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政区划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网络建设探讨

基于行政区划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网络建设探讨

一、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陆怡静[1](2014)在《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省级档案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在线服务,是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方式,是档案网站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引起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与档案在线服务关系密切的服务和档案服务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档案在线服务的内涵、基础依托、类型与优点及责任主体。接下来,本文以丰富详实的数据、形象生动的举例,深入分析了我国省级档案在线服务的现状,总结档案在线服务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在遵循档案服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与技术,科学地预测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发展趋势。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档案在线服务的研究,能为今后档案在线服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张新兴[2](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李昊民[3](2011)在《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是濒危和特有物种的分布中心、模式标本的产地中心、东亚植物区系的分化中心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面对云南省极为丰富、复杂、脆弱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在生物多样性评价这一基础性工作中,一方面缺乏科学严谨、行之有效、易于操作、成本合理的方法体系,无法解决“针对性”和“普适性”这对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存在的矛盾,把现状评价、影响评价、快速评价、长期监测、综合科考等不同形式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统一起来,实现结果的时序、空间可比性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缺乏对生物多样性分布本底信息的汇总以及对其分布规律性的总结,评价中无法充分利用既有信息,把有限资源用于真正需要深入开展评价工作的区域和领域。为此,本文通过“两库(评价指标库和生物多样性空间信息库)”、“一系统(动态指标体系应用系统)”、“两替代(生物类替代和生境类替代评价方法)”三块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快速评价提供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为揭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基本格局,本文首先从宏观生态学角度对其水平分布、经纬度和海拔梯度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景观多样性主要沿大的地形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展布,形成三梯层、四层次的景观格局;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区域则呈“C.”格局:即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主要沿云南省边境线呈“C字形”分布,“.”代表滇中另有一个多样性高值孤岛(哀牢山和无量山)。海拔梯度方面,植物多样性沿山体存在三种变化格局:①多数地区呈先增后减的近似正态分布,并且当基带存在干热河谷时,低海拔还会出现多样性的跃升现象;②南部热带地区则呈左偏的单峰分布(略上升即快速下降);③低海拔干热河谷区,生物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无显着规律。纬度梯度方面:①存在明显的物种构成变化,从南到北有90%以上的物种成分发生变化,南北共有种极少;②在云南西部,植物多样性峰值出现的海拔高度由山体所处纬度决定,纬度越低多样性峰值出现海拔也越低,两者呈线性关系。经度梯度方面:①物种构成变化的剧烈程度不及纬度,约有1/4的物种构成发生变化;②北回归线附近,越往西部植物组成的相似性越大,东部在组成上与中西部差异较大。相关成果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空间规律,为未来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提供了本底信息和参考。本文提出有创新意义的“动态指标体系”概念,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了为任何区域、任何类型评价,自动生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①对现有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参照本文提出的“花冠概念模型”构建了由755个指标构成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库”;②对现有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区划进行整合,构建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空间信息库”;③基于ArcEngine + VB.NET开发环境编写应用软件,实现了按照特定检索条件(如评价项目特点、评价区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对指标库中指标进行筛选的功能,可生成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子指标集;④由系统参照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自动进行指标权重的赋予以及各层级结构权重的赋与,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用户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数值后,参照指标评价标准和一套综合评价模型,即可逐项、逐级计算得出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总评分。为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快速评价,本文又分别从生物之间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两方面入手,探索了可能被用于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首先,针对生物间关系,本文建立了从“种-面积关系”到“种-种关系(即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物种数的相关关系)”的联系,从理论上证明了区域“植物、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的物种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并推导出一系列任意两生物群类之间物种丰度相关关系函数,供替代性评价使用。实证研究中发现,该相关关系具有严重尺度依赖性,为此本文又提出以观鸟为基础,在大尺度上使用兽类、鸟类和植物物种数之间的经验比例“1:5:50”,中尺度上套用类群间物种丰度相关函数关系式,小尺度上检索“鸟?比”等值线图(?代表非鸟类的任意生物类群)三个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区域鸟类之外类群物种丰度的大致评估。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该方法评价精度的潜在途径,以及完善该方法体系的发展方向。此外,针对生物与生境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量、植被景观、土壤景观、土地利用景观、路网、生物入侵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梯度分析方法总结了对物种多样性最具影响力和指示意义的生境类替代评价指标,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各类群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和景观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基于生境指标开展生物多样性替代性评价提供了具体方法。本研究属于生物多样性评价领域的集成创新研究,可为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决策,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完善,以及其他区域性生物多样性评价活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陈群元[4](2009)在《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是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单元。而我国的城市群由于受行政分割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大量存在。这些不协调发展现象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城市群已被作为国家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国家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的核心载体。但是,我国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念意义与现实意义。泛长株潭城市群是带动整个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区域和支撑点,也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以其为实例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并论述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方法论、相关思想渊源。通过综合借鉴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在理论方法上提出了协调论与城市群协调论,论述了协调论和城市群协调论的内涵与本质,比较了协调论与协同论和控制论的异同,并构建了协调系统的作用机理关系模型,以此作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指导方法论。其次,针对国内外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统一,参照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成长规律,结合城市群发展演化的特征,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共四个阶段,并论述了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具备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提出了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通过对一般引力断裂点模型进行改进,以及通过要素流分析法对引力断裂点模型的界定结果进行误差纠偏,再考虑到城市群的地域邻近性特征,综合界定了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判定长株潭城市群已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判定泛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雏形发育阶段中的中期阶段。接着,比较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群、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不协调发展现象,探析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发达地区城市群、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的现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设想。并从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动力、主客体、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群系统的协调运作的内部工作机理,构建了城市群系统的一般协调关系模型,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关系模型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关系模型。继而,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群或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组织管理的总体模式,以及有关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项内容的协调发展模式,比较了各种协调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结合对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总体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其基础设施、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分析,构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基础设施协调模式、产业发展协调模式和生态环境协调模式。最后,系统论述了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其中,政策保障主要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制度保障主要从城市群区域规划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市场制度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组织保障通过借鉴国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几种典型组织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群协调组织创新的几种模式类型,并结合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构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委员会的组织模式。

佘惠仙[5](2001)在《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型图书馆因条件差 ,馆藏薄弱而参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较少 ,为了能让他们参与进来 ,通过协作 ,让其有条件、能力对当地读者开展文献查询服务 ,大型图书馆可为其提供原文有偿服务 ,对此本文提出运用系统思想作指导 ,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省、地、县三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模式探讨 ,目的是充分利用邻近地理位置优势展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 ,有利于读者就近利用文献 ,方便各地读者查阅获取所需资料 ,更好地为当地的教育、科研、生产、文化、经济建设服务

二、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省级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点
        1.4.1 基本框架
        1.4.2 创新点
2 档案在线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2.1 服务
    2.2 档案服务
    2.3 档案在线服务
        2.3.1 档案在线服务的涵义
        2.3.2 档案在线服务的基础依托
        2.3.3 档案在线服务的类型与优点
        2.3.4 档案在线服务的责任主体
3 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现状
    3.1 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基本概况——以省级档案馆为例
        3.1.1 馆藏介绍
        3.1.2 档案查询
        3.1.3 现行文件服务
        3.1.4 网上展览
        3.1.5 网上教育
        3.1.6 站内检索
        3.1.7 互动交流
        3.1.8 其他
    3.2 我国档案在线服务取得的成绩
        3.2.1 资源服务呈现多元化、层次化特征
        3.2.2 信息技术的普遍提升
        3.2.3 利用服务的主动性不断显现
    3.3 我国档案在线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定位问题
        3.3.2 资源建设问题
        3.3.3 利用服务问题
        3.3.4 政策法规问题
4 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发展对策
    4.1 思想观念上——树立现代化的服务理念
        4.1.1 信息服务理念
        4.1.2 面向公众理念
        4.1.3 主动创新理念
    4.2 资源建设上——整合以民生为重点的档案信息资源
        4.2.1 整合的内容
        4.2.2 整合的过程
    4.3 利用服务上——采用新技术提升档案检索与交互服务的质量
        4.3.1 采用复合检索技术,完善检索服务
        4.3.2 采用 web2.0 技术,完善交互服务
    4.4 政策法规上——构建档案服务的多元化法制保障体系
        4.4.1 从信息服务的角度保障服务工作的开展
        4.4.2 从信息公开的角度保障服务资源的开放与利用
        4.4.3 从数据保护的角度保障服务环境的安全
5 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展望
    5.1 档案“大服务”格局的形成
    5.2 档案在线服务的文化休闲功能日益显现
    5.3 档案在线服务进入“用户驱动”时代
    5.4 档案在线服务中新兴技术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评析
0.3 国内研究进展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评析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0.5.1 研究难点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集群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劳动分工理论
    2.1.4 资源配置理论
2.2 指导原则
    2.2.1 全局导向原则
    2.2.2 协同合作原则
    2.2.3 各尽所能原则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1 美国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2 英国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2.3 特点分析
3.3 澳大利亚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4.1 香港
    4.1.1 组织架构
    4.1.2 信息资源建设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2 澳门
    4.2.1 组织架构
    4.2.2 信息资源建设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3 台湾
    4.3.1 总分馆体系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5.1.2 特点分析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5.2.1 统一建设模式
    5.2.2 委托建设模式
    5.2.3 联合建设模式
    5.2.4 自主建设模式
5.3 统一建设模式
    5.3.1 典型案例
    5.3.2 特点分析
    5.3.3 适用性分析
5.4 委托建设模式
    5.4.1 典型案例
    5.4.2 特点分析
    5.4.3 适用性分析
5.5 联合建设模式
    5.5.1 典型案例
    5.5.2 特点分析
    5.5.3 适用性分析
5.6 自主建设模式
    5.6.1 典型案例
    5.6.2 特征分析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6.2.1 省级行政区
    6.2.2 地级行政区
    6.2.3 县级行政区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6.3.1 省级行政区
    6.3.2 地级行政区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3)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多样性评价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发展
        1.3.2 国际重要生物多样性评价活动
        1.3.3 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
    1.4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1.4.1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1.4.2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1.4.3 生物多样性评价软件
        1.4.4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具箱
    1.5 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分布概况
        2.2.1 景观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2.2.2 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2.2.3 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2.2.4 基因多样性
    2.3 云南省植物多样性分布梯度格局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3 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库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指标库组织框架的确立
        3.2.1 现有组织框架回顾
        3.2.2 花冠概念模型
    3.3 生物多样性指标的收集
        3.3.1 经典的指标体系
        3.3.2 其他指标来源
    3.4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库的建立
        3.4.1 驱动力指标
        3.4.2 压力指标
        3.4.3 状态指标
        3.4.4 影响指标
        3.4.5 响应指标
        3.4.6 文化多样性与传统知识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的实现
    4.1 生物多样性空间信息库的建立
    4.2 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的实现
        4.2.1 软件开发及安装说明
        4.2.2 生物多样性评价决策辅助报告模块
        4.2.3 生物多样性指标筛选模块
        4.2.4 指标集自动赋权的实现途径
        4.2.5 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方法研究——生物替代
    5.1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指标的概念
    5.2 基于类群间物种丰度相关性的替代性评价
        5.2.1 不同生物类群间物种丰度相关关系式的推导
        5.2.2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类群的分类体系
        5.2.3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类群的跨尺度实证研究
        5.2.4 类群间物种丰度的比例关系及其尺度变化
    5.3 讨论
        5.3.1 不同尺度应采用不同评价手段
        5.3.2 提高方法预测精度的设想
        5.3.3 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误差来源分析
        5.3.4 替代性评价的其他可能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替代评价方法研究——生境替代
    6.1 基于环境因子的多样性替代评价
        6.1.1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假说
        6.1.2 材料与方法
        6.1.3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梯度分析
        6.1.4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6.2 基于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替代评价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景观指数及其分布概况
        6.2.3 物种多样性与植被景观指数的梯度和回归分析
        6.2.4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景观指数的梯度和回归分析
        6.2.5 物种多样性与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的梯度和回归分析
    6.3 其他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3.1 神山圣地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相关性
        6.3.2 路网、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李昊民简历

(4)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总体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的内容体系
        三、研究的技术方法
第二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方法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区域开发演化理论
        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方法论
        一、系统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二、协同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三、控制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四、协调论与城市群协调论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思想渊源
        一、古代哲学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二、近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三、现代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与发展阶段评判
    第一节 区域与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概念辨析
        一、区域地域综合体的涵义
        二、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涵义
        三、区域与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关联与区别
    第二节 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一、城市群发展演进的阶段划分
        二、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三、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
    第三节 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一、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二、基于要素流分析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三、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综合界定
    第四节 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评判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评判的指标体系
        三、评判的标准
        四、评判的模型
        五、评判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问题、机制与模型
    第一节 城市群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探析
        一、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二、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四、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的根源探析
    第二节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探析
        一、城市群协调机制的类型
        二、国外的区域协调机制
        三、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协调机制
        四、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机制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
        一、模式与模型的概念辨析
        二、城市群协调模型的一般范式
        三、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模型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
        一、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一般总体模式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总体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协调模式
        一、区域基础设施的一般特征
        二、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三、区域基础设施在城市群协调中的作用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现状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协调模式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
        一、区域产业分工、产业整合与产业协调的辨析
        二、区域产业协调的基本内容
        三、区域产业协调的一般模式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性评价与分析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外向功能强度评价与分析
        六、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
    第四节 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协调模式
        一、城市群生态环境协调的涵义
        二、城市群生态环境系统的特征
        三、城市群生态环境协调的一般模式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协调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效应
        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影响效应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响应: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城市群协调制度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二、城市群区域规划制度的创新
        三、城市群利益分配制度的创新
        四、城市群市场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创新
        一、国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创新模式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的相关课题

(5)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一级文献协调机构——省级文献资源协调中心
    1.1 特点
    1.2 构建模式
    1.3 作用及效益
2 构建二级文献协调机构——地级文献资源协调、服务中心
    2.1 特点
    2.2 构建模式
    2.3 作用及效益
3 构建三级文献协调机构——县级文献资源网络服务中心
    3.1 特点
    3.2 构建模式
    3.3 作用及效益预测

四、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档案在线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省级档案馆为例[D]. 陆怡静. 苏州大学, 2014(10)
  •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 [3]生物多样性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与替代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昊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4]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 陈群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5]按行政区划分法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探讨[J]. 佘惠仙.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