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辐射防护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邢雪双[1](2020)在《辐照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铁死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主要病理基础为骨髓造血系统的辐射损伤,其早期会表现为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发的内脏组织出血。红细胞是含铁量最高的细胞,内脏出血很有可能造成组织局部的铁蓄积。已有研究发现活性氧在电离辐射诱导的造血前体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铁含量局部升高可通过铁离子介导的机体脂质过氧化进一步诱导细胞损伤。此种形式的细胞毒性的最高形式细胞形式为铁死亡,它是一种以铁介导脂质过氧化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受到抑制为主的细胞死亡形式。基于上述理论,本论文主要研究电离辐射诱导的骨髓出血对骨髓组织铁含量的影响,以及辐射诱导的骨髓前体造血细胞死亡是否存在铁死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γ射线辐照小鼠骨髓组织铁含量变化,研究辐照小鼠骨髓组织铁含量变化趋势;并检测骨髓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和含铁血黄素研究辐照小鼠骨髓铁含量变化机制;通过检测骨髓膜铁转运蛋白和铁调节蛋白以及血清铁和血清铁调素,研究辐照小鼠骨髓铁代谢变化;通过腹腔注射辐照小鼠骨形成蛋白受体抑制剂LDN193189,观察小鼠外周血血细胞数量(30天)以及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数量的变化,研究铁蓄积对于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损伤;通过观察铁死亡抑制剂对辐照小鼠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数量的影响以及骨髓组织铁死亡生化指标的检测,研究辐照小鼠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的铁死亡方式;最后观察腹腔注射铁死亡调节剂的辐照小鼠存活率,研究骨髓粒-巨系造血祖细胞铁死亡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中的作用。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4和8 Gy)辐照小鼠骨髓组织铁含量升高,一直持续至照后18天;这种铁元素含量升高并不主要来源于血红素加氧酶1所分解的铁元素,而是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性铁元素(含铁血黄素)。辐照可诱导小鼠骨髓组织铁代谢发生变化,表现为铁调节蛋白-膜铁转运蛋白轴被激活,铁调素-膜铁转运蛋白轴没有变化。LDN193189可通过降低辐照小鼠骨髓组织铁调素而降低骨髓组织铁含量;LDN193189可明显缓解辐照诱导的小鼠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数目下降。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和liproxstatin-1亦可明显缓解辐照诱导的小鼠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数目下降。辐照小鼠骨髓组织铁死亡生物指标丙二醛和ROS含量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含量下降。腹腔注射LDN193189或者Ferrostatin-1可明显提高10Gy剂量辐照小鼠的存活率。结论:γ射线诱导的小鼠骨髓出血可诱导铁蓄积及相应的铁代谢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铁死亡的发生,且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的铁死亡,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形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慕星星[2](2019)在《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蕨麻为蔷薇科植物鹅绒萎陵蕨麻(Potentilla anserine L.)的干燥块根,入药性平味甘,有健脾胃、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之功效。蕨麻作为一种常用藏药及滋补佳品,一直以来仅仅被作为壮阳通便的补药,甚至只是被产区的居民当做普通的食品食用,蕨麻及其多糖的开发研究受到生产地域的位置及文化经济的限制,因此急需提高蕨麻多糖的深加工与利用水平。本文以课题组前期分离纯化的蕨麻多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来优化工艺,调控制备因素合成不同硒含量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辐射效应。上述研究,迄今未见相同文献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蕨麻多糖亚硒酸酯作为抗辐射药品奠定必要的实验基础。结果如下:(1)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34.84 min,温度78.39℃,催化剂量49.37 mg,投料比(蕨麻多糖:H2Se O3)=1:0.81,此条件下制备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硒含量可达到8518.81μg/g,较大程度提高了产物的硒含量;对硒含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催化剂量>反应时间>温度>投料比。(2)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XPS分析,证明制备出的五种硒含量的蕨麻亚硒酸酯结构中均含有Se=O键和Se-O键,即实现了蕨麻多糖的硒化;使用尺寸排除色谱-激光光散射联用仪及热重分析仪表征样品,发现硒含量越高的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分子量越小、热稳定性越低;使用GC-MS测定Se PAP1-5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发现各样品均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其中Se PAP1-3中含有少量半乳糖,且随着各样品硒含量的增加,样品中的甘露糖含量有所上升,葡萄糖含量有所下降;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在溶液中的形貌,发现其在低浓度(0.01μg/m L)下形成由分支的聚合链,当浓度升至0.05μg/m L时聚合链黏集形成球状体和絮状体,当浓度升至0.1μg/m L时,黏结成体积更大的球状体和不规则粗链。(3)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样品清除·O2-的能力,采用水杨酸法测定样品清除·OH的能力,通过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比较,发现蕨麻多糖和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对·O2-、·OH和DPP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能力,清除速率与样品浓度成一定的剂量关系,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清除能力整体强于蕨麻多糖,且与硒含量成正比。说明硒化修饰提高了蕨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选择6 Gy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辐射损伤细胞模型,研究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抗辐射效应。发现蕨麻多糖和蕨麻多糖亚硒酸酯均能提升辐射损伤RAW264.7细胞的SOD活性,且SOD活性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同时能显着降低辐射损伤细胞的MDA含量,且MDA含量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还能显着提高辐射损伤细胞的GSH含量,且GSH含量随着样品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表明蕨麻多糖亚硒酸酯能够对60Coγ-射线照射导致的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修复作用;且整体上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抗辐射效果优于蕨麻多糖,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硒化修饰能增强蕨麻多糖的抗辐射活性。
刘奔波[3](2019)在《黄芪甲苷在辐射刺激液诱导细胞旁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辐射刺激液作用后LO2细胞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为新辐射防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使用转移辐射条件刺激液模式构建辐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模型。(1)采用活性氧荧光探针检测γ-射线0、1、2、4、6、8Gy照射后1h及转移条件培养基作用1h后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选出合适的构建旁效应模型的辐照剂量,接着使用不同浓度黄芪甲苷0、20、40、60、80、100μg/mL预处理3h后再接受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24h后细胞ROS含量的变化,筛选合适的黄芪甲苷作用浓度。(2)CCK-8法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进一步筛选黄芪甲苷作用浓度。实验分组:NC组、IR组、ICM组、ASIV+ICM组。(3)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生长速度以及克隆形成率的影响。(4)微核实验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5)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共同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6)流式细胞仪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周期的影响。(7)微板法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的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以及丙二醛MDA活力的影响。(8)罗丹明123荧光探针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9)Western blot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Nrf2/Keap1信号相关蛋白Nrf2、Keap1、HO-1、NQO-1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辐照后细胞内ROS含量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8Gy对应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ROS含量最高(P<0.05);与ICM组相比,黄芪甲苷浓度80μg/mL和100μg/mL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内ROS明显减少(P<0.05)。2.与对照组相比,转移条件培养基作用24h后细胞的存活率降低(P<0.05);与ICM组相比,黄芪甲苷浓度80μg/mL和100μg/mL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ICM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克隆形成率降低(P<0.05);而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提高、克隆形成率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24h和48h后的ICM组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均增加(P<0.05);而与ICM组相比,48h后的ASIV+ICM组细胞微核率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的ICM组细胞的凋亡率增加(P<0.05);而与ICM组相比,48h的ASIV+ICM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IR组和ICM组的G2/M期比例从均4h开始增加,12h达到峰值分别是51.04%和41.01%,而ASIV+ICM组G2/M期比例也从4h开始增加,12h达到峰值34.86%。7.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的ICM组细胞内SOD、GSH的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P<0.05);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细胞的SOD、GSH的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P<0.05)。8.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的ICM组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P<0.05);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有所恢复(P<0.05)。9.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ICM组Nrf2/Keap1信号相关蛋白Nrf2、HO-1、NQO-1的表达均有所升高,Keap1下降(P<0.05);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Nrf2、HO-1、NQO-1的表达均下降,Keap1增加(P<0.05)。结论:1.条件刺激液作用细胞后ROS、MDA的含量增加,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存活率以及克隆形成率均降低,微核、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出现G2/M期阻滞,线粒体的膜电位降低;2.黄芪甲苷可增加GSH、SOD含量减少条件刺激液诱导的ROS的生成,减少细胞微核的形成、降低细胞凋亡率,减少细胞周期G2/M期阻滞,部分恢复线粒体的膜电位,这可能与黄芪甲苷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有关。
余雷[4](2019)在《补肾解毒方在辐射条件下对树突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低、中、高辐射剂量对小鼠骨髓树突细胞(DC)的损伤,通过给予补肾解毒方观察此方对DC的保护作用,并比较防治结合与预防给药两种给药方式抗不同剂量辐射DC损伤的效应。系统研究补肾解毒方对辐射后DC的防护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将27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3批,其中每批小鼠再随机分为5组(18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组、氨磷汀组、补肾解毒方防治结合组、补肾解毒方预防组。每天上午9:00给予补肾解毒方预防各组和补肾解毒方防治结合各组灌胃中药,给予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各组、氨磷汀各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容积为0.25 mI。实验开始后第11d,3批小鼠分别接受2Gy、4Gy、6Gy不同剂量的Coγ-射线全身辐照,并于辐射后第1d、7d、14d采用随机数表法每组抽取6只小鼠,取其股骨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树突细胞MHC-II分子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和DC表面4个主要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CD284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观察DC成熟、活化情况。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DC阳性细胞表达率情况:(1)2Gy低剂量辐射:辐射后第7d,防治组MHC-II+分子细胞百分比和CD80、CD83、CD86、CD284阳性细胞百分比都增加,表现出了较强的防护效应,预防组次之。辐射后第14d,预防组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而防治组仅表现出微弱下降。(2)4Gy、6 Gy剂量辐射:预防组阳性细胞表达率较高,保护作用优于防治组,同时预防组和防治组对树突细胞的保护效应弱于2Gy辐射条件下同组状况;而氨磷汀组在辐射后第1d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2)细胞免疫荧光观察DC成熟、活化情况:不同的辐射剂量下,空白组骨髓细胞能较好的分化成成熟的DC细胞;而辐射抑制了骨髓细胞向DC分化、成熟的能力,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可以观察到辐射组DC分化、成熟的能力逐步减弱;补肾解毒方防治组和预防组能够较好的逆转辐照引起的骨髓细胞向DC细胞分化、成熟的能力,氨磷汀组仅在辐射后第1d表现出了防护作用。结论补肾解毒方能促进DC成熟、活化,增强机体对辐射的防护作用:(1)在不同的辐射剂量下,防治组和预防组MHC-II分子表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补肾解毒方能促进DC成熟。(2)DC表面4个主要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CD284表达率增强,表明补肾解毒方能促进DC成熟、活化。(3)细胞免疫荧光观察DC成熟、活化情况,辐射后第1d,防治组和预防组未表现出防护效应,辐射后第7d、14d防治组和预防组均能够较好的逆转辐照引起的骨髓细胞向DC细胞分化、成熟的能力。(4)2Gy低剂量辐射条件下,防治组防护效应优于预防组;4Gy、6Gy中、高剂量辐射条件下,预防组防护效应优于防治组。
李淼[5](2018)在《治疗雾霾致肺损伤的肺吸入给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工业化进程一般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雾霾现象尤其突出,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从上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到现在发展中国家突出的雾霾问题,都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挑战。肺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在没有物理防护的情况下,是雾霾损伤的主要器官。事实表明,雾霾可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产生和加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但目前社会对雾霾的健康威胁认识不十分清楚,除了物理防护手段外,医学干预措施有限。本文提出雾霾致肺损伤有三种类型:(1)物理性肺损伤,是指雾霾中无机不降解颗粒物造成的肺损伤,早期表现为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2)化学性肺损伤,是指雾霾中的可溶性成分和有机物造成的肺损伤,如二氧化硫形成的酸雾可致酸性肺损伤,臭氧可致氧化性肺损伤;(3)生物性肺损伤,是指附着在雾霾颗粒上的病原体导致的肺部感染和肺损伤。肺部给药系统可直接将药物传递到肺部,药物可在损伤部位迅速发挥作用,且肺部药物比例较高,有利于雾霾致肺损伤的治疗,并且药物在其他组织分布较少,减少了副作用发生率。因此肺部给药系统用于治疗雾霾致肺损伤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本研究建立了雾霾致不同类型肺损伤的动物模型,针对损伤机理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依据药物性质制备成脂质体、包合物等剂型,进一步制备成粉雾剂等肺吸入给药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性质考察和药效评价,阐明了肺吸入给药系统治疗雾霾致肺损伤的机理,提供了针对不同类型肺损伤的治疗方案。1.物理性肺损伤的治疗用纳米二氧化硅代表雾霾中无机颗粒物,经大鼠气管喷入,检查肺组织出血及炎症因子IL-6和TGF-β升高水平,确定以0.1mg/只的剂量造模,建立了物理性肺损伤大鼠模型。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并根据它们的性质制备成合适剂型,进行肺部给药。考察了磷酸氯喹溶液、L-半胱氨酸溶液、氯膦酸二钠溶液、盐酸氟西汀溶液、姜黄素脂质体、SB203580溶液的治疗效果,发现它们可不同程度缓解肺损伤,其中氟西汀可减少肺出血症状,显着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的IL-6、IL-1β和TNF-α水平,是优良的抗雾霾致物理性肺损伤的肺吸入药物。2.化学性肺损伤的治疗用盐酸代表雾霾中酸性成分,经大鼠气管喷入,建立了酸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将磷酸氯喹制备成粉雾剂,其可吸入粒子剂量(FPD)、可吸入粒子比例(FPF)、吸入比例(RF)及抛射剂量(ED)分别为2.86mg、22.49%、12.70%及92.98%,适合肺部给药。氯喹粉雾剂经大鼠气管给药后,降低了TNF-α、IL-6、总蛋白水平,抑制NF-κB p65蛋白、p21蛋白表达及分泌型磷脂酶A2的基因表达,抗炎作用显着,对酸性肺损伤的疗效优于阳性药地塞米松。用过氧化氢(H2O2)代表雾霾中氧化成分,经大鼠气管喷入,检查肺组织病理切片,确定造模剂量为每只大鼠0.2mL 10mM H2O2水溶液,建立了氧化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制备了SOD脂质体、氯喹脂质体及共载SOD/氯喹脂质体,粒径均小于100nm。考察了SOD溶液及其脂质体和粉雾剂、氯喹溶液及其脂质体和粉雾剂、SOD/氯喹脂质体和粉雾剂的肺损伤治疗效果,溶液或脂质体药效好于粉雾剂。通过肺组织病理切片和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总蛋白、GSH、TNF-α、IL-6)考察,得到脂质体中合适药物剂量为500U SOD、0.5mg氯喹、250U SOD/0.25mg氯喹。两种药物不同剂量组合后的药效表明,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共同发挥抗肺损伤作用,但并无协同作用。用脂多糖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氯喹粉雾剂通过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总蛋白水平,抑制NF-κB p65蛋白、p21蛋白表达及分泌型磷脂酶A2的基因表达,显着降低LPS导致的肺损伤,药效与阳性药地塞米松作用相当。3.生物性肺损伤的治疗用鲍曼不动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代表雾霾中微生物,经大鼠气管喷入后得到细菌和真菌性肺炎模型,模拟雾霾致生物性肺损伤。制备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TTO-β-CD)并进行了性质表征,扫描电镜显示其为不规则形态粉末,空气动力学粒径(MMAD)为5.59μm,排空率为98.0%,FPF为51.22%,适合肺部给药。TTO-β-CD体外无抗菌活性,体内TTO-β-CD对真菌或细菌抑制作用与阳性药氟康唑和青霉素相近。TTO-β-CD减少了肺泡灌洗液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下调COX-2表达,抗真菌性肺炎效果优于阳性药氟康唑,抗细菌性肺炎效果与青霉素相近。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表雾霾中微生物,同上获得细菌性肺炎模型。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粒径为77.91nm,加入甘露醇冻干后得到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LADPI),扫描电镜显示其为不规则形态粉末,MMAD为4.87μm,FPF为23.03%,复溶后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8%和6.70%。LADPI几乎没有体外抗菌能力,但肺部给药后,肺部菌落数显着下降,可下调肺炎大鼠IL-1、TGF-β、总蛋白、ICAM1和IFN-γ水平,抑制IκB-α的磷酸化,从而抑制NF-κB通路,减轻炎症。LADPI还可调节免疫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因此肺吸入穿心莲内酯可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应答,发挥抗细菌性肺炎作用。4.雾霾颗粒致肺损伤的治疗收集地面大气中的雾霾颗粒,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雾霾颗粒为灰黑色固体,能谱分析表明颗粒中的元素主要为C、O、Si,说明雾霾颗粒成分主要是碳氢化物及沙尘,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云分析鉴定雾霾颗粒中含有真菌和细菌。制备雾霾颗粒混悬液,经大鼠气管喷入,确定以3mg/只的剂量造模,建立了雾霾颗粒致肺损伤动物模型。考察了氟西汀溶液、L-半胱氨酸溶液、氯喹溶液和姜黄素脂质体肺部给药后的治疗效果,发现它们均可缓解肺损伤,并可显着降低IL-1β和TNF-α水平,是优良的抗雾霾颗粒致肺损伤的肺吸入药物。本文针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临床需求,用肺吸入给药系统治疗雾霾致肺损伤,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符合公共卫生需求,为雾霾产生的健康问题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牟感恩[6](2018)在《甘草甜素镁(Gly-Mg)和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NAc-SAC)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世界各国核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核武器制造和核电站的建设也在不断拓展。与此同时,核恐怖袭击事件和核电站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存在着严重威胁。临床上,由于癌症患者的不断增加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也已是屡见不鲜;而对于长期从事与核辐射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健康同样受到严重威胁。表明核能和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健康隐患。因此,研发一种使用方便,疗效显着,毒副作用低,可长期服用的辐射防护药品或保健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甘草甜素和半胱氨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本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制备了甘草甜素镁(Glycyrrhizin Magnesium,Gly-Mg)和 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N-acetyl-S-allyl-L-cysteine,NAc-SAC),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对 2 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功效进行了体内外的实验研究。方法:本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目标化合物Gly-Mg和NAc-SAC化学合成和药物活性评价两部分。2化合物合成是基于在原料药抗辐射活性基础上引入具有抗辐射作用的活性基团的原理进行的:Gly-Mg是用甘草甜素与金属镁进行取代反应合成的草甜素镁盐。NAc-SAC是以L-半胱氨酸为原料,经烯丙基取代和乙酰化2步反应合成。在药理活性部分:通过CHO、A31、Hela、H460细胞MTT实验、小鼠7.8 Gy 137Cs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死剂量30 d存活率、6.0 Gy亚致死剂量照射小鼠抗辐射生理指标实验、试剂盒检测抗氧化损伤实验以及大剂量照射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评价2化合物的辐射防护功效。结果:2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HNMR)和质谱(MS),确认了化学结构。MTT结果显示,2化合物对正常CHO和A31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对肿瘤H460和Hela细胞却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小鼠7.8Gy137Csγ-射线致死剂量照射30 d存活率结果表明,2个化合物对受照射小鼠有较好的整体性辐射防护作用;6.0Gy亚致死剂量照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照射对照组相比,2化合物对受照小鼠的造血及免疫系统均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小鼠6.0Gy 137Cs γ-射线照射7 d后完整剖取小鼠的肝脏和肺脏以及血清进行的抗氧化实验显示,2化合物能提高小鼠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增加抗氧化低分子清除剂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e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但是在不同生物机体组织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提示2化合物经结构改造后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细胞核中的DNA不受辐射产生活性氧的影响。结论:2化合物原料来源广泛、合成步骤简单、易得,而且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小,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对由电离辐射导致的DNA损伤,免疫和造血系统损伤,以及氧化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提示2化合物具有比较显着的辐射防护作用,有望开发研制成为辐射防护药品或功能性食品。
李园园[7](2018)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一氧化氮清除剂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电离辐射是一种非特异性物理刺激因子,当其作用于机体时,会诱发生物分子电离、自由基产生、化学键断裂并最终导致机体出现各种损伤,同时会激活NF-κB并导致iNOS表达上调,进而导致NO过量产生。过量的NO会介导严重的细胞毒作用,可导致细胞死亡并引起多种病理状况。iNOS抑制剂或NO清除剂可以降低病理状态下iNOS介导的NO的过量产生,且不影响或极少影响正常组织中的NO水平,所以iNOS抑制剂及NO清除剂一直是一些疾病的潜在治疗途径。本实验合成两个NOS抑制剂(2-ADT、2-AADT)及NO清除剂(Fe(DETC)2)并通过药理学实验对其辐射防护作用做了系统评价,并对其防护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NOS抑制剂的合成和活性评价;2.NO清除剂的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在NOS抑制剂合成部分,以3-溴丙胺氢溴酸盐与硫脲为起始原料,通过环化、酰化得到目标化合物。在药理学实验部分,采用30天存活率实验评价化合物对小鼠整体防护效果;通过外周血参数以及脾克隆、骨髓有核细胞数等指标的测定考察小鼠一次性亚致死剂量照射下对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防护作用;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中NOx含量,评价化合物对NO含量的影响;通过研究6.0 Gy照射后第7天小鼠肝和肺组织中T-SOD、CAT、GSH、MDA指标的变化评估化合物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采用小鼠外周血彗星实验检测化合物对照射后小鼠DNA的保护作用;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化合物对小鼠小肠损伤的防护及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ADT及2-AADT可明显延长经7.5 Gy 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ICR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且可不同程度升高辐射损伤小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DNA含量、脾结节及脏器指数;提高辐射损伤小鼠肝和肺组织中SOD、CAT的活性,增加GSH含量并降低MDA的含量,对抗氧化系统有较好的增强作用。而且可降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NOx含量;彗星实验表明化合物可有效减轻DNA链的断裂;HE染色及免疫组化表明化合物可以减轻小肠绒毛-隐窝结构损伤,且可促进辐射小鼠小肠vill+肠细胞,Paneth细胞和Ki67+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硝基酪氨酸的表达,而且还可以升高免疫器官指数。NO清除剂Fe(DETC)2处理也可提高小鼠的30天存活率,并可升高白细胞数、脾结节数、骨髓DNA含量及脏器指数。结论: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和一氧化氮清除剂对辐射损伤小鼠有很好的防护作用。2-ADT和2-AADT对小鼠造血及小肠损伤的辐射防护作用是通过加速造血系统恢复、降低对免疫器官的损伤、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并减少NO以及ONOO含量来降低氧化和氮化应激,并减轻由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实现的;Fe(DETC)2也可通过刺激造血及对免疫器官的保护实现对小鼠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防护作用。
张源,杨福军,徐文清[8](2017)在《辐射防护药物研究最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电离辐射损伤不仅是一个公众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如何获得治疗效果优良、安全性高和不良反应小的辐射防护药物一直是科学家努力研究的目标。近年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目前,诸如5-雄烯二醇(5-AED)、CBLB502、Ex-RAD和HemaMax等药物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而新发现的具有潜在价值的LY294002和17-DMAG等药物也正处于研发之中。笔者基于近年来辐射防护领域国外相关刊物和专利的最新发现和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放在近几年来出现的药物新进展以及这一时间内治疗急性放射综合征的抗辐射新药上。
井娟,王力彬,冯甜,张书锋,黄海英,刘畅,李想,郝勇[9](2017)在《抗辐射药Ex-RAD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Ex-RAD(ON01210)是近几年由美军联合昂克诺瓦制药公司研发的新型高效、低毒抗辐射药物。由于其显着的生存率和低毒性,已于2008年被美国FDA批准进行Ⅰ期临床试验。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Ex-RAD的结构、合成路线、检测方法及药理作用等进行综述,探讨Ex-RAD的应用前景。
王时雨[10](2017)在《新型氮氧自由基和席夫碱类药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辐射损伤对人的潜在风险随着核技术与核能的应用与发展相应增加,癌症放射治疗、宇宙空间探索等都会导致一定的辐射损伤。人在短暂时间之内受到高剂量游离辐射所导致的疾病称为急性辐射综合症(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其多发于核辐射事故和较高辐射剂量的放射治疗,造成神经和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和造血系统等损伤为降低人体受辐射事故所造成的损伤,为寻找有效防治辐射损伤手段,研发出高效低毒的防辐射药物,是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迫切问题。目前,已确定的多种化合物、天然产物和生物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辐射防护效应,在已确定的药物中,含巯基的化合物氨磷汀(amifostine,WR-2721)已获美国FDA同意上市,在临床上专用于肿瘤放射前的预防治疗,然而氨磷汀自身具有强的毒副作用,使其在临床上很多方面的应用被限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和脂质等,都会被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破坏,进而伤毁生物体。而氮氧自由基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起到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并且合成了两类氮氧自由基化合物,期望能筛选得到优效化合物,为研发高效低毒的辐射防护药物奠基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席夫碱是一类含有甲亚胺基团或亚胺基团特征基团(-RC=N-)的有机化合物,其重要的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来自于杂化轨道上氮原子的活泼性。在医学领域内,席夫碱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因此,本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类席夫碱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抑菌活性,以期得到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候选药物。目的:本论文综合考虑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现状,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并考察了其抗氧化和辐射防护作用,期望经研究能够得到高效毒副作用小的化合物,为进一步研发辐射防护药物奠定基础。同时对课题组前期合成的21种席夫碱类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为筛选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含不同取代基的酚酸,Tempol为原料,反应得到Tempol类氮氧自由基化合物;以含不同取代基的醛,双羟胺为原料反应得到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红外和电子顺磁波谱等方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选择DPPH法,对合成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评价。采用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对H2O2诱导细胞的氧化损伤保护实验,对清除自由基效果好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氧化损伤保护效果的评价。采用细胞辐射损伤保护实验,评价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N5对细胞的辐射损伤保护作用。采用肉汤稀释法,对课题组合成得到的21种席夫碱进行抑菌活性的评价。结果:本文设计合成了15种咪唑类氮氧自由基N1-N12和T1-T3,结构鉴定结果证明,所合成化合物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一致。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N3、N4、N5和N6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优于阳性对照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l)。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对H2O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N5对L-02细胞和HepG-2细胞均有较好的氧化损伤保护作用。进一步的辐射损伤保护实验结果表明,N5对60Co-γ射线2 Gy和4 Gy照射剂量具有明显的辐射损伤防护效应。肉汤稀释法抑菌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化合物,席夫碱类化合物S5对四种受试菌显现出优秀的抑菌活性。结论:本论文设计合成了15种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并对其自由基清除活性、细胞氧化损伤保护效果及辐射损伤防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上述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中,N5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和损伤防护能力,对进一步研发高效且毒副作用小的辐射防护药物奠基了一定根柢。21种席夫碱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证明,化合物S5有更好的抑菌生物活性,为席夫碱类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辐射防护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辐射防护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辐照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铁死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
1.1.1.1 骨髓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类型 |
1.1.1.2 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机制 |
1.1.1.3 辐射防护药 |
1.1.2 机体正常铁代谢 |
1.1.2.1 铁的吸收与转运 |
1.1.2.3 铁的储存与利用 |
1.1.2.4 铁的调节 |
1.1.3 铁死亡 |
1.1.3.1 铁死亡的发现 |
1.1.3.2 铁死亡的机制 |
1.1.3.3 与铁相关的铁死亡的发生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小鼠品种 |
2.1.2 实验试剂 |
2.1.3 检测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2.1 放射源及照射条件 |
2.2.2 小鼠分组信息 |
2.2.3 其它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试剂配制 |
2.3.2 辐照小鼠骨髓铁含量的测定 |
2.3.3 骨髓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 |
2.3.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3.5 骨髓组织普鲁士蓝铁染色 |
2.3.6 免疫印迹分析 |
2.3.7 血清铁检测 |
2.3.8 外周血细胞分析 |
2.3.9 骨髓组织中脂质过氧化(MDA)检测 |
2.3.10 骨髓组织胞浆活性氧(ROS)检测 |
2.3.11 小鼠骨髓GM-CFU集落培养 |
2.3.12 不同药物注射小鼠存活率分析 |
2.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γ射线照射小鼠骨髓铁含量升高以及机制研究 |
3.1.1 γ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铁含量变化 |
3.1.2 辐照小鼠骨髓铁含量升高的机制 |
3.2 辐照小鼠骨髓铁代谢的改变 |
3.3 骨髓铁蓄积参与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辐射损伤 |
3.3.1 LDN193189 降低辐照小鼠骨髓组织铁含量 |
3.3.2 辐照诱导的骨髓铁蓄积降低小鼠骨髓外周血细胞数量 |
3.3.3 辐照诱导的骨髓铁蓄积损伤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 |
3.4 辐照诱导小鼠骨髓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发生铁死亡 |
3.5 铁死亡抑制剂增加辐照小鼠存活率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蕨麻的研究概况 |
1.1.1 蕨麻的分布 |
1.1.2 蕨麻的营养价值 |
1.1.3 蕨麻的药用价值 |
1.1.3.1 抗缺氧作用 |
1.1.3.2 抗氧化作用 |
1.1.3.3 抑菌抗病毒作用 |
1.1.3.4 增强免疫力 |
1.1.3.5 降血脂减肥作用 |
1.1.3.6 补血作用 |
1.1.4 蕨麻的经济价值和民俗意义 |
1.1.4.1 经济价值 |
1.1.4.2 民俗意义 |
1.2 硒多糖的研究概况 |
1.2.1 硒多糖的分类 |
1.2.1.1 天然硒多糖 |
1.2.1.2 合成硒多糖 |
1.2.2 硒多糖的表征 |
1.2.2.1 硒含量测定 |
1.2.2.2 分子量测定 |
1.2.2.3 红外光谱 |
1.2.2.4 XPS分析 |
1.2.3 硒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3.1 抗辐射作用 |
1.2.3.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
1.2.3.3 抗肿瘤作用 |
1.2.3.4 增强免疫力 |
1.2.3.5 抑菌作用 |
1.2.3.6 拮抗重金属作用 |
1.2.3.7 其他生物活性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SePAP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2.4.1 SePAP的合成方法 |
2.2.4.2 SePAP硒含量的测定 |
2.2.4.3 单因素实验 |
2.2.4.4 响应面设计实验 |
2.2.4.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1.1 反应时间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
2.3.1.2 反应温度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
2.3.1.3 投料比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
2.3.1.4 催化剂量对SePAP硒含量的影响 |
2.3.2 响应面设计结果 |
2.3.2.1 回归方程拟合及方差分析 |
2.3.2.2 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 |
2.3.2.3 响应面实验的验证 |
2.3.4 不同硒含量SePAP的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ePAP的结构表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SePAP硒含量的测定 |
3.2.3.2 SePAP分子量的测定 |
3.2.3.3 SePAP的紫外扫描 |
3.2.3.4 SePAP的红外扫描 |
3.2.3.5 SePAP的单糖组成测定 |
3.2.3.6 Se PAP的 XPS分析 |
3.2.3.7 SePAP的热重分析 |
3.2.3.8 SePAP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SePAP的硒含量 |
3.3.2 SePAP的分子量 |
3.3.3 SePAP的紫外光谱 |
3.3.4 SePAP的红外光谱 |
3.3.5 SePAP的单糖组成测定 |
3.3.6 Se PAP的 XPS分析 |
3.3.7 SePAP的热重分析 |
3.3.8 SePAP的原子力显微镜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ePAP的抗氧化及抗辐射活性 |
4.1 引言 |
4.2 SeP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实验试剂 |
4.2.1.2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O_2~-清除率的测定 |
4.2.2.2 ·OH清除率的测定 |
4.2.2.3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4.2.2.4 数据处理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3.1 PAP/Se PAP对·O_2~-的清除效果 |
4.2.3.2 PAP/Se PAP对·OH的清除效果 |
4.2.3.3 PAP/Se PAP对 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4.2.4 讨论 |
4.3 SePAP的抗辐射活性研究 |
4.3.1 实验材料 |
4.3.1.1 实验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购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
4.3.1.2 实验试剂 |
4.3.1.3 实验仪器 |
4.3.2 实验方法 |
4.3.2.1 细胞的培养、传代、冻存及复苏 |
4.3.2.2 建立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确定辐射剂量 |
4.3.2.3 样品处理 |
4.3.2.4 PAP/Se PAP的细胞毒性检测 |
4.3.2.5 实验分组及操作 |
4.3.2.6 CCK-8法测细胞存活率 |
4.3.2.7 SOD活性的测定 |
4.3.2.8 MDA含量的测定 |
4.3.2.9 GSH含量的测定 |
4.3.2.10 数据处理 |
4.3.3 结果与分析 |
4.3.3.1 建立RAW264.7细胞辐射损伤模型确定辐射剂量 |
4.3.3.2 PAP/Se PAP细胞毒性检测 |
4.3.3.3 PAP/Se PAP对辐射损伤RAW264.7 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
4.3.4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SePAP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5.1.2 SePAP的结构表征 |
5.1.3 SeP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辐射效应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黄芪甲苷在辐射刺激液诱导细胞旁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及其复苏、培养、传代、冻存 |
2.1.2 实验药物的配制及其分组 |
2.1.3 辐照参数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辐射旁效应细胞模型的构建 |
2.2.2 LO2 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的测定 |
2.2.3 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2.2.4 细胞生长曲线实验 |
2.2.5 细胞克隆形成率实验 |
2.2.6 细胞微核试验 |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LO2 细胞凋亡的发生 |
2.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周期变化 |
2.2.9 检测LO2 细胞中的SOD活力改变 |
2.2.10 检测LO2 细胞中的GSH活性 |
2.2.11 检测LO2 细胞中的MDA含量 |
2.2.12 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2.2.13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蛋白的表达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
3.2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生长速度的影响 |
3.4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克隆的影响 |
3.5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微核的影响 |
3.6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3.7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
3.8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SOD、GSH和 MDA的影响 |
3.9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10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内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2 黄芪甲苷与ICM刺激后细胞生长速度、增殖的影响 |
4.3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 |
4.4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4.5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
4.6 黄芪甲苷对ICM刺激后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补肾解毒方在辐射条件下对树突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治疗雾霾致肺损伤的肺吸入给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雾霾的成分及其对呼吸系统的损伤作用 |
3 肺部给药系统 |
4 课题设计思想及科学意义 |
第一章 治疗雾霾致物理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纳米二氧化硅粒径测定 |
2.2 药物样品制备 |
2.3 纳米二氧化硅致大鼠肺损伤剂量的考察 |
2.4 纳米二氧化硅致大鼠肺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学性质 |
3.2 物理性肺损伤的造模剂量 |
3.3 肺部给药系统治疗物理性肺损伤的药效学 |
4 讨论 |
4.1 吸入颗粒物在肺部的行为特点 |
4.2 炎性小体在物理性肺损伤中的角色 |
4.3 吸入纳米颗粒物致肺损伤机理 |
4.4 治疗物理性肺损伤的药物选择依据 |
5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治疗雾霾致化学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一节 治疗酸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氯喹粉雾剂的制备及其粉体性质考察 |
2.2 盐酸致大鼠酸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 氯喹粉雾剂治疗酸性肺损伤的药效学评价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氯喹粉雾剂的优化处方及性质 |
3.2 氯喹粉雾剂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3.3 氯喹粉雾剂减轻肺损伤的效果 |
3.4 氯喹粉雾剂降低NF-κBp65蛋白表达 |
3.5 氯喹粉雾剂降低p21蛋白表达 |
3.6 氯喹粉雾剂降低sPLAII基因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药物样品制备及性质考察 |
2.2 过氧化氢致大鼠氧化性性肺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 SOD和氯喹剂型的药效学初步考察 |
2.4 SOD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药效学评价 |
2.5 氯喹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药效学评价 |
2.6 SOD/氯喹共载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药效学评价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SOD和氯喹脂质体及粉雾剂优化的处方工艺及性质 |
3.2 氧化性肺损伤的造模剂量 |
3.3 SOD和氯喹剂型的选择依据 |
3.4 SOD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药效 |
3.5 氯喹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药效 |
3.6 SOD/氯喹共载脂质体治疗氧化性肺损伤的药效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治疗脂多糖致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1 材料和仪器 |
2 方法 |
2.1 氯喹粉雾剂的制备及粉体性质考察 |
2.2 脂多糖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 氯喹粉雾剂治疗脂多糖致肺损伤药效学考察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治疗雾霾致生物性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第一节 治疗真菌性和细菌性肺炎的茶树油包合物粉雾剂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菌种 |
2 方法 |
2.1 茶树油包合物的制备及鉴定 |
2.2 茶树油包合物性质考察 |
2.3 肺部沉积率的测定 |
2.4 茶树油含量测定方法 |
2.5 茶树油包合物体外抗菌实验 |
2.6 大鼠肺炎模型的建立及药效考察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茶树油包合物的性质 |
3.2 茶树油包合物的体外沉积率 |
3.3 茶树油包合物体外抗菌实验效果 |
3.4 茶树油包合物有效清除肺部感染的真菌和细菌 |
3.5 茶树油包合物抗真菌性肺炎效果 |
3.6 茶树油包合物抗细菌性肺炎效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治疗细菌性肺炎的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1.4 菌种 |
2 方法 |
2.1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制备 |
2.2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性质考察 |
2.3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的制备 |
2.4 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及其脂质体粉雾剂的性质考察 |
2.5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2.6 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及其脂质体粉雾剂肺部沉积率测定 |
2.7 体外抗菌实验 |
2.8 肺炎大鼠模型建立及药效评价 |
2.9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的优化处方 |
3.2 穿心莲内酯原料药及其脂质体和粉雾剂的性质 |
3.3 穿心莲内酯及其脂质体粉雾剂体外弱的抗菌活性 |
3.4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减轻细菌导致的肺损伤 |
3.5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抑制IκB-α磷酸化 |
3.6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降低炎症反应 |
3.7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抑制ICAM1和IFN-γ表达 |
3.8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调节免疫反应 |
3.9 穿心莲内酯脂质体粉雾剂高效清除肺部细菌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治疗雾霾颗粒致肺损伤的肺部给药系统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雾霾颗粒采样条件 |
2.2 雾霾颗粒的收集 |
2.3 雾霾颗粒性质表征 |
2.4 雾霾颗粒致肺损伤造模剂量筛选 |
2.5 雾霾颗粒致肺损伤药效实验 |
3 结果 |
3.1 雾霾颗粒性质 |
3.2 雾霾颗粒致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剂量 |
3.3 治疗雾霾颗粒致大鼠肺损伤的药效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简历 |
致谢 |
(6)甘草甜素镁(Gly-Mg)和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NAc-SAC)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甘草甜素镁和N-乙酰基-S-丙基-L-半胱氨酸的设计与合成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合成方法 |
1.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二章 甘草甜素镁和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活性评价——体外细胞实验部分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毒性试验 |
2.4 照射细胞存活实验 |
第三章 甘草甜素镁和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活性评价——动物体内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2 小鼠致死剂量30天存活率实验 |
3.3 小鼠亚致死剂量指标实验 |
3.4 受照小鼠抗氧化试验 |
3.5 受照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一氧化氮清除剂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
1. 试剂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合成及结构鉴定 |
2.1 S-(氨基丙基)异硫脲二氢溴酸盐(化合物1)的合成 |
2.2 2-ADT和2-AADT的合成 |
2.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4 化合物的图谱 |
第二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整体防护作用的评价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 |
1.2 化学药品 |
1.3 辐射 |
1.4 实验设计 |
1.5 观察指标 |
1.6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小鼠照射后体征状况 |
2.2 30天存活率及保护指数 |
3. 讨论 |
第三章 化合物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化学试剂 |
1.3 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1.5 实验方法 |
1.6 检测指标 |
1.7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DNA损伤的保护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溶液的配制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设计 |
1.5 实验步骤 |
1.6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设计 |
1.4 组织匀浆的制备 |
1.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1.6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测定 |
1.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1.8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1.9 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血浆中NO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设计 |
1.4 血浆中NO含量的测定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七章 化合物对辐射小鼠肠损伤的的防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 |
1.2 试剂 |
1.3 照射 |
1.4 实验方法 |
1.5 检测指标 |
2. 实验结果 |
2.1 2-ADT和2-AADT升高了腹部照后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 |
2.2 2-ADT和2-AADT改善了腹部照射后小鼠小肠隐窝-绒毛结构损伤 |
2.3 2-ADT和2-AADT促进了辐射小鼠小肠vill~+肠细胞,Paneth细胞和Ki67~+细胞的增殖 |
2.4 2-ADT和2-AADT预处理降低了小肠中辐射诱导的硝基酪氨酸的表达 |
3. 讨论 |
第八章 NO清除剂Fe(DETC)2对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化合物的合成 |
1.4 存活率实验 |
1.5 造血及免疫系统辐射损伤防护实验 |
1.6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30 d存活率 |
2.2 造血及免疫系统辐射损伤防护实验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研究论文清单 |
申请专利清单 |
(9)抗辐射药Ex-RAD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x-RAD的结构 |
2 Ex-RAD的合成途径 |
3 Ex-RAD的含量测定和药动学 |
4 Ex-RAD的药理活性 |
5 小结 |
(10)新型氮氧自由基和席夫碱类药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新型氮氧自由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1 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样品和试剂 |
1.3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2.1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的合成 |
2.2 Tempol类氮氧自由基的合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双羟胺合成反应温度的优化 |
4.2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条件优化 |
4.3 Tempol类氮氧自由基化合物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二部分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耗材 |
1.3 主要试剂及样品 |
1.4 细胞系 |
1.5 统计学方法 |
2 方法 |
2.1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
2.2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对H2O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2.3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N5对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研究 |
3.2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对H2O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3.3 咪唑类氮氧自由基N5对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
第三部分 席夫碱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及样品 |
1.3 主要菌种 |
2 方法 |
2.1 受试菌液的配制 |
2.2 受试样品溶液的配制 |
2.3 席夫碱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辐射防护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辐照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铁死亡研究[D]. 邢雪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蕨麻多糖亚硒酸酯的制备表征及抗辐射效应研究[D]. 慕星星.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3)
- [3]黄芪甲苷在辐射刺激液诱导细胞旁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奔波. 南华大学, 2019
- [4]补肾解毒方在辐射条件下对树突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D]. 余雷.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5]治疗雾霾致肺损伤的肺吸入给药系统研究[D]. 李淼.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6]甘草甜素镁(Gly-Mg)和N-乙酰基-S-烯丙基-L-半胱氨酸(NAc-SAC)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研究[D]. 牟感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及一氧化氮清除剂的合成及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D]. 李园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4)
- [8]辐射防护药物研究最新进展[J]. 张源,杨福军,徐文清.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7(05)
- [9]抗辐射药Ex-RAD的研究进展[J]. 井娟,王力彬,冯甜,张书锋,黄海英,刘畅,李想,郝勇. 中国药师, 2017(09)
- [10]新型氮氧自由基和席夫碱类药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时雨.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