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高频超声结合临床体格检查诊断乳腺癌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敏[1](2020)在《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超声联合钼靶X线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超声联合钼靶X线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120例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患者均行超声诊断、钼靶X线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单一超声诊断结果、单一钼靶X线诊断结果和联合诊断结果,据此评估超声联合钼靶X线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单一超声诊断与单一钼靶X线诊断对乳腺癌的检出率、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及其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对乳腺癌的检出率、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及其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均显着高于单一超声诊断和单一钼靶X线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联合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能够显着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
姚东[2](2019)在《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多项超声特征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全面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多项超声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多项超声特征提高对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并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乳腺癌原发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和临床一般资料。以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确定患者是否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乳腺癌的多项超声特征(包括:病灶位置(包括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最大径、病灶纵横比、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微钙化、Adler血流分级、最高血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临床一般资料在转移组患者与非转移组患者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将单因素分析法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作为因变量,分析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多项超声特征、临床一般资料之间的关系。建立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评价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实用价值。结果:1.手术情况和病理诊断结果:120例乳腺癌患者中病理结果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有62例(51.67%),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8例(48.33%)。2.单因素分析:≤50岁组患者和>50岁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患侧为左侧组患者和病灶患侧为右侧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灶所在象限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最大径>2cm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病灶最大径≤2cm组患者(P<0.05);病灶纵横比>1cm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病灶纵横比≤1组患者(P<0.05);病灶边界清楚组患者和病灶边界不清楚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形态规则组患者和病灶形态不规则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部回声均匀组患者和内部回声不均匀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可见微钙化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病灶未见微钙化组患者(P<0.05);血流分级Ⅱ-Ⅲ级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血流分级0-Ⅰ级组(P<0.05);最高血流速≤20cm/s组患者和最高血流速>20cm/s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0.70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阻力指数<0.70组患者(P<0.05);腋窝可见可疑淋巴结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着高于无可疑淋巴结组患者(P<0.05)。3.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病灶可见微钙化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180,P<0.05),血流分级为Ⅱ-Ⅲ级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2.159,P<0.05),腋窝淋巴结超声可见可疑淋巴结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7.750,P<0.05)。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Logit(p)=Z=-7.142+0.821X4+2.415X5+2.511X6。该模型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报准确性为90.00%。此次ROC曲线的线下面积为0.938,标准误为0.010,95%的近似参考值置信区间为(0.924,0.958)。结论:1.血流分级为Ⅱ-Ⅲ级、腋窝淋巴结超声可见可疑淋巴结、病灶可见微钙化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腋窝淋巴结超声可疑作为预测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观测指标。2.本研究所建立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的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各个超声特征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各诊断参数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赵小丹[3](2018)在《乳腺癌筛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肿块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0例乳腺肿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研究120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确诊乳腺癌67例,良性病变53例,在已确诊的67例乳腺癌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3例,漏诊4例。在53例良性病变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35例,误诊18例。经计算,本研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乳腺癌灵敏度94.03%,特异度66.04%,诊断符合率为81.67%。结论乳腺肿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筛查,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赵晗,杨丽丽[4](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X射线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X射线对女性乳腺癌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佳木斯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136例拟诊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证实乳腺癌阳性120例,阴性16例,所有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X射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不同病理分型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结果通过三种不同病理分型诊断检查方法,我们发现联合检查乳腺癌诊断符合率74.17%,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51.67%,钼靶X线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50.83%,联合检查显着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X线摄影在医院乳腺癌筛查中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联合检查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有效方法。
孙鑫[5](2018)在《磁共振诊断乳腺癌早期的临床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诊断乳腺癌早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早期乳腺癌的患者一共有120例,对12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给予回归性分析,120例患者全部进行高频超声与MRI检查,将手术病理确定诊断结果和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RI的检查敏感性为97.0%,高频超声检查率为89.4%,然而其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肿瘤平均直径为(1.6±0.6)cm,病理检查结果平均直径为(2.5±0.5)cm,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肿瘤平均直径为(2.1±0.8)cm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乳腺癌采取磁共振进行诊断的效果可靠,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然而价格相对比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丁华杰,刘会玲,那磊,聂明辉[6](2017)在《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校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分级的校正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20例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12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总结其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钙化、血流分布、阻力指数、BI-RADS分级、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等特点,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分级的校正价值。结果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超声图像在边界、后方回声、纵横比、钙化、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内部回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布方面,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主要表现为0Ⅰ级,阻力指数(RI)<0.7,乳腺癌多表现为ⅡⅢ级,RI≥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两者BI-RADS分级校正后诊断符合率有明显提高。结论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具有重叠超声表现,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两者BI-RADS分级校正后的定性诊断能力有提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刘丽[7](2016)在《乳腺小肿块中超声诊断价值及其与小乳癌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至今为止病因不详,使得人们无法提前预防。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的治疗早晚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本研究旨在(1)初步探讨超声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乳腺小肿块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2)探讨小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并分析各超声征象与小乳腺癌分子生物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即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11-2013年超声发现直径小于或等于2 cm的乳腺小肿块共145例。按超声诊断分为两组,其中良性组56例,进行切检或随访观察,可疑恶性组89例,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活检;超声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对照,计算超声诊断在各组病变中的符合率。分别统计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与术中冰冻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并比较二者间的差异。(2)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病理诊断为乳腺癌且直径小于或等于2cm的病例120例。回顾性观察各例超声图像特征,统计分析各超声征象在小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所有病例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学分析小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生物学分子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结果:(1)在乳腺小肿块诊断中,超声检查对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6.4%(54/56),对可疑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47.2%(42/89)。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和术中快速冰冻组织活检病理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4.2%和94.6%,阳性敏感性分别为96.4%和94.1%,特异性分别为92.3%和95.2%,两种方法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小乳腺癌超声诊断特征出现率:无包膜为100%,边缘毛刺征占43.3%,肿物回声衰减率占37.5%,纵横比≥1占36.7%,微钙化出现率占40%,血流情况I-II级占70.8%、III-IV级占29.2%。有无毛刺征、不同纵横比及有无微钙化组间超声诊断准确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有无回声衰减及不同血流情况组间超声诊断准确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微钙化与c-erBb-2表达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有无毛刺征、不同纵横比、有无回声衰减及不同血流情况组间ER、PR及c-erBb-2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超声检查对于乳腺的早期小肿块的筛查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乳腺小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乳腺小肿块的诊断是安全、可靠的术前诊断方法。对于特殊病例应与切检或术中快速冰冻活检结合应用。(2)超声征象中包膜、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及微钙化是小乳腺癌超声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各指标综合考虑有助于提高小乳腺癌的诊断率。肿瘤生物学特性是乳腺癌超声表现的基础,微钙化的出现有助于预测c-erBb-2的表达情况,进而指导小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张显敏,李栋,李平,符洁[8](2012)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T1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T1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的声像特征,以提高对T1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灶最大径≤2 cm的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资料,并选取同期1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 cm的乳腺良性肿瘤对比,分析两者不同的声像改变。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的声像特征较乳腺良性肿瘤在形态、边界、包膜、钙化灶、内部回声、纵横比、后方回声、CDFI血流分级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毛刺状,包膜无或不完整,检出钙化灶,内部回声不均匀,纵横比>1.0,后方回声有衰减,CDFI血流Ⅱ~Ⅲ级诊断T1乳腺癌敏感性分别为67.5%,73.3%,76.7%,53.3%,65.8%,15.0%,45.8%,90.0%;特异性分别为73.3%,95.0%,70.0%,86.7%,75.8%,96.7%,76.7%,77.5%;准确度分别为70.4%,84.2%,73.3%,70.0%,70.8%,55.8%,61.3%,83.8%。结论:最大径≤2 cm的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的声像特征多有重叠,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提高T1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潘竞霞,田媛媛,何小莲,蔡丽珊,万蓉,卓文杏[9](2013)在《彩超诊断120例乳腺癌的特点及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彩超诊断120例乳腺癌患者,行手术及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结果:超声诊断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1.67%。结论:彩色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尹旭,邓素梅,王倩[10](2013)在《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学对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2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观察肿块的血流特征,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乳腺疾病120例中,术后病理诊断恶性肿瘤24例,良性肿瘤96例。超声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5.8%、误诊率为4.2%、良性肿瘤符合率96.9%,误诊率3.1%。结论综合分析乳腺肿块的超声特征和血流情况可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二、彩色高频超声结合临床体格检查诊断乳腺癌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高频超声结合临床体格检查诊断乳腺癌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超声联合钼靶X线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乳腺癌诊断标准 |
1.3.1 超声诊断标准 |
1.3.2 钼靶X线诊断标准 |
1.3.3 联合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病理学诊断结果 |
2.2 不同诊断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诊断结果比较 |
2.3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 |
2.4 不同诊断方法对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
3 讨论 |
(2)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多项超声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Ⅹ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方法 |
2.2.1 检查仪器 |
2.2.2 检查方法及判定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手术情况和病理诊断结果 |
3.2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多项超声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年龄的单因素分析 |
3.2.2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患侧的单因素分析 |
3.2.3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象限的单因素分析 |
3.2.4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最大径的单因素分析 |
3.2.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纵横比的单因素分析 |
3.2.6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边界的单因素分析 |
3.2.7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形态的单因素分析 |
3.2.8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内部回声分布的单因素分析 |
3.2.9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灶微钙化的单因素分析 |
3.2.1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血流分级的单因素分析 |
3.2.11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最高血流速(PSV)的单因素分析 |
3.2.12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阻力指数(RI)的单因素分析 |
3.2.13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腋窝淋巴结超声的单因素分析 |
3.3 多因素分析 |
3.3.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变量赋值 |
3.3.2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超声特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3.3.3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4 模型评价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乳腺癌筛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X射线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1.2.2 钼靶X线摄影检查 |
1.3 诊断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种不同病理分型诊断符合率 |
2.2 病理结果与各组诊断结果比较 |
3 讨论 |
(5)磁共振诊断乳腺癌早期的临床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
2.2 超声检查结果: |
2.3 肿瘤大小结果: |
2.4 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敏感性情况对比: |
3 讨论 |
(6)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校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超声及弹性成像特点 |
2.2 血流分布及RI表现 |
3 讨论 |
(7)乳腺小肿块中超声诊断价值及其与小乳癌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超声检查在乳腺小肿块中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设备与材料 |
1.1.3 超声检查方法 |
1.1.4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
1.1.5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制备 |
1.1.6 诊断准确性分析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乳腺小肿块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
1.2.2 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
1.2.3 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活检诊断为良性病变患者随访结果 |
1.2.4 术中快速冰冻组织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 |
1.2.5 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活检与术中快速冰冻组织活检比较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小乳腺癌的超声征象及其与ER、PR、HER-2 表达相关性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超声诊断仪器及检查方法 |
2.1.3 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
2.1.4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详见表 5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普通乳腺癌超声征象对小乳腺癌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
2.2.2 小乳腺癌超声征象与ER、PR、HER-2 表达的关系 |
2.2.3 小乳腺癌中微钙化与HER-2 阳性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超声在乳腺小肿块中的诊断及意义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T1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彩超诊断120例乳腺癌的特点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120例乳腺肿块发生部位: |
2.2 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 |
2.3 110例乳腺癌超声诊断声像图特点: |
2.4 110例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 |
3 讨论 |
(10)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学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四、彩色高频超声结合临床体格检查诊断乳腺癌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超声联合钼靶X线的应用价值[J]. 徐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1)
- [2]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多项超声特征的关系[D]. 姚东. 南华大学, 2019(01)
- [3]乳腺癌筛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J]. 赵小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15)
- [4]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X射线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赵晗,杨丽丽.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8(04)
- [5]磁共振诊断乳腺癌早期的临床应用探析[J]. 孙鑫.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1)
- [6]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增生症伴纤维腺瘤与乳腺癌BI-RADS校正价值[J]. 丁华杰,刘会玲,那磊,聂明辉. 重庆医学, 2017(35)
- [7]乳腺小肿块中超声诊断价值及其与小乳癌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研究[D]. 刘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T1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 张显敏,李栋,李平,符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11)
- [9]彩超诊断120例乳腺癌的特点及临床分析[J]. 潘竞霞,田媛媛,何小莲,蔡丽珊,万蓉,卓文杏. 内蒙古中医药, 2013(29)
- [10]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学对照分析[J]. 尹旭,邓素梅,王倩. 四川医学, 2013(08)