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张娜,刘新爱,王文娟,梁翔宇,宋乃云[1](2021)在《护理结局分类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护理结局分类(NOC)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为NOC在精神科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11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实施精神科专科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展NOC结局指标的评价和干预。将NOC结局中冲动、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的条目制定为调查问卷,分别在两组病人入院时、入院4周和出院时进行NOC指标评价,记录两组病人入院1周和入院4周至出院的2个时间段暴力攻击行为(自伤、自杀、伤人及毁物)的发生例次和实施保护性约束的例次。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冲动自我控制结局评分和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结局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出院时观察组病人冲动自我控制结局评分、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结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在入院1周暴力行为的发生例次和保护性约束例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入院4周至出院的时间段发生伤人例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发生毁物行为和保护性约束的例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NOC应用于精神专科护理中有助于护士运用护理程序,提高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护理预防与控制水平,有效降低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冯海珊[2](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计艾岑[3](2021)在《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云南汉族男性SLC6A4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人群的相关性,揭示不同精神状态个体的暴力攻击行为遗传基础,为预防和控制暴力攻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共收集61名男性因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或抢劫罪入狱的精神健康暴力攻击服刑犯(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56名男性伴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及60名男性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2.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及健康对照组采用Buss&Perry攻击量表及Barratt冲动量表评估其攻击性及冲动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采用中国疾控中心设立的“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中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危险度及总体危险度评估表进行攻击行为判定;3.采集外周血液4ml,储存于EDTA抗凝管中,-80℃保存,QIAamp DNABlood Mini Kit提取DNA,EZ DNAMethylation-Gold Kit亚硫酸氢盐处理样品,文库的片段长度分布经Agilent 2100 Bioanalyzer验证,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及其包含的17个CpG位点进行DNA甲基化状态检测,运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三组总体比较:(1)平均年龄分别为40.30± 12.35岁、44.00±11.65岁及39.15±10.25岁,样本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62);(2)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三组的总体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Welch F=0.018<0.05);(3)SLC6A4基因启动子靶片段包含17个CpG位点,其中有10个CpG位点在总体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CpG3、Cp G4、CpG6、CpG7、CpG8、CpG9、CpG10、CpG12、CpG14、CpG15,经 Bonferroni 校正,CpG4、CpG8、CpG10、CpG12、CpG14 位点仍具有显着性,CpG3、CpG6、CpG7、CpG9、CpG15位点显着性消失;(4)在不同环境因素的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DNA甲基化水平总体比较中高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未婚/吸烟四个环境因素中三组研究对象分别存在显着性差异。2、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24);(2)在SLC6A4基因启动子区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中有6个位点差异仍具有显着性:CpG3、CpG4、CpG8、CpG12、CpG14、CpG15,甲基化水平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剩余4个CpG位点:CpG6、CpG7、CpG9、CpG10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校正,上述位点显着性全部消失。(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未婚和已婚(χ2=6.658,P=0.010)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中未婚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于已婚群体(OR=0.283,95%CI:0.111-0.721)。(4)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在吸烟群体中两组研究对象的SLC6A4基因目标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且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在高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及未婚群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和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间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SLC6A4基因目标片段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两组比较后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Buss&Perry攻击量表总分值及其余四个分量表暴力攻击组得分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Barratt冲动量表除认知冲动性分值在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总量表及其余两个分量表分值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都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4)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中,高文化程度和低文化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8,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低文化程度的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于高文化程度的群体(OR=0.095,95%CI:0.027-0.341)。(5)不同危险因素群体中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LC6A4基因目标片段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的两两比较:(1)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目标片段DNA甲基化水平在两组的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P=0.018);(2)在SLC6A4基因目标片段三组间总体比较有差异的10个CpG位点中有3个位点仍具有有显着性差异:CpG4、CpG10、CpG14,甲基化水平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剩余7个CpG位点:CpG3、CpG6、CpG7、CpG8、CpG9、CpG12、CpG15 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Bonferroni校正,上述位点显着性全部消失。(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的比较中,不同文化程度(χ2=6.523,P=0.011)以及不同吸烟状况(χ2=10.177,P<0.001)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中低文化程度群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更高(OR=0.209,95%CI:0.061-0.714),吸烟群体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是未吸烟群体的4.187倍(OR=4.187,95%CI:1.677-10.453)。(4)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的比较发现,在低文化程度(P=0.024)、未婚(P=0.028)、吸烟(P=0.014)群体中SLC6A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差异均具有显着性,且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组高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而在高文化程度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结论]1.SLC6A4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行为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对云南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可能存在影响,研究提示SLC6A4基因启动子目标片段及CpG3、CpG4、CpG8、CpG12、CpG14、CpG15位点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具有更高的攻击性。2.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与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观遗传基础,SLC6A4基因启动子目标片段及CpG4、CpG10、CpG14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在男性精神健康个体暴力攻击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
高小伟[4](2021)在《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中,人们压力增大,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普遍增加,人们因为精神病发作导致的社会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受侵害的案件也愈来愈多。为适应现代社会法治化进程,更好的处理精神病人犯罪案件,2012年,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正式将精神病人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规制于法律,从法律层面对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制定较为系统的规范。但与域外国家相比,我国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起步晚,完善程度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定还存在很多缺陷,多依赖司法解释等文件。刑事强制医疗不同于行政强制医疗,具有司法性、独立性、人道性和强制性,是保障精神病人基本人权,实现精神病人的特殊保护,并实现社会防卫的制度保障。文章通过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司法实践中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规定的突出问题,并联系当前立法,探寻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适用条件规定模糊,审判规则不明确,执行机构、执行期限以及执行方式不一致、监督救济不完善等等,发现引发问题的症结在于立法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司法适用中各个环节依据不明确。在结合域外典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吸取域外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精华,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立法以及司法适用各个阶段出发,为解决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现存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吕君[5](2020)在《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在医患暴力冲突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综合医院急诊科这一高危场所,以科学方法编制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并根据评分实施分级预警,制定应对策略,达到标化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处理流程的目的,提高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的识别率及预警率,减少冲突发生率,通过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改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为医院规培人员、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等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冲突预防及处理培训材料。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头脑风暴、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典型事件分析等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急诊科、冲突、医患冲突、暴力冲突、医患纠纷、先兆行为、工作场所暴力、护患冲突”,英文检索词:“Emergency department,conflict,doctor-patient conflict,violent conflict,medica dispute,aura,workplace violence,conflict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检索2009年以来近10年急诊医患暴力冲突等的相关文献。通过中文关键词“医患冲突、暴力冲突、护患冲突、影响因素、预警、应对策略、对策进展”,英文关键词“Conflict of medical care,violent conflict,conflict of nurse and patient,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 measures,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 measure progress”检索近年来急诊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和应对方面的相关文献。2.现况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近1年内医院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等。3.头脑风暴法选择在急诊科工作经历1年以上的医护及管理人员共20人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将所有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汇总,形成初步条目。4.半结构式访谈法选择辅诊科室共10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急诊辅诊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及应对等。5.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遴选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和分级标准。6.典型事件分析重点选取2020年1月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的被害事件,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以及针对此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为针对性制定医患暴力冲突分级应对策略打下基础。7.统计学分析(1)量性研究资料双人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德尔菲专家咨询部分:专家重要性赋值按计量资料处理;专家意见协调系数采用Kendall’s W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资料以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论为指导,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访谈内容转录、提取,并经2人核对,运用NVivoll软件,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现况调研急诊护士报告1年内经历冲突的频率为:55.8%护士1年内经历过1~3次的冲突,13.9%的护士1年内经历>10次的冲突;急诊护士经历医患冲突的类型以言辞辱骂为主,其次是使用威胁性语言及威胁性动作;发生的地点多在输液室,其次是分诊台、抢救室;发生的时间段:39.3%的暴力冲突发生白天,33.9%发生在晚班,24.4%发生在夜班,2.4%发生后下班后;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属(或朋友),性别主要为男性;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辞辱骂、情绪激动、声调提高;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方面: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突对急诊护士的影响:86.2%的护士感到委屈,75.5%表现出了工作热情下降,60.1%产生离职的想法;应对方式方面:多采取忍让回避的方式,69.1%的护士会寻求保安或上级领导的帮忙。2.半结构式访谈辅诊科室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的先兆行为和应对提炼出3个主题:保安人员发生暴力冲突频率较高,性质较恶劣,有时候会出现直接打人的现象;收费处、药房、检验、影像等部门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以口头谩骂为主;夜间急诊工作场所发生暴力冲突的人群主要是醉酒。3.德尔菲专家咨询共两轮,第一轮有14位专家参与本研究咨询,第二轮有13位专家参与,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9%和100%。第一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各级指标重要性均数赋值为3.71~4.79,变异系数为0~0.25,有10位专家提出19条意见;第二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为4.14~5.00,变异系数为0~0.14,有5位专家提出7条意见。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256、0.256、0.404;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431、0.200、0.505;2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分别为P<0.05、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最终筛选的条目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53、0.245、0.249、0.253,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104-0.118,三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025-0.034。5.基于文献研究,专题会议等形成预警预控方案、实施分级应对策略、制定具体预案流程、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等的分级应对策略。研究结论:1.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冲突的发生率较高,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教会护理人员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的识别,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减少冲突的发生。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修订情况,结合指标筛选的结果,重要性赋值、权重计算等,从语言、情绪、行为及高危因素方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3.根据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中二级指标的条目对照程度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风险等级,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4.本研究制定的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条目少,内容精,方便实用,经过对急诊医护技人员的培训,能够很快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快速识别出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5.制定急诊医患暴力冲突行为分级预警和分级应对的策略,结合先兆行为评价表的使用,临床初步应用后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高。
张帮峰,朱要国,张太栋,李龙,许秀烨,张亚明[6](2018)在《精神科暴力行为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暴力行为发生的识别、评估和处理三方面总结了国内精神科暴力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国外精神科暴力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风险管理的启示,强调要转变暴力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我国精神科医院暴力的法律、法规及指南,为病人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做好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暴力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隋晶华[7](2013)在《精神病住院患者暴力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精神病住院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以及分析可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对策。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98位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根据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家庭史、个人经历、患者妄想类别、量表评分等探讨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因素,根据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预测攻击行为以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统计,发现阳性家族史、在既往病史中爆发过暴力行为、家庭教育方式、幼年被父母等长辈虐待、敌对猜疑、思维障碍等对患者暴力行为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多种因素可导致精神病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研究如何预测暴力行为,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做好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保护医护人员、患者及他人的安全。
王丽真[8](2010)在《前馈控制在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馈控制方法在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对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发生原因及病人满意率的影响。方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对实验组病人应用前馈控制方法,未应用前馈控制方法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及其原因,病人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暴力行为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方法能显着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率。
董英,徐清芝,王秀红,薛继芳[9](2009)在《住院精神病患者常见危机状态预测及护理干预》文中提出危机状态是指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自控的,可能危及自身,他人或物体的一种状态,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受疾病影响更易出现危机状态。常见危机状态表现为自杀自伤、暴力等行为,对患者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威胁。因此,有效预测和及时护理干预,可预
陆叶,卫勤[10](2009)在《精神科暴力行为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对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形式、相关因素、常见疾病、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建议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预测和应对暴力行为,以提高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和生活质量。
二、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护理结局分类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干预方法 |
1.2.1.1 建立信任关系,鼓励病人主动参与暴力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
1.2.1.2 问卷测评、方案的修订和干预 |
1.2.1.3 充分利用家庭支持系统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NOC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 |
3.2 通过提高病人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减少冲动和攻击行为的发生 |
3.3 NOC有利于护理人员与多部门、多学科人员的沟通协作 |
4 小结 |
(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理论框架 |
2.3 研究假设 |
2.4 科研质量控制 |
2.5 科研伦理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
1 文献分析 |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3:核查单终稿 |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
致谢 |
(4)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适用案例分析 |
(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适用案例 |
(二)案例评析 |
二、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理念与价值追求 |
(一)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
1.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 |
2.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特征 |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理念 |
1.实现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
2.实现社会正义的制度选择 |
(三)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价值追求 |
1.内在价值:实现精神病人保护 |
2.外在价值:实现社会防卫 |
三、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现状与问题 |
(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现状 |
1.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现状 |
2.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现状 |
(二)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现存问题 |
1.立法规定笼统模糊 |
2.适用标准模糊不清 |
3.审判规则不明确 |
4.执行程序不完善 |
5.解除条件未明确 |
6.缺乏监督环节的细致规定 |
四、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完善建议 |
(一)域外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借鉴 |
1.刑事强制医疗的域外做法 |
2.域外刑事强制医疗对我国的启示 |
(二)我国针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可采取的完善措施 |
1.及时增补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的立法缺失 |
2.明确适用标准 |
3.明确审判规则 |
4.完善刑事强制医疗执行程序 |
5.健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解除程序 |
6.完善监督救济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路线 |
六、基本概念 |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 |
二、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
第二部分 调查与分析 |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 |
二、头脑风暴情况 |
三、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
四、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表制定 |
五、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分 分级应对策略 |
一、形成预警预控方案 |
二、实施分级应对策略 |
三、制定具体预案及流程 |
四、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 |
五、应用并初步评价 |
六、小结 |
第四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 |
附件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
附件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
综述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和应对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精神科暴力行为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精神科暴力行为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1.1 暴力行为的识别 |
1.1.1 征兆识别 |
1.1.2 危险物品识别 |
1.2 暴力行为的风险评估 |
1.2.1 通过临床经验进行评估 |
1.2.2 通过编制暴力攻击风险评估表进行暴力风险评估 |
1.2.3 通过对国外暴力风险评估工具汉化修订后进行暴力评估 |
1.2.3. 1 布罗塞特暴力风险评估量表 (BVC) |
1.2.3. 2 20项临床历史风险评估 (HCR-20) |
1.2.3. 3 攻击风险筛查量表 (V-Risk-10) |
1.2.3. 4 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 (MOAS) |
1.2.3. 5 暴力危险量表 (Violence Risk Scale, VRS) |
1.3 暴力行为的处理 |
1.3.1 暴力行为发生前的预防性干预 |
1.3.1. 1 病人干预 |
1.3.1. 2 环境干预 |
1.3.1. 3 对护理人员的干预 |
1.3.2 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应对性干预 |
1.3.2. 1 非强制性干预 |
1.3.2. 2 强制性干预 |
1.3.3 暴力行为发生后的事后干预 |
1.3.3. 1 对病人的干预 |
1.3.3. 2 对护理人员的干预 |
2 国外暴力风险管理对我国风险管理的启示 |
2.1 暴力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 |
2.2 完善我国精神科医院暴力的法律、法规及指南 |
2.3 防暴力设备及设施需不断完善 |
2.4 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系统化的防暴力培训 |
2.5 发展和完善暴力评估体系 |
2.6 精神科暴力的处理方式应多样化、人性化 |
3 小结 |
(7)精神病住院患者暴力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暴力行为定义 |
1.3 暴力行为预测的意义及参考因素 |
1.4 研究方法 |
1.5 护理方法 |
1.5.1 心理护理 |
1.5.2 暴力行为的预防护理 |
1.5.3 暴力行为的处理 |
2 结果 |
2.1 暴力行为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
2.1.1 年龄 |
2.1.2 病程 |
2.2 发生暴力行为前的常见征兆 |
2.2.1 情绪状况 |
2.2.2 语言 |
2.2.3 行为 |
2.2.4 思维 |
3 讨论 |
四、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护理结局分类在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J]. 张丽,张娜,刘新爱,王文娟,梁翔宇,宋乃云. 全科护理, 2021(18)
- [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SLC6A4基因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个体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D]. 计艾岑.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D]. 高小伟.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D]. 吕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6]精神科暴力行为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 张帮峰,朱要国,张太栋,李龙,许秀烨,张亚明. 护理研究, 2018(10)
- [7]精神病住院患者暴力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 隋晶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2)
- [8]前馈控制在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管理中的应用[J]. 王丽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04)
- [9]住院精神病患者常见危机状态预测及护理干预[A]. 董英,徐清芝,王秀红,薛继芳.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9
- [10]精神科暴力行为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 陆叶,卫勤. 护理管理杂志,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