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种交际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袁雪[1](2021)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根据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和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小学阶段是进行系统化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语用学强调的就是提高语言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这一点在新课标中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当前教师在教学中需着重开展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诸多因素,最为主要的是语用能力。实际上,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少考虑到英语交际中的规范,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相对弱化,造成学生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甚至语言离格的情况,使英语交际难以为继,语用能力习得成效不明显,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难以提升。在英语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导向。鉴于此,笔者通过在北京市某民办小学为期四个月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实践,观测并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40余条,分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原则时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并优化教学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拟从语用学理论中探讨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三条主要语用原则下,北京市某民办小学教师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语用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相结合,提高语用能力培养成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语用学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同时,对民办小学教师的英语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分析记录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共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献综述,在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三条主要语用原则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要求。第三部分分析40余条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根据三条语用原则分析教师对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内容,进一步提出优化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第五部分结语,总结研究结果,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李瑶[2](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背背英语短句,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及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体验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了解到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实然状态的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与人性为判断标准,分析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探索如何运用对应性思维解决这些简单性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和学生运用对应性思维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评价七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这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思维能力。文章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的目的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最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七个维度下都存在简单性问题这一普遍现状。第三部分具体指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偏重于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体现在渗透单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和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偏重于采用他评和表扬的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对七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背景方面:中英文化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理论支持,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内容方面: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过程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原则方面: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途径方面: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在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方法方面: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对应,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师生间存在简单权威观,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和原因分别对这七个维度提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简单性问题的建议即对应渗透。背景方面: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内容方面: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过程方面: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原则方面:由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由知行统一的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的对应;途径方面:由偏重课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由偏重文本符号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方法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改造,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由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高雯怡[3](2021)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有效地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当中6-12岁这一阶段,语言中枢神经十分发达,是语言学习比较快的时期,这也是适龄儿童学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开始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某地区各小学在校教师的调研取证,数据分析和去实地亲身了解实际情况,了解低年级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针对性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堂的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技巧和综合素质的目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五点:(1)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4)教学过程缺乏新意(5)教学评价不全面。研究探究了以上现状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3)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4)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理论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举措:(1)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3)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4)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赵琪[4](2020)在《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老师更注重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英语口语得不到重视,尤其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对乡村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要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从“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英语口语学习的环境情况、社会的支持程度”等维度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以此为基础,发现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包括“英语口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等。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教师专业素质相对不足、学生能力差异、口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口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够科学、乡村口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等是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乡村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等。
池燕艳[5](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彬州市Y小学的观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文化教学的现状,选取彬州市Y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情况研究,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期待能够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改进和提升英语文化意识提供借鉴参考。本文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意识以及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的概念进行界定,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克拉申“可理解的输入和“情感过滤假说”等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总结,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研究设计,主要研究方式以LICC课堂观察法为主,以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为辅,并据此设计了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和课程性质观察量表,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利用2019年下半年在彬州市Y小学对教师访谈交流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情况的机会,深入到彬州市Y小学20节英语课中进行观察。对彬州市Y小学的4-5年级学生发放回收调查191份,对10名4-5年级学生、5名学生家长及5名教师分别进行了一对一访谈。根据研究设计,本文开展了彬州市Y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情况的讨论与分析。从学生文化意识测试结果分析、LICC课堂观察量表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三个方面,对彬州市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详细探究,认为相关教学中存在课前有关文化教学的备课笼统、教学中完成任务目标的思维模型固化、语言知识授课比重过大和相关文化知识补充偏少等问题,对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困难和障碍进行总结。最后,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和课程性质四个方面相应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史爱玲[6](2020)在《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 ——以PEP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话语权。这一发展形势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组织英语学习内容,培养适应我国未来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必须要面临的重要教育问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次将文化意识纳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这充分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已成必然。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从小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导他们认识多元的文化内容,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为将来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但当前小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实习学校EF小学的观察发现,当前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实施存在诸多问题。这与目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缺乏明确的实践指导策略不无关系。英语学科是学校实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学科阵地,而英语教科书作为外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开展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故笔者从英语学科入手,以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例,探讨以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依托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策略。首先,笔者以课程标准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所界定的范围为依据,将跨文化教育内容划分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七个方面,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书中蕴含的跨文化教育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针对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和习作训练法四种方法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本论文重在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提出实践层面的指导,所以笔者紧接着将重点转向教师展开跨文化教育时的实践策略。从总体上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教学重点,包括精心设计跨文化教育内容;合理创设跨文化教育情景;紧密贴合单元讨论主题和有效加强学生交际实践。并以笔者收集到的真实教学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了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跨文化教育内容可能隐藏于词汇背后,这样就可以利用词汇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也可能体现在阅读材料中,就可以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还可能存在于听力活动中,需要利用听说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不断加强跨文化教育实践。最后,笔者在文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跨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并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重;跨文化教育过程与结果并重。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7](2020)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无论从哪个视角或方面进行讨论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更决定其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俄罗斯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此很多中国学者、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都对俄罗斯汉语教学及课程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包括教学法论、课程内容、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将对中俄语文教学方法的拓展及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从七个方面介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并对这些高等院校进行调查。具体来说,这七方面包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内容;三、俄罗斯的评价标;四、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五、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六、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队伍;七、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包括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虽然本调研的研究领域宽,研究方面广,但本文提供了真实且可信度极高的调查研究数据。截至目前,本研究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市开设汉语课程的五所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最具拓展性的唯一研究。本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价值。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的部分(包括:苏联和俄罗斯评价标准、苏联和俄罗斯教育体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阶段总览)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中俄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第三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及要点,并且指出这些方面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它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此外,第三部分的目标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两要素对语言教学过程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习得)、俄罗斯汉语教学的状态,并分析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俄罗斯评价标准、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俄罗斯汉语师资与俄罗斯汉语学习者)。该部分的理论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的研究就是上述汉语教学的因素。因此,第三部分奠定了本研究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本章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共有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发端,即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三阶段为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即20世纪下半叶至今。这部分还归纳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四个发展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此外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主要发展特点: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形成的缓慢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过程的断续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代发展的稳定性);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迟缓性;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复杂性与迟缓性的因果关系)。第五部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准确地说,是对该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本部分介绍了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包括七个方面:研究过程、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开展概况、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定位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教材选择与使用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师资现状、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现状。第六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哈巴罗夫斯克高等院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表明,主要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目标不清晰、汉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目标单一、汉语教学目标制定过低);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队伍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教学师资收入低、汉语教学师资从事汉语教学的时间短、汉语教学师资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经历少、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缺乏工具性动机);三是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教师公平度的判断缺乏明确性);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汉语课堂上只采用俄文版的汉语教材、汉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不足、汉语教材不符合教学活动、汉语教材提供的中国文化知识不多);五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教学环境存在问题(问题有三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缺乏系统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环境缺乏能动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行为模式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六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问题有四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拼音及声调发音不标准、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汉语语法理解度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识字率低、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七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三点:教师的教法单一、不符合教学活动、缺乏现代化)。此外,本部分从本质上解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结合部分教学案例、问题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并加以说明。该部分还介绍了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对策及建议。具有七个方面: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包括两个点: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与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研究分析表明,为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效,应该采取对策改进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一语言及第二外语的整个过程。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四个:改进学习汉语学生学习进度的对策、改进汉语教师课程设置的对策、改进办学机构设备的对策。此外,本章也给中国国家汉办提出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改进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所处发展阶段,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的策略,为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供推广的研究成果。
卢兴钦[8](2020)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与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从本质上来看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教育实践对语言有很大的依赖性,人们借助语言来开展教育活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往往依靠言语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来看,这种影响是教师言语行为施为性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的语言素养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得知,教师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凸显。若能揭示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特征,则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促使教师正确利用言语行为的施为性。另外,教师有意识地使用言语行为的过程,也是形塑自我角色的过程。通过研究教师的言语行为,可以了解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扮演何种角色。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中上海市的6堂英语课作为研究的课例。研究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采用统计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模式。首先,观察这些课例的课堂录像,利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进行编码和记录。在统计记录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矩阵分析和比率分析,从稳态格、积极整合格和缺陷格,以及教师言语行为的地位、类型、倾向性等方面,展现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其次,由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的缺陷,无法进一步展现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教学情境和相关细节,所以还要结合课堂录像,分析课堂录像的转写文本,来解读教师的言语行为承载的角色信息。教师课堂角色定位的依据在于学生,优秀的课堂要具有互动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按照中介性学习经验理论的观点,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他最重要的中介工具是语言。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优秀课例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中介者。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获取经验的不同,所谓的“中介者”会分化为更多具体的课堂角色。将课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料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发现,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课堂活动的组织,课程知识的讲授和情感的表达三方面。因此,在课例的特定情境下,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施为性促成他们发挥这些不同的课堂职能,从而扮演组织者、传授者和促进者的课堂角色。
章园园[9](2020)在《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牛津英语新课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倡教师使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它能够解决传统教学过于重视语法教学而忽视语用能力培养,过于重视灌输学习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等弊端。然而,一线教师任务型教学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研究者确定研究选题,并通过文献法、案例法、课堂观察法展开研究。通过文献法,研究者检索相关文献信息,查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文献,综述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者也查阅一手资料,分析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核心概念,追溯理论基础。在调查阶段,研究者收集一线教师任务型教学设计文本,用录音笔进行现场录制,以旁观者角度观察课堂教学。研究者根据教学设计文本案例以及课堂观察资料分析教师教学设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策略谋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评价设计以及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方面。发现问题之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问题成因,也为任务型教学诸要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针对两则典型的真实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完善,将其完整呈现。本研究认为任务型教学设计工作是教师实现有意义教学的基础,一线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要将威利斯任务型教学实施程序与小学英语教学需要相结合,合理设计任务;要注意设计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学;要提升对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本研究将任务型教学理论成果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与需要相结合,丰富了任务型教学理论,为一线教师进行任务型教学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方案。因研究者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席凤先[10](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在同一情景下进行交流时的交际能力。我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五大课程目标的文化意识这一维度下,提出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也逐渐增多。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学实景出发,探究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首先,本研究问题起源于笔者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分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英语学习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了解现有研究的进程、反思现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以及本研究的起点与创新之处。厘清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考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小学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表征进行观察。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进行文本分析,讨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特征受到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通识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能力影响;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情感冲突;学生的交际行为受到不同交际情景的影响。最后,探索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教材的分析,探索在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包括认知的拓展、跨文化情感体验和交际行为引导三大方面。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种交际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种交际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对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要求 |
(二)小学是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关键期 |
(三)民办小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
(四)个人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对象 |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要求 |
一、语用原则 |
(一)合作原则 |
(二)礼貌原则 |
(三)关联原则 |
二、语用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一)合作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二)礼貌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三)关联原则在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及要求 |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有效性分析 |
一、中外教师应用合作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中教重点讲练模式化 |
(二)外教知识讲授连贯性不强 |
(三)外教语句讲练引导不足 |
二、中外教师应用礼貌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中教疏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二)外教间接表达方式难理解 |
三、中外教师应用关联原则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外教拓展内容丰富,分散学生注意力 |
(二)中教紧抓重点,教学内容单一 |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
一、搭建高效的双师型课堂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二、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一)利用中外教师的文化背景优势 |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诱因 |
(三)布置开放型课后作业 |
三、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建设 |
(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二)教师应提高目标语语用水平 |
四、创设真实生动的交际情境 |
(一)创设话题式情境 |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 |
五、云课堂等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充分利用 |
(一)教育管理部门云课堂资源的引进和优化 |
(二)教师需提高操控高科技教学设备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当前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突出的简单性偏差 |
2.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运用对应性思维的重要性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研究 |
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内容的研究 |
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研究 |
4.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研究 |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 |
7.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
8.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 |
2.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的认知 |
3.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认知 |
4.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认知 |
5.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的认知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渗透 |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
1.偏重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 |
2.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
1.渗透单一完善的德育理论知识 |
2.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
1.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 |
2.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
1.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渗透德育 |
2.教师对学生采用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德育 |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
1.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渗透德育 |
2.教师对学生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德育 |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
1.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
2.教师对学生采用陶冶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
3.教师对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渗透德育内容 |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
1.德育渗透评价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 |
2.德育渗透评价多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
1.中英文化对比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
2.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
1.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 |
2.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
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 |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
1.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 |
2.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 |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
1.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 |
2.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 |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
1.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对应 |
2.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 |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
1.师生之间存在简单权威观而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 |
2.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 |
四、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渗透 |
(一)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的建议 |
1.由偏重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 |
2.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 |
(二)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片面的建议 |
1.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 |
2.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内容之间的对比 |
(三)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外在性的建议 |
1.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
2.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 |
(四)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抽象性的建议 |
1.由因材施教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 |
2.由知行统一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原则的对应 |
(五)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单一性的建议 |
1.由偏重课堂教学转换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 |
2.由偏重文本符号转换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 |
(六)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浅显性的建议 |
1.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合理改造 |
2.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转换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观 |
(七)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不足性的建议 |
1.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转换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 |
2.由偏重表扬的评价方式转换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致谢 |
(3)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研究 |
1.3.3 关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口语交际 |
2.1.2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2.1.3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二语习得理论 |
第3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设计 |
3.1 上海Y区基本情况 |
3.2 问卷调查设计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2.3 问卷调查的编制 |
3.2.4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3 访谈设计 |
3.3.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3.2 访谈问题的设计 |
3.3.3 访谈的实施 |
3.4 课堂观察设计 |
3.4.1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
3.4.2 课堂观察记录实施 |
第4章 上海市Y区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结果 |
4.2 访谈的结果 |
4.2.1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 |
4.2.2 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培养的目标界定不明晰 |
4.2.3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单一 |
4.2.4 学生和班额因素共同影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
4.2.5 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的需求和现状不匹配 |
4.3 课堂观察的结果 |
4.3.1 一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
4.3.2 二年级课堂观察记录描述及分析 |
4.3.3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总体分析 |
第5章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5.1.1 教学目标未全面落实 |
5.1.2 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
5.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
5.1.4 教学过程缺乏新意 |
5.1.5 教学评价不全面 |
5.2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课时不足 |
5.2.2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和资源利用不充足 |
5.2.3 缺乏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培训 |
5.2.4 缺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
第6章 完善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
6.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
6.1.1 课堂交往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
6.1.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6.1.3 在教学中巧用儿歌、游戏等方式 |
6.2 充分挖掘教材及其他资源 |
6.2.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
6.2.2 钻研教材,挖掘隐性内容 |
6.2.3 吃透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
6.2.4 结合生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
6.3 通过培训丰富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
6.3.1 开展理论培训,提高教师意识 |
6.3.2 开展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方法 |
6.3.3 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学针对性 |
6.4 制定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
6.4.1 基于课标制定评价目标 |
6.4.2 基于学情确定评价维度 |
6.4.3 基于主题细化评价任务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 乡村英语口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法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关于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乡村小学 |
(二) 英语口语教学 |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程序 |
(一) 教学前期准备 |
(二) 课堂教学过程 |
(三) 教学效果与评价 |
三、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概况 |
(一)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
(二)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
(三)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维度 |
(四)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情况分析 |
(二)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三) 英语口语教学时间编排情况分析 |
(四) 英语口语教学内容与实施情况分析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与反思情况分析 |
(六) 英语口语教学环境情况分析 |
第三章 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
(二)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
(三) 课堂英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
(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
(五) 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
二、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教师口语教学专业素质相对不足 |
(二) 学生英语能力层次存在差异 |
(三) 英语口语教学受重视程度低 |
(四) 缺乏良好的口语教学资源与环境 |
(五) 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
第四章 改善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
一、增强师资力量 |
(一) 加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
(二)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
(三)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
(四) 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
二、提升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
(一) 明确口语课堂教学目标 |
(二) 丰富口语课堂教学内容 |
(三) 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评价 |
(四) 改进教学方式趣化课堂 |
(五) 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多样化 |
三、丰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一) 增加对乡村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 |
(二) 优化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彬州市Y小学的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研究 |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研究 |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对策研究 |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方法 |
(五)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
二、理论基础 |
(一)语言无法脱离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理论 |
(二)文化意识培养是英语教学题中之义: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
(三)培养方法:克拉申“可理解的输入”和“情感过滤假说”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LICC课堂观察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工具 |
(一)编制课堂观察量表 |
(二)设计调查问卷 |
(三)研究开展 |
第四章 彬州市Y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学生文化意识测试结果分析 |
(二)LICC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情况分析 |
二、相关教学问题分析 |
(一)课程性质方面 |
(二)课堂文化方面 |
三、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困难和障碍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学生学习层面 |
(一)培养英语的学习态度和意识 |
(二)重视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 |
(二)提高英语文化知识教学的意识和技能 |
三、课程性质方面 |
(一)增加“文化教学”的知识内容 |
(二)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学科融合 |
(三)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信息 |
四、课堂文化方面 |
(一)加强讨论分享,鼓励自主探究 |
(二)丰富课外活动,领略异域文化 |
(三)增加课外阅读,扩展文化视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 ——以PEP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球化发展背景对英语课程提出新要求 |
2.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3.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科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跨文化教育 |
2.小学英语教科书 |
(四)文献综述 |
1.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
2.有关英语教科书文化内容的研究 |
3.有关小学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一、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
(一)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诉求 |
1.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目标 |
2.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 |
(二)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实 |
1.跨文化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
2.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待提升 |
3.跨文化教育内容有待挖掘 |
二、小学英语教科书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价值 |
(一)英语教科书展开跨文化教育的优越性 |
1.教科书富含丰富的跨文化教育资源 |
2.教科书提供多样的跨文化教育情景 |
3.教科书包含多样的跨文化教育形式 |
(二)英语教科书展开跨文化教育的独特性 |
1.教学内容以文化主题为背景 |
2.文化内容以多元文化为主体 |
3.教学方式以文化交际为基础 |
三、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分析 |
(一)历史地理 |
(二)风土人情 |
(三)传统习俗 |
(四)生活方式 |
(五)文学艺术 |
(六)行为规范 |
(七)价值观念 |
四、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
(一)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
1.情景教学法 |
2.角色扮演法 |
3.小组讨论法 |
4.习作训练法 |
(二)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重点 |
1.精心设计跨文化教育内容 |
2.合理创设跨文化教育情景 |
3.紧密贴合单元讨论主题 |
4.有效加强学生交际实践 |
(三)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案例分析 |
1.利用词汇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 |
2.通过阅读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 |
3.通过听说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 |
五、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反思 |
(一)跨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并重 |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 |
(三)跨文化教育过程与结果并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半结构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六、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一、参考文献基本情况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机构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三)俄罗斯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四)俄罗斯汉语教材的情况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历史 |
(七)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八)俄罗斯远东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九)俄罗斯远东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研究不够充分 |
(二)研究缺乏整体性 |
(三)研究不够深入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
(二)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要点 |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教学 |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的理论要点 |
(三)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三、从所述理论对俄罗斯汉语教学现状进行解构分析 |
(一)俄罗斯汉语教学目标 |
(二)俄罗斯汉语教学内容 |
(三)俄罗斯远评价标准 |
(四)俄罗斯汉语教学环境 |
(五)俄罗斯汉语教学方法 |
(六)俄罗斯汉语教学师资 |
(七)俄罗斯汉语学习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历史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发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
(二)第二个阶段:汉语教学的稳步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三)第三个阶段:汉语教学的加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 |
二、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
(一)地理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人口因素 |
(四)经济因素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迟缓性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复杂性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的曲折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的概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 |
(一)半结构式观察 |
(二)调查对象及选取 |
(二)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
(四)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的情况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情况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的情况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情况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情况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学师资的情况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六)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七)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提高高等汉语教学目标的清晰度及适切性 |
(一)依据不同汉语水平层次设定梯次性教学目标 |
(二)依据汉语不同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教学目标 |
二、优化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内容 |
(一)提高汉语教材的系统化 |
(二)提高汉语教材的有效度 |
三、优化俄罗斯汉语教学的评价标准 |
(一)改善俄罗斯的“五分评价标准” |
(二)提高俄罗斯汉语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
四、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环境 |
(一)改进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环境的管理 |
(二)促进汉语教学环境外在因素 |
五、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汉语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
(一)修订2019年新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联邦州教育标准》教学方法的部分 |
(二)优化高等院校的配备与教师管理 |
(三)促进汉语活动教学及教法 |
(四)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有效率 |
六、改善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教师工作条件与提高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一)提高汉语教师福利 |
(二)优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三)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教师的动机 |
七、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院校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条件与学习效率 |
(一)提高汉语学习者的物质生活状况 |
(二)改善生活与学习环境 |
(三)提高学习效率 |
(四)提高俄罗斯远东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与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为何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 |
(二)为何研究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呈现的角色?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 |
(三)关于教师言语行为与教师角色关系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言语行为 |
(二)教师角色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问题、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三章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 |
一、研究课例的来源与选取 |
(一)“一师一优课”活动简介 |
(二)具体选取的课例 |
(三)研究伦理说明 |
二、观察系统的选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
(一)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简介 |
(二)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修改 |
(三)基于FIAS的教师课堂言语行为阐释 |
三、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
四、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分析矩阵的构建 |
五、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观察结果分析 |
(一)矩阵分析 |
(二)比率分析 |
六、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言语行为扮演的课堂角色 |
一、FIAS分析结果的局限及其弥补 |
二、言语行为和角色的关系 |
(一)“戏剧化”视角下言语行为和角色的关系 |
(二)言语行为的施为性促成教师扮演相应的课堂角色 |
三、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与分化 |
(一)教师课堂角色的分类理据 |
(二)教师课堂角色的总体定位 |
(三)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结果的教师课堂角色类型 |
四、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的具体分析 |
(一)教师的组织者角色及其言语行为 |
(二)教师的传授者角色及其言语行为 |
(三)教师的促进者角色及其言语行为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二)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的总体定位应该是中介者 |
(三)教师的言语行为是角色行为,教师通过言语行为扮演具体的课堂角色 |
二、研究反思:“后方法”时代的教师言语行为与角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堂言语行为观察结果记录表 |
附录2 课堂言语行为原始编码序对(以课例1为例) |
附录3 课堂录像转写文本(以课例5为例) |
后记 |
(9)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牛津英语新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2 任务型教学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
1.1.3 一线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任务 |
2.1.2 任务型教学 |
2.1.3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2.4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2.5 马扎诺:人的学习行为模型 |
第3章 任务型教学基本特征与过程优化 |
3.1 任务型教学基本特征 |
3.1.1 任务型教学的结构 |
3.1.2 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
3.1.3 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
3.2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优化 |
3.2.1 任务型教学过程简述 |
3.2.2 任务型教学过程优劣分析 |
3.2.3 任务型教学过程优化 |
第4章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问题 |
4.1 案例基本情况 |
4.2 案例问题分析 |
4.2.1 学情分析缺失或泛化 |
4.2.2 内容分析缺失或不充分 |
4.2.3 目标设计不规范 |
4.2.4 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 |
4.2.5 策略谋划形式单一 |
4.2.6 时间安排欠规划 |
4.2.7 评价设计欠思考 |
4.2.8 过程设计重讲授轻练习 |
4.3 案例问题成因 |
第5章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建议 |
5.1 学情分析 |
5.2 教学内容分析 |
5.3 教学目标设计 |
5.4 学习任务设计 |
5.5 教学策略谋划 |
5.6 教学时间安排 |
5.7 教学评价设计 |
第6章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案例 |
6.1 案例一5AM4U2 Wind(P1) |
6.1.1 案例背景 |
6.1.2 设计详案 |
6.1.3 案例总结 |
6.2 案例二5BM2U2 Films(P1) |
6.2.1 案例背景 |
6.2.2 设计详案 |
6.2.3 案例总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建议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5AM1U1(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B:5AM1U2(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C:5AM1U3(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D:5AM2U1(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E:5AM4U2(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F:5BM2U2(P1)教材、对话改编及真实教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学习的目标要求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1.2 我国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
1.1.3 小学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 |
1.3.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
1.3.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交际能力 |
1.4.2 跨文化 |
1.4.3 跨文化交际能力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小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依据 |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依据 |
2.1.1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知识 |
2.1.2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
2.1.3 交际能力和交际原则 |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3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的调查 |
3.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征 |
3.1.1 学生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观察 |
3.1.2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3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实表征分析 |
3.2 小学英语教学现实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3.2.1 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
3.2.2 小学英语教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支持 |
4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
4.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 |
4.1.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认知的要素 |
4.1.2 小学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认知特征 |
4.2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态度 |
4.2.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情感态度的内涵 |
4.2.2 小学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特征 |
4.2.3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情感冲突 |
4.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行为 |
4.3.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行为的内涵 |
4.3.2 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行为特征 |
5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
5.1 小学英语教学中认知拓展 |
5.1.1 深度挖掘教材,合理运用其他教学资源 |
5.1.2 师生交流互动,精确语言使用 |
5.1.3 关注生活细节,注重文化对比 |
5.1.4 进行思维训练,正确对待刻板印象 |
5.2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体验 |
5.2.1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情感态度冲突的处理 |
5.2.2 真实交流中的情感体验 |
5.2.3 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表达 |
5.3 小学英语教学中行为引导 |
5.3.1 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引导 |
5.3.2 从行为方式的认识到真实交际中的行为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实录 |
附录三 Nvivo编码图 |
致谢 |
四、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两种交际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某民办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袁雪. 大理大学, 2021(08)
- [2]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D]. 高雯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乡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扬州市某乡村小学为例[D]. 赵琪. 扬州大学, 2020(01)
- [5]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彬州市Y小学的观察分析[D]. 池燕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 ——以PEP为例[D]. 史爱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俄罗斯远东地区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现状研究[D]. 娜斯佳(Anastasia Vorontsov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与角色研究[D]. 卢兴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牛津英语新课教学为例[D]. 章园园.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 席凤先.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