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育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葛欢,郭海民,何俊,张跃博[1](2021)在《湖南猪育种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我国生猪产业整体遭遇严峻考验,育种工作受到越来越多养殖生产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湖南在猪育种工作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湖南猪育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结合湖南猪育种现状及国内外猪育种的发展规律,分析了猪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旨在从技术和方法层面为湖南和全国生猪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湖北省人民政府[2](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林敏[3](2021)在《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千百年来自然物种进化与人类科技进步,世界农业育种经历了原始育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三个时代的跨越。生物育种是生物技术育种的简称,属于从转基因育种3.0版跨入智能设计育种4.0版、集各种前沿技术大成的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培育革命性和颠覆性新品种的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回顾了国内外农业转基因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生物育种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对策。
农业农村部[4](2021)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农种发[20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全国畜牧总站,有关单位: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推进畜禽种业发展,2008年以来,我部陆续发布实施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有力推进了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百姓"菜篮子"提供了有力支撑。
孙伟[5](2021)在《奶牛种公牛培育及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我国奶牛养殖产业对优质种公牛培育和良种母牛快速扩繁的迫切需求,创新集成了奶牛育种关键技术体系、研制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新技术与新产品,为解决高产奶牛扩繁速度慢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奶牛育种关键技术体系包括种用胚胎生产与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青年公牛全基因组检测与遗传评估、生长发育、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及精液受精与受胎能力相关性分析。奶牛性控冷冻精液生产新技术主要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善与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关键技术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创新集成了高效的奶牛种用胚胎生产与ET关键技术流程,使每头供体牛平均生产体内胚胎6.6枚,比行业平均水平(5枚)高32.0%;冷冻胚胎移植受胎率为45.0-58.6%、产犊率为38.4-55.8%,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利用全基因组检测结合奶牛DHI技术,集成了种公牛遗传-生产性能对比育种评价体系。不同月龄青年公牛生长发育关键指标,与行业标准相比,体重和睾丸周径均高于行业标准平均水平,并筛选出遗传品质优秀的种公牛154头,其中育种综合指数GTPI(General Total Performance Index)≥2600指数的种公牛35头、占比22.7%;AI配种的种母牛一、二和三胎次305天产奶量与商品母牛相比分别提升了823.0 kg、1374.5 kg和976.7 kg,表明全基因组检测遗传评估与生产性能实际表型值的显着关联性。3、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与AI受胎率对比分析显示,同一头种公牛精液的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高度关联,证明IVF可作为新的繁殖性状评价指标纳入奶牛种公牛育种评价体系,据此把种公牛受精能力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正常受精率(Normal fertility bulls:45-60%)、较高受精率(Higher fertility bulls:61-80%)、高受精率(Highest fertility bulls:>80%)。4、探究异种动物的精子(山羊、绵羊和鹿)对于奶牛X精子的受精推流效果表明,选择山羊精液受精推流最佳,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奶牛性控冻精生产新技术,使奶牛性控冻精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生产成本降低70%,并确定新产品的标准为:100万分离X精子混合100万山羊精子,该产品可以保持平均56.2%的AI情期受胎率和94.6%的性控准确率。5、添加抗氧化剂VE、SOD、CAT可以明显提升奶牛分离X精子的活力,特别是奶牛性控冻精的体外存活时间由原来的4-6 h延长到8-10 h,该产品的AI受胎率总体提升了5-10%,为奶牛性控冻精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孙彤彤[6](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丁君,韩泠姝,常亚青[7](2021)在《水产动物种质创制新技术及在海参、海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水产育种技术也开始从传统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技术,逐渐向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性别控制、基因转移以及基因编辑等现代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水产种业已经形成并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良种覆盖率低、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棘皮动物(海参和海胆)的种质资源概况、水产养殖育种新技术及在经济棘皮动物中的应用,并对海参、海胆养殖业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合理开发我国经济棘皮动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任慧波,朱吉,崔清明,邓缘,刘莹莹,胡雄贵,李华丽,陈晨[8](2020)在《猪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养猪生产中,种猪育种对养猪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猪育种技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常规育种、分子育种、繁殖生物和基因工程四大方面阐述了猪育种新技术及其应用进展,以期为猪育种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莎琪日[9](2020)在《乌拉特中旗绵羊产业良种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种是绵羊产业中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绵羊育种繁育作为生产环节里的第一步,对整个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关于良种化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而自实施“草畜平衡”政策以来,如何提升绵羊经营主体的良种化水平,以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本文以良种作为切入点对乌拉特中旗良种化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梳理及田野调研等方法对家畜改良站等行政事业机构、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等就绵羊育种繁育的行为、政策和良种化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发现乌拉特中旗目前绵羊良种化运行机制不完善,种公羊供方与中间环节及种畜需求方等利益主体之间在良种化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个因素的复合影响下导致良种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退化的现象。关于乌拉特中旗良种化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取得的结论为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农户用种行为和观念缺乏科学性;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供种结构和供需不平衡;良种扩散模式不稳定。并针对此提出了加强组织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增加培训机会;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供种能力和发展供种机构多样化,加大补贴力度;加强协调各利益主体协作等建议。
王也[10](2019)在《家禽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构建及人工选择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因组时代的开启为育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以及新的发展机遇,但如何将基因组技术应用到动物育种仍然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创造。当前基因组技术在育种领域应用的主要挑战包括缺乏稳定、高效的数据分析流程来处理庞大的群体基因组数据,缺少专业的数据库平台来对领域内的已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另外,过去大部分家禽基因组研究仅限于单核苷酸多态性一种遗传变异,而忽略了结构变异、转座子、微卫星等其它类型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类型的单一限制了在基因组层面上对表型变异的多元化解释。另外,育种的发生过程是从地方品种选育到高产品种,而过去的家禽基因组研究大多关注从野生祖先到地方品种的演化过程,缺乏对育种发生过程的遗传机制解读。这使得利用基因组技术进行个体选择仍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虽然遗传标记的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有效的应用转化技术。因此,如何在理论上对基因组育种新技术提供支撑,仍然需要对育种的发生过程进行遗传解析。在家鸡育种上主要分为蛋用和肉用两个选育方向,且这种方向性选育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表型差异。但人工选择作用下基因组应答品种方向性选育压力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这进一步阻止了我们对育种遗传机制的认识。本研究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开发针对家禽基因组大数据的高效分析流程,从人工选择的角度解析育种过程的的遗传机制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研究利用新一代流程技术Nextflow构建了包括数据预处理、序列比对、单核苷酸变异挖掘、结构变异挖掘、转座子挖掘、微卫星变异挖掘、RNA-seq分析、GWAS分析在内的,全封闭、高并发分析流程。利用新一代容器技术Docker对每一个独立的流程打造了可重复、可移植的计算环境。并将Nextflow和Doker的结合,在丰富了其它遗传变异挖掘手段的同时,打造了跨平台、高并发的家禽基因组分析流程。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流程源代码均已在Github网站开源发布。(2)以艾维因肉鸡、罗曼粉蛋鸡、广元灰鸡、旧院黑鸡和大恒肉鸡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流程,从比较基因组学、群体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角度探讨了从地方品种到高产商业品种培育过程中人工选择对家禽基因组的影响。我们发现家禽基因组对方向性选育的响应敏感,对蛋鸡的选育使得基因组主要受到纯化选择作用,而对肉鸡的选育则使得基因组呈现出选择压放松作用。我们进一步在家鹅中验证了在极端选择压作用下,HBA1和HBB两个基因呈现出选择压放松,证实了基因组的部分区域在极端选择压下仍然能呈现出选择压放松。(3)利用IBD分析方法,对艾维因肉鸡、罗曼粉蛋鸡、广元灰鸡、旧院黑鸡和大恒肉鸡群体的基因组进行相似性比较。本研究发现W和Z两条性染色体在罗曼粉高产蛋鸡中受到显着的人工选择作用,其中Z染色体上有125个基因在罗曼粉蛋鸡选育过程受到显着的人工选择作用。而罗曼粉蛋鸡的W染色体则存在强烈的基因组受选择区域,这些区域只在高产的罗曼粉蛋鸡上存在。基于上述结果,我们提出基于基因组的相似性对蛋鸡进行个体选择的新选育思路。(4)为了探索基因组如何应答方向性选育压力,我们从125个受选择基因中挑选了受选择最显着的5个基因,在罗曼粉蛋鸡、艾维因肉鸡和大恒肉鸡这三个选育方向和程度不同的品种中进行表达规律验证。在三个品种胚胎期中,我们发现MEF2A、SLC16A7、tns3、TFDP2基因的表达量和高产程度相关,证实了在选育过受选择基因的表达量和选育的方向和程度存在联系,表明受选择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是基因组应答方向性选育压力的重要途径。另外,三个品种的胚胎重、腿肌重和胸肌重的发育规律同样符合品种的方向性选育规律。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大规模群体分析的遗传变异挖掘流程,为群体基因组分析奠定了基础;对育种过程的遗传机制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出了基因组相似性选择技术,为基因组育种新技术提供了思路;发现了家禽基因组对方向性选育敏感,并证实了受选择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是基因组应答方向性选育压力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探索育种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动物育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育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猪育种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猪育种的基本概况 |
2 湖南生猪育种存在的问题 |
2.1 湖南地方猪种育种意识不足 |
2.2 产业体系不健全 |
2.3 育种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不足 |
2.4 没有形成完整的育种体系 |
3 湖南猪育种的发展趋势 |
3.1 应用湖南地方品种培育配套系 |
3.1.1 保护湖南地方猪种基因库 |
3.1.2 应用湖南地方猪种优良性状 |
3.2 湖南区域内联合育种逐步融入国家联合育种体系 |
3.3 育种新技术的应用 |
3.3.1 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 |
3.3.2 分子设计育种 |
3.3.3 表观遗传标记 |
3.4 大数据与区块链的应用 |
4 总结 |
(3)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由来 |
1.1 国际发展历程 |
1.2 国内发展历程 |
2 生物育种技术的兴起 |
2.1 发展历程 |
2.2 发展趋势 |
2.2.1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应用广泛 |
2.2.2 基因编辑育种技术日新月异 |
2.2.3 合成生物育种技术引领未来 |
3 产业化对策 |
3.1 确立国家生物育种优先发展战略 |
3.2 加强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
3.3 加快共性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建设 |
3.4 完善我国生物育种管理法规体系 |
3.5 注重生物安全与生物伦理监管 |
(4)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
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 |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 |
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 |
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 |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名单 |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咨询委员会名单 |
各畜种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 |
(5)奶牛种公牛培育及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
1.1.1 人工输精技术 |
1.1.2 MOET育种技术 |
1.1.2.1 胚胎移植国内外应用情况 |
1.1.2.2 胚胎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1.2.3 胚胎移植技术前景 |
1.1.3 活体采卵-体外受精技术 |
1.1.3.1 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情况 |
1.1.3.2 体外受精技术存在的问题 |
1.1.3.3 体外受精技术的发展前景 |
1.1.4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
1.2 奶牛分子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分子辅助标记 |
1.2.2 全基因组选择 |
1.2.2.1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1.2.2.2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 |
1.2.2.3 基因组选择的应用 |
1.2.3 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 |
1.2.3.1 动物克隆操作技术 |
1.2.3.2 动物克隆研究的生物学意义 |
1.2.3.3 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影响种公牛培育的种用胚胎质量及受胎率相关因素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体母牛选择 |
2.2.2 实验材料 |
2.2.2.1 仪器与设备 |
2.2.2.2 主要试剂耗材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试剂配制 |
2.2.3.2 超数排卵处理 |
2.2.3.3 供体牛人工授精 |
2.2.3.4 牛胚胎采集和鉴定 |
2.2.3.5 牛胚胎冷冻保存 |
2.2.3.6 牛体外胚胎生产 |
2.2.3.7 牛胚胎解冻和移植 |
2.2.3.8 妊娠检查 |
2.2.4 实验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影响奶牛种用胚胎生产因素的研究 |
2.3.1.1 奶牛不同性别X/Y冷冻精子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比较 |
2.3.1.2 添加与未添加抗氧化剂性控冻精对体外性控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1.3 添加与未添加抗氧化剂对奶牛体内性控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
2.3.2 奶牛种用胚胎移植效果的比较 |
2.3.2.1 不同季节对牛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2.3.2.2 不同月龄受体母牛对胚胎移植效果比较 |
2.4 讨论 |
第三章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及受精能力检测在奶牛育种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试剂的配制 |
3.2.3.2 青年种公牛生长发育测定 |
3.2.3.3 全基因组检测 |
3.2.3.4 DHI测定方法 |
3.2.4 实验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种公牛全基因组检测及生长发育研究 |
3.3.1.1 青年种公牛生长发育指标分析 |
3.3.1.2 青年种公牛全基因组检测及遗传评估 |
3.3.2 核心种母牛全基因组检测及其生产性能研究 |
3.3.3 种公牛精液AI受胎率与IVF受精率相关性研究 |
3.3.3.1 常规冷冻精液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3.3.3.2 性控冷冻精液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3.3.3.3 常规与性控冷冻精液AI受胎率与参配奶牛胎次的影响 |
3.3.3.4 常规和性控冷冻精液IVF受精率与AI受胎率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添加异种动物精液及抗氧化剂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药品试剂及耗材 |
4.2.1.2 器材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原精的准备 |
4.2.2.2 染色处理 |
4.2.2.3 精子分离操作 |
4.2.2.4 精子分离平衡和冷冻保存 |
4.2.2.5 产品质量检测 |
4.2.2.6 输精时精液处理 |
4.2.3 实验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添加异种动物精液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及品质影响 |
4.3.1.1 山羊、鹿和绵羊异种精子对牛精子辅助受精推流作用效果比较 |
4.3.1.2 奶牛高效性控冷冻精液新产品与常规性控冻精受胎率及性别比例研究 |
4.3.2 添加抗氧化剂对奶牛性控冻精品质的影响 |
4.3.2.1 添加V_E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
4.3.2.2 添加SOD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
4.3.2.3 添加CAT对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
4.3.3 奶牛性控冷冻精液关键技术指标与国内外育种同行企业比较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水产动物种质创制新技术及在海参、海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棘皮动物种质资源概况 |
1.1 海参 |
1.2海胆 |
2 海参、海胆遗传育种应用基础与技术研发 |
2.1 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全基因组测序 |
2.2 经济性状评测 |
2.3 经济性状遗传参数测定 |
3 水产动物育种技术及其在经济棘皮动物中的应用 |
3.1 杂交育种与杂交优势利用 |
3.2 选择育种 |
3.3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
3.4 基于全基因组信息及分子设计等前沿育种技术 |
3.4.1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4.2 基因编辑 |
3.4.3 基因转移与转基因技术 |
3.4.4 性别控制技术 |
4 展望 |
4.1 高度重视海参、海胆种质资源保护 |
4.2 加速海参、海胆遗传育种应用基础研究 |
4.3“引种制宜”,创新、集成海参、海胆育种技术(模式) |
4.4 推进海参、海胆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
(8)猪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育种技术 |
1.1 性能测定技术 |
1.2 遗传评估技术 |
2 分子育种技术 |
2.1 猪基因图谱的构建 |
2.2 经济性状主效基因和QTL定位 |
2.3 标记辅助选择 |
2.4 全基因组选择 |
3 繁殖生物技术 |
3.1 人工授精技术 |
3.2 克隆技术 |
4 基因工程技术 |
4.1 转基因技术 |
4.2 基因编辑技术 |
5 结语 |
(9)乌拉特中旗绵羊产业良种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家畜品种优势对于畜牧业发展的意义 |
1.2.2 建立良种繁育组织促进畜牧业发展 |
1.2.3 畜牧科技的发展对良种繁育起到推动作用 |
1.2.4 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良种繁育的顺利进行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1.8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良种 |
2.1.2 良种繁育体系 |
2.1.3 运行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农户行为选择理论 |
3 绵羊良种繁育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 绵羊良种繁育业发展历程 |
3.1.1 内蒙古自治区绵羊种业繁育发展 |
3.1.2 巴彦淖尔市绵羊种业繁育发展 |
3.1.3 乌拉特中旗绵羊种业繁育发展 |
3.2 乌拉特中旗绵羊业发展现状 |
3.2.1 乌拉特中旗基本情况 |
3.2.2 乌拉特中旗绵羊产业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乌拉特中旗农户种公羊选用行为分析 |
4.1 调研地区特点及样本分布情况 |
4.2 样本基本特征 |
4.3 农户种公羊选用行为 |
4.3.1 农户选用种公羊的依据 |
4.3.2 信息获得与技术培训 |
4.3.3 农户的种公羊购买行为 |
4.3.4 农户的种公羊使用行为 |
4.4 农户绵羊种公羊选用认知 |
4.5 本章小结 |
5 乌拉特中旗绵羊良种化运行机制分析 |
5.1 “种羊场+改良站+农户”模式 |
5.2 “种羊场+农户”模式 |
5.3 “农户+农户”模式 |
5.4 “育种公司+农户”模式 |
5.5 良种化运行机制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目标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家禽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构建及人工选择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动物遗传育种已进入基因组时代 |
2.1 人工选择作用在动物驯化中的影响 |
2.1.1 人工选择是人类文明兴盛的重要驱动力 |
2.1.2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驯化过程的人工选择对性状相关基因的影响 |
2.2 育种目标基因鉴定的研究进展 |
2.2.1 基因组学鉴定家禽重要性状候选基因 |
2.2.2 基因组学鉴定家畜重要性状候选基因 |
2.2.3 GWAS技术的缺点分析 |
2.3 育种机制的解析在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研究中的意义 |
3 遗传变异资源库建设进展 |
3.1 遗传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
3.2 遗传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介绍 |
3.2.1 人类疾病相关遗传数据库发展现状 |
3.2.2 植物遗传数据库介绍 |
3.2.3 动物遗传数据库发展现状 |
3.3 数据库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
4 计算可重复性在遗传大数据研究中的重要性 |
4.1 可重复性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
4.2 运行环境的可重复性研究进展 |
4.2.1 Conda |
4.2.2 容器技术 |
4.2.3 Galaxy平台 |
4.3 计算流程的可重复性研究进展 |
4.3.1 Nextflow |
4.3.2 Snakemake |
4.4 打造可重复性的运行环境和计算流程的关键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 本研究主要内容间的关系 |
第二章 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开发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设计 |
2.2 可移植计算环境构建 |
2.2.1 构建计算环境用到的工具 |
2.2.2 流程所用主要软件 |
2.2.3 操作步骤 |
2.3 FTPP创建 |
2.3.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3.2 流程创建 |
2.4 AP创建 |
2.4.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4.2 流程创建 |
2.5 GVCP创建 |
2.5.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5.2 流程创建 |
2.6 STRCP创建 |
2.6.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6.2 流程创建 |
2.7 SVCP创建 |
2.7.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7.2 流程创建 |
2.8 RSP创建 |
2.8.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8.2 流程创建 |
2.9 GP创建 |
2.9.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9.2 流程创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FTPP流程 |
3.1.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1.2 结果输出 |
3.1.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2 AP流程 |
3.2.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2.2 结果输出 |
3.2.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3 GVCP流程 |
3.3.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3.2 结果输出 |
3.3.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4 STRCP流程 |
3.4.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4.2 结果输出 |
3.4.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5 SVCP流程 |
3.5.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5.2 结果输出 |
3.5.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6 RSP流程 |
3.6.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6.2 结果输出 |
3.6.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7 GP流程 |
3.7.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7.2 结果输出 |
3.7.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4 讨论 |
4.1 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需要高并发分析流程 |
4.2 计算可重复性是大数据分析的前提 |
4.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 |
5 小结 |
第三章 人工选择对家禽基因组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鸡 |
2.1.2 鹅 |
2.2 试验技术路线 |
2.3 主要试验步骤 |
2.3.1 样品采集 |
2.3.2 DNA提取 |
2.3.3 PCR扩增和Sanger测序 |
2.3.4 RAD-seq |
2.3.5 RAD-seq质量评估 |
2.3.6 序列比对 |
2.3.7 Variant calling和 VCF过滤 |
2.3.8 缺失值推算 |
2.3.9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10 受选择位点分析以及功能富集分析 |
2.3.11 质谱分型 |
2.3.12 鹅基因受选择情况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AD-seq测序及分析结果 |
3.2 群体遗传学揭示家鸡基因组受选育水平影响 |
3.2.1 选育方向对基因组的影响 |
3.2.2 Admixture和 Treemix分析表明品种间存在基因流 |
3.2.3 IBD分析揭示W染色体在高产蛋鸡中受到强烈选择 |
3.3 比较基因组学鉴定受选择区域 |
3.4 质谱分型鉴定罗曼粉蛋鸡的特殊基因型频率 |
3.5 家鹅飞行能力退化受选择压放松作用 |
4 讨论 |
4.1 育种对基因组的影响和选育方向有关 |
4.2 基因组相似度选择的可行性 |
5 小结 |
第四章 受选择基因在不同选育方向和程度的家鸡胚胎期表达规律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药品试剂 |
2.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生物学软件 |
2.4 试验技术路线 |
2.5 主要试验步骤 |
2.5.1 样品采集 |
2.5.2 肌肉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制作 |
2.5.3 候选基因筛选 |
2.5.4 原位杂交实验 |
2.5.5 总RNA提取 |
2.5.6 核酸质检 |
2.5.7 qPCR反应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个品种胚胎重、腿肌重和胸肌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
3.2 三个品种胚胎重、腿肌重和胸肌重在胚胎期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三个品种胚胎期胸部和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比较 |
3.4 候选基因在三个品种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量及其规律变化 |
3.5 IGF1、MEF2A和 TFDP2 基因在组织水平的表达验证 |
4 讨论 |
4.1 MEF2A、SLC16A7、tns3、TFDP2 基因和蛋鸡、肉鸡高产相关 |
4.2 受选择基因表达量变化是基因组应答选择压的重要途径 |
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四、动物育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猪育种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J]. 张旭,葛欢,郭海民,何俊,张跃博. 中国畜禽种业, 2021(11)
-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3]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J]. 林敏.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4)
- [4]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1(06)
- [5]奶牛种公牛培育及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D]. 孙伟.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6]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7]水产动物种质创制新技术及在海参、海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丁君,韩泠姝,常亚青. 渔业科学进展, 2021(03)
- [8]猪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任慧波,朱吉,崔清明,邓缘,刘莹莹,胡雄贵,李华丽,陈晨. 养猪, 2020(04)
- [9]乌拉特中旗绵羊产业良种化运行机制研究[D]. 莎琪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家禽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构建及人工选择作用分析[D]. 王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