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沙漠昆虫区系调查初报

乌兰布和沙漠昆虫区系调查初报

一、乌兰布和沙漠昆虫区系调查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徐道龙[1](2021)在《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鄂尔多斯荒漠被誉为内蒙古高原和亚洲中部植物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等珍稀植物以不同的生存策略适应了这里干旱贫瘠的生境。探索这些植物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共生生物学特征、菌根结构、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及其它微生物的多样性,对揭示这些植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以珍稀和特有分布的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和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等灌木类植物群落、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研究区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菌根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形态分类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多重分析方法,研究植物根系的AM菌根共生生物学特征以及AM真菌和微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借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土壤因子对AM真菌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群落中植物共有11科22属27种,其中菊科占物种数22.22%,禾本科占物种数14.81%,蒺藜科占物种数11.11%。通过对多样性指标分析发现,样地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四合木核心区样地>杭锦旗巴拉贡样地>棋盘井样地>千里山样地。2)蒺藜科的三种植物四合木、白刺和霸王植物根系没有发现丛枝结构,但有泡囊和菌丝结构,其中四合木和霸王根段上还有微菌核(microsclerotia)特化结构。绵刺植物的AM菌根结构极为典型,发育了泡囊、丛枝等结构。在半日花植物根段上除了发现泡囊、胞间菌丝和微菌核等结构外,还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菌丝特化结构。沙冬青植物根段上有胞间菌丝、泡囊和菌丝圈等结构。除此之外,通过测定优势植物菌根侵染率发现,AM真菌更偏好于与油蒿(Artemisia eriopod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蒙古葱(Allium mongolic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这些植物共生。3)依据土壤中AM真菌无性孢子的形态学特征,从6种植物根际土壤分离鉴定出AMF孢子形态物种8属25种,包括Acaulospora、Claroideoglomus、Diversispora、Funeliformis、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和Scutellospora属;其中G.hyderolabadensis、Sep.constrium、Sep.deserticola、A.spinosa和R.intraradices等为优势菌群;通过对这些植物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发现不同植物根际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半日花(BRHS)>白刺(Nts)>沙冬青(SDQS)>绵刺(MCS)>霸王(Sxs)>四合木(Tms)。4)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种植物根系AMF、细菌和真菌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1)六种植物根系测得OTU(Optical Transform Unit)可注释6科9属29种AMF,包括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Claroideoglomus和一些未鉴定种属,其中G.aggregatum、R.intraradices、Sep.deserticola为优势种。分析表明,六种植物根系AM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各不相同,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绵刺(MCR)>半日花(BRHR)>四合木(Tmr)>沙冬青(SDQR)>白刺(Ntr)>霸王(Sxr)。(2)注释的真菌类群包括Agaricomycetes、Dothideomycetes、Sordariomycetes和Eurotiomycetes等,四合木、白刺和半日花根系Sordariomycetes丰度最高,其相对丰度分别是52.07%、29.07%和22.91%。真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0.791-3.153,Simpson指数为0.081-0.674,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R>Ntr>SDQR>MCR>Sxr>Tmr。(3)六种植物根系细菌物种多样性注释纲水平上包括: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半日花、沙冬青和绵刺根系中Actinobacteria丰度较高,分别占29.94%、47.27%和36.59%。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2.053-5.864,Simpson指数为0.007-0.446,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R>SDQR>MCR>Tmr>Ntr>Sxr。5)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了6种植物根际AMF、真菌和细菌遗传多样性(1)六种植物根际土壤测得164个OTU,6科10属32种AMF,Glomus、Rhizophagus、Septoglomus、Claroideoglomus和一些未鉴定种属;其中G.aggregatum、R.intraradices、Sep.deserticola、C.claroideum为优势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种属的相对丰度均不同。AMF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1.56-2.67,Simpson指数为0.664-1.234,物种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Sxs>BRHS>MCS>Nts>SDQS>Tms。(2)注释六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的纲水平主要有Dothideomycetes、Sordariomycetes、Saccharomycetes、Eurotiomycetes、Tremellomycetes和Pezizomycetes等。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真菌的丰度差异各不相同。四合木、霸王、沙冬青和绵刺根际土壤中Dothideomycetes丰富度均最高。真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3.186-4.115,Simpson指数为0.036-0.117,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S>Sx>MCS>Nts>SDQS>Tms。(3)从纲水平注释六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类主要包括Cyanobacteria、Actin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等。四合木、霸王和半日花根际土中Alpha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为1.928-5.632,Simpson指数为0.038-0.335,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RHS>MCS>Sxs>Tms>Nts>SDQS。6)六种植物根际土壤p H值介于8.01-9.06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珍稀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偏碱性。土壤中总氮含量介于0.174-0.273mg/g,总磷含量介于0.170-0.233 mg/g,有机质含量介于3.342-7.212 mg/g。半日花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绵刺,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植物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EGG)含量为0.319-0.389 mg/g,总球囊霉素(T-GRSP)的含量为0.323-0.347 mg/g,植物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7)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有机质直接积极地影响细菌和真菌多样性。AMF的遗传多样性与不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表现不同,速效磷(AP)、有效钾(TK)、有机质(OM)和p H是影响AMF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AMF形态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碱性磷酸酶、有机质、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呈正相关(P<0.01),细菌群落与p H值、铵态氮含量、总磷和酸性磷酸酶含量呈正相关(P<0.01)。综合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鉴定方法获得的结果可知,西鄂尔多斯荒漠植物普遍存在与AM真菌共生的现象,六种主要的珍稀植物根内和根际土壤中都具有丰富的AMF多样性,且随植物种类不同呈现丰富的变化。土壤微生物(AMF、细菌和真菌)与这些植物共生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开展荒漠珍稀植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荒漠珍稀植物的保护及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陈应武,陈庆霄,杨昊天[2](2020)在《腾格里沙漠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文中认为结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腾格里沙漠昆虫种类分布和区系,并分析了荒漠区昆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分布的昆虫共819种,属于16目,173科,594属。昆虫的区系中,古北种645种,占78.75%;东洋种27种,占3.30%;广布种147种,占17.95%。昆虫分布农林区730种,荒漠草原区385种,固定半固定沙区335种,流沙区62种。荒漠区昆虫群落分为流动沙丘型、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型和荒漠草原型3种群落类型。

陈发虎,傅伯杰,夏军,吴铎,吴绍洪,张镱锂,孙航,刘禹,方小敏,秦伯强,李新,张廷军,刘宝元,董治宝,侯书贵,田立德,徐柏青,董广辉,郑景云,杨威,王鑫,李再军,王飞,胡振波,王杰,刘建宝,陈建徽,黄伟,侯居峙,蔡秋芳,隆浩,姜明,胡亚鲜,冯晓明,莫兴国,杨晓燕,张东菊,王秀红,尹云鹤,刘晓晨[3](2019)在《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杨益春[4](2019)在《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文中研究指明贺兰山是我国北方重要生物多样性中心“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研究该地区鞘翅目昆虫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保护生物学意义。本项目以现有贺兰山地区的鞘翅目昆虫标本并结合野外调查为研究资料,系统整理贺兰山鞘翅目昆虫的物种组成及生境分布信息、区系特征,基于GIS技术以等面积栅格法收集鞘翅目昆虫的二元分布数据,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和相关性研究,并以每个海拔段内分布的物种数为该海拔段内的物种丰富度,分析不同分类阶元及属、科区系分化强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Rapoport法则检验,分析鞘翅目昆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阐明各项环境因子对鞘翅目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初阶段阐释了贺兰山鞘翅目昆虫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其形成机制,为贺兰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较为丰富,优势类群明显。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共2亚目12总科31科252属469种。步甲科、拟步甲科、金龟科、天牛科、象甲科和瓢虫科等6科为优势科,包含较多的属、种。新增贺兰山地区新纪录甲虫102种,新增宁夏新纪录22种,丰富了该地区和宁夏的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在植被垂直带分布上,山地疏林带和山地灌丛带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较大的G-F指数。(2)贺兰山鞘翅目昆虫以古北界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明显的蒙新区系特征,并与东北和华北区系较为密切。垂直分布上,随海拔增高,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逐步增加。(3)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及区系分化强度分布格局在水平和垂直分布表现明显特点。在水平方向,鞘翅目昆虫不同阶元及区系分化强度在贺兰山中段具有最大值,南坡比北坡高,西段比东段高。区系分化强度的增加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提高。基于二元相似性聚类,贺兰山甲虫分布聚为3个大的地理单元,即Ⅰ北坡强旱生景观甲中虫地理群,Ⅱ中西段半湿生景观甲虫地理群,Ⅲ中东及南坡半旱生景观甲虫地理群。随着海拔的升高,鞘翅目昆虫科、属和种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单峰格局,属的区系分化强度呈上升趋势,科的区系分化强度呈单峰曲线。Rapoport法则验证表明,Stevens法、Pagel法和逐种法验证支持Rapoport法则,中点法不支持。(4)由海拔引起的水热因素影响鞘翅目昆虫及区系分化强度的分布格局。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科、属分化强度的共同主导因子。贺兰山鞘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科的区系分化强度和属的区系分化强度与年均温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年降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地形复杂程度增加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科、属分化强度增加。

李扬[5](2016)在《磴口县农田防护林杨树害虫区系调查及天牛发生与防治》文中指出杨树是磴口县农田防护林主栽树种,对于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磴口县农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杨树害虫发生与危害愈来愈严重,对杨树的健康生长和防护林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开展杨树害虫区系调查与天牛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对于摸清磴口县杨树害虫区系,进行有效防治是十分有必要。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对磴口县杨树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害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磴口县杨树害虫有45种,隶属于6目,27科。以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种类居多。其中鳞翅目共有11科19种,占所有调查结果的42.2%;鞘翅目有8科15种,占杨树害虫种类数的33.3%。2.对磴口县杨树天牛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天牛在磴口县2年发生一代;其发生危害与杨树种类、气候、土壤及抚育管理有一定的关系。杨树天牛危害小美旱杨上严重,对新疆杨危害较轻。在气候干旱年份和沙土地上的杨树上发生严重,而在降雨多的年份和黄土地上的杨树发生相对较轻。3.开展了杨树天牛成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噻虫啉2000倍液喷雾防治杨树天牛成虫效果比3%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喷雾和15%吡虫啉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4.以悬挂人工鸟巢招引大斑啄木鸟防治杨树天牛的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大斑啄木鸟对于控制杨树天牛具有明显效果。

韩冰一[6](2016)在《沈阳市棋盘山景区森林病害区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沈阳棋盘山景区植物区系丰富,树种繁多,由于气候及各种因素,孕育了大量林木病害资源,并不时的对现有森林构成一定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棋盘山景区森林病害区系进行全面调查,对该区域的病害的种类组成、危害程度与风险评估、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采用全面踏查法,在棋盘山景区内采集林木病害标本,用传统分类法对采集到的病害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棋盘山景区内共有林木病害共118种,中国树木病害新记录有15种,辽宁树木病害新记录有10种。病原有真菌、细菌、螨类、生理性4个类别,其中真菌病害103种,细菌病害7种,生理病害7种,螨类病害1种,真菌类病原中子囊菌亚门14属19种;担子菌亚门10属12种;半知菌亚门19属37种;细菌类病原植物杆菌类3属4种;螨类病原瘿螨总科1属1种;生理性干旱累计种数3种。真菌病害为该地区的主要病害。2.采用归纳统计法对棋盘山景区林木病害的症状类别、寄主类别和危害部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林木病害症状类型有20种,其中最普遍发生的是叶斑病、叶枯病、枯枝病和白粉病四种症状类型,危害林木种类分别达25、17、15和10种,其次较常见的症状类型有煤污病、锈病、腐朽病和穿孔病,其它10余种症状类型发生较少。本区域感病林木寄主共64种,涉及到27科,其中发病最多的是蔷薇科,发生了32种病害;发病种类在10-20种之间的涉及两科植物,分别是木犀科14种和杨柳科12种;发病种类在10种以下有24科,有松科、榆科、壳斗科、蝶形花科、鼠李科等。发病部位分为四部分,叶部病害发生最多,有78种,干部病害发现21种,枝部病害共发现15种,全株型病害发病最少,有4种。3.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棋盘山景区林木病害的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发病率用计数法、病情指数按五级分级加权平均数法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发病率超过50%的病害有6种;发病率在40%-50%病害有7种;发病率低于40%的有105种。发病指数在30以上的病害有3种,发病指数在10-20的病害有17种,发病指数在10以下的病害有98种。危害程度最严重的油松枯枝病、丁香白粉病、丁香叶枯病、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和银中杨锈病为棋盘山景区的主要病害。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棋盘山景区的6种主要病害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性用R值表示,结果表明油松枯枝病(R值为1.59)、丁香白粉病(R值为1.93)、丁香叶枯病(R值为1.73)、杨树溃疡病(R值为1.65)、银中杨锈病(R值为1.74)和杨树烂皮病(R值为1.87)均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病害。4.采用定点抽样法,对不同坡位坡向和不同林型下的病害种类和危害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阴半阳坡病害种类最多,山脊病害种类最少;阴坡平均发病率和平均发病指数均最高,半阴半阳坡均最低。坡位越是接近下腹的区域,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越是严重,林木病害的种类也更多。人工林病害的危害程度普遍高于天然林,人工林林型中,纯林病害种类普遍多于混交林,刺槐纯林和杨树纯林病害种类最多,其中油松纯林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最高,樟子松+油松混交林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最低;天然林林型中,杂木阔叶林里病害种类最多,栎树纯林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最高,阔叶杂木林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最低。采用定期观察法,对棋盘山景区的病害发生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棋盘山景区区林木病害的发病初始期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发病的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发病的终止期一般在每年10月份。

贾龙[7](2014)在《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河北大学鞘翅目进化分类团队长期对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物种资源考察获得大量定名标本的基础上得以完成,同时比较完整地总结了该地区有关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整理出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系统分类与分布名录,进而对其区系组成、区系起源、动物地理学以及与毗邻地区拟步甲分布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如下初步成果:一、种类组成研究总结阿拉善高原拟步甲5亚科、23族、52属、206种(亚种),科学新发现1种,即梯胸齿足甲Cheirodes (Pseudanemia) scalarithoracus Ren, Ning et Jia,2011;新描述蛹4种,分别是景泰漠土甲Melanesthes (Melanesthes) jintaiensis Ren,1992、多皱漠土甲M.(Opatronesthes) rugipennis Reitter,1889、波氏真土甲Eumylada potanini (Reitter,1889)、钝突笨土甲Penthicus (Myladion) nojonicus(Kaszab,1968)。对亚科级、族级、属级阶元的形态特征分别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凝炼地描述;编制了亚科、族、属、种的分类检索表,列出了亚科、族、属、种的文献引证,并详细记载了各种的检视标本信息,进一步总结了分布地。二、区系成分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以古北区中亚成分占主体,共计186种,占总种数的90.3%,绝大多数为狭域地理种;在亚科级阶元组成上,以漠甲亚科和拟步甲亚科2个亚科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92种和83种,共计达到175种,占该高原已知种的84.9%;在族级阶元构成上,以鳖甲族Tentyriini的物种最为丰富,共计54种,占总种数的26.1%,土甲族Opatrini48种,占总种数的23.2%,两者之和约占总种数的50.0%;属级阶元构成以琵甲属Blaps最多,共计23种(11.1%);阿拉善高原特有属较少,仅景土甲属Jintaium1属;阿拉善高原特有种41种,约占总种数的20.0%。三、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分布类型及其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一)分布类型研究数据显示,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分布类型有16种,它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由近到远依次为:蒙新区单区分布型39属(75.0%)130种(63.1%)﹥阿拉善分布型41种(19.9%)﹥华北区+蒙新区分布型17属(32.7%)30种(14.6%)﹥蒙新区+青藏区分布型8属(15.4%)19种(9.2%),其他分布类型所占比例甚微。(二)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分析数据表明,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基本关系由近到远依次是:蒙新区52属(100%)206种(100%)﹥华北区29属(55.8%)56种(27.2%)﹥青藏区15属(28.8%)34种(16.5%)﹥华中区9属(17.3%)15种(7.3%)﹥西南区8属(15.4%)15种(7.3%)﹥东北区9属(17.3%)13种(6.3%)﹥华南区6属(11.5%)10种(4.9%)。四、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与其毗邻及相关区的关系(一)与蒙古国的关系蒙古国是蒙古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拟步甲6亚科25族58属223种,其在族、属、种级阶元的共有成分分别占阿拉善高原的60.9%、51.9%和37.4%,该数据表明,阿拉善高原拟步甲与外蒙古的相似程度高。(二)与内蒙古的关系阿拉善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拟步甲7亚科26族62属209种,其在族、属、种级阶元的共有成分分别占到了阿拉善高原的78.3%、73.1%和61.2%,该数据足以说明阿拉善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紧密关系。(三)与宁夏平原的关系宁夏平原是阿拉善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同时也是以贺兰山为标志的荒漠与半荒漠的分界线。目前宁夏已知拟步甲140种,其中与阿拉善高原共有116种(56.3%),该数据表明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五、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垂直分布特点(一)栅格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物种数量随经纬度变化有异,即拟步甲的物种数量随纬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随经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利用栅格分析法,对特有种及总体种分析,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5个特有种分布区,即:西祁连—额济纳小区、合黎山—龙首山小区、贺兰山以西阿左旗沙漠小区、贺兰山—香山小区、乌鞘岭南山地小区。(二)对拟步甲在阿拉善高原垂直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拟步甲在海拔<1000m的相对低海拔地区,以鳖甲族Tentyriini占优势(40%);随着海拔升高,土甲族Opatrini、琵甲族Blaptini优势渐增(最高达25.8%,25%);在>3000m的高山地区,拟步甲的物种数量变少,但适应高山的特有种出现,诸如祁连琵甲B.(B.) nanshanica Semenov et Bogatchev、拟步行琵甲B.(B.) caraboides Allard等。六、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类型(一)区系起源综合阿拉善高原地质的形成和历史发展,初步推测该地区拟步甲起源于白垩纪大规模的海侵、海退运动,中亚地区成为欧亚大陆拟步甲的起源和扩散中心,东扩至阿拉善高原而逐步形成现有分布格局。已知阿拉善高原24.1%的拟步甲物种与中亚地区的种为共有种。(二)适应类型经过上亿年的生存选择和适应进化,拟步甲类昆虫对阿拉善荒漠高原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1)生理适应成虫通过特殊装置——“鞘下窝”达到储水、滤水目的,通过特殊的生理反应获取水分等;(2)形态适应通过坚硬的体躯、身体各部分紧密连接、后翅普遍退化、前翅普遍愈合、足上有特殊的“沙靴”装置等特殊体态和体征适应荒漠半荒漠生活;(3)生物学适应大部分拟步甲通过夜间活动、躲藏在哺乳动物的洞穴、最大可能地利用微生境、幼虫普遍取食腐殖质、普遍的半社会群集特性等避开沙漠的高温和炎热。

保平,陈善科,王长命,庄光辉,甘红军[8](2013)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天然草地昆虫资源》文中研究说明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地区,长期以来除干旱性灾害外,还常受到虫害的侵袭,虫害是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弄清阿拉善盟草原昆虫种类及其在阿盟生态系统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整理探讨阿拉善盟昆虫的种类组成,作为阿拉善盟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供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和其他方面的参考。

宋国慧[9](2012)在《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降水稀少的干旱荒漠区,是维系荒漠区天然植被生态平衡的重要部分。因而,深入探讨地下水生态系统变化与天然植被生态演替之间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干旱荒漠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植被生态环境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究其原因,除了地质构造变动、全球气候条件变化外,与地下水系统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我国西北的干旱荒漠区,从地理空间格局看,具有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的特殊地理空间格局。其中,大型内流盆地主要包括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吉兰泰—河套盆地等。由于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呈现出典型的荒漠景观,然而盆地周边都有高山峻岭分布,如着名的祁连山、天山、昆仑山、贺兰山、阴山等,这些山脉在区域上成为干旱地区大气中水分凝聚中心,降水量相对较大,为风沙覆盖的山前洪积平原和湖积盆地地下水提供了重来的补给来源。所以说,在沙漠湖盆区,尽管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在地下水浅埋的风沙覆盖盐湖附近仍然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它们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沙漠湖盆区为研究对象,依托SEE生态协会资助项目:“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覆盖的吉兰泰湖盆地区为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野外调查、室内试验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作者重新界定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定义,认为地下水生态系统,是指地下水系统及与地下水有依赖关系的生态系统,包括地下水系统及地下水生植物系统。地下水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结构系统以及地下水系统生物。地下水生植物系统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依赖地下水生存的植物系统。2研究了在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条件下,地下水系统对沙漠植被生态系统的制约作用和沙漠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系统变化的适应机制。3从水分垂直循环角度分析了地下水、毛细带水与土壤水转化关系及沙漠凝结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及生态意义,认为在沙漠覆盖湖盆区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埋深浅,风沙土毛细作用强烈,潜水面之上普遍存在着毛细水带。毛细带水与大气水、植物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一起构成沙漠湖盆区独特的沙漠水文生态系统,并在其中起着联结纽带作用,是干旱区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地下水系统动态、毛细水上升特性等决定了西北沙漠湖盆区土壤水分补给状况,进而控制沙漠植被种群的分布格局,影响着所存在植被的稳定性及演替趋势。而温度场的动态是影响潜水、毛细水、土壤水分转化的关键因素。4明确了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概念,认为生态水位是指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不致发生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问题,能维持非地带性自然植被生长所需水分的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它是满足植物生态环境需要,受土壤毛细性质影响,具有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规律的一个区间。提出了适合于地下水生植物的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地下水位埋深。即:最佳地下水埋深=根系深度+毛细上升高度。5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是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盆地潜水除了蒸发排泄外,吉兰泰镇工业、生活用水井的地下水开采,查哈尔滩农业灌溉井的地下水开采成为主要人工排泄方式。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泰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由盆地边缘到湖盆内部潜水埋深逐渐变浅,变化范围为0.23-9.47m。从1984年到2010年,研究区内查哈尔滩绿洲灌区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潜水位总共下降了6m到10m,平均每年下降0.27m到0.45m,承压水位年均降幅为0.20m,年变幅为1.50m-2.75m,吉兰泰盐湖以北现在水位已经下降到10-15m,自流泉消失,地下水生植被衰亡。6毛细水上升特性具有植被生态学意义。在植物生长阶段,如果植物根系能够探及毛细水带,则植物生长就能免受水分胁迫。地下水位下降,毛细带降低,植被获取水分减少,会导致水分胁迫。在研究区,风砂土下覆湖相红粘土毛细上升高度为3.1-4.2m。风沙土毛细上升理论最大高度为0.63-1.66m。7在乌兰布和沙漠吉兰泰湖盆区,天然植被群落可归纳为梭梭林、沙冬青灌丛、白刺灌丛、柠条灌丛、盐爪爪灌丛、红砂—珍珠灌丛和沙蒿灌丛等7种类型。典型依赖地下水生存的非地带性荒漠植物群落有天然梭梭次生林、沙冬青、白刺、盐爪爪、柠条等群落。它们对于维护该地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8从湖盆中心到外围的风成沙丘地,地下水生植物呈有规律的环带状分布。依次为水生芦苇,马蔺、盐爪爪、芨芨草,沙冬青、梭梭,白刺。在不同的地貌单元,植物生长状态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略有不同。在吉兰泰湖盆边缘地带,地下水埋深大于3m,植被覆盖度小于15%,梭梭群落覆盖度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减小;在吉兰泰湖盆内部,地下水埋深小于3m,植被覆盖度大于15%,梭梭群落覆盖度也随着地下水埋深加大而减小;而大于10m埋深,无梭梭出现;在沙丘间洼地,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2m,梭梭分布稀少,覆盖度很小。9浅层地下水及毛细水是土壤湿层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壤湿层的存在,有利于植物在春季生长期内适应水分胁迫。通过研究区土壤剖面含水率测定结果分析认为,土壤剖面从地面往下40-80cm处为含水率相对较高的土壤湿层。根据吉兰泰气象站气温、地温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及季节冻土数据,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场及季节冻土作用下水汽运移对土壤水分补给机理,认为温度场的动态是影响地下潜水、毛细水、土壤水分转化的关键因素。10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梭梭与白刺这两种典型沙生植被生长区的毛细上升高度分析得到了研究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1.6-4.7m,在此地下水埋深范围内毛细水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植物生长良好,植物生态系统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下降至10m以下时,研究区以地下水为生的灌木退化、衰败,以降水为水分来源的超旱生灌木和草类植物种类占据群落主体。11在沙漠湖盆区,虽然生态环境恶劣,但是在地下水浅埋的风沙覆盖盐湖附近仍然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针对沙漠湖盆区退化的植被生态系统,提出了基于重视恢复植物种类的选择,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沙漠区生态环境的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措施与建议:1)以种植白刺、梭梭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体系;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节水农业;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先考虑沙漠区生态环境用水;4)建立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监测系统。预期研究成果将对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同时对其它沙漠湖盆地区水文生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周光林[10](2012)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自然环境多样,动植物物种丰富,植被繁茂,拥有长江中上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林木葱郁,林下枯枝落叶多,大型真菌种类繁多。本研究以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为对象,对其物种多样性、区系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调查中,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1000余份,共计163种,隶属于12目43科98属163种,其中子囊菌门3目6科7属11种,占总种数的6.75%;担子菌门9目37科91属152种,占总种数的93.25%。其中食用菌69种,占调查总种数的42.33%;药用菌53种,占调查总种数的32.52%;毒菌31种,占调查总种数的19.02%;外生菌根菌37种,占调查总种数的22.70%;木材腐朽菌33种,占调查总种数的20.25%。并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九版(2001)系统对物种名录进行编目。区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具有10个种以上的科有5个,含75种,占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46.01%,科的数目只占总科数的11.63%。含有5个种以上的属有4个属,共计30种,占总种数的18.41%,而属的数目占总属的4.08%。从属的组成上看,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世界分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共有87属,占总属数的88.78%。从种的组成上看,世界广布种65种,占总种数的39.26%;北温带分布种69种,占总种数的42.94%;除此之外还有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8种,占总种数的4.91%;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3.6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3.68%;欧亚大陆分布种4种,占总种数的2.45%;中国-日本共有种5种,占总种数的3.07%。说明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系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生态多样性研究:(一)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生态类型:木生真菌75种,占调查总种数的46.01%;土生真菌53种,占调查总种数的32.52%;粪生真菌2种;寄生真菌1种;外生菌根菌37种,占调查总种数的22.70%。(二)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森林群落和季节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从多样性与森林植被和季节变化两方面进行。根据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阔叶林(类型Ⅰ)、针阔混交林(类型Ⅱ)、针叶林(类型Ⅲ)、竹林(类型Ⅳ)和荒地、草丛(类型V)5种群落类型,5种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差异表现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大型真菌种类的组成各不同,发生于阔叶林(类型Ⅰ)中的大型真菌93种,占缙云山已知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7.06%;发生于针阔混交林(类型Ⅱ)中的76种,占46.63%;发生于针叶林(类型Ⅲ)中的62种,占38.04%;发生于竹林(类型Ⅳ)中的25种,占15.34%;发生于荒地、草丛(类型V)中的25种,占15.34%;5种植被类群中大型真菌共有种,占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种类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60%、10.53%、12.90%、32.00%和32.00%,说明5种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表现有差异,这与5种植物群落中的植被分布差异较大相符。季节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大型真菌的种类也随着变化,3月至7月大型真菌种类逐月递增,7月份达到最多,之后逐月递减。大型真菌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从3月到7月月平均温度和降雨量逐渐升高,在这段时间内大型真菌的种类发生也随着增加;而7月到12月月平均温度和降雨量逐渐下降,大型真菌的种类发生也从7月份开始逐渐减少,在12月份中大型真菌的发生量急剧下降。大型真菌发生量最大,丰富程度最高的时间是在7月份,而7月份恰好是温度和降雨量最高的月份。

二、乌兰布和沙漠昆虫区系调查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兰布和沙漠昆虫区系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珍稀植物研究进展
        1.2.2 丛枝菌根真菌
        1.2.3 土壤微生物
        1.2.4 AM真菌鉴定方法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貌特征
    2.4 植被类型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群落及菌根特征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植被采集和土壤取样
        3.2.2 植物AMF侵染率、菌根类型及结构调查
        3.2.3 多样性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珍稀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植物生长指标
        3.3.2 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
        3.3.3 鄂尔多斯荒漠植物AM菌根共生及侵染特征
    3.4 讨论
        3.4.1 影响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3.4.2 珍稀植物的共生结构和菌根类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形态学方法鉴定植物根际土壤AMF多样性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AMF孢子分离与鉴定
        4.2.2 AMF群落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珍稀植物根际土壤中AMF种类
        4.3.2 不同珍稀植物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分析
        4.3.3 珍稀植物AMF相对多度和分离频度
    4.4 讨论
        4.4.1 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AMF孢子形态多样性的差异
        4.4.2 AMF与珍稀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根系与根际土壤中AMF的 DNA提取
        5.2.2 根系与根际其他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根系与根际土壤中AMF遗传多样性
        5.3.2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真菌遗传多样性
        5.3.3 珍稀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细菌遗传多样性
    5.4 讨论
        5.4.1 根系和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5.4.2 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多样性与根际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6.2.2 根际土壤酶含量测定
        6.2.3 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培养
        6.2.4 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与总球囊霉素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6.3.2 土壤酶和可培养微生物
        6.3.3 土壤球囊霉素与总球囊霉素含量
        6.3.4 AMF与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相关性分析
        6.3.5 AMF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6.3.6 土壤因子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4 讨论
        6.4.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AM真菌之间相互关系
        6.4.2 环境异质性与AMF遗传多样性关系
        6.4.3 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论文选题来源

(2)腾格里沙漠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腾格里沙漠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区系特征
    2.2 腾格里沙漠昆虫组成分布
    2.3 腾格里沙漠荒漠区昆虫群落分类
3 结论与讨论

(3)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进展
    2.1 干旱环境与沙漠演化
        2.1.1 干旱环境演化
        2.1.2 沙漠演化
        2.1.3 风沙地貌
    2.2 青藏高原地貌演化与大江大河发育
        2.2.1 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生代环境
        2.2.2 青藏高原周缘河流发育与演化
    2.3 冰冻圈:冰川、冻土及其变化
        2.3.1 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争论和进展
        2.3.2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
        2.3.3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变化
        2.3.4 多年冻土
    2.4 中国气候及气候变化
        2.4.1 季风气候及变化
        2.4.2 西风气候及变化
        2.4.3 中国全新世温度变化
        2.4.4 树木年轮与中国近2000年来年分辨率气候变化
    2.5 中国湖泊与湿地
        2.5.1 古湖沼学研究及大湖期争论
        2.5.2 湖泊污染与富营养化
        2.5.3 中国湿地研究进展
    2.6 流域模型与水土流失
        2.6.1 流域模型
        2.6.2 土壤侵蚀
        2.6.3 黄土高原水土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
        2.6.4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2.7 过去人-地相互作用
        2.7.1 新石器时代与农业文明
        2.7.2 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
        2.7.3 欧亚大陆史前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
    2.8 生物地理
    2.9 自然地理地带性
3 结论与展望
    3.1 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正在全面走向国际研究第一方阵
    3.2 国际接轨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推动中国自然地理研究走向国际前沿
    3.3 立足中国特色在全球视野下的自然环境研究推动中国自然地理研究引领国际前沿

(4)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贺兰山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研究概况
    1.2 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研究概况
    1.3 昆虫地理分布格局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贺兰山鞘翅目昆虫种类组成
    3.1 龙虱科Dytiscidae Leach,1815
    3.2 步甲科Carabidae Latreille,1802
    3.3 牙甲科Hydrophilidae Latreille,1802
    3.4 阎甲科Histeridae Gyllenhal,1808
    3.5 葬甲科Silphidae Latreille,1806
    3.6 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 Latreille,1802
    3.7 粪金龟科Geotrupidae Latreille,1802
    3.8 皮金龟科Trogidae MacLeay,1819
    3.9 锹甲科Lucanidae Latreille,1804
    3.10 红金龟科Ochodaeidae Mulsant&Rey,1871
    3.11 金龟科Scarabaeidae Eschscholtz,1821
    3.12 吉丁科Buprestidae Leach,1815
    3.13 丸甲科Byrrhoidae Latreille,1804
    3.14 叩甲科Elateridae Leach,1815
    3.15 花萤科Cantharidae Imhoff,1856(1815)
    3.16 皮蠹科Dermestidae Latreille,1804
    3.17 长蠹科Bostrichidae Latreille,1802
    3.18 郭公虫科Cleridae Latreille,1802
    3.19 瓢虫科Coccinellidae Latreille,1807
    3.20 花蚤科Mordellidae Latreille,1802
    3.21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Latreille,1802
    3.22 芫菁科Meloidae Gyllenhal,1810
    3.23 蚁形甲科Anthicidae Latreille,1819
    3.24 暗天牛科Vesperidae Mulsant,1839
    3.25 天牛科Cerambycidae Latreille,1802
    3.26 负泥虫科Crioceridae Latreille,1804
    3.27 肖叶甲科Eumolpidae (Hope,1840)
    3.28 叶甲科Chrysomelidae Latreille,1802
    3.29 铁甲科Hispidae Gyllenhal,1813
    3.30 齿颚象科Rhychitidae
    3.31 象甲科Curculionidae Latreille,1802
第四章 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
    4.1 鞘翅目种类组成特征
    4.2 鞘翅目属种多度
    4.3 垂直植被带鞘翅目昆虫多样性
    4.4 讨论
第五章 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区系组成
    5.1 鞘翅目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分布特点
    5.2 鞘翅目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分布特点
    5.3 垂直分布区系组成
    5.4 讨论
第六章 贺兰山鞘翅目昆虫的空间分布格局
    6.1 鞘翅目昆虫水平空间分布格局
    6.2 鞘翅目昆虫垂直分布格局
    6.3 讨论
第七章 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影响因素
    7.1 鞘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决定因素
    7.2 鞘翅目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化强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磴口县农田防护林杨树害虫区系调查及天牛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田防护林概况
    1.2 农田防护林害虫发生概况
    1.3 农田防护林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1.4 磴口县农田防护林害虫发生概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磴口县农田防护林杨树虫害区系调查天牛的发生与防治
    2.1 磴口县基本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磴口县杨树虫害区系
        2.3.2 杨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
    2.4 讨论与结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沈阳市棋盘山景区森林病害区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病害病原鉴定
        1.2.2 森林病害区系研究
        1.2.3 病害的危害风险分析
        1.2.4 病害发生规律
    1.3 研究展望
第二章 棋盘山景区病害种类组成分析
    2.1 调查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点
        2.1.3. 植物资源
    2.2 调查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
        2.2.2 室内病原分类鉴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病害种类组成
        2.3.2 病原类别
        2.3.3 病害症状类别
        2.3.4 发病寄主与危害部位
    2.4 小结
第三章 棋盘山景区病害的危害程度和风险评估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 发病率与发病指数的统计
        3.1.2 风险评估的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棋盘山景区病害的危害程度
        3.2.2 主要病害的风险评估
    3.3 小结
第四章 棋盘山景区病害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
    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1 坡向坡位与病害种类的关系
        4.1.2 林型组成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4.1.3 不同病害的发生时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坡位、坡向与病害发生
        4.2.2 主要林型组成与病害发生
        4.2.3 不同病害发生历期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概述
    1.1 阿拉善高原的自然地理状况
    1.2 阿拉善高原的地理位置
    1.3 阿拉善高原的地貌
    1.4 阿拉善高原的地质状况及地质历史
    1.5 阿拉善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1.6 阿拉善高原的气候
    1.7 阿拉善高原的土壤
    1.8 阿拉善高原的植被
2 阿拉善高原研究概况及课题的提出
    2.1 昆虫学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2.2 研究课题的提出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范围
    3.2 研究材料
        3.2.1 文献来源
        3.2.2 标本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标本采集及信息记录
        3.3.2 研究标本的处理、鉴定及记述
        3.3.3 物种多样性分析
        3.3.4 分布研究
        3.3.5 适应特性研究
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种类组成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4.1 朽木甲亚科 Alleculinae Laporte, 1840
        4.1.1 栉甲族 Cteniopodini Solier, 1835
        (1)栉甲属 Cteniopinus Seidlitz,1896
    4.2 漠甲亚科 Pimeliinae Latreille, 1802
        4.2.1 背毛甲族 Epitragini Blanchard, 1845
        (2)驼毛甲属 Cyphostethe Marseul, 1867
        (3)楔毛甲属 Trichosphaena Reitter, 1916
        (4)背毛甲属 Epitrichia Gebler, 1859
        4.2.2 龙甲族 Leptodini Lacordaire, 1859
        (5)龙甲属 Leptodes Solier, 1838
        4.2.3 砚甲族 Akidini Billberg, 1820
        (6)砚甲属 Cyphogenia Solier, 1837
        4.2.4 掘甲族 Lachnogyini Seidlitz, 1893
        (7)掘甲属 Netuschilia Reitter, 1904
        4.2.5 长足甲族 Adesmiini Lacordaire, 1859
        (8)长足甲属 Adesmi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4.2.6 漠甲族 Pimeliini Latreille, 1802
        (9)漠王属 Platyope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10)宽漠王属 Mantichorula Reitter, 1889
        (11)卵漠甲属 Ocne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12)脊漠甲属 Pterocoma Dejean, 1834
        (13)角漠甲属 Trigonocnera Reitter, 1893
        (14)宽漠甲属 Sternoplax Frivaldszky, 1890
        (15)扁漠甲属 Sternotrigon Skopin, 1973
        (16)胖漠甲属 Trigonoscelis Solier, 1836
        4.2.7 鳖甲族 Tentyriini Eschscholtz, 1831
        (17)塔鳖甲属 Tamena Reitter, 1900
        (18)小鳖甲属 Microdera Eschscholtz, 1831
        (19)圆鳖甲属 Scytosoma Reitter, 1895
        (20)杯鳖甲属 Scythis Schaum, 1865
        (21)东鳖甲属 Anatolica Eschscholtz, 1831
        (22)胸鳖甲属 Colposcelis Dejean, 1834
    4.3 伪叶甲亚科 Lagriinae Latreille, 1825
        4.3.1 伪叶甲族 Lagriini Latreille, 1825
        (23)伪叶甲属 Lagria Fabricius, 1775
        4.3.2 莱甲族 Laenini Seidlitz, 1896
        (24)莱甲属 Laena Dejean, 1821
        4.3.3 刺足甲族 Belopini Reitter, 1917
        (25)刺足甲属 Centorus Mulsant, 1854
    4.4 拟步甲亚科 Tenebrioninae Latreille, 1802
        4.4.1 小黑甲族 Melanimonini Seidlitz, 1894 (1854)
        (26)齿足甲属 Cheirodes Gené, 1839
        4.4.2 土甲族 Opatrini Brullé, 1832
        (27)漠土甲属 Melanesthes Lacordaire, 1859
        (28)伪坚土甲属 Scleropatrum Reitter, 1887
        (29)近坚土甲属 Scleropatroides L bl et Merkl, 2003
        (30)土甲属 Gonocephalum Solier, 1834
        (31)沙土甲属 Opatrum Fabricius, 1775
        (32)阿土甲属 Anatrum Reichardt, 1936
        (33)景土甲属 Jintaium Ren, 1999
        (34)方土甲属 Myladina Reitter, 1889
        (35)真土甲属 Eumylada Reitter, 1889
        (36)笨土甲属 Penthicus Faldermann, 1836
        4.4.3 扁足甲族 Pedinini Eschscholtz, 1829
        (37)直扁足甲属 Blindus Mulsant et Rey, 1853
        4.4.4 琵甲族 Blaptini Leach, 1815
        (38)琵甲属 Blaps Fabricius, 1775
        (39)小琵甲属 Gnaptorina Reitter, 1887
        (40)齿琵甲属 Itagonia Reitter, 1887
        (41)侧琵甲属 Prosodes Eschscholtz, 1829
        4.4.5 刺甲族 Platyscelidini Lacordaire, 1859
        (42)双刺甲属 Bioramix Bates,1879103 1818
        (43)刺甲属 Platyscelis Latreille, 1818
        (44)小刺甲属 Myatis Bates, 1879
        4.4.6 褐甲族 Helopini Latreille, 1802
        (45)窄褐甲属 Catomus Allard,1876106 1845
        4.4.7 扁胫甲族 Phaleriini Blanchard, 1845
        (46)扁胫甲属 Phtora Germar, 1836
        4.4.8 拟步甲族 Tenebrionini Latreille, 1802
        (47)拟步甲属 Tenebrio Linnaeus, 1758
        4.4.9 拟粉甲族 Triboliini Gistel, 1848
        (48)拟粉甲属 Tribolium MacLeay, 1825
        (49)隐拟粉甲属 Latheticus Waterhouse, 1880
        4.4.10 粉甲族 Alphitobiini Reitter, 1917
        (50)粉甲属 Alphitobius Stephens,1829110
    4.5 菌甲亚科 Diaperinae Latreille, 1802
        4.5.1 菌甲族 Diaperini Latreille, 1802
        (51)粉菌甲属 Alphitophagus Stephens, 1832
        4.5.2 隐甲族 Crypticini Brulle, 1832
        (52)隐甲属 Crypticus Latreille, 1817
5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组成特点与地理分布
    5.1 拟步甲的种类组成
    5.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划归属
    5.3 拟步甲的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
        5.3.1 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5.3.2 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5.4 与毗邻及相关地区的关系
        5.4.1 与蒙古国的关系
        5.4.2 与内蒙古的关系
        5.4.3 与宁夏平原的关系
    5.5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空间分布格局
        5.5.1 物种丰富度纬向梯度格局
        5.5.2 物种丰富度经向梯度格局
        5.5.3 垂直分布特点
6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特有性与生态地理区划
    6.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多样性
    6.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分布格局
    6.3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特有分布区的划分
    6.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生态地理区划
7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特性
    7.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7.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7.3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生活型
    7.4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的适应特性
        7.4.1 生理适应
        7.4.1.1 体壁的作用
        7.4.1.2 亚鞘窝的作用
        7.4.2 形态适应
        7.4.2.1 成虫的适应
        7.4.2.2 未成虫期的适应
        7.4.3 生物学适应
        7.4.3.1 生活习性的适应
        7.4.3.2 生活史的适应
参考文献
图版
附表 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在中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其区域分布
附表 2 蒙古国拟步甲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其区域分布
附表 3 内蒙古拟步甲在中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其区域分布
附表 4-1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物种分布栅格数据
附表 4-2 阿拉善高原拟步甲物种分布栅格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内蒙古阿拉善盟天然草地昆虫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条件
2 普查方法
    2.1 按不同草场类型布点
    2.2 采集捕捉法收集昆虫
3 普查结果
    3.1 荒漠草原草场类
    3.2 草原化荒漠草场类
    3.3 荒漠草场类
    3.4 草甸草场类
4 昆虫资源评价
    4.1 生态价值
    4.2 多样性保护价值
5 讨论与建议
    5.1 定期开展调查
    5.2 加强科学研究

(9)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干旱区地下水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位与植被生态
        1.2.2 地下水矿化度与植被生态
        1.2.3 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与植被生态
        1.2.4 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模拟研究
    1.3 乌兰布和沙漠覆盖的吉兰泰盆地区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组成
        2.1.1 地下水生态系统
        2.1.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系统
        2.1.3 干旱区地下水生植物系统
        2.1.4 干旱区地下水系统生物
    2.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的确定原则及目标
        2.2.1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的内涵
        2.2.2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因子确定原则
        2.2.3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因子确定的目标
    2.3 包气带子系统水分的垂直循环与植被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
        2.3.1 土壤水与植被
        2.3.2 毛细水与植被
        2.3.3 包气带岩性与毛细水上升特性
        2.3.4 凝结水与植被
        2.3.5 土壤盐分与植被
    2.4 潜水子系统与植被生态系统相互制约机制研究
        2.4.1 潜水水位动态与植被
        2.4.2 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
        2.4.3 地下水对土壤水补给机理研究
        2.4.4 地下水质与土壤盐分、植被之间关系
    2.5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
        2.5.1 地下水生植物物种
        2.5.2 地下水生植物系统与潜水水位动态的协调反馈机制
    2.6 地下水位埋深与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动态演替模型
        2.6.1 生态承载力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关系
        2.6.2 植被—地下水位动态耦合模型
        2.6.3 几种可能的植被演替方案
    2.7 地下水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8 沙漠湖盆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的提出
第三章 案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3.1 自然地理
        3.1.1 地理位置
        3.1.3 人口社会经济
        3.1.4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3.2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主要地下水生态问题
        3.2.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3.2.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2.3 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特征
    4.1 区域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2 气象与水文条件
    4.3 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补、径、排条件
        4.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4.3.2 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4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4.4.1 观测井的布设
        4.4.2 地下水动态特征
    4.5 研究区潜水水位动态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4.5.1 大气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分析
        4.5.2 承压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4.5.3 地下水的开采
        4.5.4 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关系的人为改变
    4.6 潜水埋深与植被
    4.7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环境及地下水生态水位
    4.8 潜水水质与植被
        4.8.1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
        4.8.2 地下水水质与植被立地条件
    4.9 地下水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研究区包气带系统特征
    5.1 地形地貌特征
    5.2 土壤类型及分布
    5.3 毛细水上升特性研究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4.2 研究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5.5 土壤水分分布与毛细上升特性、浅层地下水关系
        5.5.1 土壤水与毛细上升特性、潜水埋深的关系
        5.5.2 温度场动态变化条件下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
    5.6 土壤盐分与植被
        5.6.1 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5.6.2 土壤盐分与植被之间关系
    5.7 包气带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系统特征
    6.1 研究区植被群落研究方法
    6.2 研究区天然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
        6.2.1 研究区天然植被类型
        6.2.2 研究区天然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6.3 研究区地下水生植物物种及其根系分布特征
    6.4 研究区植物根系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
    6.5 地下水生植物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及地下水生植物演替趋势
    7.1 研究区最佳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阈值
    7.2 地下水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7.3 地下水生植物演替趋势
        7.3.1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空间演替趋势
        7.3.2 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植物时间演替趋势
第八章 退化植被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措施研究
    8.1 重视恢复植物种类的选择,以种植白刺、梭梭为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体系
    8.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节水农业
    8.3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先考虑沙漠区生态环境用水
        8.3.1 沙漠绿洲灌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
        8.3.2 吉兰泰工业区地下水资源利用
        8.3.3 沙漠牧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8.4 建立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监测系统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成果
致谢

(10)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真菌及大型真菌
    1.2 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2.1 大型真菌遗传多样性
        1.2.2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1.2.3 大型真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4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价值
    1.3 大型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1.3.1 国外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3.2 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4 重庆市大型真菌的研究现状
2 引言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条件
        2.1.3 气候特点
        2.1.4 植被类型
    2.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2 研究内容
3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大型真菌的调查与采集
        3.1.2 大型真菌标本的保存
    3.2 研究方法
        3.2.1 大型真菌标本的鉴定
        3.2.2 区系多样性分析
        3.2.3 生态多样性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
        4.1.1 大型真菌物种组成
        4.1.2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4.1.3 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4.2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4.2.1 区系组成特征
        4.2.2 优势科属分析
        4.2.3 区系成分分析
    4.3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生态多样性
        4.3.1 大型真菌的生态类型
        4.3.2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类型的相关性
        4.3.3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的相关性
        4.3.4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季节性温度变化、降雨量的相关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5.1.2 区系多样性研究
        5.1.3 生态多样性研究
    5.2 问题与展望
        5.2.1 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5.2.2 缙云山大型真菌多样性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四、乌兰布和沙漠昆虫区系调查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鄂尔多斯荒漠6种珍稀植物菌根及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徐道龙. 内蒙古大学, 2021
  • [2]腾格里沙漠昆虫多样性及区系特征[J]. 陈应武,陈庆霄,杨昊天. 中国沙漠, 2020(04)
  • [3]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陈发虎,傅伯杰,夏军,吴铎,吴绍洪,张镱锂,孙航,刘禹,方小敏,秦伯强,李新,张廷军,刘宝元,董治宝,侯书贵,田立德,徐柏青,董广辉,郑景云,杨威,王鑫,李再军,王飞,胡振波,王杰,刘建宝,陈建徽,黄伟,侯居峙,蔡秋芳,隆浩,姜明,胡亚鲜,冯晓明,莫兴国,杨晓燕,张东菊,王秀红,尹云鹤,刘晓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贺兰山鞘翅目昆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D]. 杨益春. 宁夏大学, 2019(02)
  • [5]磴口县农田防护林杨树害虫区系调查及天牛发生与防治[D]. 李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6]沈阳市棋盘山景区森林病害区系调查研究[D]. 韩冰一.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7]阿拉善高原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鞘翅目:拟步甲总科)[D]. 贾龙. 河北大学, 2014(10)
  • [8]内蒙古阿拉善盟天然草地昆虫资源[J]. 保平,陈善科,王长命,庄光辉,甘红军. 草原与草业, 2013(04)
  • [9]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D]. 宋国慧. 长安大学, 2012(05)
  • [10]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周光林. 西南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