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测量腹部皮下脂肪的方法比较

两种测量腹部皮下脂肪的方法比较

一、腹壁皮下脂肪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杜梦雨[1](2021)在《腹壁成形术在腹壁松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因腹壁松弛寻求外科手术帮助的患者,在行腹壁成形术后的腹壁外形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整形外科行腹壁成形术的患者15例,年龄(35.7±5.75)岁,均为女性。术前常规拍取正位、侧位、及斜位照片并留存。针对患者腹壁松弛的个体差异性,术前于站立位设计脐孔切口,于下腹部比基尼区设计“V”型或“W”型切口并画线。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6月经髂前上棘腹围的大小、体重指数,观察患者术后血清肿、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腹壁的外形改善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术后腹壁松弛情况得以明显改善。术后2周经髂前上棘腹围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较术前有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清肿、感染、血肿、切口裂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告知患者术后控制体重,术后6月腹围无明显增加。结论:腹壁成形术可明显改善腹壁松弛患者的腹部外形,减小患者腹围和BMI。术后配合适当措施控制体重,腹壁塑形效果肯定。对于腹壁松弛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蔡华[2](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的临床疗效,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收集2017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并接受HIFU消融术或手术切除治疗的AWE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接受HIFU消融术的AWE患者46例,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灶直径、病灶体积、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孕产次、病灶数量、发病潜伏期等指标,选取同期收治并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AWE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96例AW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对比两组术后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术后并发症、复发等指标,同时观察HIFU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HIFU术后病灶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患者的临床特征:本研究96例患者中,91例(94.79%)有伴随月经的周期性腹壁疼痛,5例(5.21%)呈无规律的持续性疼痛;82例(85.42%)为单发病灶,39例(40.63%)的病灶位于剖宫产切口右侧;74例(77.08%)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73例(76.04%)患者有病灶包块压痛。2.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BMI、病灶直径、病灶体积、术前VAS评分、孕次、产次、病灶数量、发病潜伏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疼痛缓解情况:HIFU组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63.04%、71.34%、80.43%、97.83%,手术组分别为78.00%、88.00%、96.00%、96.00%;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至术后1~4年,HIFU组疼痛复发率(4.35%)与手术组(4.00%)相当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7,P=0.932)。4.术后VAS评分:HIFU组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0.44±0.26、0.37±0.22、0.25±0.20)显着低于手术组(0.83±0.28、0.56±0.35、0.47±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IFU组VAS评分(0.14±0.08)与手术组(0.15±0.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HIFU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消融术后AWE病灶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显着缩小,术前为(5.64±2.24)cm3,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2.56±1.42)cm3、(0.87±0.54)cm3、(0.25±0.16)cm3、(0.13±0.08)cm3;术后1、3、6、12个月平均体积缩小率分别为54.61%、84.57%、95.57%、97.69%;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病灶体积组间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住院时间成本及住院花费:HIFU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显着少于手术组,但HIFU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多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并发症:HIFU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4.34%),按照国际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分类法,均为SIR-A级;手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8.00%),其中3例SIR-A级,1例SIR-B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0,P=0.752)。8.HIFU术后病灶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融率(OR=1.81,95%CI:1.09~2.64)和病灶累及层面(OR=1.60,95%CI:1.17~2.54)对HIFU术后体积变化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因素、BMI、剖宫产次数、病灶数量、发病潜伏期、术后联合用药、术前VAS评分对HIFU术后体积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治疗有效,消融术后病灶体积逐渐缩小,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HIFU治疗AWE与手术切除疗效相当,且HIFU具有无失血、术后疼痛评分低、并发症轻、术后恢复时间短的优点,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3.消融率和病灶累及层面是HIFU术后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故术中提高消融率可能是利于术后AWE病灶缩小的关键因素。

王明刚[3](2021)在《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强度的应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79例腹壁薄弱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腹壁薄弱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诊断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进一步探讨腹壁薄弱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修复材料选择。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壁薄弱患者临床资料共计79例,经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对腹壁薄弱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手术方案、修补材料选择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以电话等随访方式为主。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79例患者包括45例男性,34例女性。腹壁薄弱患者发病原因不同,医源性腹壁肌筋膜组织薄弱或缺失43例(54.43%)、外伤性腹壁肌筋膜组织薄弱或缺失21例(26.58%)、病毒感染9例(11.40%)、先天性因素6例(7.59%),病程为6.3±3.6年(3~11年)。(2)临床特点:医源性腹壁肌筋膜组织薄弱或缺失发生于胸、腰椎、主动脉、肾脏手术后,既往手术在进行分离操作过程中可能伤及肋间神经,导致肋间神经控制范围的腹壁肌肉组织发生去神经化改变,从而引起腹壁肌肉和相关组织薄弱的发生;而外伤同样可导致相应肋间神经损伤,与医源性腹壁组织损伤出现相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侵犯肋间神经时,受累的肋间神经控制相应的运动神经麻痹,进一步导致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腹壁肌肉和腹壁组织,进而引起腹壁膨出出现腹壁薄弱的临床表现;胚胎发育过程中,因胚胎体腔关闭停顿,可能导致先天性腹壁膨出,表现先天性腹壁薄弱,临床较为少见。(3)诊断:全部79例患者经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可确诊为腹壁薄弱。35例(44.30%)患者术前CT检查存在明确缺损样表现,其余44例(55.70%)患者术前CT检查无明显缺损,表现为腹壁薄弱整体膨出。(4)治疗:所有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治疗,其中34例(43.04%)行Sublay手术,27例行Stoppa手术(34.18%),14例(17.72%)行Onlay手术,4例行组织缝合手术(5.06%)。修补材料方面,使用聚丙烯材料51例(64.56%),脱细胞基质材料13例(16.46%),聚偏二氟乙烯材料10例(12.66%)。(5)随访:66例患者完成不同时间的随访,随访率83.54%,中位随访时间年48个月(6~120月)。有4例患者复发(4/66),复发率为6.06%;5例患者在院期间出现切口浅层感染(5/79),浅层感染发生率6.33%;2例患者随访出现深部感染并累及修补材料(2/66),深部感染发生率为3.03%;有5例患者在院期间出现血肿(5/79),血肿发生率为6.33%;19例患者随访期内出现血清肿(19/66),血清肿发生率为28.79%;共计10例患者出现异物感(10/66),异物感发生率为15.15%;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慢性疼痛(1/66),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51%。结论(1)手术治疗腹壁薄弱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腹壁薄弱的手术治疗可以选择多种修复材料;(3)人工合成材料治疗腹壁薄弱存在术后异物感的问题。第二部分脱细胞基质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的应用机制背景腹壁薄弱是普通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腹壁疝,一般是腹壁的肌肉组织发生萎缩、减少或失去原有的组织强度而导致局部腹壁功能的缺失及外形改变,其发病原因主要可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相关临床因素。当由于患者生理因素或医源性损伤(手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等)而导致腹壁肌肉组织力量下降时,即出现腹壁薄弱。然而,相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却是复杂的,传统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为了探讨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tissue matrix,ACTM)材料与传统的聚丙烯材料在腹壁薄弱中的作用机理,并讨论其修复腹壁薄弱的根本机制,本研究尝试建立了腹壁薄弱的动物模型。通过脱细胞基质材料与聚丙烯材料修补腹壁薄弱的动物实验模型,行随机对照研究,从而监测动物腹壁肌肉强度改善状况,并对反映机制重要实验指标的动态变化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材料对改善实验兔的腹壁肌肉薄弱的重要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只健康雄性实验兔,采用切断实验兔的左侧腹壁运动神经建立腹壁薄弱动物模型,左侧腹壁为试验组,同只实验兔的右侧腹壁为对照组。术后1月观察期内注意伤口愈合及肿胀发生情况。于术后第12周记录双侧腹壁长度,通过对比腹围情况判断是否发生腹壁薄弱。取出实验兔两侧腹壁肌肉组织,行力学测试,包括拉伸应力和拉伸应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后,分别在30只健康的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左、右腹壁的肌后间隙层面分别植入聚丙烯材料和脱细胞基质材料(ACTM),并缝合固定,同时修补腹壁缺损。术后1月观察期内注意实验兔体温及局部伤口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48周分别处死15只实验兔,取出腹壁标本,对其两侧腹壁肌肉组织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比较,以及组织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结果在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2只实验兔均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因术后感染死亡,随后补做3只。其他实验兔均存活超过3个月。非手术侧腹壁腹围长度为17.0±0.7 cm,腹壁薄弱侧腹围长度为19.0±1.2 cm,表明腹壁薄弱动物模型腹围长度平均增加2 cm。腹壁薄弱组的拉伸应力显着降低为1.116±0.221MPa(P<0.001),拉伸应变显着降低为 9.126±2.073%(P<0.001)。根据临床诊断标准,通过对其术后的腹围长度和生物力学特性都证实成功建立了腹壁薄弱的动物模型。植入性修补材料植入动物模型后,聚丙烯组和ACTM材料组均有2只兔共4只因麻醉意外死亡,随后补做4只兔。材料植入术后,聚丙烯组有4只兔和ACTM组1只兔发生切口感染,经敞开清创换药后痊愈。两种材料植入体内的成功率为100%。补充标本后30只实验兔均存活。与聚丙烯组相比,ACTM组24周后平均拉伸应力比聚丙烯组低2.409±0.806MPa(P=1.482E-08),48周后平均拉伸应力比聚丙烯组低2.319±0.486 MPa(P=3.093E-11);ACTM组24周后平均拉伸应变比聚丙烯高15.259±6.499%(P=2.992E-07),48周后平均拉伸应变比聚丙烯组高15.845±6.731%(P=3.093E-11)。需要注意的是,从24周到48周,聚丙烯组和ACTM组拉伸应力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01±0.321 MPa(P=0.004)和1.1±0.244 MPa(P<0.001),增长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聚丙烯组和ACTM组拉伸应变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 0.111±1.195%(P=0.926)和0.697±2.104%(P=0.743),变化幅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聚丙烯周围组织见轻微炎症反应,ACTM周围组织几乎无炎症反应,还可见毛细血管的长入。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ACTM材料植入术后的24周,纤维组织排列和走向相对整齐、正常,还可看到细胞粘附在ACTM材料上。ACTM材料植入术后的48周,材料外缘可见一定程度降解,周围组织长入。可见,ACTM材料植入后组织结构变化较小,束状结构仍然紧密相连。结论研究成功地建立了实验兔的腹壁薄弱模型。植入性修补材料植入动物模型后,证实ACTM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学材料,有进一步应用于腹壁薄弱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可能。

林娇娇[4](2021)在《改良超声评估法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胰腺脂肪浸润情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MR mDixon-Quant技术比较胰腺脂肪浸润改良超声评估方法和传统超声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46名患者,所有患者给予腹部MR m Dixon-Quant序列扫描,并进行胰腺经腹超声检查,分别用改良的超声诊断方法(Smereczyński A提出的超声诊断方法)和传统超声诊断方法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胰腺病(NAFPD)的判断。以MR m Dixon-Quant序列测得的胰腺脂肪分数(PFF)大于6.2%作为诊断NAFPD的标准,分别比较两种不同的超声诊断方法与MR诊断NAFPD的一致性,分析胰腺脂肪分数与胰腺不同超声分级方法的相关性,以探讨超声评估NAFPD的可靠性和比较两种超声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另外比较NAFPD组和非NAFPD组间年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检查指标、PFF、肝脏脂肪分数(HFF)和腹部脂肪面积的差异,分析NAFPD与年龄、体重、BMI、生化检查指标、HFF和腹部脂肪面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探究NAFPD与肥胖、HFF、腹腔内脏脂肪蓄积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改良超声评估方法与MR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760(95%CI为0.662-0.858,P<0.001),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传统超声评估方法与MR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497(95%CI为0.389-0.605,P<0.001),具有中等一致性。2.两种超声评估方法得出的胰腺分级与胰腺脂肪分数都具有相关性,其中,传统的胰腺超声评分方法得出的胰腺分级与胰腺脂肪分数的rs值为0.657,表现为中度相关;改良胰腺超声评分方法得出的胰腺分级与胰腺脂肪分数的rs值为0.811,表现为高度相关,相关性更好。3.NAFPD组体重(t=-2.67,P=0.010)、BMI(t=-3.55,P=0.001)、TG(Z=-2.09,P=0.043)和NAFLD患病率(c2=4.85,P=0.028)以及HFF(Z=-2.54,P=0.011)均高于非NAF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无显着差异(P>0.05)。4.NAFPD组腹围(AC)(t=-2.87,P=0.006)、腹部总脂肪面积(TA)(Z=-3.01,P=0.003)、腹腔内脏脂肪面积(VA)(Z=-2.89,P=0.004)、腹腔内脏脂肪面积比例(VFP)(Z=-2.08,P=0.043)均明显高于非NAF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与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发现体重、BMI、TG、TA、VA、VFP、AC和HFF与NAFPD为正相关(P<0.05),性别、年龄、TC、HDL-C、LDL-C、FPG与NAFPD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两种NAFPD超声诊断方法均与基于m Dixon-Quant技术的MR诊断方法具有一致性,其中改良超声诊断方法一致性更高。2.两种胰腺超声分级方法均与基于m Dixon-Quant技术所得的胰腺脂肪分数具有相关性,其中改良胰腺超声分级方法相关性更好,表现为高度相关。3.改良NAFPD超声诊断方法相对于传统超声评估方法一致性和相关性更好,所以在诊断和评估NAFPD时,选用改良的超声评估方法更准确。4.NAFPD与体重、BMI、TG、HFF、VA、TA以及VFP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表明NAFPD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密切相关。目的 调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人群中NAFPD的患病率,分析胰腺脂肪浸润与OSA的相关性,探讨改良超声评估法评价OSA患者胰腺脂肪浸润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01月于我院行多导睡眠监测并接受腹部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OSA诊断标准分为OSA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和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以及NAFPD患病率的差异。通过改良超声评估法将OSA人群分为NAFPD组和非NAFPD组,比较两组间年龄、BMI、颈围、腹围、血生化指标和多导睡眠监测指标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脂肪浸润的影响因素。结果 总共210名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OSA组178人,对照组32人,OSA组NAFPD的患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47.2%vs18.8%,P<0.05)。OSA组体重、BMI、颈围、腰围、TC、TG、FPG和ALT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NAFPD的OSA患者其BMI、颈围、腹围、TG、FPG、ALT、AST水平均高于不伴NAFPD的OSA患者,HDL-C低于不伴NAFPD的OS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NAFPD组高血压和NAFLD的患病率均显着高于非NAFPD组(P<0.05)。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合并NAFPD的OSA患者其睡眠呼吸暂停情况总体较非NAFPD组严重,NAFPD组AHI、最长窒息时间、ODI、TS90、夜间血压均显着高于非NAFPD组,La S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颈围、腹围、TG、FPG、ALT、AST、高血压、NAFLD、AHI、最长窒息时间、ODI、TS90、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与NAFPD呈正相关(P均<0.05),HDL-c和La SO2与NAFPD呈负相关(P均<0.05),其中NAFPD与BMI、AHI、La SO2、ODI、TS90呈中度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HI、BMI和高血压是胰腺脂肪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AHI每升高一个单位,发生胰腺脂肪浸润的风险增加4.4%。结论 1.OSA人群NAFPD的患病率显着高于非OSA人群,胰腺脂肪浸润与慢性间歇性缺氧有关,其中,AHI、BMI和高血压是胰腺脂肪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2.合并NAFPD的OSA患者其肥胖程度、血脂血糖情况、肝酶水平、夜间缺氧情况以及高血压和NAFLD的患病率更高。3.腹部超声检查结合改良的NAFPD超声评估方法可以作为筛查OSA患者胰腺脂肪浸润的首选手段,有助于早期识别脂质异位沉积和代谢过剩的风险。

许煜胜[5](2021)在《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术后一步法乳房重建和二步法乳房重建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总结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操作流程规范及常见并发症,并比较一步法和二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重建的成本效益以及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今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经验。方法:对在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本科室行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假体重建(一步法)和延期-即刻组织扩张器植入重建(二步法)的63名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植入物乳房重建相关临床病历资料,对比分析不同重建方式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总体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电话随访及到院随访等方式调查患者对重建术后乳房外形美容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不同重建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的63例患者均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植入组织扩张器或假体。一步法假体重建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二步法重建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34);一步法假体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30);二步法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所有植入物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已完成扩张器-假体置换的二步法重建组,住院总花费(51195.37±5088.11)元与住院总天数(21.90±2.90)天,明显高于一步法假体重建组(40098.76±5862.45)元与(11.53±3.10)天,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P<0.05);即刻一步法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的优良满意度78.95%对比所有二步法重建患者的77.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但是采用NSM方式的植入物乳房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的优良满意度86.49%对比采用SSM方式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1.在即刻植入物乳房重建中,一步法假体乳房重建对比二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以及NSM方式对比SSM方式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上没有差异,患者对一步法假体重建与二步法重建的乳房外形满意度相似。2.二步法乳房植入物重建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明显高于一步法假体乳房重建,在相似的乳房外形满意度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经济负担。3.患者对NSM方式重建的优良满意度明显高于SSM方式,提示乳房美学单元NAC的保留,对于提高患者对重建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包守刚[6](2020)在《超声造影及谐波成像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临床少见,是指自发形成的并且只累及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夹层,多以急性腹痛就诊,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将有可能导致肠管大面积缺血坏死,严重者甚至死亡,但其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甚至误诊。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诊断及其疗效的动态评估。目前有关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报道多集中于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扫描具有相对无创、安全、快捷、准确等优点,是目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预后评估和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具有辐射、造影剂过敏及其它禁忌症,如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另外短期内不宜进行多次检查。超声检查具有方便、快捷、廉价及无辐射等优点,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及随访中广泛应用。既往曾尝试应用超声检查SISMAD,终因机器的质量较差和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失败,超声对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报道很少。临床上通过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和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间接反映腹腔内脂肪的含量,过度肥胖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过厚的皮下及腹腔内的脂肪组织对超声声束过度衰减,从而影响超声图像质量而无法对该疾病做出准确诊断,但通过超声探头挤压腹壁使肠系膜上动脉的位置相对变浅,超声图像能够得以显示。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探头组织谐波成像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效果越来越好。组织谐波成像是采用发射低频的基波,接收二倍基波频率的二次谐波放大成像,可显着提高二维图像的分辨力和对比度、提高深部组织的显示能力等方面具有显着特点。超声造影主要是利用造影剂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并且造影剂是伴随着血液流动,因此降低了伪像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目前,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及其疗效动态评估的价值。第一部分: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研究目的:探讨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并经临床证实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33例,其中1例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另1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只做超声谐波成像,未行CTA检查,余31例患者均行超声谐波成像、超声造影及CTA检查。随机选择10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研究,因部分人不适宜进行BMI测量,故应排除运动员、重量训练、怀孕或哺乳中妇女、身体虚弱或久坐不动的老人。1、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影像诊断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测量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真腔最窄处直径及面积、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各测3次取其平均值。根据Yun等2009年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内膜破口、血栓情况等形态学不同进行的分型为依据,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本研究以CTA分型结果作为对照,统计分析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诊断各分型相应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2、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基于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真腔狭窄程度不同提出新的分型,分三型:A、B、C型,其中A型又分为Al、A2两个亚型。A型:真腔有狭窄,但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A型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A1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A2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而<275cm/s;B型:真腔明显受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C型真假腔均闭塞,内无血流信号。3、超声谐波成像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图像的质量评价对100名健康成年人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及呼气末脐上2.Ocm处腹壁皮下脂肪的厚度,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根据公式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计算出具体BMI值。本研究采用中国BMI标准进行研究,分为六组:偏瘦组BMI值为BMI<18.5kg/m2,正常组BMI值为18.5≤BMI<24kg/m2,偏胖组BMI值为24≤BMI<28kg/m2,肥胖组BMI值为28≤BMI<30kg/m2,重度肥胖组BMI值为30≤BMI<40kg/m2,极重度肥胖组BMI值为BMI≥40kg/m2。根据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的显示、血管腔内透声、血流充盈等情况进行如下评级、评分。两名具有高年资(10年以上)的超声诊断医师分别对不同BMI超声谐波成像及基波成像两种模式的肠系膜上动脉超声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相应肠系膜上动脉图像质量的评级、评分如下:0级:肠系膜上动脉无法显示,无法辨认(计0分);1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显示模糊,管腔内透声较差,管腔内血流可见显示,血流信号不能完全充盈管腔,无法确认肠系膜上动脉有无病变(计1分);2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显示欠清,管腔内透声尚可,管腔内血流充盈尚可(计2分);3级: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结构显示清晰,管腔内透声好,管腔血流充盈完整(计3分)。统计学方法: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测量值与CTA测量值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100名健康成年人的不同BMI与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二者的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超声与CTA诊断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对两名高年资(10年以上)超声诊断医师分别对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谐波成像及基波成像的超声图像质量评级、评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以Kappa检验评价两者的一致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6组不同BMI谐波成像及基波成像两种超声成像模式的肠系膜上动脉超声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谐波超声图像质量评分分别进行组间两两非参数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修正两两比较时的检验水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同一BMI组的两种超声成像模式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态学影像诊断的一致性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细化分型(Yun分型)的诊断与CTA 比较。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CTA诊断分型:I型夹层9例,Ⅱa型为13例,Ⅱb型6例,Ⅲ型3例;超声诊断分型:Ⅰ型夹层8例,Ⅱa型为12例,Ⅱb型7例,Ⅲ型4例。1例Ⅰ型夹层超声检查因内膜出口周围假腔内血栓形成未见血流信号通过,误为Ⅱb型;1例Ⅱa型夹层因真腔狭窄程度较重接近闭塞,血流速度极其缓慢,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通过,误为Ⅲ型,但超声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真腔内线样血流信号。以CTA诊断分型作为对照,超声谐波成像在Ⅰ型夹层的诊断分型中其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 88.89%、100%、96.77%,Ⅱa 型夹层分别为 92.31%、100%、96.77%,Ⅱb 型夹层分别为 100%、96%、96.77%,Ⅲ 型夹层分别为 100%、96.43%、95.77%。超声谐波成像与CTA诊断分型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κ=0.817,一致性较高。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测量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真腔最窄处直径及面积、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与CTA测量对比结果:超声与CTA测量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2.018±0.602mm 对 2.014±0.601mm,t=1.025,p=0.313>0.05];超声与 CTA对真腔直径的测量[3.176±1.783mm对3.176±1.743mm,t=0.001,p=1.000>0.05];超声与CTA对真腔直径狭窄率的分析[60.735±22.24%对60.569 ±21.913%,t=0.816,p=0.421>0.05];超声与 CTA 对真腔面积的分析[10.314±10.17mm2对10.271±10.116mm2,t=1.585,p=0.124>0.05];超声与CTA对真腔面积狭窄率的分析[78.945±20.781%对 79.532±20.247%,t=0.879,p=0.387>0.05]。31例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测量破口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上缘的距离、真腔最窄处直径及面积、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2、超声谐波成像的血流动力学新分型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真腔狭窄程度的评价关系为了更好地反映真腔的狭窄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基于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真腔狭窄程度不同提出新的分型,分三型:A、B、C型,其中A型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31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型:A1型8例,A2型12例,B型8例,C型3例。A型(64.52%):真腔有狭窄,但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真腔的狭窄率<70%;A型夹层又分为A1、A2两个亚型,A1型(25.81%):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真腔的狭窄率<50%,此型夹层药物保守治疗。A2型(38.71%):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180cm/s而<275cm/s,50%≤真腔的狭窄率<70%,此型夹层需动态评估观察并超声监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B型(25.81%):真腔明显受压,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275cm/s,真腔的狭窄率≥70%,此型夹层保守治疗48h后相关性腹痛症状持续且不缓解,给予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C型(9.68%)真假腔均闭塞,内无血流信号,此型夹层肠管缺血异常严重,如无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则需要立即开通肠系膜上动脉来恢复肠管的血供。3、超声谐波成像技术显着提高肠系膜上动脉图像的质量对100名健康成年人不同BMI与其腹壁皮下脂肪厚度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男性BMI与其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相关系数r值=0.861;女性BMI与其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相关系数r值=0.870。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分别对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超声图像质量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超声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性不全相同。对6组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谐波超声图像质量评分分别进行组间两两非参数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修正两两比较时的检验水准(α’=0.05/[6(6-1)/2]=0.0033),结果显示第6组即BMI≥40kg/m2(极重度肥胖)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33,余各组BMI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033。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同一 BMI组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两种超声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显示偏瘦组、正常组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偏胖组、肥胖组、重度肥胖组对比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极重度肥胖组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名高年资超声诊断医师分别对不同BMI肠系膜上动脉心脏探头组织谐波、常规腹部基波超声图像质量的评分分级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κ=0.902、κ=0.882,检验是一致的,其可信度较高。结论:1、超声谐波成像技术能显着提高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分辨率,提高诊断准确率,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与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影像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进行客观影像学评价。2、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能够监测真腔的狭窄程度,新的分型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第二部分:超声谐波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动态评估目的:探讨超声谐波成像技术动态评估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确诊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33例,其中1例口服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另1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未行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谐波成像检查。分别于第1、6、12、24月应用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评估:1、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形态学进行动态随访评估,动态观察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型有无变化,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及腔内支架置放术后支架的评估、开放术后对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再通情况的评价。2、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结果:1、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形态学评估3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别于第1、6、12、24月的疗效动态评估中发现2例(6.06%)夹层出现了分型变化,其中1例于第1个月时由Ⅱb型夹层变化为Ⅱa型,1例于第6个月时由Ⅱa型夹层变化为I型,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型的变化能够准确诊断。超声谐波成像对3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疗效进行动态评估,其中12例(36.36%)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术后动态随访观察支架形态正常,未见扭曲,1例(3.03%)支架中段血栓形成,余支架通畅;22例夹层进行了药物保守治疗,其中3例出现了相关性腹痛症状加重,超声发现真腔变小,假腔变大,分别于第1、1、6月进行了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2例(6.06%)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并内膜切除,1例(3.03%)管腔通畅,1例(3.03%)于术后1月因短肠综合征并发腹腔感染死亡。余19例(57.58%)患者进行了药物保守治疗,随访观察发现假腔内血栓吸收后减少,真腔变大,增大比率约10~50%不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与以往根据破口、血栓的形态学改变进行的分型不同,根据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真腔狭窄程度不同提出新的分型,对33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按照新的分型结果:A1型9例,A2型13例,B型8例,C型3例。9例(27.27%)A1型夹层随访观察期间动态评估真腔狭窄处的峰值流速均未见明显增快,真腔未再狭窄。3例(9.09%)A2型夹层患者出现了相关性腹痛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超声谐波成像动态评估真腔狭窄处的峰值流速明显增快,流速分别为310cm/s、321cm/s、404cm/s,真腔狭窄率分别为75%、78%、85%,真腔明显再狭窄,随访期间临床改变治疗方案,给予腔内支架置放术。余10例(30.3%)A2型夹层随访观察期间动态评估真腔狭窄处的峰值流速均未见明显增快,真腔未再狭窄。19例(57.58%)A型夹层药物保守治疗后真腔变大,假腔内血栓吸收后减少,真腔最窄处的峰值流速减低,范围为165.8±41.94cm/s,临床症状明显缓解。8例(24.24%)B型夹层药物保守治疗48h后相关性腹痛症状持续且不缓解,真腔狭窄程度较重,临床上给予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放术。C型3例(9.09%),1例行腔内支架置放术;2例开放手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并内膜切除,1例(3.03%)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管腔通畅,临床症状消失;另1例(3.03%)术后1个月出现短肠综合征合并腹腔感染死亡。结论1: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疗效可实时、准确地动态评估,方便、快捷、易行;2:超声谐波成像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能够为临床评估疗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苏汇茹[7](2020)在《超声测量各部位脂肪厚度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超声测量多部位内脏及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分析哪些部位的脂肪厚度与肥胖相关疾病具有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防治肥胖及相关疾病提供一种影像学评价手段。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9月进行健康体检的男性为研究对象,共242人,年龄18-82岁,平均(47.91±12.42)岁,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组(18.5-23.9kg/㎡)、超重组(24.0-27.9kg/㎡)、肥胖组(≥28.0kg/㎡),再将各组按照有无疾病分为无疾病组和疾病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问答式调查问卷,收集既往史信息包括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等信息,并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物理测量数据的采集;利用超声测量所有受检者的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和内脏脂肪(包括肝周脂肪、腹腔内脏脂肪、肾周脂肪、腹膜前脂肪、心包脂肪);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受检者的血脂(包括TG、TC、LDL-c),空腹血糖(FBG),比较不同分组之间的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厚度,分析不同分组中哪些部位的内脏脂肪和腹部皮下脂肪观测部位厚度与肥胖相关疾病具有更强相关性。结果:1.年龄分组,三组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MI分组,三组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年龄分组三组比较:身高、体重、臀围、腰臀比、右室前壁EAT、脂肪垫EAT、心尖EAT、上SAT、下SAT、平均SAT、下VAT,平均肾周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I分组三组比较,年龄、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肝右叶肝前脂肪、腹膜前最大脂肪、肝左叶肝前脂肪、上SAT、下SAT、平均SAT、上VAT、下VAT、平均VAT、左肾周、右肾周、平均肾周脂肪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年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得出:BMI、平均VAT脂肪厚度是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5.中年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是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6.老年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得出:心尖室间沟EAT厚度是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7.BMI正常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得出:年龄、腹膜前最大脂肪厚度是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8.BMI超重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左肾周脂肪厚度是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9.BMI肥胖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得出心尖EAT、右室EAT厚度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p>0.05)。结论:1.青年组的BMI、平均VAT脂肪厚度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腰围、腹围、腰臀比、腹膜前最大脂肪厚度、肝左叶肝前脂肪、下SAT,平均SAT、上VAT、下VAT、左肾周、平均肾周脂肪通过交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2.中年组的年龄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老年组的心尖EAT厚度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腰围、腹围、心尖EAT、腹膜前最大脂肪厚度、肝左叶肝前脂肪、左肾周脂肪厚度通过交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4.BMI正常组的年龄、腹膜前最大脂肪厚度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肝左叶肝前脂肪、平均肾周脂肪厚度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5.BMI超重组的年龄、左肾周脂肪厚度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BMI肥胖组的右室前壁EAT、心尖EAT厚度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生。

肖波[8](2020)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体脂定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目前有关急性胰腺炎体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腹围、皮下脂肪量和内脏脂肪量,而细化内脏脂肪量为多解剖间隙脂肪量的系统研究尚无。探讨CT定量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多个腹部解剖间隙体脂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数据采集CT检查使用16 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64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扫描仪完成。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据解剖学区域划分来评估腹部体脂分布情况,包括:腹围、皮下脂肪面积、腹膜腔内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各体脂参数由观察者前后测量两轮(入院初次CT第一轮测量后,间隔一周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序列上再测量一轮),两轮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 si s of vari ance,ANOVA)。定性资料组间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体脂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间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体脂参数定量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用 ROC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与总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征如下:男性 119 例(56.4%)、女性 92 例(43.6%),年龄为 52.9±16.5 岁(20 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国际分类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 例(19%)。依照 CTSI/MRSI 评分系统,211 例总的 CTSI/MRSI评分为5.4±2.5分(1分-10分);7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2.6±0.6分(1分-3分)、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6.2±1.7分(4分-10分)、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TSI/MRSI为8.5±1.1分(6分-10分)。轻度、中度重症、重症三组的CTSI/MRS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277,P<0.001)。经CT定量测量,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所有体脂参数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85。具体体脂参数:腹围为91.3±8.8cm(62cm-118cm)、皮下脂肪面积为199.8±68.1cm2(31cm2-384cm2)、腹膜腔内脂肪面积为 105.7±37.9cm2(22cm2-275cm2)、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为 30.4±10.5cm2(6cm2-66.8cm2)、双侧肾周脂肪面积为82.8±23.2cm2(11cm2-148cm2)。腹围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呈低度正相关(rs=0.238,P<0.001)。相对于 CTSI/MRSI 评分(当 CTSI/MRSI≥7分,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97.5%、特异度为83.6%,AUC=0.912[95%CI:0.874-0.95],P<0.001),当腹围≥93.3cm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 68.4%,AUC=0.611[95%CI:0.496-0.727,P=0.028]。皮下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低度正相关(rs=0.178,P=0.009)。当皮下脂肪面积≥208.5cm2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60.2%,AUC=0.612[95%CI:0.513-0.711],P=0.028。腹膜腔内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1.785,P=0.17)。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存在正相关(rs=0.423,P<0.001)。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29.2cm2时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55.6%,AUC=0.673(95%CI:0.577-0.768),P=0.001。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4,P=0.104)。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CT定量的腹围、皮下脂肪面积、腹膜腔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脂肪面积、双侧肾周脂肪面积在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的均值呈递增趋势。腹围、皮下脂肪面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呈低度正相关。CT测量的腹部体脂参数里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力最佳的是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面积;但相对于CTSI/MRSI,各腹部体脂参数均不具备足够的诊断能力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AUC 均<0.7)。第二部分急性胰腺炎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及解剖基础目的:现有的影像学研究主要关注急性胰腺炎不同解剖间隙的定性研究,而有关细分的解剖学间隙积液的定量化研究甚少。探讨CT定量的双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双侧肾旁后间隙受累率评估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急性胰腺炎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CT检查使用16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 64 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扫描仪完成。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测量双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双侧肾旁后间隙脂肪受累面积比。另在武汉大学解剖学教研室采用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尸体标本13具(均为男性),3具行断面解剖学研究;对感兴趣区域进行观测并摄影保存于个人电脑。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其中组间两两比较用 Tukey 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各解剖间隙积液量由观察者前后测量两轮(入院初次CT第一轮测量后,间隔一周对同一病人在同一序列上再测量一轮),两轮数据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各解剖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解剖间隙积液量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1)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入组,男性119例(56.4%)、女性92例(43.6%),年龄为52.9±16.5岁(20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19%)。(2)针对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中度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139例病人,CT定量所有解剖学间隙积液量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90。100%(139/139)在首次CT图像上见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积液量为14.7±12.6cm2(1cm2-85cm2);96.4%(134/139)见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积液量为11.5±12.2cm2(1.2cm2-80cm2)。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均大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t=8.602,P<0.001;t=7.064,P<0.001);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呈正相关(R2=0.351,P<0.001;R2=0.267,P<0.001)。当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14.8 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9.7%、AUC=0.864(P<0.001)。当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11.4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75%、AUC=0.849(P<0.001)。(3)91.4%(127/139)的中度重症和重症病人在首次CT上见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其积液量为5.8±4.2cm2(1cm2-22.2cm2)。重症急性胰腺炎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大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t=12.21,P<0.001)。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呈正相关(R2=0.52,P<0.001)。当左侧膈下腹膜外积液量≥8.1cm2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 87.5%、特异度为 91.9%、准确度为 79.4%、AUC=0.948(P<0.001)。(4)在首次CT检查图像上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者占71.2%(99/139)、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者占67.6%(94/139)。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53.5%±18.3%)高于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3.4%±14.6%)(t=13.61,P<0.001);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32.3%±20.2%)高于99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12.8%±14.1%)(t=6.454,P<0.001)。当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36%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0.9%、准确度为75.9%、AUC=0.957(P<0.001)。当右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20.5%时,其预测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72.5%、特异度为66.7%、AUC=0.783(P<0.001)。(5)尸体标本和断面标本观测发现双侧肾前筋膜是含有前层和后层两层或三层膜性结构。左侧肾前筋膜前层向右愈着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后缘,后层越过腹主动脉前缘向右与下腔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膜愈着。右侧肾前筋膜前层向左走行于十二指肠降段前缘,后层与十二指肠降段后缘愈着并向左续于下腔静脉周围结缔组织膜。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在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层面显示范围最大,向下毗邻左侧肾周脂肪囊/肾周间隙上份。双侧肾旁后间隙积液的解剖学通路有三条。结论:急性胰腺炎相关的不同解剖学间隙积液CT定量可以用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与CTSI/MRSI评分系统诊断能力相比较,左侧肾旁后间隙受累比率、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积液量、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右侧肾旁前间隙积液量对诊断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更有临床价值。双侧肾旁前间隙、左侧膈下腹膜外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均存在相应的解剖扩散通路。第三部分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腹壁水肿CT/MR成像及解剖学基础研究目的:迄今为止,急性胰腺炎出现的腹壁影像学改变能否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尚不清楚;急性胰腺炎导致不同部位腹壁水肿征象的解剖学机制尚未明了。(1)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入院病人的腹壁影像学特征进行观测,探讨腹壁水肿评分系统对预测2012新亚特兰大标准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2)通过分析MRI上腹壁水肿的扩散通路和尸体大体标本与局部断面解剖观测的方法,来探讨急性胰腺炎引起腹前外侧壁、腹后壁、肚脐区、腰骶后正中皮下区不同解剖位置腹壁水肿的解剖学机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课题收集2017年9月20日至2019年6月30日我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5天内有CT和MRI检查)进入研究,CT检查使用16排(Somatom Sensation 16;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Erlangen,Germany)或 64 排(GE Healthcare,Milwaukee,WI,USA)CT 扫描仪完成。MRI 检查使用 Siemens Magnetom Trio 1.5T 或 3.0T 超导成像仪(Magnetom Prisma,Siemens Healthcare,Erlangen,Germany)。针对首次MRI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观测腹壁水肿情况,将腹部层面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沿着腹白线中点和腰椎棘突中线勾画一条前后方向走行的直线(AP线)、沿AP线的中点作一条左右方向走行的水平直线(LR线),即将腹壁结构划分为以下四个区。找到中上腹腹壁水肿范围最广层面,采用腹壁水肿评分(0~4分)。在武汉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对3具男尸沿着双乳头的连线和股骨上端平面将尸体标本锯断后,用尸体专用切断器制作横断面断层标本,对感兴趣区观测并摄影保存于个人电脑。两组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其中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腹壁水肿评分预测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分析。结果:(1)共纳入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入组,男性119例(56.4%)、女性92例(43.6%),年龄为52.9±16.5岁(20岁-94岁)。按照2012年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分层包括:轻度急性胰腺炎(MAP)72例(34.1%)、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99例(46.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0例(19%)。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首次MR图像上出现腹壁水肿的占56.9%(120/211);轻度急性胰腺炎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出现腹壁水肿的发生率为 16.7%(12/72)、68.7%(68/99)、100%(40/40),三组间腹壁水肿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3.42,P<0.001)。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按照腹壁水肿评分:轻度急性胰腺炎组(n=12)腹壁水肿积分为1.3±0.5分(1-2分[95%CI:1.0,1.5])、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68)腹壁水肿积分为2.5±0.9分(1-4分[95%CI:2.2,2.7])、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40)腹壁水肿积分为3.3±0.7分(2-4分[95%CI:3.1,3.5]);腹壁水肿评分在轻度、中度重症和重症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2.3,P<0.001)。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存在较好的正相关(R2=0.35,P<0.001)。腹壁水肿评分预测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能力为:AUC=0.786(95%CI:0.704,0.868),P<0.001。当腹壁水肿评分≥3分,腹壁水肿评分诊断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5%。(2)在MRI上,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水肿累及范围由高到低排序为:累及左后腹壁者占95.8%(115/120),累及右后腹壁者占84.2%(101/120),累及左前腹壁者占48.3%(58/120),累及右前腹壁者占33.3%(40/120)。累及左后腹壁者115例的解剖扩散通路MRI表现为五条通道,我们将其命名为R 左后1-R 左后5。分析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发现左后腹壁的狭窄通道位于左侧肾旁后间隙和腹横筋膜稍后方、左侧腰方肌外缘和竖脊肌外缘外侧、左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块扁肌肌腱内侧,上下范围从腰3椎体中部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64.5%(136/211)、从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35.5%(75/211),左后腹壁狭窄通道的最宽径为3mm-6.3mm。解剖发现平腰3椎体中部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左侧腰方肌外缘旁存在一狭窄的纵行生理薄弱区,该区域仅有薄层结缔组织膜形成。我们将其命名为左后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左前腹壁的58例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左前腹壁水肿扩散通路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左前1和R左前2。断面标本上观测左前腹壁狭窄通道所在的解剖断面,左侧腹直肌后方和第7肋软骨间间隙薄弱区(薄层结缔组织),或左侧腹直肌后缘和腹横肌肌腱之间的薄弱区,向外可至左前腹壁腹外斜肌深面,即左前腹壁狭窄通道。我们将这一解剖学特征命名为左前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右后腹壁的10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右后腹壁水肿形成通路分为五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右后~1-R右后5。分析总共21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多平面重建图像示右后腹壁狭窄通道位于右侧肾旁后间隙和腹横筋膜稍后方、右侧腰方肌外缘和竖脊肌外缘外侧、右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三块扁肌肌腱内侧,上下范围从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68.7%(145/211)、从腰4椎体上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占31.3%(66/211),测得右后腹壁狭窄通道的最宽径为3mm-6mm。解剖发现平腰3椎体下缘至腰5椎体中部水平,右侧腰方肌外缘旁存在一狭窄的纵行生理薄弱区,该区域仅有薄层结缔组织膜形成,类似于左侧所见。我们将其命名为右后腹壁“解剖易损位点”。累及右前腹壁的40例急性胰腺炎伴右前腹壁水肿的扩散通路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右前1和R右前2。断面标本上腹膜腔前份、沿肝镰状韧带腹膜走行至右侧腹直肌后方和第7肋软骨间间隙薄弱区,或腹膜腔前份经过壁腹膜和腹横筋膜至右侧腹直肌后缘和腹横肌肌腱之间的薄弱区,向外至右前腹壁腹外斜肌深面、腹横肌外侧,我们将其命名为右前腹壁“解剖易损位点”。在MRI上,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伴肚脐受累的占21.6%(26/120)。肚脐腹壁水肿扩散通道有两条,我们将其命名为R肚脐1和R肚脐2。120例出现腹壁水肿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合并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者占90%(108/120)。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通路为跨越肾旁后间隙和腰方肌外侧缘旁的狭窄通道,至胸腰筋膜后层,经过网状纤维束和浅筋膜结缔组织纤维束最终到达浅筋膜结缔组织纤维束和深筋膜胸腰筋膜后层之间。结论:急性胰腺炎MR图像上出现腹壁水肿是一种常见影像学征象;轻度组、中度重症组、重症组腹壁水肿发生率递增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腹壁水肿评分与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腹壁水肿评分具有较佳的诊断2012新亚特兰大分类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能力。急性胰腺炎病人腹壁水肿累及左后腹壁者最多,存在五条解剖学通路;累及右后腹壁者次之,同样存在五条解剖学通路;累及左前腹壁者和右前腹壁者较少,两侧各自存在不同的两条扩散通路;且上述各通路均存在“胰腺炎扩散解剖学薄弱区”。腰骶后正中皮下水肿通过浅筋膜网状结缔组织纤维束向两侧与沿Scarpa筋膜走行的腹后壁水肿带通连形成“腹壁水肿环形通路”。

缑洛宁[9](2019)在《黄秋葵和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增加棕色脂肪活性和白色脂肪“棕色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肥胖人群皮下和内脏脂肪组织中棕色化水平的改变;同时观察高脂喂养大鼠一般代谢状况、棕色脂肪活性及皮下脂肪的“棕色化”水平是否发生改变。方法:1 分别收集正常体重人群和行减重手术的肥胖人群腹壁皮下脂肪(sWAT)和网膜脂肪(vWAT),采用RT-PCR方法检测sWAT和vWAT中棕色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WAT和vWAT中UCP1的mRNA水平与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的相关性。2 6周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2组:(1)正常饮食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2)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饮食干预时间为18周。3 每周记录大鼠体重,第18周末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IPITT)等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检测,并行冷刺激试验。4 石蜡包埋大鼠肩胛间棕色脂肪(iBAT)及腹壁皮下脂肪(sWAT),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大鼠iBAT和sWAT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iBAT和sWAT中棕色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UCP1、细胞死亡诱导DFFA样效应因子a(Cidea)、包含16的结构域(PRDM16)、转膜蛋白(Tmem26)、PPARG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分化簇137(CD137);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iBAT和sWAT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p-HSL)、UCP1、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Complex Ⅲ)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V(Complex V)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和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人群sWAT中UCP1、Cidea、Tmem26、PGC1 α及PPARγ的mRNA水平显着下降,且UCP1的mRNA水平与肥胖人群的BMI、HOMR-IR呈线性负相关。2 和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人群vWAT中UCP1、Cidea、Tmem26、PGC1 α及PPARγ的mRNA水平显着下降,且UCP1的mRNA水平与肥胖人群的BMI、HOMR-IR呈线性负相关。3 和正常饮食组大鼠相比,SD大鼠高脂喂养18周后,出现明显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4 高脂饮食组大鼠对寒冷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下降。5 高脂饮食组大鼠棕色脂肪细胞体积增大、iBAT内胰岛素敏感性及脂解能力降低、iBAT中UCP1及其他棕色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更趋“白色化”。6 高脂饮食组大鼠皮下脂肪细胞体积增大、sWAT内胰岛素敏感性及脂解能力降低、sWAT中UCP1及其他棕色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sWAT“棕色化”水平降低。结论:1 肥胖人群中sWAT和vWAT中“棕色化”水平均下降,且这两种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水平与BMI、HOMR-IR呈线性负相关。2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出现系统及脂肪组织局部胰岛素抵抗,大鼠产热能力下降;同时,iBAT和sWAT的脂解能力下降,棕色化水平降低。目的:本部分用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干预高脂饮食喂养大鼠,观察黄秋葵及二甲双胍对高脂喂养大鼠一般代谢状况、棕色脂肪活性和皮下脂肪“棕色化”水平是否有影响。方法:1 6周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以下4组:(1)正常饮食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8周,第11周起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时间持续8周;(2)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8周,第11周起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时间持续8周;(3)高脂饮食加黄秋葵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8周,第11周起给予800mg/kg/d黄秋葵灌胃,干预时间为8周;(4)高脂饮食加二甲双胍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8周,第11周起给予200mg/kg/d二甲双胍灌胃,干预时间为8周。2 每周记录大鼠体重,第18周末进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HOMR-IR、IPGTT、IPITT,并进行冷刺激试验。3 对大鼠肩胛间棕色脂肪、腹壁皮下脂肪进行石蜡包埋并行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UCP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棕色脂肪、皮下脂肪内棕色基因(UCP1、Cidea、PRDM16、Tmem26、PGC1 α、PPARγ、CD137)及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WB法检测棕色脂肪及皮下脂肪内p-AKT、p-HSL、UCP1、ComplexⅢ、Complex Ⅴ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和高脂饮食组相比,黄秋葵和二甲双胍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加、脂肪堆积和系统胰岛素抵抗表型。2 高脂饮食组大鼠给予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干预后,其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增强。3 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棕色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增加棕色脂肪中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解能力、上调棕色脂肪内棕色基因的表达、降低炎症水平。4 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可改善高脂诱导的皮下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解能力、上调皮下脂肪中棕色基因的表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皮下脂肪组织内炎症反应。结论:1.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代谢紊乱。2.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棕色脂肪活性下降,增加棕色脂肪组织内UCP1等棕色基因的表达、增加产热,降低高脂诱导的棕色脂肪中炎症反应。3.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皮下脂肪“棕色化”水平降低,增加皮下脂肪中棕色基因的表达、降低炎症水平。目的:分别通过动物和细胞实验探究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增加大鼠棕色脂肪活性并促进皮下脂肪”棕色化“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体外分离并培养大鼠棕色脂肪细胞、大鼠白色脂肪细胞、人白色脂肪来源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SVF),开始诱导细胞分化时加入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刺激,待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采用WB和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棕色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同时检测柠檬酸合酶活性。2.在第2部分所建动物模型基础上,采用WB方法检测大鼠棕色脂肪和腹壁皮下脂肪组织中p-AMPK水平;此外,WB方法检测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刺激的分化成熟的大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内p-AMPK水平。3.分化时在大鼠原代SVF细胞中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再分别给予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刺激,待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棕色基因的mRNA水平,WB方法检测细胞中UCP1、Complex Ⅲ和Complex V的蛋白水平。4.分化时在大鼠原代SVF细胞中加入AMPK激动剂AICAR,再分别给予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刺激,待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棕色基因的mRNA水平,WB方法检测细胞中UCP1、Complex Ⅲ和Complex V的蛋白水平。结果:1.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分别刺激大鼠棕色脂肪、大鼠白色脂肪及人皮下脂肪来源的原代脂肪细胞后,细胞内棕色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UCP1、Complex Ⅲ和Complex V的蛋白水平也明显增加;同时,大鼠原代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细胞中柠檬酸合酶活性在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干预组也增强。2.高脂饮食大鼠iBAT和sWAT中p-AMPK水平下降,给予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干预后,p-AMPK水平增加。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在黄秋葵和二甲双胍的刺激下,p-AMPK水平上调。3.给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加入AMPK抑制剂一Compound C后,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干预组棕色基因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升高,UCP1、ComplexⅢ和Complex V的蛋白水平也无明显增加。4.给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和大鼠白色脂肪细胞加入AMPK激动剂一AICAR后,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刺激上调棕色基因表达水平的效果明显增加,UCP1、Complex Ⅲ和Complex V的蛋白水平也较相应的对照组升高。结论:1.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在体外亦可增加棕色脂肪及白色脂肪细胞中棕色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线粒体功能,在体外进一步证明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可增加棕色脂肪活性,并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2.黄秋葵和二甲双胍促进棕色脂肪活性及皮下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是通过激活AMPK而实现的。

陈旭辉[10](2018)在《Revolution CT低剂量扫描结合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胸腹联合胸痛三联检查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Revolution CT胸腹联合胸痛三联低剂量扫描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研究目的:探讨根据病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变化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新型宽体探测器CT 100kV管电压条件下胸腹联合胸痛三联扫描中的临床实用性。材料及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连续收集因急性胸痛症状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临床疑似“胸痛三联症”而行胸痛三联CTA检查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Revolution CT行肺动脉、冠状动脉及胸腹主动脉CTA联合扫描,管电压均为100kV,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扫描时采用20%ASIR-V迭代重建算法,仅冠状动脉扫描时采用40%ASIR-V迭代重建算法。受检者按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随机入组,四组对比剂注射方案如下:A组BMI<23kg/m2,注射速率4ml/s,对比剂用量=1ml/kg*体重(kg),B组BMI<23 kg/m2,注射速率4ml/s,对比剂用量=0.8ml/kg*体重(kg),C组BMI>23kg/m2,注射速率5ml/s,对比剂用量=1ml/kg*体重(kg),D组BMI>23 kg/m2,注射速率5ml/s,对比剂用量=0.8ml/kg*体重(kg),每组各采集30例受检者,记录所有受检者的碘对比剂用量。每个人对比剂总量=0.8或1.0ml/kg*体重(kg)+Test Bolus中所用剂量。两段法注射对比剂,即先注射适量对比剂,再注射20ml生理盐水。先采用Test Bolus(小剂量团注试验法)技术,以(4ml/s或5ml/s)速度注射对比剂和盐水各20ml,以主动脉根部层面为监测层面,分别在肺动脉及升主动脉上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定肺动脉、升主动脉的对比剂峰值时间t1,t2,设置肺动脉扫描延迟时间为t1+2s,冠状动脉扫描延迟时间为t2+2s,冠状动脉扫描结束间隔3s进行胸腹主动脉全程扫描。测量肺动脉(包括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左肺上叶、左肺舌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右肺下叶肺动脉)共9个层面,冠脉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远段、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左回旋支近、远段,钝缘支、右冠近、中、远段、后降支、左室后支、锐缘支共15个层面,胸腹主动脉包括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主干(右肾动脉水平)及其主要分支(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肾动脉)、腹主动脉下段近髂血管分叉处血管腔内的CT值,同时测量相应的胸腹壁皮下脂肪CT值及SD值(背景噪声)。记录患者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5年以上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以4分法行图像主观质量评分。评价A、B组及C、D组肺动脉、冠脉及胸腹主动脉CT值、背景噪声、CNR、SNR及主观评分,以P<0.05表明两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与B组在各级肺动脉、冠脉、胸腹主动脉的CT值、背景噪声、CNR、SNR和主观评分上的测量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1060.986);C与D组在各级肺动脉、冠脉、胸腹主动脉的CT值、背景噪声、CNR、SNR和主观评分上的测量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1180.956)。结论:新型宽体探测器CT 100kV低管电压技术,两段法注射对比剂,对BMI≤23 kg/m2患者注射速度选择4ml/s,BMI>23 kg/m2患者注射速度为5ml/s,注射剂量均为0.8ml/kg体重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能有效降低对比剂用量,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具有临床实用性。第二部分Revolution CT胸痛三联方案中80 k V低管电压联合ASIR-V重建技术在肺动脉和主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基于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80k V低管电压联合ASIR-V重建技术在胸痛三联扫描方案中肺动脉和主动脉扫描的可行性,寻求更低辐射剂量的胸痛三联扫描方案。材料及方法:连续收集因急性胸痛症状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临床疑似“胸痛三联症”而行胸痛三联CTA检查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行Revolution CT肺动脉、冠脉及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于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受检者按肺动脉和主动脉扫描管电压以及体重指数(BMI)分组:B组BMI<23 kg/m2,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CTA管电压为100 k V,注射速率4ml/s,对比剂剂量=0.8ml/kg*体重(kg),同时采用20%ASIR-V迭代重建算法;D组BMI>23 kg/m2,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CTA管电压为100 k V,注射速率5ml/s,对比剂剂量=0.8ml/kg*体重(kg),同时采用20%ASIR-V迭代重建算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受检者按肺动脉和主动脉扫描管电压以及体重指数(BMI)分组:A组BMI<23kg/m2,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CTA管电压为80 k V,注射速率4ml/s,对比剂用量=0.8ml/kg*体重(kg),同时采用40%ASIR-V迭代重建算法;C组BMI>23 kg/m2,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CTA管电压为80 k V,注射速率5ml/s,对比剂剂量=0.8ml/kg*体重(kg),同时采用40%ASIR-V迭代重建算法。四组冠脉扫描管电压均为100 k V,同时采用40%ASIR-V迭代重建算法,每组各采集30例受检者,记录所有受检者的碘对比剂用量。每个人对比剂总量=0.8或1.0ml/kg*体重(kg)+Test Bolus中所用剂量。两段法注射对比剂,即先注射适量对比剂,再注射20ml生理盐水。扫描方法及测量层面同第一部分。记录患者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5年以上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以4分法行图像主观质量评分。评价A、B组及C、D组肺动脉、冠脉及胸腹主动脉CT值、背景噪声、CNR、SNR、DLP、ED及主观评分,以P<0.05表明两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与B组在各级肺动脉、冠脉、胸腹主动脉的背景噪声、CNR、SNR和主观评分上的测量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1280.997);在各级肺动脉、胸腹主动脉的CT值、DLP及ED上的测量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39),除外冠脉(P=0.2130.411)。C与D组在各级肺动脉、冠脉、胸腹主动脉的背景噪声、CNR、SNR和主观评分上的测量值均无统计学差(P=0.1090.858);在各级肺动脉、胸腹主动脉的CT值、DLP及ED上的测量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39),除外冠脉(P=0.1050.453)。结论:基于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CTA扫描时采用80 k V管电压联合新型迭代重建技术40%ASIR-V,有利于增加血管腔CT值,并能进一步降低受检者有效辐射剂量,同时,冠脉CTA扫描时采用100 k V管电压,具有临床可行性。

二、腹壁皮下脂肪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壁皮下脂肪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腹壁成形术在腹壁松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术后处理
    4.随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腹部体型塑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
    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
    4.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5.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6.HIFU的工作原理
    7.HIFU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性
    8.HIFU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安全性
    9.HIFU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1 资料来源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内容
2 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术后随访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HIFU组及手术组基本资料比较
    3.3 HIFU组及手术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3.4 HIFU组治疗前后病灶变化情况
    3.5 HIFU组及手术组治疗相关参数比较
    3.6 HIFU组及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3.7 HIFU组术后病灶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强度的应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79例腹壁薄弱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脱细胞基质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的应用机制
    背景
    动物实验一 腹壁薄弱动物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动物实验二 聚丙烯材料和脱细胞基质材料修复动物腹壁薄弱模型的对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壁薄弱诊疗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4)改良超声评估法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胰腺脂肪浸润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MR mDixon-Quant技术诊断胰腺脂肪浸润之两种超声评估方法的对比及其价值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超声评估法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胰腺脂肪浸润的临床价值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脂肪定量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常用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结果
    2.1 患者资料统计结果
    2.2 乳房重建成本效益
    2.3 乳房重建效果评价
    2.4 典型病例
讨论
    3.1 结果的分析总结
    3.2 乳房重建的临床应用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超声造影及谐波成像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超声谐波成像及超声造影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超声谐波成像技术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疗效的动态评估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超声测量各部位脂肪厚度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
    1.3 检测内容、数据采集与方法
    1.4 统计学
2 结果
    2.1 根据年龄分组分析结果
    2.2 根据BMI分组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急性胰腺炎的定义
    1.2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1.3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学评估
    1.4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评估
第二部分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临床和CT/MRI评估
    2.1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临床评估的学说史
    2.2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影像学评估的学说史
    2.3 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影像学评估尚存问题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急性胰腺炎病人体脂定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急性胰腺炎积液量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及解剖学基础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部分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腹壁水肿CT/MR成像及解剖学基础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和待完成的论文、参与会议
致谢

(9)黄秋葵和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增加棕色脂肪活性和白色脂肪“棕色化”(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肥胖状态下体内脂肪组织棕色化水平的改变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黄秋葵和二甲双胍增加高脂饮食大鼠棕色脂肪活性并促进皮下脂肪“棕色化”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黄秋葵和二甲双胍促进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展望
创新点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Revolution CT低剂量扫描结合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胸腹联合胸痛三联检查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Revolution CT胸腹联合胸痛三联低剂量扫描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Revolution CT胸痛三联方案中80 kV低管电压联合ASIR-V重建技术在肺动脉和主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腹壁皮下脂肪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腹壁成形术在腹壁松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D]. 杜梦雨.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D]. 蔡华. 西安医学院, 2021
  • [3]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模型中增强腹壁薄弱强度的应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D]. 王明刚. 山东大学, 2021(11)
  • [4]改良超声评估法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胰腺脂肪浸润情况[D]. 林娇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D]. 许煜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超声造影及谐波成像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D]. 包守刚. 山东大学, 2020(04)
  • [7]超声测量各部位脂肪厚度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苏汇茹.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8]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CT、MRI定量研究及相关解剖学基础[D]. 肖波. 武汉大学, 2020
  • [9]黄秋葵和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增加棕色脂肪活性和白色脂肪“棕色化”[D]. 缑洛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10]Revolution CT低剂量扫描结合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胸腹联合胸痛三联检查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旭辉.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标签:;  ;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