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一评定终身 实行晋升靠业绩(论文文献综述)
桑旭[1](2021)在《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问题与透视》文中研究说明职称制度是我国对专业岗位技术人才最重要的评审制度,也是选用人才的一个好用且必备的标准。教师职称评审内容是已经实行了30年左右的制度,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说,既得到了成长,又在教育和教学水平方面,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提升。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等级称号的政策在缓慢的变化,这些政策在实施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职称评审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上也逐渐提出了要求,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还有人甚至希望以后不再使用评审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情况愈演愈烈。到2009年的时候,关于教师与职称评审制度的不协调,国家也开始做出了一系列行动,首先在一些地点尝试对评审制度进行改革,然后获得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很快2012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改革的范围内,3年之后,全国的城市都在实施改革了。随着高级中等教育领域各个行业的高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动,越来越来多的高中教师、从事教育的人员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对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展了大范围的研究,又由于职称评审工作涉及到广大高中教师的切身利益,这一变化很快引起了全体高中教师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不难发现,高中老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与义务阶段老师的职称相比,高中阶段的职称评审系统还需要深入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对我国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中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事业越来越健康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与社会现实意义。我国高中在实施职称评审制度的时候,也有使用教师聘任制以及绩效工资制,但是制度的内容依然没有跟上教育内部变化的步伐,学校里的教师人事和课程变化速度很快,这种情况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也再一次说明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等问题。因为广大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时代的领导者,那么建设一支高素质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科学建立会使得师资力量得以变得强大。然而最近这几年,全国各省市高中学校范围内,职称评审制度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年年都发生一些变化来适应各省市的教育发展,无论怎么变化,评审制度发展都有向着一致的方向,像侧重教学以及素质教育,对农村教师的政策有所倾斜,制度的内容越来越细等,显然这些都是好现象。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职称评审比较困难,评审制度要求单一,有些要求较多老师难以完成,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还有评审工作中,一些方式不够规范等等很多问题。许多教师都叫苦不迭,对职称评审工作很是不满,对制度内容存在怀疑态度。恰逢本人在某学校任教,同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对象,对于现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印象很深刻,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了评审制度的不科学以及不合理等。所以,本人选择本课题作为研究内容,尝试对国内外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文章的背景和意义,描述了文章研究的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再对高中教师职称制度的变化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全面总结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发展的方向,理清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与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关系,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以某地的某些高中老师为例进行现状分析,从四个方面指出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中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审结构不合理、职称评聘体系不完善和职称评审的功能性问题以及职称评审工作的透视这四方面,尝试构建出更加科学、可操作性更强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最后,从完善指标体系、改革职称评审管理体制、优化评审模式这三个方面探讨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如何更加合理的建立,得出要消除教育发展与制度内容不协调的首要矛盾,注重教师专业与自身发展,落实浮于表面的师德评价行为等结论。
王海峰[2](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 ——以辽宁省J市部分县域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因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而倍受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我国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来,教师职称评聘政策逐渐向乡村倾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对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执行相关政策,并有效提高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从均衡发展走向优质发展。本论文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方法,以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以辽宁省J市的部分县域为个案对象,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以来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聘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政策演变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纳,以明确问题线索;第二章,在对辽宁省J市部分乡村教育工作者的问卷和访谈调研中,把握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现状与乡村教师的具体生存样态;第三章,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主体三个方面着手,总结剖析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政策自身在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执行主体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切实把握政策的价值取向,导致执行失真、执行效率较低、对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不到位;目标群体对政策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和不满,包括对收入不满、对非教学任务过多的不满、对身份的不满;第四章,借用公平理论与需求理论的相关观点,对乡村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形成以下判断: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忽视了乡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不能与复杂的乡村环境完美契合;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懈怠,导致政策执行效度出现折扣;目标主体生存样态有待改善,缺乏身份认同。以理论的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候所在。第五章,针对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对策:在政策自身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文本内容,保证政策的有效推行;在执行主体方面,厘清各个执行主体间的工作权限,充分落实政策,切实发挥政策效用;在目标群体方面,要“养”与“用”相结合,改善乡村教师生存样态,提升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促进目标群体的发展。本论文将着力点放在对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政策中的问题反思层面,并对教师教育政策的优化策略提出一定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县域教师队伍建设的公平而有序地发展。
龙玉雕[3](2020)在《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及缓解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在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至上世纪70起,国外相关研究就强调了教师职业的高压。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在我国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被社会寄予厚望,这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然而教育发展到如今,教师聘任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许多公立中小学校也开始实施岗位设置,向外招聘优秀教师。如此一来,中小学聘任教师也成为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份子,且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同样之大。对于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无论是国内外,都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了对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笔者首先对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价值和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类型、影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为了解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合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并结合教师聘任制的特点、访谈以及问卷试测的结果进行修订。主要以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的中小学聘任教师为主,实施了调查计划。通过因素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等调查结果显示: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感较大;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存在差异;中小学聘任教师对教师聘任制认识不足导致在工作中产生压力;中小学聘任教师在不同压力源方面体现出的压力程度不同。为了对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工作压力现状提出有效的缓解策略,笔者首先对压力源进行分析,与中小学聘任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去挖掘影响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聘任教师的自我界定模糊以及受传统观念束缚;外部因素主要是分析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导致聘任教师工作产生压力,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受聘教师与学校地位不平等;考核评价制度不规范;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解聘程序不完善;监督体制不健全。最后,针对影响中小学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提出缓解策略。其体现分别为:关注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减轻聘任教师的心理负担;聘任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加大对教师聘任制的宣传力度,强化聘任教师的参与意识;明确聘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形成积极竞争的机制;建立民主的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规范解聘程序,维护聘任教师权益;加强领导,建全监督约束机制。
朱彦平[4](2020)在《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问题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指出教师职称评审是对其专业水平的认可与肯定。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以《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下文简称“评审条件”)为评审标准,具体参照各乡村中学制订的考核推荐方案。深入研究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问题,对吸引年轻教师到乡村发展,稳定乡村中学教师队伍,并激励乡村中学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A市乡村中学教师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对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评审标准,特别是对学校职称评审实施细则进行调查与梳理,发现当前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评审标准不科学、评审程序不规范、职称的“双因素激励”效果差等。问题原因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主管部门城乡教育均衡政策执行有偏差、监管力度欠缺、指标分配“向城性”等;学校层面对相关政策解读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作祟;而教师方面有群体能力普遍较弱、终身学习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从三个层面入手:主管部门分层设置标准、完善乡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构建四级监督机制、优化乡村中学教师编制配置、增加职称评审指标等;学校层面要发挥管理民主性、研制学校职称考核推荐方案、设置小级别晋升、激发和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等;教师自身则要加强终身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等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更加完善和规范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发挥其在加强乡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中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激发乡村中学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励作用。
沈曲[5](2018)在《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高素质大学护理教师严重不足,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师培养缺少整体系统规划等等问题,教师的水平严重影响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由某项护理教师培训制度不当所致,而是由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缺乏整体性、系统化设置所引发。因此,要较好地解决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有必要从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发展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大学护理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38名大学护理教师进行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的测评;其次,构建并验证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作用机制理论逻辑模型;再次,通过对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进一步探究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又次,采用文献研究和对美国大学护理教师进行访谈来描绘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实践,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做法与经验;最后,综合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管理政策、发展机会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二是大学护理教师的离职倾向处于较低水平,相对较为稳定。管理政策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三是总体上大学护理教师们的参与教师发展项目还远远不够,且效果不太理想。培训是大学护理教师主要参与的教师发展模式,大部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还是自学为主。四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该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五是我国大学护理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大学护理教师对“教师发展”没有清晰认识,主动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和科研发展方面,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组织发展方面缺乏护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和组织环境支持。六是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包括准教师发展、新入职教师发展和职业中后期教师发展三部分。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主要依托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卓越护理教育教学中心和专业护理教育学会等机构来实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具体项目主要包括激励项目、能力提升项目、支持项目。主要维度为教学和科研发展,在教学发展方面合作教学、同伴支持和教学指导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式;学术发展方面强调通过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最后以案例研究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资助项目。七是从多个理论的视角进行反思,为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在综合已有调研发现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本研究的概念框架,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和对策:一是在国家层面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体系和新机制;二是在社会层面建立院校(师范院校或教育学院/医疗机构/护理学院/系)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教师发展新模式;三是在院校层面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构建全程化的大学护理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和发展内容,实现个人发展(态度)、教学发展(过程)、专业发展(过程)和组织发展(结构)四个维度的动态循环;四是教师层面要充分调动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国家支持、社会参与,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活动,高质量的教师发展项目势必会增加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减少离职率。本研究所具有的可能创新之处包括: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对大学护理教师发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从而弥补了相关研究视角相对单一之不足。其次,尝试性地对大学护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的运行机制构建理论逻辑模型,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验证了该理论逻辑模型的有效性。再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借鉴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经验,构建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院校层面和教师自身层面适合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逻辑体系。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小兵[6](2018)在《公安机关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主办侦查员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执法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主办侦查员制度是公安机关遴选主办侦查员,对其实施分类管理,建立主办侦查员办案组织,明确其在职责范围内依法侦查、落实办案责任、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并有着完善的全程、同步、动态监督和职业保障制度做支撑的新型司法责任制的总称。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与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制度并列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个地道的中国问题。虽没有现成的路径依赖,但从域外的有关侦查员的遴选、培训、职权、职责、监督及职业保障等执法管理中,可汲取诸多经验借鉴与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通过实证考察研究的方法,从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找出的侦查员整体素质、群众满意度上升的共性成效,也找出法律依据的不足、员额标准不科学、遴选方式不完善、权责不明晰、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通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解构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遇冷的形成机理,运用斯沃特距阵(SWOT)分析法来探讨侦查员“逆向选择”突围路径,从主办侦查员行为的策略优化视角入手,探寻整体推进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办法。为了更加有利于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持久、深入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遵循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权利运行规范化、职权职责法定、责权利一致等基本原则就十分必要。在上述基本原则的指引下,探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主办侦查员制度模式,即设计以审判为中心司法改革相适应的主办侦查员职能实现路径模型,就有必要做好策略优化,真正建立科学的主办侦查员遴选制度体系,打造以主办侦查员为核心,协办侦查员、刑事技术人员等警务辅助人员为辅的侦查员分类管理体制,应用执法信息动态研判平台,实现执法办案业绩的动态评价、精细评判;科学划分主办侦查员侦查办案权限和其主办的案件全程负责、终身负责的责任;厘清优化侦查职责职权运行体系,构建“大侦查”部门机制下独任主办侦查员、主办侦查员办案组和专案组3种基本办案组织形式下的公正高效侦查运行机制;完善执法管理阳光警务执法公开平台,对主办侦查员在侦、在办案件进行实时、动态、全程监督,确保执法程序合法规范;综上所述,笔者在主张《人民警察法》修订时明确主办侦查员的法律地位,并以公安部部长令行政规章形式进一步明确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同时,还提出在省一级建立独立于公安机关的主办侦查员惩戒委员会负责审查主办侦查员司法责任认定、追究机制;探索建立侦查员依法履职保护机制、经济利益、奖励以及免责等职务保障制度,保障主办侦查员依法履职,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主办侦查员的积极性等建议,着眼于提高公安机关侦查办案质量和执法公信力,进而实现“提高司法公信力”这一改革的总体目标。
李楠羲[7](2018)在《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自1986年确立以来,实行了将近三十年,在一定时期内,为促进中小学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称政策的滞后性,以及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职称评审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上呼吁改革甚至取消职称制度的声音越来越多。国家层面从2009年开展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扩大试点范围,201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随着改革推进,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鉴于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面临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分析改革过程,进一步探讨政策措施和改革方向。云南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面临很多困难。面对此次职称改革,云南省积极开展试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努力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政策优化。本文主要运用公共政策理论,以“问题、原因、对策”为研究思路,运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进行研究。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前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度体系不完善、城乡评审不公平、政策衔接不顺畅。针对存在问题原因,云南省采取了完善制度体系、制定新的评审条件以及加强政策衔接等措施,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分析改革过程和相关数据,笔者提出进一步深化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审的科学性;加强监管力度,健全申诉渠道,增强评审公信力;优化评审方式,提高评审质量。
黄真金[8](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艳[9](2016)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教师职业自诞生起便处于不断发展的洪流中,教师发展是关乎教育质量与国家兴衰的永恒命题。将教师发展放入整个职业生涯历程中审视,对于研究与促进教师发展具有积极新意。职业高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是新兴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鲜有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专门研究。通过对职业高原这一实存现象的透析,关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本质、现实困境、内在需求、发展可能,展示幼儿园教师职业背后的生活样态、社会生态,反映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实况和深层心声,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理解和重视,有利于维护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细化教师培养和培训研究,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心灵升华和自我成长。因此,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依循“应然趋势-实然状态-何以如此-何以可能”的逻辑线索展开,运用多学科理论、多样化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研究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阐述了对于教师职业发展应然取向的理解。其次,对全国2000名左右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编制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竞争模型比较、信效度检验等步骤,得到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二阶一因子一阶三因子结构模型,二阶因子为“职业高原整体”,一阶因子为“情感高原”、“专业高原”、“层级高原”,得知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存在多维结构。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综合特点是:高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情感高原的被感知程度最强烈,专业高原次之,层级高原较低。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人口学变量特点是:高原整体在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园所性质方面存在极其显着差异,在编制、职位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婚姻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三个维度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表现水平参差不齐。第三,运用现象学理论和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原体验进行描摹,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原体验呈现多样化,具有双面性质,总体偏负面情绪较多。第四,运用访谈、实地观察、实物调查等多种方法,深入追寻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影响因素,将研究结果归纳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每个因素均对高原整体及其三个维度因子起着层层堆积、缓缓渐变的影响。第五,以数位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作为路径建设基点,辅以多学科理论论证,探讨改善高原现象的可行模式,从微观提升路径、中观推动路径、宏观协同路径三个层次为幼儿园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最后,研究者对本研究的问题、方法、价值进行了反思,并对有关教师发展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曼[10](2015)在《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新公共管理的巨大影响。香港公营部门改革,倡导将市场机制与企业的管理方法引进政府部门,新的管理方法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聘任方式。香港实行高等教育扩展计划,本着节能增效的原则,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进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设计中。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政府对高等教育削减资金,这对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不得不对自身的管理方式做出调整,在教师聘任制度上引进市场运行机制与企业管理模式。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具备合理的体制环境。在外部治理上,大学具有完全的教师聘任权,政府无权干预,香港政府成立了教育统筹委员会、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学术评审局等中介组织,主要通过拨款、监督和评估三种手段间接影响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设计与运行。在内部治理上,香港各大学的治理模式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各委员会通过校长向校董会汇报工作,但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学术事务的管理是相对分离的,校董会对学术事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学术事务由教务会及下设各委员会负责,而行政事务由校董会下设的各委员会负责,校友评议会作为大学的咨询监督机构。各部门职责明确,权力界限明晰而又相互制衡,同时各权力机构又能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大学教师的聘任属于学术事务的范畴,校董会下设的行政与计划委员会负责统筹,由教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以及系务委员会负责实施,实现学术权力由上到下逐步转移。从规范层面分析,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包括了教师的准入、晋升、考核、薪酬、退出等一系列规范,是各大学学术制度运作的法律根基,这使得教师从准入到退出这一完整流程“有法可依”。综观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各个流程,可以发现其具有浓厚的新公共管理特征,体现出了新公共管理倡导的市场运行机制,大学教师准入、晋升、考核、薪酬与退出制度与新公共管理市场运行机制中的市场选择、市场竞争、市场监控、市场交易、质量保障不谋而合。从组织层面分析,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规范文本表达的是“法律的逻辑”,是规范制度操作中“有可为”与“有可不为”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度的表层。由表及里,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制度的设计背后都体现着一定的治理理念,表达着权力的分割博弈与权力的运行模式,这体现出制度的“治理逻辑”。深度剖析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发现也蕴涵着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显着特点:首先,教师聘任的权力分散在各院系成立的叙聘委员会以及系主任和院长手中,他们对教师聘任均没有完全的决定权,彼此间形成相互制衡与咨询协商的关系,体现出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分权”这一观点;其次,教师聘任的权力由大学校董会通过权力的层层转授实现的,招聘副教授的权力由学术副校长转授于院长,招聘助理教授的权力由院长转授于系主任,这体现出新公共管理倡导的“权力重心下移”的主张;再次,教师的准入、晋升、考核等均由资深教授决定,发挥了学术卡里斯玛与教授治校精神,体现出新公共管理倡导的“公共问责”;最后,教师聘任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既带有官僚制注重效率的特征也带有学术制度民主性的特征,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绩效管理”暗合。从文化层分析,香港地区大学组织文化突出表现为法治精神彰显、自由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取向,附着在这种组织文化基础上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具有权威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引入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聘任制度,两所大学教师聘任制度规范文本的设计理念相同,都将市场运行机制引入到教师聘任当中,但却出现了不同的治理逻辑,究其原因,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主要在于教师聘任制度与组织文化生态的融合。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带有很大的新公共管理特征,它强调引入仿市场竞争机制,这的确促进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学者的晋升也更加透明,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导致了学者学术发展水平的“马太效应”。以市场机制为设计理念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着危机:商业性与学术性发生冲突,教学与科研的分离,量化的教师考核制度抹煞了学术职业的特性,薪酬政策的变化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因此,如何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大学时代秉承理性大学的优点,克服市场化和企业管理模式给教师的学术发展带来的弊端成为未来改革的方向。具体到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而言,未来的发展走向主要集中在推行终身教职职后评审政策、减少和限制终身教职的职位数量、加大绩效工资的比例以及确保同行评价在教师晋升中的主导地位上。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是现代大学学术制度的主体部分,受我国大学“后发外生型”特征的影响,中国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一开始就带有国家计划的色彩,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校作为一个独立学术主体的作用被遮蔽。近年来,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但在改革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内地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们需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大学制度,同时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深层思考,如制度背后蕴藏着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学术责任、学术自由以及组织文化等。通过研究香港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可以发现香港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从三个层面共同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三元建构:即完善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规范文本、健全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组织架构、融合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生态。目前,内地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从制度移植层面转向了组织建构层面,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文化层面的建设可以通过两地携手合作。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在规范文本建设上需要以学术职业发展为根基,在组织结构建设上需要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在文化生态的建设上需要理性自觉的文化意识。
二、打破一评定终身 实行晋升靠业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破一评定终身 实行晋升靠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问题与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和方法 |
1.3 研究概念以及相关概念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相关变化历程 |
3.1 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初级阶段 |
3.2 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阶段 |
3.3 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发展历程 |
4.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问题分析 |
4.1 问卷调查分析 |
4.2 访谈分析 |
4.3 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问题原因分析 |
5.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完善措施探讨 |
5.1 完善指标体系,服务教育教学 |
5.2 力主于职称评审工作实际,改善职称评审管理系统 |
5.3 推进“阳光评审”,优化评审方式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2)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 ——以辽宁省J市部分县域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祛 |
(五) 概念界定 |
(六) 理论基础 |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政策演变 |
(一)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评聘相关的政策梳理 |
(二) 各地《乡支计划》有关职称评聘政策的文本分析 |
(三) 辽宁省各市《乡支计划》有关职称评聘政策的文本分析 |
二、J市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问题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目的 |
(二) 样本选取 |
(三) 调查过程 |
(四) 调查结果 |
三、J市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政策执行困境 |
(一) 教育政策文本的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1. 职称评聘政策目标的明确性有待进一步明确 |
2. 职称评聘条件中教育公平的普及性有待进一步优化 |
3. 职称评聘政策中相关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向农”的教育政策尚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
1. 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失真 |
2.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造成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效率较低 |
3. 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宣传与解读 |
(三) 政策目标主体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 |
1. 乡村教师对目前的经济收入依然不满意 |
2. 工作强度过大导致乡村教师存在不满 |
3. 乡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存在不满 |
四、J市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政策自身的因素 |
1. 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因地制宜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
2. 政策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乡村教师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
3. 政策在制定中忽略了教师聘任后的发展空间 |
(二) 执行主体的因素 |
1. 执行主体间职权存在跨界混淆的地方 |
2. 执行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 |
3. 执行主体对乡村教师认同度的考虑欠缺 |
(三) 目标主体的因素 |
1. 乡村教师待遇与其他地区相比不如人意 |
2. 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现象依旧突出 |
3. 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不强,内驱力不足 |
五、J市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政策的优化策略 |
(一) 完善相关教师教育政策,保证政策在区域有效推行 |
1. 制定政策具体实施细则,减少政策缺损 |
2. 科学规划政策标准,切实倾向乡村教师 |
3.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评聘保障机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二) 理清执行主体职权,切实发挥政策效用 |
1. 加强执行主体联动 |
2. 提升执行主体执行力 |
3. 增强政策宣传解读 |
(三) “养”与“用”相结合,促进目标群体发展 |
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明显提升 |
2. 完善乡村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实现乡村教师编制管理科学化 |
3. 多效合力,提升乡村教师内驱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及缓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价值 |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历程 |
1.教师聘任制的试点阶段 |
2.教师聘任制的全面实施阶段 |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价值 |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
2.有利于学校资源的有效配置 |
3.有利于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
二、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类型及影响作用 |
(一)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类型 |
1.按影响因素分类:积极压力与消极压力 |
2.按持续时间分类:急性压力与慢性压力 |
3.按强度分类:巨砾压力和细砾压力 |
4.按数量分类: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与叠加性压力 |
(二)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影响作用 |
1.适度的工作压力能够激发聘任制教师的积极性 |
2.过度的工作压力影响聘任教师的身心健康 |
3.过度的工作压力带给聘任教师生活压力 |
三、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2.调查工具的开发与问卷预测分析 |
3.调查过程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1.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聘任制教师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压力的差异性分析 |
3.聘任教师工作感受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4.聘任教师工作感受与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1.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感较大 |
2.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存在差异 |
3.中小学聘任教师对教师聘任制认识不足影响工作压力的产生 |
4.中小学聘任教师在不同压力源方面体现出的压力程度不同 |
四、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分析 |
(一)聘任教师自我界定模糊导致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 |
(二)聘任教师传统观念束缚造成对教师聘任制的误解 |
(三)教师聘任制中主体地位不明使受聘教师与学校地位不平等 |
(四)考核评价制度的不规范让聘任教师担忧自身发展前景 |
(五)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聘任教师在工作中有心无力 |
(六)解聘程序的不完善影响了聘任教师工作的热情 |
(七)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使聘任教师在工作中孤立无援 |
五、公立中小学聘任教师工作压力的缓解策略 |
(一)关注聘任教师的工作压力,减轻聘任教师的心理负担 |
(二)聘任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
(三)加大教师聘任制的宣传力度,强化聘任教师的参与意识 |
(四)明确聘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形成积极竞争的机制 |
(五)建立民主的评价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六)规范解聘程序,维护聘任教师权益 |
(七)加强领导,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问题研究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相关政策对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的规定和要求 |
(二)乡村中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三)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乡村教师 |
(二)职称评审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析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理论视角与相关政策 |
一、理论视角 |
(一)双因素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二、相关政策 |
(一)评审流程 |
(二)评审条件 |
第二章 A市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现状调查 |
一、A市概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实施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分析 |
1.关于学校职称考核推荐方案方面 |
2.关于职称评审结果认可度方面 |
3.关于职称聘任方面 |
4.关于职称评审政策向乡村倾斜满意度方面 |
三、访谈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分析 |
第三章 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问题分析 |
(一)职称评审标准有待完善 |
1.偏离教学,不能凸显鉴定功能 |
2.标准过高,过分重视科研成果、论文 |
3.城乡无区别,公平感缺失 |
(二)职称评审程序有待规范 |
1.学校职称考核推荐小组产生方式不透明 |
2.学校职称考核推荐方案制定方式不合规 |
3.年度考核配套制度不完善 |
(三)职称的“双因素激励”效果不佳 |
1.晋升年限规定较长,教师积极性受挫 |
2.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违背职称评审公平原则 |
3.评聘分离,理想与现实矛盾 |
二、原因分析 |
(一)主管部门层面 |
1.城乡教育均衡政策执行偏差 |
2.监管力度欠缺 |
3.指标分配“向城性” |
4.申报材料要求繁杂 |
(二)学校层面 |
1.政策解读不到位 |
2.“官本位”思想作祟 |
(三)教师方面 |
1.群体能力普遍较弱 |
2.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
第四章 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完善策略 |
一、主管部门层面 |
(一)分层设置标准,切合乡村实际 |
(二)完善乡村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构建四级监督机制 |
(三)优化乡村中学教师编制配置,增强编制动态发展 |
(四)适当增加乡村中学教师职称指标,发挥“激励因素”作用 |
1.专设乡村中学教师指标和比例 |
2.乡村中学干部教师单设指标和单独评审 |
3.向30年以上教龄的乡村中学教师倾斜 |
4.减化评审程序,真正放权到乡村中学 |
二、学校层面 |
(一)发挥管理民主性,消除论资排辈现象 |
(二)研制学校职称考核推荐方案,完善配套考核制度 |
(三)设置小级别晋升,增强职称晋升吸引力 |
(四)激发和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
三、教师层面 |
(一)加强终身学习意识 |
(二)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 |
致谢 |
(5)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
一、相关概念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
一、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
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相关研究 |
三、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设计 |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之维: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 |
一、大学教师发展概念 |
二、大学教师发展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多维学术观 |
一、多维学术观的内涵 |
二、多维学术大学教师发展框架 |
第三节 教师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
一、双因素理论 |
二、期望理论 |
第四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一、国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二、国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
一、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第六节 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 |
一、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要素 |
二、大学护理教师多维发展概念框架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问卷调查: 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教师发展现况及其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大学护理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离职倾向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模式及效果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 |
一、调查研究目的 |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质性访谈: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
第一节 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 |
一、对“教师发展”的理解 |
二、选择大学护理教师原因 |
第二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状况 |
一、大学护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状况 |
二、大学护理教师个人发展状况 |
三、大学护理教师教学发展状况 |
三、大学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
四、大学护理教师组织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护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
二、个人发展: 教师发展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
三、教学和专业发展: 缺少护理实践取向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整体系统规划 |
四、组织发展:教师发展缺乏有利的组织环境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参照: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发展类型 |
一、美国准护理教师发展 |
二、美国新入职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
三、美国职业中后期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组织机构 |
一、护理教师发展的校内组织 |
二、护理专业发展协会 |
第三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具体项目 |
一、护理教育研究院院士项目 |
二、护理教师资格认证项目 |
三、护士教师贷款计划 |
四、护理教育研究生证书 |
五、新入职教师发展项目 |
六、教学奖学金项目 |
七、护理教师资助项目 |
第四节 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维度和方法 |
一、教学发展 |
二、学术发展 |
三、个人发展 |
四、社会服务 |
第五节 案例研究: 教师导师制和资助项目 |
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教师导师制 |
二、美国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护士教育学者计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论反思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理论反思 |
一、基于多维学术观视角反思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
二、基于大学教师发展相关理论视角的内容设计 |
三、基于工作满意度理论视角的激励机制设置 |
四、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视角的体系完善 |
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视角的项目设计 |
第三节 对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 构建大学护理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
二、社会层面: 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大学护理教师发展新模式 |
三、院校层面: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全程、全面开展大学护理教师发展 |
四、教师层面: 充分发挥大学护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
三、后续相关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附录Ⅵ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6)公安机关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主办侦查员制度提出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 |
2.1 主办侦查员制度内涵 |
2.1.1 主办侦查员的概念 |
2.1.2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概念 |
2.1.3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
2.2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价值 |
2.3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理论依据 |
2.3.1 权力运行规范化原则 |
2.3.2 价值论原则 |
2.3.3 责权利一致原则 |
2.3.4 警察自行处置权理论 |
第3章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渊源和发展 |
3.1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渊源 |
3.1.1 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的时代背景 |
3.1.2 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演进 |
3.2 主办侦查员制度发展的两个阶段 |
3.2.1 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的早期探索 |
3.2.2 新主办侦查员制度试点及现状 |
3.3 个案分析——H省L市试点的模式和经验 |
3.3.1 L市公安局主办侦查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运行效果 |
3.3.2 L市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发展与经验 |
3.4 新一轮主办侦查员制度基本特点 |
第4章 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 |
4.1.1 大幅度提高侦查员的整体素质 |
4.1.2 促进侦查员职业化发展 |
4.2 现行试点主办侦查员制度存在的制度及实践问题 |
4.2.1 现行试点主办侦查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2 主办侦查员制度缺陷带来的实践问题 |
4.3 现行主办侦查员制度运行不畅的博弈论解析 |
4.3.1 作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论 |
4.3.2 分析模型的构建 |
4.3.3 分析模型的运用 |
4.3.4 SWOT分析 |
第5章 域外侦查员管理制度及对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借鉴 |
5.1 域外侦查员执法管理考察 |
5.1.1 美国警察执法管理 |
5.1.2 英国警察执法管理 |
5.1.3 日本警察执法管理 |
5.1.4 我国香港地区警察执法管理 |
5.2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5.2.1 建设科学完备的执法管理制度体系 |
5.2.2 合理配置警力资源 |
5.2.3 赋予警察充分的职业保障 |
5.2.4 惩戒制度的正规化 |
5.2.5 构建智慧警务 |
5.2.6 加强教育培训 |
第6章 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思、基本原则和构建 |
6.1 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总体构思 |
6.1.1 改革的总体目标 |
6.1.2 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基本策略 |
6.1.3 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
6.2 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6.2.1 权力运行规范化原则 |
6.2.2 职权职责法定 |
6.2.3 责权利一致原则 |
6.3 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构建 |
6.3.1 建立主办侦查员的独立职位制度 |
6.3.2 构建和完善主办侦查员遴选制度 |
6.3.3 重构主办侦查员考核制度 |
6.3.4 完善和厘清主办侦查员责权制度 |
6.3.5 优化侦查办案组织结构 |
6.3.6 完善主办侦查员办案监督机制 |
6.3.7 构建和完善主办侦查员职业保障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H省L市案件数量计分的标准》 |
附件二: 2016年调查问卷一 |
附件三: 2016年调查问卷二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对本文的启示 |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 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分析框架 |
五、研究特色 |
第二章 改革前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 |
(一) 对15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情况 |
(二) 访谈情况 |
二、改革前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小学、幼儿园教师中职封顶,职业地位和工资待遇双低 |
(二) 职称评审附加条件过多,部分评价标准不合理 |
(三) 乡村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 |
(四) 评审和聘任规定不统一 |
第三章 改革前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职称政策滞后 |
(一) 小学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损耗”造成教师质量偏低 |
(二) 职称政策滞后于教师队伍发展水平 |
(三) 职称政策滞后于法律规定 |
二、职称政策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冲突 |
(一) 岗位设置管理前,层层下达计划指标 |
(二) 岗位设置管理后,城乡学校岗位结构比例不合理 |
(三) 岗位聘用政策未执行到位 |
三、政策模糊,政策执行有偏差 |
(一) 评审标准不明确 |
(二) 影响政策执行的其他因素 |
第四章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内容 |
一、健全制度体系 |
(一)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 |
(二) 在中小学教师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 |
二、完善评价标准 |
(一) 制定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
(二) 制定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的具体措施 |
三、职称政策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相衔接 |
(一) 在核定的岗位数额内进行职称评审 |
(二) 乡镇学校教师的倾斜政策 |
(三) 完善岗位设置和聘用规定 |
第五章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初步成效 |
一、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与其他评价条件的比较分析 |
(一) 云南省评审条件与国家基本标准条件的比较分析 |
(二) 云南省、四川省评审条件的比较分析 |
二、改革前后全省高级教师评审人数对比分析 |
(一) 2002-2014全省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情况 |
(二) 全面执行放宽评审政策后的评审情况 |
(三)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的评审职数 |
三、满意度调查情况 |
四、小结 |
第六章 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
(一) 评审标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
(二) 评审的公信力问题 |
(三) 评审方式单一 |
二、继续深化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审科学性 |
(二) 加强监管力度,增强评审公信力 |
(三) 优化评审方式,提高评审质量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9)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教师职业的本质重构——一份热切的期盼 |
(一) 理性-人性之辨 |
(二) 手段-目的之争 |
(三) 单向度-完整性之思 |
(四) 职业-志业之盼 |
二、教师发展的境域开放——一股强劲的趋势 |
(一) 发展内容上,从技术训练到人文开发 |
(二) 发展动力上,从被动型塑到自觉建构 |
(三) 发展时间上,从断续培训到长效发展 |
(四) 发展范围上,从单一发展到生态成长 |
三、教师研究的视角转变——一条豁然的途径 |
(一) 从教师缺席到教师卷入 |
(二) 从居高临视到在地倾听 |
(三) 从重视结构与结果到重视现场与过程 |
(四) 从批判矫正到关怀唤醒 |
四、教师成长的现实困囿——一个问题的聚焦 |
(一) 幼儿园教师发展的高要求与研究者遭遇的实际困惑 |
(二) “高原”问题域的广泛包摄与特殊空白 |
五、研究问题的确立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六、研究意义的澄明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 教师发展 |
(二) 高原现象 |
(三) 教师职业发展高原 |
(四) 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
二、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 教师发展的阶段划分 |
(二) 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三) 教师发展的促进方式 |
三、高原现象的相关研究 |
(一) 职业发展高原的测量方法 |
(二) 职业发展高原的结构维度 |
(三) 职业发展高原的影响因素 |
(四) 职业发展高原的应对策略 |
四、相关文献述评及可研究空间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范式 |
(一) 研究范式的流变与类属 |
(二) 范式转换的视角 |
(三) 本研究的范式择取 |
二、研究思路 |
(一) 宏观代入与微观诠释结合的观念导向 |
(二) 三维聚焦的思路规划 |
(三) 研究阶段与研究步骤 |
三、具体研究方法介绍 |
四、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维度的探秘——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结构要素 |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初始问卷编制及修订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过程 |
(四) 研究结果 |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问卷编制及结构模型探索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过程 |
(四) 研究结果 |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结构模型验证 |
(一) 验证性因素分析 |
(二) 竞争模型比较 |
四、研究小结 |
第五章 张力下的濡滞——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现状特点 |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状特点的定量描述 |
(一)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综合特点 |
(二)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人口学变量特点 |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状特点的推断分析 |
(一)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综合特点分析 |
(二) 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人口学变量特点分析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章 心灵的独白—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体验与性质 |
一、现象学理论及方法的启示 |
(一) 现象学理论基础 |
(二) 现象学研究方法 |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体验与性质的现象学研究 |
(一) 主题一: “黑暗中的舞蹈”——情感高原体验 |
(二) 主题二: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专业高原体验 |
(三) 主题三: “一味追求也没有东西给你”——层级高原体验 |
(四) 意义提炼和性质确立 |
三、研究小结 |
第七章 困惑的渊薮——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影响因素 |
一、浮动的碎片——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 主观意识 |
(二) 自身条件 |
(三) 近身效应 |
二、负重中的重复——组织因素的影响 |
(一) 组织结构 |
(二) 组织氛围 |
(三) 组织管理 |
三、透明玻璃罩——社会因素的影响 |
(一) 制度体系 |
(二) 社会支持 |
(三) 社会地位 |
第八章 “绽出”的自由——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的改善路径 |
一、打破行为窠臼——微观提升路径 |
(一) 规划职业生涯 |
(二) 提高个人素养 |
(三) 坚持终身学习 |
二、揭橥职业使命——中观推动路径 |
(一) 利用社群帮扶 |
(二) 重视情感关怀 |
(三) 重要他人引领 |
三、化解身份规限——宏观协同路径 |
(一) 促进机制转变 |
(二) 完善支持系统 |
(三) 扭转形象偏差 |
第九章 意义的追寻——研究反思及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一) “问题之镜”的意象—问题之思 |
(二) 无限多样性中的可能——方法之思 |
(三) 从徘徊中走来,面向未来而生——价值之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却顾所来径 |
(10)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发展的体制环境 |
第一节 政府与大学教师聘任的关系 |
一、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法律规定 |
二、香港政府对大学间接管理的中介机构 |
三、政府对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发展的间接调控手段 |
第二节 大学内部管理机构与教师聘任的关系 |
一、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设置及其关系分析 |
二、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实施的权力机构及其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规范文本 |
第一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准入制度 |
一、大学教师准入制度:市场选择机制的运用 |
二、大学教师准入制度安排 |
第二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晋升制度 |
一、大学教师晋升制度:市场竞争机制的运用 |
二、大学教师晋升制度安排 |
第三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考核制度 |
一、大学教师考核制度:市场监控机制的运用 |
二、大学教师考核制度安排 |
第四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薪酬制度 |
一、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市场交易机制的运用 |
二、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安排 |
第五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退出制度 |
一、大学教师退出制度:质量保障机制的运用 |
二、大学教师退出制度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运行机理 |
第一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治理逻辑 |
一、分权:学术制度运作的“分层负责制” |
二、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治理“权力的转授” |
三、公共问责:“学术卡里斯玛”与“教授治校”精神 |
四、绩效管理:“官僚制”下的“民主制” |
第二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文化生态 |
一、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权威性:法治精神彰显 |
二、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灵活性:人文价值取向 |
三、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多样性:自由主义传统 |
第三节 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比较:以香港科技大学和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为例 |
一、两所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比较 |
二、香港科技大学成功之谜:教师聘任制度与组织文化生态的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学术职业的冲突 |
二、非升即走政策加速了教师群体的分化 |
三、量化的教师考核制度抹煞了学术职业的特性 |
四、薪酬政策的变化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
第二节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
一、推行终身教职职后评审政策 |
二、加大绩效工资的比例 |
三、减少和限制终身教职的职位数量 |
四、确保同行评价在教师晋升中的主导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对内地的启示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困境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弊端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政策演变与实践探索 |
一、社会转型期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 |
二、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 |
三、从中港比较中反思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基于香港经验对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构想 |
一、香港经验: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三元建构 |
二、香港经验的可取之处以及面临的困难 |
三、内地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
四、打破一评定终身 实行晋升靠业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问题与透视[D]. 桑旭. 西南大学, 2021(01)
- [2]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 ——以辽宁省J市部分县域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D]. 王海峰. 渤海大学, 2020(06)
- [3]公立中小学聘任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及缓解策略研究[D]. 龙玉雕. 西南大学, 2020(01)
- [4]贵州省乡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审问题研究 ——以A市为例[D]. 朱彦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D]. 沈曲. 厦门大学, 2018(06)
- [6]公安机关主办侦查员制度研究[D]. 张小兵. 湘潭大学, 2018(04)
- [7]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研究[D]. 李楠羲. 云南大学, 2018(01)
- [8]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9]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高原现象研究[D]. 王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10]香港地区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 李曼. 西南大学, 2015(01)
标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 大学教师职称论文; 乡村教师论文; 聘任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