 |
6 展望 |
(4)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灰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
1.1.1 灰飞虱直接危害 |
1.1.2 灰飞虱传毒危害 |
1.2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
1.2.1 灰飞虱的虫态特征 |
1.2.2 灰飞虱的翅型分化和雌雄比例 |
1.2.3 灰飞虱的生活习性 |
1.2.4 灰飞虱的分布 |
1.2.5 灰飞虱的生活史 |
1.2.6 灰飞虱寄主植物 |
1.3 水稻抗灰飞虱遗传基础研究 |
1.4 植物抗虫类型 |
1.4.1 抗生性 |
1.4.2 趋避性 |
1.4.3 耐虫性 |
1.5 植物抗虫的防御反应 |
1.5.1 植物抗虫的直接防御反应 |
1.5.2 植物抗虫的间接防御反应 |
1.6 灰飞虱的成灾因素 |
1.7 灰飞虱防治 |
1.7.1 农业防治 |
1.7.2 生物防治 |
1.7.3 化学防治 |
1.7.4 抗性品种 |
1.8 药用野生稻的研究现状 |
1.9 植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抗性反应信号途径 |
1.10 蛋白质组学在抗虫方面的研究 |
1.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水稻材料 |
2.1.2 灰飞虱 |
2.1.3 试验试剂 |
2.1.4 试验仪器 |
2.1.5 SSR标记分析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水稻材料和定位群体抗灰飞虱鉴定 |
2.2.2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
2.2.3 SSR标记的PCR产物扩增 |
2.2.4 SSR标记的PCR产物检测 |
2.2.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2.2.6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 |
2.2.7 QTL验证 |
2.2.8 单染色体替换系的构建 |
2.3 实验结果 |
2.3.1 供试水稻材料的抗虫表现 |
2.3.2 101个F_(2:3)家系对灰飞虱的抗虫表现 |
2.3.3 亲本之间的多态性筛选 |
2.3.4 遗传连锁图谱 |
2.3.5 抗灰飞虱QTL定位 |
2.3.6 QTL验证 |
2.3.7 BC_2F_2抗灰飞虱鉴定 |
2.3.8 BC_2F_2当中存活稻株基因型分析 |
2.4 讨论与分析 |
第三章 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评价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灰飞虱 |
3.2 试验方法 |
3.2.1 利用苗期集团筛选法对Pf9279-4和02428进行抗灰飞虱鉴定 |
3.2.2 Pf9279-4的抗虫机制 |
3.3 试验结果 |
3.3.1 Pf9279-4和02428的抗虫表现 |
3.3.2 Pf9279-4对灰飞虱的抗虫机制分析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水稻新种质蛋白质组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水稻叶鞘总蛋白提取 |
4.2.2 总蛋白的裂解 |
4.2.3 总蛋白的纯化(GE 2-D Clean-Up Kit试剂盒) |
4.2.4 总蛋白的定量(GE 2D Quant Kit) |
4.2.5 荧光标记效率试验准备工作(GE DIGE CyDye mini标记试剂盒) |
4.2.6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 2D-DIGE) |
4.2.7 凝胶扫描 |
4.2.8 图像分析 |
4.2.9 考马斯亮蓝凝胶制备 |
4.2.10 差异表达蛋白质谱鉴定 |
4.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4.2.12 样品中病毒的检测 |
4.2.13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4.3 实验结果 |
4.3.1 样品中病毒检测 |
4.3.2 2D-DIGE结果 |
4.3.3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分析 |
4.3.4 差异蛋白点聚类分析 |
4.3.5 qPCR分析 |
4.3.6 抗氧化酶的活性 |
4.4 讨论与分析 |
4.4.1 调控蛋白和功能蛋白在抗感水稻材料中应答灰飞虱的分子机制 |
4.4.2 寄主全方位防御灰飞虱侵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六章 体细胞杂交后代抗条纹叶枯病分析 |
6.1 实验材料 |
6.1.1 水稻材料 |
6.1.2 灰飞虱 |
6.1.3 试验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34份F_1代材料苗期接毒 |
6.3 实验结果 |
6.3.1 亲本和F_1群体田间抗病表型鉴定及ELISA检测感病率 |
6.4 讨论与分析 |
附录Ⅰ 各种溶液的配置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灰飞虱侵染24-96 H的2D-DIGE扫描图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药用野生稻高温、高盐胁迫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野生稻抗性相关有利基因资源鉴定 |
1.1.1 抗生物胁迫相关基因 |
1.1.2 抗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 |
1.2 传统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方法 |
1.2.1 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方法 |
1.2.2 非AA组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方法 |
1.3 野生稻有利基因利用方法 |
1.3.1 基因组文库构建 |
1.3.2 全基因组测序 |
1.3.3 转录谱测序分析 |
1.4 水稻高温胁迫下基因表达变化 |
1.5 水稻高盐胁迫下基因表达变化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的培养 |
2.2.2 药用野生稻生理指标测定 |
2.2.3 药用野生稻RNA提取 |
2.2.4 药用野生稻RNA质量检测 |
2.2.5 转录组测序 |
2.2.6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及处理 |
2.2.7 转录组测序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用野生稻在高温及高盐胁迫下生理指标数据变化分析 |
3.1.1 药用野生稻在高温高盐胁迫下表型变化 |
3.1.2 药用野生稻在高温、高盐胁迫下生理指标数据变化分析 |
3.2 转录组测序样品RNA质量检测 |
3.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3.3.2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拼接与Unigene的获得 |
3.4 药用野生稻 Unigene 注释及功能分类 |
3.4.1 药用野生稻Unigene基因功能注释 |
3.4.2 GO注释功能分类 |
3.4.3 KOG注释功能分类 |
3.5 药用野生稻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5.1 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分析 |
3.5.2 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3.6 药用野生稻高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6.1 高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分析 |
3.6.2 高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3.7 药用野生稻转录谱测序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分析 |
3.8 药用野生稻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药用野生稻高温胁迫下响应基因 |
4.1.2 药用野生稻高盐胁迫下响应基因 |
4.1.3 药用野生稻转录组研究的意义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6)野生稻种质在水稻抗虫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稻种质抗虫基因的鉴定与克隆 |
1.1 抗褐飞虱基因 |
1.2 抗白背飞虱与灰飞虱基因 |
1.3 抗稻瘿蚊、稻纵卷叶螟、螟虫、黑尾叶蝉基因 |
2 野生稻种质抗虫育种实践 |
2.1 野生稻种质抗褐飞虱常规育种 |
2.2 野生稻种质抗褐飞虱基因MAS育种 |
2.3 野生稻种质其他抗虫基因育种 |
3 野生稻种质抗虫资源利用的建议 |
3.1 抗褐飞虱育种的建议 |
3.2 其他抗虫性状育种的建议 |
(7)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褐飞虱的采集与培养 |
1.3 温室野生稻成株期模拟自然种群鉴定法 |
1.4 大田药用野生稻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 |
1.5 供试材料DNA的提取 |
1.6 PCR扩增 |
1.6.1 Bph14基因的扩增 |
1.6.2其它抗褐飞虱基因的扩增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中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表型 |
2.2 大田中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
2.3 云南3种野生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 |
2.3.1 Bph14基因的分子检测 |
2.3.2其它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
3 讨论 |
(8)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水稻褐飞虱的生物型和抗性机理 |
1.1褐飞虱的生物型 |
1.2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理 |
2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研究 |
2.1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2.2水稻抗褐飞虱QTL分析 |
3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 |
3.1 抗虱资源的育种应用研究 |
3.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抗褐飞虱育种上的应用 |
4小结与展望 |
(9)野生稻优良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鉴定 |
1.1抗病基因 |
1.2抗虫基因 |
1.3抗逆基因 |
1.4高产基因 |
1.5优质基因 |
1.6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 |
1.7育性恢复基因 |
2野生稻优良基因资源的利用 |
2.1常规远缘杂交 |
2.2胚培养 |
2.3胚拯救 |
2.4原生质体融合 |
2.5单体异源附加系 |
2.6外源基因渗入系 |
3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野生稻资源的保护 |
3.2野生稻有利基因的转移 |
(10)野生稻主要抗病虫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野生稻的分类 |
2 野生稻抗虫基因发掘及定位 |
2.1 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 |
2.2 抗白背飞虱基因 |
3 野生稻抗病基因的发掘及定位 |
3.1 野生稻抗稻瘟病基因 |
3.2 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基因 |
3.3 野生稻抗其他病害基因 |
4 野生稻抗病虫有利基因的育种利用及前景 |
四、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稻飞虱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进展[J]. 钟光跃,汪仁全,陈辉志,钟露平,吕建群.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1)
- [2]水稻品种(组合)抗褐飞虱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D]. 李月鲲. 海南大学, 2018(08)
- [3]普通野生稻在稻属中的分类进化及资源研究[J]. 柯学,陈越,殷富有,钟巧芳,Ghidan Walid,阚东扬,黄兴奇,程在全. 分子植物育种, 2018(04)
- [4]水稻新种质抗灰飞虱QTL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 董岩.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药用野生稻高温、高盐胁迫转录组分析[D]. 李劲松.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野生稻种质在水稻抗虫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盛文涛,柴学文,饶友生. 华北农学报, 2016(S1)
- [7]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J]. 邢佳鑫,陈玲,李维蛟,张敦宇,钟巧芳,程在全. 西北植物学报, 2015(12)
- [8]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 范峰峰,邱颖波,刘行丹,李绍清,刘建丰.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6)
- [9]野生稻优良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李莉萍,应东山,张如莲.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1)
- [10]野生稻主要抗病虫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概况[J]. 周起先,姜明松,陈峰,朱文银,朱其松,徐建第. 山东农业科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