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奥运经济带动京津唐地区发展

让奥运经济带动京津唐地区发展

一、让奥运经济带动京津唐地区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人民政府[1](2016)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指出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2016年1月28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张清正[2](2010)在《区域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业在经济格局中的产业地位已被公认,因其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就业范围广等积极的经济效应,能够大幅度促进目的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研究报告称,旅游业增加值对全球GDP的贡献已经超过其它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此大背景影响下,亚太地区旅游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世界旅游业的重心正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而我国也正处在旅游业大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行业之一。旅游经济的贡献是衡量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科学、客观地评价旅游业经济贡献,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作用,能为旅游目的地开发旅游资源、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等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在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并对推进和谐旅游战略决策的积极指导意义。旅游业是江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带动作用究竟有多大则缺少相关研究,尤其是旅游业究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多少收入和就业机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及同其它产业的关联程度等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和谐旅游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鉴于此,本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对旅游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采用定量化的方法,然后对江西旅游经济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推进江西发展和谐旅游的思想。相信这些问题的探讨对制定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有一定的帮助,为开展旅游规划、评价、决策等提供政策依据,进步促进江西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其他省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杨柳[3](2010)在《京津冀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缺陷及其破解 ——以石家庄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活动向京津两中心城市高度聚集,其严重不均衡发展现象,不仅对次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影响了城市群整体水平的提高。巨大的聚集作用使得次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与此相伴随,次中心城市与京津两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以石家庄为例,探讨次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缺陷问题。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力量:经济驱动、政策驱动和知识驱动。经济驱动包括生产要素驱动、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驱动;政策驱动包括对外和对内的开放区域政策;知识驱动包括了高新技术驱动和知识溢出驱动。作为次中心城市的石家庄三方面驱动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资本、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的高度聚集效应的作用下严重流失,形成生产要素的支撑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较中心城市发展缓慢,影响城市化的进程;政府关注程度不够,没有特别的区域经济政策支持,形成政策方面的动力不足;与高级人才存量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也由于人才的流失等众多原因而发展较为滞后。最后,本文在分析石家庄市发展动力缺陷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对城市经济理论、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以及次中心城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特点的基础之上,针对经济活动向中心区域高度聚集的现状,说明了中心城市对次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其发展动力不足;第四章研究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五章以石家庄为例,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中次中心城市在中心城市影响下发展的动力缺陷;第六章提出具体应对的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期望能够对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所推动。

孙峰[4](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正逐步成为一个以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为节点,以资本、商品、科技、信息、服务为纽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不同城市的功能更加细化,联系更加紧密,主导和从属地位更明显。研究一定区域内由众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体,必须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本文以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就是入手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及城市方方面面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讨论中,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分析。从企业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从全球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全球性扩张、技术进步、各国政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动力。在对经济全球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展开其对区域经济、城市群及城市体系、我国城市群发展影响等方面的讨论。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区域竞争观念,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区域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并使其成为区域竞争的高级形态,推动城市系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网络。最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特殊影响。我国被动性卷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城市群产业布局受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城市更多地被动依靠外部经济联系,区域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地位作用也相应发生变化。为系统进行我国城市群及其次核心城市研究,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区域与城市影响之后,本文进行了相关理论综述。综述部分首先从城市群研究的兴起、兴盛和成熟三个阶段梳理西方城市群体理论发展脉络,从概念、结构、机制等研究角度综述了国内研究成果,并进行了个人评述;随后对城市群体的许多类似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总结提出了次核心城市的概念、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发展动力、空间形态、发展定位等方面比较了城市群与都市圈两大城市群体主要理论;最后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较为前沿且对本文较有指导借鉴意义的经济整合理论进行综述,为论文推理论证和对策研究奠定基础。在背景研究与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论文展开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主要有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体探讨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国外城市群发展启示和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城市首位率对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进行了划分。第二部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次核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说明次核心城市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分析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律,说明次核心城市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分析城市与其外围区域作用规律,说明次核心城市构建圈层结构的必然性,从而推出城市群多圈层嵌入发展形态的必然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牵引圈的发展形式。第三部分对提出的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方式进行典型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选取中国分税制改革后、加入WTO后和“十五”计划末等几个时间点,统计城市GDP、非农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采用空间趋势面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模式。在对“嵌入式”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圈嵌入城市群发展的“定位、整合、嵌入”模式,并从次核心城市都市圈发展目标与定位、次核心城市都市圈经济整合、融入城市群协调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讨论。理论探讨需要应用于实践。本文最后以环渤海城市群及其次核心城市济南市为例,对提出的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圈嵌入式发展模式进行应用。首先,分析环渤海城市群发展提升的实际需要,梳理济南都市圈所具有的优势和能够承担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明确所构建济南都市圈在环渤海城市群中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其次,分析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总体条件,从城市体系、城市职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对济南都市圈进行深入分析。再次,以济南都市圈总体分析为基础,提出了相应规划整合建议。最后,着眼济南都市圈更好融入环渤海城市群,从区域协调机制、政策法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讨论了济南都市圈优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张立生,赵朝阳[5](2010)在《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区域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对环渤海地区发展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面临的劣势和威胁的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框架构想与对策。

冯磊[6](2009)在《基于可能—满意度和粗糙集方法的适度人口及其决策属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群的出现,各城市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上越来越紧密。而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处于一个适度的状态,将对城市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将阻碍城市的发展。本文选择了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两个地理上都处于环渤海经济区的相互联系的城市群。在可能—满意度算法的基础上,将一个城市的和人口相关的指标分为人口与经济关联子系统,人口与环境关联子系统,人口与社会生活关联子系统,结合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于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共17个城市的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评测。并且基于评测结果对于京津唐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特点分别做了简单的分析。其次,本文将17个城市的指标离散化,建立了决策信息系统,利用粗糙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于属性进行了约简,得到了决策核属性集,利用决策核属性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决定一个城市适度人口的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城市群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适度人口研究,基于多目标决策分析,应用成熟的方法对两个城市群17个城市的适度人口进行了系统研究;2、将粗糙集的方法应用到城市适度人口研究上。因为粗糙集理论是采用精确的数学分析方法分析不精确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城市适度人口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张旭超[7](2009)在《北京市终端能源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终端能源是指作为原料、燃料和动力消费的能源,它们的消费过程体现了能源消费的终止,不会再重新作为能源投入使用,对终端能源消费的研究能更好的反映一个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北京市能源消费规模大,且终端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例不高,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研究北京市终端能源发展趋势及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充分收集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最优化思想的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方法,建立和改进了北京市终端能源结构的最优化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并对终端消费结构进行预测。由预测结果可知,北京市2010年终端能源需求规模将达到6270~6750万吨标准煤左右,将比“十五”期末增加22%左右。同时,在政策、经济等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平衡状态时这一比例将达到80%左右;为了控制终端能源消费规模、进一步优化终端消费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

张丽[8](2008)在《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增长极作用分析》文中指出21世纪沿海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兴的经济领域。河北省地处渤海之滨,战略地位显着。近年来,河北省与沿海发达省份间的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河北省沿海城市对全省的经济带动作用明显不足。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通过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发挥沿海城市增长极作用将成为未来推动河北省及其腹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增长极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国内外增长极理论的演变,总结各国实践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现实中增长极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增长极角度,以唐山、秦皇岛、沧州河北省三座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法对河北省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发展途径与思路;运用主成分法进一步开展实证分析,针对河北省11座城市,采用最新数据,科学的选取19个指标,设计了新的综合指标体系,得出结论并划分了等级层次,为河北省增长极系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最终,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从增长极角度提出河北省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从港口、产业、城市三方面论述了河北省沿海城市经济自身的发展途径以及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为更好的开展沿海城市经济评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李冰[9](2008)在《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大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县域发展问题上。县域是城乡结合部,从行政管理层次的经济交流、科技传导、政令贯通、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社会影响来看,县域都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环境保护和民风教化等角度看,县域是整个国家的基础,是涵盖广大农村的区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种种迹象和现实也表明,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县域经济大发展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京津冀都市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区域内城市各自为战,自成体系,以京津为核心的城市群系统整合放大功能未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都市圈内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更大。县域作为城市发展的腹地,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环京津地带大量贫困县的存在,造成了京津冀地区“发达的城市、落后的腹地”这一罕见的经济现象,这与都市圈发展的步伐是不协调的。因此,协调县域与中心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目前面临的重要经济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要对县域功能进行全面定位,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明确其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和县域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对县域经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继而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县域产业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发展速度等方面探讨了县域经济间的差异;最后,根据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设计了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系统、全面的反映了京津冀都市圈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来测度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差异性,并结合其发展的速度对116个县(市、区)进行了分类,包括上升型经济发达县、稳定型经济发达县、上升型中等发展县、滞长型经济发展县和相对下降型落后县。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京津冀县域经济,本文对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进行关联研究。首先概述了县域经济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着重研究了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出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各指标的耦合关联度,以揭示出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耦合机理,探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驱动力。研究分析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不仅表现在各自要素相互作用的交错性和复杂性上,在时空发展上也有一定阶段性和区域性。在京津冀市域与县域经济耦合过程中,不同区域在各指标上的关联度差异很大,经济较发达地区并不意味市域与县域经济能够达到协调联动发展。然后分析了京津冀各市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强度,并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市域经济作用半径。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其辐射能力较强,但由于各行政区既有协作,又存在竞争,且受制度因素的制约,使其对边远落后地区辐射强度很小。河北省的唐山辐射范围较大,但与京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河北省其他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均较弱,尤其是承德、张家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且受山地阻隔,交通、信息联系较少,市域经济扩散辐射强度很弱,这也是这一地区经济落后,且存在大量贫困县的一方面原因。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分析,立足实证研究,对京津冀县域经济功能进行了全面定位。

郝玉龙[10](2008)在《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野和研究侧面对区域经济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在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在宏观层,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确立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在中观层面,城市化问题一直受到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的关注,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城市化应走什么样的道路;在微观层面,改革开放后的县域经济发展和非农化的演变,受到区域经济学界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的外部特征、宏观规划等方面,缺乏对业已形成的经济区域的内部个体的研究。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和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经济元的竞合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提出区域经济元的概念。区域经济元概念的提出借鉴了软件工程学面向对象的思想,将组成经济区域的不同单元定义为区域经济元,把流动要素和非流动要素定义为基本属性。这样就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分析来研究区域经济元的竞合关系。2.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区域经济元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以京津冀十三个市为实证对象,实证结果得到肯定与应用。3.从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元进行比较分析,为区域经济元之间的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4.应用共生理论,以技术要素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元的竞合模式进行研究,提出技术扩散、技术输出、技术引进和互惠互利性四种模式,并建立相应的模型。5.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元利益协调模型。利益问题是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核心问题,本文应用博弈论建立产出—分享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让奥运经济带动京津唐地区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奥运经济带动京津唐地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区域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综述
        1.2.2 国内旅游经济效应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旅游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旅游与旅游业
        2.1.2 旅游经济效应
        2.1.3 旅游消费需求
        2.1.4 旅游消费结构
    2.2 基本理论
        2.2.1 旅游乘数理论
        2.2.2 旅游投入产出理论
第3章 区域旅游经济效应的机理分析
    3.1 旅游经济的基本概述
    3.2 旅游供给的内容与特点
        3.2.1 旅游供给的概念与内容
        3.2.2 旅游供给的特点
    3.3 旅游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3.3.1 旅游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3.3.2 旅游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3.4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3.4.1 旅游的直接产出效应
        3.4.2 旅游的间接产出效应
        3.4.3 旅游消费的诱导性产出
    3.5 旅游经济效应的主要内容
        3.5.1 旅游的收入效应
        3.5.2 旅游的创汇效应
        3.5.3 旅游的就业效应
        3.5.4 旅游业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
    3.6 影响旅游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
        3.6.1 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
        3.6.2 经济规模
        3.6.3 旅游花费
        3.6.4 旅游企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程度
        3.6.5 旅游消费结构
        3.6.6 旅游信息流通效率
        3.6.7 政府投入与产业政策的影响
第4章 江西旅游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江西旅游业发展概况
        4.1.1 江西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概述
        4.1.2 江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4.2 江西和谐旅游发展评价
        4.2.1 江西和谐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4.2.2 江西和谐旅游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4.3 旅游业对江西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4.3.1 旅游业收入效应分析
        4.3.2 旅游业创汇效应分析
        4.3.3 旅游的就业效应分析
        4.3.4 旅游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4.3.5 旅游业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4.4 江西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因素
        4.4.1 江西整体经济规模
        4.4.2 江西地区旅游花费
        4.4.3 旅游企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程度
第5章 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江西和谐旅游业大发展的战略
        5.1.1 和谐旅游概述
        5.1.2 促进江西和谐旅游业大发展的建议
    5.2 发挥江西旅游业经济效应的政策
        5.2.1 扩大江西整体经济规模
        5.2.2 增强江西地区旅游消费总量
        5.2.3 提高江西旅游企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度
        5.2.4 加速旅游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5.2.5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发展旅游创意产业
        5.2.6 建立旅游卫星帐户,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遗留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京津冀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缺陷及其破解 ——以石家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和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经济理论综述
        2.1.1 城市体系理论
        2.1.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 次中心城市的研究现状
    2.3 城市化动力机制综述
        2.3.1 人口迁移理论
        2.3.2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3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研究
    3.1 京津冀城市群概况及特征
        3.1.1 京津冀城市群概况
        3.1.2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
        3.1.3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阶段
    3.2 京津冀城市群内中心—次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及界定
        3.2.1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等级的划分
        3.2.2 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强度
        3.2.3 中心—次中心城市的界定
    3.3 经济活动向中心区域高度聚集
    3.4 小结与启示
4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经济驱动
        4.1.1 生产要素驱动
        4.1.2 产业结构驱动
        4.1.3 经济增长驱动
    4.2 区域经济政策驱动
        4.2.1 对外开放政策驱动
        4.2.2 对内开放政策驱动
    4.3 知识经济驱动
        4.3.1 高新技术驱动
        4.3.2 知识溢出驱动
    4.4 小结与启示
5 石家庄市发展的动力缺陷
    5.1 经济因素
        5.1.1 生产要素的支撑不足
        5.1.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5.1.3 经济增长较缓
    5.2 区域经济政策因素
    5.3 科技创新因素
6 石家庄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石家庄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建议
        6.1.1 实施区域城市协作共赢战略
        6.1.2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战略
        6.1.3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6.1.4 实施投资环境优化战略
    6.2 石家庄市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
        6.2.1 调整空间结构布局
        6.2.2 促进产业发展
        6.2.3 提高科教实力
        6.2.4 改善基础设施及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索引)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提出的背景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本文研究框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双刃剑”
    二、经济全球化促使区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竞争是合作中的竞争
    四、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竞争观念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群及城市体系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使城市群成为区域竞争的高级形态
    三、经济全球化促使城市系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网络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群的影响
    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特殊性
    二、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区域产业布局
    三、我国城市更多地被动依靠外部经济联系
    四、区域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地位作用发生变化 第三章 相关理论综述与评析
第一节 城市群体理论的总体发展情况
    一、国外城市群体研究总体脉络
    二、国内城市群体研究情况
    三、对综述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城市群体相关概念辨析及次核心城市概念的总结
    一、城市群体的诸多概念
    二、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特点概括
第三节 城市群理论与都市圈理论的分析比较
    一、都市圈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城市群理论的基本要点
    三、城市群与都市圈理论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国内城市群整合理论综述
    一、不同区域的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
    二、不同角度的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
    三、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研究
    四、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研究 第四章 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外城市群发展情况及启示
    二、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我国次核心城市的界定与划分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模式推演
    一、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特殊性看——次核心城市发展机遇良好
    二、从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看——次核心城市发展顺应趋势
    三、从城市与外围区域作用看——次核心城市需构建圈层结构
    四、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第三节 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牵引圈发展实证研究
    一、空间趋势面分析相关内容与方法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趋势
第四节 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圈嵌入式发展研究
    一、嵌入式发展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二、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牵引圈的目标与原则
    三、以经济整合助推次核心城市都市圈功能完善
    四、次核心城市构建都市圈嵌入保障机制研究 第五章 构建济南都市牵引圈融入环渤海城市群研究
第一节 构建济南都市圈融入环渤海城市群的意义及定位
    一、环渤海城市群突出优势下的发展僵局
    二、济南都市牵引圈嵌入发展中的群圈双赢
    三、济南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与目标
第二节 济南都市圈融入环渤海城市群的经济整合分析
    一、济南都市圈整合的基本条件
    二、济南都市圈城市规模体系分析
    三、济南都市圈城市职能分析
    四、济南都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五、济南都市圈产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济南都市圈经济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建立合理城市体系
    二、明确城市职能分工,完善城市功能定位
    三、突出发展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四、加大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第四节 济南都市圈融入环渤海城市群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一领导机构,加强区域协调职能
    二、构建区域行业协会,强化地区深度合作
    三、合理制定政策法规,推动区域整合发展
    四、加强各类资源整合,促进要素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可能—满意度和粗糙集方法的适度人口及其决策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基础理念
        1.1.2 我国目前城市现状
        1.1.3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1.4 研究目的
    1.2 适度人口研究现状
        1.2.1 适度人口理论的演进
        1.2.2 国外现代适度人口研究综述
        1.2.3 国内人口容量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可能-满意度算法和粗糙集理论
    2.1 可能-满意度(P-S)算法
        2.1.1 算法概述
        2.1.2 算法分析
        2.1.3 可能-满意度(P-S)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优点
    2.2 粗糙集基本理论
        2.2.1 粗糙集及其上下近似
        2.2.2 信息系统
        2.2.3 信息系统的属性约简
        2.2.4 决策信息系统
        2.2.5 属性离散化处理
        2.2.6 知识依赖性
    2.3 小结
第三章 多区域人口评测方法暨城市的人口容量评测实证研究
    3.1 本文实证研究城市群选取说明
    3.2 区域适度人口实证研究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城市人口评测实例—以天津市为例
        3.2.3 城市人口评测结果
        3.2.4 对于城市人口评测结果的简单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粗糙集方法的城市系统属性约简
    4.1 区域城市人口评测数据库的建立
    4.2 根据粗糙集算法的属性约简及权重计算
        4.2.1 属性约简
        4.2.2 权重计算
    4.3 约简结果分析
    4.4 敏感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北京市终端能源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现状
    2.2 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的特点
    2.3 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预测理论及检验方法的介绍
    3.1 预测理论介绍
        3.1.1 马尔可夫预测理论
        3.1.2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介绍
    3.2 模型的后验差检验
第四章 北京市终端能源发展趋势预测
    4.1 未来北京市能源行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预测
        4.1.1 未来北京市政府预期经济目标
        4.1.2 未来北京市经济发展过程预测
        4.1.3 北京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4.2 北京市终端能源规模预测
    4.3 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4.3.1 北京市"十一五"能源结构规划目标
        4.3.2 基于马尔可夫最优化模型的终端能源结构预测
第五章 主要终端能源需求——供给预测及平衡分析
    5.1 北京市天然气需求——供给预测及平衡分析
        5.1.1 北京市天然气需求预测
        5.1.2 北京市天然气供给预测
        5.1.3 平衡分析
    5.2 北京市电力需求——供给预测及平衡分析
        5.2.1 北京市电力需求预测
        5.2.2 北京市电力供给预测
        5.2.3 平衡分析
    5.3 北京市油品需求——供给预测及平衡分析
        5.3.1 北京市油品需求预测
        5.3.2 北京市油品供给预测
        5.3.3 平衡分析
    5.4 北京市煤炭需求——供给预测及平衡分析
        5.4.1 北京市煤炭规划及需求预测
        5.4.2 北京市煤炭供给预测
        5.4.3 平衡分析
第六章 终端能源发展的措施建议
    6.1 积极实施节能措施,控制能源消费规模
    6.2 提高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优化终端能源结构
        6.2.1 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电能比重
        6.2.2 实施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天然气比重
        6.2.3 控制煤炭总量,加强清洁化管理
        6.2.4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6.3 建立清洁、高效的可持续能源的保障系统
    6.4 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6.4.1 加强能力建设
        6.4.2 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
    6.5 建立能源经济模式——循环经济
    6.6 加强能源管理体制建设,完善能源法规和标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科研情况

(8)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增长极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
第2章 增长极理论及实践
    2.1 增长极理论发展概述
        2.1.1 西方增长极理论的演变
        2.1.2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增长极理论在国内外的实践与评述
        2.2.1 增长极理论在国外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2.2.2 增长极理论在国内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2.3 增长极的实现条件
    2.4 增长极理论的启示
第3章 河北省沿海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3.1 SWOT分析法及其实用价值
    3.2 河北省沿海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2.1 发展优势分析
        3.2.2 发展劣势分析
        3.2.3 发展机会分析
        3.2.4 发展威胁分析
    3.3 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第4章 河北省区域增长极实证分析
    4.1 增长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解释
    4.2 河北省区域增长极的主成分分析
        4.2.1 数据描述
        4.2.2 主成分累计方差率的分析
        4.2.3 各主成分载荷系数的分析
        4.2.4 主成分内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4.2.5 主成分的最终结果分析
    4.3 河北省增长极系统的确定
第5章 强化河北省沿海城市增长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5.1 以港口群建设,带动沿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5.1.1 提升港口功能,构建港口体系
        5.1.2 强化基础设施,发挥港口作用
    5.2 形成沿海产业集群,提升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5.2.1 依托港口发展,培育产业增长极
        5.2.2 加强相互协作,实施错位发展
        5.2.3 培育产业集群,结合政府调控
    5.3 强化沿海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以打造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
        5.3.1 确立增长极地位,实施点轴梯次开发
        5.3.2 建立增长极体系,培育次级增长极
        5.3.3 加快港口群建设,实现港城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点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理论概述
        2-1-1 经济区域的涵义
        2-1-2 区域经济及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区位论
        2-2-2 地域分工论
    2-3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3-1 增长极模式
        2-3-2 梯度转移模式
        2-3-3 反梯度推移模式
        2-3-4 点轴开发模式
        2-3-5 网络开发模式
    2-4 区域产业与空间结构理论
        2-4-1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2-4-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分析
第三章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都市圈概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区位和交通
        3-1-3 产业发展
        3-1-4 科技和教育
    3-2 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
        3-2-1 三大都市圈城市群基本状况比较
        3-2-2 三大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3-2-3 三大都市圈发展优势对比
        3-2-4 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对京津冀的启示
    3-3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水资源短缺,自然生态条件较差,能源供求矛盾突出
        3-3-2 区域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3-3-3 区域内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化程度低
        3-3-4 交通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存在一定问题,建设整体性差、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
        3-3-5 区域内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
        3-3-6 体制性和结构性障碍较为明显,影响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3-3-7 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
        3-3-8 区域内城乡及地区差距等问题突出
    3-4 京津冀都市圈崛起的战略机遇
        3-4-1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3-4-2 东北亚地区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3-4-3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3-4-4 我国经济处在黄金增长期
        3-4-5 区域发展格局调整
        3-4-6 外资北上步伐加快
        3-4-7 区域合作新动力
        3-4-8 奥运经济引擎
第四章 我国县域经济理论与现状分析
    4-1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4-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4-1-2 县域经济的内涵
        4-1-3 县域经济的范围界定
    4-2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4-2-1 农村性
        4-2-2 区域性
        4-2-3 综合性
        4-2-4 多样性
        4-2-5 中介性
        4-2-6 开放性
        4-2-7 特色性
        4-2-8 非均衡性
    4-3 县域经济的类型
        4-3-1 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经济发达县与贫困县
        4-3-2 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山区县、平原县和丘陵县
        4-3-3 按主导产业分,可分为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和服务业主导县
    4-4 县域经济的构成要素
        4-4-1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4-4-2 资金
        4-4-3 人口
        4-4-4 技术
        4-4-5 市场
        4-4-6 信息
        4-4-7 管理
    4-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5-1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
        4-5-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
        4-5-3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5-1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现状分析
        5-1-1 经济规模
        5-1-2 经济结构
        5-1-3 人民生活
        5-1-4 财政收入
    5-2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环境分析
        5-2-1 京津冀县域外部环境分析
        5-2-2 京津冀县域内部环境分析
    5-3 京津冀产业结构布局分析
        5-3-1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合作现状
        5-3-2 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
        5-3-3 京津冀县域产业结构分析
    5-4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5-4-1 京津冀县域经济差异时间变化分析
        5-4-2 京津冀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
        5-4-3 京津冀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5-4-4 京津冀县域发展速度的差异
    5-5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5-5-1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5-5-2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的处理
        5-5-3 京津冀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
        5-5-4 京津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聚类分析
第六章 京津冀都市圈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关联研究
    6-1 县域经济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6-2 京津冀都市圈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关联分析
        6-2-1 市域经济概念的界定
        6-2-2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系统指标体系结构与构成
        6-2-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6-2-4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耦合的关联程度分析
    6-3 京津冀市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的作用强度研究
        6-3-1 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6-3-2 市域经济对周边县域的引力范围分析
第七章 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
    7-1 京津冀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重要性
    7-2 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7-2-1 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原则
        7-2-2 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
    7-3 发挥县域经济基础作用,提升区域竞争力
        7-3-1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
        7-3-2 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7-3-3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7-3-4 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
    7-4 立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1 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7-4-2 走城镇化带动之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7-4-3 以农民知识化为基础,加强“三化”联动发展
    7-5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接续产业体系
        7-5-1 以特色为依托,全力推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5-2 因地制宜,建立高效互补产业结构
        7-5-3 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带状经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7-5-4 主动对接融入,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7-6 全面接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县域经济的辐射
        7-6-1 利用中心城市及其发展优势
        7-6-2 把握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7-6-3 发挥中心城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6-4 调整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7-6-5 解析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7-6-6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周边县域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10)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证文献综述
        1.2.2 区域竞争力相关文献综述
        1.2.3 政府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综述
        1.2.4 与环渤海经济相关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区域经济元概念的提出
    2.1 经济竞争的基础理论
        2.1.1 古典经济竞争理论
        2.1.2 现代经济竞争理论
    2.2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2.2.1 区域产业梯次推进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点轴开发理论
        2.2.4 网络开发理论
        2.2.5 空间结构理论
        2.2.6 圈层结构理论
    2.3 竞争——合作理论
        2.3.1 竞争位势理论
        2.3.2 动力能力理论
        2.3.3 资源基础理论
        2.3.4 共生理论
    2.4 系统科学与区域经济系统
        2.4.1 系统科学产生与发展
        2.4.2 系统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进展
        2.4.3 区域经济系统的界定
    2.5 区域经济元概念的提出
        2.5.1 区域经济元
        2.5.2 区域经济元的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经济元竞争力研究
    3.1 因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设计
        3.1.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3.1.2 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元素具备含义
        3.1.3 因子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3.2 聚类分析法
    3.3 区域经济元竞争力研究的应用实例
        3.3.1 对象选取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城市经济竞争力测算
        3.3.4 区域经济元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经济元比较优势研究
    4.1 劳动力要素比较研究
        4.1.1 人口素质分析
        4.1.2 综合分析
        4.1.3 劳动力要素综合水平比较
    4.2 资金要素比较研究
        4.2.1 地区资金充足程度分析
        4.2.2 资金使用效率与增值能力分析
        4.2.3 资金要素的综合分析
        4.2.4 资金要素综合水平比较
    4.3 技术要素比较研究
        4.3.1 技术要素投入分析
        4.3.2 技术要素的产出与转化分析
        4.3.3 技术要素综合分析
        4.3.4 技术要素综合水平比较
    4.4 区域经济元比较优势实例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经济元间的竞合模式研究
    5.1 共生原理概述
        5.1.1 共生的内涵
        5.1.2 共生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5.2 区域聚集下的区域经济元间的合作关系研究
        5.2.1 区域经济元间技术扩散能力的机理研究
        5.2.2 区域经济元的技术扩散型模式分析
        5.2.3 区域经济元的技术输出型模式分析
        5.2.4 区域经济元的技术引进型模式分析
        5.2.5 基于对等的区域经济元间技术扩散型模式分析
    5.3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元间技术扩散演化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区域经济元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6.1 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作用
        6.1.1 地方政府竞争概念
        6.1.2 地方政府竞争形式
    6.2 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6.2.1 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6.2.2 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6.3 基于政府主导的区域经济元间的利益分配机理研究
        6.3.1 基本定义
        6.3.2 不合作策略博弈
        6.3.3 合作策略博弈
        6.3.4 结论
    6.4 区域经济合作内在稳定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实证研究
    7.1 河北省经济调整的SWOT分析
        7.1.1 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与优势
        7.1.2 经济结构调整的劣势
        7.1.3 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7.1.4 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
        7.1.5 SWOT分析所带来的启示
    7.2 河北省经济结构特征及内部层次
        7.2.1 经济结构的总体特征
        7.2.2 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结构分析
        7.2.3 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结构分析
        7.2.4 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结构分析
    7.3 京津冀合作框架下河北省经济结构调整
        7.3.1 京津与河北间产业合作的基本状况
        7.3.2 京津冀农业合作分析与河北省农业的调整方向
        7.3.3 京津冀工业合作分析与河北省工业的调整方向
        7.3.4 京津冀服务业合作分析与河北省服务业的调整方向
    7.4 河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
        7.4.1 企业集群的整体状况
        7.4.2 企业集聚的发展趋势
        7.4.3 主导产业的选择
    7.5 河北省经济调整的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
        7.5.1 经济调整的总体思路
        7.5.2 经济调整的宏观定位
        7.5.3 经济调整中的空间重组
    7.6 河北省经济调整策略与政策措施
        7.6.1 产业调整及合作的分阶段发展路径
        7.6.2 空间布局整合的发展战略
        7.6.3 产业合作与梯度转移的相关平台建设
        7.6.4 转变政府推动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让奥运经济带动京津唐地区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报, 2016(01)
  • [2]区域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张清正. 南昌大学, 2010(04)
  • [3]京津冀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缺陷及其破解 ——以石家庄市为例[D]. 杨柳. 兰州商学院, 2010(05)
  •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研究[D]. 孙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5]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J]. 张立生,赵朝阳. 特区经济, 2010(01)
  • [6]基于可能—满意度和粗糙集方法的适度人口及其决策属性研究[D]. 冯磊. 厦门大学, 2009(12)
  • [7]北京市终端能源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旭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8]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增长极作用分析[D]. 张丽. 河北大学, 2008(S1)
  • [9]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 李冰.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8)
  • [10]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 郝玉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