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等级评定标准

涂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等级评定标准

一、涂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等级评级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启繁[1](2021)在《不同树种木材气味释放特性与图谱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被广泛使用于室内家具、地板及装饰用材,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异味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有针对性地破解木质材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问题,帮助人们了解木质材料气味产生的来源,同时扩展木材气味物质数据库,本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Olfactometry,GC-MS-O),以气味的视角展开,对广西11种人造板、家具原料树种木材和东北5种家具原料树种木材释放的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识别和鉴定,实现木材气味特征图谱表达和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溯源。同时研究并探索含水率、环境条件和涂饰处理等影响木材气味释放的因素。对比分析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技术(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Olfactometry,TD/GC-MS-O)与木材抽提物气味成分萃取稀释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在掌握木材基本VVOC/VOC和气味释放特性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利用数学建模构建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模型,同时运用Qt计算机技术开发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人工智能软件,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涂饰木材健康等级快速评定和比较。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部分木材气味研究领域的空白,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质材料产生气味的来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针对性地破解木材及木质装饰制品“异味”及对健康影响问题。对保证居住者身心健康、促进木质家具及其饰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木材气味特性研究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在气味强度指数的基础上构建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比较矩阵分析、单排序权向量计算以及矩阵总排序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对16种不同树种木材的主要气味源化合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不同树种木材关键气味源物质。根据神经学科学家相关研究结果整理而成的不同类型气味轮廓,发现不同树种木材的气味轮廓图谱具有其各自的特点。美食调是本试验使用16种木材的主要气味轮廓香调,其次为花香调和柑橘调。木质调、绿叶调、化学物调、苷苔调、果香调和刺鼻调也共同构成了不同木材的气味基础轮廓。鉴定得到的高气味强度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板栗、马尾松、酸枣木、香椿、香樟木和柞木。16种南北方不同树种木材释放的气味活性化合物的气味强度主要集中于1.0-2.0。(2)采用单因素法对呈现较大气味特性的木材—酸枣、马尾松和香樟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含水率对三种木材VOC/VVOC和各气味组分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含水率变化过程中的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主导性气味组分和气味轮廓。发现木材VOC/VVOC成分和气味的释放与水在木材中的运动直接相关。随着含水率的下降,木材中组分随水分的蒸发和迁移而释放,导致三种不同树种木材总组分浓度随之下降,其变化在含水率由60%下降至30%时最为显着。含水率下降对酸枣木花香调、绿叶调和美食调轮廓强度的影响较大,对马尾松和香樟木美食调和木质调轮廓强度影响较大。(3)使用GC-MS-O技术探究了聚氨酯涂料(PU)、紫外光固化涂料(UV)和水性涂料(Water)饰面对酸枣木、水曲柳和柞木气味释放成分及气味强度的影响。VOC是PU涂料饰面材和水性涂料饰面材的主要释放组分,VVOC是UV涂料饰面材的主要气味成分。涂饰板材气味释放浓度及释放特性受板材本身特性影响较大。PU、U V和水性涂料涂饰对三种木材释放的部分气味活性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释放。三种实木板中,PU涂料和UV涂料饰面板材的主要气味轮廓特征为花香调、美食调和果香调。水性涂料饰面板材的主要气味轮廓特征为木质调、化学物调、美食调和花香调。(4)通过TD/GC-MS-O结合微池热萃取仪,探索了环境条件变化对水曲柳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影响。发现温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以显着促进板材中部分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释放,增强了部分气味特征。升高相对湿度能够较好的抑制水曲柳中丁烷、丙酮和庚醛三种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释放。随着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的升高,水曲柳素板6种关键特征的气味强度值呈降低趋势。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对水曲柳关键气味特征的影响相比于温度和相对湿度更加显着。为加速水曲柳组分释放,建议将其放置于高温、高湿以及高空气交换率与负载因子之比的环境条件。(5)应根据不同试验目的和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宜的气味分析方法。TD/GC-MS-O在探究木质材料日常释放气味组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可分析研究不同状态及环境条件木材气味释放情况,适用于探究木材及室内“气味源”。木材抽提物气味成分萃取稀释技术适用于木材气味化合物表征的基础性研究,能够较全面地识别木材中含有的气味成分。在采用木材抽提物气味成分萃取稀释技术对欧洲白桦中气味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发现欧洲白桦样品的气味愉悦度被评为中性偏愉悦。通过夏皮洛-威尔克(Shapiro-Wilk,S-W)联合柯尔莫戈洛夫-斯米诺夫(Kolmogorov-Smirnov,K-S)统计学分析,发现6种欧洲白桦样品气味强度/愉悦等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欧洲白桦样品的10种气味属性分别为似泥土香、似铅笔香、似软木塞/发霉的、似青草香、似脂肪香、果香、似绿茶香、似草药香、似香草香和醋香。大多数气味属性均能够很好的匹配到鉴定得到的气味活性化合物。发现抽提物中脂肪酸降解产物(包括饱和和不饱和醛、酮、和酸类化合物)是欧洲白桦气味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成分。此外,气味活性化合物也来源于抽提物中和萜烯类化合物和木质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苯基化合物。(6)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构建了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模型。在灰色关联度分析矩阵(GRA)的基础上,建立隶属度判断矩阵。根据归一化后的综合评价矢量,在最大隶属度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和健康评价程序实现了对材料健康等级的最终判定。运用Qt技术和后端开发,开发设计一款运行于Windows 10上的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人工智能软件,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涂饰木材健康等级的快速评定和比较。

陈尧[2](2021)在《腐蚀环境下基于全寿命设计需求与时变可靠度的钢结构性能退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钢结构在服役环境、材料内部因素和外荷载等共同作用下,其抗力会随时间的发展出现衰退,缩短结构服役期内的使用寿命。钢结构因腐蚀所导致的结构全寿命耐久性问题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制约钢结构建筑发展的难点问题之一。传统钢结构设计通常不考虑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可靠性随时间的退化,由此引发了很多因结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和经济浪费。因此,亟需从结构全寿命角度出发,将耐久性设计贯穿于结构整个全寿命周期,注重结构可靠性在全寿命周期的动态变化,把握结构在不同使用阶段的可靠指标和性能水准。按照以上需求和目标,本文主要围绕“腐蚀环境下钢结构全寿命周期性能”这一关键性课题,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材料、构件到体系层面研究了钢结构在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退化规律,旨在为建立考虑腐蚀环境的钢结构全寿命设计方法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开展了无防护碳钢(碳钢)、镀锌防护碳钢(镀锌钢)同时在4200h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和960h模拟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试验研究。对腐蚀后的试样依次进行了SEM扫描电子显微镜锈层微观形貌分析、三维非接触点蚀深度测量和腐蚀失重计算。分析了碳钢、镀锌钢在模拟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形貌差异,得到了碳钢点蚀深度分布模型、点蚀深度变异系数和蚀坑发展规律。进一步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室外大气暴露腐蚀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室内外腐蚀相关性预测模型。(2)采用万能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外加应力与腐蚀环境耦合作用对碳钢和镀锌钢腐蚀速率的影响,并通过失重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的存在能够显着地减小碳钢和镀锌钢表面电阻,提高电解质在钢材表面的溶解速率,从而加快钢材腐蚀速率。根据电化学测试法和失重法的结果,分别建立了碳钢和镀锌钢应力腐蚀加速因子与弹性应力的关系模型。(3)开展了腐蚀后钢材拉伸试验,研究了腐蚀对钢材拉伸断裂形态、应力—应变曲线及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极限应变和断后伸长率)的影响。得到了腐蚀后钢材各力学性能指标与平均腐蚀率的关系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腐蚀环境、外加应力作用和腐蚀时间的钢材应力—应变曲线。(4)采用室内加速腐蚀和机械钻铣方法分别获得了不同腐蚀程度的“均匀腐蚀”构件和局部随机点蚀构件。共开展了34根轴心受压构件局部稳定和整体稳定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ANSYS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研究了影响腐蚀构件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针对在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中常见的“均匀腐蚀”构件,建立了以平均腐蚀率和点蚀深度变异系数为影响指标的承载力随时间的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对于海洋环境下常发生的局部腐蚀构件,建立并验证了以平均腐蚀率、腐蚀延伸和构件正则化长细比为影响指标的承载力随时间的退化模型。(5)基于概率统计理论,将腐蚀钢构件承载力退化模型引入到构件时变功能函数中,并运用Monte Carlo随机抽样方法研究了钢构件在海洋大气和工业大气环境下可靠性随外加应力作用和时间发展的退化规律,提出了钢构件同时考虑腐蚀环境和外加应力作用的时变可靠度退化模型,用于预测腐蚀钢构件的剩余寿命。(6)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PDS模块对工业大气环境下某一6层76m高的窑尾预热器塔架结构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得到塔架结构构件可靠性随腐蚀时间发展的退化规律,并通过对结构响应指标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影响结构时变可靠度的关键敏感性抗力因素,可为钢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7)根据钢结构所处环境腐蚀性等级的不同,提出了钢结构多层次耐久性设计目标,并给出相应的耐久性量化指标;针对不同大气腐蚀环境和钢材类型,给出结构腐蚀裕量设计建议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腐蚀环境影响的“三水准”钢结构全寿命性能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并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具体设计流程进行阐述,给出考虑腐蚀影响的钢结构全寿命优化设计建议。论文所提基于全寿命的钢结构设计方法可为腐蚀环境下新建钢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可为既有钢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寿命预测及维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江涣[3](2020)在《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几年来,我国轨道交通生产制造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高速铁路里程超了过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深入,中国的地铁车辆和动车组列车,已经出口到全世界。2019年,T国交通部计划修建连接首都附近卫星城镇的高铁线路。由数家中国公司与当地AS集团组成的联合体成功竞标,获得该项目订单。本项目是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又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将助力我国高铁“走出去”进程。在联合体中,中国S公司将负责该项目动车组的研发、设计、制造。论文以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为例,对本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管控进行了探讨。首先,论文利用SWOT分析法、检查表法,对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合同风险项点进行梳理,共识别出技术、项目管理、财务、采购、生产、质量和售后七个大类共28条具体的风险。其次,采用概率影响矩阵和层次分析法,建立风险评估的模型,对上述风险进行比对分析;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个系统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价,明确了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管控重点和方向。最后,根据项目生产经营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类风险的管控措施,从而有效管控本项目执行中的各类风险,顺利完成项目的车辆交付。论文通过对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不仅展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开展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实践成果,同时也对其他行业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李世宇[4](2020)在《严酷环境下钢材用水性带锈防腐蚀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氯盐环境下钢材腐蚀问题严重,不仅造成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显着降低,也是影响项目投资效益和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钢材表面防锈技术和锈蚀钢材表面处理技术,是减少腐蚀损失、推进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制备了一种能够将锈层转化为耐腐蚀钝化膜层的复合转化剂,应用光学显微镜(O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交流阻抗谱(EIS)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UV-Vis)等研究了不同pH值和中和剂对锈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转化剂能够将带锈碳钢表面的腐蚀产物转化成表面平整致密的钝化膜层,显着降低了带锈碳钢表面Fe3+析出速率,提高带锈碳钢的耐腐蚀性;涂覆复合转化剂后带锈碳钢表面生成的转化膜的成分主要为单宁酸铁和磷酸铁,当pH为3,中和剂为特定化合物时锈层转化完全、形成的钝化膜层平整致密。其次,将复合转化剂添加到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树脂(VDC-MA)中制备了能对锈蚀钢材产生锈转化膜的长效聚合物防护涂料;采用拉伸试验、水接触角、附着力测试(拉开法)、偏光显微镜(PM)、线性极化电阻(LP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研究了复合锈转化剂掺量对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涂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转化剂掺量为10%时,能够将锈层完全转化,且对涂层交联度无显着影响,涂层钢筋电极在3.5%NaCl溶液浸泡30 d后的腐蚀电流密度值为0.00343μA·cm2,远低于钢筋锈蚀阈值0.1μA·cm2,显着提高了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涂料对锈蚀钢材的长效防腐能力。第三,合成了羟基水性聚氨酯(HO-WPU)并以水分散型异氰酸酯(WDPI)为固化剂制备了一种水性双组分聚氨酯(WB 2K-PUR)防护涂料,研究了不同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的配比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IR)、水接触角、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涂层的性能和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制成的涂料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均有明显提高;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和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复合涂层体系的性能测试表明底漆和面漆具有良好相容性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最后给出了应用锈转化剂修复锈蚀钢筋和对钢筋进行防护的工程应用实例。

赵鑫[5](2020)在《基于内部价值链的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不断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令世界瞩目,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剧。对于企业来讲,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关系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以支持其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来讲,应当重视经营业绩评价,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业绩评价方法。将内部价值链理论引入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将评价体系置于整体经营活动当中,从而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对其各个环节进行充分考虑,使企业明确对内部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关键环节有哪些,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基于内部价值链的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应用为研究课题。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权变理论,基于内部价值链对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水平进行评价。为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提供指导,并实现丰富企业业绩评价课题体系的意义。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现状,本文从研发设计、投融资、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六个环节,下设30个三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引入专家评分的模式,确定各指标具体权重。将构建的业绩评价体系应用到C新能源汽车公司,通过计算,C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总体绩效方面得分为4.06分,评级为良好。其六个指标研发设计环节、投融资环节、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售后服务环节的绩效评价得分分别为4.16、3.79、4.08、4.10、3.93、4.19,评级均为良好。结果表明:C能源汽车公司整体业绩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精益生产贯彻落实不到位,生产中铺张浪费现象仍旧存在;信息化、系统化管理能力不足;产业价值链不完善;企业竞争大、利润空间下降;产业制造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智能科技的要求提高。因此,基于业绩评价的结果,C新能源汽车公司应当运用DFC理念进行精益生产,降低成本;搭建业绩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效率;立足全产业价值链,做好成本动因分析;发展智能科技,优化用户体验;新零售转型,试水直销模式;发展汽车后市场,完善汽车金融服务,从而不断提升其业绩水平。

胡昭娅[6](2020)在《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汽车配件企业作为汽车行业的基础,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汽车配件企业作为一般制造业,其环境风险隐患往往不被重视,加上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极易发生各类事故。论文通过对汽车配件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环境风险隐患引起的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使用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生产工艺控制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三个参数来判别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将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与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相结合,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及风险事故相关内容建立FMEA分析指标。参照汽车行业提出的FMEA措施优先级改进方法对各项环境风险隐患进行分析,该方法首先着重于严重度,其次为频度,最后为探测度,有效避免了传统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法对三个指标权重相等的问题。通过对指标的排序得出各环境风险源的优先整改级别,针对筛选出的高风险环节管理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指导企业完善环境风险管理,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汽车配件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张增培[7](2020)在《海洋钢筋混凝土保护涂层的性能研究及示范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是一个十分苛刻的腐蚀环境,钢筋混凝土的主体结构在其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老化、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的损伤等各种自然原因而不断地产生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实施防腐蚀保护的工程迫在眉睫。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混凝土结构涂层腐蚀防护处理技术的应用是增强和提高海洋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耐久性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涂料在海工混凝土防护工程中的防护效果以及材料性能,以成膜型涂料-四层配套环氧涂料、湿固化环氧涂料、聚脲,渗透型涂料硅烷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分别对混凝土保护试件进行了涂刷,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涂层的附着力、裂缝追随性、耐碱性、耐盐雾、耐老化、抗氯离子侵蚀性等基本性能试验,对混凝土涂料本身的耐久性能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内容及报告如下:(1)附着性研究表明,附着力比较大的是聚脲涂料,为6.27MPa;其次是四层配套环氧涂料,为5.13MPa;最差的是湿固化环氧涂料,为4.83MPa;而三者的附着力都可以达到海洋工程防腐涂料的附着力标准。(2)基于裂缝追随性试验测试,得出最好的是聚脲涂料,涂膜裂缝追随位移为11.48mm;良好的是四层配套环氧涂料,涂膜裂缝追随位移为1.24mm;不好的是湿固化环氧涂料,涂膜裂缝追随位移为0.46mm;其比较脆。(3)通过耐碱性及耐盐雾性试验测试,得出四层配套环氧涂料、湿固化环氧涂料、聚脲涂料的性能较好,其破坏等级、粉化等级、起泡等级、剥落等级均为0级。相对于成膜型涂料而言,渗透性硅烷涂料在耐碱性以及耐盐雾性方面的表现较差,其破坏等级、粉化等级、起泡等级均为1级,剥落等级为0级。(4)通过耐老化试验测试,得出比较好的是四层配套环氧涂料,其失光等级、变色等级均为1级;其次是聚脲涂料,其失光等级、变色等级均为2级;一般的是湿固化环氧涂料,其失光等级、变色等级均为3级。(5)通过氯离子电迁移快速试验测试,得出四层配套环氧涂料、湿固化环氧涂料、聚脲、硅烷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为0.75×10-12m2/s、3.00×10-12m2/s、0.50×10-12m2/s、9.00×10-12m2/s,从抗氯离子侵蚀能力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聚脲、四层配套环氧涂料、湿固化环氧涂料和硅烷。(6)采用四层配套环氧重防腐蚀涂料对日照港木片码头等混凝土结构进行保护涂层修复工程应用,逐步完善了施工工艺,为今后海洋钢筋混凝土专用防腐涂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薄宏涛[8](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陈格菲[9](2019)在《水性汽车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性环氧树脂涂料以其多样化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力学性能、防腐性能在钢结构防腐涂层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何制备无溶剂的水性环氧树脂,降低涂料中的VOC,进一步揭示钢结构抗腐蚀的机理,建立涂层结构与防腐性能的构效关系,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调研大量文献,综述了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在钢结构防腐涂料中的应用,并采用无溶剂法制备了水性环氧树脂,在前人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制备过程参数对乳液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制备出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按照国家标准详细研究了各种涂料助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同时初步探讨了聚丙烯酸酯乳液作为改性乳液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无溶剂两步法制备了环氧树脂专用乳化剂,最佳反应条件:第一步:PEG:SA=1:1(mol/mol),反应时间:1h,温度80℃;第二步:反应时间为3.5h,温度130℃。(2)PSE乳化剂能很好地乳化环氧树脂E-44,当PEG分子量为4000时,乳化剂含量不低于7.5%,乳化温度为78℃,相反转转速在1500rpm左右,所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在500nm左右,粒度分布较窄,粘度较小且各项稳定性能良好,常温下可放置达两个月以上。随PEG分子量的增加,PSE乳化剂乳化E-44的性能变差,同时,PSE乳化剂乳化E-20环氧树脂的效果较差。(3)E44涂料能在室温(10-35℃)、中温(35-80℃)和高温(80℃以上)固化,而E20涂料只能在60℃以上固化。E44、E20两种水性防腐涂料固化成膜后,漆膜的各项基本性能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相比之下,E44漆膜的光泽度高柔韧性好,E20漆膜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4)采用聚乙二醇4000制备的乳化剂制得的环氧树脂乳液固化后漆膜具有很好的防腐性能,随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增加,漆膜的防腐性能下降;相比之下,同等条件制备的乳液,E44漆膜的防腐性能优于E20的漆膜。六甲氧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加入影响环氧树脂水性涂料的防腐性能;加入颜填料三聚磷酸铝、氧化铁红和炭黑均可以增加漆膜的耐盐雾测试时间,最高可延长72h。自制水性防腐涂料的防腐性能指标及各项基本性能指标都能达到和超过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的行业性能指标。(5)成功制备了固含量为40%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所制备的乳胶粒呈球形,平均粒径小于100nm,且分布较窄。乳液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及稀释稳定性。(6)聚丙烯酸酯乳液加入量在一定范围内对复合涂料漆膜的附着力、柔韧性、耐划痕及冲击性能无影响;加入量为6%时抗紫外老化性能显着提高,紫外老化试验264h时失光率为15.96%,而纯环氧树脂失光率为58.99%;且漆膜/金属电极体系在3.5%Na Cl溶液中浸渍的极化电阻达到64520.7Ω·cm2,比纯环氧漆膜高出近一倍,防腐性能也明显提高;当加入量达到8%以上时,漆膜的附着力、柔韧性及抗冲击性能明显下降。

肖江浩[10](2019)在《城市轨道列车转向架检修环境界面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列车的检修和维护不仅关乎列车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乘客的人身安全,更直接影响着检修人员的作业效率、劳动强度等。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列车检修环境及界面设计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未能形成全面、系统性的设计规范与指导。本论文从工业产品设计的视角出发,首先主要对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界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目标等。然后根据城市轨道列车检修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作业特点,总结提出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系统构成,对人-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列车检修行为、任务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构建相互适配型人-机系统界面模型,对检修环境界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构成进行简述。在构建了列车检修环境的人-机界面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在本文第4章节展开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界面的实验研究:(1)主要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深入了解检修人员任务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总结出检修人员的不舒适区域集中于上背部;(2)分析列车检修环境的可视化区域基本布局和检修作业轨迹特点,并提出以转向架检修车间为例的列车检修环境可视化区域初步优化布局设计方案;(3)通过现场观察、录像分析获取视频观察数据,同时采用ObserverXT10.0(行为观察分析软件)统计出转向架检修作业者的行为频次、持续时间等,并总结得出检修人员作业过程的关键动素项。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将研究获得的关键动素通过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将关键动素转化成数字化动素模型库与关键动素尺寸数据库。动素模型库则可用于设计方案的可视化评价和检修作业人员进行检修作业的训练活动,而关键动素的参考尺寸数据库则可用于优化设计方案评估,或指导创新设计。最后,针对转向架检修车间的优化布局设计实践,展开了虚拟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列车检修环境界面优化设计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二、涂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等级评级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涂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等级评级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树种木材气味释放特性与图谱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采样分析
        1.1.2 极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VOC)
    1.2 木材VOC/VVOC及气味释放研究现状
        1.2.1 木材VOC/VVOC释放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木材气味释放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选题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2 基于GC-MS-O技术的木材气味释放组分研究及特征图谱表达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采样方法
        2.2.2 VOC/VVOC分析方法
        2.2.3 气味分析与识别方法
    2.3 木材释放气味活性化合物鉴定及气味强度分布
        2.3.1 南方不同树种木材释放气味组分分析及强度分布
        2.3.2 北方不同树种木材释放气味组分分析及强度分布
        2.3.3 木材释放气味活性化合物分布及气味特征分析
    2.4 层次分析法(AHP)主要气味源化合物分析
        2.4.1 气味强度指数计算
        2.4.2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2.4.3 AHP模型的实现过程
        2.4.4 不同木材关键气味源化合物分析
    2.5 木材气味轮廓图谱表达
        2.5.1 气味特征轮廓分类
        2.5.2 南方不同树种木材气味物质特征及气味轮廓图谱的表达
        2.5.3 北方不同树种木材气味物质特征及气味轮廓图谱的表达
    2.6 本章小结
3 含水率对木材释放VOC/VVOC组分及气味活性化合物轮廓组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3.2.2 采样方法与准备
        3.2.3 TD/GC-MS-O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水率对木材释放VOC/VVOC及气味组分影响
        3.3.2 不同含水率下木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表征
        3.3.3 含水率对木材整体气味轮廓组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环境因素对木材释放VOC/VVOC及气味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4.2.2 采样方法
        4.2.3 TD/GC-MS-O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影响表征
        4.3.2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VOC/VVOC释放浓度及气味强度的影响
        4.3.3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释放VOC/VVOC组分浓度的影响
        4.3.4 环境条件对水曲柳关键气味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涂饰木材气味特性研究及异味主控物质清单建立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5.2.2 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饰处理对木材释放气味成分及气味强度的影响
        5.3.2 涂饰木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鉴定及对比分析
        5.3.3 涂饰木材气味轮廓图谱表达
        5.3.4 涂饰木材异味物质主控清单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6 木材抽提物萃取气味化合物及溯源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化学试剂
        6.2.1 试验样品
        6.2.2 化学试剂
    6.3 思路与方法
        6.3.1 试验思路
        6.3.2 SAFE-OEDA/GC-MS-O技术
        6.3.3 感官嗅觉评价试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欧洲白桦样品气味评价与属性表达
        6.4.2 欧洲白桦气味活性化合物鉴定
        6.4.3 基于OEDA技术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表征
        6.4.4 欧洲白桦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6.5 气味整体属性与气味活性化合物关联性探究
    6.6 欧洲白桦木气味来源分析
    6.7 木材气味鉴别技术的差异分析与选择
    6.8 本章小结
7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模型
    7.1 引言
    7.2 相关环境评价标准
        7.2.1 LCI危害评估值
        7.2.2 德国AgBB法规限定标准与评估程序
    7.3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性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7.4 基于GRA-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构建
        7.4.1 相关概念
        7.4.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的来源与基本原理
        7.4.3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性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7.4.4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矩阵模型(GRA)权重的确定
        7.4.5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性综合评价模型实例验证
    7.5 GRA-FCE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软件的开发设计
        7.5.1 开发目的、应用环境及软件的功能技术特点
        7.5.2 GRA-FCE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综合评价软件用户手册
        7.5.3 软件使用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7.5.4 木材多组分化合物释放材料健康等级计算程序应用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腐蚀环境下基于全寿命设计需求与时变可靠度的钢结构性能退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碳钢与低合金钢腐蚀行为研究现状
        1.2.1 碳钢与低合金钢大气暴露腐蚀试验
        1.2.2 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大气暴露腐蚀相关性研究
        1.2.3 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
        1.2.4 钢材的腐蚀模型
    1.3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腐蚀钢板承载力研究现状
    1.5 腐蚀钢构件承载力研究现状
    1.6 钢结构可靠度和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6.1 钢结构可靠度研究现状
        1.6.2 钢结构全寿命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7 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碳钢、镀锌钢在模拟海洋大气与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2.1 概述
    2.2 室内模拟加速腐蚀试验
        2.2.1 试验前准备
        2.2.2 盐雾试验
        2.2.3 周浸试验
        2.2.4 锈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2.2.5 点蚀深度测量及统计分析
        2.2.6 平均腐蚀深度计算
    2.3 碳钢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大气暴露腐蚀的相关性
        2.3.1 大气腐蚀环境分类
        2.3.2 钢材大气暴露腐蚀试验数据
        2.3.3 碳钢室内加速腐蚀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2.3.4 碳钢室内外腐蚀相关性预测模型
    2.4 镀锌钢室内模拟加速腐蚀与大气暴露腐蚀的相关性
        2.4.1 锌防护层的大气暴露腐蚀试验数据
        2.4.2 镀锌钢室内加速腐蚀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2.4.3 镀锌钢室内外腐蚀相关性预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弹性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及腐蚀模型的建立
    3.1 概述
    3.2 弹性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
        3.2.1 试样设计
        3.2.2 电化学试验过程
        3.2.3 电化学试验结果与分析
        3.2.4 失重法测量弹性应力对钢材腐蚀速率的影响
        3.2.5 应力腐蚀加速因子与弹性应力关系模型
    3.3 Richards腐蚀模型的建立
        3.3.1 现有腐蚀模型的比较分析
        3.3.2 Richards腐蚀模型
        3.3.3 Richards腐蚀模型的适用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材性试件设计与拉伸试验
        4.2.1 材性试件设计
        4.2.2 拉伸试验过程
    4.3 材性试件拉伸试验结果
        4.3.1 破坏现象
        4.3.2 应力—应变曲线
    4.4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预测模型
        4.4.1 腐蚀钢材抗拉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
        4.4.2 腐蚀钢材屈服强度与极限强度预测模型
        4.4.3 腐蚀钢材弹性模量预测模型
        4.4.4 腐蚀钢材极限应变预测模型
        4.4.5 腐蚀钢材断后伸长率预测模型
        4.4.6 腐蚀钢材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国内外研究结果比较
    4.5 腐蚀钢材时变应力—应变曲线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腐蚀钢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及设计方法
    5.1 概述
    5.2 腐蚀短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5.2.1 短柱构件设计
        5.2.2 点蚀深度和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5.2.3 短柱轴心受压试验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腐蚀长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5.3.1 长柱构件设计
        5.3.2 点蚀深度和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5.3.3 长柱轴心受压试验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5.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4.2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5 腐蚀钢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与设计方法
        5.5.1 腐蚀轴压板承载力退化规律
        5.5.2 腐蚀轴压构件有限元参数化设计
        5.5.3 均匀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
        5.5.4 局部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退化规律
        5.5.5 腐蚀轴压构件设计方法比较
    5.6 腐蚀环境与应力耦合作用下钢构件承载力时变退化模型
        5.6.1 均匀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时变退化模型
        5.6.2 局部腐蚀轴压构件承载力时变退化模型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腐蚀环境下钢结构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6.1 概述
    6.2 时变可靠度计算方法
        6.2.1 Monte Carlo方法
        6.2.2 ANSYS/PDS随机有限元法
    6.3 腐蚀钢构件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6.3.1 腐蚀钢构件概况
        6.3.2 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6.4 窑尾预热器塔架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分析
        6.4.1 窑尾预热器塔架工程概况
        6.4.2 窑尾预热器塔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6.4.3 窑尾预热器塔架非线性时变可靠度和灵敏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考虑腐蚀环境的钢结构全寿命性能化设计方法
    7.1 概述
    7.2 腐蚀钢结构全寿命性能化设计
        7.2.1 全寿命设计指标
        7.2.2 钢结构耐久性设计指标
        7.2.3 钢结构腐蚀裕量设计建议值
        7.2.4 “三水准”全寿命性能化设计方法
    7.3 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7.3.1 优化设计目标
        7.3.2 优化方案比较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车辆制造项目的风险及分类
    2.2 车辆制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概念
    2.3 车辆制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
第三章 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识别
    3.1 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介绍
    3.2 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SWOT分析
    3.3 检查表法识别项目风险
第四章 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体系建立
    4.2 利用概率影响矩阵进行定性分析
    4.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
    4.4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结果
第五章 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管控
    5.1 项目风险团队及职责
    5.2 项目风险管控的流程
    5.3 项目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风险识别检查表
附录2 风险定性评价表
附录3 风险两两比较评价表
致谢

(4)严酷环境下钢材用水性带锈防腐蚀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材涂装前的除锈要求
        1.2.1 未进行涂装钢材和二次涂装前钢材表面除锈标准
        1.2.2 腐蚀产物对钢材耐久性的影响
        1.2.3 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特性与发展现状
    1.3 钢材带锈防腐蚀涂层
        1.3.1 钢材带锈防腐蚀涂层概况
        1.3.2 钢材带锈涂层分类
    1.4 水性丙烯酸涂层与水性聚氨酯涂层研究进展
        1.4.1 水性丙烯酸涂层的研究进展
        1.4.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层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复合锈转化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复合锈转化剂制备实验设计
        2.2.1 实验材料
        2.2.2 制备方法
    2.3 复合锈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2 3.5 %NaCl溶液浸泡实验和硫酸铜点滴试验
        2.3.3 Fe~(3+)溶出实验
        2.3.4 电化学阻抗谱(EIS)
        2.3.5 转化膜耐剥离性能测试(拉开法)
    2.4 复合锈转化剂性能表征及分析
        2.4.1 3.5%NaCl溶液浸泡返锈时间
        2.4.2 Fe~(3+)溶出量
        2.4.3 电化学阻抗谱(EIS)
        2.4.4 转化膜耐剥离性能(拉开法)
        2.4.5 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VDC-MA)锈转化底漆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制备实验设计
    3.2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性能测试方法
        3.2.1 涂层基础性能测试
        3.2.2 涂层耐剥离性能测试(拉开法)
        3.2.3 涂膜拉伸性能测试
        3.2.4 涂层水接触角测试
        3.2.5 涂层耐腐蚀性能测试
    3.3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3.3.1 胶膜溶胀度测试结果
        3.3.2 涂层基本力学性能
        3.3.3 涂膜拉伸性能
        3.3.4 涂层耐剥离性能分析(拉开法)
        3.3.5 涂层接触角
        3.3.6 涂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3.3.7 带锈涂料界面形貌
    3.4 本章小结
4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
        4.2.1 实验材料
        4.2.2 合成方法
    4.3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4.3.1 固含量测试
        4.3.2 粒径测试
        4.3.3 稳定性测试
    4.4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4.4.1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制备方法
        4.4.2 红外光谱测试(ATR-IR)
        4.4.3 拉伸性能测试
        4.4.4 吸水率测试
        4.4.5 溶胀度测试
        4.4.6 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测试
        4.4.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测试
        4.4.8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4.4.9 涂膜基础性能测试
        4.4.10 涂层防腐蚀性能测试
    4.5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测试结果及分析
    4.6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性能表征及分析
        4.6.1 红外光谱分析
        4.6.2 吸水率和溶胀度分析
        4.6.3 涂膜基础性能分析
        4.6.4 涂膜拉伸性能分析
        4.6.5 涂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4.6.6 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配套性检验
    5.1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的相容性
    5.2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复合涂层体系的基本性能
    5.3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复合涂层体系的力学变化适应性
    5.4 本章小结
6 应用研究及工程应用
    6.1 转锈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6.2 锈蚀钢筋除锈修复与防护工程应用实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内部价值链的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基于价值链的业绩评价研究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业绩评价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1.7 研究路线图
2 理论基础
    2.1 业绩评价相关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权变理论
    2.2 价值链相关理论
        2.2.1 价值链概念
        2.2.2 价值链分类
        2.2.3 价值链特点
3 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基于内部价值链的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3.1 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现状
        3.1.1 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概况
        3.1.2 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3.2 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2.1 必要性分析
        3.2.2 可行性分析
    3.3 业绩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及原则
    3.4 业绩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3.4.1 指标的选定
        3.4.2 权重的确定
4 基于内部价值链的业绩评价体系在C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应用
    4.1 C新能源汽车公司概况
        4.1.1 C新能源汽车公司概述
        4.1.2 C新能源汽车公司传统业绩评价方法
        4.1.3 C新能源汽车公司传统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4.2 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
        4.2.1 评价标准的确定
        4.2.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4.2.3 结果分析
    4.3 C新能源汽车公司运营发展问题分析
5 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水平提升的建议
    5.1 运用DFC理念精益生产
    5.2 搭建业绩管理信息化平台
    5.3 立足全产业价值链
    5.4 发展智能科技
    5.5 新零售业务转型
    5.6 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指标重要性水平专家打分问卷
附录2 :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6)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风险评估
        1.1.1 环境风险评估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 环境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1.3 环境风险评估流程
    1.2 环境风险管理
    1.3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
        1.3.1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方法局限性
        1.3.3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方法应用
        1.3.4 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执行过程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
    2.1 环境风险识别
    2.2 环境风险后果计算
        2.2.1 泄漏事故后果计算
        2.2.2 火灾事故后果计算
        2.2.3 爆炸事故后果计算
        2.2.4 次生事故后果计算
        2.2.5 大气污染后果计算
    2.3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2.3.1 风险物质与其临界量比值分析
        2.3.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分析
        2.3.3 环境敏感度分析
        2.3.4 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MEA方法的环境风险管理
    3.1 FMEA方法改进
    3.2 环境风险FMEA分析
        3.2.1 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
        3.2.2 FMEA指标体系
        3.2.3 环境风险措施优先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汽车配件企业案例分析
    4.1 基本信息
        4.1.1 企业基本信息
        4.1.2 区域环境概况
        4.1.3 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4.2 企业生产工艺情况
        4.2.1 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
        4.2.2 企业原辅料及储存情况
        4.2.3 “三废”处置情况
    4.3 环境风险评估
        4.3.1 风险物质与其临界量比值计算
        4.3.2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
        4.3.3 环境敏感度评估
        4.3.4 环境风险等级
    4.4 环境风险管理
        4.4.1 环境风险FMEA结构分析
        4.4.2 环境风险FMEA功能分析
        4.4.3 环境风险FMEA失效分析
        4.4.4 环境风险FMEA风险分析
        4.4.5 环境风险改进措施优先级
        4.4.6 环境风险FMEA分析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海洋钢筋混凝土保护涂层的性能研究及示范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原因分析
        1.2.1 中性化
        1.2.2 冻害
        1.2.3 氯离子侵害
        1.2.4 碱-骨料反应(ASR)
    1.3 海洋钢筋混凝土涂层防护研究
        1.3.1 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涂层防护的必要性
        1.3.2 国内外海工混凝土涂料防护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创新性和特色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涂料筛选
        2.1.1 硅烷
        2.1.2 四层配套环氧涂料
        2.1.3 湿固化环氧涂料
        2.1.4 聚脲
    2.2 涂层基本性能试验
        2.2.1 附着力试验
        2.2.2 裂缝追随试验
        2.2.3 耐碱性试验
        2.2.4 耐盐雾试验
        2.2.5 耐老化试验
        2.2.6 氯离子电迁移快速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钢筋混凝土保护涂层性能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附着性
        3.2.2 裂缝追随性
        3.2.3 耐碱性
        3.2.4 耐盐雾性
        3.2.5 耐老化性
        3.2.6 抗氯离子侵蚀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钢筋混凝土涂层保护技术实例应用分析
    4.1 日照港木片码头混凝土结构的腐蚀
        4.1.1 日照港木片码头概况
        4.1.2 日照港木片码头混凝土腐蚀状况
        4.1.3 码头腐蚀原因分析及修复方法
    4.2 涂层配套体系及施工工艺
        4.2.1 组成及性能
        4.2.2 产品技术指标
        4.2.3 施工工艺
        4.2.4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2.5 施工注意事项
        4.2.6 施工质量检查
    4.3 日照港木片码头涂层防护施工过程
        4.3.1 表面处理
        4.3.2 底涂工序
        4.3.3 腻子工序
        4.3.4 中涂工序
        4.3.5 面涂工序
        4.3.6 码头施工完成后全貌
    4.4 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4.4.1 海洋环境
        4.4.2 基材及涂层鼓包处理
        4.4.3 水上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保障措施
    4.5 码头防腐修复效果跟踪检测
        4.5.1 涂层厚度检测
        4.5.2 涂层附着力检测
        4.5.3 码头防腐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工程应用实例
    5.1 概述
    5.2 日照阳光热电混凝土冷却塔人字柱防腐工程
    5.3 华能莱芜电厂混凝土冷却塔人字柱防腐工程
    5.4 国电聊城发电厂混凝土冷却塔人字柱防腐工程
    5.5 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三期原油码头防腐工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8)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9)水性汽车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1.2.1 腐蚀产生的原理及损害
        1.2.2 防腐涂料的作用机理
    1.3 防腐涂料概述
        1.3.1 防腐涂料发展趋势
        1.3.2 水性防腐涂料
        1.3.3 水性防腐涂料组分
    1.4 水性环氧树脂
        1.4.1 环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1.4.2 环氧树脂水性化方法
        1.4.2.1 机械法
        1.4.2.2 化学改性法
        1.4.2.3 固化剂乳化法
        1.4.2.4 相反转法
        1.4.3 水性环氧乳液的改性研究
        1.4.3.1 物理方法
        1.4.3.2 化学方法
        1.4.4 环氧乳液的丙烯酸改性法
    1.5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内容
第2章 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2.3 环氧树脂乳液制备工艺路线
    2.4 环氧树脂乳液(PSEW)的制备
    2.5 改性环氧树脂乳化剂(PSE)及其环氧树脂乳液(PSEW)的性能表征
        2.5.1 改性环氧树脂乳化剂PSE傅立叶红外测试
        2.5.2 PSE的环氧值滴定
        2.5.3 环氧树脂乳液 PSEW 的固含量测定
        2.5.4 PSEW乳液稳定性测定
        2.5.4.1 PSEW乳液机械稳定性测定
        2.5.4.2 PSEW乳液储存稳定性测定
        2.5.4.3 PSEW乳液稀释稳定性测定
        2.5.4.4 PSEW乳液冻融稳定性测定
        2.5.5 PSEW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
        2.5.6 PESW乳液粘度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2.6.1 乳化剂测试与表征
        2.6.1.1 聚乙二醇和琥珀酸酐反应的红外跟踪测试
        2.6.1.2 各原料及改性环氧乳化剂的红外分析
        2.6.1.3 PS与环氧树脂反应时间的确定
        2.6.2 PSEW的性能测试
        2.6.2.1 不同分子量乳化剂对环氧树脂乳液性能的影响
        2.6.2.2 改性环氧树脂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6.2.3 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6.2.4 转速对乳液基础性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3.3 不同漆膜对应的样品编号
    3.4 水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
    3.5 涂层制备
        3.5.1 马口铁板前处理
        3.5.2 防腐涂层的制备方法
    3.6 漆膜测试与表征
        3.6.1 厚度测定
        3.6.2 光泽度测定
        3.6.3 附着力测定
        3.6.3.1 画圈附着力测定
        3.6.3.2 划格附着力测定
        3.6.4 柔韧性测定
        3.6.5 耐划痕性测定
        3.6.6 抗冲击性能的测定
        3.6.7 吸水率测定
        3.6.8 耐盐雾性能的测试
        3.6.9 电化学性能测试
    3.7 结果与讨论
        3.7.1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水性环氧树脂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
        3.7.1.1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漆膜物理性能的影响
        3.7.1.2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
        3.7.1.3 漆膜电化学测试
        3.7.2 六甲氧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7.2.1 HMMM含量对漆膜吸水性的影响
        3.7.2.2 HMMM含量对漆膜物理性能的影响
        3.7.2.3 HMMM含量对漆膜防腐性能的影响
        3.7.3 固化温度对清漆漆膜及HMMM漆膜的影响
        3.7.4 三聚磷酸铝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7.5 氧化铁红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7.6 炭黑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7.7 复合漆膜性能研究
        3.7.7.1 涂料配方
        3.7.7.2 水性防腐涂料性能测试
        3.7.7.3 双组分复合水性防腐涂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水性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聚丙烯酸酯乳液制备
        4.2.3 丙烯酸乳液与环氧树脂共混
        4.2.4 涂层制备
    4.3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表征
        4.3.1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凝胶率测定
        4.3.2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固含量测定
        4.3.3 聚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测定
        4.3.3.1 聚丙烯酸酯乳液机械稳定性测定
        4.3.3.2 聚丙烯酸酯乳液储存稳定性测定
        4.3.3.3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稀释稳定性测定
        4.3.3.4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冻融稳定性测定
        4.3.4 聚丙烯酸酯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
        4.3.5 聚丙烯酸酯乳液Zeta电位的测定
        4.3.6 乳胶粒SEM形态表征
    4.4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性能测试
        4.4.1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厚度的测定
        4.4.2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光泽度的测定
        4.4.3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附着力的测定
        4.4.4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柔韧性的测定
        4.4.5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耐划痕性的测定
        4.4.6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抗冲击性能的测定
        4.4.7 漆膜耐盐雾性能测试
        4.4.8 漆膜接触角测试
        4.4.9 漆膜耐紫外老化(耐候)性能的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SEM测试
        4.5.2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
    4.6 丙烯酸十八酯单体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7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4.8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性能测试
        4.8.1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物理性能测试
        4.8.2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接触角测试
        4.8.3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紫外老化性能测试
        4.8.4 聚丙烯酸酯——环氧复合漆膜电化学性能测试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城市轨道列车转向架检修环境界面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释义
        1.1.2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轨道列车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相关研究综述
        1.2.3 作业分析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城市轨道列车工业设计与轨道交通人机工程
        2.1.1 城市轨道列车工业设计
        2.1.2 轨道交通人机工程
        2.1.3 城市轨道列车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要点
    2.2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
        2.2.1 检修在城市轨道列车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与地位
        2.2.2 检修相关人员
        2.2.3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研究内容
        2.2.3.1 检修理论
        2.2.3.2 检修修程
        2.2.3.3 城市轨道车辆关键系统部件
        2.2.3.4 检修流程
    2.3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界面与作业分析研究
        2.3.1 作业姿势影响因素分析
        2.3.2 作业姿势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2.3.3 人因综合仿真分析与检修作业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的人-机系统界面模型
    3.1 列车检修环境系统构成
        3.1.1 检修环境因素
        3.1.2 列车检修环境的人-机系统
    3.2 列车检修环境的人-机系统要素特性
        3.2.1 正常人的基本特性
        3.2.2 检修人员特性
        3.2.3 检修辅助工具设备特性
        3.2.4 待检修列车-零部件特性
    3.3 相互适配型人-机系统界面模型
        3.3.1 基本定义
        3.3.2 检修环境界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界面的实验研究
    4.1 检修人员(任务)需求模型
        4.1.1 检修作业任务
        4.1.2 实验研究
        4.1.2.1 问卷调查实验
        4.1.2.2 实地访谈实验
        4.1.3 实验结果讨论
        4.1.3.1 问卷调研结果
        4.1.3.2 实地访谈结果
    4.2 检修作业区域的基本布局分析
    4.3 检修作业关键动素获取研究-以转向架检修车间作业为例
        4.3.1 典型作业姿势及其在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界面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4.3.2 基于录像与计算机辅助的典型作业姿势观察
        4.3.3 检修作业关键动素库
    4.4 检修作业轨迹模型-以转向架检修车间作业为例
        4.4.1 转向架检修车间的作业轨迹
        4.4.2 转向架检修作业区域的理论布置模型
        4.4.2.1 转向架检修车间的布置流向
        4.4.2.2 转向架检修车间的布置设计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人因综合仿真分析的优化设计实践
    5.1 基于人因综合仿真分析的评价方法
    5.2 虚拟检修作业仿真环境建模
        5.2.1 虚拟数字人模型
        5.2.2 检修模型库
        5.2.3 虚拟检修作业仿真环境模型
    5.3 检修作业者的数字化关键动素库
    5.4 以转向架检修车间作业为例的应用研究
        5.4.1 转向架检修车间优化设计方案模型
        5.4.2 转向架检修流程描述
        5.4.3 转向架检修车间的可视化人机虚拟仿真
        5.4.3.1 可及性M1评估
        5.4.3.2 可视性M2评估
        5.4.3.3 整洁性M3评估
        5.4.3.4 舒适性M4评估
    5.5 转向架落成台的优化设计方案
        5.5.1 转向架落成台优化设计方案模型1
        5.5.2 转向架落成台优化设计方案模型2
    5.6 转向架检修车间的优化设计方案
    5.7 城市轨道列车检修环境界面设计建议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典型的主观测量方法及等级量表
附录2:作业姿势-部分动作要素编码方式
附录3:检修人员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4:图4-8检修作业区域的整体布局
附录5:转向架检修车间/厂房的检修环境界面优化设计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涂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等级评级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树种木材气味释放特性与图谱表达研究[D]. 王启繁.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腐蚀环境下基于全寿命设计需求与时变可靠度的钢结构性能退化规律研究[D]. 陈尧. 东南大学, 2021(02)
  • [3]出口T国动车组制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江涣.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严酷环境下钢材用水性带锈防腐蚀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李世宇. 烟台大学, 2020
  • [5]基于内部价值链的C新能源汽车公司业绩评价应用研究[D]. 赵鑫.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6]汽车配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D]. 胡昭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海洋钢筋混凝土保护涂层的性能研究及示范工程应用[D]. 张增培.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8]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9]水性汽车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格菲. 湖北大学, 2019(05)
  • [10]城市轨道列车转向架检修环境界面优化设计研究[D]. 肖江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