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工企业立项时应重视不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雨[1](2021)在《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燃气管道工程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燃气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涉及到的资金巨大、建设过程复杂。要通过内部审计的手段监测项目资金动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确保投资效果。长期以来,T公司工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采用的是竣工结算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范畴。它仅仅能履行审计资金的监控职责,难以满足工程项目全面、综合性审计的要求。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内部审计相关委托代理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和内部审计理论,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理论。其次,以T公司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对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薄弱;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内部审计模式不够科学;缺乏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最后,提出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审计优化模式,明确T公司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实施原则、组织结构和职能定位,对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程序的四个阶段进行优化,分别是审计的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制定工程项目审计实施过程中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各阶段的具体审计内容和实施程序,同时提出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T公司燃气管道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方法和体系相对老旧。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需要优化其内部审计模式,运用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直接联系企业的具体项目,并嵌入项目的具体各个环节,才能够直接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因此,采用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模式对T公司项目实施内部审计将更具优势。
王妍[2](2020)在《W酒店改造工程业主方全过程管理研究 ——以施工阶段为侧重点》文中研究表明W酒店改造工程项目是以业主方自主管理为主的装修改造项目,为全面做好W酒店改造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时,探索业主方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律,力求对日后同类项目业主方的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本文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以W酒店改造工程项目为例,通过深入分析W酒店以往装修改造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项目的自身特点,应用调研法、行动学习法等,运用DBB管理模式框架,对业主方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工程设计阶段的三大管理原则及三大管理重点、招标阶段的“三严”管理措施、施工阶段的“十不”安全管理原则、十项质量管理措施以及十项进度管理措施等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专家资源,通过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形成了一套业主方对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系统性管理方法并在W酒店改造工程项目中进行了全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完全达到了 W酒店改造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并被W酒店的上级单位评定为“优质工程项目”。实践表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方在各阶段所采用的管理原则、管理思路及管理措施是有效的管理方法。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黄长江[4](2020)在《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取得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应用于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实施,是推动实施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工作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中央和地方已陆续出台各级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颁布的《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首次对基本建设绩效评价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国内针对高校基建项目建设特点和目标效益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比较少,通常实务中的做法往往是由项目投资建设单位自行申报绩效目标,自行设计指标权重,易导致绩效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不科学,结果应用不全面。因此,本文以现阶段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要求和《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中关于绩效评价的规定为立足点,结合高校基建项目建设的特点,分析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且具普遍借鉴意义的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通过结果反馈促进提升高校基建管理水平。通过对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进行剖析和应用分析,从两个维度来设计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及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一是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将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划分为三个阶段,包含项目规划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产出运营阶段,研究探讨全过程绩效管理;二是通过对各阶段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重点分析它们的利益诉求,并结合《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和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尝试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具有全方位绩效管理格局的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H大学材料化工学科实验大楼为例,对上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运用和验证,得出了评价结果分值,分值也基本反映了案例项目的绩效水平。本文研究所得出的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开展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尤其是指导、设计、审核高校基建项目绩效目标环节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林[5](2020)在《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通过接收、储存和加工LNG,为沿海地区提供清洁的能源,符合国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战略。LNG接收站建设属大型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复杂、参与方众多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LNG接收站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以保障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以风险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基于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LNG接收站工程建设的特点,在LNG接收站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构建LNG接收站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目标,划分项目各个阶段,研究风险类型及风险因素。梳理了LNG接收站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对项目各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建立起三级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总结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指出项目各阶段的关键风险并提出相应风险应对策略及防范措施。通过对LNG接收站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管理,能够全面认识各个阶段的风险,体现不同阶段风险的变化情况,并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来减少项目损失,有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和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范紫薇[6](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原有的校园设施已无法满足教学以及科研的需要,楼宇的使用功能、格局布置均需进行调整,使得高校修缮改造工程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的高校修缮工程管理尚处于粗放阶段,另外,通过对近10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发现,针对高校基建及修缮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偏少。鉴于高校修缮工程的特殊性,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对各种修缮改造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的可控性及经济效益,已成为高校管理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修缮工程特点,运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文献分析法以及统计研究法三种方法。首先,对国内外价值链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综合阐述,梳理国内高校修缮工程造价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其次,通过对价值链理论的深入研究,找出本文的理论支撑和研究依据,并将价值链理论成功应用于高校修缮工程的造价管理,分析出高校修缮工程时间维度的基本活动和空间维度的支持性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活动,支持性活动包括组织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应用等。继而对价值链各项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支持性活动和基本活动的合并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展开价值分析,按照优先级将其划分为“关键活动”,“一般价值活动”和“低价值活动”。再次,经高校修缮工程各项活动关系及价值分析后,提出基于价值链的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策略,即基于时间维度的价值链优化策略-基本活动管理提升,基于空间维度的价值链优化策略-支持性活动管理提升,基于时空融合的价值链优化策略-支持性活动在基本活动环节的综合管理提升。最后,通过引入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成功案例,对其价值链优化提升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如何通过“关键活动”的管理来实现造价控制。本文通过价值链视角下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修缮工程的造价管理提供思路,提高高校修缮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张朋[7](2020)在《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过度和粗放的开采利用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资源产能过剩,大气污染、地表沉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职业病频发,死亡率居高不下,煤炭开采方式亟待改进。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是集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一体的绿色化学开采技术,具有适应性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特点。开展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估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或决策者掌控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来源,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措施,规避或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采用变权-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旨在形成一套基于多因素、多层次的适用于普通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和应对策略。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特征及分类,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资源条件、技术工艺条件、投资与收益、外部建设条件、组织管理、安全因素、环境污染8个方面对项目关键因素进行风险辨识,通过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检验、专家咨询的方式得出项目风险项,其中包含8个关键因子,28个二级指标项。(2)研究了基于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价指标,界定了项目生命全周期阶段的划分及关键影响因素,介绍了各类评价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提出了采用变权-模糊层次评价法评价项目风险的7个步骤,确定了指标因子初始值、风险等级界定值、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计算方法。(3)简介了山脚树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的情况,根据山矿气化项目的实际情形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打分的形式确定了项目65个指标因素的初始数值和风险界定的具体数值,计算了权重值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根据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变权和常权比较的形式得出风险隶属向量(0.5250 0.3602 0.1148),表明项目处于低风险等级,并对数据特点加以分析。(4)简述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建立了项目风险防控方法框架。给出了煤层地下气化项目风险防范的一般措施,结合山矿煤层地下气化项目,从条带开采气化炉布置工艺选择、注气工艺方法的选择、燃空区污质固结包埋方法、气化炉安全隔离密闭设计4个方面,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典型风险应对策略。该论文有图59幅,表66个,参考文献199篇。
韦可[8](2020)在《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情境下EPC模式的发展呈加速态势,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是EPC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总承包商介入时点的多样性对EPC项目风险分担提出了新挑战。现有研究多忽略了不同介入时点对工程项目发包范围、各方已知信息的完备程度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特点进行风险分担的研究深度有所欠缺,亟需进行此类风险分担机制的开发设计。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确定了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基于文献分析法和风险地图法整合绘制出了EPC项目三维风险地图,以此确定了EPC项目风险总量;再基于对比分析法依据文件规定及实践经验梳理了两个介入时点前已完工作任务,将工作深度差异较大的工作任务记为关键工作;依据上述分析结果,通过专家访谈明确了关键工作与风险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计算风险地图出入度对此进行检验和修正,确定了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其次,本文完成了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选择与优化。在构建矩阵式合同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文献分析法构建了以风险分担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风险分担效果为因变量的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绘制出EPC项目风险分担流程框架,分析得出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关键风险因素的风险分担矩阵;再基于对比分析法梳理标准合同范本,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为不同介入时点下的EPC项目匹配了风险分担机制;最后依据匹配结果对风险分担结果与合同范本不匹配的合同条款进行优化,对风险共担结果下项目参与方风险分担范围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完善,从而为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提供更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本文完成了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选择与优化,为业主与总承包商的风险分担提供了依据,对于今后我国EPC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玢晶[9](2019)在《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协同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完善,各地政府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水利水电项目、化工和能源工程项目等。重大工程由于建设周期长、系统复杂、参与主体多等特点,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多种风险,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和社会不稳定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明确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目前对重大工程安全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工程内部安全风险管控,也有学者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研究工程外部社会风险治理,但仍然缺乏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角度研究重大工程安全风险。因此,本文以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全寿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安全屏障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2-模网络分析法系统地对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进行研究。(1)在充分理解重大工程和社会公共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对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内涵与三维协同模式。(2)通过搜集事故案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分析了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的事故致因。基于风险的一般生成机理和安全屏障失效理论,提出了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形成机理:风险因素→预防性安全屏障失效→风险事件→减缓性安全屏障失效→风险结果,并通过实际重大工程内外部社会公共安全事故对形成机理进行了示例说明。(3)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借助文献和案例识别出了27个影响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因素和11个利益相关者,并以此构建出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和利益相关者识别清单。(4)基于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和利益相关者识别清单,通过整理43个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形成了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安全风险因素”2-模数据矩阵和关系网络。借助2-模网络分析方法对利益相关者和安全风险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安全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将11个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和27个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因素划分为核心-半边缘-边缘3类。(5)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工具三个维度构建了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协同模式。首先,从治理主体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协同措施。然后,从治理过程入手,明确了各个阶段应重点关注的安全风险和主要的治理主体。最后,从治理工具入手,基于技术设备、组织管理、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四个维度,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的具体治理措施。
肖婷[10](2019)在《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环境、国企改革以及投资环境开放等因素的影响,石化国企行业呈现竞争活力上升、资金更加丰厚、投资活动频繁的趋势,然而当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规划,投资预算与现实投资结果脱节,投资管理不规范等。石化国企必须防控好市场投资风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学术研究和实践表明,内部控制是防控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建设好投资内控是保障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本文对XC集团的对内投资内控建设进行案例研究,对于改进XC对内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完善我国投资内控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内部人理论、产权理论及激励理论为基础,结合对内投资内控的基本方法,按照对内投资流程的顺序,对XC石化集团对内投资业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XC对内投资业务符合发展战略,发挥了规模效应,呼应了行业政策,但整体上仍旧存在投资结构不对称、研发投入不够的问题。在审核与决策阶段,缺乏可行性论证,外包项目合同管理力度弱,内控制度更新效率低;在计划和实施阶段,未充分考虑市场信息,轻易变更投资计划,投资管理人员态度消极;在跟踪与评价阶段,投资项目处置事项流程颠倒,缺乏对分子公司的日常管控。因此,本文对XC集团改进对内投资内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审核与决策阶段XC集团应加强可行性调研,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置专人完善和更新内控制度减轻内部人效应,改善对内投资内控环境;计划和实施阶段应加强投资风险信息与传递,完善风险防控矩阵,增添风险应对手段防御投资计划变更风险,减轻投资失败的负面影响;提高经济合同执行力,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管理;突出绩效评价重点指标,引导对内投资管理人员工作,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跟踪与评价阶段应规范和监督对内投资处置事项,完善管控分子公司组织机构,加强对分子公司监督评价。
二、化工企业立项时应重视不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工企业立项时应重视不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免疫系统”理论 |
2.1.3 内部审计理论 |
2.2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工程项目概念 |
2.2.2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 |
2.2.3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
2.3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2.3.1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定义 |
2.3.2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作用 |
2.3.3 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模式 |
2.4 跟踪审计相关理论 |
2.4.1 跟踪审计定义 |
2.4.2 跟踪审计特点 |
2.4.3 跟踪审计目标 |
第三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T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T公司简介 |
3.1.2 T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
3.1.3 T公司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
3.1.4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审减情况 |
3.2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2.1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 |
3.2.2 内部审计工作安排及具体模式 |
3.2.3 工程项目各阶段审计情况 |
3.2.4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状况 |
3.3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薄弱 |
3.3.2 审计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3.3.3 内部审计模式不够科学 |
3.3.4 缺乏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 |
第四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方案设计 |
4.1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必要性 |
4.1.1 传统事后审计的缺陷 |
4.1.2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优势 |
4.1.3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作用 |
4.2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可行性及实施原则 |
4.2.1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可行性 |
4.2.2 T公司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实施原则 |
4.3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组织结构及职能定位 |
4.3.1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组织结构 |
4.3.2 内部审计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
4.3.3 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相关部门职责 |
4.4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程序 |
4.4.1 审计立项阶段 |
4.4.2 审计准备阶段 |
4.4.3 审计实施阶段 |
4.4.4 审计完成阶段 |
4.5 T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预期效果 |
第五章 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
5.1.1 广泛吸纳优秀内部审计人才 |
5.1.2 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 |
5.1.3 引入社会审计人员 |
5.1.4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
5.2 着力提升T公司内部审计能力 |
5.2.1 开发适用于燃气工程的内部审计软件 |
5.2.2 健全T公司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
5.2.3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复核 |
5.3 改进内部审计模式 |
5.3.1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
5.3.2 改变内部审计模式 |
5.3.3 加强审计工作全过程监督 |
5.4 构建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 |
5.4.1 加强T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督 |
5.4.2 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
5.4.3 建立内部审计绩效奖惩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W酒店改造工程业主方全过程管理研究 ——以施工阶段为侧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综述 |
2.1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2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2.1.3 业主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 |
2.1.4 DBB模式简述 |
2.2 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导地位及主要作用 |
2.2.1 业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
2.2.2 业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
2.2.3 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章 W酒店改造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W酒店改造项目现状及特点分析 |
3.1.1 W酒店改造项目现状分析 |
3.1.2 W酒店改造项目的特点分析 |
3.2 W酒店以往改造项目工程管理的问题 |
3.2.1 设计方案与实际需求不符 |
3.2.2 多家设计单位导致设计工作界面不清 |
3.2.3 工程质量较低、工期拖延 |
3.2.4 招标文件要求不明,施工单位以次充好 |
3.2.5 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安全事故频发 |
3.2.6 费用超概严重 |
3.3 W酒店以往改造项目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3.1 W酒店对项目前期策划不完善 |
3.3.2 W酒店在设计阶段管理重点不突出 |
3.3.3 W酒店招标选商不当 |
3.3.4 W酒店对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不科学 |
3.3.5 W酒店对进度的管理不规范 |
3.3.6 W酒店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方法不恰当 |
第四章 W酒店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 |
4.1 前期策划阶段W酒店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 |
4.1.1 完善工程建设工作程序 |
4.1.2 建立工程建设立项管理制度 |
4.2 设计阶段W酒店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 |
4.2.1 坚持三大管理原则 |
4.2.2 突出三大管理重点 |
4.3 招标阶段W酒店工程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
4.3.1 严格遵守招投标程序 |
4.3.2 严审工程量清单 |
4.3.3 严明招标文件中的关键要求 |
4.4 施工阶段W酒店工程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
4.4.1 坚持的“十不”原则 |
4.4.2 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十项具体措施 |
4.4.3 施工准备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
4.4.4 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控制的十项措施 |
4.4.5 对进度管理的十项措施 |
4.4.6 明确工程项目变更的管理职责 |
4.4.7 工程项目变更的管控方法 |
4.5 竣工验收阶段的改进措施 |
4.6 改进效果评价 |
4.6.1 W酒店本次改造项目管理结果 |
4.6.2 W酒店改造项目管理成果对比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4)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
2.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理论 |
第3章 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高校基建项目主要特点 |
3.2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4章 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 |
4.1 高校基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分析 |
4.2 高校基建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1 利益相关者识别 |
4.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4.3 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路 |
4.4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4.1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利益相关者分析 |
4.4.2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绩效评价目标分析 |
4.4.3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5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5.1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利益相关者分析 |
4.5.2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绩效评价目标分析 |
4.5.3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6 项目产出运营阶段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4.6.1 项目产出运营阶段利益相关者分析 |
4.6.2 项目产出运营阶段绩效评价目标分析 |
4.6.3 项目产出运营阶段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
第5章 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验证 |
5.1 H大学材料化工学科实验大楼项目概况 |
5.2 H大学材料化工学科实验大楼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3 H大学材料化工学科实验大楼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
5.3.1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绩效评价 |
5.3.2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绩效评价 |
5.3.3 项目产出运营阶段绩效评价 |
5.4 H大学材料化工学科实验大楼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
2.1.1 基本概念及理论 |
2.1.2 研究及应用现状 |
2.2 全生命周期管理 |
2.2.1 基本概念及理论 |
2.2.2 研究及应用现状 |
2.3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
第三章 LNG接收站项目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
3.1 LNG接收站的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 |
3.2 LNG接收站项目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
3.3 我国LNG接收站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LNG接收站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某LNG接收站项目概况 |
4.2 LNG接收站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和目标 |
4.2.1 LNG接收站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
4.2.2 LNG接收站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
4.3 LNG接收站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4.3.1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 |
4.3.2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
4.3.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组织 |
4.3.4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文化 |
第五章 LNG接收站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 |
5.1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流程 |
5.1.1 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划分 |
5.1.2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
5.2 风险识别 |
5.2.1 风险识别过程与方法 |
5.2.2 项目立项阶段风险识别 |
5.2.3 项目设计阶段风险识别 |
5.2.4 项目实施阶段风险识别 |
5.2.5 项目终结阶段风险识别 |
5.2.6 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结果 |
5.3 风险评估 |
5.3.1 风险评估过程与方法 |
5.3.2 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结果 |
5.4 风险应对策略 |
5.4.1 项目立项阶段风险应对策略 |
5.4.2 项目设计阶段风险应对策略 |
5.4.3 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应对策略 |
5.4.4 项目终结阶段风险应对策略 |
5.5 风险管理的效果及经验总结 |
5.5.1 风险管理的效果 |
5.5.2 风险管理的经验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价值链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价值链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价值链理论及其视角下高校修缮工程造价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价值链理论及其在高校修缮工程的应用 |
2.1.1 价值链理论 |
2.1.2 价值链理论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优势 |
2.1.3 高校修缮工程价值链构成 |
2.2 基于高校修缮工程价值链理论的工程造价问题分析 |
2.2.1 价值链时间维度基本活动问题分析 |
2.2.2 价值链空间维度支持性活动问题分析 |
2.3 基于高校修缮工程价值链理论的工程造价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价值链时间维度基本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2 价值链空间维度支持性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修缮工程价值链活动关系及价值分析 |
3.1 高校修缮工程价值链各项活动关系分析 |
3.1.1 时间维度的基本活动关系分析 |
3.1.2 时空融合的基本活动与支持性活动关系分析 |
3.2 高校修缮工程价值链各项活动价值分析 |
3.2.1 组织制度建设在时间维度各环节基本活动的价值分析 |
3.2.2 人力资源管理在时间维度各环节基本活动的价值分析 |
3.2.3 技术应用在时间维度各环节基本活动的价值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
4.1 基于时间维度的价值链优化策略——基本活动管理提升 |
4.2 基于空间维度的价值链优化策略——支持性活动管理提升 |
4.3 基于时空融合的价值链优化策略——支持性活动在基本活动环节的综合管理提升 |
4.3.1 关键活动价值提升——组织制度完善 |
4.3.2 关键活动价值提升——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
4.3.3 关键活动价值提升——技术管理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价值链视角下高校修缮工程价控制案例分析 |
5.1 E大学图书馆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研究案例分析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工程概况 |
5.1.3 基于价值链优化提升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理论 |
2.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基本理论 |
2.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概念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
3.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的原则 |
3.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 |
3.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
4.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风险评价指标 |
4.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
4.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山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
5.1 项目概况 |
5.2 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6 项目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 |
6.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 |
6.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
6.3 煤层地下气化项目典型风险应对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情境下EPC模式的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
1.1.2 介入时点的多样性对EPC项目风险分担提出新挑战 |
1.1.3 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是EPC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EPC模式的研究综述 |
2.1.1 EPC模式的研究现状 |
2.1.2 EPC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
2.2 EPC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综述 |
2.2.1 风险分担的理论基础 |
2.2.2 EPC项目风险识别的研究综述 |
2.2.3 EPC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现状 |
2.3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分担问题研究综述 |
2.3.1 工程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综述 |
2.3.2 EPC项目介入时点的政策规定 |
2.3.3 不同介入时点对EPC项目风险分担的影响论证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因素比对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逻辑思路 |
3.2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分担机制选择与优化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逻辑思路 |
第四章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因素比对分析 |
4.1 EPC项目风险总量的确定 |
4.1.1 基于风险地图的风险识别思路 |
4.1.2 基于文献分析的EPC项目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
4.1.3 EPC项目三维风险地图的建立 |
4.2 介入时点前已完工作深度对比 |
4.2.1 EPC项目建设的一般程序 |
4.2.2 介入时点前已完工作内容分析 |
4.2.3 关键工作的确定 |
4.3 关键风险因素的确定 |
4.3.1 基于专家访谈的关键风险因素初判 |
4.3.2 基于风险地图的关键风险因素修正 |
第五章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分担机制选择与优化 |
5.1 矩阵式合同选择模型的构建 |
5.2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关键风险因素的风险分担 |
5.2.1 风险分担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
5.2.2 关键风险因素的风险分担 |
5.3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选择 |
5.3.1 EPC模式常用合同范本对比分析 |
5.3.2 风险分担机制的匹配 |
5.4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优化 |
5.4.1 不同介入时点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优化点的选择 |
5.4.2 介入时点为项目立项后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优化 |
5.4.3 介入时点为初步设计后的EPC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优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协同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现状 |
1.3.2 重大工程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
1.3.3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
1.3.4 现有研究总结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概念界定 |
2.1.1 重大工程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社会公共安全 |
2.1.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 |
2.1.4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
2.1.5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三维协同模式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概述 |
2.2.2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类 |
2.3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3.1 全寿命周期概述 |
2.3.2 重大工程全寿命周期划分 |
2.4 安全屏障理论 |
2.4.1 安全屏障概述 |
2.4.2 安全屏障分类 |
2.5 协同治理理论 |
2.5.1 协同理论 |
2.5.2 治理理论 |
2.5.3 协同治理理论及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致因与形成机理研究 |
3.1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3.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致因分析 |
3.2.1 事故致因理论 |
3.2.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致因 |
3.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形成机理分析 |
3.4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
3.4.1 工程内部安全风险事故形成机理——以列车碰撞事故为例 |
3.4.2 工程外部安全风险事件形成机理——以PX项目群体性事件为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与利益相关者识别 |
4.1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识别与分类 |
4.1.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风险识别 |
4.1.2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风险识别 |
4.1.3 风险因素确定与分类 |
4.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
4.2.1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 |
4.2.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识别 |
4.2.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
4.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和利益相关者识别清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和安全风险关系分析 |
5.1 2-模网络的内涵与分析方法 |
5.1.1 2-模网络的内涵 |
5.1.2 2-模网络分析方法 |
5.1.3 UCINET工具介绍 |
5.2 2-模数据矩阵构建 |
5.2.1 数据基本情况 |
5.2.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安全风险”2-模网络构建 |
5.2.3 可视化 |
5.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安全风险”2-模网络分析 |
5.3.1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安全风险关系分析 |
5.3.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相关者关系分析 |
5.3.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关系分析 |
5.3.4 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三维协同 |
6.1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多元主体协同 |
6.1.1 多元主体协同现状 |
6.1.2 多元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 |
6.1.3 多元协同实现路径 |
6.2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全过程协同 |
6.2.1 决策立项阶段 |
6.2.2 规划设计阶段 |
6.2.3 建设施工阶段 |
6.2.4 运营维护阶段 |
6.3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工具协同 |
6.3.1 技术设备屏障 |
6.3.2 组织管理屏障 |
6.3.3 法律制度屏障 |
6.3.4 社会文化屏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事故案例 |
作者简介 |
(10)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的发展及研究 |
1.2.2 投资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
1.2.3 内部控制与对内投资活动 |
1.2.4 评价与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企业对内投资业务内控理论基础 |
2.1 对内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主要流程 |
2.1.1 审核和决策阶段内控 |
2.1.2 计划与实施阶段内控 |
2.1.3 跟踪与评价阶段内控 |
2.2 对内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1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理论 |
2.2.2 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关系 |
2.2.3 激励理论 |
2.3 国有石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性 |
第3章 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内控现状 |
3.1 XC集团概况 |
3.1.1 集团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2 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内控设计概况 |
3.2.1 内部控制文件 |
3.2.2 责权分配 |
3.2.3 内部控制活动 |
3.2.4 主要风险控制点 |
3.3 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概况 |
3.3.1 公司战略 |
3.3.2 对内投资业务规模与项目 |
第4章 XC集团对内投资内控问题及原因 |
4.1 集团对投资内控目标理解的分析 |
4.2 审核与决策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
4.2.2 对内投资内控制度管理效率低 |
4.3 计划与实施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对内投资计划忽视市场风险致亏损 |
4.3.2 外包投资项目合同管理力度弱 |
4.3.3 绩效评价体系导向作用缺失 |
4.4 跟踪与评价阶段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项目处置事项未遵照内控流程 |
4.4.2 缺乏对分子公司的日常管控 |
第5章 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内控改进建议 |
5.1 审核与决策阶段改进建议 |
5.1.1 加强投资决策可行性调研 |
5.1.2 完善公司治理层结构 |
5.1.3 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 |
5.1.4 设置专人完善与更新内控制度 |
5.2 计划与实施阶段改进建议 |
5.2.1 加强投资风险信息收集与传递 |
5.2.2 完善对内投资业务风险防控体系 |
5.2.3 加强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管理 |
5.2.4 强化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作用 |
5.3 跟踪与评价阶段改进建议 |
5.3.1 规范和监督对内投资业务处置流程 |
5.3.2 健全分子公司管控组织结构 |
5.3.3 加强对分子公司的监督评价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化工企业立项时应重视不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公司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优化研究[D]. 马雨.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W酒店改造工程业主方全过程管理研究 ——以施工阶段为侧重点[D]. 王妍.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高校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黄长江. 华侨大学, 2020(12)
- [5]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D]. 孙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修缮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 范紫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不同介入时点的EPC模式下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研究[D]. 韦可.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重大工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协同模式构建研究[D]. 陈玢晶. 东南大学, 2019(05)
- [10]XC集团对内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肖婷.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跟踪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