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生料易烧性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阳[1](2020)在《率值、外加剂和粘土组成对水泥生料煅烧阶段电导的影响》文中认为水泥熟料原料性质、生料率值和煅烧制度等因素影响着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高温液相出现温度、液相粘度和液相量等性质,而液相性质进而影响着熟料矿物生成。本论文通过测定不同配方生料煅烧过程的电阻抗值,探究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生料在液相阶段的电导特性,拟建立起液相电导特性与熟料质量之间的联系。本论文参照电导岩石学的电导机理,使用交流电阻抗谱法,在10~200000Hz范围内测定了普通硅酸盐水泥生料在率值、外加剂(Na2CO3、Na NO3、Mg O、Ca F2)、粘土矿这三类变量条件下的高温煅烧过程的电阻抗谱,得出其在750~1400℃内煅烧的电阻抗变化的一般规律:(1)生料的煅烧电阻抗值随频率、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逐渐变小;(2)高频能起到稳定电导的作用,测出的电阻抗值更能代表体系的电导状态,利于探究不同因素对电阻抗值的影响。并根据上述规律,选取200000Hz、液相阶段的电阻抗值作重点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200000Hz下的电阻-温度曲线有两个温度拐点,第一个拐点代表固相反应进入加速期,第二个拐点表示液相开始出现。添加上述外加剂会降低拐点温度。(2)不同率值的生料在液相阶段的电阻抗值随三率值的升高而单调递增。其中KH(石灰饱和比)对电阻抗值的影响最大,IM(铝率)值的影响最小:1400℃时,KH从0.74到1.06,电阻抗值增加了126.2Ω;SM(硅酸率)从2.00~2.80,电阻抗值增加了65.54Ω;IM从1.02~1.67,电阻抗值增加了15.97Ω。(3)生料中掺的外加剂能降低煅烧液相阶段的电阻抗值。除Mg O外,液相的电阻抗随其他外加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Mg O的持续增加却会增加样品的电阻抗值。在0.5~1.1%的掺量下,Mg O降阻效果最好,能降阻40.00Ω,;掺入量在1.1~4%之间,Na NO3降阻效果最优,最大能降低106.01Ω。(4)固定率值、含不同粘土矿的生料在液相阶段液相量相仿的情况下,电阻抗大小取决于微量氧化物的量,与粘土矿物结构关系不大。如在1400℃,微量氧化物最多的N2(1.51%)的电阻值为62.84Ω,低于同系列其他样品。(5)粘土矿物结构对电导影响非常小;金属氧化物、液相量与电阻抗成正相关;液相黏度与电阻抗成反比。(6)电阻抗值低的熟料,其岩相的孔洞更多、矿物尺寸更大。
岳琴,陶从喜,林永权,任兵建,梁乾,尹佳芝[2](2020)在《水泥生料易烧性影响因素探究》文中认为水泥生料易烧性与生料粒度、原材料特性、熟料煅烧制度等因素相关。文中从硅率、细度、饱和比、石英含量等4个方面探究各因素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通过改善易烧性可很好地控制水泥熟料的煅烧过程,有助于水泥生产线的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质量。
张健[3](2020)在《水泥回转窑内硫、碱的作用及其迁移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水泥工业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劣质原燃料被使用,水泥回转窑内硫、碱的循环富集量随之增加,硫、碱对水泥熟料烧成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由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直接测定分析硫、碱在水泥回转窑内的迁移特性,以及其对熟料烧成的影响作用。该领域大量国内外研究报告都是通过纯化学试剂进行配制生料试样来开展相关研究,这与实际生产情况相差较大。本文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现场取样分析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直接对不同生产线入窑生料单掺较高含量的K2CO3、Na2CO3和Ca SO4·2H2O和复掺较高含量的Na2CO3和Ca SO4·2H2O,制备成低碱低硫、高碱低硫、低碱高硫、高碱高硫的试样组。同时分别在ZY水泥厂和JL水泥厂采集入窑生料、C5热生料、烟室结皮、窑皮和熟料试样。结合生料综合热分析、生料易烧性试验、XRD物相分析、熟料化学分析等方法,并将实验室研究结果之间、现场取样分析研究结果之间、实验室研究结果与现场取样分析研究结果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来展开全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量的钾、钠、硫的引入对入窑生料的干燥、黏土矿物脱水、碳酸盐分解和熟料烧成阶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碳酸盐分解和熟料烧成阶段最为明显,具体包括:降低碳酸盐初始分解温度;降低高温熔体液相初析温度;改变C3S形成时的热效应,使其形成过程更加集中。同时,不同生产线入窑生料,由于其率值、矿物成分等不同,硫、碱所产生的作用差别较大,具体包括:硫、碱对ZY入窑生料产生的影响较小,在1450℃,降低了其熟料试样中的f-Ca O含量,增加了C3S的含量;对于JL入窑生料,情况则相反。硫、碱的挥发特性,1450℃下的一次挥发率大小关系为:K2O>SO3>Na2O,并与含量呈正相关;K2O、Na2O互相抑制彼此的挥发;SO3会促进K2O、Na2O的挥发,同样,K2O、Na2O对SO3的挥发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且Na2O的促进作用较K2O的高;不同生产线入窑生料对K2O、Na2O、SO3的挥发影响存在差异,K2O的挥发受试样种类的影响较小,其次为SO3,最后为Na2O。硫、碱的固溶特性,硫、碱主要集中分布在C5热生料、烟室结皮、过渡带窑皮等固相中;其中在烟室结皮中硫、碱的存在形式最为复杂,主要有KCl、Ca SO4、Na2SO4、K2SO4、2Ca SO4·K2SO4等;不同粒径的熟料中,硫、碱的存在形式差别不大,主要以Na2SO4、K2SO4、Na2O·8Ca O·3Al2O3、K3Na(SO4)2为主,但是硫、碱的含量不同,与熟料的粒径呈正比;而且在不同粒径的熟料中,K2O、SO3含量的差别较Na2O的明显。硫、碱的循环特性,与硫、碱的挥发率呈正相关,物料中硫、碱的挥发率增加,进入到回转窑内气相中硫/碱的量、硫/碱循环量、固溶到回转窑内固相中含量同样会增加,其中有80%左右的硫、碱会参与到整个循环富集的过程中,被熟料带走的硫、碱含量,会因为熟料粒径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通常情况下,粒径越大,带走的硫、碱含量越高。
卢晓磊[4](2019)在《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直接煅烧含阿利特的硫铝酸盐水泥熟料为主线,围绕着如何突破高SO3条件下熟料矿物C4A3$和C3S两相稳定共存难题,分别从高温熔融液相调控、及其与离子掺杂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主要目的是制备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以下简称“AMCSA水泥”),改善硫铝酸盐水泥中后期强度和粘结性能,进而延长严酷环境下工程结构的服役寿命。借助XRD、DSC-TG、岩相及荧光光谱分析等测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MCSA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性能和水化,及工业化试生产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AMCSA熟料组成设计与矿物结构研究研究了铁相对C3S和C4A3$矿物形成与共存影响规律,明确了铁相组成Al2O3/Fe2O3摩尔比降低,可以显着降低熔融液相的形成温度,且能改善生料的易烧性和促进C3S矿物形成,有利于C3S和C4A3$矿物形成与共存。研究了C3S结构与粘结性能,表明C3S单矿为三斜晶系中T1型结构,且C3S水化硬化浆体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其3 d、7 d和28 d的抗折粘结强度分别为1.89 MPa、2.45 MPa和3.21 MPa;提出了水化产物C-S-H凝胶与基体之间形成的机械咬合力是粘结强度的主要来源,为进一步研究AMCSA水泥的粘结等宏观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借助Eu3+离子荧光探针分析方法研究C2S结构及γ-C2S相鉴别。阐明了熟料矿物C2S中存在没有水化活性的γ-C2S,并首次明确了Eu3+离子占据四个非等效Ca2+的位置及其在5D0→7F0跃迁范围内的发射波长,即γ-C2S的Ca(1)O6(578.9 nm)和Ca(2)O6(577.6 nm)与β-C2S的Ca(1)O7(573.8 nm)和Ca(2)O8(571.8 nm)。该方法在鉴别少量γ-C2S矿物存在具有突出优势,为AMCSA水泥熟料矿物的物相分析提供了新的表征方法。(2)AMCSA水泥熟料制备、性能与水化研究研究了AMCSA水泥熟料制备与性能,结果表明钡离子掺杂促进了熟料矿物阿利特和C4A3$共存。AMCSA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和C4A3$矿物衍射峰明显。XRD定量分析熟料矿物组成为:贝利特55.5 wt.%、C4A3$25.6 wt.%、阿利特9.6 wt.%及铁相9.3 wt.%。AMCSA水泥3 d到28 d的抗压强度提高了20.4 MPa,显着改善了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力学性能。研究了BaSO4替代部分CaSO4煅烧制备AMCSA水泥熟料,结果表明BaSO4掺量增加,阿利特矿物衍射峰和岩相显微特征明显。阐明了CaSO4中的SO3对硅酸盐矿物晶体生长发育影响,得到了SO3含量越多对熟料中硅酸盐晶体熔蚀严重,形状不规则且尺寸减小。AMCSA水泥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胶砂3 d到28 d抗压强度增长了12.2MPa;28 d抗折粘结强度为3.39 MPa,较普通快硬硫铝酸盐水泥(CSA)提高了24.6%,明确了Alite矿物对提高水泥的粘结性能具有重要作用。AMCSA水泥水化3 d的累积放热量低于CSA水泥,解释了其早期强度较CSA水泥低的内在原因。AMCSA水泥硬化浆体组成为钙矾石AFt、C-S-H凝胶、AH3和BaSO4以及未水化的水泥颗粒,AFt晶体和C-S-H凝胶等水化产物相互搭接,构成了水泥石的骨架,改善了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宏观表现为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增加。(3)AMCSA水泥工业放大试验与应用研究利用现有水泥生产工艺设备和工业原燃料,首次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窑生产线上进行了AMCSA水泥工业放大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确定了AMCSA水泥工业化试生产配料方案,为石灰石56.81 wt.%、铝矾土23.43 wt.%、石膏3.09 wt.%、重晶石8.83 wt.%,尾矿砂7.85 wt.%。试生产的AMCSA水泥熟料外观呈青灰色略泛黑,结粒均齐,无粉化现象,实测立升重均大于1060 g/L,且矿物岩相显微特征明显;XRD定量分析结果为C4A3$与C3BA3$之和为48.5 wt.%、贝利特32.6 wt.%、阿利特11.7 wt.%和铁相7.2 wt.%。同时也确定了AMCSA水泥工业化制备的主要工艺参数,为该水泥实现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放大生产的AMCSA水泥凝结时间与CSA水泥相当;AMCSA水泥3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46.0 MPa和56.9 MPa,其3 d至28 d增加了10.9 MPa;AMCSA水泥28 d砂浆粘结强度为3.51 MPa,高于CSA水泥的2.72 MPa,粘结强度提高了29%,表明工业化试生产的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性能达到了预期目标,即引入Alite矿物能改善CSA水泥的粘结性能。研究了减水剂和缓凝剂与AMCSA水泥适应性,结果表明聚羧酸减水剂与该水泥适应性良好;同时得出了硼酸对该水泥缓凝效果最好且对强度影响较小。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方案,并依据试配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确定了最终配合比(每方)为水泥、石灰石粉、砂、石、外加剂和水质量(kg)分别为:400、30、835、975、5.2和160。混凝土试样l d、3 d、7 d和28 d龄期抗压强度分别为47.7 MPa、54.1 MPa、60.1 MPa、64.8 MPa,满足混凝土设计C40强度等级要求,为AMCSA水泥在近海和海上等严酷服役环境工程中应用提供了依据。
周严[5](2019)在《铅锌尾矿对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锌尾矿是铅锌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量的尾矿堆存于尾矿库或者自然区域内,给周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铅锌尾矿的化学组分与铝质、硅质原材料相似,其中含有的丰富的微量元素还可以在水泥熟料锻烧过程中起到部分矿化的作用,因此将铅锌尾矿用于制备水泥熟料符合I固废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理念。本论文以铅锌尾矿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生产,研究了不同尾矿掺量对水泥熟料的烧成过程及矿物组成的影响,确定铅锌尾矿锻烧水泥熟料过程中最合适的尾矿掺量。同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利用单形重心原理设计实验,来探究铅锌尾矿中重金属氧化物PbO、ZnO、SnO2对于熟料质量的影响,从而为实际生产过程中铅锌尾矿作水泥生料制备水泥熟料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铅锌尾矿的掺杂对熟料中C3S的生成有促进作用,最佳尾矿量掺杂为3%,熟料中C3S含量最多,且熟料中M1型C3S含量最多,熟料的质量最好。尾矿中PbO、ZnO均利于熟料中C3S的生成,SnO2则不利于熟料中C3S的生成。就C3S的晶型而言,SnO2对M1和M3型C3S均有抑制作用,而随着Pb、Zn掺量的增加,C3S晶型由M3型向M1型转化。将实验室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发现,提高饱和石灰比系数KH,能有效地提高水泥熟料中C3S的含量。并且在条件允许前提下,中试试验过程中提高KH的值能提高水泥熟料28天抗压强度,均值可达到60MPa。
何运轩[6](2019)在《氧化镁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形成及水化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以废弃混凝土为主体的建筑垃圾的产出量日益增多以及水泥工业生产所需天然矿物资源的日渐枯竭,本课题组提出利用未经分离处理的全组分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水泥的技术。前期研究发现,由于废弃混凝土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再生水泥熟料中MgO含量波动较大;如果废弃混凝土中粗骨料为白云质石灰岩或低品位高镁石灰石,更易造成再生水泥中MgO含量偏高,不仅影响水泥的安定性,同时还会对水泥的其它性能产生影响。阿利特是硅酸盐水泥中最重要的矿物成分,其形成过程、在熟料中的含量、晶型以及水化特性对水泥强度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拓展废弃混凝土原料来源、明确废弃混凝土中MgO含量控制指标,同时充分发挥MgO对再生水泥烧成及性能的有利影响、提高再生水泥强度,有必要研究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阿利特的形成及水化特性。本论文研究可以为高MgO含量再生水泥以及其它高镁水泥的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结论。本论文采用全组分废弃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外掺MgO烧制高镁再生水泥熟料。通过对不同配料组再生水泥的生料易烧性、熟料中不同形式存在的MgO的量、熟料矿物组成、阿利特晶型以及净浆抗压强度等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在不同硅率和SO3掺量下,MgO掺量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形成及水化的影响,进而探讨MgO对再生水泥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率值KH=0.92、SM=3.03.4、IM=1.8,MgO掺量2%10%,SO3掺量0%1.5%,CaF2掺量0.82%的各组高镁再生水泥生料,1350℃煅烧时具有良好的易烧性。除E5组(SM=3.2、MgO=10%、SO3=1.0%)f-CaO含量略高(1.44%≤国标限值1.5%),熟料中f-CaO含量均不超过0.13%;掺加SO3掺量能够提高熟料的致密性和硬度。(2)SO3掺量为0%和1%时,熟料中MgO的固溶主要受MgO掺量的影响,SM和SO3掺量对f-MgO含量、MgO固溶量随MgO掺量的变化趋势无显着影响,MgO=8%最有利于MgO的固溶;当SO3掺量增至1.5%时,MgO掺量对熟料中MgO固溶的影响变小。MgO≤6%时,SO3掺量对MgO固溶有显着影响,高SO3掺量(1.5%)有利于MgO的固溶;MgO≥8%时,SO3掺量对MgO固溶的影响与SM和MgO掺量间的相互作用有较大关系,高SM(3.4)搭配高MgO掺量(8%、10%)时,掺加SO3不利于MgO的较大关系,高SM(3.4)搭配高MgO掺量(8%、10%)时,掺加SO3不利于MgO的固溶。对于高KH高SM的高镁再生水泥,MgO更倾向于固溶在硅酸盐相中。(3)未掺SO3时,MgO掺量对偏高SM熟料中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影响更大;SM=3.2、3.4时,除C2组(SM=3.4、MgO=4%、SO3=0%)外,熟料中C3S、C3S+C2S的量随MgO掺量增加而减少,说明高SM配料时,MgO不利于硅酸盐相的生成;MgO掺量对于熟料中C3A和C4AF的量影响不大;不同MgO掺量下,SM=3.2时熟料中C3S含量以及C3S/C2S均最高。不同SM时,掺SO3各组熟料中C3S含量更低、C2S含量更高,C3A+C4AF总量呈减少趋势,说明掺加SO3不利于C3S的形成;随着SO3掺量提高,SM和MgO掺量对熟料矿物形成的影响减弱。(4)不同SM、不同SO3掺量下,MgO掺量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阿利特晶型的影响不同。MgO掺量较低时,可能出现M1型、M1+M3型、M2+M3型阿利特;随着MgO含量增加,阿利特晶型有稳定为M3型的趋势。掺加SO3时,阿利特可以稳定为M1型、尤其在MgO掺量较低时。受生料中杂质离子的影响,SM=3.2的B组(SO3=0%)在MgO掺量4%和8%时出现R型阿利特、SM=3.2的H组(SO3=1.5%)在MgO掺量4%时出现M3+R型阿利特。(5)未掺SO3时,随着MgO掺量增加,不同SM的净浆3d强度无规律波动、28d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MgO=2%的A1组(SM=3.0)3d和28d强度均最高(40.3MPa,107.2MPa),各龄期强度最低值基本出现在MgO=10%时。对于掺SO3的高镁再生水泥,SO3和MgO相互配合强化核化过程,降低MgO掺量对水泥强度的影响;净浆3d强度随SO3掺量增加呈降低趋势、28d强度在SO3=0%时最高,随着SM提高,净浆28d强度增长率随SO3掺量增加呈增大趋势,表明掺入SO3对高镁再生水泥各龄期强度均有不利影响、尤其是早期强度。本论文实验条件下,高KH高SM配料的高镁再生水泥不宜掺加SO3、尤其在MgO掺量较高时。
凌庭生[7](2017)在《水泥生料易烧性与熟料煅烧效率》文中研究表明1引言煅烧是物料加工的重要环节,物料易烧性通常以最终产品的转化程度来衡量。相同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条件下,最终产品含量越高说明物料的易烧性越好。水泥生料由多组分物料按照经验率值配料粉磨制备而成,水泥生料易烧性的界定目前已有明确定义,GB/T 26566-2011《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
吴逍,喻庆华,陈雪梅,钟文,张凌志,杨红梅,吴槿萱[8](2017)在《云南某水泥厂生料设计及易烧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云南某水泥厂的原材料和实际生产情况,改进生料设计方案并根据国标进行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采用XRD、TG-DSC和激光粒度分析仪,从原材料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颗粒级配等方面对不同方案的生料易烧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方案(KH=0.92,SM=2.5,IM=1.5)更容易烧成熟料矿物,f-CaO含量低至0.69%,这可能是由于方案设计生成较多的液相量,生料组配中含较高比例的结合态SiO2,同时调整颗粒级配并降低有害物石英含量,这些有利因素共同耦合,促进了生料易烧性的改善。
武亚磊[9](2016)在《利用水泥窑系统雾化干化及焚烧污泥技术工业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是目前城市污泥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它不仅能够节省能源、降低环境污染,而且能够使污泥得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开展雾化干化及焚烧污泥工业试验,优化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为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本文针对污泥非等温干燥过程,分析了升温速率对干燥率的影响,确定出干燥过程最概然机理函数和动力学参数;将污泥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研究了不同污泥掺量煅烧的水泥熟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提出了污泥的最佳掺量和最大掺量值;开展了污泥雾化干化及焚烧技术中试试验和工业试验,为该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双外推法,确定出城市污泥非等温干燥过程的最概然机理函数:G(α)MP=1-(1-α)4,得到不同升温速率的干燥活化能E变化范围为19.45-28.46k J·mol-1,指前因子的变化范围为1.5×105-5.0×106s-1。水泥熟料的XRD、NMR、SEM分析表明,污泥的加入不会改变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但会对矿物相的结构和相对含量产生影响;在不影响熟料性能的前提下,污泥的最大处理量为0.32吨污泥/吨熟料,使熟料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的污泥最佳掺量为0.16吨污泥/吨熟料。通过中试试验,解决了污泥的雾化和堵塞问题,改进了生产工艺、优化了运行参数。污泥的掺入不会对水泥生产工艺、热工系统和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污泥的掺入可以降低游离氧化钙的含量、提高熟料中C3S的含量,能够促进熟料固相反应的进行。对于250吨污泥/天的处理规模,污泥的处理成本为49.5元/吨污泥。
韩立杨[10](2015)在《浅析水泥易烧性的研究对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评定,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影响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因素众多,包括水泥生料的化学组分(决定其率值的控制范围)、水泥生料配制用的原材料的矿物特性(如晶体发育的完整程度、不同的矿物组成等)、水泥生料细度等。水泥原材料是水泥生产成本控制的第一道关口,水泥生料细度的控制将决定水泥生料磨的能耗,水泥生料易烧性又决定了水泥生产中能耗最多的环节——水泥熟料煅烧的过程能耗。通过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研究,适当放宽水泥生料细度的控制,设计一个良好的配料方案,在降低水泥熟料煅烧环节能耗的同时又可得到高强度的水泥熟料,为水泥中添加更多低成本的混合材打下基础,降低水泥生产的成本。根据水泥生料易烧性的研究结果,可更好地控制水泥熟料的煅烧过程,避免水泥熟料过烧时不必要能源的消耗,也可降低水泥熟料磨制过程中的能耗。水泥生料易烧性的研究对水泥质量、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水泥生料易烧性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生料易烧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率值、外加剂和粘土组成对水泥生料煅烧阶段电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水泥生料煅烧过程 |
1.3 液相性质的研究现状 |
1.3.1 率值对熟料煅烧液相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2 氧化镁、碳酸钠和硝酸钠对熟料烧成液相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3 氟化钙对熟料烧结液相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4 生料矿物成分对熟料烧结影响研究现状 |
1.4 矿物导电特性的研究现状 |
1.4.1 导电机理 |
1.4.2 电导率测定在水泥熟料、混凝土等方面应用的现状 |
1.4.3 硅酸盐矿物、岩石等电导率测定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方案及步骤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条件 |
2.3.2 实验思路 |
2.4 实验步骤 |
第三章 熟料煅烧过程的电导变化特征探究 |
3.1 实验结果整理 |
3.2 实验结果讨论 |
3.2.1 频率对煅烧电阻抗的影响 |
3.2.2 温度对煅烧电阻抗的影响 |
3.2.3 频率和温度对煅烧电阻抗的综合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率值的生料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4.1 不同KH值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4.1.1 K系列在煅烧过程的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4.1.2 K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4.1.3 K系列实验小结 |
4.2 不同SM值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4.2.1 S系列在煅烧过程的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4.2.2 S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4.2.3 S系列实验小结 |
4.3 不同IM值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4.3.1 I系列在煅烧过程的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4.3.2 I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4.3.3 I系列实验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碳酸钠、硝酸钠含量的生料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5.1 不同碳酸钠含量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5.1.1 J系列生料煅烧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5.1.2 J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5.1.3 J系列实验小结 |
5.2 不同硝酸钠含量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5.2.1 X系列生料煅烧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5.2.2 X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5.2.3 X系列实验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含量氧化镁、氟化钙的生料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6.1 不同氧化镁含量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6.1.1 M系列生料煅烧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6.1.2 M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6.1.3 M系列实验小结 |
6.2 不同氟化钙含量的样品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6.2.1 F系列生料煅烧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6.2.2 F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6.2.3 F系列实验小结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使用不同粘土的熟料在煅烧阶段的电导特性 |
7.1 N系列生料煅烧电阻抗值的结果分析 |
7.2 N系列熟料的游离钙含量、XRD和岩相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水泥生料易烧性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原料与仪器 |
1.2 原料检测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生料易烧性影响因素的确定 |
2.2 硅率SM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2.3 细度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2.4 原料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分析 |
3 结束语 |
(3)水泥回转窑内硫、碱的作用及其迁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硫、碱在熟料烧成中的作用 |
1.2.2 水泥回转窑内固相中硫、碱的分布 |
1.2.3 水泥回转窑内气相中硫、碱的分布 |
1.2.4 水泥回转窑内硫、碱的循环富集特性 |
1.2.5 水泥回转窑内硫、碱的迁移特性与熟料烧成作用的关联性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 |
2.2.1 入窑生料 |
2.2.2 化学试剂 |
2.2.3 硅酸盐水泥熟料 |
2.2.3.1 水泥厂现场取熟料样 |
2.2.3.2 实验室制备熟料样 |
2.2.4 水泥厂其他生产试样 |
2.3 试样制备 |
2.3.1 试样编号规则 |
2.3.2 生料试样制备 |
2.3.3 熟料试样制备 |
2.3.4 水泥厂其他生产试样采集 |
2.3.4.1 ZY水泥厂 |
2.3.4.2 JL水泥厂 |
2.4 试验方法 |
2.4.1 实验室研究 |
2.4.1.1 水泥生料综合热分析 |
2.4.1.2 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 |
2.4.1.3 水泥熟料物相分析 |
2.4.1.4 硫、碱挥发性试验 |
2.4.2 水泥厂现场取样分析研究 |
2.4.2.1 生产样的化学分析 |
2.4.2.2 生产样的物相分析 |
2.4.2.3 硫、碱总挥发率计算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硫、碱在熟料烧成过程中的作用 |
3.1 引言 |
3.2 空白试样 |
3.2.1 生料综合热分析 |
3.2.2 生料易烧性分析 |
3.2.3 熟料物相分析 |
3.2.4 小结 |
3.3 单掺K_2CO_3对熟料烧成的影响 |
3.3.1 生料综合热分析 |
3.3.2 生料易烧性分析 |
3.3.3 熟料物相组成分析 |
3.3.4 小结 |
3.4 单掺Na_2CO_3对熟料烧成的影响 |
3.4.1 生料综合热分析 |
3.4.2 生料易烧性分析 |
3.4.3 熟料物相分析 |
3.4.4 小结 |
3.5 单掺Ca SO_4·2H_2O对熟料烧成的影响 |
3.5.1 生料综合热分析 |
3.5.2 生料易烧性分析 |
3.5.3 熟料物相分析 |
3.5.4 小结 |
3.6 复掺Na_2CO_3和Ca SO_4·2H_2O对熟料烧成的影响 |
3.6.1 生料综合热分析 |
3.6.2 生料易烧性分析 |
3.6.3 熟料物相分析 |
3.6.4 小结 |
3.7 现场采集熟料物相分析 |
3.8 本章总结 |
第4章 硫、碱在水泥回转窑内的迁移特性 |
4.1 引言 |
4.2 硫、碱的挥发特性 |
4.2.1 一次挥发率 |
4.2.2 总挥发率 |
4.2.3 小结 |
4.3 硫、碱的固溶特性 |
4.3.1 ZY水泥厂其他生产试样分析 |
4.3.1.1 化学分析 |
4.3.1.2 物相分析 |
4.3.2 JL水泥厂其他生产试样分析 |
4.3.2.1 化学分析 |
4.3.2.2 物相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回转窑内硫、碱循环计算 |
5.1 引言 |
5.2 Weber计算法 |
5.3 计算实例 |
5.3.1 ZY水泥厂 |
5.3.2 JL水泥厂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
(4)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硫铝酸盐水泥 |
1.3.2 硅酸盐水泥 |
1.3.3 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 |
1.3.4 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 |
1.3.5 硫铝酸钡(锶)钙水泥 |
1.3.6 硅酸盐-硫铝酸盐复合熟料体系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2.1 实验所用的设备 |
2.2 水泥的制备 |
2.2.1 水泥生料配制 |
2.2.2 水泥单矿及熟料制备 |
2.2.3 水泥样品制备 |
2.3 物理性能测试 |
2.3.1 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的测定 |
2.3.2 净浆强度 |
2.3.3 胶砂强度 |
2.3.4 粘结强度 |
2.3.5 混凝土强度 |
2.3.6 水泥净浆流动度 |
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
2.4.1 X射线荧光分析(XRF) |
2.4.2 熟料游离钙含量 |
2.4.3 光学显微分析 |
2.4.4 X射线衍射及Rietveld分析方法 |
2.4.5 电子显微分析 |
2.4.6 荧光光谱分析 |
2.4.7 热分析 |
2.4.8 水化热测试 |
第三章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熟料组成设计与结构研究 |
3.1 C_3S和C_4A_3$矿物共存研究 |
3.1.1 化学纯试剂配料 |
3.1.2 矿物形成研究方法 |
3.1.3 生料易烧性 |
3.1.4 相组成分析 |
3.1.5 DSC-TG分析 |
3.1.6 微观结构分析 |
3.2 C_3S结构表征与水化 |
3.2.1 化学纯试剂配料 |
3.2.2 C_3S结构研究方法 |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
3.2.4 C_3S粘结强度 |
3.2.5 水化产物SEM分析 |
3.3 C_2S结构研究 |
3.3.1 化学纯试剂配料 |
3.3.2 C_2S结构研究方法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3.3.4 荧光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制备、性能与水化研究 |
4.1 离子掺杂对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形成影响 |
4.1.1 实验原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1.3 水泥熟料相分析 |
4.1.4 熟料形成综合热分析 |
4.1.5 熟料微观结构分析 |
4.2 硫源对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形成影响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熟料矿物设计方法及组成 |
4.2.3 水泥熟料XRD物相分析 |
4.2.4 水泥熟料岩相显微分析 |
4.3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力学性能 |
4.3.1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抗压强度 |
4.3.2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粘结强度 |
4.4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水化 |
4.4.1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热 |
4.4.2 水泥水化产物XRD分析 |
4.4.3 水泥水化产物SEM分析 |
4.4.4 水泥水化产物综合热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工业放大试验与应用研究 |
5.1 生产线及工艺情况 |
5.2 关键技术指标 |
5.3 工业放大试验实施方案 |
5.3.1 熟料矿物组成设计 |
5.3.2 原燃料选择 |
5.3.3 生料配料 |
5.3.4 水泥熟料煅烧控制 |
5.4 水泥熟料试生产关键技术 |
5.4.1 熟料配料方案 |
5.4.2 水泥生料制备 |
5.4.3 熟料烧成技术 |
5.4.4 出窑熟料物相分析 |
5.4.5 工业放大生产水泥性能 |
5.5 应用工程简介 |
5.6 工程用原材料 |
5.6.1 水泥 |
5.6.2 石灰石粉 |
5.6.3 骨料 |
5.6.4 外加剂 |
5.7 外加剂与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相容性研究 |
5.7.1 不同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影响 |
5.7.2 不同减水剂对水泥强度影响 |
5.7.3 不同缓凝剂对水泥凝结时间影响 |
5.7.4 不同缓凝剂对水泥强度影响 |
5.8 混凝土性能研究 |
5.8.1 混凝土配合比 |
5.8.2 混凝土工作性 |
5.8.3 混凝土力学性能 |
5.9 工程应用效果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铅锌尾矿对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铅锌尾矿的概述 |
1.3 铅锌尾矿的综合处理 |
1.3.1 铅锌尾矿的综合处理途径 |
1.3.2 铅锌尾矿综合处理存在的问题 |
1.4 利用铅锌尾矿作水泥原料的研究现状 |
1.5 重金属对水泥熟料性质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原料 |
2.1.2 铅锌尾矿 |
2.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2 水泥熟料样品的制备 |
2.2.1 化学试剂模拟水泥原料制备水泥熟料 |
2.2.2 铅锌尾矿替代水泥原料制备水泥熟料 |
2.3 测试分析方法 |
2.3.1 XRD分析 |
2.3.2 XRF分析 |
2.3.3 拉曼分析 |
2.3.4 重金属含量的测量 |
2.3.5 f-CaO的测量 |
2.3.6 单形重心试验设计法 |
2.3.7 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 |
第三章 PbO、ZnO、SnO_2在熟料烧成过程中的影响 |
3.1 PbO、ZnO、SnO_2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3.2 PbO、ZnO、SnO_2对于熟料中矿物含量与晶型的影响 |
3.2.1 XRD分析 |
3.2.2 Rietveld全谱拟合法定量分析 |
3.3 PbO、ZnO、SnO_2对熟料矿物形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掺量铅锌尾矿对水泥熟料烧成的影响 |
4.1 不同掺量铅锌尾矿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4.2 铅锌尾矿对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4.2.1 熟料的XRD分析 |
4.2.2 用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 |
4.2.3 熟料的激光拉曼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试试验 |
5.1 KH对于水泥熟料中C_3S含量的影响 |
5.2 中试试验 |
5.2.1 第一次中试实验 |
5.2.2 生产调整 |
5.3 改进后的中试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氧化镁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形成及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MgO对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形成及水化的影响 |
1.2.1 MgO对 C_3S、C_2S含量以及C_3S/C_2S的影响 |
1.2.2 MgO对水泥熟料中C_3S晶型的影响 |
1.2.3 MgO对水泥熟料中阿利特水化强度的影响 |
1.3 高镁水泥熟料的研究进展 |
1.3.1 水泥熟料中方镁石膨胀的原因 |
1.3.2 率值对高镁水泥的影响 |
1.3.3 氟硫掺杂对高镁水泥的影响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试验原材料、方法和主要仪器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和主要仪器 |
2.2.1 高镁再生水泥熟料的制备 |
2.2.2 性能分析方法 |
2.2.3 主要试验仪器 |
3 MgO含量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Alite形成及水化的影响 |
3.1 试验方案设计 |
3.2 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3.3 对熟料中MgO固溶的影响 |
3.4 对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3.5 对熟料中阿利特晶型的影响 |
3.6 对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硅率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Alite形成及水化的影响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4.2 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4.3 对熟料中MgO固溶的影响 |
4.4 对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4.5 对熟料中阿利特晶型的影响 |
4.6 对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SO3 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Alite形成及水化的影响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5.2 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5.3 对熟料中MgO固溶的影响 |
5.4 对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5.5 对熟料中阿利特晶型的影响 |
5.6 对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水泥生料易烧性与熟料煅烧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要原料 |
2.1 石灰石 |
2.2 粘土及硅质原料 |
2.3 校正原料 |
3 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
4 理论分析 |
5 试验研究-易烧性比较 |
6 运行比较-煅烧效率对比 |
7 结语 |
(8)云南某水泥厂生料设计及易烧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及分析方法 |
1.1 原材料及生料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1 易烧性差异 |
2.2 烧成过程的热分析 |
2.3 熟料XRD分析 |
2.4 生料矿物组成 |
2.5 生料粒度分布 |
3 结论 |
(9)利用水泥窑系统雾化干化及焚烧污泥技术工业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当前工艺的缺点 |
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污泥处置思路 |
1.5.1 处置工艺 |
1.5.2 需解决问题 |
1.6 研究目的 |
1.7 技术路线 |
1.8 主要创新点 |
2 污泥干燥动力学研究 |
2.1 热分析动力学 |
2.2 干燥动力学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设备及方法 |
2.5 干燥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2.5.1 污泥干燥率 |
2.5.2 最概然机理函数 |
2.5.3 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污泥干燥特性分析 |
2.6.2 最概然机理函数G(α)MP |
2.6.3 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 |
2.6.4 污泥干燥动力学参数的补偿效应 |
2.7 本章小结 |
3 污泥对水泥熟料组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及化学组成 |
3.2 配料方案 |
3.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 |
3.4.2 水泥熟料的光镜制片试验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污泥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3.5.2 污泥对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3.5.3 污泥对水泥熟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4 污泥对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中试试验 |
4.1 准备阶段 |
4.1.1 柱塞泵的调试 |
4.1.2 雾化器的调试 |
4.2 调试阶段 |
4.2.1 污泥的运输 |
4.2.2 雾化试验 |
4.2.3 雾化干化试验 |
4.3 中试试验 |
4.3.1 中试试验工艺流程图 |
4.3.2 中试试验对生产工艺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工业试验 |
5.1 水泥窑处置污泥工艺流程 |
5.2 原材料及配比 |
5.2.1 原材料 |
5.2.2 配比 |
5.3 工业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工业试验对生产工艺的影响 |
5.3.2 工业试验对热工系统的影响 |
5.3.3 工业试验对环境的影响 |
5.3.4 工业试验对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 |
5.3.5 工业试验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利用水泥窑系统雾化干化及焚烧污泥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每个系统的投资成本 |
6.2 污泥处置系统运行成本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浅析水泥易烧性的研究对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泥生料易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 水泥原材料的特性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2.2 水泥生料率值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2.3 物料的粒径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 |
3 水泥生料易烧性影响因素对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的意义 |
3.1 水泥原材料特性及水泥生料颗粒细度控制的影响 |
3.2 水泥熟料率值控制的影响 |
3.3 游离氧化钙的影响 |
4 K1450水泥生料易烧性研究工具的应用 |
4.1“易烧性”的定义 |
4.2 生料易烧性研究方法 |
4.2.1 Christensen易烧性相关公式 |
4.2.2 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生料易烧性实验方法 |
4.2.3 K1450易烧性指数研究工具 |
4.3 K1450研究工具的应用案例 |
5 结语 |
四、水泥生料易烧性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率值、外加剂和粘土组成对水泥生料煅烧阶段电导的影响[D]. 朱金阳. 广西大学, 2020(05)
- [2]水泥生料易烧性影响因素探究[J]. 岳琴,陶从喜,林永权,任兵建,梁乾,尹佳芝. 中国水泥, 2020(06)
- [3]水泥回转窑内硫、碱的作用及其迁移特性研究[D]. 张健.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阿利特改性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 卢晓磊. 济南大学, 2019(01)
- [5]铅锌尾矿对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形成和性质的影响[D]. 周严. 广西大学, 2019(01)
- [6]氧化镁对高镁再生水泥熟料中阿利特形成及水化的影响[D]. 何运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水泥生料易烧性与熟料煅烧效率[J]. 凌庭生. 水泥技术, 2017(04)
- [8]云南某水泥厂生料设计及易烧性分析[J]. 吴逍,喻庆华,陈雪梅,钟文,张凌志,杨红梅,吴槿萱. 四川建材, 2017(07)
- [9]利用水泥窑系统雾化干化及焚烧污泥技术工业试验[D]. 武亚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 [10]浅析水泥易烧性的研究对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的意义[J]. 韩立杨. 水泥技术,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