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排名的影​​响

影响力排名的影​​响

一、影响力排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梁楠楠,曲俊霖,王瑶[1](2021)在《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影响力评价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现有新闻出版行业智库进行了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解读和特征分析。

何晓燕,王婧,张芳英,刘志强,伍军红[2](2021)在《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盘点》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8—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0年)等为数据源,统计分析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本信息、影响力指标、TOP10期刊排行、国际影响力、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变更、取得的成绩等,并从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考,为科技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邹红军[3](2021)在《“打开”黑箱:如何认识大学排行——一个现象学式的批判视角》文中指出作为排行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技术性布展,大学排行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诸多"熵增"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在学理上严肃对待。整体来看,已有研究涉及大学排行的本质、价值、主体、方法与目的等"五个问题"。"五个问题"虽然勾勒出较为周延的大学排行的认识论框架,但对其的实质性揭示则稍显不足。通过现象学式的回到大学排行本身,作为一种技术的大学排行具有自身的技术逻辑,表现为以技术代科学的潜在公设、彻底计算理性的理论逻辑、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逻辑以及规训权力意志的目的逻辑。由此不难发现已有研究的诸多局限,即"本体论"有欠充分、"价值论"不够有力、"主体论"对象割裂、"方法论"过于简单以及"目的论"有失全面。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为更好地回答大学排行的"五个问题"打开了更多可能。

刘浏,黄水清,孟凯,李斌,王东波,苏新宁[4](2020)在《《春秋》三传女性人物的人文计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基于古籍数字化和古文智能处理的古籍人文计算研究,是近年来古文信息处理的新焦点,而以数据为基础的量化分析方法能为古籍相关的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方法/过程]以《春秋》三传中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以多角度的女性人物知识标注为数据来源,进行了包括女性人物"姓、国、氏"、排行、谥号、尊称和年份分布的女性人物知识量化分析,以及以女性人物知识为线索的以联姻参与度为主的诸侯国联姻关系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对《春秋》三传女性人物进行了新角度的解读,提供了一种可度量、可视化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数据验证。

王晟[5](2020)在《基于社交网络的微博热度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微博等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新闻以及话题传播的重要载体。由于微博具有突发性、未知性等特点,预测微博热度有利于政府监控舆情并提前预警舆论事件。因此,利用微博社交数据对微博热度进行提前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微博预测技术,提出了基于元学习的微博热度预测模型以及基于影响力的话题热度预测模型。在微博热度预测研究中,本论文首先通过Bi-LSTM建立情绪特征,建立修正结果算法,提升了情绪分类准确率,并结合用户、微博信息构建多维特征,设计基于元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优化了训练时间,最终实现对少量新样本微博的转发、评论、赞数的热度预测。其次,在话题热度预测研究中,本文采用K-means算法,对经过LDA主题化后的微博文本进行聚类,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影响力模型,重新定义话题热度计算方法,最后实现对聚类后的话题热度预测。本文提出的基于元学习的微博热度预测模型在元训练阶段通过二次梯度下降,学习到具有高度泛化能力的参数,并优化了训练过程,解决了由于新样本的差异性导致学习缓慢的问题。本文全面考虑了用户与微博以及过往信息的相关因子,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影响力模型,实现对微博热度的定义。本文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微博预测模型和话题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实验表明热门微博的预测模型能够在少量新样本的场景下,解决特定用户学习收敛较慢的问题,并提升预测精度。话题热度预测模型解决了由于微博用户之间多样性导致微博及话题热度不客观的问题。

陶友珍[6](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张祎[7](2020)在《Web2.0媒介环境下的国内建筑传播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当下传播媒介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文化观念。无处不在的媒介是理解当下现状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今,媒介的发展已经步入Web2.0时代,即社交媒体兴盛、以人与人的连接为主导的网络时代。相较以往,个人的声音可以扩散至社会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这不仅激发了每个人在社交媒体中的表演欲望,也拓展了生活行为的空间范畴,使得当代人一半生活在现实世界、一半生活在媒介构成的虚拟社会。在这场媒介的变革中,建筑文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它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还流通于媒介文本之间。媒介的广泛影响力给建筑带来更多关注度的同时,也掀起了图像消费的狂潮。人类的城市生活向虚拟空间延伸的同时,虚拟生活也在反作用于现实空间。论文从媒介理论同建筑学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梳理中国建筑传播的发展历史,分析各个时期的主导媒介与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找出当下的媒介变量。再通过网络调研,从官方媒体及个人分享两方面入手,对相对具有传播影响力的建筑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究当下建筑传播的具体内容,并思考信息生产者的发布动机,定位当下建筑传播及建筑在社会中的身份。对被较高频次提及的建筑做实地考察,与之前的网络文本进行反馈对比分析。分析发现社交媒体对建筑的传播构成了一种超真实现象。

袁涛[8](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文中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以有效提升本国的教育综合实力,进而在长期可促进本国的发展,提升本国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在进一步加深,因而从一个更大的组织生态的角度去系统地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就成为了必要。本文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期望从生态位的视角整体、动态、全面地去研究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本文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理论框架。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概念和生态位的态势理论和生态位重叠理论、生态位宽度等,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度和世界一流生态位宽度。用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世界一流大学彼此之间的竞争程度、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力强弱。其次,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模型。通过梳理世界一流大学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成果这三个重要维度,并选择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排名在前100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并进行层次的划分。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模型、生态位宽度模型和生态位重叠度模型,并选取校友获奖、教师获奖、高被引学者、N&S论文、国际论文以及师均表现作为其指标。最后,对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群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并且越是排名靠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其相对的生态位态势越高,其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会更高。(2)世界一流大学各个层次之间的重叠度很高,竞争很激烈。但是不同层次区间之间的竞争程度不同,而且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3)各个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的年份是不同的,并且各个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的差距也是动态变化的。据此,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优化生态位结构,长期化建设、降低生态位重叠,协同化建设、拓宽生态位宽度,综合化建设的建议。

郭书剑[9](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刘畅[10](2019)在《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指出21世纪中国科幻迎来大发展,探讨科幻小说三个方面的出版价值,即大众传播价值、产业经济价值和文学理论价值,随后对相关文献分类整理,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对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国科幻出版规模爆发式增长的2012年为时间界限,分为两段,分别从《全国总书目》和开卷畅销书排行榜中获取数据,总结国内科幻小说出版市场在不同时段内的特征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具有:规模有限,引进版权的数量大于原创作品数量,本土原创造血不足,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意愿增强,成人科幻与少儿科幻互动发展,丛书系列出版受到重视等整体特点。2012年以后,科幻小说登上开卷畅销榜,从中可以观察出受众市场对科幻小说的接受情况:大众对原创科幻作品的接受程度很高,刘慈欣和《三体》连续多年上榜,部分主流文学界的作家尝试科幻类型文学的创作也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互联网时代中的读者对趣味性强的短篇科幻故事更有兴趣;对引进版权的科幻作品,中国读者更青睐于购买和阅读西方经典科幻小说,在所有在榜的引进版外国科幻新作中,美国作家的作品所占比例最大;此外,畅销作品的科幻出版模式主要有杂志社或民营图书公司与传统出版社联动出版、传统出版社单独出版这两种,各出版机构都重视对科幻作品的营销;从畅销榜中可知,大众对科幻作品的接受依然以高文本质量和轻巧的设计形态为主,对本土原创科幻内容显现出熟悉感和认同感,对西方科幻则持有文化好奇。总结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的特点及趋势,即为,出版规模尚小,文本创作有以刘慈欣为引领的硬科幻风格,同时也存在大片蓝海有待开发,数字化的科幻出版平台正在为当下的科幻发展带来新机遇,科幻产业的链条也在逐步完善,随后对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进行SWOT分析。文末对21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首先要把握“泛科幻”的发展趋势,其次要从选题策划、规模化出版、营销方式创新科幻小说出版策略,最后要立足科幻产业的发展,以激发原创活力、打造数字化出版平台、全版权开发科幻文本、出台政策支持为途径,凝心聚力提升科幻小说出版的影响力。

二、影响力排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力排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影响力评价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出版行业智库评价对象筛选
二、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影响力评价结果及解读
    1.智库影响力评价结果
        (1)政策影响力排行。
        (2)学术影响力排行。
        (3)社会影响力排行。
        (4)综合影响力排行。
    2.分项影响力评价结果解读
        (1)政策影响力。
        (2)学术影响力。
        (3)社会影响力。
三、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发展及影响力特征
    1.智库城市集聚特征明显
    2.高校智库中传统强校优势明显
    3.科研院所智库占非高校智库半数
    4.高校智库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优势明显
    5.大部分智库官方网站建设有待完善

(2)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
    1.1 地域分布
    1.2 出版周期
    1.3 创刊时间
2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发展情况
    2.1 影响力分析
    2.2 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标排行TOP10
    2.3 2020年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情况
3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数据库收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
    3.1 国内数据库收录情况
    3.2 国外数据库
    3.3 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取得的成绩
4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建设思考
    4.1 政策支持,大力推动期刊发展
    4.2 应急响应,有力支撑疫情防控
    4.3 平台建设,提升期刊传播广度
    4.4 智能出版,助推期刊融合发展
5 结语

(3)“打开”黑箱:如何认识大学排行——一个现象学式的批判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大学排行及其特征
三、大学排行的“五个问题”
    (一)何为大学排行的本质?
    (二)为什么需要大学排行?
    (三)谁来为大学排行?
    (四)如何为大学排行?
    (五)大学排行达到目的了吗?
四、大学排行的技术逻辑
    (一)潜在公设:以技术代科学
    (二)理论逻辑:彻底的计算理性
    (三)实践逻辑:实不可为而为之
    (四)目的逻辑:规训的权力意志
五、重新思考“五个问题”
    (一)大学排行的“本质论”有欠充分
    (二)大学排行的“价值论”不够有力
    (三)大学排行的“主体论”对象割裂
    (四)大学排行的“方法论”过于简单
    (五)大学排行的“目的论”有失全面
六、结语

(4)《春秋》三传女性人物的人文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知识标注
    2.1 数据来源
    2.2 女性人物知识标注
3 女性人物知识的量化分析
    3.1 母家姓、国、氏
    3.2 夫家姓、国、氏
    3.3 其他人物知识分析
        3.3.1 排行
        3.3.2 谥号
        3.3.3 尊称
    3.4 女性人物的年代分布
        3.4.1 女性人物的年代分布
        3.4.2 齐、鲁两国女性人数的年代分布
4 联姻关系量化分析
    4.1 联姻关系网络构建
    4.2 联姻参与度与《春秋》联姻核心国
        4.2.1 联姻强度
        4.2.2 联姻广度
        4.2.3 联姻潜力转化率
        4.2.4 联姻参与度的变化
    4.3 联姻关系网络分析
        4.3.1 联姻关系网络的强弱
        4.3.2 核心联姻国分析
        4.3.3 联姻关系的变化
5 结论和未来展望

(5)基于社交网络的微博热度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微博热度预测
        1.3.2 话题热度预测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数据采集
    2.2 文本的预处理
        2.2.1 分词工具介绍
        2.2.2 去除停用词
        2.2.3 词向量模型
    2.3 神经网络模型
    2.4 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
    2.5 LDA主题模型
    2.6 K-MEANS聚类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元学习的微博热度预测模型
    3.1 元学习
        3.1.1 元学习基本原理
        3.1.2 元学习的学习流程
        3.1.3 元学习训练过程优化
    3.2 微博特征设计
        3.2.1 表情文本向量构建
        3.2.2 情绪识别模型与结果修正算法
        3.2.3 情绪特征结果分析
        3.2.4 用户特征设计
        3.2.5 微博特征设计
    3.3 微博热度预测模型构建思路
        3.3.1 模型构建
        3.3.2 模型结构确定
    3.4 微博热度预测模型实现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参数确定
        3.5.2 微博热度预测指标
        3.5.3 热度预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影响力的话题热度预测模型
    4.1 影响力模型
        4.1.1 主成分分析法
        4.1.2 影响力模型构建
    4.2 话题预测模型设计
        4.2.1 模型构建思路
        4.2.2 模型构建
        4.2.3 模型参数确定
    4.3 基于影响力的话题热度预测模型实现
        4.3.1 模型流程
        4.3.2 话题排行与主题提取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实验参数确定
        4.4.2 话题热度预测结果分析
        4.4.3 话题热度预测可视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Web2.0媒介环境下的国内建筑传播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基础
        1.3.2 景观政治学的研究基础
        1.3.3 媒介时代的城市空间研究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难点
    1.5 论文框架
2 中国建筑传播发展概述
    2.1 网络时代以前的中国建筑传播
    2.2 网络时代的中国建筑传播
        2.2.1 Web1.0时代的中国建筑传播
        2.2.2 Web2.0时代的中国建筑传播
    本章小结
3 WEB2.0时代的建筑相关网络文本分析
    3.1 网络传播赋值
    3.2 专业媒体文本分析
        3.2.1 专业媒体发布的具体内容
        3.2.2 受商业逻辑支配
    3.3 个人的建筑分享分析
        3.3.1 个人建筑分享的具体内容
        3.3.2 个人建筑分享的偏好
        3.3.3 传播即消费
    本章小结
4 WEB2.0媒介传播影响下出现的建筑现象
    4.1 功能性的减弱
    4.2 片段化的呈现
    4.3 建筑的超真实现象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WEB2.0时代的建筑传播
    5.2 关于当下建筑创作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红书最热排行最热排行搜索词:上海
    北京地区网络热度前30的新建筑
    微信公众号“一条”建筑相关观看量最高短视频
    小红书最热排行搜索词:上海建筑
    小红书最热排行搜索词:北京建筑
附录 B
    毕业设计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8)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态位的研究现状
        1.2.3 生态位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世界一流大学
        2.1.2 生态位
    2.2 生态位理论
        2.2.1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
        2.2.2 生态位重叠理论与生态位宽度
    2.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理论分析
        2.3.1 生态位理论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应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3.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
        2.3.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
        2.3.4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模型构建与选取
    3.1 研究思路
    3.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模型构建
        3.2.1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模型
        3.2.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模型
        3.2.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度模型
    3.3 世界一流大学选取与其指标选取
        3.3.1 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维度
        3.3.2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与其指标体系特点
        3.3.3 世界一流大学的选取与其依据
        3.3.4 世界一流大学的层次划分与其依据
        3.3.5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指标选取与模型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数据分析与启示
    4.1 世界一流大学整体排名生态位分析
    4.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的数据分析
        4.2.1 10个层次世界一流大学各项生态位态势
        4.2.2 10个层次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态势对比综合分析
    4.3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的数据分析
        4.3.1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宽度的数据分析
        4.3.2 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重叠度的数据分析
    4.4 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启示与建议
        4.4.1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启示
        4.4.2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10)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幻小说的发展及现状
        1.1.2 科幻小说的出版价值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学界对科幻小说概念界定的尝试
        1.2.2 本文中出版范围、时间、地域的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科幻文学理论及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
        1.3.2 科幻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研究
        1.3.3 科幻出版传播的相关研究
        1.3.4 科幻产业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2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
    2.1 2012 年以前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情况分析
        2.1.1 出版规模有限,引进版科幻作品数量大于原创科幻
        2.1.2 成人科幻与少儿科幻出版的互动发展
        2.1.3 丛书品牌的打造受到出版者的重视
    2.2 2012 年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情况分析
        2.2.1 开卷畅销榜中原创科幻在榜情况分析
        2.2.2 开卷畅销榜中引进版科幻在榜情况分析
        2.2.3 开卷畅销榜中出版机构在榜情况分析
        2.2.4 从开卷畅销榜看大众市场对科幻小说的接受情况
3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特点及趋势
    3.1 中国科幻小说出版规模小,科幻市场尚未迎来黄金时代
    3.2 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特点分析
        3.2.1 选题策划依据流行的社会思潮
        3.2.2 创作趋势有潮流,也有蓝海
    3.3 中国科幻数字出版平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3.1 培养优秀的科幻创作队伍
        3.3.2 建立与读者的互动机制
    3.4 中国科幻出版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3.4.1 科幻小说出版形态转移
        3.4.2 科幻小说IP改编风潮正劲
        3.4.3 科幻影视同期书成为热点
        3.4.4 科幻奖项设置有待多元化
    3.5 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SWOT分析
4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的发展建议
    4.1 把握“泛科幻”的发展趋势
    4.2 科幻小说出版创新策略
        4.2.1 选题策划要充分重视原创科幻作品
        4.2.2 规模化出版打造品牌、创造收益
        4.2.3 借力意见领袖和生产性受众全方位营销
    4.3 立足产业扩大科幻小说出版影响力
        4.3.1 激发原创科幻活力,填补创作蓝海
        4.3.2 打造聚合型数字化科幻出版平台
        4.3.3 全版权开发拓展科幻文本附加值
        4.3.4 宏观政策支持科幻出版发展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影响力排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影响力评价及特征分析[J]. 张立,梁楠楠,曲俊霖,王瑶. 出版参考, 2021(08)
  • [2]2020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盘点[J]. 何晓燕,王婧,张芳英,刘志强,伍军红. 科技与出版, 2021(03)
  • [3]“打开”黑箱:如何认识大学排行——一个现象学式的批判视角[J]. 邹红军.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2)
  • [4]《春秋》三传女性人物的人文计算研究[J]. 刘浏,黄水清,孟凯,李斌,王东波,苏新宁. 图书情报工作, 2020(23)
  • [5]基于社交网络的微博热度预测方法研究[D]. 王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7]Web2.0媒介环境下的国内建筑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 张祎.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8]世界一流大学生态位的研究[D]. 袁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D]. 刘畅.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