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志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的中兴系列视讯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宙[1](2019)在《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港树仁大学创始人钟期荣(1920——2014)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她先后求学于西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贯中西。自1955年起,她定居香港,执教于香港联合书院、崇基学院、浸会学院等,主要从事法学、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1971年,钟期荣有感于香港高等教育学位奇缺,大量有志青年被拒于高等学府门外,遂与丈夫胡鸿烈大律师一道自筹资金创办香港树仁书院(后更名为树仁学院、树仁大学),担任校长,以立德树人为己任。1994年,因她在香港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被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香港事务顾问,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2000年,钟期荣因数十年可歌可泣、勤奋办学的业绩,对香港社会有重大贡献而获特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2008年,她与丈夫胡鸿烈大律师一同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教育的楷模”。本文梳理了钟期荣的教育人生,归纳了钟期荣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尝试了多角度评析钟期荣的高等教育思想,探讨了教育家办学的价值所在和香港地区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树仁”,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内涵:以“仁”树仁,定位办学之路的办学观,以仁“树”仁,决定管理之策的治校观,以仁树“仁”,成就现代君子的育人观。在将近六十年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最终形成体系,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人文情怀和教育情怀。钟期荣创办的香港树仁大学如今享誉中外,是香港私人办学的典范。在整个办学治校过程中,她始终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高度重视中文在教学中的比重,积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力促进了香港年轻一代乃至香港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黎保荣[2](2009)在《暴力与启蒙 ——晚清至20世纪40年代文学“暴力叙事”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暴力叙事”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种审美现象,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还是巴金、老舍、沈从文等等,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暴力抗争与“尚武”倾向,以极其强烈的民族自强情绪,深刻地表达了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在“弃医从文”理想幻灭之后,进而追求“弃文尚武”(轻文重武)的政治启蒙理想和功利主义心态。尤其是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暴力叙事”更被赋予了全民族思想、政治启蒙的合理价值,最终获得了现代文学审美形态的合法地位。因此,本论文的实际研究意义,就是要将客观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全过程的暴力叙事现象,与民族文化的特殊历史背景相结合,以求深刻地揭示暴力叙事与思想启蒙之间的辨证关系,探讨中国文学现代性价值观的获取方式与民族情感。本论文注重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尚武”思想的历史因子,与此同时,也注重分析东洋留学生对日本近代“尚武”文化的积极引进,以及东洋“尚武”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启蒙的巨大历史推动作用。本文突破过去只着重单一文化影响的研究模式,辩证、深入分析中日“尚武”文化是如何共存而有所侧重地分别影响不同阶段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暴力叙事:它呈现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整体上是现象(日本)与本质(中国传统)的关系,过程分别是日本浪潮与中国传统暗涌(晚清、五四),日本表象与回归传统(三十年代,如左翼、新感觉派、准左翼作家、沈从文等),以及传统主流与多样资源(四十年代);并且进而充分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暴力叙事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现实意义与潜在影响。总之,本论文具有角度新(暴力叙事)、中心新(暴力与启蒙)、线索新(中日尚武文化精神)、史料新和分析新等特点。
张黎明[3](2006)在《转轨时期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有效的战略管理,其中战略导向的选择至关重要。战略导向关系着企业战略制订者对企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和决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西方研究者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为对象针对性地开展了有关战略导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需要努力完善的领域。在针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对转轨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导向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尚显不足。中国作为转轨经济中的特殊类型,这一背景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影响也还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对战略导向的理论和企业实践的丰富都需要针对中国转轨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开展专门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正是从以上问题出发来展开。首先,开展了必要的文献研究。通过对战略导向概念的回顾和分析,明确了战略导向的基本内涵,清晰了战略导向与战略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界定了本论文研究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范畴。随后对战略导向类型的回顾发现对战略导向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划分为客户导向和竞争导向,到依据特定的双维度进行划分,直到后来的通过多个测量维度来综合理解战略导向的过程。这为本论文研究的后续开展奠定了有关战略导向分析的理论基础。最后,对目前有关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虽然发现现有的研究十分不足,但也得到了一些基础性的信息,帮助后续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战略导向是企业战略的首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同样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从这一规律出发,分别对影响企业战略导向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分析。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体现为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来源于环境的资源和信息供给特性。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包含了动态性、复杂性和敌对性。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企业战略能力的影响。企业战略能力包含资源能力、通用能力和动态能力三个方面。通过对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的分析和认识,本论文研究并建立起了一个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双重作用下的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框架,并进而指出了战略导向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据此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作为后续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为了对在理论分析上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本论文开展了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由于调查研究能够很好地满足研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和信息需要,本论文在借鉴以前研究者的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本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内容效度检验以确保调查问卷的效果。通过对东西部企业的广泛调查,经过问卷筛选,最后得到了以中国东西部国有和民营为对象的有效样本。在对样本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三个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都对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有显着的影响,进而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特殊性在于受到中国转轨背景下特殊环境和能力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是体现在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所属区域的影响上。为了深入分析这种影响,本论文首先以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为对象展开了研究。以中国东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样本为基础,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分别影响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规律。然后对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检验,发现了东西部国有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战略导向和企业绩效上的差异。本论文除了针对性地分析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差异外,对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也展开了专门的研究。首先对东西部民营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以调查得到的东西部民营企业样本为基础,对其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也对比分析了东西部民营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战略导向和企业绩效上的差异。在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开展实证检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对中国企业的战略导向选择取得更全面的认识,本论文开展了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分别以小角楼、中兴通讯和华立股份为研究对象,采用前面理论分析和调查实证的结果,对三家企业不同的战略导向选择进行了分析。这些企业分别位于不同的行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不确定性,拥有不同的战略能力,也因此采用了不同的战略导向,并最终产生了差异化的企业绩效。这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解,在更多的实践和理论层次上得到了全面的信息,对补充调查研究和开启将来的研究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本论文的最后对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概括,并就本论文对实践的指导提出了政策建议。由于本论文受到研究时间、研究条件等的限制,因此只完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所以对论文研究的后续研究方向也给予了讨论,指出了可能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希望能够在后续的研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建立了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能力共同作用下的战略导向选择框架;(2)拓展了中国背景下战略导向的研究,弥补了以前这方面研究的不足;(3)提出并验证了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假设;(4)提出并验证了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内部差异化实际,发现了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内部特殊性。本研究的开展丰富了有关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体系,对后续的研究作出了基础性的研究贡献。此外,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认识和分析中国企业战略导向的工具和资料,将为中国企业的战略导向实践提供积极的参考和指引。
蔡旭群[4](2006)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保持高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强调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本文试图通过调查,探索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民族精神的由来以及国内外对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其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关系等。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然后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以及构成进行了说明,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力量。其主要内容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方式,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在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文章还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应对全球化浪潮、改善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了对国外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首先是对美国在培养美国精神方面的成功经验的研究,认为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全社会高度重视、有正确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其次分析总结了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的经验,指出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传统文化、充分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及强调构筑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余全介[5](2005)在《秦汉政治与儒生 ——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到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的两百年间,儒学及其研习者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程:由受到打击逐渐走向受到独尊。本文要着力研究的就是儒学由遭打击的低谷到受独尊的颠峰这一历程。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涉及两个内容。秦始皇的作为及其实质是第一个内容,法家“独尊”是第二个内容。秦始皇即位伊始采取了不少举措巩固帝国政权,这些举措的实质分别是权归中央、权归一人、立功和立威。简言之,就是树立帝王至高无上的威势,树立和巩固这种无与伦比的帝王威势是“独尊”法家的政治背景。“独尊”只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树立帝王威势的形式和手段,并不是真正尊重和采纳它依“法”治国的思想和主张。儒家学派不合时宜的主张导致了帝国政权对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学说的打击和禁锢。 第二章首先考察了汉初诸位帝国最高统治者在帝王威势上面受到制约的情况,并探索了他们各各不同的具体原因。帝王威势受制,往往与同姓、异姓诸侯国政权的势大难制以及朝中重臣、功臣强梁难驭同步,这是诸子复兴和汉初儒生活动的政治背景,诸子复兴又是汉初儒生活动的思想背景。汉初,帝国政权及其最高统治者无力也无意谋求思想学说的一统和专制,这就给了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学派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使他们迅速地从秦帝国时期的打击中恢复元气,开始复兴的步伐。汉初诸子的复兴是全方位的。这其中包括杂家和法家的复兴;以黄老学说为新的形式的道家思想的复兴和繁荣;以蒯通和邹阳为代表的纵横家的复兴;以“五德终始说”为标志的阴阳家的再兴起;以韩信和晁错为代表的兵家的复兴。汉初积极进行活动的儒生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他们分别是立功类的郦食其和随何;立言类的陆贾和贾谊;立体类的贾山;着述传承类的诸位儒生以及政治投机类的叔孙通等。与后世儒生的表现相比,汉初的儒生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融通诸子的学说品格。 第三章主要关注汉武帝“尊儒”。汉武帝在政治上力图重新树立帝王威势,打击地方政权和势力以实现权归中央;在中央朝廷通过破坏丞相制度实现权归一人;任用中朝士人轰击不同的声音以立威;打击异族以立功。武帝“尊儒”与他重振帝王威势是相关的,“尊儒”不能够妨碍武帝重振帝王威势。对武帝时期“尊儒”起重要作用的人不是董仲舒,因为两为“王国吏”的经历表明他并不受武帝的宠幸和重视,他不可能影响和决定帝国的文化政策。对“尊儒”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公孙弘。他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他首先为研习儒学争取到了政策上的优待,其次他自己的经历极大地鼓舞了儒生研习和传承儒学的热忱和积极性。 第四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霍光专权和霍光任儒。霍光专权是客观存在的:班固及后世史学家的着述中都含这种证据。霍光的专权又是极端的:他在昭帝时
高卫星[6](2004)在《统治的规则与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统治,一般而言是指为了维护某个特定的社会组织而运用、强化权力的活动。中国是一个历史上给予政治统治权力以特殊重视的古国。几千年来,最有识见的中国人大多数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都倾注于政治统治权力的获取、保持、运用的实践和有关政治统治学说的创制上,创造出了极为丰富、深刻和极具个性化、民族化的政治文化传统,也提供了无数生动、具体、典型、精粹的案例与命题。其中既存在可以继承与借鉴的有益的内容,也有需要批判和剔除的糟粕。因此对传统政治统治权力运用的程序、规则、方法、艺术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和扬弃,就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究传统政治统治中的两个中心问题,即统治的规则和统治的艺术。 统治的规则是指统治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或规范。2000多年前的儒、墨、道、法家诸家的经典着作如《论语》、《墨子》、《道德经》、《韩非子》等的问世,既标志着对当时政治实践的理论思考,同时也为后世确立起了不同的统治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统治规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本文重点对其中提出的而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王道、霸道、人治、法治、无为而治等统治规则进行剖析、阐述。 统治艺术是统治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统治规则指导下行使权力的方法或技巧。相对于统治的规则而言,它具有较多的灵活性、特殊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既然统治权力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所以,统治的艺术首先关注的就是“人事”:为了扩大对统治的服从人数,统治者发明了名招、利招、礼招、计招、谏招、力招等形形色色的招贤纳叛权术;为了鉴别对统治的服从程度,统治者运用了同类互比、印象概推、相似相亲、察誉验实,听言、视声、察色、观行、因物、观友等诡奇万变的技法;为了强化对统治的服从力度,统治者采取了兼听、参伍、刑赏、平衡牵制、破党散众、责任扩散、守弱用柔等鬼使神差般的招数;在利用组织机构行使统治权力方面,统治者积淀了诸如明分任职、论德定次、量能授官、相权分割、军权分割、忠诚监察等机构统治术。这些诡谲的统治手段和方法成为历代统治者实现其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7](2000)在《得志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的中兴系列视讯产品》文中认为 日前,中兴通讯视讯产品ZXMVC2000桌面型会议电视终端、ZXMVC4000小型化会议电视终端、ZXMVC5000工作组型会议电视终端、ZXMVC8800智能视讯服务器顺利通过信息产业部的入网测试并获入网证。至此,中兴视讯产品五大系列均有入网。
束玉莉[8](2020)在《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与统治,利润、利益成为压倒一切的至上选择,出现了很多企业家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违背伦理道德、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在原本指导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的道德标准已抵御不住市场冲击的今天,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道德资源,构建起适合国情的企业家社会责任内容已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儒家责任伦理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责任文化,考察其对于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内在价值,不仅对于构建我国企业家社会责任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规范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之法,首先阐释了儒家责任伦理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梳理了儒家责任伦理的个体、家庭、国家、社会、生态五个层面的内涵,界定了企业家作为普通公民、企业经营管理者、特殊企业家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特点与辨析了易与之相混淆的概念;其次,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9)》、社会热点问题,对比企业家应承担的三个层次社会责任,总结出企业家社会责任产生的四大问题:责任意识淡薄,对义务责任的漠视;责任管理缺失,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责任行为单一,唯经济利益至上;责任思维匮乏,忽略生态责任,并分析产生的具体成因;再次,提炼儒家责任伦理不同层次的核心,分析其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在价值:即“良心”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仁”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和”之于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公”之于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生”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思维;最后,针对企业家社会责任产生的问题,基于儒家责任伦理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在价值上提出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构建:即基于“良心”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仁”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的培养、基于“和”为核心的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的培养、基于“公”为核心的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的培养、基于“生”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思维的培养。研究发现,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儒家责任伦理中的某些内容已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家社会责任,但其核心内容仍对解决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具有内在价值,故儒家责任伦理可以作为道德资源指导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以儒家责任伦理为核心建构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内容是可行的。在未来社会,必将指导企业家社会责任行为以抵制工具理性的泛滥。
二、得志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的中兴系列视讯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得志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的中兴系列视讯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钟期荣的教育人生 |
第一节 钟生岐巍才 |
一、生于荆楚,家学渊源 |
二、少年立志,求学名校 |
三、考场夺魁,喜获良缘 |
第二节 远水扬清波 |
一、外交苏联,初探仁道 |
二、留学欧洲,融贯中西 |
第三节 香江冀传薪 |
一、执教各校,崭露锋芒 |
二、聚焦香港,心系内地 |
三、树仁之母,桃李天下 |
第二章 钟期荣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办学:以“仁”树仁,定位办学之路 |
一、办学理念:孔孟之道不失为济世良方 |
二、办学目标:仁风长存 |
三、办学保障:独立自主 |
第二节 治校:以仁“树”仁,决定管理之策 |
一、以师为本,融洽师生关系 |
二、引进走出,另觅发展之途 |
第三节 育人:以仁树“仁”,成就现代君子 |
一、敦仁:健全人格 |
二、博物:专通并育 |
第三章 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的评析 |
第一节 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学以报国的爱国情怀 |
二、中外交融的人文情怀 |
三、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 |
第二节 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树立了香港私人办学的典范 |
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
第三节 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的现实反思 |
一、大学生德育状况值得审视 |
二、办学治校需要教育家 |
三、文化认同问题有待重视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钟期荣生平(1920——2014) |
附录二 香港树仁大学发展历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暴力与启蒙 ——晚清至20世纪40年代文学“暴力叙事”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分类与内涵 |
第二节 暴力与启蒙的关系梳理 |
第三节 研究综述、重点与新意 |
绪论注释 |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尚武倾向与暴力启蒙 |
第一节 中日文化的"尚武"倾向 |
第二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 |
第三节 晚清文学的"尚武"类型 |
第一章注释 |
第二章 五四时期:东洋文化对新文学的影响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作家与东洋文化背景 |
第二节 鲁迅的"暴力"呐喊与暴力启蒙 |
第三节 郭沫若等作家的暴力思想与表现 |
第二章注释 |
第三章 三十年代:暴力叙事的政治艺术想象 |
第一节 日本表象与回归传统——左翼、新感觉派的暴力想象 |
第二节 准左翼作家的暴力叙事 |
第三节 沈从文的暴力书写 |
第三章注释 |
第四章 四十年代:暴力叙事的民族战斗激情 |
第一节 四十年代暴力叙事的精神资源与思维模式 |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战争暴力建构 |
第三节 战争背景之下的精神暴力与政治暴力形态 |
第四章注释 |
结语 |
结语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3)转轨时期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2 研究的现实需要 |
1.1.3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内容 |
1.2.4 研究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 |
2.1 战略与战略导向 |
2.2 战略导向的分类 |
2.3 战略导向的影响因素 |
2.4 中国企业的战略导向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3. 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框架 |
3.1 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 |
3.1.1 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 |
3.1.2 环境不确定性的衡量 |
3.1.3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影响 |
3.2 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 |
3.2.1 战略能力的概念 |
3.2.2 战略能力的衡量 |
3.2.3 战略能力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3 企业性质和所在区域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3.1 企业性质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3.2 企业所在区域对战略导向的影响 |
3.4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 |
4. 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4.1.2 测量变量 |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1.4 数据的因子分析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4.2.2 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4.2.3 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4.2.4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结果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研究 |
5.1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分析 |
5.1.1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对比 |
5.1.2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能力的对比 |
5.1.3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的对比 |
5.1.4 中国东西部国有企业绩效的对比 |
5.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 |
5.3.2 东西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5.3.3 东西部国有企业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5.3.4 东西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5.3.5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研究 |
6.1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理论分析 |
6.1.1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面临环境比较 |
6.1.2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能力对比 |
6.1.3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对比 |
6.1.4 中国东西部民营企业绩效对比 |
6.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相关因素分析 |
6.3.2 东西部民营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6.3.3 东西部民营企业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6.3.4 东西部民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战略能力与战略导向的结果分析 |
6.3.4 战略导向与企业绩效的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风险性战略导向选择的案例研究——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
7.1 小角楼概况 |
7.2 小角楼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状况 |
7.2.1 国际化 |
7.2.2 管制 |
7.2.3 经济影响 |
7.2.4 社会文化 |
7.2.5 技术 |
7.2.6 客户 |
7.2.7 竞争者 |
7.2.8 供应商 |
7.3 小角楼内部战略能力状况 |
7.3.1 资源能力 |
7.3.2 通用能力 |
7.3.3 动态能力 |
7.4 小角楼的具体战略措施 |
7.4.1 股权结构变革要先行 |
7.4.2 “三大战略”铸造辉煌 |
7.4.3 低成本扩张战略目标 |
7.5 小角楼的企业绩效状况 |
7.6 小角楼的战略导向选择 |
8. 防卫性战略导向选择的案例研究——中兴通讯 |
8.1 中兴通讯简介 |
8.2 中兴通讯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状况 |
8.2.1 国际化 |
8.2.2 管制 |
8.2.3 经济影响 |
8.2.4 社会文化 |
8.2.5 技术 |
8.2.6 客户 |
8.2.7 竞争者 |
8.2.8 供应商 |
8.3 中兴通讯的内部战略能力状况 |
8.3.1 资源能力 |
8.3.2 通用能力 |
8.3.3 动态能力 |
8.4 中兴通讯的战略措施 |
8.4.1 确立自主创新的产品战略 |
8.4.2 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战略 |
8.4.3 确立追求卓越的运营管理战略 |
8.4.4 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
8.4.5 通过上市筹集资金的财务战略 |
8.5 中兴通讯的企业绩效 |
8.6 中兴通讯的战略导向选择 |
9. 前导性战略导向选择的案例研究——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9.1 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9.2 华立控股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状况 |
9.2.1 国际化 |
9.2.2 管制 |
9.2.3 经济影响 |
9.2.4 社会文化 |
9.2.5 技术 |
9.2.6 客户 |
9.2.7 竞争者 |
9.2.8 供应商 |
9.3 战略能力 |
9.3.1 资源能力 |
9.3.2 通用能力 |
9.3.3 动态能力 |
9.4 战略措施 |
9.4.1 制坯 |
9.4.2 锤炼 |
9.4.3 启示 |
9.5 企业绩效 |
9.6 华立控股的战略导向选择 |
10. 总结 |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2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0.3 研究的政策建议 |
10.4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问题 |
附件一: 企业战略导向调查问卷 |
附件二: 案例研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4)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结构 |
第一章 民族精神概述 |
一、何为民族精神 |
(一) 民族的基本涵义 |
(二) 民族精神的由来 |
(三) 民族精神的科学含义 |
(四) 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 |
(五) 民族精神的功能 |
(六) 民族精神和与其有关的几个概念的关系 |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
(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 |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
(一) 民族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
(二) 应对全球化浪潮需要培育民族精神 |
(三)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
(四) 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
第二章 国外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以美国、韩国、法国和德国为例 |
一、美国精神与美国教育 |
(一) 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做法 |
(二) 美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 |
二、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 |
(一) 韩国民族精神的内容组成 |
(二) 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 |
(三) 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 |
三、法国的民族精神教育 |
(一) 法国民族精神教育的特点 |
(二) 法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启示 |
四、德国的民族精神教育 |
(一) 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合 |
(二) 教会的特殊作用 |
(三) 内容上强调德语和历史的核心地位 |
(四) 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
第三章 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上海部分学校为例 |
一、问卷调查 |
(一) 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取样 |
(二) 对学生民族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三) 对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四) 对“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调查与分析 |
(五) 结果分析 |
二、相关调查资料收集 |
(一) 课堂教育 |
(二) 课外活动 |
(三) 社会环境 |
三、专家座谈 |
(一) 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的看法 |
(二) 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建议 |
(三)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
四、对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 |
(一) 民族精神培育的经验 |
(二) 民族精神培育的特点 |
(三) 主要启示 |
五、对当前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的思考 |
(一) 对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探索尚属空白 |
(二) 民族精神教育的观念落后,制约了民族精神教育 |
(三) 现行教育体系中民族精神内涵不足,导致教育意义的失落 |
(四) 民族精神教育缺乏连续性和实效性 |
第四章 国民教育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 |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 |
(一) 既要保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
(二) 以我为主,面向世界 |
(三) 制定民族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 |
(四) 民族精神教育要有层次而逐渐递进 |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 |
(一) 以学校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
(二)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
(三) 学校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教育 |
(四)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
三、当前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 |
(一) 确立国家意识 |
(二) 达成文化认同 |
(三) 培养公民人格 |
第五章 国民教育体系中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策略 |
一、改进原有的德育课程,使其承担民族精神教育的重任 |
(一) 学校德育要扎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使青少年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二)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国民的现代品格和公民意识 |
(三) 以人格教育来培养国民的高尚人格和个人精神 |
(四)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继承民族精神的自觉性 |
(五) 吸收海外先进民族的精神和经验,充实德育内容和方法 |
二、增强语文课程的文学魅力,塑造民族精神与优秀品格 |
(一) 按照不同学段确定相应的内容和要求 |
(二) 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生命体验 |
(三) 利用教材中歌颂祖国的素材 |
(四) 宣扬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 |
(五) 开展古诗文的朗诵活动 |
三、以历史课程作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
(一)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
(二)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民族精神 |
(三) 立足本乡本土,在校本课程中凸显民族精神教育 |
(四) 深化课改,改进教学 |
(五) 历史教育活动序列化、常规化 |
四、利用地理课程的丰富资源,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内涵 |
(一) 通过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
(二)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
五、充分发挥其他学科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力 |
(一) 理科课程:学科史与科学精神 |
(二) 体育课程:民族体育与体育精神 |
(三) 艺术课程:民族艺术与文化素养 |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一)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二)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
(三)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
七、综合实践活动 |
(一) 开展研究性学习 |
(二)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
(三) 劳动与技术教育 |
八、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要把民族精神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
(二) 民族精神教育要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统一 |
(三) 根据学校条件,有针对性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可强求一律 |
(四) 要和国际理解教育携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国民 |
结语: 问题与结论 |
一、论文存在的不足 |
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
三、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秦汉政治与儒生 ——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秦帝国与法家“独尊” |
第一节 秦始皇的作为及其实质 |
一、秦始皇的作为 |
二、秦始皇作为的实质 |
1、权归中央 |
2、权归一人 |
3、立功 |
4、立威 |
第二节 法家“独尊” |
一、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
二、法家“独尊”的历史 |
1、王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 |
2、帝国时期,秦始皇“独尊”法家学说 |
3、亡国时期,秦二世“研习”法家思想 |
第三节 儒学的退隐与帝国的文化政策 |
一、儒学的退隐 |
二、帝国的文化政策 |
1、文化政策的第一重效果:法家学说的排他性 |
2、帝国文化政策的第二重效果:“双管齐下” |
第二章 汉初儒生活动 |
第一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政治背景:威势受制 |
一、秦汉帝王威势比较 |
二、威势受制的情形和原因 |
1、高祖时期 |
2、高后时期 |
3、文帝时期 |
4、景帝时期 |
第二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思想背景:诸子复兴 |
一、杂家和法家的复兴 |
二、道家的复兴 |
三、纵横家的复兴 |
四、阴刚家的再兴起 |
五、兵家的复兴 |
第三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类型 |
一、立功类 |
二、立言类 |
三、立体类 |
四、着述传承类 |
五、政治投机类 |
第四节 汉初儒生活动的特征 |
一、积极进取 |
二、融通诸子 |
1、诸子对儒家学说的借鉴和融通 |
2、汉初儒生对其它诸子的融通和借鉴 |
3、后世儒生对其他诸子学说及其研习者的排斥 |
第三章 武帝“尊儒” |
第一节 汉武帝重振帝王威势 |
一、权归中央:对地方实行绝对控制 |
二、权归一人:抑制相权 |
三、立威:帝王的意志畅通无阻 |
四、立功:主动出击匈奴的黩武政策 |
第二节 “尊儒”的过程 |
一、董仲舒与“尊儒” |
1、王国之吏不好做 |
2、王国的儒生同样艰难 |
3、董仲舒实为受到打击 |
二、公孙弘与“尊儒” |
第三节 “尊儒”的限度 |
一、“尊儒”不能妨碍武帝实现权归中央 |
二、“尊儒”不能阻挠武帝用以立功的行为 |
三、“尊儒”不能阻挠武帝用以立威的行为 |
四、“尊儒”不能妨碍武帝实现权归一人 |
第四章 霍光任儒 |
第一节 霍光专权 |
一、霍光专权的几则记载 |
二、霍光专权的几个阶段 |
1、刘贺立而复废过程中的专权 |
2、汉宣帝时期的专权:严延年新考 |
第二节 霍光任儒以专权 |
一、任儒概说 |
二、任儒细说 |
1、任儒例一:隽不疑 |
2、任儒例二:王吉和龚遂 |
3、任儒例三:韦贤 |
第三节 盐铁会议的实质 |
一、关于盐铁会议的研究 |
二、盐铁会议的重新研究 |
1、会议的组织者和操纵者是霍光 |
2、会议不是关于政策的论争 |
3、桑弘羊是打击的对象 |
4、开会是打击的形式、儒生是打击的力量 |
第五章 宣帝贬儒 |
第一节 宣帝对武帝政治的复兴 |
一、帝王的模仿 |
二、帝王的纠误 |
三、宣帝政治概述 |
第二节 贬儒及其原因 |
一、贬儒的现实 |
二、贬儒的原因 |
第三节 贬儒散论 |
一、经明拾芥说 |
二、《春秋谷梁传》增立博士新论 |
三、“能吏”的本质特点 |
四、贬儒小结 |
第六章 元成尊儒 |
第一节 尊儒及其原因 |
一、尊儒及儒学的发展 |
二、尊儒的原因 |
1、帝王的喜好 |
2、儒学的壮大 |
第二节 儒生结党 |
一、儒生结党概述 |
二、儒生结党的实例 |
1、元帝时期 |
2、成帝时期 |
三、儒生结党与元成尊儒的关系 |
征引书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统治的规则与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上编 |
第一章 王霸论 |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霸争论 |
二、 王霸的统治规则 |
三、 王霸之道的应用 |
四、 百虑一致,殊途同归 |
第二章 人治论 |
一、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
二、 人治的统治规则 |
三、 演绎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四、 演绎二:圣贤政治 |
五、 演绎三:民惟邦本 |
六、 演绎四:有治人,无治法 |
七、 传统人治思想的局限性 |
第三章 法治论 |
一、 法治理论的兴起 |
二、 法治的统治规则 |
三、 法治理论的运用 |
四、 法治理论评析 |
第四章 无为论 |
一、 道法自然 |
二、 无为而治的统治规则 |
三、 无为理念的运用 |
四、 无为思想评析 |
下编 |
第五章 选才术 |
一、 选才之法 |
二、 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 |
三、 “德才”之辩 |
四、 “全才”观与“破格”论 |
第六章 用人术 |
一、 审分定职,循名责实 |
二、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三、 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 |
四、 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 |
五、 善用人者为之下 |
六、 行制如天,用人如鬼 |
第七章 驭臣术 |
一、 兼听之术 |
二、 明公道、灭奸伪之术 |
三、 参伍之术 |
四、 刑赏之术 |
五、 平衡牵制之术 |
六、 破党散众之术 |
七、 替罪羊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儒家责任伦理与企业家社会责任一般概述 |
2.1 儒家责任伦理的内涵 |
2.1.1 “修身”的个体责任伦理 |
2.1.2 “齐家”的家族责任伦理 |
2.1.3 “治国”的国家责任伦理 |
2.1.4 “平天下”的社会责任伦理 |
2.1.5 “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伦理 |
2.2 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 |
2.2.1 企业家 |
2.2.2 社会责任 |
2.2.3 企业家社会责任 |
2.2.4 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 |
2.2.5 企业家社会责任辨析 |
第三章 当前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当前企业家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3.1.1 责任意识淡薄,对义务责任的漠视 |
3.1.2 责任管理缺失,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 |
3.1.3 责任行为单一,唯经济利益至上 |
3.1.4 责任思维匮乏,忽略生态责任 |
3.2 当前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成因 |
3.2.1 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 |
3.2.2 多重管理手段的矛盾 |
3.2.3 多重角色责任的冲突 |
3.2.4 多样理解视角的不同 |
第四章 儒家责任伦理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在价值 |
4.1 “良心”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 |
4.1.1 天赋良心 |
4.1.2 存心养气 |
4.2 “仁”之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 |
4.2.1 忠恕之道 |
4.2.2 齐之以礼 |
4.3 “和”之于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 |
4.3.1 和为贵 |
4.3.2 致中和 |
4.4 .“公”之于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 |
4.4.1 博爱 |
4.4.2 公正 |
4.5 “生”之于企业家责任思维 |
4.5.1 “生”意 |
4.5.2 和生 |
第五章 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构建 |
5.1 基于“良心”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
5.1.1 鼓励企业家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
5.1.2 激励企业家自强不息,努力提升自我责任感 |
5.1.3 增强企业家道德自律,保持良好道德情操 |
5.2 基于“仁”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的培养 |
5.2.1 培育企业家“仁爱”精神,将心比心体恤他人 |
5.2.2 推进企业家“以礼治企”,规范企业管理方式 |
5.2.3 强化企业家诚信理念,主动遵守契约规定 |
5.3 基于“和”为核心的企业家经营责任行为的培养 |
5.3.1 促使企业家和谐竞争,维护国家健康市场秩序 |
5.3.2 引导企业家把握责任宏观整体性,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发展 |
5.4 基于“公”为核心的企业家慈善责任行为的培养 |
5.4.1 鼓励企业家心怀天下,积极参与支持慈善事业 |
5.4.2 倡导企业家关心弱势群体,协助社会创造机会平等 |
5.5 基于“生”为核心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思维的培养 |
5.5.1 树立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企业生态环保责任文化 |
5.5.2 促进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发展企业绿色生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得志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的中兴系列视讯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钟期荣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吴文宙. 深圳大学, 2019(09)
- [2]暴力与启蒙 ——晚清至20世纪40年代文学“暴力叙事”现象研究[D]. 黎保荣. 暨南大学, 2009(09)
- [3]转轨时期中国企业战略导向选择实证研究[D]. 张黎明. 四川大学, 2006(05)
- [4]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 蔡旭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5]秦汉政治与儒生 ——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D]. 余全介. 浙江大学, 2005(06)
- [6]统治的规则与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及其应用研究[D]. 高卫星. 郑州大学, 2004(04)
- [7]得志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的中兴系列视讯产品[J].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1)
- [8]儒家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D]. 束玉莉.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