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采区巷道布置 提高采区回采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昆[1](2020)在《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及其采煤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环保高效地回收煤炭资源,且广泛适用于保水开采、“三下”开采等特殊开采环境,并能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对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煤炭企业经济成本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长壁采煤法控制地表沉降效果有待提高,传统条带采煤法存在回采率低等缺陷,完全充填开采具有生产成本高等缺陷。若能将上述传统采煤方法的优点结合,尽可能规避其缺陷,产生一种新的地下支撑方法和采煤方法,则可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水平。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另外以煤矸石混凝土支撑材料研究为基础,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其对应的采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采煤方法、充填开采、充填材料的技术特点与发展现状,提出了利用预应力间隔高强度人工材料构筑支撑体系,与关键层覆岩联合支撑,从而最大限度避免顶板下沉的新型地下支撑体系。(2)研究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采煤方法、预应力施加方法及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覆岩变形规律。通过对大同矿区条带式开采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宽度与最大留设间距。(3)通过配比试验,研究了矸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选择煤矸石作为混凝土骨料,以C20混凝土为强度指标,对其试样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C20矸石混凝土最佳配比方案。(4)进行了矸石混凝土矿井水浸泡试验和长期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其长期强度满足间隔支撑采煤技术要求。得到了矸石混凝土柱在蠕变和酸性采空区积水化学耦合作用下的变形规律。(5)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矸石混凝土支撑柱宽度和控顶区宽度组合方案的矸石混凝土柱、顶板上覆岩层和地表的垂直、水平位移和应力变化特征。通过对各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5m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15m控顶区”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均较优。(6)利用三维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的时效应力、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m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15m控顶区”方案,基本顶未发生较大变形,回采完毕后混凝土柱完好,地表基本未发生沉陷。上覆岩层的应力与位移随时间趋于稳定。(7)以同煤集团四老沟矿为例,进行了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的工业应用研究。以矸石混凝土长距离输送为标准,研究了矸石混凝土制备与管道输送系统。对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进行了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从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采出遗弃煤炭资源等全方位分析,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具有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广泛的推广价值。
伍好好[2](2020)在《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消费水平的提升,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采矿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薄与极薄煤层的开采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煤炭企业重视。但由于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致使极薄煤层在国内各矿区均存在大量丢弃开采的问题,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满足瓦斯、火灾治理的要求,急需对极薄煤层实现规模化开采。因此,研究“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的关键技术,对各矿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提高极薄煤层开采效益十分必要。本文以四川叙永煤矿的薄煤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1)设计了一种极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分析薄煤层赋存特点,以及结合现用开槽机的三机配套结构及落煤特点,确定了采高可调、可爬底的滑锯采煤机、高强度窄机身化矮帮的移推支座(支架)、协同迈步自移刮板输送机的“三机”配套的相关技术参数,采用整体移溜和迈步式整体移架防倒防滑技术,实现了工作面无人或少人采煤作业。(2)设计优化“110”工法布置工作面和巷道,实现了工作面阶段上行式开采回风巷,各采掘面均按煤与瓦斯突出要求形成“Y”独立通风系统,形成了采、掘与瓦斯防突治理工程有效耦合的经济治灾模式。(3)极薄煤层开采走向上覆岩层塑性区变形呈拱状,垂直位移最大的位置在采场的中部;倾斜方向上覆岩层的塑性区在采场中部层位比较高,最大位移在工作面顶板中部偏上的位置;两端以剪切破坏为主,中部上覆岩层主要拉伸破坏;巷旁支护体载荷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减小,随采高增加指数加大,随着支护体宽度,先快速减小,后减小速度趋于缓和;切顶、柔模护巷方式能有效防止采空区瓦斯涌入巷道,保证了矿井的通风系统的标准要求和留巷围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度和煤炭回采率。(4)“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在叙永煤矿进行工程实践,部分方案在S12采区4个采煤面应用就创效达到2300万元,全部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好。本文提出的“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适用于所有近水平及倾斜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或部分薄层金属矿的连续机械化开采,特别能满足瓦斯与火灾治理对极薄保护煤层开采技术需求。
吕文浩[3](2020)在《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装备及生产技术进步,回采工作面走向与倾向长度均呈现增大趋势,这不仅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亦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在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特征、设备选型及其适用性、回采率等因素下,城郊煤矿创新性提出了超采长(超采长和大推进度)安全高效开采的设计理念,并在2116综采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该设计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掘进率和工人劳动率,亦减少了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次数,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进而实现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创新发展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高应力等条件下采煤工作面设计理念。根据城郊矿煤层赋存工程地质特征,先后实践了单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180m,第一代)、“背拉”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240m,第二代,已淘汰)、大采长工作面布置(采长300m,第三代)和超采长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360m,第四代);提出了“一面三巷”回采巷道布置方式,显着提升了煤炭回采效率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水平。(2)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面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理论计算研究了超采长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超前支承压力等分布规律,探讨了超采长工作面在城郊煤矿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采长工作面的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措施,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3)建立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结合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提出了预裂爆破切顶技术,并结合锚杆(索)群连锁锚固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巷道围岩锚固强度、刚度、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了“一面三巷”布置下巷道围岩稳定控制;(4)优化了工作面“三机”协调运行、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采煤、运输、通风等工序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行。不仅提高了煤炭回采效率,亦缩短了巷道掘进和瓦斯治理时间,有效解决了采掘失调等技术难题。工业性试验表明:通过布置超采长工作面,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回采效率及回收率,亦达到了减员增效和减员增安的效果,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本论文有图幅32,表12个,参考文献92
曹东京[4](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祁园园[5](2019)在《鄂尔多斯市碾盘梁煤矿一井边角煤回采方案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回收边角煤可在一定程度提升资源回采效率,对于增加矿山企业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边角煤的回采方法主要包括掘进穿采法、壁式工作面开采法、局部放顶煤法、沿空留巷法、小工作面法、卧底法、调采法、旺格维利法等多种方法。碾盘梁煤矿3-1上煤层地质构造、地层及煤层结构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顶板的稳定性较差,矿井瓦斯含量较低,为低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级别为I类,煤尘具有爆炸性。(1)通过对碾盘梁煤矿3-1上煤层条件分析,结合不同边角煤回采方法的特点,确定采用旺格维利采煤方法作为碾盘梁煤矿3-1上煤层的边角煤回采方法。(2)通过原煤售价、吨煤成本、补偿费用及经营成本计算,边角煤回采的经济效果,研究显示碾盘梁煤矿31103块段边角煤回采每吨原煤可获得利润61.92元,因此,边角煤的回收是经济可行的。(3)通过方案必选,确定最终的采硐宽度为4.5m,隔离煤柱宽度为1.0m,边角煤掘进过程,配套使用的高效掘进机长度为11.8m,考虑到设备操作人员不能进入无支护采空区,采硐长度选择12m。(4)对于边角煤回收过程的隔离煤柱尺寸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对于1.0m2.5m四种尺寸的隔离煤柱受力及位移变化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表明当煤柱尺寸为1.0m时,压应力和剪应力都趋近于煤层抗压和抗剪强度值,此时最大位移为18mm,煤柱状态仍能保持稳定,因此,确定采硐之间的隔离煤柱宽度为1.0m。(5)现场实测表明,在回采过程中及回采完毕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平巷煤柱均保持弹性应力状态,煤柱稳定性良好。平巷煤柱受力大于联巷煤柱;联巷煤柱受力较小,且分布均匀,且大部分煤柱处于弹性支承状态。因此,回采方案及回采参数合理,回采过程是安全可靠。
赵明[6](2019)在《华恒煤矿-1000m水平延伸工程管理及安全防控》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浅部煤炭资源被不断开采,多数老矿区井工煤矿浅部煤炭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甚至面临枯竭,煤炭开采正转向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区域。同时煤矿工程价格在管理上发生了极大改变,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投资方式变得多样化,面对该种情况就要求从煤矿建设投资管理入手,严格把控工程建设成本管理问题,主动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地下开采的深度越来越大,矿井将面临许多的深部开采安全问题,比如自然发火、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的灾害。同时,矿井采煤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矿井开采的集中化程度逐渐提高,工作面走向长度及工作面长度增大,现阶段矿井逐渐形成井田深度大、开采尺寸小、煤炭提升任务大和矿井灾害增加等特点。矿井延深势必导致开采深度的增加,进而引发一系列如顶板垮落、巷道变形、突水等日益严重的矿井灾害。华恒煤矿-650 m水平以上的上山区域走向较短,只能布置2个采区,且主采煤层已开采完毕,现正在开采-650m水平下山区域四采区和六采区。扩大区-650m以下井田可布置三个采区,煤层赋存深,仅用下山开采技术是不合理的,特别是下部3-4个区段,采用下山开采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困难,因此虽然水平延深工程投资较高,为使矿井生产系统合理和保证矿井生产安全,矿井进行水平延深工程是现阶段矿井开采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国内外矿井发展规律及延深的工程管理现状,对华恒煤矿-1000m水平进行了系统的设计管理,对矿井进行了水平划分、井田开拓系统优化、设备选型等进行了系统优化设计,包括延深后的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的计算。并对华恒煤矿-1000m水平矿井灾害因素和灾害程度进行分析,提出矿井延深生产作业安全保障措施,为矿井延深的安全、高效进行提供了保障。最后对矿井延深进行了投资估算与财务风险分析,并估算矿井延深后的经济效益和项目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动态管理措施,对项目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刘娜[7](2019)在《小汪沟铁矿分区崩落法开采岩移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铁矿山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出矿量占地下采出总量的80%以上,该法用于开采缓倾斜与倾斜矿体时,存在损失贫化大与占地面积大两大难题。本文结合小汪沟铁矿生产实际,采用现场观测、统计分析、工业试验与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区高强度开采的散体移动带细部控制方法,及其地表塌陷区控制及利用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供理论指导与关键工艺技术。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观察,提出现今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原因主要在于放矿散体移动带细部控制误差,分析了放矿口大块堵塞和眉线破坏引起散体移动带宽度变小、导致放出体形态变异、造成矿石损失贫化增大的机理,展示了及时处理堵口大块和保护出矿口眉线对保证放矿散体移动带宽度由此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重要性;此外,针对小汪沟铁矿倾斜与缓倾斜矿体条件,提出分段崩落法二步骤开采模式,即先用较大参数开采原生矿体,滞后1~2个阶段用较小参数回收下盘残留体,这一模式可显着提高倾斜与缓倾斜矿体分段崩落法的开采强度,并可从根本上改善放矿散体移动带的时空分布,由此实现高效率低贫损的开采目标。(2)在小汪沟铁矿分区开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工作面跟踪观察与地表钻孔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采空区冒落过程,揭示了均匀扩展采空区面积时,从初始零星冒落到持续批量冒落的关系,为工作面合理防护冒落冲击提供了依据。(3)模拟分析了采空区冒透地表的时间与位置,提出地表适时圈定塌陷区的方法,提高了塌陷灾害防控的可靠性。(4)研究了塌陷区快速充填对控制地表岩移的作用,通过快速充填与保持临界散体柱高度,将小汪沟铁矿的塌陷角控制在内倾76°左右,从而将地表塌陷范围减小近70%。(5)跟踪实测与统计分析了采空区冒落拱转移与地表塌陷部位的关联性,揭示了采空区冒透地表后的接续冒落引起地表出露规则塌陷坑的机理,提出了根据已有塌陷坑预测下一塌陷坑的方法,为地表陷落灾害科学防控与动态复垦提供了依据。(6)将钻孔监测、地表快速充填和散体沉降后补填等综合岩移控制措施,用于小汪沟铁矿塌陷区矿山公路的运行风险防控,保障了该公路的安全运行,由此开发了塌陷区筑路护路新技术。理论分析与小汪沟铁矿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散体移动带细部控制方法与地表塌陷区控制利用技术,能够高度适应小汪沟铁矿条件,有效解决了该矿倾斜与缓倾斜矿体崩落法开采的损失贫化控制与地表岩移控制的难题,并使该矿分区崩落更趋于完善,保障了矿山可持续安全高效开采。
宋德林[8](2017)在《西石门铁矿北区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易采铁矿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国民经济发展对铁矿石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复杂难采铁矿资源逐渐投入开采规划,其中松软破碎矿体、受复杂民采空区破坏矿体、以及原开采区域的矿柱矿量,是目前投入开采的复杂难采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三类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的工艺技术难题,对保障国内铁矿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石门铁矿北区是具有上述三种类型难采矿体的典型矿山,存在大量的高应力破碎矿体、复杂空区矿体与矿柱矿量,由于缺少适宜的开采工艺技术,这些矿体均未得到有效开采。本文运用三律(岩体冒落规律,散体流动规律与地压活动规律)适应性理论,对这些难采矿体,分别进行了改进分段崩落法开采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优化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改进了回采顺序与采空区管理方式、优选了采准巷道支护技术,解决了采场地压与采空区岩移控制、以及复杂残矿精益回收等技术难题,形成了这三类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的实用工艺技术。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研究工作:(1)在现场调研与矿岩稳定性分级的基础上,分析计算出,在矿山开采中段,矿体与顶板近矿围岩临界冒落跨度的最大值分别为16.7 m与20.2 m,据此提出了双进路齐头并退的回采方式,使回采时空适应了矿体与近矿围岩的可冒性。(2)采用达孔量法测定了矿石散体的流动参数,并据此分析了矿石散体的流动粘滞性,结合采场地压控制需要,分析确定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提高了缓倾斜矿体崩落法开采的矿石回采率。(3)采用现场调查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采场地压活动规律,揭示了巷道持续变形、顶板冒落、两帮内收、底鼓等破坏特性的机理,提出楔形体压力作用区的新概念,优选了采准工程的支护形式,保障了三类复杂难采矿体采准工程的可靠性。(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采场结构参数、巷道布置、回采顺序、铲运设备选型、掘进支护、放矿控制、导流放出等,提出了适合矿山条件的高应力破碎矿体的强掘强支强采技术。(5)对于复杂空区矿体,评估了突水危险源和水源补给条件,制定了空区钻孔探测和疏水方案;分析了下盘损失矿量的位置、构成、形态,并给出了损失矿量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从避免空区危害、减少下盘损失和降低采准工程掘支难度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了分段诱导冒落安全高效开采方案。(6)依据临界散体柱支撑理论,采用废石充填塌陷坑的方法,提高采空区冒透地表的塌陷角,缩小了保安矿柱的范围,并根据可采矿柱条件,提出了地表用磁滑轮甩弃废石随时充填塌陷区、地下用平底堑沟诱导冒落法缩采矿柱的新方法,既保障了矿柱的保安功能,又实现了矿柱释放矿量的安全回采。本文提出的强掘强支强采技术、空区钻孔探测技术、充水空区疏干方案、矿柱缩采技术、采准工程支护技术等,已经在西石门北区得到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技术经济效果。生产实践与理论分析表明,这些按三律适应性原理研究提出的工艺技术,包括分段诱导冒落开采技术,能够高度适应北区复杂难采矿体条件,可实现破碎矿体、复杂空区矿体与矿柱矿量的安全高效开采。
毛小娃[9](2014)在《陕西煤矿回采率分析及其提高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一次能源主要依靠煤炭资源。掌握我国的煤炭开采回采率状况,以进一步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这对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根据2013年我国开展的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给出了煤矿开采回采率的具体计算方法。从煤矿开采范围和煤炭损失形态上分析了开采煤炭资源储量损失的主要构成及其原因,分析研究造成煤炭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得出影响煤矿开采回采率的主要因素。回采率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建立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得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陕西煤矿开采回采率调查的基本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掌握了陕西回采率现状。陕西平均矿井回采率为60.23%,2009至2011年,矿井回采率为62.71%,采区回采率为74.02%,工作面回采率为85.48%。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层次分析法(AHP)结构模型,分析查清了各主要因素对回采率影响的大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煤层赋存条件。根据回采率各个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和目前矿井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提高陕西煤矿回采率的对策。研究结果对促进陕西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具有科学价值。
于健浩[10](2013)在《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可以有效地控制煤层顶底板移动变形,因此,本文以昊华能源木城涧煤矿大台井急倾斜煤层为典型研究案例,进行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覆岩移动规律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论文首先分析了现有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根据煤层赋存特点及工艺特性,对现有方法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了斜坡柔性掩护支架充填采煤法,并对其充填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充填采煤法适用性评价模型,对特定条件下充填采煤法的选择进行研究;而后根据优化后的充填工艺特点,采用离散元法及相似材料模拟方法,揭示了充填开采不同采场高度条件下顶底板岩层破坏形态、采场应力变化特点以及采场巷道围岩的移动破坏方式;最后,在详细分析影响急倾斜充填开采围岩移动和地表变形机理的基础上,分别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影响条件下采场围岩移动规律和地表变形规律,并对各因素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在木城涧煤矿大台井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二、优化采区巷道布置 提高采区回采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采区巷道布置 提高采区回采率(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及其采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煤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充填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充填材料研究现状 |
1.2.4 条带与充填采煤岩层控制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预应力间隔支撑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
2.1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研究 |
2.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研究 |
2.2.1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构筑体系 |
2.2.2 矸石混凝土柱支撑柱预应力施加方法研究 |
2.3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支撑采煤方法研究 |
2.3.1 预应力支撑柱间煤体回采方法研究 |
2.3.2 巷道支护及通风方式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矸石混凝土制备方法与特性的试验研究 |
3.1 煤矸石主要性能指标与骨料制备研究 |
3.1.1 煤矸石成分分析 |
3.1.2 煤矸石淋溶试验 |
3.1.3 煤矸石作为矸石混凝土骨料研究 |
3.2 矸石混凝土制备方法研究 |
3.2.1 配比方案 |
3.2.2 矸石混凝土配比方案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2.3 最佳配比优化选择 |
3.3 矿井水长期浸泡矸石混凝土特性试验研究 |
3.3.1 矿井酸性环境特性 |
3.3.2 矿井水长期浸泡矸石混凝土特性变化试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支撑体系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
4.1 蠕变试验设备与方法 |
4.2 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4.3 顶板和矸石混凝土的蠕变本构方程和长期强度 |
4.4 预应力支撑柱高应力与矿井水化学耦合作用的时效变形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支撑体系对岩层控制研究 |
5.0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布置方案研究 |
5.0.1 矸石混凝土支撑柱合理间距研究 |
5.0.2 条带式采煤成功历史资料对比研究 |
5.1 数值模拟模型 |
5.1.1 力学模型简化 |
5.1.2 边界条件 |
5.1.3 计算模型的各岩层力学特性参数 |
5.1.4 计算过程的若干说明 |
5.2 岩层应力位移分布规律研究 |
5.2.1 垂直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5.2.2 垂直位移分布规律研究 |
5.2.3 水平位移分布规律研究 |
5.2.4 安全系数研究 |
5.3 预应力间隔支撑最佳方案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预应力支撑体系覆岩稳定性研究 |
6.1 试验方法概述 |
6.2 采动覆岩应力变化特征 |
6.2.1 回采后直接顶应力变化 |
6.2.2 回采后基本顶应力变化 |
6.3 采动覆岩移动变形特征研究 |
6.3.1 回采后直接顶位移变化 |
6.3.2 回采后基本顶位移变化 |
6.3.3 巷道壁及支撑柱的稳定性分析 |
6.3.4 回采后的地表沉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预应力支撑采煤方法工业应用方案设计 |
7.1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开拓方案研究 |
7.2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支撑柱构筑系统研究 |
7.2.1 预应力支撑柱构筑系统研究 |
7.2.2 输送管道及附属系统研究 |
7.3 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采煤方法经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外覆岩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层及地质构造 |
2.1.2 煤层和煤质 |
2.1.3 各煤层瓦斯含量 |
2.1.4 主要开采技术条件 |
2.2 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
2.2.1 工作面与巷道布置 |
2.2.2 回采工艺 |
2.2.3 主要技术指标 |
2.3 工作面“三机”研制与配套 |
2.3.1 移推液压支座 |
2.3.2 滑锯采煤机 |
2.3.3 刮板输送机 |
2.3.4 “三机”配套与主要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3 极薄煤层开采覆岩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软件及方案 |
3.1.1 数值模拟软件 |
3.1.2 数值模拟方案 |
3.2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 |
3.2.1 采场覆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
3.2.2 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
3.2.3 采场覆岩垂直位移云图 |
3.3 本章小结 |
4 极薄煤层开采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4.1 护巷与顶板管理 |
4.1.1 采用切顶成巷方式 |
4.1.2 柔模护巷方式 |
4.2 巷道支护形式 |
4.2.1 工作面切眼断面与支护 |
4.2.2 巷道断面与支护 |
4.3 巷旁充填体力学性能及稳定性控制 |
4.3.1 巷旁充填体料浆配比 |
4.3.2 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工程实践 |
5.1 工程实施方案 |
5.2 工作面安全保障技术 |
5.2.1 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 |
5.2.2 火灾与水害防治技术 |
5.2.3 其他 |
5.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5.3.1 经济效益预测 |
5.3.2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工程地质概况 |
2.1 矿井概述 |
2.2 地质开采概况 |
2.3 巷道布置方式(Roadway arrangement) |
2.4 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关键技术 |
3.1 城郊煤矿工作面布置方式 |
3.2 超采长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 |
3.3 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 |
3.4 小结 |
4 工程应用效果 |
4.1 矿压显现特征 |
4.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
2.5 小结 |
3 生产系统优化 |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
3.3 辅助系统升级 |
3.4 革新支护工艺 |
3.5 仓储扩容工程 |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
3.7 井下矸石充填 |
3.8 小结 |
4 劳动组织优化 |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
4.3 小结 |
5 保障措施 |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
5.4 小结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鄂尔多斯市碾盘梁煤矿一井边角煤回采方案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边角煤开采的研究现状 |
1.2.1 边角煤开采技术现状 |
1.2.2 我国煤炭开采回收状况 |
1.3 矿区边角煤赋存赋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
1.3.1 矿区边角煤赋存基本情况 |
1.3.2 边角煤开采问题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边角煤采煤方法确定 |
2.1 井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地形地貌与地表水系 |
2.1.3 气象与地震情况 |
2.1.4 矿区经济概况及周边情况 |
2.1.5 矿井水源、电源、通信条件 |
2.2 边角煤开采方法确定 |
2.2.1 边角煤开采方法分析 |
2.2.2 边角煤开采方法确定 |
2.3 边角煤开采方法工艺 |
2.4 地质特征 |
2.4.1 地层、构造、煤层 |
2.4.2 水文地质条件 |
2.4.3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3 边角煤回采方案及回采参数研究 |
3.1 边角煤回采条件分析 |
3.1.1 地质条件 |
3.1.2 矿山储量及服务年限 |
3.1.3 边角煤范围及储量 |
3.2 边角煤回采经济效果分析 |
3.2.1 矿井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模型 |
3.2.2 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 |
3.3 边角煤开采方案研究 |
3.3.1 煤层顶板底板稳定性评价 |
3.3.2 边角煤回采方案 |
3.4 边角煤开拓开采参数 |
3.4.1 巷道布置 |
3.4.2 工作面设备配备 |
3.4.3 工作面生产工艺 |
3.5 其他系统设置 |
3.5.1 运输系统 |
3.5.2 一通三防 |
3.5.3 灾害应急措施及避灾路线 |
3.6 本章小结 |
4 边角煤煤柱尺寸模拟研究 |
4.1 采硐隔离煤柱宽度的确定 |
4.1.1 数值模拟原理 |
4.1.2 数值模型 |
4.2 煤柱宽度计算结果分析 |
4.2.1 应力变化分析 |
4.2.2 位移变化分析 |
4.3 煤柱尺寸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边角煤回采应用研究 |
5.1 边角煤工作面布置 |
5.1.1 边角煤工作面布置 |
5.1.2 回采方式 |
5.1.3 回采效果分析 |
5.2 工作面应力监测 |
5.2.1 平巷煤柱 |
5.2.2 联巷煤柱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华恒煤矿-1000m水平延伸工程管理及安全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
2.1 井田概况 |
2.2 矿井资源/储量 |
2.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2.4 本章小结 |
3 井田开拓系统优化设计管理 |
3.1 暗斜井井口位置的选择及井筒布置 |
3.2 水平划分及采区划分 |
3.3 大巷运输及设备 |
3.4 采区布置及装备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炭深部开采的灾害防治与预防管理 |
4.1 矿井通风系统 |
4.2 井下灾害预防 |
4.3 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综合防治 |
4.4 -1000 m水平安全监测系统及生产监控 |
4.5 本章小结 |
5 建设工程管理及安全、技术经济分析 |
5.1 建设工程管理 |
5.2 建设工期管理 |
5.3 项目估算、资金筹措及建设生产期管理 |
5.4 煤矿延深后的安全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小汪沟铁矿分区崩落法开采岩移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控制技术 |
1.2.2 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
1.2.3 采空区围岩冒落规律研究 |
1.2.4 采空区探测及岩移监测技术 |
1.2.5 塌陷区预测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岩散体移动精细控制 |
2.1 地质概况 |
2.2 生产概况 |
2.3 分区崩落法特征 |
2.4 生产工艺过程的常见细部偏差 |
2.4.1 出矿口眉线破坏的影响 |
2.4.2 大块堵塞出矿口一侧的影响 |
2.4.3 进路位置偏移的影响 |
2.4.4 下盘迁移残留的影响 |
2.5 生产过程的细部控制方法 |
2.5.1 改善炮孔装药结构保护眉线 |
2.5.2 及时处理堵口大块 |
2.5.3 进路口菱形布置 |
2.5.4 下盘残矿回收与二步回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岩体稳定性与冒落过程分析 |
3.1 岩体稳定性分级 |
3.1.1 结构面调查及数据整理 |
3.1.2 结构面调查的方法 |
3.1.3 调查结果整理 |
3.2 矿岩点载荷强度测定 |
3.2.1 试验步骤与要求 |
3.2.2 测定数据与数据处理 |
3.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
3.3.1 岩石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 |
3.3.2 岩体完整性系数K_v |
3.3.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Q |
3.4 采空区冒落进程模拟分析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采空区塌陷过程模拟 |
3.4.3 塌陷坑被散体充填后地表变形情况 |
3.4.4 塌陷坑未被充填时地表变形情况 |
3.5 采空区冒落过程记实 |
3.5.1 初始冒落 |
3.5.2 持续冒落 |
3.5.3 采空区大冒落 |
3.5.4 侧向崩落 |
3.6 塌陷坑扩展与空区再次冒落过程观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表塌陷范围控制方法 |
4.1 塌陷坑的形成过程 |
4.1.1 临界散体柱支撑作用 |
4.1.2 临界散体柱支撑原理 |
4.2 塌陷坑充填 |
4.2.1 充填散体选择 |
4.2.2 充填方式 |
4.2.3 充填路径与管理方法 |
4.3 塌陷控制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冒落拱移动与地表塌陷部位关联分析 |
5.1 地表塌陷坑出露机理分析 |
5.2 地表塌陷坑间距统计分析 |
5.2.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2.2 塌陷坑间距的计算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开采岩移规律在矿山道路保护中的应用 |
6.1 塌陷区公路保护原则 |
6.2 公路下采空区冒落过程钻孔监控 |
6.2.1 钻孔监测方法 |
6.2.2 地表钻孔监测结果 |
6.3 道旁塌陷坑的快速充填 |
6.4 塌陷区路段的沉降修复 |
6.4.1 组织管理 |
6.4.2 陷落控制 |
6.4.3 沉降区道路维修方法 |
6.5 塌陷区路段的运行状况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情况 |
(8)西石门铁矿北区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难采矿体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3.2 三律适应性高效开采理论及应用现状 |
1.3.3 采动岩移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4 软破围岩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石门铁矿地质概况与生产问题 |
2.1 矿区自然地理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3 生产概况 |
2.4 采矿方法 |
2.5 北采区开采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
第三章 矿山三律特性研究 |
3.1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
3.1.1 矿岩点荷载强度的测定 |
3.1.2 矿岩结构面调查 |
3.1.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
3.1.4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强度参数估算 |
3.2 矿岩可冒性分析 |
3.3 矿石散体流动参数测定 |
3.3.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实验放出体形态 |
3.3.4 散体流动参数计算 |
3.3.5 散体流动特性分析 |
3.4 地压显现调查及活动规律分析 |
3.4.1 地压显现调查 |
3.4.2 地压显现形式及规律分析 |
3.4.3 地压显现原因及力学状态分析 |
3.4.4 底板和两帮围岩强度差异对破坏模式影响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难采矿体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
4.1 矿柱矿量缩采技术 |
4.1.1 矿体开采条件 |
4.1.2 需要解决的开采技术问题 |
4.1.3 斜井保安矿柱合理尺寸研究 |
4.1.4 开采技术思想和方案 |
4.1.5 矿柱矿量开采安全性模拟验证 |
4.2 高应力破碎矿体强掘强支强采技术 |
4.2.1 矿体开采条件 |
4.2.2 开采技术难题分析 |
4.2.3 采场结构参数及回采顺序 |
4.2.4 超前锚杆预支护 |
4.2.5 掘进爆破 |
4.2.6 快速支护技术 |
4.2.7 落矿和回采 |
4.2.8 损失贫化控制 |
4.2.9 地压管理 |
4.3 复杂空区破坏矿体分段诱导冒落开采方案 |
4.3.1 矿体开采条件 |
4.3.2 开采过程中技术难题分析 |
4.3.3 矿床突水危害防治 |
4.3.4 空区冒落危害及防治 |
4.3.5 垂直进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下盘残留矿量研究 |
4.3.6 分段诱导冒落开采方案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采准巷道掘支技术优化 |
5.1 矿山现用支护方式 |
5.2 原掘支存在问题分析 |
5.2.1 支护方式随机选择 |
5.2.2 对冒落机理认识不足 |
5.2.3 施工组织不合理 |
5.2.4 爆破问题 |
5.2.5 拱架支护下中深孔施工问题 |
5.2.6 锚网喷支护参数不适应 |
5.3 巷道掘支措施改进研究 |
5.3.1 软破矿岩掘支改进 |
5.3.2 高应力区域地压控制 |
5.3.3 大规模冒落部位掘支措施 |
5.3.4 粉矿固结体围岩巷道掘支技术 |
5.3.5 楔块冒落部位支护 |
5.3.6 拱架支护部位“T”型巷道开口 |
5.3.7 出矿口加强支护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 |
(9)陕西煤矿回采率分析及其提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煤炭开采回采率计算方法 |
2.1 设计回采率计算方法 |
2.2 实际回采率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影响煤矿开采回采率的因素分析 |
3.1 煤炭损失构成分析 |
3.1.1 工作面开采损失 |
3.1.2 采区开采损失 |
3.1.3 矿井开采损失 |
3.2 影响回采率的主要因素 |
3.2.1 地质勘探 |
3.2.2 煤层地质条件 |
3.2.3 三下压煤 |
3.2.4 煤矿规模 |
3.2.5 采煤方法及开采技术 |
3.2.6 选矿因素 |
3.2.7 经济效益 |
3.2.8 设计的影响 |
3.2.9 管理因素 |
3.3 回采率影响因素系统解释结构模型 |
3.3.1 系统的解释结构分析方法 |
3.3.2 回采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回采率统计分析 |
4.1 陕西煤矿回采率数据总体状况 |
4.2 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回采率的影响 |
4.2.1 矿井规模影响分析 |
4.2.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影响统计分析 |
4.2.3 采煤方法影响分析 |
4.2.4 煤层赋存条件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回采率影响因素的 AHP 分析 |
5.1 构建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5.2 构造判断矩阵 |
5.3 层次单排序 |
5.4 层次总排序 |
5.5 本章小结 |
6 提高回采率的对策和措施 |
6.1 陕西煤炭回采率提高对策 |
6.1.1 完善管政府管理机制 |
6.1.2 加强煤矿企业内部管理 |
6.1.3 提高地质勘探精度 |
6.1.4 权衡经济效益 |
6.2 回采率提高措施 |
6.2.1 合理规划矿井 |
6.2.2 合理布置采区 |
6.2.3 工作面内提高采煤工艺 |
6.3 本章小节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急倾斜煤层充填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开采沉陷学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优化研究 |
2.1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分析 |
2.1.1 急倾斜煤层壁式充填法 |
2.1.2 急倾斜煤层掩护支架充填采煤法 |
2.1.3 急倾斜注浆充填采煤法 |
2.1.4 充填开采方法应用效果比较 |
2.2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优化研究 |
2.2.1 斜坡柔性掩护支架充填采煤法 |
2.2.2 充填率影响因素分析 |
2.2.3 充填工艺优化研究 |
2.3 急倾斜煤层充填采煤法适用性评价 |
2.3.1 评价方法选择 |
2.3.2 影响因素集确定 |
2.3.3 确定评判集 |
2.3.4 确定因素权重 |
2.3.5 充填采煤法评价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围岩移动机理模拟研究 |
3.1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围岩移动理论研究 |
3.1.1 围岩移动及结构特征 |
3.1.2 采区巷道变形特征 |
3.2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围岩移动数值模拟研究 |
3.2.1 离散元法概述 |
3.2.2 充填采场围岩移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
3.2.3 采区巷道围岩移动数值模拟研究 |
3.3 急倾斜充填围岩移动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
3.3.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目的 |
3.3.2 相似模拟方案 |
3.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围岩移动与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
4.1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围岩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
4.1.1 围岩移动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4.1.2 煤层倾角对围岩移动影响分析 |
4.1.3 煤层开采厚度对围岩移动影响分析 |
4.1.4 煤层埋深对围岩移动的影响分析 |
4.1.5 充填率对围岩移动的影响分析 |
4.1.6 充填体强度对围岩移动的影响分析 |
4.2 急倾斜充填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
4.2.1 充填开采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研究 |
4.2.2 多因素影响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设计与工程实施 |
5.1 矿井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煤层赋存情况 |
5.1.3 地质构造 |
5.2 充填开采方案设计 |
5.2.1 概述 |
5.2.2 充填开采方法选择 |
5.2.3 充填开采工作面布置 |
5.2.4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
5.2.5 充填工艺研究 |
5.2.6 主要生产系统设计 |
5.3 应用效果及现场观测 |
5.3.1 矸石充填效果分析 |
5.3.2 矿压及巷道变形观测 |
5.3.3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优化采区巷道布置 提高采区回采率(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矸石混凝土柱支撑体系及其采煤方法研究[D]. 王昆.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D]. 伍好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D]. 吕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5]鄂尔多斯市碾盘梁煤矿一井边角煤回采方案研究及应用[D]. 祁园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6]华恒煤矿-1000m水平延伸工程管理及安全防控[D]. 赵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小汪沟铁矿分区崩落法开采岩移控制技术研究[D]. 刘娜. 东北大学, 2019(12)
- [8]西石门铁矿北区难采矿体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工艺技术研究[D]. 宋德林. 东北大学, 2017(01)
- [9]陕西煤矿回采率分析及其提高对策研究[D]. 毛小娃.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10]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D]. 于健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