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医学期刊管理 为医疗科研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高[1](2021)在《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胃癌领域已发表文献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目前,公开发表的一些医学研究的结果不能被重现以及学术论文被撤稿的问题正在成为生物医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文献的报告质量不佳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报告质量低的文献会影响读者对研究过程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客观评价。倾向性评分作为观察性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的一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医学研究中。但是,对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及缺失值处理和报告情况的相关研究较少。评估胃癌领域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缺失值报告情况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1)评估胃癌领域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探索其在报告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影响报告质量的因素;(2)对胃癌领域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中缺失值的报告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3)希望本研究可以引起研究者、生物医学期刊编辑及同行评议专家对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报告质量的关注,确保倾向性评分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实施更加科学严谨,报告形式更加完整规范,确保高质量研究结果的输出,为医务工作者和医疗卫生决策者正确评价和合理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研究结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收集有关胃癌领域应用倾向性评分方法的文献,检索语言为英文,检索日期为从建库至2020年6月10日;(2)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收集的文献信息包括:杂志名称、发表的年份、数据来源、研究类型、作者数量、统计方法的数量、文献页数、第一作者单位及来自的地区、研究中是否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是否有基金支持、是否是国际合作、杂志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影响因子及文献被引次数等;(3)采用参考“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和其他文献后自行设计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价清单对纳入文献进行报告质量评价;(4)对于正态分布的连续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s)进行描述,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对于分类资料计算率、构成比和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组间构成比和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得分的相关因素,并计算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以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得分分为高质量组与低质量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报告质量高低的因素,并计算OR及其95%CI。数据的录入及分析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1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初次检索出966篇文献,通过剔除重复文献、审阅文献题目和摘要后删除不相关文献718篇,经全文阅读后,排除73篇,最终纳入175篇文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文献有158篇、倾向性评分分层7篇、倾向性评分加权14篇以及倾向性评分协变量调整4篇,应用两种及以上倾向性评分方法的文献有9篇;发表篇数前3位的杂志是《胃癌》(23篇,13.1%)、《手术内窥镜检查及其他干预技术》(19篇,10.9%)及《外科肿瘤学年鉴》(14篇,8.0%);有39篇(22.2%)文献作者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76.5%(134篇)的文献作者来自亚洲地区;96%(168篇)的文献发表在2014年以后。2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1)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价清单所有条目的中位报告率为71.4%。必须报告的14个条目的中位报告率为87.45%,但一些重要条目的报告率比较低;倾向性评分匹配条目的中位报告率为75.3%;倾向性评分加权部分条目的中位报告率为50.0%;(2)文献特征对必须报告条目报告率的影响:影响“列出所收集的变量”(条目2)报告率的因素有“资金支持”(P<0.05);影响“用于计算倾向性评分的模型”(条目3)报告率的因素有“文献页数”、“作者单位”和“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专家的参与”(P均<0.05)等;(3)文献特征对倾向性评分匹配条目报告率的影响:影响“匹配类型”(条目1)报告率的因素有“研究类型”(P<0.05);影响“匹配比例”(条目3)报告率的因素有“作者的数量”(P<0.05);(4)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得分为0.14~0.91,平均分为0.65±0.12;作者数量>9名的文献报高质量要高于作者数量≤9名的文献(P<0.05);(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作者数量>9名的文献报告质量得分比≤9名的文献高0.054分(95%CI:0.011~0.076,P=0.0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作者数量>9名的文献报告质量高(OR=4.064,95%CI:1.832~9.018,P=0.001);文献页数>9页的报告质量较好(OR=2.504,95%CI:1.120~5.597,P=0.025);作者中有统计学家或者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报告质量更高(OR=2.502,95%CI:1.059~5.915,P=0.037)。3纳入文献中有关倾向性评分匹配报告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中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文献有158篇(90.3%);(1)109篇(69.0%)文献报告了匹配类型,其中104篇(95.4%)文献使用贪婪匹配;(2)使用贪婪匹配的文献中,有38篇(36.5%)采用有卡钳值的邻近匹配,29篇(27.9%)使用邻近匹配;(3)61篇涉及到卡钳值的文献中,60篇(98.4%)报告了具体的卡钳值;(4)143篇(90.5%)报告了匹配比例,其中采用“1:1”匹配的有124篇(78.5%);(5)115篇(72.8%)未报告进行匹配时是否使用了放回抽样的方法;(6)129篇(81.6%)报告了匹配后进行组间协变量均衡性检验,其中103篇(65.1%)使用假设检验法,26篇(16.5%)使用标准化差异法,其中有14篇(53.9%)采用标准化差异的10%的作为检验协变量平衡的标准;(7)主要结局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的文献匹配比例的报告率高于主要结局指标有统计学意义的文献(P=0.016);(8)报告倾向性评分分值重叠区域与主要结局指标中有统计意义有关联(OR=0.230,95%CI:0.054~0.974,P=0.046)。4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文献中使用标准化差异法检验协变量平衡以及卡钳值与作者中是否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129篇报告检验协变量平衡方法的文献中有28篇(21.1%)使用了标准化差异法,使用适当的检验协变量平衡方法与作者中是否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的参与存在着弱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r=0.277,P=0.001;使用推荐的卡钳值(倾向性得分的标准差的20%)与作者中是否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之间有弱的相关性(r=0.233),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73)。5应用倾向性评分的文献中有关缺失值处理的报告质量情况本研究有64篇(36.6%)文献报告了缺失值的相关信息;(1)43篇(67.2%)文献报告了缺失值的比例;(2)26篇(40.6%)文献报告了缺失值产生的原因,其中失访占23.4%;(3)63篇(98.4%)文献未报告缺失机制,1篇(1.6%)报告了缺失机制为完全随机缺失;(4)46篇(71.9%)文献处理缺失数据使用列表删除法,1篇(1.6%)使用了多重插补法;(5)54篇(84.4%)文献没有进行缺失值的敏感性分析;(6)23篇(35.9%)文献对缺失值的描述符合STROBE指南要求。结论胃癌领域内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尚可,评价清单中所有条目的中位报告率为71.4%,但有些重要条目的报告率较低。资金支持、文献页数、作者单位、数据来源、统计方法数量、研究类型及杂志的SCI影响因子等因素影响一些条目的报告率。作者数量多、文献页数多以及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研究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较高。缺失值的相关信息报告率较低。大部分文献对缺失值的描述不符合STROBE指南要求。研究者、同行评议专家和期刊编辑在制作、评议和编审倾向性评分文稿时,应严格遵循倾向性评分报告规范,关注缺失数据的信息报告情况,进一步提高研究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使应用倾向性评分方法的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地为医疗卫生实践服务。
郭薇薇[2](2021)在《民国时期《民国医学杂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民国医学杂志》是1923年由侯毓汶在北京发起创办,1933年改名为《东方医学杂志》。《民国医学杂志》(《东方医学杂志》)是办刊时间较长,在20世纪20、30年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学术进步,尤其在推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刊先后在北京、沈阳、长春多地办刊,刊发了大量学术论文,记载了当时重要的医学活动,呈现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文化、医学与政治等多维度的互动与交流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方法:本文以《民国医学杂志》(《东方医学杂志》)为研究蓝本,从传媒视角、学术发展视角、医事活动视角探讨杂志在当时的发展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清末留日医学生归国后的医学活动,以及他们在民国及伪满时期的医学普及、医学教育、医药卫生行政、医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贡献,对民国及伪满时期医学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民国及伪满时期社会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研究,《民国医学杂志》形态研究、民国及伪满时期医学学术发展状况研究、传媒视角的医疗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民国及伪满时期医学政策及医事活动研究等。研究结论:该杂志在办刊的过程中,发挥了传播医学思想、推动医学进步、完善医学制度、扩大医学交流、展示医学成果的作用。同时,由于该杂志的主办者多有日本医学教育经历,深受德日医学思想的影响,其杂志观点,也受到其他医界同仁批评。杂志迁址沈阳后,该刊成为伪满时期重要医学期刊,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分。
孙宏亮[3](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曲一诺[4](2020)在《基于针灸SCI论文发表趋势的针灸临床研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详细信息,从文献计量学,文献可视化等角度透视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对刊载文献的数量,研究分类,研究热点,研究领域等多项指标的分类研究及年际变状况,分析针灸临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发展态势。探讨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领域的学术现状与定位,对针灸临床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所检索针灸临床SCI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将检索数据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检索文献的产出规模、学术影响力、国际针灸科研合作网络和针灸国际研究的方向及特点进行可视化呈现。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的本研究基础数据库,采取计数资料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文献中研究方法和干预措施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汇总与分析。1.确定相关文献获取范围与检索策略1.1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引文索引为SCI-EXPANDED1.2检索时间:1990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1.3 检索策略为主题=(acupuncture*)OR(electroacupuncture*)OR(electro-acupuncture*)OR(acupoint*)OR(moxibustion*),文献类型设置为article及review,检索时间跨度为1990年至2019年,索引设置为SCI-EXPANDED2.建立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2.1纳入标准(1)文献发表年限:自1990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语种限英文文献(3)符合主题词范围的文献(4)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2.2排除标准(1)动物试验等非临床研究文献(2)非英语等其他国家语言发表的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4)无法获取下载全文的文献结果:1.文献发表数量及地域分布情况依照检索范围与检索策略,根据检索式获取文献共计17702篇,通过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纳入分析研究的针灸临床SCI共计10298篇。从纳入文献显示:1.1针灸临床SCI发表数量呈逐年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自2010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近十年间累计发表文献6583篇,约占总文献发表量的64%,其中2019年达到高峰,一年间文献发表数量达813篇。1.2针灸临床研究主要产出国家及地区分别为,美国(2679篇)、中国(2555篇)、英国(923篇)、韩国(879篇)和德国(721篇)。1.3美国与中国在文献发表数量方面优势明显,文献总发表数量分别为2679篇和2555篇,占总文献比为分别26%和25%。1.4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为中国大陆地区针灸临床研究的主要产出地域。2.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及学影响力情况2.1本研究纳入文献共来源于107种文献期刊,其中以补充与替代医学类期刊刊载针灸临床研究文献数量最多,其中包括《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和《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在内的4种期刊共计发表文献1772篇,占纳入文献总量的17.2%。2.2从期刊影响力角度分析,刊载针灸临床研究SCI数量前十位的期刊影响因子(IF)主要分布在1至3分区间,平均为1.962。2.3在四大医学期刊中发表的针灸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以针灸临床研究为主,近30年总发文量为322篇,占纳入研究文献的3.13%。3.文献主要研究热点领域与方向3.1根据文献信息研究方向分类,针灸临床研究发文类别依次为补充与替代医学,发表文献3501篇;神经学学科,累计发文3226篇;内科学学科,发文2905篇。3.2关键词分析显示,针灸临床研究的热点方向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点,针刺镇痛为国际范围内针灸临床研究的先驱领域,持续成为针灸临床研究的热点领域,共发表文献为4492篇。主要涉及慢性疼痛,以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疾病的镇痛效应研究为主。此外,根据关键词时间动态演化趋势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发表文献216篇;针灸在辅助生殖领域的研究,发表文献135篇,文献显示针灸临床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扩展。结论:1.1990年至2019年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发表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近十年增长,发文数量为6583篇,约占据总发文量的63.93%,这与我国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发表数量迅速增长密切相关。2.针灸临床研究的研究者和研究团队,已形成以中国为研究核心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并对国际间合作研究的网络和趋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3.针刺镇痛为全球范围持续研究的热点与方向;针灸临床研究的疾病谱不断扩展;随机对照试验(RCT)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4.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高影响力,高质量的文献尚偏少,应该更注重高水平、高质量论文的发表。
李蓓蓓[5](2020)在《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文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一些已发表的生物医学研究结果无法被其他研究者所重现,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科研人员、期刊编辑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文献的报告质量低下,尤其是统计学报告质量低下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报告质量欠佳的文献不仅会影响研究数据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的二次使用,还会限制研究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关于评估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及统计学报告质量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1)评估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并探讨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2)分析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种类、数量和频率;(3)评估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统计学报告质量,并探讨影响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因素;(4)希望这项研究可以引起营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期刊编辑及同行评议专家对该领域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关注,同时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决策者正确评价和合理应用观察性研究结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根据2018年Web of Science发布的影响因子,选出营养学领域排名前5的营养学杂志:《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影响因子=6.568);《临床营养杂志》(影响因子=6.402);《国际行为营养和身体活动杂志》(影响因子=6.037);《国际肥胖学杂志》(影响因子=4.514);《欧洲营养杂志》(影响因子=4.449)。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这5个杂志上发表的与膳食营养相关的观察性研究,检索语言为英文,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6日;(2)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均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从文献中提取的信息包括:杂志种类、研究的发表年份、研究的设计类型、作者数量、第一作者的附属机构、通讯作者的来源地、作者的单位数量、有无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的参与、有无国际合作、有无资金支持;(3)采用“加强营养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声明(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Nutritional Epidemiology,STROBE-nut)和自行设计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估清单对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进行评估;(4)对于分类变量,计算率、构成比和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于连续变量,计算均数与标准差(x±s)。分类变量不同组间构成比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her’s确切概率法;连续变量不同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影响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和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因素,并计算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CI。将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和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分为高质量组和低质量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与报告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1.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初次检索共检出1417篇文献,排除951篇文献后,本研究共纳入466篇合格文献。其中《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占34.5%(161篇),《临床营养杂志》占26.4%(123篇);《国际行为营养和身体活动杂志》占1.9%(9篇);《国际肥胖学杂志》占2.4%(11篇);《欧洲营养杂志》占34.8%(162篇)。194篇文献(41.6%)发表于STROBE-nut声明发布之前,272篇(58.4%)在该声明发布之后发表。2.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1)在STROBE-nut声明的58个条目中,有26个条目的报告率在90%以上,其中条目1.b(题目/摘要)、条目2(背景/原理)、条目3(研究目标)、条目4(研究设计)、条目5(研究现场)、条目nut-5(研究现场)、条目6.a(研究对象)、条目nut-6(研究对象),条目15(结局资料)、条目nut-17(敏感性分析和数据填补)、条目18(重要结果)、条目20(结果的解释)、条目nut-20(结果的营养学相关性)和条目nut-22.1(知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程序)的报告率达到100%。而报告率低于20%的条目有条目10(样本量的确定,6.4%)、条目14.b(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目,9.7%))、条目16.c(绝对危险度的转换,13.1%)、条目nut-12.2(能量矫正和摄入量建模方法,13.3%)、条目nut8.2(食物组成数据及食物消耗量数据的转换步骤,17.2%);(2)STROBE-nut声明发布后,以下条目的报告率有所提高:描述匹配标准及匹配数目(条目6.b,95.4%vs.98.9%,OR=4.08,95%CI:1.28~13.04),非膳食数据的评估及其评估时间点(条目nut-8.5,75.8%vs.84.2%,OR=1.71,95%CI:1.08~2.73),流程图的使用(条目13.c,19.1%vs.38.2%,OR=2.47,95%CI:1.66~3.69),绝对危险度的转换(条目16.c,9.3%vs.15.8%,OR=1.77,95%CI:1.03~3.06),在线补充资料(条目nut-22.2,51.0%vs.67.6%,OR=2.00,95%CI:1.38~2.92);(3)本次研究纳入文献的STROBE-nut声明报告质量平均得分为(44.78±3.40),占满分的77.21%。其中高质量组文献有314篇(67.4%),低质量组文献152篇(32.6%)。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STROBE-nut声明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的STROBE-nut评分高于另外4种未使用STROBE-nut声明的杂志(P<0.05),STROBE-nut声明发布后的文献评分高于发布前(P=0.025),队列研究的评分高于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P=0.003),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评分较高(P=0.001),有资金支持的文献得分较高(P=0.026);(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发表的文献STROBE-nut评分比《欧洲营养杂志》上发表的文献高2.203分(P<0.001),STROBE-nut声明发布之后的文献评分提高了1.422分(P<0.001),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评分提高了0.630分(P=0.043);(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高于《欧洲营养杂志》上的报告质量(OR=4.298,95%CI:2.376~7.774,P<0.001),STROBE-nut声明发布后的文献报告质量高于该声明发布之前的文献(OR=2.571,95%CI:1.624~4.071,P<0.001),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的报告质量高于没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参与的文献(OR=1.671,95%CI:1.067~2.617,P=0.025)。3.纳入文献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种类和频率在纳入文献中,每篇文献平均使用了4种统计方法。最常用的5种统计方法分别是趋势性检验(52.4%)、列联表分析(51.3%)、Logistic回归分析(36.9%)、线性回归分析(36.3%)和Cox比例风险模型(35.0%)。4.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1)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条目中,报告率最高的3个条目是:置信区间(97.6%)、统计程序或软件的名称(97.2%)和确切P值(97.0%),报告时最容易被忽略的3个条目是:样本量的计算/检验效能分析(11.6%)、是否存在异常值(37.8%)和单/双侧检验(48.1%)。在多因素分析中,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变量的编码、统计模型的验证、拟合优度检验和自变量进入模型的方式很少在文献中被报告;(2)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平均得分为(46.19±12.46)%,占统计学报告质量满分的46.19%。其中高质量组文献10篇(2.1%),低质量组文献456篇(97.9%);(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发表在《欧洲营养杂志》上的文献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相比,《临床营养》杂志上的文献评分降低了3.560分(P=0.018),《国际行为营养与身体活动杂志》上的文献评分降低了8.627分(P=0.039),《国际肥胖学杂志》上的文献评分降低了11.743分(P=0.002);与横断面研究的评分相比,队列研究的评分提高了0.748分(P=0.037);与通讯作者来自亚洲的文献评分相比,来自欧洲的文献评分降低了2.786分(P=0.043),来自非洲的文献评分提高了20.734(P=0.004)。5.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与统计学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与统计学报告质量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0.185,P<0.05)。结论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较高,26个条目的报告率都超过了90%,但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的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样本量的确定、存在缺失值的研究对象数目、绝对危险度的转换、能量矫正和摄入量建模方法、食物组成数据及食物消耗量数据的转换步骤等条目的报告。STROBE-nut声明的发布提高了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与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合作可提高报告质量,使用STROBE-nut声明的杂志报告质量较高。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观察性研究使用的统计方法较多,平均为4种,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等复杂统计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统计学报告质量不高。样本量的计算/检验效能分析、是否存在异常值、单/双侧检验以及多因素分析中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变量的编码、统计模型的验证、拟合优度检验和自变量进入模型方式等条目的报告率较低。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者应关注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质量,建议更多的营养学期刊应该积极使用STROBE-nut声明和统计学报告质量清单。作者、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专家在撰写、审阅观察性研究文稿时应该严格依从该声明,以输出更多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为公众健康和临床决策提供更好的证据,为医疗卫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雪璐,徐菱[6](2019)在《上海市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上海市医学期刊现状,通过对40岁以下的上海市医学期刊的青年编辑进行调查,分析青年编辑知识结构类型,总结其优缺点;提出几条青年编辑培养途径,以期为上海市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刘伟[7](2016)在《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是军事医学研究的信息支撑,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军事医学的发展。军事医学属高度交叉学科,资源界域模糊、数量巨大,准确搜集军事医学的核心和特色资源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加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不断提高军事医学核心高质量资源比例,提升馆藏的用户需求满足率和效费比,保证军事医学馆藏能够满足军事医学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为6章,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门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搜集军事医学核心资源的方法,为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建立了规范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构建了基于资源需求度、质量、使用成本的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提出了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基于文献情报挖掘的辅助决策支持。第一章是现状和问题研究,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采购经费严重不足、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特色资源有待突出、优化流程有待规范等问题;调研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现有措施;探讨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第二章是理论和方法研究,论述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梳理了信息资源优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信息资源优化理论和方法中适用于军事医学领域的部分;借鉴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通过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关键词拓展检索,利用语义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搜集了军事医学科研机构,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专门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三章系统分析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要素及要素关系,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知识演化;从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个角度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探析了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等系统环境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包括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第四章是策略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将其分解为环境目标、政策性目标、技术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提出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经济性原则;借鉴已有的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评价模型、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企业产品战略决策模型,选择适用于军事医学资源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制定了从信息资源评价到优化效果评估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第五章是实证研究,以外文期刊及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选择Web of Science作为来源数据库,按照制定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选用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验证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的实用性以及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的科学性。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主要研究结论:一是研究了适用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二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三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二是建立了基于量化分析的资源优化流程,三是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四是构建了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尚待解决的问题:资源评价和遴选模型有待实践检验和完善,欲新订资源遴选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资源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细化。
林赟[8](2014)在《《PJCM》医学期刊定位及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新闻出版文化传播行业的改革要求日益加强,学术期刊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受众面窄、读者分流、优秀稿件缺乏、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学科广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品牌栏目、发行措施不得力等众多问题,从而给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分析了《PJCM》医学期刊所处的宏观环境,其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PJCM》医学期刊所存在的优劣势及机会,然后利用SWOT矩阵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综合研究,提出了规避《PJCM》医学期刊所可能遇到的威胁的方案。然后结合《PJCM》医学期刊的内部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机遇,提出了新的期刊发展战略,即《PJCM》医学期刊的SO战略。当然,对于《PJCM》医学期刊而言,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状况来看,走品牌化运行道路是《PJCM》医学期刊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PJCM》医学期刊必须抓住机遇加紧建设《PJCM》医学期刊品牌,走品牌营销道路。本文以《PJCM》医学期刊为例研究综合性医学期刊定位及品牌战略,自然要对《PJCM》医学期刊的自身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杂志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增加杂志的发行量、提升杂志的知名度、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而且作为医院唯一的学术期刊,还能够利用这一独特的窗口,更好的展示医院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个医院在医疗行业及全社会的学术地位,更好地促进医院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提升医院的整体经营业绩起到一定的作用。
龙玲,杨光业,黄玉妹[9](2012)在《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的信息质量,促进国际间医学信息交流。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中牵涉知识产权的问题主要有:医学期刊信息资源数字化与复制权、涉及专利权和汇编权问题;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和措施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对医学期刊文献信息资源共建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条款,规避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统一购买资源平台中引进的外来商业医学数据库,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使拥有知识产权的医学平台信息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交流传播。
魏民[10](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二、加强医学期刊管理 为医疗科研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医学期刊管理 为医疗科研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胃癌领域已发表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策略 |
2 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文献的筛选及数据提取 |
4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评估 |
4.1 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价清单 |
4.2 纳入文献中有关缺失值处理的报告清单 |
5 统计学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3 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 |
3.1 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价清单的报告情况 |
3.2 文献特征对必须报告条目报告率的影响 |
3.3 文献特征对倾向性评分匹配条目报告率的影响 |
3.4 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价清单评分的基本情况 |
3.5 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
3.6 纳入文献的倾向性评分报告质量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纳入文献中倾向性评分匹配的使用报告情况 |
4.1 纳入文献中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条目信息 |
4.2 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的文献中倾向性评匹配部分条目报告情况 |
5 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文献中使用标准化差异法检验协变量平衡以及推荐的卡钳值与作者中是否有统计学家或流行病学家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
6 纳入文献中应用倾向性评分的文献中有关缺失值处理的报告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倾向性评分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报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2)民国时期《民国医学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背景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3.论文的主要内容 |
4.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部分 《民国医学杂志》创办及发展历程 |
1.民国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 |
1.1 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
1.2 医学杂志的兴起 |
2.杂志创办及发展 |
2.1 《民国医学杂志》的创办 |
2.2 《民国医学杂志》的发展 |
3.杂志特点 |
3.1 《民国医学杂志》形态 |
3.2 《民国医学杂志》主要栏目 |
3.3 《民国医学杂志》征稿与稿酬 |
4.创办人与编辑队伍 |
4.1 侯毓汶及其团队 |
4.2 阎德润及其团队 |
5.影响与作用 |
5.1 医学研究成果的专业化呈现 |
5.2 医学界消息的传播平台 |
6.小结 |
第三部分 民国时期医学学术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分析 |
1.《民国医学杂志》刊载学术论文概况 |
2.《民国医学杂志》刊载医学学术论文分析 |
2.1 基础医学 |
2.2 临床医学 |
2.3 公共卫生与防疫 |
2.4 中医学 |
3.主要作者 |
3.1 侯宗濂 |
3.2 金宝善 |
3.3 石增荣 |
3.4 刘曜曦 |
3.5 冈西为人 |
3.6 周颂声 |
4.小结 |
第四部分 传媒视角的医疗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基于杂志广告的分析 |
1.《民国医学杂志》广告概述 |
1.1 《民国医学杂志》广告刊登价格 |
1.2 《民国医学杂志》广告类型 |
2.《民国医学杂志》医药广告与社会文化 |
2.1 补药广告与医疗观念 |
2.2 西药入侵与文化融合 |
2.3 常见疾病与社会环境 |
3.小结 |
第五部分 民国伪满时期医学政策及医事活动研究:基于医学消息的分析 |
1.《民国医学杂志》刊载消息类型 |
2.民国时期医学教育状况研究——以北京医专学潮事件为例 |
3.民国伪满时期医学学术团体研究——以奉天医学会为例 |
4.民国伪满时期医学政策研究——以医师考试令为例 |
5.小结 |
第六部分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4)基于针灸SCI论文发表趋势的针灸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计量的针灸临床SCI研究趋势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1.1 检索范围 |
1.2 检索策略 |
2 文献纳入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纳入年限 |
3 文献排出标准 |
4 文献筛选流程 |
4.1 初次筛选 |
4.2 二次筛选 |
5 建立数据库 |
5.1 清洗数据 |
5.2 文献分类 |
6 统计结果与可视化分析 |
6.1 数据处理 |
6.2 研究工具 |
6.3 可视化程序 |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产出规模 |
1.1 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 |
1.2 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发表期刊分布情况 |
2 针灸临床研究SCI研究者分布及合作网络 |
2.1 针灸临床研究SCI作者分布特点 |
2.2 针灸临床研究SCI主要资助来源 |
2.3 主要产出国家文献发表分布 |
2.4 针灸临床研究SCI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分析 |
3 针灸临床研究SCI来源期刊学术影响力 |
3.1 针灸临床研究SCI来源期刊被引频次关系 |
3.2 中国大陆针灸临床研究SCI来源期刊共被引关系 |
4 国际针灸临床SCI中高质量文献分布情况 |
4.1 针灸临床SCI高被引文献分析 |
4.2 针灸临床SCI高中心性文献分析 |
4.3 针灸临床研究在四大医学期刊发文态势分析 |
第二部分 针灸临床研究SCI论文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变 |
1 纳入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及聚类 |
1.1 关键词密度分析 |
1.2 关键词聚类分析 |
1.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
1.4 关键词动态演化 |
1.5 关键词的突发性检测 |
2 针灸临床研究SCI研究主题发展的演进规律分析 |
2.1 国际范围内针灸临床研究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 |
2.2 国际范围内针灸临床研究核心领域分析 |
2.3 国际范围内针灸临床研究核心热点的发展态势 |
第三部分 针灸临床研究SCI核心方法学 |
1 随机对照试验设置 |
2 随机方法设置 |
2.1 简单随机化 |
2.2 中心分层随机化 |
2.3 动态随机化 |
3 干预措施应用与分布 |
4 对照方法设计 |
4.1 对照组设计原则 |
4.2 对照组设计策略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针灸临床研究SCI的国际影响力 |
1.1 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产出规模持续增长 |
1.2 针灸临床研究的学术力量的分布 |
1.3 针灸临床研究国际学术影响力 |
1.4 研究热点领域范围逐步扩张 |
2 国际针灸临床研究中中国研究力量的崛起 |
2.1 中国大陆针灸SCI产出规模激增 |
2.2 中国大陆针灸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增强 |
2.3 中国大陆针灸临床研究成果不断突破 |
3 国际视野下针灸临床领域研究的动态前沿 |
4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特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镇痛作用机制的国际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5)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策略 |
2 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4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评估 |
4.1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评价工具—STROBE-nut声明 |
4.2 纳入文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收集工具 |
4.3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价工具 |
5 统计学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 |
3.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条目的报告情况 |
3.1.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条目的基本报告情况 |
3.1.2 纳入文献在STROBE-nut声明发布前后的条目报告情况比较 |
3.2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情况 |
3.2.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的基本情况 |
3.2.2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
3.2.3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纳入文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种类和频率 |
5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 |
5.1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条目报告情况 |
5.2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情况 |
5.2.1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基本情况 |
5.2.2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
5.2.3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评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6 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与统计学报告质量的关系分析 |
讨论 |
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 |
1.1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条目报告情况 |
1.2 纳入文献的STROBE-nut报告质量评分情况 |
2 纳入文献的有关营养学条目的报告情况 |
3 纳入文献的统计方法使用情况 |
4 纳入文献的统计学报告质量 |
5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6 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6)上海市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年编辑类型及其优缺点 |
(一)医学专业青年编辑的优缺点 |
(二)编辑出版专业青年编辑的优缺点 |
(三)青年编辑共同的优点 |
1. 学历高。 |
2. 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 |
二、青年编辑的困惑 |
(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 |
(二)待遇不高,职称晋升困难 |
(三)如何将编辑理论和医学实践相结合 |
(四)同行间交流较少 |
三、青年编辑的培养途径 |
(一)继续教育 |
1. 编辑业务培训。 |
2. 参加学术活动。 |
(二)与同行交流 |
(三)医学临床实践 |
(四)举办编辑竞赛类项目 |
(五)举办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答疑会 |
(六)设置期刊研究相关基金项目 |
(七)有计划的自主学习 |
四、结语 |
(7)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4 技术路线 |
0.5 研究方法 |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优化需求分析 |
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1.1.1 国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1.2 国内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1 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
1.2.2 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 |
1.2.3 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突出 |
1.2.4 信息资源组织和揭示有待深化 |
1.2.5 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有待加强 |
1.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传统措施 |
1.3.1 用户调研 |
1.3.2 共建共享 |
1.3.3 资源评价 |
1.3.4 出版信息调研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 |
1.4.1 顺应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
1.4.2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1.5 小结 |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
2.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
2.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
2.2 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
2.3 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
2.3.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
2.3.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
2.3.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
2.4 信息资源优化的方法 |
2.4.1 基于读者的优化方法 |
2.4.2 基于资源的优化方法 |
2.4.3 基于网络使用的优化方法 |
2.4.4 其他资源优化方法 |
2.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
2.5.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难点 |
2.5.2 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军事医学适用性 |
2.5.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
2.5.4 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优化方法 |
2.6 小结 |
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分析 |
3.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要素分析 |
3.1.1 系统要素分析 |
3.1.2 基于三个世界理论的要素关系分析 |
3.1.3 系统知识的演化分析 |
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分析 |
3.2.1 霍尔和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借鉴 |
3.2.2 时间维 |
3.2.3 知识维 |
3.2.4 逻辑维 |
3.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分析 |
3.3.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
3.3.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
3.3.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
3.3.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
3.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分析 |
3.4.1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3.4.2 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3.4.3 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 |
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特征分析 |
3.5.1 整体性 |
3.5.2 层次性 |
3.5.3 动态性 |
3.5.4 开放性 |
3.6 小结 |
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 |
4.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 |
4.1.1 目标分类 |
4.1.2 目标分解 |
4.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主要原则 |
4.2.1 系统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针对性原则 |
4.2.4 经济性原则 |
4.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 |
4.3.1 已有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借鉴 |
4.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步骤 |
4.3.3 军事医学期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4 军事医学数据库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实证验证 |
4.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流程制定 |
4.4.1 信息资源评价 |
4.4.2 优化方案制定 |
4.4.3 优化实施及效果评估 |
4.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优势 |
4.5.1 优化策略的整体优势 |
4.5.2 馆藏评价的优势 |
4.5.3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优势 |
4.6 小结 |
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来源数据库的选择 |
5.1.1 研究对象选择 |
5.1.2 来源数据库选择 |
5.2 资源保障及使用分析 |
5.2.1 馆藏资源概况分析 |
5.2.2 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
5.2.3 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
5.3 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1 馆藏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实证研究 |
5.3.3 资源综合分析的实证研究 |
5.4 优化方案制定的实证研究 |
5.4.1 数据库优化方案 |
5.4.2 期刊优化方案 |
5.4.3 综合优化方案 |
5.5 与传统资源优化的对比 |
5.5.1 馆藏评价的对比 |
5.5.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对比 |
5.6 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讨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PJCM》医学期刊定位及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
2.1 非盈利市场营销 |
2.1.1 非盈利组织的特点 |
2.1.2 非盈利机构市场营销的特点 |
2.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 |
2.2.3 定位理论 |
2.3 品牌战略 |
2.3.1 品牌概念 |
2.3.2 品牌资产及作用 |
2.3.3 非盈利机构的品牌建设 |
第3章 市场环境及《PJCM))医学期刊的发展目标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3.1.2 经济环境(Economical Factors) |
3.1.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
3.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3.2 SWOT分析 |
3.2.1 期刊的优势 |
3.2.2 期刊的劣势 |
3.2.3 期刊的机会 |
3.2.4 期刊面临的挑战 |
3.2.5 期刊SWOT组合战略分析 |
3.3 《PJCM》医学期刊的营销战略计划 |
3.3.1 期刊基本情况 |
3.3.2 营销战略规划的制定 |
3.3.3 期刊的使命和发展目标 |
第4章 《PJCM》医学期刊品牌影响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PJCM》医学期刊运作现状分析 |
4.1.1 发行量现状 |
4.1.2 发行量偏低的原因 |
4.2 《PJCM》医学期刊知名度分析 |
4.2.1 知名度现状 |
4.2.2 知名度不高的原因 |
4.3 传播方式有限 |
4.3.1 传播方式现状 |
4.3.2 传播方式有限的原因 |
4.4 人员配置不足 |
4.4.1 人员配置现状 |
4.4.2 人员配置不足的原因 |
第5章 《PJCM》医学期刊定位及品牌战略提升 |
5.1 《PJCM》医学期刊提高知名度的实施措施 |
5.1.1 突出重点,培育特色,打造精品栏目 |
5.1.2 加强医学期刊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业内知名度 |
5.1.3 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作者满意率 |
5.1.4 努力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期刊评价的计量指标 |
5.2 《PJCM》医学期刊增加发行量的实施措施 |
5.2.1 管理者树立发行意识 |
5.2.2 拓展发行渠道 |
5.2.3 充分利用电子期刊网络提高发行量 |
5.2.4 吸引更多读者增加发行量 |
5.3 《PJCM》医学期刊拓展传播方式的实施措施 |
5.3.1 加强期刊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 |
5.3.2 拓展期刊的其他传播方式 |
5.4 《PJCM》医学期刊发展战略实施措施的保障 |
5.4.1 主办单位的保障作用 |
5.4.2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编委会的作用 |
5.4.3 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
二、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中牵涉知识产权的问题 |
三、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和措施 |
(10)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刊物调研 |
1.3.2 办刊情况 |
1.3.3 典型案例分析 |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4.1 电话咨询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去杂志社访谈 |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
1.4.5 会议座谈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专家咨询法 |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四、加强医学期刊管理 为医疗科研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倾向性评分文献的报告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胃癌领域已发表文献的研究[D]. 张晋高. 青岛大学, 2021(02)
- [2]民国时期《民国医学杂志》研究[D]. 郭薇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4]基于针灸SCI论文发表趋势的针灸临床研究分析[D]. 曲一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5]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和统计学报告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基于高影响因子营养学杂志文献的研究[D]. 李蓓蓓. 青岛大学, 2020(01)
- [6]上海市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浅析[J]. 李雪璐,徐菱. 新闻研究导刊, 2019(24)
- [7]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D]. 刘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8]《PJCM》医学期刊定位及品牌战略研究[D]. 林赟.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8)
- [9]医学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J]. 龙玲,杨光业,黄玉妹. 编辑之友, 2012(04)
- [10]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