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徐鑫鹏,邢雨杰,王紫烟,刘康,殷晓琳,王峻晨,楚一诺,郭玥昕,孟繁强[1](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等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等心理状况,分析其与主观教育评价等背景因素的相关性,并探究适用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关联机制模型。方法根据是否成年分层随机纳入中国境内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共257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量表进行自然人口学、社会行为以及心理状况三方面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性检验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同主观教育评价的学生群体在主观幸福感体验、孤独感体验、考试焦虑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主观幸福感,P<0.001;孤独感,P=0.013;考试焦虑水平,P=0.005)。多变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低主观教育评价是疫情期间较低主观幸福感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中国学生群体中的较高考试焦虑水平、较低主观幸福感的检出率与较低主观教育评价水平显着相关,或可将主观教育评价纳入中国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关联机制模型。
康雄[2](2021)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因素。2.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探讨症状困扰、社会支持、自我管理对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定量分析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患者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及强弱,为医护人员实施提高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干预提供实证支持。方法:1.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两所三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327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资料,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差异,不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之间以及各影响因素与患者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深入挖掘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验证症状困扰、社会支持、自我管理对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作用路径及其作用效应,并用AMOS中的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技术检验该模型的中介效应。结果:1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1.1在主观幸福感现状方面: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得分为(71.02±17.42)分,维度均分为(3.95±0.97)分,6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健康的担心(3.35±1.24)分、精力(4.28±1.01)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2.61±0.95)分、愉快或忧郁的心境(4.94±1.31)分、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4.03±0.86)分、松弛与紧张(3.77±1.15)分。按照量表的相关评价标准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48分(较低水平)36人(占比11.01%)、49-72分(中等水平)124人(占比37.92%)、73-96分(较高水平)157人(占比48.01%)、97-120分(高水平)10人(占比3.06%)。1.2在社会支持现状方面: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4.62±8.58)分,维度均分为(3.46±0.86)分,其中主观支持总分为(19.04±4.82)分,客观支持总分为(9.63±2.94)分,社会支持利用度总分为(5.95±2.07)分,维度均分分别为(4.76±1.20)分、(3.21±0.98)分、(1.98±0.69)分。1.3在自我管理现状方面: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总分为(49.24±11.59)分,维度均分为(2.46±0.58)分,4个维度伙伴关系、执行自我护理、问题解决、情绪处理的总得分分别为(7.83±2.67)分、(18.59±4.50)分、(13.89±2.94)分、(8.93±2.94)分,均分分别为(1.96±0.67)分、(2.66±0.64)分、(2.78±0.59)分、(2.23±0.74)分。1.4在症状困扰现状方面: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总得分(20.50±14.76)分,维度均分(0.68±0.49)分。其中精神症状困扰得分(3.30±5.09)分,维度均分(0.66±1.02)分;躯体症状困扰得分(17.20±11.15)分,维度均分(0.69±0.45)分;症状有无得分(7.66±4.60)分,症状困扰程度得分(12.84±10.60)分。1.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工作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状况、疾病了解情况、家庭人均收入、医保类型、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自评、自理能力、睡眠状况、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照护负担及对生活满意度自评不同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生活状况满意度评价、问题解决、精神症状总分、自我感觉睡眠状况、社会支持利用度、伙伴关系、自理能力、执行自我护理、客观支持依次纳入回归方程,以上因素能够解释因变量73.80%的变异(F=103.08,P<0.001)。1.6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症状困扰与社会支持、自我管理、主观幸福感呈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r=-0.286,-0.391,-0.588;社会支持、自我管理、主观幸福感呈两两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r=0.638,0.616,0.640。2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将症状困扰作为外生潜变量、主观幸福感作为内生潜变量,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修正模型拟合良好,X2=121.648,X2/df=1.484,RMSEA=0.039,GFI=0.972,AGFI=0.947,NFI=0.972,RFI=0.964,IFI=0.991,TLI=0.988,CFI=0.991。症状困扰(β=-0.501,P<0.001)、社会支持(β=0.301,P<0.001)、自我管理(β=0.270,P<0.001)可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症状困扰也可通过社会支持(β=-0.126,P<0.001)、自我管理(β=-0.064,P<0.001)、社会支持—自我管理(β=-0.074,P<0.001)三条路径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1.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中低主观幸福感的占48.93%,该类人群主观幸福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工作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状况、疾病了解情况、家庭人均收入、医保类型、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自评、自理能力、睡眠状况、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照护负担及对生活满意度是其影响因素。提示医护人员根据影响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干预,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2.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我管理呈正相关,与症状困扰呈负相关。症状困扰、社会支持、自我管理可以直接预测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症状困扰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自我管理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我管理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因此照护者及医务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患者正性情感与积极情绪的产生。
刘月[3](2021)在《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视障者人数已经超过1700万,他们受限于自身的视力情况,在信息的获取以及社交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无障碍工作的推进,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了视障者生活中,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对幸福的追求是永恒的话题。从根本上讲,幸福是个体内心的满足和愉悦的感受,因此对于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青睐。很多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着正向影响,那么对于视障者群体是否也是如此值得探讨。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之后,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调研和定量分析。同时,为了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将社会支持引入作为中介变量,探究社会支持在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分析发现,视障者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是出于信息获取和维系社交的需要,此外还有休闲娱乐的需求。基于这些动机,视障者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了解新闻资讯、联络通讯,分享动态等。视障者的这些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以及使用行为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及行为对社会支持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视障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为了更深入具体的验证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运用了深度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样本中抽取了10位视障者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发现,社交媒体对于视障者来说非常重要,在深入影响着视障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使用社交媒体,他们原有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变,社交规模获得了扩大,并且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视障者通过社交媒体也获得了更多社会支持,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了更多提升,也有了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本研究将视角放到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上,也希望社会公众对视障者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视障者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郭君婷[4](2021)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体育锻炼作为提升和改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心境状态的重要手段,成为时下的重要话题,因此国家大力推广全民健身,体育锻炼活动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既有效又可行的干预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进行分析,并通过《POMS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哈尔滨市参与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心理测量,亲自跟进,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结论如下:(1)人群特征:女性参与者多于男性;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占比最大;更多的中老年人与子女同住;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中老年人最多;以养老保险为经济来源的人最多;个人收入在3001-5000元的人数最多;在锻炼时长上,锻炼61分钟以上的人最多;在锻炼次数上,每周坚持锻炼1-2次的人少于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在锻炼的持续时间方面,太极拳锻炼者打拳持续时间在一年及以上的人数最多。(2)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心境状态有提升的状态。(3)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有上升趋势。(4)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性别方面,太极拳对男性的心境状态作用大于女性;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人群的心境状态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次数方面,锻炼的次数越多,心境状态越好;时长方面,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习练者的心境状态越好;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心境状态的提升趋势越明显。(5)锻炼人群主观幸福感:性别方面,太极拳对不同性别的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改善效果最明显;次数方面,随着太极拳锻炼次数的增加,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升高;时长方面,锻炼的时间越长,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越高;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越明显。
汤文卿[5](2021)在《女性社会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5年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任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对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的中国社会来说,随着日益频繁的社会流动,进入陌生人社会后,原有的社会信任模式并不能够有效地调节人际间的社会信任关系,社会信任水平的下降以及社会信任缺失的问题不断地冲击着社会的发展。联合国人口时钟显示中国目前有14亿人口,其中女性人口占全部人口的48.1%,约为678171205名女性,将近占我国人口的一半,因此女性的社会信任是我国整体的社会信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女性不仅具有女儿、母亲、妻子、工作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女性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其具有独特的视角使得女性看待世界的方式多样化,其信任模式也会具有一定的特点。本研究以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女性社会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女性的社会信任水平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社会信任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设计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女性的三个社会信任因子的基本状况和自变量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从社会资源、社交参与、社会环境态度三个维度分析具体变量对于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第四部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女性社会信任的建议,为营造高信任水平的社会献言献策。本研究的结果如下:第一,女性社会信任结构仍然具有“差序性”。女性的信任呈现为强关系信任水平到一般关系信任水平到弱关系信任水平逐渐递减。第二,社会资源对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不显着。这与大部分持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体如果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占有量越多对其社会信任具有影响的观点有所冲突。第三,社交参与对于女性社会信任具有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通过增加社交频率对女性社会信任具有双面影响,与他人建立熟悉感并不一定是促进信任水平提升的,因此,从表面社交转向深入社交更有利于女性做出更有益于自己的信任决策。第四,社会环境态度对于女性社会信任具有显着影响。尤其是社会公平感和幸福感对于女性社会信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构建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女性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
马茜茜[6](2021)在《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旅游支持态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民生福祉和群众幸福感愈加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指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即将验收挂牌,国家公园体制推进过程中势必存在资源保护方和利用方的利益分歧,以及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突出矛盾,旅游发展在其中起到缓冲作用。在增进民生福祉与国家公园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与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探究尤为必要。本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旨在探究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居民旅游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在大量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的支撑下,本研究从认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社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选取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社区归属感、社会环境、旅游积极影响感知、旅游消极影响感知六个潜变量,探究六大影响因素对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在自变量影响因素与因变量旅游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提升国家公园旅游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和建议。2019年5月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8个社区收集的36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表明:(1)居民的认知幸福感与其经济状况、社区归属感、社会环境、旅游积极影响显着正相关;居民的情感幸福感与其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显着正相关,与旅游消极影响显着负相关。(2)社会关系、旅游消极影响对居民的认知幸福感无显着影响;社会关系、社区归属感、旅游积极影响对居民的情感幸福感无显着影响。(3)经济状况、社区归属感、旅游积极影响与居民的旅游支持态度显着正相关,旅游消极影响与居民的旅游支持态度显着负相关;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对居民的旅游支持态度无显着影响(4)居民的认知幸福感与旅游发展支持态度显着正相关,情感幸福感与旅游发展支持态度无统计学意义。(5)认知幸福感在经济状况与旅游支持态度、社区归属感与旅游支持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幸福感在旅游消极影响与旅游支持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赵晓云,解韵加,柯思源,李佳芮,邱晓惠,杨秀贤,乔正学,杨艳杰[7](2020)在《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哈尔滨医大学296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F=6.95,P=0.001)、恋人状态(t=3.57,P=0.000)以及生源地(t=2.37,P=0.018)的医学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上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性别(t=-2.04,P=0.04)、家庭经济状况(F=7.75,P=0.001)、恋人状态(t=2.27,P=0.024)、学习成绩(F=2.65,P=0.049)以及生源地(t=2.15,P=0.032)的医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正相关。结论医学生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支持是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王喜[8](2020)在《我国空巢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自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加,空巢老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幸福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评价,是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空巢老人的生活有积极影响,研究其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法对空巢老人的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空巢老人幸福感总体较高,不同类型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有所不同,在性别上空巢老人幸福感没有显着差异;是共产党员的空巢老人幸福感优于非共产党员的空巢老人;有无配偶对空巢老人幸福感有显着差异;城市空巢老人的幸福感要高于农村空巢老人;年龄段高的空巢老人幸福感略高于年龄段低的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的空巢老人幸福感优于身体不健康的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幸福感要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在影响因素方面,社会信任、社会公平、社会阶层、家庭经济状况、个人经济地位、社交活动频率、自我学习频率,对空巢老人幸福感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公平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为了提高我国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提出了如下建议:营造公平环境,健全养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活动设施;开展交往活动和宣传教育,鼓励空巢老人参与;制定家庭养老计划,增加抗风险能力转移潜在风险;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增加对空巢老人的陪伴;保持健康心态,增进相互信任;与家庭成员、朋友、邻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度;进行体育锻炼,定期健康体检;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谢新敏[9](2020)在《城乡视角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幸福感”成为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幸福感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作为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参照,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城乡差距与国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社会福利差距以及教育资源差距的扩大。探究城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并缩小其差距有助于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传递,促进社会流动。本文基于2019年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行为与实验组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关研究结果。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围绕城乡大学生概念界定、幸福经济学相关研究理论基础进行具体阐述,梳理城乡大学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根据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采取了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用有序概率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对具有不同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幸福感指数为4.35,总体幸福感指数不高。城乡大学生在家庭特征、个体生活感知、社会感知和价值观方面的均值存在显着差异。家庭特征差异具体表现为城乡大学生家庭收入差距、父母教育程度差异和家中亲兄弟姐妹数量差异;个体生活感知差异表现为城乡大学生自信程度差异、对未来规划差距、外貌感知和孩童时虐待经历差异;社会感知差异方面主要表现为社会安全感感知差异、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差异和社会支持差异;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享乐主义倾向和诚信倾向差距。(2)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女性大学生;大学生家中兄弟姐妹越多,个体所获取的家庭资源越少主观幸福感越低,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自信程度、未来目标程度和外貌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正相关;社会支持、社会安全感和乐观程度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功利主义倾向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享乐主义倾向和诚信倾向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3)城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着高于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控制了一系列变量后,城镇身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仍然显着,城镇身份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身份的纯幸福效应。(4)对城乡大学生性别与独生子女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城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且城镇身份对男性群体的幸福效应会大于城镇女性群体的幸福效应,城乡差距的扩大给城乡男性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造成的差距大于城乡女性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差距;独生子女群体得到的家庭资源多,生活质量较非独生子女群体更高,从而城镇身份的幸福效应显着大于非独生子女群体城镇身份的幸福效应。(5)对家庭收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对于各个收入组群体而言,城镇身份都能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但是在低收入群体中这种影响是其在高收入群体中的近4倍。即城镇身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收入家庭群体中表现得更为强烈。(6)对价值观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在低功利主义倾向群体中,城镇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农村大学生,而在高功利主义群体中城乡大学生幸福感差异不显着。在父母的功利主义倾向中,父母低功利主义倾向群体中城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着大于农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父母高功利主义倾向群体不显着;在享乐主义倾向中,高享乐主义倾向的群体中城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大于农村大学生幸福感,而在低享乐主义倾向群体中没有差异。在诚信倾向中,高诚信倾向的群体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差异,在诚信倾向低的群体中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无差异。本文从城乡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主观幸福感为被解释变量,户籍身份为主要解释变量,研究证明了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同时找出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生活感知类、社会感知类和价值观类的具体变量。最后对已有的研究结论从政府、高校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肖蓉[10](2020)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意义与目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评价,而对于精神生活质量,却缺乏客观的衡量和评价方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备受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目前少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量化评价我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和特点,深入考察其相关因素,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依据。二、方法:1.通过对开放式调查的质性研究获取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综合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形成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条目池。以专家评价法评价其内容效度并对条目进行删减和修改,形成量表的预测版。2.对1573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条目并确定量表结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确定量表的正式版本并制定量表的结果解释标准。3.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生命意义感量表(MLM)、简式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患者健康问卷抑郁9条目(PHQ-9)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等对来自全国11省84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表现特点,与生活质量、心理、行为等身心健康变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初步探索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三、结果:1.质性研究显示:精神生活对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要,可表现为学习求知、精神追求、课外实践、人际和谐与休闲娱乐的五维结构,并可细分为13个亚维度。积极良好的精神生活是健康的重要组成。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及其测量学性能:(1)QOSLS-CS共有32题,包括2个领域,10个因子。其中精神追求、精神信仰、精神成长、精神乐观、人生态度属于内隐性精神生活领域;学习进取、阅读求知、休闲实践、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属于外显性精神生活领域。(2)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10个因子可解释总量表变异的72.7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一阶与二阶模型拟合良好。χ2/df<3,RMSEA值<0.05,GFI、NFI、RFI、CFI值均大小0.9。各项参数值均达到统计学要求。10个因子间的相关在0.399~0.713之间,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684~0.829,量表的内部结构效度良好。(3)效标效度:量表总分、内隐及外显性精神生活与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及幸福感的相关在0.600~0.797之间,呈高度相关;量表总分与抑郁的相关为-0.356。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4)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50、0.907。10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7~0.854之间;分半信度在0.630~0.832之间。285名被试在间隔2周后的测得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9,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7~0.841之间,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5)采用心理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分数进行QOSLS-CS的结果解释,将原始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得分<50分为很低水平,50~59.99分之间为较低水平,60~69.99分之间为中等水平,70~79.99分为较高水平,≥80分为很高水平。五级划分标准合理,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3.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特点: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得分为(66.22±13.67),各维度中亲密关系得分最高(74.88± 18.28),休闲实践维度得分最低(59.33±18.60)。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很低者占10.9%,较低者占19.1%,中等者占29.4%,较高者占25.5%,很高者占15.1%。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除年级以外,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存在多方面的人口社会学差异,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是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者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更好(P<0.01)。(2)“有无人生座右铭”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面最为广泛。此外“有无理想信念”、“家庭经济状况”、“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人口社会学因素可解释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方差变异的9.8%。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理、行为因素的关系。(1)与健康及积极心理因素的关系。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WHO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50、0.433、0.622。(2)与消极心理因素的关系。①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05。无抑郁者的精神生活质量总分(69.93±12.76)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有抑郁者(61.13±13.23),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72%VS 59.4%VS 42.2%VS 29.3%VS 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73,P<0.001)。②有自伤自杀意念者的精神生活质量(61.62±14.13)显着低于无自伤自杀意念者(68.46±12.86)。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自伤自杀意念筛查阳性率越高(56.3%VS 43.7%VS 30.6%VS 25.0%VS 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27,P<0.001)。(3)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①运动频率越高者,在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表现越好(P<0.001);中、大运动量者在精神生活质量表现上均优于小运动量者(P<0.001)。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更多为中、大运动量者(χ2=155.276,P<0.001)。②每天网络使用时间少的大学生(0-3小时)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更高。网络使用时间很多者(8小时及以上)的精神生活质量较其它人更低(P<0.001)。(4)心理行为因素较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表现的影响更大,其解释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的方差变异高达53.7%。四、结论:1.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良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元素。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和应用价值。3.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呈负偏态分布,40.6%的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良好以上水平。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人生态度、精神追求上的满足度较高,在学习进取与休闲实践活动上的满足度较低。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受到多种人口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更高。人口社会学因素总体上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低。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个体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在生理、心理、社会领域上的表现上更好;他们有更高的生命意义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少的抑郁情绪,更低的抑郁障碍阳性率;更少的自伤自杀意念;更多的体育运动行为;更少的网络使用。健康相关的心理与行为变量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影响。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等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工具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参与者的自然人口学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 |
2.2 测量结果程度分类和相关因素 |
2.3 心理状况潜在危险因素 |
2.3.1 心理状况潜在相关背景因素: |
2.3.2 心理状况结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局限性 |
5 结论 |
(2)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尿毒症的概述 |
1.2 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概述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国外研究现状 |
2.2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操作性定义 |
4.1 主观幸福感 |
4.2 社会支持 |
4.3 自我管理 |
4.4 症状困扰 |
5 研究路线 |
第一部分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与抽样方法 |
2.2 样本量的确定 |
2.3 研究工具 |
2.4 调查过程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方法 |
3 调查结果 |
3.1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现状 |
3.3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
3.4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3.5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现状 |
3.6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
3.7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
3.8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 |
4.2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
4.3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
第二部分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2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
2.1 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变量类型及含义 |
2.2 结构方程模型分类 |
2.3 结构方程模型表达方式 |
3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过程 |
3.1 模型设定 |
3.2 模型拟合 |
3.3 模型评估 |
3.4 模型修正 |
4 结果 |
4.1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初始模型的构建 |
4.2 模型拟合结果及评价 |
4.3 模型中各相关因素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5 讨论 |
5.1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 |
5.2 自我管理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效应 |
5.3 症状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1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视障者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社会支持 |
1.1.4 主观幸福感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视障者的研究 |
1.2.2 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 |
1.2.3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
1.2.4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理论依据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问题 |
2.3 研究思路及过程 |
2.4 问卷研究设计 |
2.4.1 变量界定 |
2.4.2 研究框架 |
2.4.3 研究假设 |
2.5 访谈研究设计 |
2.5.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2.5.2 访谈问题 |
第3章 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关系问卷分析 |
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 人口变量统计分析 |
3.3 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
3.3.1 社交媒体使用偏好 |
3.3.2 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分析 |
3.3.3 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分析 |
3.4 视障者的社会支持情况 |
3.4.1 社会支持的描述性统计 |
3.4.2 人口统计因素下的社会支持 |
3.5 视障者的主观幸福感 |
3.5.1 主观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 |
3.5.2 人口统计因素下的主观幸福感 |
3.6 研究假设检验 |
3.6.1 社交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 |
3.6.2 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支持 |
3.6.3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
3.6.4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
第4章 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深度访谈分析 |
4.1 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 |
4.1.1 社交媒体功能的选择与使用 |
4.1.2 信息获取和社交是视障者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 |
4.1.3 社交媒体成为了视障者情感宣泄的一个渠道 |
4.1.4 视障者更加注重隐私安全 |
4.1.5 视障者的社交媒体无障碍需求和满足间存在矛盾 |
4.2 视障者使用社交媒体获得的社会支持 |
4.2.1 社交媒体的使用满足了视障者的情感需求 |
4.2.2 社交媒体的使用使视障者获得了更多陪伴支持 |
4.2.3 社交媒体的使用使视障者获得了更多信息支持 |
4.3 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 |
4.3.1 社交媒体的使用提升了视障者的幸福感 |
4.3.2 视障者对社交媒体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思考 |
5.1 研究结论 |
5.1.1 视障者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的信息和社交功能 |
5.1.2 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5.1.3 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支持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5.1.4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5.1.5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
5.2 反思和建议 |
5.2.1 持续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建设互联网“盲道” |
5.2.2 平等对待视障者群体,消除交际障碍 |
5.2.3 减少就业歧视,促进视障者多元就业 |
5.3 研究中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 |
1.1.2 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价值 |
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4 文献综述 |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1 中老年人 |
4.1.2 太极拳 |
4.1.3 心理健康 |
4.1.4 心境状态 |
4.1.5 主观幸福感 |
4.2 太极拳的历史源流 |
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1 体育运动与心境状态 |
4.3.2 体育运动与主观幸福感 |
4.3.3 太极拳与心理健康 |
4.3.4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 |
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2.1 文献资料法 |
5.2.2 问卷调查法 |
5.2.3 观察法 |
5.2.4 访谈法 |
5.2.5 数理统计法 |
5.2.6 比较分析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哈尔滨市中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情况 |
6.1.1 哈尔滨市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基本情况 |
6.1.2 太极拳参与者的锻炼时长、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分布 |
6.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的改善分析 |
6.2.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心境的影响 |
6.2.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心境的影响 |
6.2.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心境状态的比较 |
6.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改善分析 |
6.3.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的影响 |
6.3.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情感、负性体验的影响 |
6.3.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
6.4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比较分析 |
6.4.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5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 |
6.5.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6 观察、访谈结果分析 |
6.7 研究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女性社会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5年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社会信任研究的学科视角 |
(二)关于社会信任分类的研究 |
(三)关于社会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关于女性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文献简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社会信任 |
(二)社会资源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视角 |
(四)研究假设 |
(五)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描述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及构成分析 |
一、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 |
二、女性社会信任的因子结构 |
(一)因变量介绍 |
(二)女性社会信任因子结构分析 |
(三)变量汇总 |
二、女性社会信任基本状况分析 |
(一)人口学特征的基本情况 |
(二)女性社会信任的描述性分析 |
(三)人口学特征与女性社会信任的方差分析 |
第二章 社会资源对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 |
一、社会资源中的女性 |
(一)社会资源的内涵与获取 |
(二)女性拥有社会资源的表现 |
二、社会资源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三、社会资源与女性社会信任的方差分析 |
(一)收入与女性社会信任 |
(二)受教育程度与女性社会信任 |
(三)政治面貌与女性社会信任 |
(四)社经济地位感知与女性社会信任 |
(五)主观阶层认同与女性社会信任 |
四、社会资源与女性社会信任的相关分析 |
五、女性通过获取社会资源提高社会信任的方式 |
第三章 社交参与对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 |
一、社交参与对女性社会信任的意义 |
(一)社交参与的含义 |
(二)社交参与对女性社会信任的意义 |
二、社交参与变量与女性社会信任的描述分析 |
三、社交参与类变量与女性社会信任的相关分析 |
四、以社交参与提升女性社会信任的路径 |
第四章 社会环境态度对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 |
一、社会环境态度及其对女性社会信任的意义 |
(一)社会环境态度的内涵 |
(二)社会环境对女性社会信任的意义 |
二、社会环境态度与女性社会信任的描述分析 |
三、社会环境态度变量与女性社会信任的相关分析 |
四、适应社会环境以提升女性社会信任 |
(一)理想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社会信任的影响 |
(二)女性应客观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 |
(三)调节自我适应社会环境 |
第五章 女性社会信任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影响女性社会信任因素的回归模型 |
二、女性社会信任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 |
(一)女性社会信任水平分析 |
(二)女性社会信任线性回归结果的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一)为女性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
(二)加强社交参与中的诚信评价体系建设 |
(三)通过提升幸福感来提升女性社会信任 |
三、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样本数据本身的局限性 |
(二)缺乏系统信任理论的支持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旅游支持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国家公园 |
2.1.2 主观幸福感 |
2.1.3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 |
2.1.4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研究述评及启示 |
2.3 理论基础 |
第3章 国家公园旅游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建 |
3.1 主观幸福感的测度 |
3.2 提出研究假设 |
3.2.1 经济状况 |
3.2.2 社会关系 |
3.2.3 社区归属感 |
3.2.4 社会环境 |
3.2.5 旅游积极影响感知 |
3.2.6 旅游消极影响感知 |
3.2.7 国家公园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 |
3.2.8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
3.3 构建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
第4章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遗产旅游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概况 |
4.1.1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基本情况 |
4.1.2 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发展现状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3 社区居民特征分析与研究变量描述性分析 |
4.3.1 样本描述性分析 |
4.3.2 数据描述性分析 |
4.3.3 测量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4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正式构建与修正 |
4.4.1 模型正式构建 |
4.4.2 模型修正 |
4.5 国家公园旅游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
4.5.1 理论模型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4.5.2 认知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章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
5.1 拓宽收入渠道,改善居民经济状况 |
5.2 社区共建共管,提高居民社区归属感 |
5.3 强化社区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5.4 强化旅游积极影响,削弱旅游消极影响 |
5.5 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强化旅游发展支持态度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测量工具 |
1.2.1 医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1.2.3 主观幸福感量表: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情况 |
2.2 不同性别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
2.3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
2.4 不同恋人状态的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
2.5 不同学习成绩的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
2.6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比较 |
2.7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8)我国空巢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空巢老人的研究 |
1.2.2 关于空巢老人幸福感的研究 |
1.2.3 关于空巢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证研究法 |
2.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
2.1 幸福感的定义 |
2.2 幸福感的特点 |
2.3 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
2.4 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
2.4.1 社会比较理论 |
2.4.2 社会支持理论 |
2.4.3 马斯洛需求理论 |
3.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2 变量选择与样本特征 |
3.2.1 变量选择 |
3.2.2 样本特征 |
3.3 空巢老人幸福感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3.3.1 空巢老人幸福感总体状况 |
3.3.2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性别差异 |
3.3.3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政治面貌差异 |
3.3.4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有无配偶差异 |
3.3.5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城乡差异 |
3.3.6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年龄差异 |
3.3.7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身体健康差异 |
3.3.8 空巢老人幸福感状况:受教育程度差异 |
3.4 空巢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检验 |
3.4.1 相关分析 |
3.4.2 回归分析 |
4.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政策建议 |
4.2.1 营造公平环境,健全养老政策 |
4.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活动设施 |
4.2.3 开展交往活动和宣传教育,倡导鼓励空巢老人参与 |
4.2.4 制定家庭养老计划,增加抗风险能力转移潜在风险 |
4.2.5 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增加对空巢老人的陪伴 |
4.2.6 保持健康心态,增进相互信任 |
4.2.7 进行体育锻炼,定期健康体检 |
4.2.8 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
5.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9)城乡视角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
1.2.2 城乡居民幸福感研究 |
1.2.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
1.2.4 城乡视角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乡大学生概念界定 |
2.1.2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
2.2 幸福感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期望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2.3 社会支持理论 |
3 理论假说及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理论假说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区概况 |
3.2.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实施 |
3.3.1 预调查 |
3.3.2 调查实施过程 |
3.3.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 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1.1 模型的构建 |
4.1.2 变量的选取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实证分析 |
4.3.2 稳健性分析 |
4.4 城镇身份幸福效应异质性分析 |
4.4.1 性别与独生子女的异质性分析 |
4.4.2 家庭收入水平异质性分析 |
4.4.3 价值观的异质性分析 |
5 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果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高校层面 |
5.2.3 个人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 客观认识和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
(2)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
(3)大学生空心病与精神空虚现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下的普遍问题。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后果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精神生活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
1.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研究 |
1.2.3 国外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及相关的测评工具 |
1.2.4 生活质量的研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设想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预测版的编制 |
3.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
3.1.1 量表编制的原则 |
3.1.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方法 |
3.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分析 |
3.3 对初始条目池的内容效度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对象 |
3.3.3 研究方法 |
3.3.4 研究结果 |
3.3.5 讨论 |
第四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的编制与评价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工具 |
4.3.2 统计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项目分析 |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4 信度分析 |
4.4.5 结构效度分析 |
4.4.6 效标效度分析 |
4.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结果解释 |
4.5 讨论 |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及表现特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2.1 样本量的确定 |
5.3 研究工具 |
5.4 研究方法 |
5.4.1 调查方法 |
5.4.2 统计方法 |
5.5 结果 |
5.5.1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条目应答分析 |
5.5.2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得分 |
5.5.3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5.5.4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
5.6 讨论 |
第六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 |
6.3 研究方法 |
6.3.1 研究工具 |
6.3.2 统计方法 |
6.4 研究结果 |
6.4.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6.4.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
6.4.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
6.4.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 |
6.4.5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自伤自杀意念的关系 |
6.4.6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
6.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
6.4.8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6.5 讨论 |
6.5.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6.5.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
6.5.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
6.5.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之间的关系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的相关资料 |
附录1: Delphi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QOSLS-CS)及其使用说明 |
附录4: QOSLS-CS的原始分数与百分制标准分转换对照表 |
附录5: 调查所使用的部分量表 |
附录二: WHO生活质量测评工具 |
附录1: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的修订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附录2: 修订的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等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徐鑫鹏,邢雨杰,王紫烟,刘康,殷晓琳,王峻晨,楚一诺,郭玥昕,孟繁强. 心理月刊, 2021(20)
- [2]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D]. 康雄.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视障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刘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 郭君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女性社会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15年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D]. 汤文卿.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旅游支持态度研究[D]. 马茜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赵晓云,解韵加,柯思源,李佳芮,邱晓惠,杨秀贤,乔正学,杨艳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20(05)
- [8]我国空巢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喜. 浙江大学, 2020(01)
- [9]城乡视角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谢新敏.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肖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