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切除手术中肺血管损伤大出血的处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文[1](2021)在《裸眼3D胸腔镜在肺部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应用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胸腔镜系统及其相关配套的手术器械也得以发展迅速。胸腔镜走过了一个由普清到高清,从高清到3D,从3D到裸眼3D的进程,截止至今裸眼3D胸腔镜技术已经应用到临床中。本论文对应用裸眼3D胸腔镜术式与常规胸腔镜术式进行肺占位性病变切除的对比研究旨在找到裸眼3D胸腔镜的优势,针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钉仓使用数量、复发率、肺段切除范围、引流时间、引流量、术后在院所需时间等关键指标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的胸外科的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由于两个组别的手术术式相同,只存在着胸腔镜仪器不同的问题,所以两组患者均执行非插管麻醉,手术中实施健肺通气,其中研究组使用裸眼3D胸腔镜,对照组使用普通胸腔镜,两组患者均在同一个麻醉师,同一个术者配合下进行手术。在术中记录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钉仓使用情况、肺段切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患者引流时间、胸腔引流量,组织病理学结果,患者术后在院所需时间,用于对比研究。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裸眼3D胸腔镜技术对比常规胸腔镜手术它有效的减少了术中出血量、节省了术中钉仓的使用、缓解了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降低了术后在院所需时间,术后恢复顺利,无重大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即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术前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顺利出院。术后及随访3个月期间均无出血、肺不张、胸腔包裹性积液、支气管胸膜瘘和乳糜胸等并发症,患者影像学复查无复发、转移情况。结论:裸眼3D胸腔镜技术对比常规胸腔镜手术其在术中出血量、术中钉仓的使用、术后在院所需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FEV1/术前FEV1(%)比较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优势。
孙博康[2](2020)在《电视辅助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于电视辅助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探讨,从而准确把握中转开胸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就诊的予以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将44例电视辅助胸腔镜中转开胸的病例作为中转组,459例直接行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病例作为胸腔镜组,首先分别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肺结核病史、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胸膜粘连情况、叶间裂发育、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将筛选出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出中转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中转组患者在既往肺结核病史(?2=6.939,P=0.008)、肿瘤位于上叶(?2=4.613,P=0.032)、胸膜粘连(?2=9.120,P=0.003)、叶间裂发育不全(?2=5.973,P=0.015)、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致密连接(?2=101.094,P<0.001),与胸腔镜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膜粘连(OR=3.928,95%CI=1.701?9.074)、叶间裂发育不全(OR=4.468,95%CI=1.409?14.163)、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致密连接(OR=62.128,95%CI=17.696?218.124)为中转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肺结核病史、肿瘤位于上叶、胸膜粘连、叶间裂发育不全以及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致密连接是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胸膜粘连、叶间裂发育不良以及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致密连接也是影响胸腔镜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的独立影响因素。
别磊[3](2019)在《血管成形及置换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动脉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围术期管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动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其中肺动脉成形组220例,全肺切除组共235例。结果:肺动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组术前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动脉成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86例,因肺栓塞、吻合口瘘及心力衰竭共死亡3例,其余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全肺切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14例,死亡患者9例,病因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吻合口瘘死亡,其余患者行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肺动脉成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肺切除组,且住院时间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结果提示,肺动脉成形组KPS评分较高提示术后生活质量较好,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生存率呈下降趋势,肺动脉成形组可达到和全肺切除组相近的治疗效果。结论:肺动脉成形术较全肺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或导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增加,但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全肺切除术高。肺动脉成形术在治疗侵犯肺动脉干的非小细胞肺癌时安全、有效。目的:研究肺静脉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总结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围术期管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在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静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其中肺静脉成形组11例,全肺切除组235例。结果:肺静脉成形组和全肺切除术组术前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静脉成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均行保守治疗,无死亡病例。全肺切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14例,死亡病例共9例,病因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吻合口瘘,其余病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静脉成形病人均有随访记录,全肺切除组病人中,有效随访217例,肺静脉成形组KPS评分较高提示术后生活质量较好,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肺静脉成形组可达到和全肺切除组相近的治疗效果。结论:肺静脉成形术较全肺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或导致术中出血风险及手术时间增加,但能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全肺切除术高。肺静脉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目的:分析并探讨我科在肺癌手术中应用人工血管行上腔静脉置换、肺动脉置换的临床经验,总结人工血管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我科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共10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使用人工血管上腔静脉置换者6例,人工血管肺动脉置换者4例。结果:采用人工血管行上腔静脉置换和肺动脉置换的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患者的有效生存期较未手术者明显延长。结论: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或长段肺动脉侵犯时,可行上腔静脉置换术或肺动脉置换术,切除肿瘤及病变血管后行人工血管重建,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条件,具备临床运用价值。
潘旭峰[4](2018)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名列前茅。目前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标准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术式而言,微创手术被认为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患者能更快接受后续治疗和回归正常生活、获得更佳的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相似的肿瘤学效果,因此电视胸腔镜胸部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在近30年快速发展并成为最为普及的肺癌微创外科手术方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是新兴的外科手术操作平台,相对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具有更佳的3-D视野、高清的10倍放大镜头、独特的内关节技术等,这些优势使得机器人手术暴露更加清晰,也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但是机器人手术相对于传统胸腔镜手术而言价格昂贵,是否有必要对于早期肺癌采用机器人手术,我们在此对机器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安全性、彻底性、患者恢复和生存情况等方面作一下对比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 1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按照标准入选和排除之后的所有临床I期原发性肺腺癌行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共102例;同时利用R软件作倾向性匹配,按照1:1匹配得到同时间段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102例。对比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彻底性(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淋巴结升期率等)、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术后生存情况(总体生存期、无疾病生存期)、费用等。结果:机器人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的总体死亡率(0%vs0%,P=1.00)和总体并发症率(16.67%vs 15.69%,P=1.00)没有显着差异。手术操作时间(99.26 vs 107.31 分钟,P=0.133)、中转开胸率(1.96%vs 1.96%,P=1.00)、术中大出血率(1.96%vs 1.96%,P=1.00)没有显着差异。机器人组的术后住院天数(4.94 vs 6.25天,P<0.001)和胸管天数(3.68 vs 4.82天,P<0.001)显着短于胸腔镜手术组。两组的淋巴结清扫站数没有显着差异(5.95 vs 5.75站,P=0.345),但是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个数(11.56vs 9.08个,P<0.001)、淋巴结清扫个/站比(1.95vs1.58,P<0.001)显着高于胸腔镜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在不同术侧的淋巴结清扫站数也没有显着差异(左,6.02vs 5.49 站,P=0.100;右,5.89vs5.95 站,P=0.863),但是淋巴结清扫个数(左,11.07vs8.42 个,P<0.001;右,11.95vs9.60 个,P=0.007)和个/站比(左,1.84vs 1.60,P=0.002;右,2.04vs 1.58,P<0.001)方面机器人组显着高于胸腔镜组。在总体淋巴结升期(cN0-pN1-2)的分析中,机器人与胸腔镜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11.77%vs 9.80%,P=0.822),N1 升期(8.82%vs7.84%,P=1.000)和N2升期(6.86%vs 5.88%,P=1.000)也没有显着差异。在实性结节(26.82%vs 21.95%,P=0.798)和混合型结节(1.64%vs 1.64%,P=1.000)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率也没有显着差异。在CT2cm以上(13.46%vs 15.00%,P=1.000)和2cm及以下(10.00%vs6.45%,P=0.509)结节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也没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中,机器人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与胸腔镜组为88%和91%,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358)。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3年无疾病生存率为88%和68%,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218)。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TNM 分期(HR,16.80;95%CI,5.48-51.52;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HR,6.53;95%CI,2.32-18.43;P<0.001)和 pT 分期(HR,4.19;95%CI,1.43-12.25;P=0.009)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相比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淋巴结清扫上有一定优势,而且能够使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恢复更快;但是行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没有影响。背景: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位列前茅。对于周围性早期肺癌,微创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可靠性在许多报道中已经得到了确认。对于中央型肺癌,尤其是需要行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患者,目前开胸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从文献报道来看,有一些在胸腔镜下开展的支气管袖切或者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切肺癌根治术的报道,但是基本上都是小样本,甚至是个案报道。其原因除了手术难度高之外,还与传统胸腔镜平台的劣势有关。二维的手术视野对于解剖深浅层次反应存在一定缺陷、长柄操作器械精细操作困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切等一些高难度术式的开展和普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新兴的外科手术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三维的手术视野、高清10倍的放大镜头和先进的内关节技术,这些使得解剖结构暴露更加清晰之外,缝合等精细操作也更加方便且符合人体操作习惯。我们在前期开展了一部分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手术案例,在此总结其技术要点,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据文献报道来看本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机器人袖切手术报道。另外本研究中还对行机器人支气管袖切与同时期进行的开胸支气管袖切病例作对比分析,比较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机器人袖切同开放袖切进行对比分析的报道。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30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21例机器人袖切(包括4例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和86例开胸支气管袖切的病例。首先评估机器人下袖切的总体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其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其次在机器人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的对比分析中,比较其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恢复情况(住院天数等)、术后存活(总体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等。结果:在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方面:21例机器人袖切组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4.8%;平均操作台操作时间为120.4±37.3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58.4±42分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57.1±97.8ml,中转开胸1例,无术中大出血(≥800ml),无术中死亡;总体并发症率为19.0%,主要以皮下气肿(14.4%)为主;切端阴性率为90.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7±7.6天。在其中17例机器人支气管单袖切和开胸支气管单袖切的病例对比分析中:手术时间(155.06 vs 150.30分钟,P=0.709)、术中失血(164.71 vs 233.73ml,P=0.188)、术中大出血(0%vs 3.5%,P=1.000)、清扫淋巴结个数(15.76 vs 16.03个,P=0.861)、清扫淋巴结站数(7.24 vs 7.20 站,P=0.954)、切端阳性率(5.9%vs 10.5%,P=1.000)、总体并发症率(23.5%vs 25.6%,P=1.000)、住院30天内死亡率(5.9%vs 2.3%,P=0.426)、胸管引流天数(9.24 vs 6.59天,P=0.260)、术后住院天数(11.24 vs 9.50天,P=0.417)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单因素分析中,机器人和开胸袖切手术方式的总体生存期(P=0.598)和无疾病生存期(P=0.164)没有显着差异。COX多因素生存分析中,T 分期(HR,4.788;95%CI,2.448-9.365;P<0.001)、ICU住院天数(HR,1.231;95%CI,1.124-1.348;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大小(HR,1.846;95%CI,1.404-2.431;P=0.001)、术后放疗(HR,4.088;95%CI,1.872-8.931;P<0.001)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在技术上可行,是安全可靠的微创外科手术方式,我们在此确立了机器人袖切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机器人辅助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术式在安全性、患者恢复和短中期预后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
汪天虎[5](2018)在《中央型肺癌的微创治疗》文中研究说明中央型肺癌是指起源于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近,位置靠近肺门的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60.0%70.0%[1]。近年对肺癌筛查的重视,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中央型肺癌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近20年中央型肺癌大幅下降,仅占37.6%(1938/5153)[2]。中央型肺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其次为小细胞肺癌,少部分为腺癌;按生长类型分为管内型、管壁型和管外型;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手术治疗有一定
范骏[6](2016)在《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开胸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开胸肺叶切除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应用,总结胸腔镜手术在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6例叶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分为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手术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住院日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切除右肺下叶14例,左肺下叶21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例。开胸手术组23例;VATS组13例,其中无中转开胸手术。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出血量(P=0.007)、术后胸管留置时间(P=0.039)和术后住院时间(P=0.0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P=0.202)、术后引流量(P=0.591)和术后并发症(P=0.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围手术期死亡。3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36例患者中,术后失访5例,其余31例随访6个月~15年,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是安全有效的。
陈科[7](2016)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手术流程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微创胸部外科技术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普及,其中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已成为胸外科微创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程度、恢复速度、并发症发生率、拔管时间、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并且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几乎同样的手术效果。早在2006年、2007年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手术方式并在2014年更新为推荐术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疗效已被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所认可,但目前并无统一标准的胸腔镜手术入路,常用的有四孔法、三孔法、单操作孔法等。随着胸腔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创伤更小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目的:通过比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的临床指标,评价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早期手术效果;通过临床手术实践,优化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流程;为临床周围型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周围型肺癌手术病例15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单孔胸腔镜手术组与常规三孔胸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失血量、胸管引流量、术后置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住院总费用、术后近期及远期疼痛评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孔组与三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2.96±2.21)个vs(13.31±1.90)个]、术中失血量[(158.55±44.26)ml vs(166.71±49.32)ml]、术后胸管总引流量[(717.24±159.85)ml vs(762.44±172.72)ml]、术后胸管置管时间[(4.05±1.38)d vs(4.32±1.46)d]、术后住院天数[(7.05±1.58)d vs(7.38±1.69)d];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9.7%vs 20.7%),住院总费用[(44130.48±6670.33)元vs(45413.68±7401.66)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与三孔组手术时间[(168.17±29.65)min vs(156.15±26.15)min]、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5.24±1.42)分vs(6.02±1.54)分]、术后一月随访疼痛评分[(1.49±1.13)分vs(2.07±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在手术时间上较三孔组有所延长;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失血量、胸管引流量、带管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方面也无明显差异,但是采用单孔胸腔镜术式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远期疼痛方面要优于常规三孔胸腔镜术式患者。
马静雅[8](2016)在《麻醉方式对普胸患者围术期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普胸手术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42%。发生机制主要涉及围术期心、肺功能的下降,全身炎性反应、高应激等,其中血浆脑钠肽(BNP)升高以及心脏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左心房的增大)也可能参与围术期房颤的发生。围术期房颤的发生包括术中和术后两阶段。虽然术中房颤的发生率较低,但术中一旦新发房颤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如严重低血压)而影响组织灌注,同时快速房颤可增加心肌氧耗,增加术中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术后房颤新发和持续存在时,还可增加术后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延迟患者的康复。因此,探讨围术期房颤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寻找降低围术期房颤发生率的可行方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普胸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应激反应强,可导致全身和局部炎性反应。研究显示,炎性和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术后房颤的发生,但术中房颤是否也与此机制相关尚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显示普胸术中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3.27%,高龄、恶性肿瘤根治术是术中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能降低术中房颤的发生,但由于样本量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全麻、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全麻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是目前普胸手术最为常用的三种麻醉管理方式,因此,本研究以术中房颤的高发人群——60岁以上老年普胸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1.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围术期房颤发生率的影响;2.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围术期炎性介质变化的影响;3.术中新发房颤患者炎性介质、BNP和心脏超声参数的变化。旨在为老年普胸手术患者选择更为适宜的麻醉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或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3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中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患者被剔除,最后纳入分析为:全麻组(G组,n=456);全麻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组(GP组,n=401);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n=400)。记录术中房颤的发生、术中血气指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房颤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术后其它并发症、住院时间,并评估术后24h、48h伤口疼痛情况。2.选择第一部分各组前20例行标准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样设计为全麻组(G组)、全麻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组(GP组)、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分别于麻醉前(T0)、病灶切除后(T1)、拔除气管导管后(T2)及术后24 h(T3)抽取静脉血样,检测血浆中IL-6、IL-8和IL-10水平,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研究期间,选择我院连续20例术中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房颤组,另选择20例术中未发生房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要求对照与实验组的一般情况相匹配,且均为单纯全身麻醉。两组于手术结束时(T1)及术后24h(T2)抽取静脉血样,检测血浆BNP及IL-6、IL-8、IL-10水平。并于术后24h行床旁心超检查,观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右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肺动脉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每搏量、左室短轴缩短率和舒张功能以及瓣膜异常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术中房颤发生率分别为G组6.14%、GP组3.74%和GE组2.25%,与G组比较,GE组房颤发生率降低(P<0.05)。三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G组7.67%,GP组7.73%,GE组9.75%)、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房颤患者在出院前均恢复了窦性心律。第二部分结果显示,三组在T1T3时间点血浆IL-6、IL-8、IL-10浓度与T0时间点相比进行性升高(P<0.05)。与G组相比,T1T3时间点GP组和GE组血浆IL-6浓度降低(P<0.05);T2T3时间点GE组血浆IL-8浓度降低(P<0.05)。第三部分结果显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在T1时血浆IL-6、IL-8、IL-10及BNP水平增高(P<0.05);T2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心脏超声各参数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与单纯全身麻醉比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可降低老年普胸手术患者术中房颤的发生率。全身麻醉+静脉镇痛、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静脉镇痛、以及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镇痛三种不同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案对普胸手术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房颤发生时间和房颤持续时间未见影响。2.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全麻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可部分抑制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表达,这可能是其降低术中房颤发生率的一个原因。3.肺癌根治手术患者术中新发房颤可能与术中较高的炎性因子和BNP水平存在关联。
许川,梅宏,韩连奎,李震宇,刘波,刘迪[9](2014)在《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在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38例在我院行肺血管阻断和(或)成形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合并右上支气管袖式切除术2例,左上支气管袖式切除术2例。均应用肺动脉阻断和(或)成形技术,其中12例行肺动脉直接修补成形术,4例行肺动脉袖状切除术。本组无死亡病例,无大出血、支气管胸膜瘘、肺动脉狭窄和出血及肺动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或胸腔积液,3例发生心律失常,全部经保守治疗治愈。全部患者肺血管阻断时间6~28 min,平均(11.4±7.1)min,术中失血量为110~390 ml,平均(168±55)ml。结论肺叶切除术中合理应用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安全性好,对肺叶切除术的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小青,梁丽梅[10](2012)在《肺癌切除术中突发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癌切除术中突发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10年3月行肺癌切除术患者56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采用心理护理和呼吸道护理,术中采用台上护理配合和台下护理配合,术后采用病情监测、呼吸道护理和肺功能恢复护理。并对术中肺动脉干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肺动脉干损伤的发生与肿瘤部位有关,其中左上叶部位的肺动脉干损伤发生率最高,右上叶部位和右中叶部位次之,左下叶部位更低,右下叶部位最低。术中肺动脉干损伤的发生与TNM分期有关。>60岁年龄组患者术中肺动脉干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不同年龄与术中肺动脉干损伤发生率无关。肺癌病理分型与术中肺动脉干损伤的发生率无关。结论加强肺癌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且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全面认真的整体护理,能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前预防,在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突发大出血,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
二、肺切除手术中肺血管损伤大出血的处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切除手术中肺血管损伤大出血的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裸眼3D胸腔镜在肺部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应用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胸腔镜外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
1.2 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 |
1.2.1 胸腔镜在肺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
1.2.2 胸腔镜在食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
1.2.3 胸腔镜在纵隔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
1.2.4 胸腔镜在胸壁畸形手术中的应用 |
1.2.5 胸腔镜在胸部外伤手术中的应用 |
1.2.6 胸腔镜其他胸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
1.3 人体肺部解剖 |
1.3.1 肺的体表投影 |
1.3.2 肺 |
1.3.4 肺的血管 |
1.3.5 肺的神经 |
1.3.6 肺的淋巴引流 |
1.3.7 肺的淋巴结 |
1.3.8 纵隔淋巴结群 |
1.4 胸腔镜手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进展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布置 |
2.2.2 设备及人员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手术时间比较 |
3.2 术中出血量比较 |
3.3 术中钉仓使用量比较 |
3.4 引流时间及胸腔引流量比较 |
3.5 术后在院所需时间和术后FEV1/术前FEV1(%)比较 |
3.6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7 具体肺段切除分布 |
3.8 术后病理学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电视辅助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腔镜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和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血管成形及置换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列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肺动脉成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肺静脉成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血管成形及置换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运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早期周围性肺癌手术中的价值 |
1 绪论 |
2 病人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央型肺癌行达芬奇机器人袖切的可行性研究 |
1 绪论 |
2 病人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5)中央型肺癌的微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央型肺癌的外科治疗 |
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
二、术前评估 |
三、手术方式 |
四、手术切口选择 |
五、手术操作 |
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
七、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中央型肺癌的内科介入治疗 |
中央型肺癌微创治疗的展望 |
(6)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开胸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隔离症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手术流程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手术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一)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
(二)完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优缺点 |
(三)指标与分析 |
(四)经验与体会 |
(五)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争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感谢 |
(8)麻醉方式对普胸患者围术期房颤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麻醉方式对老年普胸患者围术期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研究分组 |
2.2.3 试验相关材料 |
2.2.4 研究方法 |
2.2.5 观察指标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术中观察指标 |
2.3.2 术后观察指标 |
2.4 讨论 |
2.4.1 不同麻醉方式对普胸手术术中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
2.4.2 不同麻醉方式对普胸手术术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病例选择 |
3.2.2 研究分组 |
3.2.3 试验相关材料 |
3.2.4 研究方法 |
3.2.5 观察指标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肺癌根治术中新发房颤患者白介素、脑钠肽和心脏超声的变化 |
4.1 前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病例选择 |
4.2.2 试验相关材料 |
4.2.3 研究方法 |
4.2.4 观察指标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肺癌切除术中突发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围术期护理 |
1.3.1 术前护理 |
1.3.2 术中护理 |
1.3.3 术后护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肺切除手术中肺血管损伤大出血的处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裸眼3D胸腔镜在肺部占位性病变手术中应用优势的研究[D]. 张嘉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视辅助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中转开胸的危险因素分析[D]. 孙博康.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血管成形及置换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D]. 别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D]. 潘旭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5]中央型肺癌的微创治疗[J]. 汪天虎. 临床外科杂志, 2018(03)
- [6]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开胸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D]. 范骏.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6)
- [7]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手术流程及临床研究[D]. 陈科. 苏州大学, 2016(05)
- [8]麻醉方式对普胸患者围术期房颤发生率的影响[D]. 马静雅.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J]. 许川,梅宏,韩连奎,李震宇,刘波,刘迪. 海南医学, 2014(07)
- [10]肺癌切除术中突发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J]. 周小青,梁丽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