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镜子》与“两姐妹”母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张怀强[1](2021)在《论中国家庭伦理剧对民间故事类型与母题的取用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家庭伦理剧以世俗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它汲取了经典民间故事中的类型与母题,不同的家庭伦理剧在对同一个故事类型或母题进行复制或演绎时常常会根据剧情设置不一样的故事内容,但其中的基本情节和精神内涵是恒常不变的。家庭伦理剧之所以一直热度不减,正是因为其契合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张沛华[2](2020)在《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生”题材戏剧在西方戏剧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两种鲜明的指向:其一是借由“双生”外部面貌特征相似或相同而发展出的“生理双生”题材戏剧,其二则是借由西方文化中“双生”观念发展、转化出的“自我双生”题材戏剧。“生理双生”题材戏剧中存在两个真实的双生客体(面貌相似或相同的两个人),而“自我双生”题材戏剧中双生的两个角色属于同一个客体。“生理双生”题材戏剧的出现可追溯至古希腊戏剧,在西方戏剧史中主要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并逐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双生”喜剧模式;“自我双生”题材戏剧主要活跃在现当代戏剧舞台上,多以悲剧或正剧的形式呈现。喜剧是“生理双生”题材戏剧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借由“双生”外部冲突特征所发展出的“双生”喜剧技巧从普劳图斯的作品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一种喜剧技巧,“双生”实际包含“骗局”与“误会”两种基本喜剧构造方法,由这两种喜剧构造方法出发,“生理双生”题材喜剧作品呈现出三种叙事特征,即“偶然性引导的事件走向”“交叉式的人物关系”与“‘闯入者’引发的连锁反应”。“自我双生”实际上是西方文化中“双生”观念的戏剧外化表现,其核心在于将“双生”所承载的“共享”与“对比”意识通过一个角色的分化得以呈现,而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及电影电视的发展又为这一观念的呈现提供了借鉴。“自我双生”题材作品多通过对自我的关注来审视精神与现实的脱节的状态,在叙事中呈现出“心理矛盾具象化”的特征。文章的论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双生”题材在西方戏剧史中发展的脉络与呈现出的两种指向。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双生”戏剧的第一种指向(即“生理双生”题材),分析了该题材中的喜剧技巧与叙事特征。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双生”戏剧的第二种指向(即“自我双生”题材),分析了该题材戏剧中的“双生”内涵与叙事特征。
李倩,张怀强[3](2020)在《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民俗学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在对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民俗学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成果非常有限,但仍有部分学者发现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民俗基因,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体现在研究成果中,如对民间传统叙事模式的研究、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研究、对民族审美心理定势的研究等。总的来说,为促进中国家庭伦理剧鲜明民族风格的形成并使其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助力,对它的民俗学探究迫在眉睫,同时也期待这一研究能系统性地开展。
赵倩[4](2018)在《亲密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婚恋剧研究》文中认为电视剧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体现着创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知与体悟。反映两性之间爱情生活的都市婚恋剧,更密切关注到了时代变迁中的双方关系与个人命运问题。本文从亲密关系视角切入当代都市婚恋剧的研究,探讨其亲密关系的呈现。援引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理论,将当代都市婚恋剧演绎的亲密关系归纳为浪漫之爱、激情之爱与融汇之爱,并结合具体作品,归纳各阶段亲密关系演绎突出的视听语言特征,尝试分析其与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层关联,从而总结亲密关系演绎的审美意蕴——三种亲密关系形态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文化心理的发展变迁,浪漫之爱映射出九十年代人们对爱情的理想化期待,激情之爱再现了传统伦理压抑下的两性鸿沟,而融汇之爱则在个体独立、两性平等及合理的社会秩序等方面做出探索。价值观逐渐多元的当代社会,电视剧对亲密关系的呈现必须有所坚守,在不断探索的演绎中与时俱进,最终为现实亲密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上述研究既有助于拓展电视剧人物形象和丰富情节设置,又能够透过亲密关系的分析,确立都市婚恋剧与观众情感需求之间的关联,为形成现代亲密关系、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都能提供积极的参照。
董静[5](2015)在《《马兰花》与“两姐妹”故事》文中指出《马兰花》是关于"两姐妹"的故事,弘扬的是勤劳善良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在我国,"两姐妹"的母题是姐妹家庭故事叙述的常用手法。本文从《马兰花》和"两姐妹"母题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两姐妹"故事的特点和发展。
冯泽仙[6](2015)在《浅析《空镜子》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文中指出《空镜子》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大胆地表现出对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命运的关注,试图通过平凡善良的女子在世俗生活中的波折历经,完成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王兰侠[7](2014)在《“两姐妹”叙事的演变——电视剧《蜗居》叙事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两姐妹的故事,"两姐妹"也成为我国传统故事讲述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母题。本文通过对电视剧《蜗居》与以往民间故事以及电视剧《空镜子》进行比较,探讨其对"两姐妹"叙事母题的延续和发展,从叙事模式角度看《蜗居》如何引起大众的关注、热议和思考。
杨晓云,李万斌[8](2013)在《论新世纪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日常生活叙事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常生活主题是家庭、亲情、婚姻、老人、儿女等,日常生活叙事涉及的是凡俗、琐碎生活。在当代多元的文化格局中电视剧讲述日常生活故事既是对民生的关注,也是电视艺术审美对大众文化思潮的逆向回应。新世纪以来热播家庭伦理电视剧以日常生活叙事为本体,淡化故事戏剧强度,还原生活本貌,体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以其平民视角多维度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致力于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提升和审美救赎,执着于中国传统美德的表达,以大众化人文关怀构筑了当代中国民族特色电视剧的精神家园。
柴楠[9](2013)在《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口述文学形式,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讲述者)、读者(听众)、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以美国学者理查德·鲍曼为代表的表演理论流派倡导抛开对口述文学进行的狭义文本研究,开展包括民间故事文本与其讲述情境在内的广义文本研究,即将口述文学视为一种情境中的表演形式,倡导在讲述表演中对口述文本进行全面把握与深度勾描。这一研究范式已被我国民间故事研究者所广泛接受。在这一理论视角的引导下,本文以民间故事的讲述活动及讲述文本作为研究资料,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进行剖析,着力论述民间故事的接受者及其对民间故事接受对于民间故事的生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将此结论应用于对当代中国民间故事所面临的传承困境的解读。本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具体阐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综述了国内外学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对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作以论述。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间故事的生成问题进行探讨。本章从民间故事的讲述者、讲述情境与听众三个方面厘清影响民间故事生成的要素;从民众对美的追寻与故事的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民间故事生成的主要动因;从个体与群体两个角度对民间故事的具体生成过程加以分析,由此对民间故事的生成问题进行剖析。第二部分是对民间故事的接受问题进行解读。本章首先从文学接受理论与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探讨民间故事文本再认识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将接受者视为接受的主体,从接受群体的构成及其与故事意义生成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将文本作为接受的对象,从文本对于接受的限制性与文本的多层次结构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考察;在分析接受过程时主要论述了读者的接受视野及接受者与文本的互动两个问题。第三部分围绕着民间故事接受对于民间故事生成的影响展开。本章首先将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关系纳入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进行分析,得出民间故事接受对于生成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讲述情境中讲述者对接受者的追随以及接受者预期对于讲述者的影响角度分析了接受者对于民间故事生成的影响。同时从文本的多层次语言结构以及召唤性结构角度阐发民间故事接受对于生成的重要影响意义。余论部分是将本文的研究结论应用于对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的解读。从生成与接受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讲述活动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了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的学术的接受、文学的接受与消费的接受的三种发展路径,旨在为当代中国民间故事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运用跨学科方法,借用了马克思消费理论、文学接受美学、民俗学表演理论、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进行解读。综合笔者的田野调查及诸多民间故事研究者的调查报告与研究结果,在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拨开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民间故事表象,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做整体性的理论研究,力求准确、细致、客观地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进行挖掘,并将之作为解读当下中国问题的思考方式,使本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廖曼郁[10](2013)在《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庭伦理剧是以展示家庭亲情和伦理关系见长的一种电视剧类型,其题材关注家庭中人伦关系和情感纠葛,其叙事场景以社会背景中的家庭为主,其主题关乎道德境界和社会价值,其审美旨归关乎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是最能彰显民族文化特质,也是最具影响力、最受民众欢迎、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电视剧类型之一。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新世纪这十余年来有代表性的家庭伦理剧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片到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流变的基础上,以较有影响力的典型个案为解读对象,对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进行解析,以期为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制作发展和内涵创新提供一个理论参照。
二、《空镜子》与“两姐妹”母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镜子》与“两姐妹”母题(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家庭伦理剧对民间故事类型与母题的取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姐妹”故事类型的重新演绎 |
二、“救孤”母题的继承发扬 |
三、“负心婚变”母题的现代流变 |
四、结语 |
(2)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的发展 |
(一)“双生”题材发展的三个时期 |
(二)“双生”题材发展的两种指向 |
二、“生理双生”:“双生”题材喜剧及其叙事特征 |
(一)“双生”作为喜剧技巧的两种逻辑来源 |
(二)“双生”题材喜剧的叙事特征 |
三、“自我双生”:“自我双生”的内涵及其特征 |
(一)从“生理双生”到“自我双生” |
(二)“自我双生”题材戏剧中的人物困境 |
(三)“自我双生”题材戏剧的叙事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民俗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俗学研究价值及路径探讨 |
二、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一)学术着作 |
(二)期刊论文 |
结语 |
(4)亲密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婚恋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浪漫之爱:理想·追寻·崇高爱情 |
2.1 追寻罗曼司的“才子”与“佳人” |
2.1.1 守望的女性 |
2.1.2 追求理想的男性 |
2.1.3 拯救与被拯救 |
2.2 “浪漫”内核下的影像特征 |
2.2.1 场景空间:凸显炙热爱情 |
2.2.2 台词对白:感性的抒情与互诉衷肠 |
2.2.3 剧中音乐:爱情音乐与踟蹰心意 |
2.3 浪漫之爱的审美意蕴 |
2.3.1 神圣化了的爱情 |
2.3.2 主体精神的失落 |
第三章 激情之爱:反叛·决裂·疯狂欲望 |
3.1 彷徨的“亚当”与出走的“娜拉” |
3.1.1 主动的女性 |
3.1.2 充满矛盾的男性 |
3.1.3 “捆绑”与“缠绕” |
3.2 “激情”主导下的影像特征 |
3.2.1 场景空间:营造私密空间 |
3.2.2 台词对白:极端的冲突与情欲诱惑 |
3.2.3 音乐与音效:低沉音乐与激情欲望 |
3.3 激情之爱的审美意蕴 |
3.3.1 男与女的对立 |
3.3.2 爱与欲的割裂 |
第四章 融汇之爱:独立·平等·殊途同路 |
4.1 现代都市中的“她”与“他” |
4.1.1 勇敢的女性 |
4.1.2 自我协调的男性 |
4.1.3 携手并进 |
4.2 “融汇”目标下的影像特征 |
4.2.1 场景空间:回归日常化场景 |
4.2.2 台词对白:理性的探讨与自我审视 |
4.2.3 主题音乐:轻缓音乐与和谐意图 |
4.3 融汇之爱的审美意蕴 |
4.3.1 自我认可——独立与平等 |
4.3.2 情爱意识——爱与被爱 |
4.3.3 社会意识——走向和谐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中国当代都市婚恋剧代表作品列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马兰花》与“两姐妹”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兰花》简介 |
二、“两姐妹”故事概述 |
三、《马兰花》和两姐妹故事的发展———以《空镜子》为例 |
四、“两姐妹”母题的特点 |
五、总结 |
(6)浅析《空镜子》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传统审美对象的颠覆 |
2 对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
3 镜子里的女性意识 |
(7)“两姐妹”叙事的演变——电视剧《蜗居》叙事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故事中的“两姐妹”母题 |
二、电视剧《空镜子》对“两姐妹”母题的延续 |
三、《蜗居》中的“两姐妹” |
四、结语 |
(9)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术语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章 民间故事的生成 |
2.1 民间故事的生成要素 |
2.1.1 讲述者:民间故事的生成主体 |
2.1.2 讲述情境:民间故事的生成语境 |
2.1.3 听众:民间故事的潜在生成者 |
2.2 民间故事的生成动因 |
2.2.1 对美的追寻是民间故事生成的重要推力 |
2.2.2 民间故事的功能促进民间故事生成 |
2.3 民间故事的生成过程 |
2.3.1 作为讲述者的个体追求 |
2.3.2 作为故事传承的群体追求 |
第3章 民间故事的接受 |
3.1 民间故事文本再认识的可能性 |
3.1.1 接受理论对民间故事接受研究的启示 |
3.1.2 民间故事接受研究的心理学依据 |
3.2 听众与读者:民间故事的接受主体 |
3.2.1 民间故事接受群体的构成 |
3.2.2 接受主体与民间故事意义的生成 |
3.3 故事文本:民间故事的接受对象 |
3.3.1 民间故事文本对接受的限制 |
3.3.2 民间故事文本的多层次结构 |
3.4 民间故事的接受过程 |
3.4.1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对故事接受的影响 |
3.4.2 接受者与文本的互动 |
第4章 民间故事接受对生成的意义 |
4.1 生产消费关系中的民间故事生成与接受 |
4.1.1 民间故事消费使民间故事生成价值得以实现 |
4.1.2 民间故事消费对民间故事生成的影响 |
4.2 接受者对于民间故事的生成的影响作用 |
4.2.1 讲述者对接受者的追随 |
4.2.2 接受者的预期对民间故事生成提出具体要求 |
4.3 文本接受对于民间故事生成的作用 |
4.3.1 文本的多层次语言结构为民间故事生成提供空间 |
4.3.2 民间故事文本的召唤性结构引导接受者进行再创作 |
余论:从接受的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生成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叙事流变探 |
1.1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繁盛现状 |
1.2 叙事流变溯源与热播缘由考 |
第2章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策略 |
2.1 一以贯之家国同构传承策略 |
2.2 伦理叙事苦情喜乐兼容策略 |
2.3 类型杂交套路破格变奏策略 |
第3章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结构 |
3.1 从封闭/循环式到多元开放式 |
3.2 从因果式线型到拧绳式复合 |
3.3 从核心/卫星式到交织式对比 |
第4章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叙事风格 |
4.1 普通人与传奇互相寻觅图景 |
4.2 生活庸常化情调浪漫化碰撞 |
4.3 欲望化中女性叙事悄然绽放 |
第5章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热播与前景 |
5.1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热播读解 |
5.1.1 契合受众心理符合市场规律 |
5.1.2 情感价值的突围与矫正归位 |
5.2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前景展望 |
5.2.1 套路化失衡化同质化的忧患 |
5.2.2 伦理文化家庭理念深入人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重点参考影视作品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空镜子》与“两姐妹”母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家庭伦理剧对民间故事类型与母题的取用和发展[J]. 李倩,张怀强. 当代电视, 2021(04)
- [2]西方“双生”题材戏剧研究[D]. 张沛华.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6)
- [3]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民俗学研究综述[J]. 李倩,张怀强. 电影文学, 2020(07)
- [4]亲密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婚恋剧研究[D]. 赵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5]《马兰花》与“两姐妹”故事[J]. 董静. 文化学刊, 2015(03)
- [6]浅析《空镜子》所体现的女性意识[J]. 冯泽仙. 赤子(上中旬), 2015(01)
- [7]“两姐妹”叙事的演变——电视剧《蜗居》叙事策略分析[J]. 王兰侠. 戏剧之家, 2014(09)
- [8]论新世纪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日常生活叙事特征[J]. 杨晓云,李万斌.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5)
- [9]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D]. 柴楠. 辽宁大学, 2013(11)
- [10]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研究[D]. 廖曼郁. 南昌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