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与集成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1](2021)在《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实施国家三农政策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农业和物流管理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控制交易以及物流成本,根据企业现有的资源及现状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流通价值,有助于改善整体农业经济效益。农产品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从收购、加工、运输、配送再到市场销售等一系列全部流程,它紧密围绕着以企业和农民为核心的企业,通过严格控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包括企业和农民、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厂家及其最终用户在内的一个供应链和网络。是一个基于信息,以渠道建设系统为核心,以组织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服务系统和安全系统为保障,促进渠道系统、强化渠道关系的联盟与整合,促进农产品的供应系统高效运作的过程。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是龙岩市成立于2012年的大型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隶属于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现已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冷藏、贸易、物流运输等多个方面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企业,同时被认为是福建省科技含量较高的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企业。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依托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强大的企业优势资源迅速抢占市场,其按照国家现代冷链物流的标准,兴建了闽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极大程度带动了闽西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保障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冷链食品的安全。但在公司快速发展扩张过程中,也暴露了公司供应链管理系统内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二是公司缺乏一套强有力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互动性不高,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绩效差;四是在线商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链信息的管理机制低效,主要表现在供应商管理机制、内外部资源整合机制、合作共赢机制;其次在产品的存储和物流配送管理方式、手段需要进一步改善;再次就是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薄弱;最后是缺乏高效统一的管理系统。通过对发达国家在供应链管理领域中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从中我们值得借鉴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科学研究,它们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供应链,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和绿色物流等;二是供应商管理模式;三是集成化供应链模式。对于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A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提升:首先是运行机制构建要素的集成优化。通过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品种经营者与销售商和广大产品消费者之间展开了密切的业务合作,保障了农产品的食用质量安全,将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中的品种资源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尽可能地尽量减少并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充分保护了我国生物品种资源的生态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企业连接了产品供应商、生产者和广大客户的整个企业产品链,也是一个增值链接。其次是运行机制各环节的集成优化,包括供应链基础、供应链集成和供应链扩展。另一个是运行机制的运行平台的优化,主要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的共联共享,实施标准化信息数字管理,创新供应链集成模式、构建智能云平台;最后是运行机制的共享优化,包括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利益共享和未来共享。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体制工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的集成化供应链如果想取得成功,仅仅依赖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必须立足于整个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层次和高度,同时也需要自己跳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而对其进行供应链管理,在这个物联网的时代,相信“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对实践的探索都将能够取得长足发展。
苗晔敏[2](2019)在《信息技术对建筑业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建筑业属于技术进步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面对“IT投资陷阱”等问题,使得许多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更加消极,因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特征和本质出发,基于项目施工阶段的具体管理工作,探究信息技术提高施工劳动生产率的量化评价和具体作用机制,从而为建筑企业的IT投资与使用提供论据和指导。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技术对施工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并将其划分为“信息技术特征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特征决定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双层假设关系。进而以此为目标归纳了信息技术的5项特征、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五个维度划分和6项特征、以及施工劳动生产率的3个反映指标,并建立其之间的22个影响关系假设。从而基于上述14个潜变量和假设关系提出44个观测变量,并设计相应的Likert量表进行数据收据和分析。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基于302个样本数据进行模型的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区别效度,验证了量表各指标良好后,基于上述概念模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并通过1次路径修正和3次残差修正使模型拟合度良好。进而基于所得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讨论各变量间的直接、间接影响关系、路径、及影响程度,并计算得出各项信息技术特征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间接总效应值分析表。最后得出主要结论:①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和即时性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大(p=0.234、0.239),其中集成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系统化平台和简化数据处理大幅提高工作速度,而即时性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沟通效率和完善动态管理大幅提高有效工作时间;②项目质量是所有技术特征都会影响到的,且其表现出被信息技术影响的程度最高(总效应值)。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①建立了基于特征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基于人员感知的施工劳动生产率研究量表;②提出信息技术通过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影响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模型及实证方法;③丰富和补充了信息技术在微观层面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研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量化评价信息技术特征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及影响程度。
胡霞[3](2013)在《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并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也成为企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已刻不容缓。然而,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及管理领域的简单应用,它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深刻把握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才会卓有成效。因此,确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企业信息化的时代要求进行阐述,指出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了选题的背景,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整理,进而确定了研究目标和内容,为论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以发展的观点,首先界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定义、要素、内容和特征,以及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括和比较,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阶段瓶颈和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同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述评;在此基础上,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分类及构成结构,从市场、企业自我、外部环境等视角深入研究了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动因问题。第三,对企业信息化驱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样化模式,本文进行了归纳,从推力驱动主导和拉力驱动主导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并剖析了二者与企业特质的内在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驱动的特点,采用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企业信息化驱动系统的动力问题进行了模型构建和系统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深入评价。第四,在对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从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下的制造模式、生产模式和加工模式的选择来论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从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下的设计制造集成、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网络化等模式来论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式的选择问题;从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下的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整体引进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等模式选择来论述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问题。第五,在对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与模式选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鉴于企业信息化驱动的渐进性,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选择的时滞性,同时,企业信息化驱动进程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之间存在的虚拟和现实的概念漂移问题,本文采用了数据流概念漂移的方法对其进行实验仿真,弥补以往方法对此问题实证评价和实验仿真的不足,借助人工智能和支持向机实时动态测评的优点,有效的克服了“森林覆盖”型样例数据集多层数据之间互相无法对比的难题,实现了对企业信息化驱动及其模式选择问题的有效仿真。最后,结合全文的研究,在明确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从企业文化革新、信息技术人员设定、基础工作规范和硬软件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其内部基础环境建设策略;从加强政府科技推广、优化政府信息产业发展及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等方面构建其外部宏观策略,进而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适应性对策体系。
丽娜[4](2013)在《电子商务平台下的非个人用户信息集成构建》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与发展中,对于用户信息的集成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在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发展推动下,实现企业以及非个人用户的信息集成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步也有着巨大的助力推动作用。本文就将以我国制造行业的建设发展为例,在对于目前我国制造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模式的信息集成构建进行分析论述,在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
巩烨[5](2011)在《大型企业内部信息化探索》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提升大型企业的管理思想,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本文总结大量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大型企业实行内部管理的六个论点,总结为“两个依托四个平台”,即:(1)“以信息管理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依托”,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等基本原理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管理的科学水平;(2)“以信息系统基本结构作为技术依托”,基本结构由网络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层次结构等组成,技术含量高,起技术支撑作用;(3)“企业信息门户是对外宣传的平台”;(4)“办公自动化系统OA是网上办公的平台”;(5)“电子商务是网上交易和支付的平台”;(6)“企业资源计划ERP是集成管理的平台”,六个部分分六个篇章来阐述,形成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完整结构。
胡省三,成玉琪,孙继平,李大恕[6](2009)在《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一、煤炭工业与信息化(一)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概况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煤炭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全国原煤产量由2002年的14.15亿t增加到2007年的25.5亿t,增长了80.21%,年均煤炭产量增长12.5%;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76%和69%。截至2007年10月1日,我国煤矿有18611处。
陈志刚[7](2008)在《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经济时代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这一研究课题。本文围绕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商务模型、功能模型、系统功能建设、信息系统集成框架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建模方法、过程集成方法、信息框架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论文介绍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特征,设计了一个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商务模型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功能模型,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同时对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件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论文还从数字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数字企业供应链管理、数字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数字企业ERP系统的建设几个方面对数字企业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在技术实现方面,提出和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的集成技术模型,即企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案,阐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采用了模型设计方法,通过管理模型、技术框架模型的建立和设计,探求企业数字化管理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我国企业界对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借鉴。通过系统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成因、机制、框架、业务流程重组、关键业务组件,以及模式选择、典型应用和实施,形成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完整理论和应用体系。(2)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论文对于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及其演进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行了企业数字化管理需求分析,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商务模型和企业数字化管理功能模型,提出了企业数字管理构建方案,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同时对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构件组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3)论文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模型,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方案,阐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设计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
邱玲[8](2008)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文中认为电子商务环境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对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动态的网链结构,因此,对供应链的分析不仅应包括核心企业本身,还应包括各环节的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信息透明是保证供应链运行效率的前提,以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同步协调一致的计划和业务处理流程实现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系统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透明化则是通过集成化的信息处理来完成的,因此,集成是供应链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的市场特点,如何提高供应链的信息集成能力,选用怎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如何更有效地构架适应市场变化特点的信息系统是供应链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在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构架方式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新一代信息系统的特性和模型驱动的软件构架思想,论述了集成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式、信息流运作模式及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分步实施步骤,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模型ISCM。通过对电子商务背景下,集团供应链结构和运营关系的研究,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并提出分步实施方案和进度;分析和总结了供应链中各节点之间及其系统内部主要的信息及信息流,并基于MDA架构思想,构建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大物流平台的集中管理、协同运作,保证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高效性、敏捷性。在集成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模型ISCM的基础上,针对渝能集团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了集团ISCM系统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实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实践表明,论文所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模型ISCM和分步实施方案是有效的、可行的,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并满足动态性、敏捷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何群[9](2007)在《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如何使国有大型企业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扬,构建高水准的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国有大型企业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我国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撑四翼”的六部分论点,即:(1)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基本原理是理论支撑”,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等基本原理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管理的科学水平;(2)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是技术支撑”,基本结构由网络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层次结构等组成,技术含量高,起技术支撑作用;(3)国有大型企业“企业信息门户是对外宣传之翼”;( 4)国有大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OA是网上办公之翼”;( 5)国有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是网上交易和支付之翼”;( 6)国有大型企业“企业资源计划ERP是集成管理之翼”,六个部分分六个章节来阐述,形成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的完整结构。
徐宏斌[10](2007)在《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文中提出企业信息应用的行业化是企业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构建面向特定行业的企业工程/企业集成参考模型,可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速度、实施质量等方面取得改善,也是设计、开发基于行业版本的、自助批量定制的下一代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研究企业信息化行业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核心问题是设计支持行业知识复用的机制、过程和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企业建模、软件重用、知识管理、模型驱动体系架构(MDA)等理论和方法,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知识的重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在对现有企业建模体系结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原则和特征,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框架,给出了支持领域知识重用的企业模型组件结构。认为对企业本体合理分类是实现领域知识重用的前提,并进一步把企业本体划分为目标本体、组织本体、资源本体、过程本体和知识本体5个类别,对这5类本体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行业或领域类别是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重要知识情境,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三维度(资源转化维、资源配置维、批量维)的企业分类框架,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的知识情境模型。运用Rough Sets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情境知识的表达和情境相似性评估问题,并给出一种知识模糊分类检索途径。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层次的分析,给出了领域知识重用模式和企业模型知识进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以企业模型知识库为核心的、面向知识重用的多层次业务支撑平台架构。通过扩展MDA计算模型完善了业务模型驱动模型体系,针对业务模型驱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问题给出了技术实现方案。最后,以流程型生产的一个典型行业——水泥行业为例,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MIS的企业建模理论在该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电子商务与集成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与集成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供应链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二、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运行机制、供应链运行机制与集成化运行机制 |
3.农产品供应链 |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与模式 |
1.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 |
2.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绿色供应链理论 |
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 |
三、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环境及现状分析 |
(一)A公司简介 |
(二)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宏观环境分析 |
1.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概况 |
2.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市场竞争环境 |
4.政策环境 |
(三)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
四、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1.缺乏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 |
2.缺乏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 |
3.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绩效低 |
4.在线商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
(二)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缺乏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原因 |
2.缺乏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原因 |
3.供应链管理运营绩效低的原因 |
4.在线商店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 |
五、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优化对策 |
(一)运行机制构建要素的集成优化 |
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 |
2.农产品生产者 |
3.农产品储运服务商 |
4.农产品加工企业 |
5.农产品销售商 |
6.农产品消费者 |
7.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服务商 |
(二)运行机制的运行环节集成优化 |
1.供应链基础优化 |
2.供应链集成优化 |
3.供应链扩展优化 |
(三)运行机制运行平台的集成优化 |
1.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共联共享 |
2.实施标准化信息数字管理 |
3.创新供应链集成模式 |
4.构建智能云平台 |
(四)运行机制的共享优化 |
1.信息共享 |
2.数据共享 |
3.利益共享 |
4.未来共享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清单 |
致谢 |
(2)信息技术对建筑业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信息技术及其特征 |
2.1.1 信息技术的含义及概念 |
2.1.2 信息技术的分类及特征 |
2.1.3 建筑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
2.1.4 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分类及特征 |
2.2 工程项目管理及其特征 |
2.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维度划分 |
2.2.2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特征 |
2.3 建筑业施工劳动生产率研究综述 |
2.3.1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概念 |
2.3.2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测算指标 |
2.3.3 建筑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 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
2.5 现有研究成果总结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3 信息技术对施工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 |
3.1 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层级关系模型 |
3.1.1 设计方案及计划管理与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3.1.2 材料设备及物资管理与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3.1.3 人员组织协调管理与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3.1.4 信息数据管理与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3.1.5 现场施工管理与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3.2 信息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层级模型 |
3.2.1 信息技术与设计方案及计划管理的关系 |
3.2.2 信息技术与材料设备及物资管理的关系 |
3.2.3 信息技术与人员组织协调管理的关系 |
3.2.4 信息技术与信息数据管理的关系 |
3.2.5 信息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4 信息技术对施工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研究设计 |
4.1 变量定义及测度指标 |
4.1.1 信息技术特征的定义与测量 |
4.1.2 工程项目管理特征的定义与测量 |
4.1.3 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测量 |
4.2 假设关系建立 |
4.3 调研方案及问卷设计 |
4.3.1 调研方案设计 |
4.3.2 调研问卷设计 |
4.3.3 访谈及问卷前测 |
4.4 数据收集及样本概况 |
4.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4.2 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 |
4.5 本章小结 |
5 信息技术对施工劳动生产率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分析 |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及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 相关分析及区别效度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1 初始模型拟合及评价 |
5.4.2 模型路径修正 |
5.4.3 模型残差修正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5.5.1 施工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
5.5.2 信息技术特征的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
5.5.3 信息技术对施工劳动生产率的间接效应分析 |
5.6 研究建议及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3)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Go门to门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2.1 企业信息化的相关内涵 |
2.2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2.3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2.4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3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驱动因素研究 |
3.1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3.2 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 |
3.3 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分类与结构 |
3.4 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 |
3.5 小结 |
4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驱动机理研究 |
4.1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动力概念模型 |
4.2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理的类型 |
4.3 企业信息化推力主导作用机理 |
4.4 企业信息化拉主导作用机理 |
4.5 小结 |
5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5.1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框架结构模型 |
5.2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建模的系统方法选择 |
5.3 企业信息化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
5.4 企业信息化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行 |
5.5 小结 |
6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与模式选择分析 |
6.1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模式的选择 |
6.2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
6.3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技术模式的选择 |
6.4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 |
6.5 小结 |
7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与模式选择的实证评价研究 |
7.1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2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处理 |
7.3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效果的评价模型构建 |
7.4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分析 |
7.5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效果的仿真分析 |
7.6 小结 |
8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适应性对策 |
8.1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原则 |
8.2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内部基础环境建设策略 |
8.3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外部宏观策略 |
8.4 小结 |
9 结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创新 |
9.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子商务平台下的非个人用户信息集成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制造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2 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制造企业信息集成构建分析 |
2.1 制造企业的开放式集成化信息系统分析 |
2.2 电子平台下的制造企业信息集成构建 |
3 结束语 |
(5)大型企业内部信息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1.2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1.3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
1.4 大型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和作用 |
1.5 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
第二篇 大型企业信息管理基本原理 |
2.1 项目管理原理 |
2.2 数学极限原理 |
2.3 PDCA持续改进原理 |
2.4 标准化有关原理 |
2.5 目标管理的层层分解原理 |
2.6 系统论和集成管理原理 |
2.7 精益生产理论 |
第三篇 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
3.1 信息系统的构成和类型 |
3.2 大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四篇 信息门户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4.1 互联网经济需要大型企业信息门户 |
4.2 企业信息门户解决方案 |
4.3 如何建立大型企业信息门户 |
4.4 大型企业信息门户的发展趋势 |
第五篇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5.1 大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 |
5.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5.3 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新领域 |
第六篇 电子商务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6.1 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分类 |
6.2 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 |
6.3 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 |
6.4 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 |
6.5 电子商务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第七篇 ERP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7.1 ERP的基本原理、管理思想和管理内容 |
7.2 ERP的主要优势及其对企业发展变化的影响 |
7.3 应用ERP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
7.4 ERP的软件结构 |
7.5 ERP的实施方法和流程 |
7.6 ERP应用成功的标志 |
7.7 实施ERP系统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
7.8 ERP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基本理论 |
2.1 企业数字化管理产生的动力 |
2.2 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及其演化 |
2.3 数字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
2.4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
3.1 数字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及其演进 |
3.2 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型设计 |
3.3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组件 |
4.1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构成 |
4.2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业务流程重组 |
4.3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
4.4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 |
4.5 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框架设计及实现 |
5.1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集成 |
5.2 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方案 |
5.3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思路及总体结构 |
5.4 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实施 |
6.1 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SJS)数字化管理模式 |
6.2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基础 |
6.3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 |
6.4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现状 |
6.5 SJS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 |
2.1 电子商务 |
2.2 供应链管理 |
2.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3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 |
3.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特点 |
3.2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
3.3 供应链管理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 |
3.3.1 IT 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
3.3.2 基于EDI 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
3.3.3 基于Internet/Intranet 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
3.3.4 基于电子商务的集成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
3.4 集成化供应链信息流运作模式 |
3.4.1 集成式信息流运作模式 |
3.4.2 供应链集成式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3.4.3 集成式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
3.5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4 模型驱动架构的MDA 思想和方法 |
4.1 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 |
4.1.1 信息系统的发展 |
4.1.2 新一代信息系统的特征 |
4.1.3 模型驱动机制、模型驱动系统和模型驱动构架 |
4.2 MDA 简介 |
4.2.1 MDA 的概念 |
4.2.2 基于MDA 的软件开发 |
4.2.3 MDA 构架 |
4.2.4 MDA 的相关标准 |
4.2.5 MDA 的现状 |
4.3 本章小结 |
5 ISCM 在渝能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
5.1 项目实施的背景 |
5.1.1 项目背景 |
5.1.2 物流平台的组织构架、工作流程和业务内容 |
5.1.3 现有的信息系统状况和基础硬件设施 |
5.1.4 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5.2 总体规划框架及分阶段实施计划 |
5.2.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
5.2.2 分阶段实施计划 |
5.2.3 系统实现的技术架构 |
5.2.4 ISCM 的技术实现 |
5.3 主要功能模块介绍及业务蓝图 |
5.3.1 基础资料及政策管理 |
5.3.2 供应商管理 |
5.3.3 需求管理 |
5.3.4 采购管理 |
5.3.5 仓库管理 |
5.3.6 销售管理 |
5.3.7 应收应付管理 |
5.3.8 存货核算 |
5.3.9 合同管理 |
5.3.10 配送与运输管理 |
5.3.11 内部结算 |
5.3.12 决策支持 |
5.3.13 招投标管理 |
5.3.14 门户管理(电子商务) |
5.4 主要业务蓝图设计 |
5.4.1 业务适用范围 |
5.4.2 业务流程图 |
5.4.3 业务操作描述 |
5.4.4 业务功能说明 |
5.5 系统部署及安全性 |
5.5.1 系统部署方案 |
5.5.2 系统的安全性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1.2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1.2.1 信息管理一直是计算机应用的最主要领域 |
1.2.2 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很不平衡 |
1.2.3 信息化建设仍处在迅速发展阶段 |
1.3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
1.3.1 信息系统项目的成功率不高 |
1.3.2 重复开发严重 |
1.3.3 缺少统一的编码与标准 |
1.3.4 系统内或单位内均缺少标准的共享数据库 |
1.3.5 系统维护困难 |
1.4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目的和作用 |
1.4.1 实现国有大型企业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 |
1.4.2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
1.4.3 降低企业生产和综合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
1.4.4 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 |
1.5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6.1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结构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基本原理 |
2.1 项目管理原理 |
2.2 数学极限原理 |
2.3 PDCA 持续改进原理 |
2.4 标准化有关原理 |
2.5 目标管理的层层分解原理 |
2.6 系统论和集成管理原理 |
2.7 精益生产理论 |
第3章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
3.1 信息系统的构成和类型 |
3.1.1 信息系统的概念 |
3.1.2 信息系统的构成 |
3.1.3 信息系统的类型 |
3.2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
3.2.1 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
3.2.2 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
3.2.3 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 |
3.2.4 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
3.2.5 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
第4章 信息门户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4.1 互联经济需要国有大型企业信息门户 |
4.2 企业信息门户解决方案 |
4.3 如何建立国有大型企业信息门户 |
4.3.1 前期准备工作 |
4.3.2 门户产品与技术的选择或自行开发 |
4.3.3 企业信息门户的建设 |
4.3.4 推广使用企业信息门户 |
4.4 国有大型企业信息门户的发展趋势 |
4.4.1 与应用程序、业务处理过程的综合 |
4.4.2 门户作为平台 |
4.4.3 用户互动 |
第5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5.1 国有大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 |
5.1.1 实现办公管理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
5.1.2 规范办公管理 |
5.1.3 建立电子邮件系统 |
5.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5.2.1 系统集成化 |
5.2.2 信息多媒体化 |
5.2.3 功能智能化 |
5.2.4 工作流自动化 |
5.3 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新领域 |
5.3.1 电子政务 |
5.3.2 桌面视频会议 |
5.3.3 移动办公 |
第6章 电子商务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6.1 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分类 |
6.1.1 电子商务的特点 |
6.1.2 电子商务的分类 |
6.2 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 |
6.2.1 消费者网上购物 |
6.2.2 企业对外广告宣传 |
6.2.3 企业网络经营 |
6.2.4 企业网上招投标 |
6.2.5 企业网上服务 |
6.2.6 网络财务管理 |
6.3 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 |
6.3.1 电子商务的网络体系结构 |
6.3.2 电子商务的安全体系结构及其支付系统和业务系统 |
6.3.3 电子商务的基本组件 |
6.3.4 电子商务的交易实体 |
6.4 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 |
6.4.1 供求信息交流 |
6.4.2 商品信息的发布 |
6.4.3 商品的订购与资金支付. |
6.4.4 商品的实物交割与售后服务. |
6.5 电子商务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6.5.1 电子商务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应用的基础条件 |
6.5.2 国有大型企业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 |
6.5.3 电子商务能给国有大型企业带来的效益 |
第7章 ERP 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7.1 ERP 的基本原理、管理思想和管理内容. |
7.1.1 ERP 的基本原理 |
7.1.2 ERP 系统的管理思想 |
7.1.3 ERP 的管理内容 |
7.2 ERP 的主要优势及其对企业发展变化的影响. |
7.2.1 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
7.2.2 降低企业综合经营成本. |
7.2.3 强化总公司监管力度 |
7.2.4 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 |
7.2.5 实施 ERP 使企业管理全方位变革 |
7.3 应用 ERP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
7.3.1 应用 ERP 的根本目的. |
7.3.2 ERP 的作用和特点 |
7.3.3 ERP 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
7.3.4 ERP 项日前期准备工作 |
7.3.5 ERP 项目需求分析 |
7.4 ERP 的软件结构 |
7.4.1 采用 B/S 为主的混合结构. |
7.4.2 安全保密技术 |
7.4.3 电子商务和 EDI 技术 |
7.4.4 模块化开发 |
7.5 ERP 的实施方法和流程 |
7.5.1 建立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 |
7.5.2 ERP 的总体规划 |
7.5.3 需求分析 |
7.5.4 系统开发与购买 |
7.5.5 安装系统、调试和网络建立. |
7.5.6 用户培训 |
7.5.7 系统试运行及维护 |
7.6 ERP 应用成功的标志 |
7.6.1 系统运行集成化 |
7.6.2 业务流程合理化 |
7.6.3 绩效监控动态化 |
7.6.4 管理改善持续化 |
7.7 实施 ERP 系统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
7.7.1 管理理念空心风险 |
7.7.2 目标侵蚀风险 |
7.7.3 选型风险 |
7.7.4 人力资源风险 |
7.7.5 财务风险 |
7.7.6 外部环境风险 |
7.8 ERP 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
7.8.1 在建企业中推广实施 ERP 的前提条件 |
7.8.2 在国有大型企业中推广实施 ERP 的必要性 |
7.8.3 目前国有大型企业实施 ERP 存在的问题 |
7.8.4 国有大型企业实施 ERP 的发展趋势 |
7.8.5 在国有大型企业推广实施 ERP 的几点建议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10)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制造业发展趋势和挑战 |
1.1.2 制造业信息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1.4 本课题的依托项目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现状 |
1.2.1 研究领域 |
1.2.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体系分析 |
2.1 引言 |
2.2 现有企业建模体系概述 |
2.2.1 企业建模体系 |
2.2.2 企业参考模型 |
2.3 现有企业建模体系分析 |
2.3.1 视图维分析 |
2.3.2 生命周期维分析 |
2.3.3 通用性维分析 |
2.4 现有企业建模体系对知识重用支持的局限性 |
2.5 面向知识重用对企业建模体系中重用机制的若干要求 |
2.6 小结 |
3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框架构建 |
3.1 引言 |
3.2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特征与要求 |
3.3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总体框架 |
3.3.1 生命周期维 |
3.3.2 知识重用维 |
3.3.3 语言、方法和工具维 |
3.4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模型组件结构 |
3.5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本体构建 |
3.5.1 企业目标本体 |
3.5.2 企业过程本体 |
3.5.3 企业组织本体 |
3.5.4 企业资源本体 |
3.5.5 企业知识本体 |
3.6 小结 |
4 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中的知识情境建模 |
4.1 引言 |
4.2 知识情境的含义和特点 |
4.3 知识情境建模中的企业分类问题 |
4.3.1 几种重要的企业分类方法 |
4.3.2 一种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分类框架 |
4.3.3 对企业分类框架的进一步讨论 |
4.4 一个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的知识情境模型 |
4.4.1 知识情境模型 |
4.4.2 基于知识情境模型的知识重用实现 |
4.5 小结 |
5 基于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架构设计 |
5.1 引言 |
5.2 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层次结构与重用过程模式 |
5.2.1 知识重用的层次结构——基于重用对象粒度的划分 |
5.2.2 企业模型知识重用与模型知识进化模式 |
5.3 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架构 |
5.4 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
5.4.1 动态业务建模与基于企业参考模型的知识重用技术 |
5.4.2 业务模型驱动的企业模型自动化执行与配置技术 |
5.4.3 企业参考模型知识库的组织与管理技术 |
5.5 小结 |
6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在水泥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6.1 项目背景 |
6.2 企业建模知识重用在水泥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6.2.1 水泥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中的知识重用 |
6.2.2 水泥企业信息化实施控制中的知识重用 |
6.2.3 语言、方法与工具维中的知识重用 |
6.3 应用效果简介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电子商务与集成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运行机制研究[D]. 杨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信息技术对建筑业施工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 苗晔敏. 浙江大学, 2019(01)
- [3]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D]. 胡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6)
- [4]电子商务平台下的非个人用户信息集成构建[J]. 丽娜. 统计与管理, 2013(05)
- [5]大型企业内部信息化探索[D]. 巩烨. 内蒙古大学, 2011(05)
- [6]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A]. 胡省三,成玉琪,孙继平,李大恕.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7]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框架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陈志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8]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D]. 邱玲. 重庆大学, 2008(06)
- [9]国有大型企业信息管理结构研究[D]. 何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10]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D]. 徐宏斌.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