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及早期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伍静薇[1](2021)在《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患病影响因素中与护理相关的指标,以循证为导向,构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目标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生活质量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53例。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PHSE)中的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及简化版动物命名实验(S-ANT1)对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以三项测试中异常项≥2项者为检出轻微型肝性脑病。通过筛查结果,了解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并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及非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病史等)、影像学资料(CT、彩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等),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相关影响因素;采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英国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工具(RFH-NPT)分别评估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营养风险,获取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评价并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数据采用SPSS18.0及Graph Pad Prism8.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国内外指南制定网站,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相关证据,时限为2010年2020年。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将最终纳入文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证据总结,拟定初步营养管理方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方案的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及意见确定最终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结果:1.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情况:共纳入住院肝硬化患者153人签署知情同意以后进行筛查,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合并两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肝硬化16例,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8例。经筛查,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87例,检出率为56.86%。在阳性患者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占9.19%(8/87),失代偿期患者占90.81%(79/87)。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病因、BMI(身体指数)等方面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程度、饮酒史、肝性脑病史、PPI持续使用情况、腹水及相关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2.2实验室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在Child-Pugh分级、尿酸、血清钠、总胆红素、前蛋白、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国际化标准比值、血小板、总胆固醇、总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为轻微型肝性病87例患者中Child A、B、C级者分别为2.29%(2/87)、54.02%(47/87)、43.69%(38/87),Child A+B级与Child C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营养风险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低/中营养风险患者29.89%(26/87)、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占70.11%(6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患病独立影响因素对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发现,超10年的饮酒史、病情程度、腹水、血小板、血清钠、国际化标准比值、感染、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的活动能力维度及Child C级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而总胆红素(OR=1.027,P<0.01)和高营养风险(OR=3.450,P<0.05)是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849,P<0.01)、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疲乏程度维度(OR=0.803,P<0.01)是患病的独立保护因素。3.通过循证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专家共识4篇,国际指南6篇,系统评价2篇,RCT4篇,队列研究1篇,初步总结出53条推荐意见。4.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程度的分别为88.89%、100%,提出意见率分别为43.75%、35.25%,权威系数为0.896;两轮专家咨询和谐系数分别为0.559、0.648,通过卡方检验均显示P<0.01。最终形成方案包括:营养管理团队构建、营养素管理、营养途径、液体管理、饮食频率管理、能量摄入管理及社会-心理支持7个维度共51条推荐意见。结论:1.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目标人群的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以促进病情的转归。2.轻微型肝性脑病是在以肝功能损害及营养缺失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发生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肝功能、营养风险、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的监测。3.本研究所构建的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临床研究及护理循证,并通过了国内营养、护理、临床多学科专家的修订,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刘霞[2](2021)在《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依赖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酒精脱瘾后的高复发率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尚无有效根除疾病的方法。酒依赖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生理、心理问题,不仅造成了躯体上的伤害,也威胁着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宁,降低了生产率,因饮酒而发生了很多众多的交通事故,在酒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件也层出不穷。酒精依赖患者常常合并有抑郁、焦虑,一部分则有人格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内心冲突、协调矛盾的人际关系、对戒酒行为给予指导,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坚定戒酒决心,建立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自2020年6月起,笔者用半年的时间在云南省精神病院实习,在此期间以住院戒酒患者为研究对象,做了深度访谈,其中接受心理咨询的5人,每人咨询次数8次。本研究试图用一种新的疗法——意象对话技术(Imagery Communication Therapy)尝试对酒精依赖患者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辅助药物治疗,期望能够发现酒精依赖患者饮酒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饮酒频次,延长戒断保持时间。研究使用SCL-90量表测查来访者心理咨询前后及三个月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酒精障碍量表(AUDIT)了解来访者咨询前的酒精依赖程度,并在出院后三个月追踪测量戒酒情况和酒精依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酒精依赖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改善,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不明显,在三个月后追踪测量时仍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饮酒渴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相似的变化。追踪测量时,干预组酒精依赖者的酒精障碍量表(AUDIT)总分比前测时有明显下降,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干预组的每次饮酒量比前测时有明显下降,和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干预组咨询后保持戒断的时间延长,饮酒频次降低,对照组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意象对话技术改善了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2、意象对话技术降低了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渴求。3、意象对话技术激发了酒精依赖患者的戒酒动力。4、将消极意象转化为积极意象,调用来访者的积极子人格替代消极子人格,增加不同子人格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酒精依赖患者减少饮酒行为。5、与单纯药物治疗生理成瘾组相比,辅助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更好地减轻了对酒精的渴求,提升了酒精依赖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酒精依赖者的心理脱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减少了饮酒行为,延长了戒断保持时间。最后,对酒精依赖患者的饮酒原因和心理动力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对酒精依赖患者心理咨询方面的建议,希望本研究对酒精依赖患者心理脱瘾的咨询有一些参考借鉴意义。
王娜[3](2021)在《RFH-NPT在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营养不良目前被认为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与患者较高的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处于疾病不同阶段的肝硬化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早期识别这种风险,同时进行临床干预,或许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预后有很大的益处。目前在国内外均没有指定一个固定的指标或者评估工具用来对肝硬化伴有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做出准确筛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工具对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诊断率,主要是比较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与营养风险筛查2002两种营养风险评估工具对肝硬化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筛查价值,从而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诊断制定出一个既便捷、诊断率又高的统一标准,为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患者提供治疗证据。方法将2018年11月~2020年6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85例住院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一天内完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既往疾病史、手术病史等一般资料的登记;通过相关测量指标结果计算体质指数、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计算上臂肌围;同时收集有关实验室指标,包括白蛋白、血红蛋白、凝血功能、胆红素值等;完善相应的腹部影像学检查,同时根据Child-Pugh评分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分,最终可分为A、B、C3个等级,针对这85名患者,我们分别应用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与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调查,统计评分,最后确定每种方法筛查出的有营养不良风险的人数,比较两种筛查工具所得结果的特点及差异,是否具有相关性,分析传统营养指标结果在两种评估工具结果中各自的特点。结果1.使用两种评估量表对肝硬化患者进行系统性分析,每种评估工具都可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可以筛查出56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它的诊断率为65.88%,营养风险筛查2002可以筛查出46人有营养不良风险,它的诊断率为54.12%,前者较后者检出率更高(P=0.000),两种工具评估结果与年龄均有相关性(P值均为0.000);2.使用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估时,营养不良风险随着Child-Pugh评分的增高而上升(卡方值和P值分别为:?2=10.555,P=0.005;?2=6.038,P=0.049);3.应用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时,有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白蛋白(P=0.000)、肱三头肌皮褶厚度(P=0.004)、上臂肌围(P=0.000)、血红蛋白(P=0.000)水平均低于无营养不良风险患者,体质指数在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区别(P=0.723),并且除体质指数外,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评估结果与其他传统指标均有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时,有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白蛋白(P=0.001)、肱三头肌皮褶厚度(P=0.030)、上臂肌围(P=0.001)水平均低于无营养不良风险患者,而血红蛋白(P=0.058)、体质指数(P=0.846)在两组之间比较时,无明显差异,并且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估结果与血红蛋白和体质指数均无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4.两种量表的评估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在对住院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评估中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与营养风险筛查2002均有良好意义,有一致性,但似乎前者的应用价值更高;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与某些传统营养评估指标之间相关性比营养风险筛查2002更高。因此,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更加精准的评估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更加简便易行,从而使得临床医师可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疾病对患者带来的痛苦结局的发生,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乐郊[4](2020)在《应用眼动技术评估自闭症及催产素影响》文中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广泛发育性障碍,美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已经高达五十四分之一,中国与欧洲国家一致,患病率在百分之一左右。该疾病发病早,大部分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因此影响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发育,导致部分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智力发育迟缓,社会交互语言受损,表现出重复刻板行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许多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以获得更好的愈后,因此早期确诊成为了关键。目前全球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使得许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学诊断。近期研究发现通过无创眼球追踪技术可以敏感地探测到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在视觉注意偏好的改变模式,从而获得一种客观、有效、又容易获得的诊断指标来实现该疾病的早期筛查。但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眼动任务,且主要集中在欧美人群。除了早期诊断,自闭症的治疗也是一大难点,催产素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可以促进人或动物的亲社会行为的神经多肽,被认为具有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社会性交流和互动的巨大潜力。因此,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有眼动任务进行本土化改良,不仅考察了每个眼动任务的有效区分性,还比较了不同眼动任务的有效性,从而建立起更具可靠性的眼动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探索催产素对不同人群(不同自闭特质的健康群体以及低龄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眼动指标的影响。研究一通过四个常见的包含社会性与非社会性刺激的眼动追踪任务,对比了中国幼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2-7岁,35名)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34名)在视觉注视模式上的差异,除了考察不同任务在中国被试群体的效应外,还首次比较了不同眼动任务的有效性和差异性。该研究总共采用了四个眼动任务,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单独任务中不同被试的表现差异,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考察了不同任务间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研究一的结果表明,第一个任务眼动范式,即跳舞的人与变换的几何图形相对比的范式,最能有效区分自闭症与健康儿童(95%CI,0.697-0.906,p<0.001),因此有可能成为对自闭症进行辅助诊断的最客观有效的范式,对动态社会性刺激地注意缺陷可以用作识别中国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潜在生物学标记。该结果与先前欧美人研究结果一致,欧美自闭症儿童也表现出对社会性刺激材料地回避。在研究一发现有效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二沿用了相同的四个任务并增加了两个相关任务(情绪面孔加工任务,情绪共情任务),所有的范式都依据被试年龄特征进行了成人化地改良。当前研究采用了随机安慰剂对照被试内设计对40名健康男性进行了鼻喷催产素或安慰剂(24IU)地眼动效应探索。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催产素增加了被试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社会性线索注意,且这个注意模式与自闭症特质相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对情绪面孔来说,催产素显着增加了对恐惧情绪眼睛区域的关注(p=0.001)。除此之外,该研究还探索了情绪共情范式,呈现了一些正性负性情绪的真实场景图片,并在眼动追踪完成后让他们完成了共情反应评分。研究结果发现催产素通过增加对面孔区域的注视,减少对其他部分的注视来增强被试对所有情绪性情景图片的共情感受。总体而言,研究二表明,催产素促进了被试对社会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以及对表达情绪的面孔或眼睛区域地注视。考虑到前人对催产素促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基于问卷、测评或行为任务结果。研究三首次探索了单次鼻喷催产素对低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患者的目光注视的影响(基于眼动指标)。本研究采用了被试间设计,共计招募了40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选取了研究一中的动态舞蹈对应变换几何图形和研究二中的情绪性面孔图片呈现任务。研究三同时采集了被试的基线眼动与接受鼻喷(催产素vs.安慰剂)后的眼动数据并进行比较。在基线时,我们依据被试的自闭症诊断与观察量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2)评分,自闭症严重程度相关的问卷得分以及初次眼动数据结果,将他们分为匹配的两组。两周后,被试再次参加研究,先接受24IU鼻喷催产素或安慰剂,休息45分钟后完成眼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催产素相较于安慰剂显着地提高了被试对跳舞的人的关注,减少了对非社会性的多变的几何图形的关注,同时鼻喷催产素也增加了对情绪面孔眼睛区域的注视。相关分析发现对眼睛区域的注视与社会性沟通量表呈负相关。综上,催产素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有潜力的药物应用到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身上。综上所述,当前文章结果指出通过观测被试在对社会性和非社会性视觉刺激的不同注意,可以可靠地区分自闭症儿童和健康对照组,其中跳舞的人与几何图案是最敏感和有效的范式。其次,在健康个体和自闭症患儿中,鼻喷催产素可以增加其对社交性线索相对于非社交线索的关注,以及对表达情绪的人的眼睛或脸的关注。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大的临床样本量来进一步确认这些眼动追踪模式是否能够可靠地帮助自闭症的早期诊断,以及探索长期的催产素治疗干预是否能够提高ASD儿童的社会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韩沛琨[6](2020)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神经认知损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损伤发生情况,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通过方便抽样对云南某省级专科医院400例中老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系统和医院门诊实验数据系统收集患者HIV感染与治疗的相关信息。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国际HIV相关性痴呆量表(IHDS)评估患者轻度神经认知损伤(MCI)和HIV相关脑痴呆(HAD)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不同生活方式、心理状况、不同HIV感染和治疗、不同心脑疾病人群和HIV感染者神经认知损伤发生的关联。[结果]1.400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52人(63.0%),女性148人(37.0%);平均年龄(54.8±8.5)岁,60岁及以上者有103人,占25.8%;初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占59.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1.3%;47.0%的调查对象月收入低于云南省三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水平(1350元),14.5%的人仅靠低保补助生活。271人(68.0%)自述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69人(17.3%)为静脉注射吸毒传播,HIV平均感染时长8.40±0.17年,抗病毒治疗时间平均为6.97±3.12年。男性吸烟和饮酒人群明显多于女性,吸毒者比例也大于女性。与年龄40-59岁调查对象相比,60岁及以上人群的现在吸烟者比例较低,而戒断者比例较高,吸食毒品者比例也较低,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者较多。132名调查对象患有高血压,12人有冠心病,13人患有脑卒中。2.400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中,MMSE得分按教育水平划分,文盲发生MCI 34人,小学发生MCI 7人,初中及以上发生MCI 39人,一共80人(20.0%),IHDS得分小于或等于10分的有99人(24.8%)。经统计检验,调查对象的MCI主要存在于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五个方面;而HAD的最常见损伤为记忆力、弹指工作和翻转试验能力(行动执行能力)。3.在本研究400例调查对象中不同特征人群的MCI发生情况比较显示抗病毒治疗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吸烟、饮酒、最近一次病毒载量和脑卒中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女性、60岁及以上、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月收入小于1350、从未吸烟、未饮酒、最近一次病毒载量≥50/ml可能是MCI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特征人群HAD的发生情况比较显示抗病毒治疗者在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吸毒和最近一次病毒载量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年龄超过60岁、小学及以下文化、月收入低于1350、从未吸毒、最近一次病毒载量≥50/ml可能是HAD发生的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上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发生MCI的风险是小学及以下治疗者的0.13倍(95%CI:0.07-0.24,p<0.001)。饮酒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发生MCI的风险是未饮酒治疗者的0.44倍(95%CI:0.25-0.78,p=0.005)。最近一次病毒载量在50/ml及以上的治疗者发生MCI的风险是小于50个/ml治疗者的3.04倍(95%CI:1.18-7.78,p=0.005)。有脑卒中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发生MCI的风险是没有脑卒中者的4.22倍(95%CI:1.25-14.25,p=0.020)。提示文化程度、饮酒、最近一次病毒载量、脑卒中和MCI的发生存在关联,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未饮酒、最近一次病毒载量≥50/ml和脑卒中可能是MCI发生的危险因素。暂未发现年龄、性别、吸烟、吸毒和目前治疗方案是否含高渗透药物与MCI发生情况有关。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及以上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发生 HAD 的风险是 40-59 岁人群的 1.97 倍(95%CI:1.15-3.37,p=0.012)。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上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发生HAD的风险是小学及以下治疗者的0.29倍(95%CI:0.16-0.51,p<0.001)。最近一次病毒载量在50/ml及以上的治疗者发生HAD的风险是小于50个/ml治疗者的2.96倍(95%CI:1.26-6.97,p=0.013)。提示年龄、文化程度、最近一次病毒载量和HAD的发生存在关联,年龄等于或大于60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最近一次病毒载量≥50/ml可能是HAD发生的危险因素。暂未发现性别、吸烟、饮酒、吸毒、抗病毒治疗年限、目前治疗方案是否含高渗透药物与HAD发生情况有关。[结论]1.本次接受调查的400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MCI发生率为20.0%,HAD发生率为24.8%。其中MCI的最常见损伤为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五个方面;而HAD的最常见损伤为记忆力、弹指工作和翻转试验能力;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该对经常会表现出忘记按时服药等行为的HIV抗病毒治疗者加强神经认知保护监测。2.本研究中患者年龄、文化程度、12个月内饮酒情况、最近一次病毒载量、脑卒中和艾滋病患者HAND的发生有相关性。提示我们对于健忘,经常忘记服用药物,或者记忆丧失的艾滋病患者,如果符合文化程度低、年龄高、病毒载量高、有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则应该进行重点关注,加强访视次数并对其进行记忆训练。3.有关抗病毒治疗药物中高渗透性的相关分析在本研究中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既往文献存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神经毒性的相关争议,建议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分析。
陈珊[7](2020)在《企业工人酗酒行为转变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提出在“健康中国”计划实施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全社会提倡戒烟限酒。然而,数据显示我国在饮酒人群当中严重危害性饮酒占比近10%,俗称为酗酒。在企业一线生产工人当中,场域和对象的特殊性导致酗酒所带来的危害性较大,给工人身体健康和企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Z市A酒业集团个案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根据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划分和干预策略,对案主进行深度评估,界定酗酒程度、追溯酗酒原因,设计个案介入方案,改变案主不良酗酒行为,促进案主行为转变,达到与环境的适应平衡。根据行为转变理论进行阶段划分和策略选择。在前意向阶段,旨在发现个案并与案主建立起专业关系,收集案主资料评估案主程度为滥用,酗酒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为主导即社会支持系统缺失,确定以支持系统构建为主的介入策略;在意向阶段增强案主改变意愿,改变案主对于酗酒认知;准备阶段协助案主确定计划目标增强改变主动性;行动阶段,从支持系统的构建和案主刺激控制两个角度促进案主改变;在维持阶段,加强监督强化和进度管理,发现引起复发的因素,利用支持系统力量协助行为转变。结案后对案主进行为期6个多月的跟踪,发现介入促进了酗酒工人认知和行为转变。研究发现:第一,行为转变理论下的介入方案促进工人酗酒行为转变、改变了不良认知、提升了自我效能、构建起稳定支持系统,但方案也存在一定局限亟需提升;第二,针对案主的个别化评估、阶段过渡、支持系统构建、优势发挥、自我效能提升是行为转变的关键因素;第三,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工人酗酒行为具有专业理念、分析视角、伦理、介入方法的独特优势,同时存在困境和挑战如复合知识技能、介入效率、伦理困境、企业重视程度和成本收益的考量等现实情境。
陶香[8](2020)在《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生饮酒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酒精是世界范围最流行的成瘾物质之一,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称,全球共有24亿人饮酒,占世界人口的33%。世界范围内,约300多万人因酒精使用死亡,占世界死亡总数的5%。酒精使用导致的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5%以上。酒精使用障碍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称,全球8.6%的男性和1.7%的女性患有酒精使用障碍。我国大学生的饮酒问题也很严峻,医学专业学生饮酒率44.59%,酒精使用障碍率高达8.2%。目前关于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还没有报道,但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美国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率超过80%,酒精使用障碍率25%,同时还存在违法物质滥用和药物滥用;西班牙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的护理专业学生都存在饮酒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女性构成比较高,更容易受到酒精使用带来的健康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以便尽早对患有酒精使用障碍的护理专业学生提供心理干预和医疗帮助。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内3所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样本,调查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分析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护理学生制定饮酒健康教育措施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分别从江苏省内随机选择3所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对其中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整群抽样,对他们的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问卷方式对被试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周围环境构成比和饮酒态度、压力和性格情况进行了采集,通过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简称AUDIT量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饮酒情况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双录入法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统计方法上,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学生饮酒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对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1160份问卷,回收1077份,回收率为92.8%;其中男性110人(占比10.2%),女性967(占比89.8%),平均年龄18.5±1.25岁。其中饮酒者共计360人,饮酒率为33.4%。其中男性饮酒者共55人,饮酒率为50%;女性饮酒者共305人,女性饮酒率为31.5%。酒精使用障碍者35人,酒精使用障碍率为3.2%。其中男性酒精使用障碍者共12人,酒精使用障碍率为10.9%;女性酒精使用障碍者共23人,酒精使用障碍率为2.4%。对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得到的因素有:性别、户口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生活费、家人是否饮酒、朋友是否饮酒、父母对饮酒的态度、本人认为饮酒是否是融入社会的必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是否感到焦虑抑郁。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发现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危险因素有:较高的家庭月收入(OR=1.694-2.757)、同伴饮酒(OR=2.46-5.006)、父母不反对饮酒(OR=2.070-2.705)、本人不否认饮酒必要性(OR=1.805-4.361)和情感压力(OR=1.677-2.709)。对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秩和检验分析得到的因素为:性别为男性,户口类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月收入、月生活费、家人饮酒,朋友饮酒,父母不反对饮酒、本人不否认饮酒必要性、学习压力和情感压力。结论:护理专业学生中女性比例较高,饮酒率为31.5%,男性饮酒比例为50%,与女生相比较高。与全国大学生平均饮酒水平相比较低。酒精使用障碍的比率为3.2%,主要原因是性别、朋友饮酒情况、家庭饮酒环境、父母对饮酒的态度和压力状态。总体来说,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率较低,酒精使用障碍比率较低,但仍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杜沙沙[9](2020)在《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病现状,了解北京市朝阳区社区MCI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下一步MCI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10个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1973人,纳入分析1954人。以面对面的调查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身体疾病状况3个方面。认知功能采用中文版痴呆筛查量表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两个联合量表同时判定。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MCI患病情况与不同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和身体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MC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1954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分析,其中男性647名,占33.11%,女性1307名,占66.89%,平均年龄为69.64±5.95岁。在研究对象中,患MCI的老年人是91名,MCI患病率是4.66%,标化患病率是4.92%,其中男性患病率是5.56%,女性患病率是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MCI的患病率逐渐增大(P<0.05)。2.χ2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学特征中,文化程度和职业性质与MCI的患病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退休和居住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方式中,饮酒情况、使用微信、使用电脑、具有其他休闲活动与MCI的患病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疾病状况中,帕金森病史老年人MCI的患病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疾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脑外伤史、脑梗塞史、痴呆家族史和抑郁家族史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饮茶史、使用微信、其他休闲活动是老年人MCI患病率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饮茶史、使用微信、其他休闲活动是负相关因素,高龄、饮酒是正相关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MCI的患病率是4.66%,高龄、饮酒可能会增加MCI的患病风险,饮茶史、使用微信、其他休闲活动可能会降低MCI的患病风险。应重点关注高龄、饮酒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锻炼活动与休闲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宋美[10](2020)在《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文中提出目的: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级7.8级,造成近250,000人死亡。本研究旨在明确早年时期(胎儿期、婴儿期)经历地震应激对成年期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基于人口普查结果,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对唐山市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进行调查。本研究招募了出生于1975年7月29日至1978年4月28日(唐山地震发生前1年和发生后1.9年)的受试者。符合入组标准受试者总计1,608人,参与并有效地完成各项检查1,380人,完成率为85.8%。基于受试者的出生日期,将其分为三组:(1)婴儿期暴露组(infant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5年7月29日至1976年4月28日,即在出生后3-12月龄暴露于地震者,共调查392人。);(2)胎儿期暴露组(fetal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6年7月29日至1977年4月28日,即在胎儿期暴露于地震者,共调查399人。);(3)未暴露组(no exposure group)(出生日期为1977年7月29日至1978年4月28日,即在地震后1-1.9年出生,共调查589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信息,其母亲妊娠和分娩期间的相关情况,胎儿出生时情况,母亲经历地震情况,既往躯体疾病史。采用儿童期创伤量表-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Short Form,CTQ-SF)和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评估其儿童期和成年期经历应激情况。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17 items,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14items,HAMA-14)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受试者情绪及睡眠情况。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 I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估受试者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针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Version,Text Revision,DSM-IV-TR)轴I障碍设计的临床定式检查(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SCID-I/P)对受试者进行DSM轴I精神障碍的诊断性评估。结果:1. 婴儿期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和未暴露组除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社会人口学资料、母亲妊娠期躯体疾病、经历地震应激时的情况和出生时的情况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 三组间经历儿童期和成年期创伤比较:婴儿期暴露组在躯体虐待(5.60±1.612 vs.5.53±1.772 vs.5.56±1.551,Z=17.756,P=0.000)和CTQ总分(33.42±8.153 vs.34.72±8.841 vs.33.80±7.754,Z=6.452,P=0.040)显着低于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婴儿期暴露组在正性生活事件(15.04±17.492 vs.17.18±18.849 vs.17.97±18.793,Z=6.452,P=0.034)、家庭相关问题(18.33±21.118 vs.22.06±24.048 vs.21.80±22.115,Z=7.998,P=0.018)、学习和工作相关问题(3.56±6.898 vs.3.80±8.461 vs.4.48±8.537,Z=6.657,P=0.036)、其他社会问题因子(0.81±2.708 vs.0.85±3.512 vs.1.23±4.967,Z=6.477,P=0.039)得分显着低于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三组在LES总分(21.90±23.230 vs.25.03±26.943 vs.27.07±32.988,Z=5.599,P=0.061)和负性生活事件得分(7.63±12.640 vs.9.32±17.339 vs.9.33±16.222,Z=2.674,P=0.263)无明显差异。三组间社会心理支持状况方面FACE-CV和SSRS得分之间无明显差异。3. 所有研究人群中,存在睡眠障碍(PSQI≥7分)的人数为225人(16.3%),三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7.1%vs.16.7%vs.15.4%,χ2=0.283,P=0.868)。此外,7.5%的研究人群有焦虑症状(HAMA≥7分),三组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6.6%vs.8.5%vs.7.4%,χ2=1.302,P=0.522)。2.5%的研究对象出现抑郁症状(HAMD≥7分),三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6%vs.3.0%vs.1.7%,χ2=2.407,P=0.359)。4. 所有研究人群中共筛查出终身患有1种DSM-IV轴I精神障碍的人数为231人(16.7%),当前患有1种DSM-IV轴I精神障碍的人数为175人(12.7%)。其中,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人数为10人(0.7%),终身患病人数为10人(0.7%),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人数为24人(1.7%),终身患病人数为34人(2.5%),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人数为86人(6.2%),终身患病人数为106人(7.7%),精神分裂症的现患人数为14人(1.0%),终身患病人数为14人(1.0%),焦虑障碍的现患人数为50人(3.6%),终身患病人数为76人(5.5%)。各种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如下:婴儿期暴露组、胎儿期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0.8%vs.0.6 vs.0.9%,χ2=0.412,P=0.814)无明显差异,三组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率(1.9%vs.2.3%vs.1.6%,χ2=0.994,P=0.608)和终身患病率(2.8%vs.2.5%vs.2.3%,χ2=0.356,P=0.837)无明显差异,三组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7.0%vs.6.8%vs.5.3%,χ2=1.905,P=0.386)和终身患病率(7.9%vs.8.3%vs.7.1%,χ2=0.476,P=0.788)无明显差异,三组焦虑障碍的现患率(3.9%vs.3.6%vs.3.9%,χ2=0.067,P=0.967)和终身患病率(4.9%vs.5.7%vs.5.7%,χ2=0.457,P=0.796)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有明显差异(1.0%vs.2.3%vs.0.2%,χ2=10.273,P=0.006),胎儿期暴露组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2.3%)明显高于婴儿期暴露组(1.0%)和未暴露组(0.2%)。5.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早产(5.3%vs.0.6%,χ2=11.095,P=0.029)和低出生体重(2.3%vs.0.6%,χ2=5.141,P=0.023)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相比,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1.6%vs.7.0%,χ2=8.039,P=0.003)、早产史(15.8%vs.5.9%,χ2=6.180,P=0.026)和低出生体重(11.7%vs.5.7%,χ2=7.269,P=0.012)人群与个体与其它个体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女性(1.6%vs.8.8%,χ2=11.742,P=0.000)、受教育程度低(4.3%vs.8.6%,χ2=5.046,P=0.025)、早产史(28.9%vs.7.2%,χ2=6.180,P=0.026)和低出生体重(14.8%vs.7.1%,χ2=8.947,P=0.003)人群与个体与非暴露组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3.2%vs.0.7%,χ2=22.692,P=0.000)、未婚(4.5%vs.0.7%,χ2=14.594,P=0.003)和低出生体重(5.5%vs.0.6%,χ2=27.875,P=0.000)人群与个体与非暴露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儿期应激组(2.3%vs.0.2%,χ2=10.329,P=0.002)个体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与非暴露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前应激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高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婴儿期应激组个体(1.0%vs.0.2%,χ2=3.358,P=0.086)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率和终身患病率与非暴露组相比也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无婚姻、收入水平低,有吸烟史、饮酒史、早产史、低出生体重的人群和非暴露组相比,重性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现患与终身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4.257,95%CI=1.087-16.677,P=0.038),见表9-1;酒精使用障碍现患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OR=4.762,95%CI=1.486-15.385,P=0.009)和低出生体重(OR=4.250,95%CI=1.316-4.329,P=0.004);酒精使用障碍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OR=6.993,95%CI=2.165-22.727,P=0.001)、受教育水平低(OR=2.196,95%CI=1.120-4.306,P=0.000)、低出生体重(OR=1.887,95%CI=1.054-3.378,P=0.032)和早产(OR=4.018,95%CI=1.864-8.662,P=0.000)。精神分裂症的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是女性(OR=7.424,95%CI=2.438-22.610,P=0.000)和未婚(OR=8.333,95%CI=2.433-28.571,P=0.000)以及低出生体重(OR=13.095,95%CI=4.049-42.355,P=0.001)。胎儿期和婴儿期地震应激不是任何DSM轴I精神障碍现患和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产前应激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具有一定的影响趋势,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效力(OR=1.949,95%CI=0.965-3.922,P=0.063)。结论:1.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的个体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的个体和未暴露个体。2.其它DSM-IV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与终身患病率在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婴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和未暴露个体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胎儿期暴露于地震应激不构成任何一个DSM-IV轴I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与终身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及早期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及早期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方案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依赖的含义 |
2.2 酒依赖的临床特征 |
2.3 酒精依赖者的人格特征 |
2.3.1 人格的定义 |
2.3.2 酒精依赖者的应对方式 |
2.3.3 酒精依赖患者的防御机制 |
2.3.4 酒精依赖患者的情绪障碍与述情障碍 |
2.3.5 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测量特征 |
2.4 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
2.4.1 药物治疗 |
2.4.2 心理治疗 |
2.5 意象和意象对话 |
2.5.1 前荣格时代的意象研究 |
2.5.2 荣格的积极想象技术 |
2.5.3 意象对话技术 |
3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
3.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3.1.1 问题提出 |
3.1.2 研究意义 |
3.2 研究目的和假设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程序 |
4.1.1 前测 |
4.1.2 干预过程 |
4.1.3 后测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干预方法 |
4.2.3 评估工具 |
4.2.4 测评时间 |
4.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4.3.1 干预组 |
4.3.2 对照组 |
4.3.3 两组患者比较 |
5 酒精依赖患者的意象分析 |
5.1 树的意象分析 |
5.1.1 意象总结 |
5.1.2 意象分析 |
5.2 房子的意象分析 |
5.2.1 意象总结 |
5.2.2 意象分析 |
5.3 磨盘的意象分析 |
5.3.1 意象总结 |
5.3.2 意象分析 |
5.4 未来之门的意象分析 |
5.4.1 意象总结 |
5.4.2 意象分析 |
5.5 饮酒子人格的意象分析 |
5.5.1 意象总结 |
5.5.2 意象分析 |
5.6 智者的礼物意象分析 |
5.6.1 意象总结 |
5.6.2 意象分析 |
6 综合分析讨论与结论 |
6.1 综合分析 |
6.1.1 酒精依赖患者初次饮酒原因 |
6.1.2 酒精依赖患者强烈的死本能 |
6.1.3 酒精依赖患者的职业特点与饮酒的关系 |
6.1.4 酒精依赖患者的家庭关系分析 |
6.1.5 酒精依赖患者的亲密关系分析 |
6.1.6 控制权的争夺 |
6.1.7 酒精依赖患者的性格特点 |
6.2 意象对话应用于酒精依赖患者的讨论 |
6.3 结论 |
6.4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社会人口学及酒精使用相关问题问卷 |
附录 C 酒精使用量表(AUDIT) |
附录 D 渴求视表 |
附录 E 90 项症状清单SCL-90 |
意象对话为主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RFH-NPT在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 |
2.2.2 一般基线资料收集 |
2.2.3 一般血液学结果收集 |
2.2.4 传统人体测量学指标结果评定标准 |
2.2.5 NRS-2002测试 |
2.2.6 RFH-NPT测试 |
2.2.7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 |
2.2.8 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
2.2.9 腹水的诊断及分级 |
2.2.10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2.11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分析结果 |
3.2 部分传统营养指标评估结果 |
3.3 NRS-2002与RFH-NPT评估结果分析 |
3.4 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NRS-2002与RFH-NPT的检验结果 |
3.5 NRS-2002与RFH-NPT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比较 |
3.6 传统评估指标与 NRS-2002与RFH-NPT评估结果T-检验 |
3.7 NRS-2002和RFH-NPT与传统评估方法之间结果比较 |
3.8 NRS-2002和RFH-NPT评估结果的kappa检验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4)应用眼动技术评估自闭症及催产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
1.1.1 自闭症的行为症状与理论解释 |
1.1.2 自闭症特质的研究背景 |
1.2 眼动技术的应用背景 |
1.2.1 眼动技术的科研应用 |
1.2.2 眼动追踪技术在自闭症研究中的应用 |
1.3 催产素应用于自闭症/自闭特质的研究背景 |
1.3.1 催产素的研究背景 |
1.3.2 催产素对自闭症及自闭症特质的效应 |
1.3.3 催产素结合眼动探索其社会性效应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建立早期识别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眼动指标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范式 |
2.2.3 实验流程 |
2.2.4 数据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任务一结果 |
2.3.2 任务二结果 |
2.3.3 任务三结果 |
2.3.4 任务四结果 |
2.3.5 总结四个任务范式的区分效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眼动范式探索催产素对社会注意的效应以及与自闭特质的关系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被试信息 |
3.2.2 眼动任务/范式 |
3.2.3 眼动数据采集 |
3.3 数据分析 |
3.3.1 眼动数据输出 |
3.3.2 兴趣区定义 |
3.3.3 分析方法 |
3.4 结果 |
3.4.1 人口统计学和问卷数据以及药物对情绪和整体注视时间的影响 |
3.4.2 眼动数据结果以及与特质问卷得分的相关结果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眼动范式探索催产素对共情的影响及与自闭、共情特质的关系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被试 |
4.2.2 研究流程 |
4.2.3 研究范式 |
4.2.4 眼动数据采集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催产素对情绪性共情以及眼动模式的影响 |
4.4.2 眼动数据与情绪性共情评价以及自闭症和共情特质的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单次鼻喷催产素探索其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眼动效应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被试信息 |
5.2.2 研究过程 |
5.2.3 眼动任务/范式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神经认知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3.6 伦理学问题 |
4 结果 |
4.1 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
4.2 HIV感染与抗病毒治疗情况 |
4.3 行为生活方式和精神状况 |
4.4 调查对象既往心脑疾病史 |
4.5 神经认知功能评估 |
4.6 MCI和HAD的影响因素 |
5 讨论 |
5.1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神经认知损伤的发生情况 |
5.2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神经认知损伤的影响因素 |
5.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6 研究的局限性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神经认知损伤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企业工人酗酒行为转变的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酗酒行为研究 |
1.2.2 行为转变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1.3.1 酗酒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评估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6 研究价值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6.3 创新 |
第二章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产生背景 |
2.1 企业背景介绍 |
2.1.1 企业概况 |
2.1.2 企业工人生产生活状况 |
2.2 酗酒问题产生 |
2.2.1 企业影响 |
2.2.2 个人影响 |
第三章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介入服务方案 |
3.1 接案 |
3.1.1 个案来源 |
3.1.2 酗酒行为界定 |
3.2 预估 |
3.2.1 生态系统评估 |
3.2.2 问题需求评估 |
3.3 工作目标和方案 |
3.3.1 工作目标 |
3.3.2 工作方案 |
第四章 酗酒行为转变介入实务过程 |
4.1 前意向阶段 |
4.1.1 发现案主 |
4.1.2 专业关系建立 |
4.2 意向阶段 |
4.2.1 改变酗酒认知 |
4.2.2 行为转变网络探究 |
4.3 准备阶段 |
4.3.1 量表测量 |
4.3.2 案主目标共商 |
4.4 行动阶段 |
4.4.1 支持系统构建 |
4.4.2 案主刺激控制 |
4.5 维持阶段 |
4.5.1 复发情形评估 |
4.5.2 社会支持系统巩固 |
第五章 结案和评估 |
5.1 结案 |
5.1.1 过程评估 |
5.1.2 结案 |
5.2 跟进和结果评估 |
5.2.1 跟进计划 |
5.2.2 结果评估 |
第六章 总结和反思 |
6.1 服务方案总结 |
6.1.1 行为转变理论下酗酒行为介入的成效 |
6.1.2 行为转变理论下酗酒行为介入的局限 |
6.2 案主行为转变的关键策略 |
6.3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分析 |
6.3.1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优势分析 |
6.3.2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困境分析 |
6.3.3 社会工作者介入企业工人酗酒行为挑战分析 |
6.4 企业工人酗酒行为社会工作服务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生饮酒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中国大学生的饮酒情况 |
中国大学生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 |
大学生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导致的健康问题 |
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饮酒和酒精使用障碍情况 |
第一章 护理专业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情况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1.1.2 样本量的计算 |
1.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
1.1.4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1.1.5 数据统计方法 |
1.2 统计结果 |
1.2.1 问卷回收情况 |
1.2.2 护理专业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描述 |
1.2.3 护理专业学生的家庭情况 |
1.2.4 护理专业学生周围环境构成及对饮酒的态度 |
1.2.5 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和性格情况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因素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2 样本量的计算 |
2.1.3 调查对象的确定 |
2.1.4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2.1.5 数据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情况 |
2.2.2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单因素分析 |
2.2.3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饮酒的多因素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因素分析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调查的实施 |
3.1.2 数据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一般结果 |
3.2.2 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酒精使用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
4.1 总结 |
4.2 对护理专业学生饮酒问题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医学生饮酒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护理学生的饮酒现状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
2.1.1 抽样方法 |
2.1.2 样本量确定 |
2.1.3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内容 |
2.2.3 认知功能判定 |
2.2.4 相关指标定义 |
2.2.5 质量控制 |
2.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10个街/乡基线完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3 MCI患病率 |
3.4 不同年龄、性别研究对象MCI的情况 |
3.5 人口学特征与MCI的关系 |
3.6 生活习惯与MCI的关系 |
3.7 慢性病及家族史与MCI的关系 |
3.8 锻炼活动与MCI的关系 |
3.9 休闲活动与MCI的关系 |
3.10 MCI患病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 讨论 |
4.1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现状 |
4.2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老年人MCI相关因素分析 |
4.2.1 年龄 |
4.2.2 饮酒 |
4.2.3 饮茶史 |
4.2.4 休闲活动 |
4.3 创新点与局限性 |
4.3.1 创新点 |
4.3.2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
(10)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心境障碍及焦虑障碍的患病现状和危险因素调查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历产前应激对个体成年后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酒精使用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产前应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产前应激与后代精神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及早期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D]. 伍静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意象对话技术对酒精依赖患者干预的个案研究[D]. 刘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RFH-NPT在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D]. 王娜.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应用眼动技术评估自闭症及催产素影响[D]. 乐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神经认知损伤研究[D]. 韩沛琨.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企业工人酗酒行为转变的个案介入研究[D]. 陈珊. 兰州大学, 2020(01)
- [8]医学院校的护理学生饮酒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陶香. 东南大学, 2020
- [9]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杜沙沙.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经历早年应激的个体成年后DSM-Ⅳ轴Ⅰ精神障碍的患病现状[D]. 宋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