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多功能交通信号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胡巍砾[1](2021)在《旋耕拖拉机无人驾驶遥控装置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1]。旋耕是整地的一种重要方式,旋耕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耕整地机械。旋耕机具有高使用频率、广泛普及度。旋耕机作业一般在田间地头,农机人员现场直接操作农业机械,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加大劳动强度,并且还要经常要忍受恶劣作业环境,如路面高低不平、低洼积水、风吹日晒、灰尘、机械震动、噪音和化学喷雾等伤害,这对操作者身体健康极其不利。且拖拉机的操作者需要一定的驾驶技能。如何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旋耕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旋耕机的结构框架和作业过程,然后使用自制的遥控器接收机和旋耕机控制系统进行耦合,并在后方操作系统与旋耕机车载执行系统之间建立了一种可靠、稳定、能够远距离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最终实现了适合在农田环境下代替人工驾驶的旋耕拖拉机无人驾驶遥控装置设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近年来旋耕机无人驾驶遥控系统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旋耕机的操作及拖拉机的控制,为旋耕拖拉机无人驾驶遥控装置的研究与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2、根据遥控装置的功能要求,对拖拉机执行机构进行相关耦合,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分别对遥控装置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搭建了其实验平台。3、根据无线传输抗干扰的要求,对遥控装置的跳频算法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从软件跳频概念入手,根据跳频系统的特点,对跳频算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设计了软件跳频协议。对系统同步进行了分析研究,实现了系统频率同步和自适应跳频的方法。4、为了使系统更加稳定,从遥控装置的摇杆电位器信号、跳频速率和跳频频率数等几个方面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以及对旋耕机进行了实际遥控试验。包括直线驾驶试验、转弯试验和旋耕试验,其以上三组试验均达到预期的结果,验证了本控制的系统的稳态性能。最后通过实验测试系统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实验数据表明系统基本上达到了技术要求,工作稳定、可靠,能够为后续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瑞芝[2](2019)在《技工院校单片机实验教学系统开发》文中指出单片机技术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在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中迅速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在教育界学习单片机技术是一个热门,在产业界,单片机的技术的推广是一个热点。对于理工类的学生来说,单片机已经属于必修的科目了。在深圳、上海等地区电工技术能力的鉴定单片机已经成为了必考科目。而很多的企业招人的时候也把单片机技术应用当作一门必备技术。单片机是一门培养人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学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快速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及在校学生的迫切需要。对于在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技术。然而单片机的学习不像传统数字电路或模拟电路那么直观,主要是因为它除了“硬件”之外还存在了一个“软件”的个体。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即要展现获取理论知识,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方法过程。作为一线的工作者,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去理解,在从理解中去熟知,在熟知中学会应用。本文针对于在校在岗历年来的教学检查中,教师对于本课程的反映是难教,除了教学设备没过跟上外,很大的原因是高职中技目前的生源特色影响等原因提出、规划并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单片机教学实训实验系统。首先,技工院校单片机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了单片机试验仪、电脑、电子焊接设备(主要用于单片最小系统的焊接以及学生电路的自我设计)、相关的元件、Proteus软件、keil C51编程软件、单片机烧录软件等。其次通过教学项目的选择,整合以上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达到让学生能够自行完成项目并加深对项目内容的拓展。最后通过整套单片机教学实训实验系统来完成单片机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可以让学生起码能掌握整个单片机简单的应用和开发过程。为他们再今后的继续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贯安[3](2014)在《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提出AT89C51单片机的交通灯控制系统由AT89C51单片机、LED显示屏、交通灯显示等组成,在交通灯功能控制的情况下,需要系统具有通行时间的设置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倒计时和急车强行。通过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AT89C51单片机已经成功应用到很多领域中,并通过系统的设计和完善,充分体现出了AT89C51单片机的优秀性能。本系统利用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芯片,对交通灯的控制采用仿真实验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经济、智能、简单的设计要求。
田径[4](2013)在《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车流量检测对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灯控制策略优化,车流量检测技术,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及其仿真等。1.在现有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策略中,箭头模式的交通灯控制策略中包括了通行方向信息,其与行人通行信息工作构成了整个交通灯控制系统。而红绿灯模式的交通灯控制策略,由于右转车辆与行人通行时间的冲突,会造成行人的滞留以至于行人在车流中横穿马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建议各种交叉口使用带有通行提示的箭头模式的交通灯。2.地感线圈车流量检测、视频车流量检测、波频车流量检测以及红外车流量检测等技术中,由于视频车流量检测技术本身的一系列优越性,最后选取了视频车流量检测技术来实现城市道路的车流量参数的检测,并为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参考。3.采用AT89C51单片机、七段数码管以及相应的电源电路搭建了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通过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代码,实现了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系统能够接收车流量参数,并以数码管和红绿灯来显示通行信息。4.Proteus电路分析与仿真软件对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将车流量参数引入交通灯控制系统,是可行的,其能够有效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颜培州[5](2012)在《交通信号智能控制装置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交叉路口交通特性越来越复杂,同时交通网络中各路口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受控对象。结合先进的交通检测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交通信号全面的协调控制,成为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交通信号控制器作为实现智能控制技术的关键设备,其设计体系和技术水平直接关乎道路服务水平和路口交通安全,进一步影响城市交通交通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针对当前交通信号控制机的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大量交叉口交通流不均衡和混合交通流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一种新型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案,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硬件结构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各模块之间功能相对独立,降低了系统内部的耦合性。以高性能ARM9芯片为微处理器,预留开放的网络接口和串行接口,方便对其它功能模块的扩展;灯组驱动模块设计有回路状态反馈,实现对外部负载断路的检测。2、信号控制器软件设计,包括基于嵌入式硬件平台下,Linux系统软件的剪裁和定制,交通信号控制主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并基于通行能力指数,通过对绿信比的优化,实现单交叉口自适应控制。3、信号控制器可靠性设计,从电路板设计制作、系统故障检测与处理、设备防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独立的硬件黄闪单元,保证在设备严重故障下不会出现路口黑灯的情况。4、课题样机质量检测。论文结束后,设计的成品样机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完成控制功能和安全检测,证明了课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课题的设计成果,符合未来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满足信号控制人性化的要求,为以后对交通信号控制器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朝鑫[6](2010)在《基于单片机的中、小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机动车数量逼进2亿辆,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带来的交通压力巨大。虽然政府部门采取了拓宽和新建现有的的交通道路,和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减轻交通压力;但是这些措施都只能暂时性地缓解交通压力。对交通信号灯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才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城市的交通灯控制系统比较落后,普遍都是采用单一模式运行。本文对一个典型小城市的交通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在不同的时段交通流量存在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行人与车辆混杂,通行十分困难。针对我国城市路况复杂的特点,在交通灯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采用DS1302的时钟为程序控制的系统时间线索,采用74LS373的输出端与总线直接相连方式驱动总路线来提供8*8点阵显示。软件设计方面提出在交通高峰期减少周期内控制的相位数,让车辆排队长度减小;信号控制周期方面增加相位放行时间,使得放行车辆数量单位时间内增加。本文提出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单片机控制交通灯的方案“单交叉口多模式控制”。在此方案中提出了七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运行的模块,最后使用单片机模拟主要控制程序,从而得出了有效的结论。城市中发生拥堵现象的主要地点为交通主干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车流量的输入输出关系进行研究,优化了线控模式的算法并提出3级控制模型。数据采集方面应用模糊控制规则,使其容差范围加大,更增加了系统的适用性。
廖咏梅[7](2010)在《城市交通信号机的硬件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交通系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扩大了交通的运行效益,提高了经济效益。借鉴先进信号控制机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交通需求的实际需要,以交通工程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微处理器和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对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当前交通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城市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
王超[8](2010)在《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主要研究了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并在现有的智能交通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嵌入式微处理器、AVR单片机、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等设备,通过无线数传模块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换,将采集的车流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根据车流情况来变换交通信号灯的亮灭及秒数显示时间,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车流量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以及信号灯的合理化控制是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及交通智能化控制方案,文中所研究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改善交通车流拥挤状况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王仕旭[9](2008)在《一种实时交通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目前十字路口交通灯定时分配运行方式,存在着交通指挥盲点和各相位车流不同而通行时间相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实时检测车密度的大小和实时交通灯的状态共同来实现交通灯对交通状况的实时指挥.使用单片机单片机AT89C51完成对检测数据信号的处理.现实实时交通指挥灯的系统设计,以改善十字路口交通状况.
金稳[10](2007)在《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器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正日益成为制约现代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系统本身具有的严重非线性、随机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城市道路交通控制技术成为了当前交通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针对国内中小型城市的道路交通控制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环形感应式车辆检测器的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硬件可剪裁,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构建既满足自己当前意愿又符合长远发展要求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文中给出了其主机系统和车辆检测器系统完整的软硬件设计,并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交通干线双向绿波带算法,目标是使进入干线上行和下行的车辆一路绿灯,明显降低车辆停车率和平均延误时间。实际应用表明该双向绿波带控制策略十分有效。本文主要内容:1、概述了城市道路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今国内外城市的主流交通控制系统的结构及特点。介绍了常用的道路交通控制策略,并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中小城市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体系,对系统各部分的功用及相互间的联系作了说明。3、设计了一种基于环形感应式车辆检测器的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器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硬件可剪裁,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构建既满足自己当前意愿又符合长远发展要求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给出了其主机系统和车辆检测器系统完整的软硬件设计。4、提出了采用周期整定技术的感应式车辆检测卡设计原理,实现了对检测卡各个通道信号的逐次扫描,避免了不同通道信号之间的耦合,提高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5、分析了常用交通控制算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交通干线双向绿波带算法,该算法利用左转相位的“迟起”和“早断”来协调上行和下行的绿波带控制,明显降低了车辆停车率和平均延误时间,对改善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多功能交通信号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多功能交通信号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旋耕拖拉机无人驾驶遥控装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旋耕拖拉机无人驾驶遥控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旋耕机的发展历史 |
1.3.2 遥控器的发展历史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1.4.1 无人驾驶的定义 |
1.4.2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旋耕机和拖拉机的工作原理及外部控制机构 |
2.1 旋耕机工作原理 |
2.1.1 概述 |
2.1.2 旋耕机结构框架及工作参数 |
2.1.3 旋耕机动力来源 |
2.2 拖拉机工作原理 |
2.2.1 概述 |
2.2.2 拖拉机结构框架 |
2.3 拖拉机外部控制机构及接口 |
2.3.1 关键参数 |
2.3.2 转向执行机构的耦合 |
2.3.3 制动、油门、熄火执行机构的耦合 |
2.3.4 位调节执行机构的耦合 |
2.3.5 增加视觉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驾驶遥控装置硬件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 |
3.2 发射装置硬件设计 |
3.2.1 主控制器模块 |
3.2.2 电源模块 |
3.2.3 摇杆电位器模块 |
3.2.4 模数转换器模块 |
3.2.5 无线射频收发模块 |
3.2.6 液晶显示屏模块 |
3.2.7 GPRS模块 |
3.3 接收装置硬件设计 |
3.3.1 主控制器模块 |
3.3.2 电源模块 |
3.3.3 GPRS模块 |
3.3.4 无线射频收发模块 |
3.3.5 电机驱动模块 |
3.3.6 测速模块 |
3.3.7 GPS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人驾驶遥控装置软件设计 |
4.1 操作系统平台搭建 |
4.1.1 Cortex-M3 内核简介 |
4.1.2 μC/OS-II操作系统移植 |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3 发射装置软件设计 |
4.3.1 主控制器模块程序设计 |
4.3.2 通信设计 |
4.3.3 用户界面设计 |
4.4 接收装置软件设计 |
4.4.1 主控制器模块程序设计 |
4.4.2 通信设计 |
4.4.3 电机控制设计 |
4.5 旋耕拖拉机行驶及工作软件设计 |
4.5.1 加减速程序设计 |
4.5.2 转向程序设计 |
4.5.3 机具升降程序设计 |
4.5.4 航迹管理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模块中的抗干扰技术应用 |
5.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
5.1.1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 |
5.1.2 软件跳频的必要性 |
5.2 跳频频点的选择 |
5.2.1 射频收发模块的选取 |
5.2.2 频点选择原理 |
5.3 跳频同步 |
5.3.1 跳频同步的要求 |
5.3.2 捕获模型的建立 |
5.3.3 利用自同步法实现跳频同步 |
5.4 自适应跳频 |
5.4.1 基本概念 |
5.4.2 自适应跳频系统结构 |
5.4.3 频率自适应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试验测试与分析 |
6.1 通信测试 |
6.1.1 摇杆电位器信号 |
6.1.2 跳频速率 |
6.1.3 跳频频率数 |
6.2 试验过程与分析 |
6.2.1 直线驾驶试验 |
6.2.2 转弯试验 |
6.2.3 旋耕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内容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技工院校单片机实验教学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技工院校学生现状及学情的分析 |
1.3 技工院校单片机教学实验系统开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技工院校单片机教学实验系统开发总体设计方案 |
1.5 技工院校单片机教学实验系统开发设计原则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片机教学实验系统开发的相关应用软件 |
2.1 编程语言的选择 |
2.2 KeilC51编程仿真软件 |
2.2.1 Keil uVision4 软件工程项目的建立 |
2.2.2 新源程序文件的建立,并加到工程中去 |
2.2.3 相关设置和编译 |
2.2.4 Keil uVision4 的仿真 |
2.3 Proteus单片机电路绘制仿真软件 |
2.3.1 Proteus软件工程项目的建立 |
2.3.2 Proteus电路的动态仿真 |
2.4 单片机的烧录软件 |
第三章 技工院校单片机教学实验系统开发的硬件模块 |
3.1 单片机芯片的选择 |
3.2 单片机试验仪 |
3.3 焊接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元件配备及电路设计焊接 |
3.3.1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焊接与调试 |
3.3.2 单片机外围电路的焊接 |
第四章 单片机的实验项目及实施 |
4.1 单片机实验系统的实验项目 |
4.2 实验项目的说明 |
4.3 系统操作演示案例分析 |
4.3.1 项目内容及理解 |
4.3.2 绘制项目电路图 |
4.3.3 画出程序流程图并根据要求写出程序 |
4.3.4 仿真与硬件控制实验 |
4.3.5 焊接单片机的流水灯控制电路 |
4.3.6 完成实验记录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AT89C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 AT89C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 |
2.1 最小应用系统的设计 |
2.2 数码时间显示电路的设计 |
2.3 信号灯电路设计 |
2.4 系统控制开关 |
3 AT89C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4 AT89C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仿真 |
5 结束语 |
(4)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策略分析 |
2.1 交叉口交通灯控制 |
2.2 现行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策略 |
2.2.1 箭头模式的交通灯控制策略 |
2.2.2 红绿灯模式交通灯控制策略 |
2.3 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交通控制策略 |
2.3.1 基于流量预测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原理 |
2.3.2 行人因素的考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叉口车流量检测技术 |
3.1 交叉口车流量检测技术简介 |
3.2 基于地感线圈的车流量检测技术 |
3.2.1 车流量传感器检测原理 |
3.2.2 地感线圈检测系统组成 |
3.2.3 基于地感线圈的车流量检测系统 |
3.3 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车流量检测技术 |
3.3.1 车流量视频检测原理 |
3.3.2 车流量视频检测实现 |
3.3.3 车流量视频检测的优点 |
3.4 其他车流量检测技术 |
3.4.1 车流量波频检测技术 |
3.4.2 车流量红外检测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 |
4.1 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系统硬件组成 |
4.1.2 单片机 |
4.1.3 七段数码管 |
4.1.4 电源电路设计 |
4.1.5 系统总体设计 |
4.2 控制软件设计 |
4.2.1 单片机汇编语言的可靠性 |
4.2.2 系统软件工作的主要流程 |
4.2.3 汇编程序主要代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与调试 |
5.1 系统仿真设计 |
5.1.1 仿真软件简介 |
5.1.2 仿真原理 |
5.1.3 加载仿真程序 |
5.1.4 系统仿真 |
5.2 系统调试 |
5.3 交通流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结论 |
2.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交通信号智能控制装置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交通信号控制器概述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器系统框架 |
2.1 相关术语及定义 |
2.2 基本功能要求 |
2.2.1 一般要求 |
2.2.2 启动时序 |
2.2.3 信号转换 |
2.2.4 控制方式转换 |
2.2.5 设置功能 |
2.3 控制策略简介 |
2.4 交通信号控制器总体设计 |
2.4.1 信号控制器硬件框架 |
2.4.2 信号控制器软件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通信号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硬件模块概述 |
3.2 主控模块 |
3.2.1 CPU简介 |
3.2.2 Flash模块 |
3.2.3 SDRAM模块 |
3.2.4 网络模块 |
3.2.5 串口扩展 |
3.3 扩展模块 |
3.3.1 串口电平转换 |
3.3.2 输出电路设计 |
3.3.3 输入电路设计 |
3.3.4 键盘扩展设计 |
3.3.5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3.6 供电电路 |
3.4 灯组驱动模块 |
3.5 人机接口模块 |
3.6 电源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信号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系统软件 |
4.2.1 开发环境搭建 |
4.2.2 系统内核 |
4.2.3 文件系统 |
4.3 应用软件结构 |
4.4 自适应优化原理 |
4.4.1 信号配时理论 |
4.4.2 路口通行能力指数 |
4.5 交通信号控制程序 |
4.5.1 主要结构定义及控制进程 |
4.5.2 多时段定时控制 |
4.5.3 感应控制 |
4.5.4 单交叉口自适应优化控制 |
4.6 灯组驱动模块程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机系统可靠性设计 |
5.1 PCB可靠性设计 |
5.2 故障检测及独立黄闪 |
5.3 防雷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机测试 |
6.1 信号机配置功能 |
6.2 控制功能测试 |
6.3 电气安全测试 |
6.4 环境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单片机的中、小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交通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交通灯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外交通灯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交通控制方略 |
1.4 交通灯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交通控制和单片机基础知识 |
2.1 交通控制概述 |
2.1.1 信号灯的产生与发展 |
2.1.2 信号灯的含义及类型 |
2.1.3 交叉路口类型 |
2.1.4 信号灯控制类型 |
2.2 "RZ-51V20开发板"简介 |
2.2.1 51系列单片机简介 |
2.2.2 RZ-51的特点 |
2.2.3 AT89S52芯片 |
2.2.4 数码管 |
2.2.5 8X8LED点阵 |
2.2.6 DS1302时钟芯片 |
第三章 单交叉路口建模及执行策略 |
3.1 昭通市昭阳区交通状况分析 |
3.1.1 昭阳区交通概况 |
3.1.2 昭阳区城区交通调研 |
3.2 单交叉口多时段控制方案的功能与模型设计 |
3.2.1 多时段控制方案系统功能 |
3.2.2 多时段控制方案系统模型设计 |
3.3 多时段控制方案硬件模型 |
3.4 信号控制策略 |
3.4.1 信号控制的相位分析 |
3.4.2 信号控制的时间周期 |
3.5 "RZ-51V20开发板"模拟实现 |
3.5.1 模拟程序的硬件设计 |
3.5.2 模拟程序单一相位的实现 |
第四章 干道线路控制建模及执行策略 |
4.1 模糊线控的基本概念 |
4.2 RS232串口通信与接收 |
4.2.1 RS232串口通信的特点 |
4.2.2 RS232串口通信传输和接收 |
4.3 干道模糊控制模型 |
4.3.1 传感器的使用 |
4.3.2 模糊控制的模型 |
4.4 干道模糊控制执行策略 |
4.4.1 车辆排队长度模糊化计算 |
4.4.2 相位差最优确定及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城市交通信号机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交通信号控制机系统概要 |
2 交通信号控制器硬件设计 |
2.1 交通信号机硬件整体 |
(1) 时钟模块: |
(2) 存储模块: |
(3) 键盘输入模块: |
(4) 防死机模块: |
2.2 时钟模块的电路设计 |
2.3 存储模块 |
2.4 按键电路设计 |
2.5 交通灯显示模块 |
2.6 防死机电路 |
3 结论和展望 |
(8)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1 总体目标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3 系统组成及特点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图像采集系统 |
3.2 图像采集系统外围电路 |
3.3 嵌入式微处理器 |
3.4 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电路设计 |
3.5 AVR微处理器控制单元 |
3.6 AVR控制单元外围接口设计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开发工具 |
4.2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4.3 控制系统C程序设计 |
4.4 无线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4.5 车流量检测算法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调试 |
5.1 概述 |
5.2 硬件调试 |
5.3 软件调试 |
5.4 本章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 当今国内外的主要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
1.2.1 国外主要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
1.2.2 国内主要道路交通控制系统 |
1.3 道路交通控制策略 |
1.3.1 单交叉口控制 |
1.3.2 定时协调控制 |
1.3.3 感应协调控制 |
1.4 论文的立题依据与主要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
2.1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推出背景 |
2.2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结构体系 |
2.2.1 交通控制中心 |
2.2.2 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器 |
2.3 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器的功能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通控制器主机系统 |
3.1 控制器主机的硬件设计 |
3.1.1 主控模块 |
3.1.2 功率输出反馈模块 |
3.1.3 面板模块 |
3.1.4 通讯接口模块 |
3.2 控制器主机的软件设计 |
3.2.1 主程序 |
3.2.2 故障降级处理程序 |
3.3 控制器主机管理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辆检测器系统 |
4.1 车辆检测器系统结构 |
4.2 车辆检测卡 |
4.2.1 环形线圈车辆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
4.2.2 周期整定检测原理 |
4.2.3 检测卡的硬件设计 |
4.2.4 检测卡的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通控制算法研究 |
5.1 常用交通控制算法分析 |
5.1.1 定周期控制算法 |
5.1.2 绿波带控制算法 |
5.1.3 感应控制算法 |
5.2 干线双向绿波带控制算法 |
5.2.1 基本概念 |
5.2.2 系统描述 |
5.2.3 控制策略 |
5.2.4 控制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应用成果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四、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多功能交通信号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耕拖拉机无人驾驶遥控装置研究与实现[D]. 胡巍砾.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技工院校单片机实验教学系统开发[D]. 陈瑞芝.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 王贯安. 硅谷, 2014(07)
- [4]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研究[D]. 田径. 长安大学, 2013(05)
- [5]交通信号智能控制装置研究与开发[D]. 颜培州. 北方工业大学, 2012(10)
- [6]基于单片机的中、小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研究[D]. 张朝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5)
- [7]城市交通信号机的硬件设计[J]. 廖咏梅. 现代电子技术, 2010(17)
- [8]嵌入式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D]. 王超.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6)
- [9]一种实时交通灯系统的分析设计[J]. 王仕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0]多相位智能交通控制器的研究[D]. 金稳. 浙江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